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的“断想”——朱建廉

合集下载

“评课”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基于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猜想”环节的教学处置——朱建廉

“评课”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基于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猜想”环节的教学处置——朱建廉

“评课”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基于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猜想”环节的教学处置朱建廉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摘要:观摩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活动,基于教学活动中“猜想”环节的相应处置,执教者的做法与观摩者的看法发生了冲突,于“评课”过程中思维发生了碰撞。

本文在忠实记录下相关内容基础上,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发表了相应的观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决不能仅仅在教学行为运作技能上下功夫,还应该注意针对教学行为的运作内容(学科知识)作高层次、高品位的修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应该落实在行为的运作过程中,而切忌漂浮于高空中作纯理性的夸夸其谈。

关键词:评课;思维碰撞;探究式教学;猜想;教师专业成长在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中,笔者观摩了W老师的探究式教学示范课。

W老师所选的课题是《液体的压强》,所用的教材版本是“苏科版”《物理·8年级下册》。

客观的说:W老师对课的精心预设和生动实施,无疑是较为广泛的、并在较大程度上“征服”了众多观摩者。

但是,对W老师课的实施中针对“猜想”环节的教学处置、对W 老师于课后的“评课”活动中所发表的某些观点等,却引发了认识层面上的思维碰撞和笔者在较深层面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所记录的就是这次活动中的“思维碰撞”和“理性思考”,呈现于大家以求得指正。

1、“猜想”环节中的教学处置激起“思维碰撞”、并引发了“理性思考”的缘由,是出于对W老师示范课中针对探究式教学活动的“猜想”环节处置方式的质疑。

当探究式教学活动进行到“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W老师的教学实施完成了如下一系列的处置。

教学处置1:在W老师提出“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问题后,一位同学(姑且称作A同学吧)立即做出了“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重量有关”的大胆猜想。

对此,W老师的教学处置是:“置之不理”而直接以手势让A同学坐下,其面部作“期待”状而转向了其他同学。

教学处置2:在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重量有关”的猜想置之未理后,课堂出现了“冷场”。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朱建廉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行与实施,标志着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正向着纵深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又将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日趋透彻,随着对教师的职业行为的相应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必须在履职过程中不断进取、终身学习而实现专业化发展,以适应教育教学的相应要求”的基本观点越来越清晰的被确立。

作为教师,欲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就应该在履职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努力:把教学理念变成教学行为,让专业发展成为现实追求,将常规教学作为成长载体,以行动研究充实工作常态。

1.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笔者所作的理性思考是在如下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主观上只是期望通过在这三个层面上的理性思考,能够分别解决“应该”、“怎样”以及“必须”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认识问题。

1-1.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思考追溯教育发展的进程便不难发现:对于教师的职业性质、对于教师的职业形象、对于教师的职业行为等,在历朝历代主流评价的描述当中,均不乏溢美之词。

有一个流行甚久、流传甚广的“蜡烛论”,对教师的职业形象做出了较为逼真的描述:教师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着他人。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蜡烛论”通过对教师职业形象的描述所宣扬的那种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和职业要求等,确实在精神的层面上给了教师们极大的慰籍,同时也对激发教师们的劳动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轨,仅仅凭借着“蜡烛论”所彰显出的“奉献精神”来维持人们长久的劳动热情,显然就不那么合理、同时也就因为不那么合理而显得不那么合适了。

教师也是人,教师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

作为普通的人,就应该允许教师在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做出职业奉献的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职业范畴内的专业发展。

更何况教师在职业范畴内所获得的专业发展,将能够在继续履职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保证其更好的做出职业奉献。

朱建廉:关于“教研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朱建廉:关于“教研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组织架构”和“管理职能”——“教研组”的“行政 特质” 至少应该把“教研组”视为学校“行政部门”的“派出 机构”
关于“教研组”组织架构的比 喻 1 2 3 学校 区政府 公安局 教学处 街道办事处 公安分局 教研组 社区居委会 派出所
“教研组”的“学术性 质” ——“教研组”应该针对相应 工作职责 学 科的教学质量而承担责任 ——“教研组”应该针对相应 学 科的教师发展而承担责任 ——而所谓“相应学科”则决 工作性质 定 了“教研组”的“学术性 质” 尊重“教研组”的学术地位而纳入“学术委员会”的管理 序列
在职能部门对学科教学管理的相关规定下独立组织本学 科的学科教学实施;
在职能部门统一管理下独立完成本学科教学评价; 通过职能部门的协调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学科教学间的 关系; 协助职能部门实施“教研组”成员的业务管理。
(2)“教”,“教育”之 “教”
学科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学的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阵地; 通过学科教学实施教育是教师的主要职责。
关于“教研组”建设的思考与实 践 一、关于“教研组”性质的基本认识
二、关于“教研组”概念的精细解读
三、关于“教研组”建设的实践运作
一、关于“教研组”性质的基本认识
“教研组”性质的“双重性”
行政职能
“教研组” 学术性质
“教研组”的“行政职 能”
组织架构
工作内容
——“教研组”在相应的行政 职 能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教研组”参与相应的课 程 管理和教师的业务的管理
“教研组”的环境营造问题 相对于人员结构问题,“教研组”的环境营 造对于“教研组”建设来说更为重要。“组”, 意味着要处理好关系; “组”,需要的是竞争 与协作;“组”,必须包容个性的差异;“组”, 必须具有宽容和谅解;“组”,也需要有引领与 跟进;……说到底,“组”,最需要的是能够营 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得“组”的每一个成员都 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着,愉快地生活 着。

