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爱视角下的林黛玉的处事行为分析
【精编范文】至情至性的林黛玉形象分析-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至情至性的林黛玉形象分析一、《红楼梦》作品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讲述了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
其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点点滴滴,在我国古民俗、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是我国如浩瀚沙海的古代名著中的,最瑰丽的一抹色彩,是作者曹雪芹留给后人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成书到现在,《红楼梦》流传了无数版本,改编成很多影视作品,舞台剧等,引起了一波波的红楼热。
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看过《红楼梦》的读者,提起林黛玉,眼前仿佛就出现了“弱柳扶风的”黛玉拿着花锄,踏着缤纷落英,低吟着葬花词,泪眼朦胧,充满诗情画意的走来。
林黛玉除了给人“泪与诗”的形象外,也是一个真性情,至情至性的少女形象。
(一)林黛玉的前世——绛珠还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林黛玉的来历颇具神话意味,在第一回中写道:(林黛玉)生于农历二月十二日民间所传百花仙的生日,前世是绛珠草修成的仙子。
另外,第一回也写到了一则“绛珠还泪”的神话,也成为林黛玉来历的注解。
林黛玉前世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草,时有赤霞宫神英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这株绛珠草,使得绛珠草脱胎换骨修得女儿身。
绛珠草为了报答赤霞宫神英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追随神英侍者下凡,用一生所有的眼泪报答他的灌溉之恩。
绛珠草的化身就是黛玉,赤霞宫神英侍者的化身即是宝玉。
这则美丽的神话一方面给林黛玉的出场带上浓重的神话色彩,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与宝黛的“木石前盟”。
这则神话里绛珠仙子要“还泪”,所以黛玉一定要是个爱哭的女孩,因此安排她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姐妹,孤苦伶仃,又体弱多病,这都为爱哭奠定了基础。
论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情观
论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情观摘要: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恋往往被看作是违背封建礼教的叛逆之恋,故而两名男女主角也被冠以“封建的叛逆者”。
整篇红楼里,围绕着林黛玉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几乎都是对贾宝玉的爱。
这种视爱情为生命全部意义的爱情观,不仅局限了林黛玉的生活,更加局限了她的思想。
这使得林黛玉在渴望获得真爱的路途上不得不依附于旧道德,传统婚嫁中的“父母之命”时时刻刻萦绕在她的心头。
再者,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母系一族是名门望族,少时又从师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儒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林黛玉想要成为一个彻底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不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都是不允许的。
关键词: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爱情观《红楼梦》中宝黛情爱生出的悲剧的浓雾“遍及华林”,在人类的声音和心灵中回环振荡。
我们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的爱情是清纯的,没有如薛宝钗般在爱情上附加自己的人生要求。
马斯洛认为,爱情是对他人个性的接受,对他人的尊重。
①林黛玉的爱情观颇具有这种现代意识。
在大观园中,独有林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因为以爱情为生命的性格使得黛玉接受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宝玉的个性。
林妹妹的“爱一个人就接受他的全部”的爱情主张,让她获得了宝玉全部的爱情。
清朝的二知道人就特别认可林黛玉的爱情:“惟黛玉不阻其清兴,不望其成名,此宝玉所以引为知己也。
”②作为女人,绝不给爱人以人生压力的林黛玉无疑是男人们理想的人生伴侣。
但是她的清纯爱情最终却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一反中国传统文学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格局,因而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巨大波澜。
长期以来,后人在追寻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时,逐渐形成了共识:作为一对叛逆的恋爱者,他们理所当然地遭到封建家庭的反对和阻挠。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认知还未及事情的实质层面。
朱光潜认为,“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己的受难负有责任”③。
看遍红楼,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对贾宝玉爱情的执着是充溢着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
浅析_红楼梦_中林黛玉的交际心理与处世态度
《红楼梦》人物众多、各具情态。
关于做人、处世的评说,人们似乎一致认为:在贾府最会做人的是宝钗、熙凤和袭人,最不会处世的是宝玉、黛玉和晴雯。
这从人际交往方面概括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
当然,由他们的态度而导致的结果也是经纬分明的。
最会做人的宝钗、熙凤、袭人无不例外地得到了封建大家长阶层的厚待和重用。
而最不会处世的宝玉是有名的“富贵闲人”,因衔玉而生受到宠爱,却招致莫名陷害被父亲毒打;晴雯更是被上上下下的主子奴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还落了个“狐狸精”的虚名,被折磨而亡;黛玉在大观园不仅没做成宝二奶奶,竟还成为现代人心目中“眼泪”、“柔弱多病”、“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等含有贬义性质的代名词,她“在精神生活领域被人倍加赞叹、敬仰,在世俗生活领域又使人唯恐避之而不及”。
①其实不然,林黛玉在大观园中也是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是一个很强大的人。
只因她是一个很自恋的女子,所以非常强调自我的感受。
