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魏晋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丨中国古代史重要结论汇编,一轮复习+期中考试重点!

高中历史丨中国古代史重要结论汇编,一轮复习+期中考试重点!

作者:一气贯长空高中历史丨中国古代史重要结论汇编,一轮复习+期中考试重点!一、原因(根源)因素关键条件1.造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生产能力低下2.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3.出现私有制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4.氏族公社由母系发展为父系的主要原因:男子在生产中取得支配地位5.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显著提高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8.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主要原因:实行管仲改革,齐国经济实力强大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10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而社会经济仍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确立11.战国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直接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12.法家思想在战国受到统治者重视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13.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14.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实力最强15.迫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起义的主要原因:法律严酷、误期当斩16.楚汉相争中刘邦取胜的主观原因:争取民心归顺,军事策略正确17.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社会十分贫困18.汉初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的直接原因:秦王的教训1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军事力量薄弱20.西周和汉初实行分封制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诸侯势力增强21.汉武帝能实行“大一统”的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22.东汉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23.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军阀集团割据局面的根源:封建的自然经济形态24.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地区的决定性条件:注重农业,保证军粮供应25.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最主要原因:孙刘结盟抗曹26.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成均势27.东吴时代江南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原战乱,北方人士南迁28.东汉到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中原文化先进29.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南衰落30.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风,佛道盛行,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社会动荡不安31.西晋统一为时短暂的根本原因:腐朽的门阀掌权,皇族争权夺利3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广的根本原因: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33.祖逖北伐收复中原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朝廷没有给予有力支持34.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的主要原因:得到士族地主的支持35.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前秦统治不得人心36.前秦败于淝水之战的主观原因:军心离散,缺乏斗志37.祖逖北伐、淝水之战都未能完成统一的共同原因: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38.对淝水之战的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39.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40.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思想根源:对现实不满41.东晋至南朝末,朝代更替频繁,政局不稳的最主要原因:大将拥兵夺权42.公元5世纪晚期,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政府大力推行均田制4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北方劳动人民南迁4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45.隋朝开凿大运河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江南地区经济日益重要46.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专制地位47.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光照四邻,这时文化发达的最根本原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48.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接受隋亡教训49.唐朝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盛况的根本原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50.促使唐朝扬州繁荣至极的直接原因:交通枢纽地位51.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发展52.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五田可授,其根源:在于封建经济得到发展53.唐朝募兵之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均田制的破坏54.唐朝中期藩镇权力过大的根本原因:军事制度的缺陷55.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腐败的直接原因:唐玄宗不理政事,重用坏人56.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最根本原因:均田制破坏导致军事制度缺陷57.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58.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改变了征税标准59.唐末和东汉末农民起义的相同原因:宦官专权60.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藩镇割据61.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经济条件: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62.“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轻揺薄赋,重视农业6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北方多次战乱64.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根源:唐末潘镇割据的延续6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前提条件:社会安危66.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的根本原因:商业活动频繁67.导致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原因:绍兴与议后,金获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68.南宋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商业往来,其重要原因:在于造船技术大有提高69.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70.五代两宋以后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以海陆为主的直接原因:五代两宋时期战乱导致西北陆路贸易中断71.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直沽之间海运的主要原因: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7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的加强主要的原因:国家的统一73.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产生资本主萌芽的最主要条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74.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十分严重,导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存在75.郑和下西洋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主要原因农工商发达,国力强盛76.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77.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78.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79.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80.清乾嘉期间崇实学风消失的主要原因文网严密,人心自危8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82.造成近代中西科学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作用83.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84.元朝的松江成为棉纺业中心的主要原因:黄道婆改革面纺织工具85.促使原始社会人类过定居生活的直接原因:原始农业的发展二、目的、目标、主要意图总结1.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主要目的提高齐国地位2.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的直接目的抵御匈奴南下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奠定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4.周初统治者实行封建制的主要目的:巩固奴隶主国家政策5.汗初实行款舒政策的根本目的:稳定统治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分割王国的封地8.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目的在于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9.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大月氏10.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保证北魏政府财政收入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1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4.隋唐实行科学举制的最主要目的: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15.唐政府规定农民可以纳绢代役的主要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16.唐太宗注意用人纳谏的根本目的:维护统治地位17.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8.五代十国很多政权比较重视发展生产的目的:保存实力19.宋太祖即位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防止“陈桥兵变”重演20.元朝重视国内陆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21.元朝政府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的主要目的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22.元朝政府重视国内陆路水陆交通,其直接目的在于取得南方粮食供应23.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文”、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本质目的在于:强化思想统一三、特点、特征、标志、表现总结1.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普遍使用磨制石器2.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的标志:按血源关系组成稳定的群体3.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府特点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铁器的使用5.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皇权至高无上6.标志秦朝灭亡的直接事件:偏师绕道,刘邦进京7.东汉和前代比,其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享有特权8.十六国时期结束的标志:北魏统一黄河流城9.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北方少数民族学会农业生产,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10.南朝政权更替的特点:武将夺权11.唐朝设置节度使之后,国内政治形式的特点:内轻外重局面形成12.五代时北方五个朝代更替的共同特点:军事将领篡权自立1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消弱地方势力14.明朝加强专制的突出特点:设立厂卫特务机构15.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赋税折银征收16.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特点在于机户拥有资金、织机,开设机房,为佣工人进行生产17.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在于:雇佣劳动关系出现18.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这主要指: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19.李自成起义把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触及土地制度20.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四、实质、本质、性质总结1.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2.楚汉战争的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权位的斗争3.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民主政权的对立4.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以经济发展角度讲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5.隋朝开创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6.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臻完善,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8.“安史之乱”的实质: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最高治权五、意义、作用、影响、结局、结果总结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的相似作用: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了决定作用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3.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和制度,提高工作效率4.唐朝两税法的直接作用: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5.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的作用: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6.隋朝大运河发挥的主要作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7.北宋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地方财政的主要作用: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条件8.澶渊之盟的最大影响:双方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友好往来的局面9.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济贫济弱的局面10.元朝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作用:解决了元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11.八股取士的直接作用: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12.明朝后期该用银两收税对社会最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农业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商品化13.清朝设置台湾政府的最重要的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05卷 中国古代史上卷(史前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版)