最新(江苏金陵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漫谈教师专业发展——朱建廉(共27张PPT)..

最新(江苏金陵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漫谈教师专业发展——朱建廉(共27张PPT)..

B:你的意思是:医生职业算得上是一种专业,应该 以一个职称系列予以标定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准;而教师职 业算不上是一种专业,其实不需要设置专业技术职称系列。 现在不但设置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甚至还在原有 的系列中增加了“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正高级职称, 这使得你感到不解。是吗?
A:不是吗?
B:认识上的低水准使你感到不解,这很正常。
(江苏金陵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 漫谈教师专业发展——朱建廉
(共27张PPT)..
引言
漫谈教师专业发展
质疑
教师——是一种职业!

教师——是一种专业?

话题可以继续
话题无从谈起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分析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分析
若将“教师”和“医生”称作为是一种 “职业”,可能不会引发任何异议;
但若将作为一种职业的“教师”或“医 生”称作为是一种“专业”,可能就会有基 于不同认识水平而生发出的不同观点了。
…… A:今天的朋友聚会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层特殊的 含义。 B:什么含义?
A:哦!是这样的:听说你被评为“教授级中学 高级教师”,朋友们都想借此机会向你表示祝
A:我实在有些不理解:中学教师居然还会有什么“教 授级”的职称。
B:你的意思是……?
A:我们医生上手术台,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技术,所以 需要以“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等职 称系列来标定相应的专业化技术水准。你们教师不就是上几 节课吗?居然也有什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 级教师”的职称系列,现在甚至还鼓捣出了什么“教授级高 级教师”的正高级职称——有这个必要吗?
A:是啊!这不正是说明医生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极强而 教师职业则无所谓什么专业吗?
B:准确的说:这样的社会现象并不能说明“医生职业的 专业化程度极强而教师职业则无所谓什么专业”,而仅仅是表 明采取这种做法的人持有“医生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极强而教师 职业则无所谓什么专业”的观点而已。

关于教育的“碎思”——朱建廉

关于教育的“碎思”——朱建廉

关于教育的“碎思”朱建廉在这里,陆陆续续记录下来的是笔者在从业的过程中针对着“教育”所作的零零星星的思考——“碎思”。

为了保证行文过程中内容严肃、表述流畅和逻辑连贯,在整理成文时作了如下几点改动:第一,将不尽成熟、不相适宜的“碎思”删去,而保留其中的一部分;第二,对保留下的每一片“碎思”作相应的概括,并以特定的小标题冠名;第三,将保留下的所有“碎思”在次序上进行调整,而保证逻辑线索的清晰;第四,对保留下的相应“碎思”实施分类,并分别冠以“教育是……”、“教育要……”和“教育哟……”等三个大标题予以统领。

1、“教育是……”做教育,首先应该弄明白的基本问题是:“教育”究竟为何物?于是,便有了下面一连串关于“教育是……”的相关思考。

教育,是一种活动。

若从教育的本质特征来针对其过程做出指认,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若欲对其做出理性的认识、形成精细的理解,就应该关注到其间诸如“培养”、“人”、“目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关键性语词而逐一实施理性的剖析,进而在针对这些语词的理性剖析基础上完成对教育的本质认识。

“培养”——为教育的运作打上了“主观故意”的烙印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目标指向;“人”——暗示着教育运作最应该尊重的是“人性”,即:人的基本特性;“目标”——表明了教育活动通常需要在预设的轨道上运行;“综合”——反映了制约教育运作的因素的多元化特性;“社会”——实际上是为教育运作设定的外部环境;“实践”——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观念、教育的主张、教育的梦想等,均应在操作层面上方能够得以落实;“活动”——直抒教育运作过程的外显特征,即:教育的运作过程是“鲜活”的、是“灵动”的。

