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
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别 Word 文档精编版
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别中国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从先秦开始孔子讲学中国便开始形成一种与世界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并且领先世界近千年。
发展至今其做法仍有很多被沿用,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于近代中国的暂时落后,教育也学习西方与传统发生了很大差别。
首先,两者奉行的理念不同。
古时候的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就是为主要的课程。
现代的教育,这大家能看到的,从幼稚园就开始学,学什麼?学竞争,这个就是完全不一样。
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学礼让,你看在中国故事里头家喻户晓的孔融四岁让梨。
现在是要争,要竞争,要出人头地,要在人头顶上,个个人都在竞争。
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就是战争,现在的战争是核武、是生化,就是地球的毁灭,这个太明显了。
现代的教育是以个人利益为本位,没有一个不争利的,是以利己为本位。
人一开口,於我有没有好处?於我家庭有没有好处?於我公司有没有好处?於我国家有没有好处?不管别人,那怎麼会不冲突?於我有什麼好处,家里起冲突,你家里还有别人,你不顾他们;於我家有好处,你跟邻居就发生冲突;於我国有好处,跟别的国家发生冲突,世界没有和平。
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教育不是这种,不教你这个想法,教你起心动念想别人,决定不要想自己。
我在家里,我起心动念想一家人,各个人都想到,家和。
居住在这个地方,我会想到我的邻里乡党,这个社会和谐,我这个社区和谐。
我想到自己国家,也想到别人国家,天下太平。
这是古今教育的理念不同。
其次,在于两者在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的要求,素质教育的重要诉求点在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
面向全体学生而言,中国古代教育给每一个想求学的学生一个公平的机会,可以在学堂,也可以在家里,因为古代教育科学的教育、启蒙理念--"非理解背诵",给予求学者独立完成学业的机会,欧阳修等许多古代文化名人都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这仅仅是教育的机会问题,还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非理解背诵"的理念给予了每一个学生永久性记忆人生哲学、人生智慧等文明经典中所蕴含文明思想的机会;给予了每一个学生以文明思想与实践结合,与人生结合的机会;给予了每一个学生觉解人生,实现人生境界升华的机会。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融合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精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教育又将如何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文化传统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礼仪等价值观念,提倡“以礼治国”,弘扬“大同世界”的理想。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教育中,可以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特点,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民族的根和魂。
只有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古代先贤留下的一部部智慧与教诲,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与启迪。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在当代高等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融合。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大学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素有“以古为鉴而用今”的办学理念,其古老的思想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延续至今,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抛砖引玉,也可以为指导当下教育注入活力。
首先,陶渊明《桃花源记》提倡“昔人而今人,淳淳其节”,它强调教育应该保持着延续古人传统素养和衣食行习等文化内涵,同时也创新发展,这是受益于历史文化熏陶的新时代学子。
因此,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精神引入当今教育,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追求。
其次,孔子的“教育两贤”的观点深植于学界,他强调让学生将“慎独”作为原则,找到自身的优点和特长,以明得失、知恩以待的态度艰苦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力,思想上能从规范发展、综合发展、智力发展及心理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孔子对对尊重文化,发展健全人格的观点佐证了文化与能力的结合,这值得我们借鉴并发扬在当今的教育中,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的熏陶的同时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潜力。
再者,司马迁曾提出“万变不离其宗”的观点,说明教育不能因时代而变,只要能够精读古训,发掘其中深刻智慧,就能在其中找到更多颠覆传统脉络、破解当下难题的智慧,同时历史文化熏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以期达成“识财、知进、考勤、戒奢”的全面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更多更深入地表现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古之智慧教导我们要坚持道德的初心,让教育重塑当代孩子的意识,培养出自信、坚定的人格,以期让教育更加的丰足,更加的有影响力。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丨德育为先,重视品德培养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古代书院承担起了“讲道”“传道”的使命,特别注重生徒的道德涵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教育生徒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明“理”讲“理”。
如果说官学是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那么,书院的主要目标则是培养生徒的完美品格,既要做到“正心诚意”“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要有“传道而济斯民”“治国平天下”“立于天地之间”的壮志雄心。
象山书院的创始人、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教育生徒要“堂堂地做个人”“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
朱熹制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从修身、处世、接物之道等方面教导生徒做人的道理,养成完美人格。
修身之要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指出了生徒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处世之要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育生徒树立正确的功利观;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告诫生徒凡事多换位思考,遇到挫折多自我反省。
清代的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手定的《岳麓书院学规》18条,其中9条讲的是德行养成。
王阳明创办了多所书院并在其中讲学,特别注重生徒的德性修养,且告诉弟子们要在实际生活中躬行力践,做有益之事。
古代书院将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出了大批国之栋梁,如北宋时期的应天书院走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生徒奋起抗击元朝铁骑;明朝的东林书院生徒,“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晚期的书院培养了如魏源、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熊希龄、章太炎、梁启超、黄兴、程潜、于右任等大批具有维新思想的志士仁人。
我们可以从古代书院重视德育的理念和做法中得到启示,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行结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丨兼容并包,鼓励学术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长河中,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深邃的智慧光芒。
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倡导“自然无为”“顺应天性”等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之一是“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规律,而“自然”则是“道”的本质特征。
在教育中,“自然无为”意味着教育者不应过多地干预和强制,而应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即不要用人为的意志去违背自然之道。