她在贾府不是不会做人,也不是不会讨好别人,而是不想违背自己的处世原则。
林黛玉留给人们的不擅长为人处世的感受与印象,其实就是她用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人际交往准则造成的:时时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距离感的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策。
对丫头、婆子、管家等下人是立威为主、言语刻薄,对宝钗、湘云、妙玉等情敌则是化敌为友、情深意长,既保全了自己的爱情,又成全了自己的友情。
一“自恋”一词在英语中是“narcissim ”,译为汉语就是“水仙花”的意思。
这来自一个古希腊神话:美少年厄索斯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后,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最终憔悴而死,变为一朵水仙花。
这是心理学上的自恋,属于病态的范畴,和本文所说的自恋不是一回事。
林黛玉爱自己,但不要求所有的人都爱自己,“颦儿才貌世应稀”,她的自恋是健康的。
林黛玉的美貌,出自贾雨村口中是:“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今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再到贾府后,“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事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事迹1500字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府中最为聪明、才情出众的女子之一。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林黛玉是一个感性而敏感的人。
她敏锐地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她对自己的感情非常真实且深刻,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她对于自己爱的人和不喜欢的人都表现得非常明显,而且对待别人的感受也非常敏感。
其次,林黛玉是一个直率而独立的人。
她不喜欢受到别人的束缚和控制,追求自由和独立。
她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会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实的自我,并且从不妥协。
她对于贾府的权势和虚伪看得非常透彻,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意和众多世俗的人一样迎合权贵。
再次,林黛玉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
她是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子,精通诗词、音乐和绘画。
她热爱自然,喜欢欣赏和创造美。
她以自己的才情为贾府增添了许多生机和色彩,同时也利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林黛玉是一个婉约而悲观的人。
她天生敏感脆弱,对爱情和生活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她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忧愁和世事的无奈中,时常抒发出对命运的悲叹。
她对于生活中痛苦和不公的事物感到无力和愤慨,但又无法改变。
林黛玉的事迹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为感人、令人动容的之一。
她与贾宝玉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贾府中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离别。
她曾经是贾府中的宠儿,但因为贾宝玉和其他女子的关系,使得她最终被迫离开贾府。
在离别的时刻,她以诗词向贾府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意,令人感动。
在离开贾府后,她遭受了世俗的压力和痛苦,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摧残。
她的精神逐渐崩溃,最终以病逝送别了这个世界。
她的死使得整个贾府沉浸在悲痛之中,也令贾宝玉深感痛苦。
虽然林黛玉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她的一生展现了一个独立而坚持自我的女性形象。
她面对世俗的压力和不公,始终保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纯真和坚韧。
她并不屈服于命运,而是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交际心理与处世态度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交际心理与处世态度作者:李红雨郝彦丰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06期[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贾府中最失败的处世者。
其实并非如此,她首先是一个自恋的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处世方式。
她强调自我,有一个小小的自我世界,但并不自闭。
她对丫头、婆子们立威为主、言语刻薄,对情敌化敌为友、情深意长,既保全了自己的爱情,又成全了自己的友情。
因此可以说,林黛玉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个在自恋中自我强大的女子。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交际心理;处世态度[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69-04《红楼梦》人物众多、各具情态。
关于做人、处世的评说,人们似乎一致认为:在贾府最会做人的是宝钗、熙凤和袭人,最不会处世的是宝玉、黛玉和晴雯。
这从人际交往方面概括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
当然,由他们的态度而导致的结果也是经纬分明的。
最会做人的宝钗、熙凤、袭人无不例外地得到了封建大家长阶层的厚待和重用。
而最不会处世的宝玉是有名的“富贵闲人”,因衔玉而生受到宠爱,却招致莫名陷害被父亲毒打;晴雯更是被上上下下的主子奴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还落了个“狐狸精”的虚名,被折磨而亡;黛玉在大观园不仅没做成宝二奶奶,竟还成为现代人心目中“眼泪”、“柔弱多病”、“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等含有贬义性质的代名词,她“在精神生活领域被人倍加赞叹、敬仰,在世俗生活领域又使人唯恐避之而不及”。
[1]其实不然,林黛玉在大观园中也是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是一个很强大的人。
只因她是一个很自恋的女子,所以非常强调自我的感受。
她在贾府不是不会做人,也不是不会讨好别人,而是不想违背自己的处世原则。