第05卷  中国古代史上卷(史前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版)

【安徽专版】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一轮同步测试卷第05卷中国古代史上卷(测试范围:史前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测试形式:开卷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让同学们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

如图探秘的古人类化石属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丁村人【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可以判断题干图片的古人类化石属于北京人。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B项正确;元谋人、山顶洞人、丁村人均不符合图片古人类化石的特征,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居民,建造房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

材料中的“居民”是指()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答案】D【详解】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河姆渡居民,河姆渡居民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居民,建造房屋,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D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云南,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山,排除B项;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排除C项。

故选D项。

3.据《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指的是()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精耕细作取代刀耕火种【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指的是实行“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天下为家”指的是实行以血缘传承为基础的世袭制,A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排除B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对地方制度的安排,排除C项;精耕细作取代刀耕火种的原因是技术的进步,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故选D项。

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第4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治理学历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治理学历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第4课时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治理【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和史料的阅读,学生能够运用时间轴,知道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增强史料分析的能力,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

2.通过“三长制”和“宗主督护制”的材料对比,找出实施“宗主督护制”的必要性,了解北魏加强基层治理的措施和影响,认识到统治者加强统治在基层治理方面的措施。

3.通过相关的学习和史料的阅读,分小组讨论“九品中正制”的优势与不足,学生生能够说出“九品中正制”实施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加深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

【预习】时空坐标:基础知识:【学习过程】思考题1 :根据材料,概括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背景。

说明晋武帝户调式改革的作用。

材料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

三国时期,田地的占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封建国家所有,多以屯田的形式进行经营;一类为私人占有,多集中在世族门阀的手中。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许多屯田被贵族和大官僚据为己有,大量的屯田客沦为私家的农奴。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晋书·食货志》曰:“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