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分层次完成对教育本质的相应指认: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一种“鲜活”而“灵动”的活动;教育是一种“鲜活”而“灵动”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鲜活”而“灵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鲜活”而“灵动”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具有确定的目标指向的“鲜活”而“灵动”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鲜活”而“灵动”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江苏金陵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基于《力的分解》教学的评课要点——朱建廉(共26张PPT)

(江苏金陵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基于《力的分解》教学的评课要点——朱建廉(共26张PPT)

——无论是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线索”、
或 者是教学流程中的“逻辑线索”等, 都 是非常的清晰、非常的合理。
2、关于“教学实施” ——运作过程流畅
教学预设的合理性,
——需要在相应的教学实施中得以体现。
从王伟老师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其合理的教学 预设在流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流畅的教学过程是由如下若干个环节连缀而成的,
第一,同一层级的学生活动在课堂上所占时空的密集程 度究竟应怎样掌控? 第二,如何将学生活动的深入程度作合理而科学的配置
呢?
(5)教学语言的精准把握问题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技能,王伟老师在这方面 的表现应该说是比较出色的,只是在教学语言的精准把握方 面还有需要精细磨练之处。 在“拔河比赛”的活动中,王老师说这样了一句话:
在本节课中,“用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实施力的分解” 的相应活动功共进行了6次。这就带来两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 题,即:
第一,同一层级的学生活动在课堂上所占时空的密集程 度究竟应怎样掌控? 第二,如何将学生活动的深入程度作合理而科学的配置
呢?
(6)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问题 如果对应于本节课内容的第一个二级子标题“力的分 解”,将相应的教学目标设定在诸如下述的几个要点之上, 不知道大家会以为如何?
要点1: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 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要点2:“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都 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要点3:“力的合成”特征是:“两个分力的合力大小” 介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与“两个分力大小之差(的绝对 值)”之间;而“力的分解”特征是:无限制,解无限。
(1)类比方法的灵活运用问题
教学内容:已知两个分力求合力,解唯一;把已知 合力分解为两个分力,解无限。

小学语文教师必看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必看书目

小学语文教学建模小学语文教学的细节及案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小学语文享受对话教学>><<中国特级教师文库・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对话>>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于漪于教育教学求索》《赵谦翔于绿色语文》《李吉林于情境教育》《窦桂梅于主题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叶圣陶教育文集》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校本研修热点丛书《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语文卷》小学语文读写探索小学语文常识教学设计(邱雪华)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方斐卿)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高帆)新课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一、教育名著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教师培训体会

教师培训体会

培训体会12月19日上午,在黄岛区教体局的统一领导下我在第三实验小学参加了新教师培训。

有幸听到了南京市金陵中学朱建廉教授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讲座。

受益颇丰,有了很多的体会。

《浅谈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说明了教师的阶段发展有五个环节,这五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分别是,基本知识的积累,教学技能的把握,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境界的达成,教学风格的稳定。

新老师,要想最终达到最后一步,必须经过前几个阶段的磨合与历练。

所以,新老师们要把握好每一次培训的机会,好好学习期中的精华思想,向优秀教师迈进。

关于好课标准的界定,教师不但要上课,而且要上好课,如何上好课,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向朱教授讲的,要理性界定好课标准的复杂,既要预料之外,又要情理之中。

让一切起源于课堂,根源于课堂,服务于课堂。

让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

朱建廉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从教30多年。

从他初任职到退休,与我们广大学员分享了,教学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事例心得。

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大餐。

虽然我是今年考录上的教师,正式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但我步入教师行业已经几年。

在没进入正式教师队伍时,并没有真正体会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教师这门职业或者说专业有多重要。

以前我只是照本宣读,上完课就结束了。

但经过这将近半年的工作经历,真实感受到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工作至关重要。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丰富自己的内涵素养。

也能更好的与学生之间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师生平等固然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崇拜自己,从精神层面上想亲近老师,这才是我们新教师应该努力去做到的。

教学中,上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

努力让学生保持在思考、释疑的状态中。

上课是学生累,课前是教师累,这才是正确的教学节奏。

如果老师课前不努力备课,轻松渡过,上课拼命讲授,填鸭式教学。

学生不动脑思考、只沦为记笔记的工具。

这样的教学方式多么的无趣、悲哀,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厌倦上课、好奇心、积极性逐渐磨灭。

