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理解《过秦论》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完成《过秦论》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意识到《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过秦论》的分析和理解。
2.《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解释《过秦论》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2.理解《过秦论》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过秦论》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过秦论》的阅读和分析。
4.《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PPT讲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同步阅读,“师生共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分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和商讨,展开有趣的探讨。
4.示范演示,通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过秦论》的重要意义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热身阶段1.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演示PPT,让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二)阅读理解阶段1.分组阅读,引导学生逐段解读《过秦论》。
2.学生表示理解的段落进行汇报。
3.师生共同理解并总结每个段落的观点和论述。
4.分别对《过秦论》的“霸权”、“文化”、“道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归纳。
(三)交流互动阶段1.分组讨论,探讨《过秦论》的影响和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论。
3.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并展开深入思考。
(四)课堂作业1.课后完成《过秦论》的阅读和分析,写一篇有关“《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的文章。
2.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和拓展自己的认知,准备以后的探究活动。
六、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分:对学生在热身阶段和交流互动阶段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2.课后作业评分:对《过秦论》的阅读和分析以及探究活动的参与度进行评分。
3.小组讨论评分:对小组成员在讨论中话语质量、沟通的能力、交流的频率、思维的灵活度以及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等方面进行评分。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案】过秦论教材: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文本,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2. 能够运用《过秦论》中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并加以思考;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过秦论》中的观点和思想;2. 能够运用《过秦论》中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1. 理解《过秦论》中的深层思想;2. 运用《过秦论》中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并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讨论、辩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问题导入:大家知道秦朝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你们猜猜他是谁?2. 学生回答:韩非子。
3. 教师解释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过秦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理解文本(10分钟)1. 教师分发《过秦论》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讨论《过秦论》中的观点,并列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四、展示与辩论(20分钟)1. 按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观点和分析。
2. 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的观点进行辩论和反驳。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讨论,并进一步解释《过秦论》中的深层意义和含义。
2. 鼓励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过秦论》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写下自己的观点。
2.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提交观点分析的写作作业。
教学反思:1. 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过秦论》中的观点。
2.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3. 结合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过秦论》中的思想观点。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过秦论》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3. 学习运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2. 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过秦论》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过秦论》的作者是谁吗?
2.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对比论证,如秦与六国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等。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来论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4.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5.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重点段落。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过秦论》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并学习了运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案主题:《过秦论》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过秦论》的思想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过秦论》的相关资料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过秦论》的一些基本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过秦论》的封面,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和想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二、学习并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2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每组负责阅读和理解《过秦论》中的一部分内容。
2.每组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总结所负责部分的主要意思,并向全班进行分享。
3.教师通过学生分享,梳理出《过秦论》的主要思想和意义,并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讨论和展示(15分钟)1.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分析《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辩论。
3.选择几位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受。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教师出示《过秦论》中的一段名言,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
3.教师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过秦论》相关的文化艺术作品,如电影、音乐、绘画等。
2.学生通过观看、欣赏和品味这些作品,进一步理解《过秦论》和古代文化的魅力。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和复习,加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教学难点: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二、品读文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生:对比手法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二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一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5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想。
篇一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局限。
2、理解对偶、排比等的作用,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背诵全文(重点是3、4、5段)。
(二)、能力目标:1、掌握实词“制、亡、利、固、遗、度”、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
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过秦论教案人教必修
过秦论教案人教必修第一章:导论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1.2 教学内容: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背景。
分析《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教授如何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查找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结构等。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过秦论》的导论部分,了解作者和背景。
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第一至第三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二章:秦国的发展与崛起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秦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崛起的原因。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
2.2 教学内容:分析秦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崛起的原因。
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如秦始皇的形象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第四至第六段,了解秦国的发展与崛起。
分组讨论,分析秦始皇的形象及其统一六国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中的描写,理解人物和事件的情感色彩。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第七至第九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三章:六国的衰败与灭亡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六国的衰败过程及其原因。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六国的衰败过程及其原因。
理解文言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用“狐狸”比喻六国君主。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第十至第十二段,了解六国的衰败与灭亡。
分组讨论,分析六国衰败的原因及其与秦国的对比。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第十三至第十五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四章:秦国的强大与弱点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秦国的强大及其弱点。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对比和排比手法。
4.2 教学内容:分析秦国的强大及其弱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对比和排比手法,如用对比手法描述秦国的军事力量。
课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论证技巧;(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言文词句理解和翻译;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过秦论》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 文章深层的论证逻辑和辩证思维;3. 对文章中所阐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秦论》全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地位,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题,理解文章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文章的重要词汇和句式;5. 案例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秦朝的兴衰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6. 价值观引导:通过文章的论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使学生掌握《过秦论》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欣赏和评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过秦论》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创新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
(2)通过对《过秦论》的欣赏和评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过秦论》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过秦论》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欣赏和评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过秦论》的内容和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秦国,引出《过秦论》的话题。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 《过秦论》,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过秦论》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以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过秦论》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过秦论》的教案
《过秦论》的教案《过秦论》的教案(精选2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过秦论》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目标】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能力目标】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1、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
洛陽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
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
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
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秦朝的历史教训,认识国家兴衰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 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3.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过秦论》中的历史事件;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秦论》文本、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了解秦朝历史背景。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秦论》,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观点展开讨论;(2)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完善。
4. 课堂讲解(1)讲解《过秦论》中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收获。
6. 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7.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思考深度和写作能力,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过秦论》背景和秦朝历史的理解;3.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国家兴衰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过秦论》为主题,旨在通过对这一经典文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背景,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反思秦朝的治理方式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了解秦朝的形成背景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 掌握秦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分析秦始皇的统治策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对秦朝的统治方式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与人心的关系,反思权力的滥用和人民的权益。