《晋书·食货志》又曰:“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品官占田荫客制……《晋书·食货志》曰:“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贵贱占田”“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

衣食客和佃客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晋书·食货志》曰:“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思考题2:根据材料,概括东晋时期“白籍”的特点。

概括说明东晋政府推行“白籍土断”的成效。

材料西晋的正式户籍是”黄籍”,在黄籍上注册的主要是纳税服役者。

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大量南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

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

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A.西汉B.西晋C.东晋D.东汉2.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出任宗主大多是A.鲜卑贵族B.少数民族首领C.地方豪强地主D.一般平民4.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

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下图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

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改易汉俗,笃行中制D.迁都洛邑,改穿汉服6.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7.南北朝时期著名士族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自己的庄园作了这样的描述:阡陌纵横,塍埒交经。

导渠引流,脉散沟并。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

这说明该时期的庄园A.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紧密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D.规模大且产品种类丰富8.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刘备
229 年
孙权
国号 魏 蜀(汉) 吴
定都 __洛__阳__
成都 __建__业__
2.西晋建立与五族内迁 (1)266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 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 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2)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 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 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___鲜__卑___。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 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史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 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 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 学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时间
建立者
220 年
曹丕
221 年
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解析:选 B。东汉时期设立尚书台,魏晋时期尚书台 改称尚书省,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说明国家权 力集中在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相权发生转移,故 B 项正确;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是皇权加强的体现,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 地方权力削弱,故 C 项错误;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与 行政效率降低不存在必然联系,故 D 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 2魏晋至隋唐期间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纲考点修养解读魏晋至隋唐(1)魏晋期间农耕技术与土地制度( 均田制 ) 。

(2)隋唐期间的农耕技术期间的经济进步与经济的繁华。

(3) 魏晋至隋唐期间手工业、商业发展。

魏晋至隋唐(1)魏晋儒学遭冲击。

(2) 唐朝的“三教合一”。

(3) 科技:《齐民要术》期间的文化与南北朝农书。

(4) 唐朝文学艺术的繁华。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南北经济文化沟通增强,地区经济发展表现不时空看法同的特色,经济重心从江南经济开发到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魏晋期间,佛教、道教兴隆,开始冲击儒学,唐朝表现出“三教合一”历史解说的场面,但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

运用历史史料和后代史家议论,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色及史料实证地位的变化。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唯物史观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期间的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能够调理犁耕的深浅,标记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浇灌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2)制瓷业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快精深著称,同时还汲取了波斯的织法和(3) 纺织业 风格。

②唐末此后,陪伴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快速。

3.商业(1) 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乡村市集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接踵问世。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地点设市,用于货物齐集和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准时开市 闭市。

(3) 商业都会:唐朝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 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特意管理。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期间,因为获取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流传,致使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选官制度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2.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二者都()A.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B.主张法律不分贵贱C.主张思想上百家争鸣D.探究国家治理方式3.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

其主要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土地私有化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D.加剧地方割据混战4.据《<战国策>书录》记载,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5.墨子认为“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

据此可知,墨子()A.提倡节俭B.重视礼制C.崇尚自由D.注重规范6.如表所示为春秋至西汉苏浙闽部分地区墓葬出土金属农具。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B.铁犁牛耕走向普及C.经济重心南移不断加速D.精耕细作农业成熟7.春秋时期,楚国往往以蛮夷自居;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

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民族往来交流频繁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8.“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下列主张与之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为政以德,克己复礼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D.政在四方,要在中央9.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文化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文化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文化关于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复习资料知识,同学们认真学习。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

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2.动动手:用小刀把方木头或铅笔削成圆柱体。

想一想,怎样削最圆?然后判断下列示意图,哪一个圆形的周长最接近圆的周长?祖冲之计算圆周率,与这里的做法有何类似之处?
在木头或铅笔剖面先画个内切正多边形,然后用小刀削去边外木头。