林黛玉留给人们的不擅长为人处世的感受与印象,其实就是她用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人际交往准则造成的:时时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距离感的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策。
对丫头、婆子、管家等下人是立威为主、言语刻薄,对宝钗、湘云、妙玉等情敌则是化敌为友、情深意长,既保全了自己的爱情,又成全了自己的友情。
基于爱视角下的林黛玉的处事行为分析
基于爱视角下的林黛玉的处事行为分析作者:应小涛导师:陈晨摘要:林黛玉的行为处事通常被认为是刁钻刻薄、小气敏感、孤僻清高、不懂世故乃至爱情悲剧、命运悲剧。
然而,本文试以爱(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等)为切入点,从三维(爱、行为处事本身和贾府)的立体角度对林黛玉的行为处事做一个系统性梳理。
在“爱”这条主线的贯穿下,林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行为处事,显得颇为合情合理,张弛有度。
刁钻刻薄、小气敏感、孤僻清高的背后,原来是对爱(尤其是对爱情)的理解和不懈追求。
或许我们能因为感动于原因的伟大而淡化对结果的遗憾。
关键词:林黛玉;行为处事;爱林黛玉原本出身世袭侯门、官宦之家。
其父林如海是前科探花, 官至巡盐御史,其母林夫人则是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的千金小姐、史太君最宠爱的小女儿贾敏。
应该说,在她母亲去世之前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金尊玉贵的名门闺秀被当着整个家庭的唯一珍宝假小子来养。
其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无疑是乐观、博爱和积极的,这也为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奠定了扎实基础。
当然,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家无兄弟姐妹,就像现在的独生子女,其童年的乐趣势必大打折扣。
尤其是6岁之时其母“一疾而终”,更是重重一击。
童年中最坚实、最有份量的感情堡垒突然坍塌,恐惧、孤怜和阴暗趁虚而入,充斥着幼小的心灵。
在永远的失去母爱之后,黛玉又面临着离别唯一的亲人父亲,北上贾府,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
从被珍爱到失去双亲的爱,再到贾府寻找爱,直到遇到了宝玉、宝钗、湘云等,黛玉喜怒哀乐的言行举止都是“爱”折射下我们看到的表象。
敏感小气、刁钻刻薄乃至风趣幽默恰恰是对“爱”超脱世俗的理解和不懈追求。
一、黛玉贾府寻亲情之爱时的行为处事母亲生前曾嘱咐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恐被人耻笑了去。
”这是贾府给她的第一印象:恐惧。
幸福的童年、父母的珍爱就像过眼烟云,黛玉心中除了对曾经美好的留恋,更多的则是恐惧和少得可怜的一丁点儿希冀。
对于规矩森严、错综复杂的贾府,她感到恐惧;对于适应全新的生活、寻找曾经逝去的爱,她又有点儿期待。
爱情与命运的纠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分析
爱情与命运的纠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分析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一位重要的女性角色,以其深情、聪明、独立的形象而深受读者喜爱。
她与爱情之间的纠葛以及与命运的斗争,是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分析,探讨她与爱情、命运之间的关系。
林黛玉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上。
她自幼生活在贾府中,与贾宝玉形影不离。
她与贾宝玉的感情从童年时期开始逐渐升温,两人之间互相吸引,形成了深厚的感情纽带。
她对爱情的向往充满了浪漫和激情,对贾宝玉抱有的期待和依恋可见一斑。
然而,命运却对她的爱情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其次,林黛玉的形象与命运之间的纠葛也体现在她的命运安排上。
由于家族的势力斗争和贾府贵族化的压力,林黛玉被迫接受与宝玉结婚的命运安排。
然而,在她内心深处,她更希望宝玉能够选择其他女子作为妻子,而不是她自己。
她对命运的无奈和悲哀成为了《红楼梦》的一道难解之谜,也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人性关怀。
在命运的摆布下,林黛玉的爱情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磨难。
同时,林黛玉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与命运进行斗争。
她以其聪明才智和敏锐的触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并不仅仅由外界因素所决定。
在故事的发展中,她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不愿意成为被动的牺牲品。
尽管她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她的坚持和勇敢使她成为小说中最令人敬佩的女性之一。
此外,林黛玉的形象也反映了爱情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她对贾宝玉的爱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希望与他共度一生,又不愿意为了自己的爱情去伤害其他人。
她内心深处对贾宝玉的追求是一种纠结和无奈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她的命运像一条绳索紧紧地束缚住她与爱情的纠葛,使她难以自拔。
综上所述,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与爱情和命运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她在爱情的纠葛中展示了自己深情的一面,同时也与命运进行坚决的斗争。
她的形象丰满而且深刻,不仅体现了一个女性的坚强和执着,还代表了每个人在爱情和命运面前的纷繁复杂。
林黛玉为人处事方法
林黛玉为人处事方法说起林黛玉,那可真是里让人又爱又怜的人物。
她呀,就像那娇嫩的花朵,需要人细心呵护。
林黛玉的为人处事,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她心思细腻得如同那最细的丝线,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在她心里掀起波澜。
这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片落叶,你可能就会由此联想到秋天的到来,那份细腻啊,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她在与人交往中,真诚得让人感动。
对自己喜欢的人,那真的是掏心掏肺,毫无保留。
就像对待宝玉,那份深情,简直比蜜还甜。
可有时候啊,她也会因为太过敏感,而容易受伤。
这就好比一只小刺猬,虽然有着柔软的内心,却总是竖起尖尖的刺来保护自己。
在贾府那个复杂的环境里,林黛玉没有随波逐流,去迎合那些她不喜欢的人和事。
她就像是一股清泉,在浑浊的世间流淌着自己的清澈。
她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这份坚持,多难得呀!要是换了咱,在那样的环境下,能做到吗?她也有着自己的小脾气,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不开心。