00-教研课题漫谈

00-教研课题漫谈

——热爱学生
诚 ——真诚之诚
——坦诚之诚 功 ——功夫之功
——功力之功 肯干
会干
德能相关的案例剖析

最佳—— 负责任 第二—— 负责任 第三—— 不负责 最差—— 不负责
> ~

水平高 ——最佳
水平低 ——最差
水平高 ——第二
水平低 ——第三
谢谢大家!
教研课题漫谈
朱建廉 南京市金陵中学 2016年9月21日-南京实验国际学校
程校长的短信 建廉: 讲座主题有关教研课题确立、操作、申报等。 时间:9月21日(周三)下午3:30~5:00。 南京实验国际学校、金中高新分校 程 军
关于教研课题的确立 关于教研课题的操作 关于教研课题的申报
《教研课题漫谈》
教师:怎么样?
学生:哦!真的是11棵哟。
真的是11棵吗?
教学研究 步骤1:把孤立的“10米”放入另两个“10米”之间而 构成总长度为“30米”的三个“10米”。
步骤2:假设“11棵”的结论是正确的,则 步骤3:左侧的“10米”可植树“11棵”。 步骤4:右侧的“10米”也可植树“11棵”。 步骤5:中间的“10米”可以植树多少棵呢?
2、“心灵”的震撼
3、“理性”的剖析
4、“观点”的形成
5、“认识”的升华
1982、8
《道德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底线”的缺失
2、“内容”的错位
3、“方法”的异化
4、“评价”的失误
5、“人性”的扭曲
1983、7
《从道德的本质特征看道德评判显性 隐性的道德其水准只能根据显性的行为而作相应的评判
愚蠢 且 错误
《领袖们的题词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声明……

将简单上成经典学习朱建廉大师《“追寻守恒量”教学案例》感悟-教学文档

将简单上成经典学习朱建廉大师《“追寻守恒量”教学案例》感悟-教学文档

将简单上成经典——学习朱建廉大师《“追寻守恒量”教学案例》感悟写在前面:近日在《中教参》(2019年第5期)上学习到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朱建廉大师的《追寻守恒量》教学案例,从中深刻体会到大师就是大师,教学过程逻辑性特别强,能把简单的课上的如此经典,现将朱老师的经典的一些做法收集如下。

1、课题结构分析:追寻——守恒量。

这节课要做的工作就是“追寻”,目标特征“守恒”。

感悟:通过结构分析一方面明确了本节课任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文本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2、及时调动课堂氛围:(师)哎!对B同学如此精彩的表达怎么没有反应呢?(生全体):掌声。

感悟:不要怜惜您的表扬。

3、板书追寻守恒量的必要性分析: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如是说: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简单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量的不变性,所以对守恒的追寻不仅合理,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物理教师朱建廉如是说:物理学、甚至普遍的自然规律,在结构上通常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第一,形如:“x=y”而揭示因果关系的规律;第二,形如“x=x”而表现为守恒特征的规律。

因果关系:反映某几个量的瞬时关系by解难过程必须建立瞬间关系再累加方可。

守恒定律:表现某一种量的守恒特征;了解过程只需要比较始末状态即可。

感悟:仿名人提出自己的名句,比较丰趣,且名句提炼非常简洁,一针见血指出自然规律的两种表现形式,大师的功底可畏深矣!4、板书追寻守恒量的示范性案例:(师)既然守恒量是某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守恒特性,那么我们追寻守恒量时应该从何处开始呢?(生)首先应该确定某个具体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追寻守恒量。

(师)我们通过演示实验(单摆)来展示这个过程。

感悟:建立科学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注意后续实验关注起点。

5、守恒量的统一:过程中两个量的“此消彼长”是过种中存在“守恒恒”的必要条件。

对于不同物理量的“消”与“长”的定量比较,必须将它们转换为一个物理量才能够进行。

朱建廉:r教育老顽童,公平地塑造每一个灵魂的高贵

朱建廉:r教育老顽童,公平地塑造每一个灵魂的高贵

朱建廉:r教育老顽童,公平地塑造每一个灵魂的高贵
吴静
【期刊名称】《创新时代》
【年(卷),期】2016(000)009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吴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教育要公平地善待每一个人--杨金土职业教育思想述评 [J], 王莹;史铭之;刘晓保;杨若凡;夏建国
2.谈小区公建室外空间场所精神塑造 [J], 陈华敏
3.开启每一个孩子的智慧之门——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塑造“启智教育”品牌路径解析 [J], 谢达波;王道茂
4.塑造专业人才的灵魂:专业思想教育策略探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调查分析[J], 叶逢福;梁丽华
5.浅谈类比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基于对特级教师朱建廉老师三节公开课的分析 [J], 刘清雅;杨向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建廉从“核心素养”说开去