边数愈多,就愈接近圆形。

这就是古人所用的割圆术。

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周长最接近圆的周长。

祖冲之就是运用这种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的。

初中历史复习主题01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初中历史复习主题01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复习主题01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结构综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

在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掀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基础知识识记】中华文明的起源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懂得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过着氏族集体的生活。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后历经尧、舜、禹,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到启时,“禅让制”被“世袭制”替代,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商朝在盘庚迁都殷以后,国力最强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朝暴君商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国力不断强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纷争不断。

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秦朝,统一了中国。

他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北筑万里长城,南修筑灵渠,开发边疆,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西汉初年,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出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最强盛时期。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单元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单元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⑵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⑶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_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⑵隋唐①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 05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陶制品唐三彩”风靡一时。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①魏晋南北钢『北方商业一度週到严険破坏』匕題蹩文帝故箪后. 商业恢篡发展.洛阳成为蛋耍的商业城市.门》发展②附样:邯市商业和宾村策市贸易发展起来+區勉和飞钱相绅历程j问世*3桝閒时:广州脏为匝陵的外贸港设冇一市厲使“进仃专门管理・①南北切[在离城預稍远、交通褪利的-代地点n然形成民间⑴严市"的集市——“蛍|草市S政府对•■卓市”也实仃行政城展"②宙代广貳市”演进为帼对集中的堆方商业中心严夜市”第荣.対市场交易严格管理•按时开市和用市"实讦市切分开.(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 01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⑴雕版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高考第一轮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第一轮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第一轮历史知识点归纳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是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阶段,以下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归纳: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形成。

2. 秦汉时期:掌握秦朝的统一措施,汉朝的政治制度,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

3. 魏晋南北朝:了解三国鼎立、两晋的变迁,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4. 隋唐时期:掌握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盛世与衰落,以及唐朝的文化成就。

5. 宋元明清:了解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元朝的统治特点,明清两代的中央集权加强,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重要事件,以及晚清的民族危机。

2. 民国时期:掌握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的历程。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

4. 新中国成立后: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

世界史1. 古代文明:了解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中世纪:掌握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历史事件。

3. 近代化进程:了解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重要事件。

4. 现代世界:掌握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等现代世界的重要历史进程。

历史方法论1. 史料分析:学会如何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档案、遗迹等史料。

2. 历史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历史事件。

3. 历史观点:了解不同的历史观点和学派,学会比较和评价。

结束语: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梳理,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通过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可以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充分发展。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经济:均田制度开始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

文化:本阶段中国科技文化继续发展,超越秦汉,继续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知识梳理一、政治(一)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

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但北魏政权文化落后,制度草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为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改革2.措施①冯太后的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通过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一)农业1.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水利灌溉: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二)手工业1.冶铸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三)经济政策和制度1.均田制①时间:公元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②措施: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无主荒地,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转化为定居的农耕居民。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

神权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 实行宗法制 。
王位世袭制 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 家天下。
武王伐纣灭商,建立 西周,周王室维持着 天下公主的权威。 分封制:统治阶层内 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 天子、诸侯、 ” 卿大夫、士 宗法制——划分大宗 与小宗,核心是 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维护等级 差别的工具。
,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自 契 至 汤 八 迁 其 都
商王武丁早期征讨方国的卜辞(龟腹甲)
同姓诸侯 (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 分 略要地) 封 对 功臣、姻亲 象 异姓诸侯 先代贵族(旧属国,殷商旧族等)
天 子
天 子
嫡长子
嫡系余子、 庶子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 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4、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候国 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据此,我们可 以判定 A、楚王将成为众矢之的 B、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彻底崩溃 C、各诸候国非常尊重周天子 D、“鼎”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问答题: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 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 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 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我国古代“国家”这一概念来源于 地域 哪一视角? (2)从这一视角来看,西周的“天下”和秦朝 的“国家”各有什么特点?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 ——元朝(公元1271年)——
明朝(公元1368年)——
清朝 (公元1644年~1840年~ 1912年)
二、原始社会
时期 原始人群 (元谋人、 北京人) 政治 经济
传说中的部 落联盟时期 (炎帝、黄 帝、尧舜禹 )