但这也正是她可爱的地方呀,谁还没个小脾气呢?就像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天气不好而心情低落一样。
不过,她的小脾气可不会持续太久,就像那一阵风,吹过就散了。
林黛玉还特别有才华,诗词歌赋那是样样精通。
她写的诗,那真的是让人赞叹不已。
这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夜空中闪闪发光。
她用自己的才华,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
想想看,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像林黛玉这样的人,是不是会觉得生活都变得有趣了许多呢?虽然她有时候会有些多愁善感,但正是这些情绪,让她变得更加真实,更加让人难以忘怀。
咱要是能学到林黛玉那份细腻的心思,真诚待人的态度,还有坚持自我的勇气,那该多好啊!当然啦,咱也不能学她那过于敏感的性子,不然可容易心累呢!我们要像她一样,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用自己的方式去为人处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总之呢,林黛玉的为人处事方法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体现黛玉善解人意的情节
体现黛玉善解人意的情节
体现黛玉善解人意的情节《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深入人心。
其中,贾宝玉的表妹黛玉被认为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角色。
她的善解人意体现在许多情节中。
黛玉对贾宝玉的体贴和关心是显而易见的。
在小说中,贾宝玉经常感到孤独和沮丧,而黛玉总是能够察觉到他的情绪变化,并主动去安慰他。
例如,在贾宝玉生病期间,黛玉不顾自己的健康,日夜照料他。
她不仅给他煮药,还亲自为他调制汤药,以帮助他恢复健康。
这种黛玉对贾宝玉的关心体现了她对他内心需求的敏感和理解。
黛玉还展现出她对其他人的善解人意。
她经常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例如,在贾母生日时,黛玉看到贾母因思念已故的亲人而感到伤心,她主动去安慰贾母,并用自己的音乐才华为贾母演奏一曲,以缓解她的悲伤。
黛玉的这种善解人意不仅体现了她对他人情感的敏感,也展示了她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意。
黛玉还在自己的遭遇中体现出善解人意。
尽管她经历了许多不幸和痛苦,但她从不抱怨或埋怨他人。
相反,她总是试图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动机,并以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们。
这种黛玉的善解人意使她成为小说中一个令人钦佩的角色,也让读者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通过《红楼梦》中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黛玉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角色。
她对贾宝玉和其他人的关心和理解,以及在自己的遭遇中展现出的善解人意,使她成为一个值得敬佩和喜爱的人物。
她的形象不仅丰满而深入人心,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温暖和感动。
红楼梦之黛玉痴情执着
红楼梦之黛玉痴情执着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以其痴情执着的形象而为人们所熟知。
黛玉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她既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形象,也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本文将通过对她痴情执着的描写,探讨黛玉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主角,她的容貌美丽动人,天资聪颖,才情出众。
然而,黛玉却常常沉浸在悲伤和痛苦之中。
她对自己的命运并不满意,对世俗的扭曲和虚伪充满厌恶之情。
同时,她对爱情抱有一种浪漫而痴迷的幻想,对人间纷繁的爱情充满渴望和期待。
黛玉对爱情的痴迷可以从她对宝玉的情感描写中得到体现。
黛玉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在变化和发展。
黛玉对宝玉的情感是一种深深的痴迷,并且表现得非常直接和坦率。
她为宝玉的病情而忧心忡忡,为他的苦难而感到愤怒,为他的悲伤而伤心。
黛玉的痴情执着体现在她对宝玉的无私奉献和对他的一切关切。
她常常为宝玉的冷淡和对她的冷漠心生伤感,但她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爱着宝玉。
在黛玉的痴情中,她为了宝玉的幸福甘愿自己受苦,甘愿为他分担。
黛玉的痴情执着也体现在她对生命和自己身份的反思上。
她对世事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触动,使她对自己的命运和身份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
黛玉常常感到自己身不由己,受制于社会和家族的因素,她对命运的不公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充满不满。
然而,黛玉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和绝望,相反,她以自己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真实的向往,展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和独立的意志。
黛玉的痴情执着还在于她对自我认同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她深知人世间众多的欺骗和虚伪,因此她追求真实和纯粹,渴望能够找到一个真正对她好的人。
黛玉对宝玉的痴情,其实也是对真实爱情的渴望和信仰。
她不愿意沉沦于虚幻的爱情幻象,而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真正懂得她、呵护她的人。
黛玉对真实的向往和痴情的执着,使她成为小说中一个令人敬佩和感动的角色。
在整个《红楼梦》的故事中,黛玉的痴情执着是对人性的真实写照。
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真实的向往,使她成为一个自由、坚强和独立的个体。
黛玉---爱情里的强者(二)
而且黛玉是非常聪明的,听话听音。
贾母说自家孙女不过是认几个字,黛玉马上就低调了。
吃了饭,她先看别人如何行事,先漱口,她忙改了自家的习惯,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机敏的小姑娘。
有眼色能听话,还知道低调,她也是深知如何做客人的。
最厉害的是应对王夫人让她远宝玉的警告,她马上说,她是女孩子,如何会经常见到宝玉呀。
王夫人不得不说,因为贾母宠爱,所以宝玉常和姐妹们玩。
这其实是说了贾府对宝玉溺爱非常,并不合当时的规则,如果黛玉能接近宝玉,错不在黛玉,而在贾母和王夫人对宝玉的娇惯。
所以说进贾府里出场的黛玉,是一个非常聪明懂事也善于自我保护的小姑娘。