朱建廉从“核心素养”说开去
从“核心素养”说开去
——基于“教育行为者”的视野中的“核心素养”解读
朱建廉
南京市金陵中学
2016年12月8日-在江苏省第四届名师论坛上的报告
基本认识 课程体系的核心素养 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
素养
+
核心
学科课程的个性差异 课程体系的共性内容 因地 与时 核心素养 制宜 俱进
一个核心 三个维度 六大素养 十八个要点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健康生活 学会学习
笔者一直在期待着会有教师启发:
当高度为零时质量较大的物体其重力势能还是较多吗? ????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疑问1:“没被举高”、甚至“被压低”的物体呢? 高度一定,质量越大则重力势能越大。 疑问2:高度“等于零”、甚至“小于零”呢? 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疑问3:与“重力”有关吗? 物体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没被举高则……。 疑问4:“重力势能”、甚至“能量”可以没有吗? „„ 笔者的声明: ——只是对教材文本教学处置有看法
说开去5: 2010年6月19日,应邀赴四川省南充市做新课程培训, 先上一节课,再做一场讲座。课题是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敏锐的质疑:——“W”,是力与位移的“标量积” ——“∆v”,是始末速度的“矢量差” ——在标量与矢量之间建立关系——难 理性的思考: ——动能定理表为: 功与速度变化之间不应该存在确定的关系 功与速度平方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
笔者的建议: ——这种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说开去4: 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对“线速度”概 念的定义、特征、意义等依次有如下描述,即 定义: 线速度 = 弧长速度描述了圆周运动的快慢程度
取一段很短的时间∆t,在这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弧长 为∆s,比值(∆s/∆t)叫做线速度(linear velocity)。 疑问1:“线速度”可以用“弧长”比“时间”定义吗? 疑问2:两个标量(弧长与时间)的比值可能是矢量吗? 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 比值来量度。 疑问3:“弧长与时间的比值”量度的究竟是什么? 疑问4:“线速度”是“速度”吗? 疑问5:“线速度”究竟应该怎样定义呢? 疑问6:“运动”究竟是什么? 疑问7:“圆周运动”究竟是什么? 疑问8:“圆周运动的快慢”究竟应怎样描述? „„

朱建廉

朱建廉

案例
实施“有效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的几个案 例 案例1: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案例 :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2: 《运动学基本概念》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 : 运动学基本概念》 案例3: 问题解决中的思维过程展示》 案例 :《问题解决中的思维过程展示》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4: 捕捉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机》 案例 : 《捕捉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机》教育案例及分析
认识
认识
关于“有效教学”的基本认 关于“有效教学” 识 教学活动的“ “有效教学”——教学活动的“有效 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的 性” 学科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 之“教学”——学科教学活动(狭义) 有效教学”之 教学” 教学 学科教学活动 狭义) 所有教学活动(广义) 所有教学活动(广义) “有效教学”之“效”—— “效果”、 教学 之 “效率”
服务于
目标 达成
策略的实施过程
=
目标的达成过程
合理设置 教学目标 深刻领会
策略
布局 教师 教学 过程 内容 学生
教学过程的统筹预设与灵活掌控 能动性 稳定性 能动性 差异性 复杂性
统筹预设 教学过程 灵活掌控
策略
入局
教学情景的精心创设与悉心经营 激发情感
情景
调节情绪 影响情趣
行为
效果
“情景”实质上是一种“环境” 情景”实质上是一种“环境” “行为”不当则会污染“环境” 行为”不当则会污染“环境” 精心创设 教学情景 悉心经营
认识
主体观
“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 教学过程” 体 “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师 教学过程” 生 融为一体的“学习共同体” 融为一体的“学习共同体”
认识
主体观——主体性 主体性——三层次 主体观 主体性 三层次 真实的生活 主动的学习 完整的生命

将简单上成经典学习朱建廉大师《“追寻守恒量”教学案例》感悟

将简单上成经典学习朱建廉大师《“追寻守恒量”教学案例》感悟

将简单上成经典——学习朱建廉大师《“追寻守恒量”教学案例》感悟写在前面:近日在《中教参》(2019年第5期)上学习到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朱建廉大师的《追寻守恒量》教学案例,从中深刻体会到大师就是大师,教学过程逻辑性特别强,能把简单的课上的如此经典,现将朱老师的经典的一些做法收集如下。

1、课题结构分析:追寻——守恒量。

这节课要做的工作就是“追寻”,目标特征“守恒”。

感悟:通过结构分析一方面明确了本节课任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文本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2、及时调动课堂氛围:(师)哎!对B同学如此精彩的表达怎么没有反应呢?(生全体):掌声。

感悟:不要怜惜您的表扬。

3、板书追寻守恒量的必要性分析: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如是说: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简单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量的不变性,所以对守恒的追寻不仅合理,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物理教师朱建廉如是说:物理学、甚至普遍的自然规律,在结构上通常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第一,形如:“x=y”而揭示因果关系的规律;第二,形如“x=x”而表现为守恒特征的规律。