三、教学内容1.《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帝王之道和君主制度的思考- 百家争鸣和思想多元性2. 秦朝的形成背景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 周朝末年的分裂与战乱- 秦国的崛起与强大3.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吏治制度的改革和法家思想的推行4. 秦朝经济社会的特点- 土地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的改革- 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征战的影响5. 秦始皇的统治策略及其影响- 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的重要意义- 铸剑为犁的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讲解,激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合作学习法:分小组讨论,并组织展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归纳总结法:通过讲解和讨论,总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秦朝的相关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讨论。
2. 学习《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0分钟)- 讲解《过秦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论述,引导学生理解。
过秦论教案人教必修
《过秦论》教案(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3)了解《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思想深度;(3)提高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贾谊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强国之志;(2)认识国家兴衰的原因,增强历史使命感;(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过秦论》全文;(2)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掌握文中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表达复杂含义的句子和段落的解读;(2)作者观点的概括和阐述;(3)将文中的思想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背景;(2)阐述《过秦论》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3)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们的见解。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 整理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五、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程度;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情况;3. 对学生的作业和读后感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考角度;4.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课堂纪律表现。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原因。
2. 理解并分析《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的主旨和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掌握论证和辩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过秦论》的中心思想以及其在秦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解并运用论证和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核心教材:《过秦论》2. 辅助教材:秦朝历史资料、笔记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秦国的强大崛起等,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关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吗?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
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注意,不要过多纠结于生字生词,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 《过秦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 作者对秦朝统一的评价如何?3. 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有哪些?第四步:整体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引导学生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和辩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第五步:辩论活动(30分钟)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活动,主题为:“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大于秦朝的暴政”。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辩论。
辩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的观点中得出结论。
第六步:扩展阅读(10分钟)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记》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秦朝的历史。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内容,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论证和分析。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过秦论 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案】过秦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2. 掌握《过秦论》的理论要点和论证结构;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过秦论》的内容和主题;2. 分析《过秦论》的论证结构;3. 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过秦论》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瑰宝,并转入本次教学的主题。
【导入】通过呈现《过秦论》的标题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
【展示】呈现《过秦论》的原文和注解,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
【讲解】1. 讲解《过秦论》的背景、作者以及写作动机;2. 分析《过秦论》的理论要点和论证结构;3. 介绍《过秦论》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1. 引导学生就《过秦论》中的观点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2. 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过秦论》中的批判对象是谁?《过秦论》的主题思想是什么?3.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过秦论》进行评价和分析。
【拓展】介绍《过秦论》对后世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变迁的思考。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过秦论》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展示、引导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对《过秦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过秦论》原文和注解资料;2. 课件或黑板等辅助工具;3. 相关参考书籍和电子资源。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过秦论》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批评文章;2. 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比《过秦论》和当代社会现象,分析其异同之处。
《过秦论》人教版教学设计 教案
《过秦论》教案学习任务:1.把握作者观点,欣赏文章的说理艺术。
2.感悟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左传》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
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今天,我们就随贾谊一起走进文本,去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
2、明确学习任务(1)、把握作者观点,欣赏文章的说理艺术。
(2)、感悟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3、温故而知新,昨天我们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今天我们就重点巩固下面这种文言现象。
(1)、有包举宇内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赢粮而景从天下云集响应活用规律:①名词放在动词前,且不是主谓结构时,名词活用作作状语,这几个例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南取汉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百越之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活用规律:②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一般会临时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4、巩固了文言基础知识,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回到历史的现场。
任务一:回到历史现场滕州博物馆将举办“回到历史现场”的图片展,其中有秦孝公、秦惠文君、秦始皇、陈涉,请你模拟图片解说员,根据这四张图片,解说秦的兴亡史。
5、这两位同学带我们重温了秦兴亡的历史。
作者从秦的兴亡史,最后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因为不施仁义,所以秦国的攻守之势就变了。
(2)秦之所以速亡,就是因为逆取和顺守的形式已经完全不同了而秦仍不施仁义。
你认为哪种理解更符合文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人教版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五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五篇贾谊在《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过秦论》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过秦论》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
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
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
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
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
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
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过秦论 教案
过秦论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过秦论
课程时间:45分钟
教学目标:
1. 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 分析《过秦论》中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3. 探讨《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复印《过秦论》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
2. 准备介绍《过秦论》的相关资料和背景。
3. PPT或者黑板供教师使用。
教学活动:
1. 引入活动:通过向学生简单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将《过秦论》的文本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简短概括文章的主要论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过秦论》中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讨论,比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他的论证方法是否有效等等。
4.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记录在黑板或者PPT上,以便后续讨论。
5. 整体讨论:基于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
《过秦论》对中国历史和政治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这篇文章对后来的政治改革是否产生了影响,是否有现实意义等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和评价: 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邀请学生
评价这篇文章,以及他们对这个话题的观点。
教学延伸:
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评论文章,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历史、政治、文化等)来分析这篇文章的意义。
《过秦论》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二、作者介绍: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一)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投影(二)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二、作者介绍: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一)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投影(二)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看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投影(三)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生字: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î)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ï)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â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y(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教学步骤]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一)课堂问答设计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整段以中速读。
集体朗读第一段。
选学生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面:①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
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
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学生齐读第二段,体味语意。
男生齐读第三段。
(二)理清背诵思路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
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
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
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
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
女生齐读第四段。
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
“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
用意何在?学生明确:五个方面。
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朗读指导:①“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
②“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
③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集体诵读一次。
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学生默读思考。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
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
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
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
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
“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集体诵读第五段。
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四、五段★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
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一、教师示范背诵,学生低和集体背诵三、四、五段二、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学生讨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
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
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
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学生思考、吟诵。
三、小结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教师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A.名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用草绳系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