可是这样的黛玉,在爱情里却是另一副模样。
她知道宝玉看宝钗,她马上跟了过来,这说明她有行动力,并不矜持。
见了宝钗和宝玉在一起,马上就说,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
后来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喝冷酒,她当即就不悦了,可是还等着丫环送手炉,才借机敲打宝玉。
完全是一个口齿伶俐毫不贤淑的大家小姐。
黛玉---爱情里的强者(三)在梨香院吃饭,黛玉的话语,也相当的尖锐。
宝玉已是三杯过去。
李嬷嬷又上来拦阻。
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
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钟就不吃了。
"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隄防问你的书(太知道宝玉怕什么)!"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
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
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黛玉完全就是个任性的小姑娘),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
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
"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
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事例【精选大全】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事例【精选大全】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事例有哪些?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一起来看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事例【精选大全】,欢迎查阅!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事例1(一)敏感又笃实虽说黛玉极其敏感,但却待人坦率真诚,为人笃实。
例如她对待紫鹃仿佛自己的亲姐妹一样,将自己的情感完全的表露出来。
在第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学诗。
黛玉真诚相待,耐心教授。
她还把自己的诗作借给香菱,并在诗作中做了标记,还批改香菱的习作。
“黛玉对待他人如一泓清泉,清澈透明,与人不存芥蒂,有一颗直率坦白的真心。
”在第二十二回中,湘云将她比做戏子,这伤到了黛玉的自尊,她有点悲伤。
但过了一会就携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与湘云一起看,这足以说明黛玉的豁达。
更能够表现出她的笃实的地方是她对宝钗的态度,她和宝钗本来是情敌,相互猜忌。
在第四十五回,宝钗与黛玉闲聊,且与黛玉坦诚相待,黛玉也放下了与宝钗之间的隔阂,并引咎自责。
而从此之后,黛玉将宝钗视为自己的亲姐妹一样,连宝玉都倍感吃惊。
(二)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黛玉虽然在贾府的地位不低,但是却并没有一味地孤高傲世,目无下尘。
相反她非常谦和。
每次的赛诗中,黛玉总是推崇别人的诗作,且从不与他人比较孰好孰坏。
第七十六回,黛玉与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每当湘云说出精美的诗句,黛玉总起身叫好,甚至说道:“我竟要搁笔了!”她不仅对待别人是这样,对待自己也是如此。
她从来不表现的卑微,也不屈服于现实。
虽然黛玉寄住在贾府,贾母对她疼爱有佳,但她既不会像湘云一样做针线活做到很晚,也不会像王熙凤一样掌管全府的生活起居。
府里的人是否有失职行为与她也没有关系,她只管做好自己就行,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同时她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黛玉的身体不好,但是大观园的活动她从来没落下过。
结海棠社,吃蟹赏菊,中秋赏月,雪中赏梅等等,她都将自己视为主要角色一样活跃在活动之中。
林黛玉性格之美:情感专一,追求真爱,至死不渝
林黛玉性格之美:情感专一,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心灵纯真寄人篱下的命运,在黛玉的内心深处接成了解不开的隐痛。
她不安于这种命运,却又无法摆脱。
这样的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灵,使她的心境常常得不到平静,而且极易感受外界的刺激。
她心直口快,不会守拙随时,对周围的庸俗和虚伪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予以投刺,被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
显赫的北静王在她眼里是个臭男人。
她蔑视权贵,从不讨好封建家长。
她敢打趣凤姐,对贾母也不讨好,这从湘云的话中可以看出:“她再不放一点,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
”在林黛玉刻薄,“使小性”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
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
“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
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
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她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
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
渴望自由,向往自然林黛玉才华横溢,博古通今。
如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林黛玉,就属于神童了。
这从她夺魁菊花社,教香菱作诗时的见解中得到体现。
不仅如此,她喜读“移人心性”的“杂书”,无视封建道德的说教。
从宝玉那里得到《西厢记》后,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赏析(3)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赏析(3)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
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
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
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
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
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
”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