因果关系:反映某几个量的瞬时关系by解难过程必须建立瞬间关系再累加方可。

守恒定律:表现某一种量的守恒特征;了解过程只需要比较始末状态即可。

感悟:仿名人提出自己的名句,比较丰趣,且名句提炼非常简洁,一针见血指出自然规律的两种表现形式,大师的功底可畏深矣!4、板书追寻守恒量的示范性案例:(师)既然守恒量是某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守恒特性,那么我们追寻守恒量时应该从何处开始呢?(生)首先应该确定某个具体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追寻守恒量。

(师)我们通过演示实验(单摆)来展示这个过程。

感悟:建立科学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注意后续实验关注起点。

5、守恒量的统一:过程中两个量的“此消彼长”是过种中存在“守恒恒”的必要条件。

对于不同物理量的“消”与“长”的定量比较,必须将它们转换为一个物理量才能够进行。

关于教学的“断想”――朱建廉

关于教学的“断想”――朱建廉

关于教学的“断想”――朱建廉关于教学的“断想”朱建廉编者按:学科教学,就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犯罪行为;学科教学的运作状况,就是对教师职业水准最轻易的考量标准。

夸耀美纽斯以来,在“班级讲课制”的独有非政府形式下以实行的学科教学活动,一直沦为发扬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主流教育形式。

然而,学科教学运作的残暴现实却是:在“应试”的压力下,“学科教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悄然演进为“学科解题训练”。

这固然与教育的外部环境转差有关,但同时也不得不宣称:教育内部对基于“学科教学”的诸如“本质特征”、“目标奠定”、“主体指证”、“考量标准”、“境界预设”、“犯罪行为意识”、“运作策略”、“操作方式模式”、“职业素养”乃至“职业伦理”等方面理性思索的轻微缺位和运作层面的弘扬不当,也就是使“学科教学”悄然变味的关键原因――这正是我们撰述此文的缘由。

在这里,陆陆续续记录下来的是笔者在从业的过程中针对着复杂的学科教学所作的一缕缕并不连贯的思考――“断想”。

尽管在那并不连贯的一缕缕“断想”之间似乎找不到内容上的延续和逻辑上的链接,但这些源自于思维层面上的每一缕“断想”却又似乎有着某种较为一致的思维指向,即:每一缕“断想”似乎都在力求精准的指向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而努力揭示其内涵。

若确如斯,则应该确认这一缕缕“断想”在精准的指认学科教学之本质时所具有的价值,从而也就不必顾及其间内容延续的不连贯和逻辑线索的不流畅而将这一缕缕针对学科教学所作的“断想”结集成文,以客观的反映作为“断想”主体的笔者在学科教学的本质探索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1、关于“教学”的基本重新认识教学,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行为;教学,是实施教育最重要的基本形式;教学,是实现人类文明与文化传承最关键的平台与载体。

教学,通常须要全面落实在具体内容的学科之上――通常所说的“教学”,实际上意指“学科教学”。

这样,就将使适当于所谓的“学科教学”可以由于“教学”而具备某种共性特征的同时,又可以由于“学科”而具备适当的个性色彩。

由“浅”方能入“深”——基于“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的深度备课运作体会——朱建廉

由“浅”方能入“深”——基于“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的深度备课运作体会——朱建廉

由“浅”方能入“深”——基于《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的深度备课运作体会朱建廉(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南京210005)摘要:关键词: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深度备课”的相应提法越来越深入的渗透于基础教育领域的语境之中而逐渐的叫响了“江湖”。

其实,“深度备课”的相应提法有那么一点怪怪的:我们何曾在意识的层面上努力把备课的运作推向“浅度”层次的呢?在备课的常态运作当中,无论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或者是基于对教学方式的谋划等,我们的主观努力不都是使相应的思考忌“浅”而求“深”的吗?看来,之所以要将“深度”作为备课运作的相应要求而郑重的提出,其用意并非是针对备课运作的要求而在“深度”与“浅度”之间作审慎的遴选所致,而应该是在认定了“深度”的要求后实在是由于对相应要求下的“深度备课”运作策略的困惑所使然。

是的,备课运作应力求达到“深度”的层次,这是不需要讨论的原理级的道理;可是,怎样才能将备课运作推向“深度”的层次,却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备课运作如何才能够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深度”的层次呢?笔者的体会是:由“浅”方能入“深”。

“深”与“浅”其间的关系是相关的:没有“深”的比对我们将无法体验其“浅”,没有“浅”的对照我们又将无法认定其“深”——从这个意义上说“深”与“浅”应该被认为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深”与“浅”其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基于x的特定“深浅度”而言,若参照a的“深浅度”可谓之为“深”,而参照b的“深浅度”又可谓之为“浅”——“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可能都还记得吧!“深”与“浅”其间的关系是辩证的:都说“浅尝辄止”易而“深刻领会”难,可有时“深”与“浅”的表现其难易程度却有可能被倒置——站在一米深的水池中,若没入水而“深”至腰部很自然,但没入水而“浅”至脚面却很难。