一轮复习课件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轮复习课件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3. 北方系统的十六国北朝
五胡兴衰→拓跋坐大→孝文汉化→北魏分裂→ 齐周代魏→周灭北齐→隋文篡周→天下归一
4.南方系统的东晋南朝
元帝东渡→侨旧关系→门阀政治→皇权政治→ 五朝递嬗→江南开发→侯景之乱→南方崛起
5. 三方鼎峙与南北交争
核心问题是各个政权对于正统的争夺
二、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指民族间交往过程中共性增多的过程,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 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运动形式.
3
一、政权更迭
北朝(439-581)
534
550
三国(220-280)
公元376年前秦
统一北方


东魏
北齐
577 灭
公元581年
十六国
西魏 北周
蜀魏

221 220
西 383年淝水之战
535
557

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66-
东晋
南朝(420-589)
222
316
(317-420)
隋隋

公元589年 统
南下灭陈

(二)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也逐步“汉化”
1.(2021福建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
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
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7 第15单元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7 第15单元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一、中国古代史1.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

中国古代侧重于以德治为主的教化。

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中华文化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二、世界古代史1.食物生产: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商业贸易: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3.居住环境: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

4.政治制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

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5.文化样式: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

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 饮食 服饰 北方 饮食 服饰
特点:胡汉杂陈, 又相互交融
看图读史 1、观察下图,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1)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 风俗相近,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2)魏晋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特征:各民族社会经济交流加强
南朝青瓷仰覆莲花尊
图形美观,制作精 良,表明当时南方 的制瓷业特别是青 瓷制作技术日臻成 熟;以莲花装饰反 映了当时佛教的盛 行。
⑴概况 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 加、技术进步。 ⑵纺织业 ①曹魏: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织造 机构。 ②吴国: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 ③蜀汉:蜀锦行销吴、魏。
⑶冶炼业 ①魏晋: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 明灌钢法。②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闻名。
⑷制瓷技术 ①南方:盛产青瓷,制作技术传 入北方。②北方:创制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 了广阔前景。 ⑸造纸业 ①纸张质量提高,产量大增,逐渐 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②造纸中心: 洛阳、长安、建业、扬州。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的特点 2.江南经济的开发 3.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⑴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 ⑵恢复与发展的表现 ①研制、推广了新农具和新技术; ②兴修了 水利;③开发了边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的特点 2.江南经济的开发 3.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⑴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 ⑵恢复与发展的表现 ⑶恢复与发展的原因 局部统一; 生产技术的改进; 少数民族内迁,使自然环境有所改变; 统治者的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流域成为主要的产粮区,但南方各地 经济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南朝时期,欧阳触在湘、广地区“务是民天, 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弥亘原野”。……到明清时期,在湖广地区,汉 江平原和洞庭湖周围,以及资江、沅江流域的山区盆地,出现了大量村 落,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粮食输出地,出现了所谓“湖广熟,天下足”的 新局面。 ——摘自《中华文明史》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湘广地区还是火耕水耨,请概括此时中原地区 农业发展水平。公元三世纪以后到鸦片战争前,在哪些时期湘广地区经 济发展速度较快?共同原因有哪些?从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13分) 中原农业发展水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分) 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任举两例即可,总分2分) 原因:①社会秩序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③封建统治者劝课农桑;④ 南方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出每一要点得2 分,其它答案,若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 分) 启示:①社会发展需要稳定等社会环境;②社会发展需要正确的统治政策; ③社会发展要注意生态文明;④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答 出每一要点得1分,其它答案,若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总分不超3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的特点 2.江南经济的开发 ⑴迅速发展的原因 ⑵迅速发展的表现 ⑶影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逐步 南移打下基础。也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一定的 基础.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的特点 2.江南经济的开发 3.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⑴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大;②过度开 垦得到遏制,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③破坏与恢复 发展交替进行,总体处于恢复与发展状态。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 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大融合;前代(秦汉)文化的基 础;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齐民要术•杂说》中曰:“凡人家营田,须量已力,宁可少好,不可多 恶。”这体现了贾思勰怎样的农学思想: A.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B.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C.因地制宜多快好省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 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A.民族融合加强 B.统治区域扩大 C.对外交流频繁 D.