”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
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
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
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
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处事方法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处事方法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不同性格的女主角。
她们的处事方法与处世态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林黛玉是情感细腻、感性、忧郁的女子。
在家庭和生活方面,林黛玉经常表现出不满和烦恼。
她经常自我放逐、自我解脱,对自己的伤害和痛苦也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态度。
她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放弃和逃避的心态,往往选择私下消极地处理问题。
例如,她常常躲在花丛中哭泣,逃避和避开与众人共处的场合。
在一些尴尬和困难的事情时,她往往放弃求解决,比如她对她的表妹王熙凤多次的明显的敌视,并未采取任何积极办法去解决矛盾。
从她的处事方法和处世态度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充满了消极情绪的女性。
而薛宝钗则是一个更为理智、成熟、懂得处理客观现实的女孩。
在处理家庭和人际关系上,薛宝钗总是表现出自信和明智,她了解如何把个人情绪控制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并以智慧解决问题。
她有更高的责任感,在一些家庭矛盾和感情纠葛时,采取的多是积极、理智和中立的处事态度。
她不会因为感性的情感而失去理智,也不轻易地表现出丧失勇气与动力的情形。
因为薛宝钗是一位睿智、果敢、坚定的女性,所以她们的处事方法和处世态度更偏向于理性和积极。
总体而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处事方法和处世态度是非常不同的,它们代表了不同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女性特征。
林黛玉更注重情感,更易受外界影响,而薛宝钗则更注重规划和目标,更理智、果
断。
两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用武之地。
从文中找出黛王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找出黛王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
格特点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不得了,“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课时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
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
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退让。
④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讨论分析。
①大舅母留她吃饭时;
②在王夫人那里择座;
③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
④对读书的回答;
⑤初见贾母的时候;
⑥当贾母介绍王熙凤的时候;
体弱多病,美丽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机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知礼懂礼的事例
林黛玉知礼懂礼的事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黛玉知礼懂礼,是《红楼梦》中的一位具有高贵气质和优雅品味的女子。
她虽然出身名门,却并非娇贵无礼之人,反而展现出了许多懂得礼仪的举止和言行。
下面就来看看林黛玉知礼懂礼的一些事例。
林黛玉对长辈有着恭敬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尤其尊重她的祖母王夫人。
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行动举止,林黛玉都始终保持着对祖母的尊敬和敬畏之心。
在家庭中,她总是谦和礼貌,细心体贴,从不惹祖母生气。
这种对长辈的尊敬和敬畏之心,正是林黛玉知礼懂礼的表现之一。
林黛玉在与他人交往时,也表现出一种得体的礼仪。
她待人接物有方,和蔼可亲。
在与表妹贾宝玉、婶母贾母和其他亲朋好友的交往中,她总是微笑盈盈,言语得体,处处展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懂得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和举止,让人感到舒心和愉悦。
这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得体的礼仪,更是体现了林黛玉知礼懂礼的一面。
林黛玉还展现出了一种懂得感恩的品质。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对贾母和贾宝玉家族的恩情一直心怀感激。
她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并没有因此自大自傲,而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家人的关爱和帮助。
她懂得珍惜与家人之间的情谊和亲情,表现出了一种感恩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懂得感恩的品质,也是林黛玉知礼懂礼的一种表现。
林黛玉知礼懂礼,体现在对长辈恭敬尊重、与人为善得体、懂得感恩等方面。
她展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和优雅的气质,使得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位备受尊敬和喜爱的人物。
林黛玉的行为举止,不仅让人感到愉悦和敬佩,同时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知礼懂礼是一种美德和修养,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愿我们都能像林黛玉一样,知礼懂礼,做一个优雅、得体的人。
【这里文字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体的事例或细节,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篇示例: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受到很多读者喜爱的角色。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她生性聪明伶俐,心地善良,懂得礼仪,知道怎样与人相处,因此颇受大家喜欢。
体现林黛玉浪漫,个性,自由,关注情感的具体事例