在简要论述了“深”与“浅”的相关、相对和辩证的关系后,对基于“深度”的备课运作便自然形成了如下启迪:在包括“深度备课”在内的任何所谓的“深度运作”中,都应该、甚至是都必须在关注到“深”时莫忘却“浅”,在把相应运作向着“深”推进时莫忘却应该自“浅”启动,在界定相应运作而作“深”的认定时莫忘却应以“浅”而作合理的参照,……在简要论述“深”与“浅”的辩证关系基础上,仅以《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的深度备课运作实践为例而谈一谈相应的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学的“断想”朱建廉编者按:学科教学,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行为;学科教学的运作状况,是对教师职业水准最直接的考量标准。

自夸美纽斯以来,在“班级授课制”的独特组织形式下所实施的学科教学活动,一直成为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主流教育形式。

然而,学科教学运作的残酷现实却是:在“应试”的压力下,“学科教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悄然演变为“学科解题训练”。

这固然与教育的外部环境恶化相关,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教育内部对基于“学科教学”的诸如“本质特征”、“目标确立”、“主体指认”、“考量标准”、“境界设定”、“行为意识”、“运作策略”、“操作模式”、“职业素养”乃至“职业伦理”等方面理性思考的严重缺失和运作层面的践行失当,也是使得“学科教学”悄然变味的重要原因——这正是我们编发此文的缘由。

在这里,陆陆续续记录下来的是笔者在从业的过程中针对着复杂的学科教学所作的一缕缕并不连贯的思考——“断想”。

尽管在那并不连贯的一缕缕“断想”之间似乎找不到内容上的延续和逻辑上的链接,但这些源自于思维层面上的每一缕“断想”却又似乎有着某种较为一致的思维指向,即:每一缕“断想”似乎都在力求精准的指向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而努力揭示其内涵。

若确如斯,则应该确认这一缕缕“断想”在精准的指认学科教学之本质时所具有的价值,从而也就不必顾及其间内容延续的不连贯和逻辑线索的不流畅而将这一缕缕针对学科教学所作的“断想”结集成文,以客观的反映作为“断想”主体的笔者在学科教学的本质探索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1、关于“教学”的基本认识●教学,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行为;教学,是实施教育最重要的基本形式;教学,是实现人类文明与文化传承最关键的平台与载体。

●教学,通常需要落实在具体的学科之上——通常所说的“教学”,实际上意指“学科教学”。

这样,就将使得相应于所谓的“学科教学”会由于“教学”而具有某种共性特征的同时,又会由于“学科”而具有相应的个性色彩。

●教学,作为一个固定搭配的专有词组,在相应的结构特征上可作如下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由作为动词的“教”与作为名词的“学”而在结构上构成所谓的“动宾词组”;第二种理解,由作为动词的“教”与同样作为动词的“学”而在结构上构成所谓的“并列词组”。

在第一种理解的基础上,其“学”字的意思是指“学问”或“知识”;在第二种理解的基础上,其“学”字的意思是指“学习”或“行为”。

●教学,若针对其结构上的特征而作“动宾词组”的理解,则相应的内涵仅限于“知识的传承”;教学,若针对其结构上的特征而作“并列词组”的理解,则相应的内涵除了“知识的传承”外还应该包括所谓“行为能力的习得”和“行为主体其基本素质的提升”。

●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

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作为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媒介,并与之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

在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当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与能动的人相关而显得更为灵动,“教学内容”相比较而言则显得较为稳定。

●教学,……2、关于“教学”的目标体系●教学,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显然应该包括所谓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和“目的性”。

其实,作为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其最为根本的属性应该是所谓的“人的基本属性”——“人性”。

●教学,承载着的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体系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体系中所包含着的因素多达七个,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后三个因素显然是直接植根于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属性——“人性”——之上的。

●教学,其最为基础的目标应该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承”。

在针对教学活动的早期认识中,甚至是把“知识的传承”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社会上所形成的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实施教学行为的教师”的通俗称谓,形象化的证实了这一观点——由于知识被文本化的方式呈现于书中,所以社会上通俗的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分别称作为“教书”和“念书”,而把作为“实施教学的行为者的教师”通俗的称作为“教书匠”或者“教书先生”。

之所以把“知识”指认为目标体系中的基础目标,相应的理由是:“技能”的把握通常是在“知识”的运用中达成;“过程”的体验通常是在“知识”的建构中感悟;“方法”的概括通常是在“知识”的传承中实现;“情感”的激发通常是在“知识”的理解中释放;“态度”的端正通常是在“知识”的运作中完成;而“价值观”的形成通常也需以“知识”为背景方能够有所体现。