佛教影响削弱 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 永恒的星辰”。 那么,汉字的发展顺序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 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C.小篆、甲骨文、隶书、楷书 D.隶书、小篆、行书、楷书 某电视剧组布臵了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 道具是 ①书案上放臵大量的纸张 ②书橱中整齐地排列着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墙上挂有花木兰替父出征的画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这一观 点的是 A.王羲之的《兰亭序》 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陶潜的《桃花源记》 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图4是《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 有人据此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 是:①说明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 不讲卫生 ②说明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 ③说明汉族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 ④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右图是一张《南朝青瓷》图片,以下说 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产地是在南方; B.先有白瓷,后有青瓷; C.白瓷的产生,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 的前景 D.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在唐代出现
佛教传播的原因: 社会基础: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痛苦 思想基础:佛教宣扬来世说,易于麻醉人民 政治支持: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力提倡
佛教盛行带来的危害: 反佛灭佛代表人物: 范缜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如何认识统治者兴佛灭佛: 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
王充和范缜的思想比较
王充: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 范缜:反对佛教的形神分离,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 形灭神灭
ࣥ北农南迁——劳动力、技术 ᅳ南方民族融合 ࣥ统治者重农政策 ࣥ南方相对安定 ࣥ自然因素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的特点 2.江南经济的开发 ⑴迅速发展的原因 ⑵迅速发展的表现
①开发范围的扩大 江东—长江流域—岭南和闽江流域。 ②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 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③总体概况 开垦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 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⑴数学 魏晋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 方法;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字,著《缀术》。 ⑵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 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⑶地理学 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 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据史书记载,以牛乳、羊乳为原料制成的酥酪由北方游牧民 族发明,西晋时南方并无出产,南宋时江南地区盛产,这种 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宋夏和议 B.北民南迁 C.宋金对峙 D.西晋 统一 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 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 B 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 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 少数民族 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以下表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无关的是 A.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 B.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马钧发明翻车提高了农田罐溉效率 D.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
思想内容不同:王充的《论衡》是反对 封建神学的; 范缜的《神灭论》是反 对佛教的发展; 相同:都是唯物思想;都阐述了精神与肉体 与形体的关系,但范缜认识更深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3.承上启下的文学(主要成就:诗、民歌) ⑴建安文学
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
1.科学技术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道教发展线索: ①东汉时期民间兴起 ②东晋时期的葛洪、南朝时期的陶弘景改造道教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利用道教 代表人物: 葛洪 陶弘景 特点: 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 吸收佛教教义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的特点 ①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的特点 2.江南经济的开发 ⑴迅速发展的原因
《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 ⑵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 《桃花源诗》。 ⑶民歌 南方《采桑度》和北方《敕勒歌》、 《木兰辞》。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3.承上启下的文学
4.大放光彩的艺术
⑴书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著名书法家是蔡邕;曹魏 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书圣”王 羲之《兰亭序》《黄庭经》;王献之书法造诣高。 ⑵绘画 三国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擅 长人物画,《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⑶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
“他写的《抱朴子》,讲神仙方药,养生延年,人间得失,世事变迁等; 书中涉及到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段话 描述的人物是 A.葛洪 B.陶弘景 C.王充 D.张角 《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 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该书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③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 验 ④该书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最早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正确方法的是: B A.祖冲之 B.刘徽 C.郦道元 D.裴秀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民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民歌发展为山水田园诗 B.南方民歌的形式被“楚辞”所借鉴 C.南北朝时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南方民歌缠绵婉转 D.在《诗经》中,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为“国风”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神存,形谢则神无也。未闻刃没而利存, 岂容形亡而神在?”说这段话的是 A.荀况 B.王充 C.范缜 D.王夫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