体现林黛玉浪漫,个性,自由,关注情感的具体事例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
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
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林黛玉知礼懂礼的具体事例
林黛玉知礼懂礼的具体事例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她以聪慧、才情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
在小说中,林黛玉展现了她知礼懂礼的一面,她在与人交往中,始终保持着恰当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了她的优雅和教养。
林黛玉知道如何尊重长辈。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尊敬她的祖母贾母,并经常向她请教一些问题。
每次与贾母交谈时,林黛玉总是保持恭敬的态度,不敢有丝毫怠慢。
她对贾母的尊重体现了她对长辈的敬意和懂得礼貌的素养。
林黛玉懂得在公共场合保持合适的言行。
在贾府中,林黛玉经常参与各种宴会和聚会。
在这些场合,她总是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言过其实,也不沉默寡言。
她善于用文雅的词句和委婉的语气与他人交流,从不冒犯他人或引起不必要的争执。
她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她的修养和知礼之处。
林黛玉也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心和体贴。
她与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小说中,她时常为朋友们着想,体贴周到。
比如,当贾宝玉生病时,她不辞辛苦地照顾他,不离不弃。
她还经常为宝钗等人准备礼物,表示自己的友谊和关心。
她的这种行为展现了她对友情的珍视和知礼的一面。
林黛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冷静和坚强。
在小说中,林黛玉经历了许多不幸和磨难,但她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她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一切。
她的坚韧和勇敢展示了她的品质和知礼之处。
总的来说,林黛玉知礼懂礼的具体事例有很多,她尊重长辈、在公共场合保持合适的言行、关心朋友、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坚强等等。
这些事例展现了她的优雅和教养,也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林黛玉的形象在《红楼梦》中被塑造得十分生动和鲜明,她的知礼懂礼让人们对她的赞赏和敬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爱视角下的林黛玉的处事行为分析作者:应小涛导师:陈晨摘要:林黛玉的行为处事通常被认为是刁钻刻薄、小气敏感、孤僻清高、不懂世故乃至爱情悲剧、命运悲剧。
然而,本文试以爱(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等)为切入点,从三维(爱、行为处事本身和贾府)的立体角度对林黛玉的行为处事做一个系统性梳理。
在“爱”这条主线的贯穿下,林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行为处事,显得颇为合情合理,张弛有度。
刁钻刻薄、小气敏感、孤僻清高的背后,原来是对爱(尤其是对爱情)的理解和不懈追求。
或许我们能因为感动于原因的伟大而淡化对结果的遗憾。
关键词:林黛玉;行为处事;爱林黛玉原本出身世袭侯门、官宦之家。
其父林如海是前科探花, 官至巡盐御史,其母林夫人则是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的千金小姐、史太君最宠爱的小女儿贾敏。
应该说,在她母亲去世之前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金尊玉贵的名门闺秀被当着整个家庭的唯一珍宝假小子来养。
其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无疑是乐观、博爱和积极的,这也为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奠定了扎实基础。
当然,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家无兄弟姐妹,就像现在的独生子女,其童年的乐趣势必大打折扣。
尤其是6岁之时其母“一疾而终”,更是重重一击。
童年中最坚实、最有份量的感情堡垒突然坍塌,恐惧、孤怜和阴暗趁虚而入,充斥着幼小的心灵。
在永远的失去母爱之后,黛玉又面临着离别唯一的亲人父亲,北上贾府,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
从被珍爱到失去双亲的爱,再到贾府寻找爱,直到遇到了宝玉、宝钗、湘云等,黛玉喜怒哀乐的言行举止都是“爱”折射下我们看到的表象。
敏感小气、刁钻刻薄乃至风趣幽默恰恰是对“爱”超脱世俗的理解和不懈追求。
一、黛玉贾府寻亲情之爱时的行为处事母亲生前曾嘱咐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恐被人耻笑了去。
”这是贾府给她的第一印象:恐惧。
幸福的童年、父母的珍爱就像过眼烟云,黛玉心中除了对曾经美好的留恋,更多的则是恐惧和少得可怜的一丁点儿希冀。
对于规矩森严、错综复杂的贾府,她感到恐惧;对于适应全新的生活、寻找曾经逝去的爱,她又有点儿期待。
于是,恐惧转变成了小心翼翼,期待转变成了自立。
黛玉如履薄冰来到贾府,自立自强,寻找着贾母、舅舅、舅妈和兄弟姐妹们亲情之爱,以填补刚刚逝去双亲之爱。
1、初到贾府的行为处事六岁的黛玉虽然是侍汤奉药,守丧尽哀,也还是无力挽救自己的母亲,更是第一次领略到了人生的沧桑和无奈。
人类生命的脆弱性以及人生的变幻无常,无疑此刻在小黛玉的心理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母亲刚永远的离开了,因为外婆的多次催促,又要离别唯一的亲人父亲。
黛玉身体病弱,父亲也唯恐照料不周。
然而,小黛玉此时就像一条小羊羔子,刚从母亲怀抱里被无情的拽了出来,又要面临断绝父亲的痛爱。
她没法理解父亲的担心和对生活的理性退让,只有无奈和恐惧。
另一方面,她期待着外祖母及其他人或许能够给予她母亲般的爱,给予她家庭的温暖,以置换出心中缺失的爱。
事实上,小黛玉初进贾府时的行为处事就证实了这一点。
首先拜见两个舅舅时,红楼梦中有一段描述:起始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
再坐一刻,便告辞。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从这段描述可见,黛玉刚进贾府就能很自立的运用礼数来兼顾两个舅舅的关系。
周到的礼节,精准的分寸,都说明了黛玉循礼知趣,做人一流,所以脂砚斋评点进贾府一段也多次盛赞黛玉“心机”“眼力”“得体”“心到眼到”,不偏不倚,落落大方。
有学者认为,此时年幼的林黛玉初至陌生而人事繁杂的贾府便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既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又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遍索贾府,堪与比肩者寥寥无几,足见其家庭熏陶的实绩爱。
1本文赞同上述观点,但“家庭熏陶的实绩爱”只是部分原因而且是外因。