●教学,其目标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目标应该被认为是“价值观的形成”。

之所以认定“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相应的理由是:教育,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职责;教学,承担着教育的主体部分而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在人际间实现;“价值取向”和“思维品质”在人际间实现文明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其作用与功能相当于所谓的“遗传基因”;而“思维习惯”的形成乃至“思维品质”的完善又必将受到“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制约。

这样,“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体系的诸多因素中的核心地位便无可争辩的被显现出来。

●教学,在其运作过程中而使得相应的目标体系达成时,应该关注到其目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

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四个因素,构成了教学目标体系中的第一层次而能够直接外显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情感”、“态度”等两个因素,构成了教学目标体系的第二层次而只能内化于学习主体的内在资稟;至于“价值观”,则作为教学目标体系的第三层次而由前六种因素的综合凝练所形成,并在实现人类整体的文明与文化传承时以类似于生物体繁衍时的“遗传基因”而表现在、或落实于构成人类整体的个体的人身上。

●教学,……3、关于“教学”的主体指认●教学,早期被认为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

在这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的理性关注往往会过度的强调和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把针对教学过程的理性研究聚焦于对“教师教的过程”的梳理与把握。

实际上,形成这一认识的基础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的片面理解:如果将教学目标确认为是以“知识的传承”为唯一诉求,那么无论怎样强调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教师在知识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便都不为过了。

●教学,于近期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被认为主要是“学生学的过程”。

若与一味强调和夸大教师主导作用的早期认识相比,这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显然更趋合理。

实际上,形成这一理解的基础一方面是由于对教学目标体系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还与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的习得过程的合理解释相关:既然知识的习得过程被认为是习得者主体性的建构过程,那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不应该持丝毫的怀疑态度了。

●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无论强调哪一方的主体地位其实都是片面的。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为“教学过程”这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实际上是不能分割的。

甚至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教师”与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学生”一定是在同一瞬间诞生的;在这个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教”的行为与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学”的行为也一定是在同一瞬间发生的。

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具备着的应该是所谓的“双主体”特征。

●教学,在客观上具备着“双主体”的相应特征,但在主观上的基本认同以及相应表达仍可以、甚至是仍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其理由是:尽管教师和学生均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由于处于发展中的学生与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相比而为弱者,根据所谓的“弱者倾向性性原则”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淡化教师的主体性,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甚至是明智的。

●教学,在客观上具备着“双主体”特征,而在主观表达中却应该考虑到“弱者倾向性”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针对教学过程而提及与关注相应的“主体意识”时,就应该同时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提及教学中的“主体意识”,首先应该认为是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个层次,关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同时还应该认为是确认教师的主体地位。

既然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特征的客观存在,那么教学过程就应该同为师生共有的“真实的生活”;既然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特征的客观存在,那么实施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思考如下两个基本问题,即:学生应从教学过程中获得些什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些什么?●教学,……4、关于“教学”的考量标准●教学,相应的目标体系具备着“多元化”特征。

在教学预设中,“多元化”目标体系其相应的设定会在精准程度上产生差别;在教学实施中,“多元化”目标体系其相应的达成又会在丰满程度上产生差异。

通常情况下,“多元化”目标体系在预设中的设定精准程度和在实施中的达成丰满程度都是考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对教学的目标体系等诸多因素的相应考量,将构成对教学的整体考量标准。

●教学,先天性具备着复杂性特征,从而使得其考量标准难以界定。

对于难以界定的教学考量标准,其实可以粗拟一个易于操作与判断的简易标准: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普遍感到45分钟是如此之短暂,从而经常被下课的钟声所惊醒,则这样的“教学”绝不会差。

当然,更为合理、更为精准的教学考量标准应该在针对教学过程作科学而精细的结构剖析的基础上而拟定。

●教学,若欲针对其考量标准作进一步细化拟定,则应该关注到诸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素材的整合”、“教学重点的分散”、“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技能的运用”、“教学素养的表现”、“教学节奏的掌控”、“教学流程的梳理”、“教学生成的应对”、“教学智慧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诸多因素。

●教学,若欲针对其考量标准作相应的执行,则通常需要通过对几组相关的因素进行比对而完成相应的操作,譬如:在“课标要求的精细解读”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间实施比对;在“教学预设的目标设定”与“教学行为的目标指向”间实施比对;在“教学运作的相应策略”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背景”间实施比对;在“教学智慧的相关表现”与“学习主体的认知发展”间实施比对;在“教学素养的适时表现”与“动态生成的恰当处置”间实施比对;在“教学流程的整体状况”与“教学效果的相应呈现”间实施比对。

●教学,和其他的复杂过程一样而具有相应的考量标准;教学的考量标准,和其他的复杂过程一样而具有相应的效能。

作为教学的考量标准,其通常情况下的效能应该包括:监测、评价、反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