其实,小黛玉渴望在新环境中重新寻找到母1张利玲,《林黛玉形象补论》,《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一辑。
亲般的爱,才是她如此首战告捷表现优秀的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是在贾府中寻找亲情的爱这个内因,激发了幸福童年父母给她所积蓄爱这个外因,才表现出了这么个优秀的得体行为。
其次是黛玉饭后吃茶也有一段描述:“因王夫人李纨王熙凤在场,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舅母嫂子不在这里吃饭,理应这样安排,黛玉方才告座;饭后,黛玉的生活习惯是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但贾府习惯却是立刻送上茶来,结果“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由此看出,虽说是饭后饮茶之类小事,但也显示出黛玉开始积极主动的适应贾府的规矩和生活习性,幼小的她希望被大家迅速认同,被大家尽快接受。
因为她缺失亲情之爱,她渴望亲情之爱。
然而,黛玉还是不小心触碰到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个地雷---宝玉摔玉事件。
原文中这样描述这一事件:宝玉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从上述的描写可以看出,黛玉在回答之前还是谨慎思考过该怎样回答混世魔王提出的问题。
然而,事与愿违,宝玉要的答案不是“罕物,岂能人人有的”之类的夸奖之词。
可以说,这场砸玉风波,让黛玉自责得半夜了还淌眼抹泪的,“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这给日后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带来了心理上的阴影和压力。
虽然众人无一责备黛玉,可是贾母那一番哄宝玉的假话却无意中显示出了黛玉不经意的失误:即言语上有失灵活和周全,也没有事先去了解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习性爱好。
刚有了前两场较好的表现,可如今只因为自己的一句实话,却引来一场骚乱和风波。
这势必让黛玉下定决心,以后说话做事更要察言观色,谨小慎微,敏感之心油然生。
王蒙先生在《红楼启示录》中认为,幼年的林黛玉识礼和懂事,但定居贾府后性格有变异,原因是她爱上贾宝玉就觉得有权在情人家里发脾气,为所欲为。
22王蒙,《红楼启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本文对此持保留意见,小黛玉是抱着寻找父母亲的亲情之爱的心理来到贾府的,并且早年家庭中殷实的爱给了她积蓄,所以事实上她刚到贾府时,做的很好。
即便是在贾府定居之后,爱上宝玉之前她也表现的很优秀,并未表现出“性格有变异”(后文有论述)。
至于日后爱上了宝玉,本文认为的确是她在日后的贾府中行为处事的主因(后文详述),但是把她定居贾府后“性格的变异”全归结于爱上宝玉,恐怕有失偏颇。
在本文看来,黛玉日后的所谓“性格的变异”比如敏感,上述的摔玉事件应该为主要原因之一;而母亲的早逝和独生女的地位以及随后父亲的过世等事件共同造就了她内心的孤独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小黛玉一来到贾府就开始全力寻找爱,先是寻找类似的母爱和父爱,再寻找真挚的友爱,直到她爱上了宝玉,寻找到了真正的爱情。
遇上了爱情,她就全力以赴。
宝玉的行为和表现成为了其行为处事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尤其是宝玉对宝钗、史湘云和袭人态度使黛玉最为敏感。
面对至真至纯的两厢情愿的爱情,却要受到世俗的污染,受到宝玉爱美之心、怜香惜玉行为的稀释,黛玉表现得“刻薄一点、尖酸一点、小气一点和敏感一点”也是人之常情,实在谈不上“有权在情人家里发脾气,为所欲为”。
然而,生活告诉她,爱不是孤立的,是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世俗的。
在诸如摔玉事件等诸多次挫折之后,她意识到自己不像宝钗那样世故、圆滑并且有家有业有兄弟,她只是个孤立的个体,她没有避风的港湾;她也不像袭人那样,甘愿退居第二线与人共享宝玉的青睐;她更不像史湘云那样豪放、豁达又不落世俗,虽然两人有着相似的出身。
尤其是黛玉发现,她跟宝玉之间的爱情到婚姻还有段不可逾越的距离,还有现实和世俗的阻碍,她依然选择了追求纯洁的爱,不让世俗和现实污染了她神圣的爱情,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谁来侵犯她神圣、纯洁、唯一的爱,她就毫不犹豫的进行捍卫,但是这些行为离“有权在情人家里发脾气,为所欲为”或许还有些距离。
2、定居贾府后的行为处事自摔玉风波之后,小黛玉开始高度敏感并关注周边人和事,她发现自己不像薛宝钗那样在贾府只是做客,有什么事可以回家投入到母亲温暖的怀抱歇息下,她只有努力做好每件事,处理好每一个人,让大家认同她,接受她,爱她。
那才是她最大的避风港。
从此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处事。
定居贾府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贾母对其是万般怜爱,黛玉也并未因次而轻薄张狂起来,因为她知道贾母的爱和大家的爱是有着区别的,况且她不想因为贾母的威严而逼着大家不得不施舍给她爱,更何况有朝一日贾母终究会仙去。
为此,她始终谨守外客的超然身份,仍然处处谨小慎微,尽量不介入贾府中尔虞我诈的势力之争,力争赢得各方的认同。
红楼梦第四十回有这样一段描述:刘姥姥游逛大观园,第一站就到了潇湘馆,林黛玉的接待恭敬热情周到,无可指责。
紫鹃早打起了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
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
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
”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其实,除了对长辈的诸如上述的敬重,对府内无足轻重的小丫头,黛玉也很注意礼貌礼节。
3二十六回中,怡红院约莫七八岁的小丫鬟佳蕙奉命送茶叶到潇湘馆,回来向袭人提到黛玉。
“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
”这一个细节显示了黛玉对这小丫头相当客气,很讲礼节,虽然佳蕙来得相当意外,林姑娘却应付得十分得体大方。
甚至贾府上下人人嫌恶的赵姨娘,林黛玉也是以礼相待。
五十二回中赵姨娘顺道来潇湘馆串门: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
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
”又忙命倒茶。
应该说从长辈到下面的丫鬟再到人人嫌恶的赵姨娘,黛玉都是给予了合适方式以示尊重,敬重中不乏诚心,关爱中不乏灵活,回敬中不带糊涂。
黛玉始终把自己的位子定好,没有因为贾母的爱就忘乎所以。
四十五回中这样描述薛宝钗建议她熬燕窝粥治病,黛玉自知不是贾府“正经主子”却不愿兴出新花样惹人厌烦,“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对贾府中的噶是噶非,尔虞我诈黛玉更是不敢介入,她对金钏投井、二姐吞金、司棋闹厨房、晴雯之死等事3脂砚斋,王希廉,王国维等评;刘继保,卜喜逢辑《红楼梦:名家汇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件的不愿也不敢有任何反应,毋怪她对“丢了一件要紧东西”“大家查一查去疑”的大观园抄检之类贾府家事不置一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