这种理念与当代教育中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谋而合。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部分教育者急于求成,过度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当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和发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展现出自己的潜力。
道家主张“绝学无忧”,这并非是倡导人们摒弃知识,而是反对过度追求功利性的知识。
老子认为,过多的世俗学问可能会使人心灵疲惫,迷失本真。
在当代社会,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学生们埋头于书本知识,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知识的真正内涵和实际应用。
道家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一颗纯粹而好奇的心,不为功利所累,真正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和智慧的启迪。
“不言之教”是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意味着教育者的身教往往比言传更具有影响力。
庄子也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如“轮扁斫轮”,强调了实践经验和亲身示范的重要性。
在当代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充满爱心、责任心和正义感的教师,无需过多的言语,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包含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中,孔子强调了“温故知新”,即要通过对古人智慧的学习来增长知识和才智;同时,他还提出了“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和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2.孟子关于教育的思想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中谈到了很多有关教育方面的理念。
他提出了“教育无迟早”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及时性;同时,他以“致知格物”为教育目标,强调了修养、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3.老子关于教育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也包含了关于教育的观念。
他提出了“三教”思想,认为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而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二、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强调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对当代教育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受到了重视,古代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行修养,使其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
2.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教育要注重挖掘学生个体的优势和潜能,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教育育人古代教育思想中强调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古代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4.强调实践教育古代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这对当代教育也有启示意义。
当代教育要注重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敬业精神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了敬业和修身养性,这对当代教育也有启示意义。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态度。
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浅显认识
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浅显认识古代的时候,蒙学就是普及教育。
严格地说,蒙学不算上学。
蒙学之后才有学馆教育。
所以我们采录到的一些老人会说我没上过学,就是读过几年蒙馆。
儿童在读完蒙学馆之后,就分化了,进入了专业教育。
学木匠的、学铁匠的、学中医的、学武术的,都要找师傅,自己叫学徒、徒弟,学种地的、学做生意的、学养猪养马的,也都要找人教找人带,这些就是专业教育了。
在这些专业教育中,有一支是学做儒士,他们上学馆,也就是学校。
只有培养儒士的地方才叫学校。
培养道士、僧人、武师、大夫等等的地方,都不叫学校。
所以儒士教育是专业教育,古代的专业教育是从七八岁就开始了,而现在我们的专业教育是要到十五岁甚至十八岁才开始。
这可能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古今差异。
普及教育在今天被大大延长了。
许多天才儿童在我们的现行学校里耽误了科学的智能的开发,这带来不仅仅是孩子的浪费,也是家庭财力人力的浪费,也是国家的浪费,因为不必要的普及教育我们做了十几年,古代人的智力水平不如现在的人,而普及教育才需要几年就完成了,而且能写会算,完全安全可以自己生存下来。
而现在的学校出来的孩子能自己生活吗?不要说小学毕业,就是大学毕业,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有吗?国学教育只有和他们现实生活的点滴相联系,他们才能理解,才能力行,才能做到习惯成自然,以行为养正心。
所以儿童的国学教育一定要浸润在生活点滴里。
国学教育在下有生活教育,在上有品格教育,两者之间又是贯通的,而且属于普及教育,所以也有人说国学教育是通识教育,因为以上正是通识教育的特征。
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经常是把通识教育做成了专业教育,或者直接忽视通识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属于普及教育的只在蒙学阶段,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阶段。
其后就是专业教育了。
古人说:童蒙养正、少年立志。
童蒙时期,需要形成“做好人”的习惯。
我们经常说,儿童是最纯洁的,他们处在从动物转变到人的过程中。
他们的自私是为了单纯的生存,所以也是纯洁的。
孔子的教育理念如何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孔子的教育理念如何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更好地启示学生和提高教育的质量,成为了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孔子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品行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修己以敬”,“君子不器”,即关注学生的品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敬畏之心。
同时,孔子也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有教无类”,主张“各取所长”,侧重“文以载道”,“以文会友”。
这些教育理念都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即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
其次,孔子的教育强调以问代答和启发式教育。
孔子在教育中通常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求答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以问代答”,是现代教育中所推崇的启发式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孔子的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和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精神非常重要。
他还主张“身教胜于言教”,即教育者应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这些教育理念也被现代教育所接受和推崇,特别是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至关重要。
最后,孔子的教育还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这是现代教育所重视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也是符合现代教育实际需求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学生的品行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强调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二是在教育方法上,推崇以问代答和启发式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和身教重于言教。
三是在教育方式上,提倡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以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特点。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程颢和程颐所提出的大学之道。
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教育的核心理念,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
这三个简短而深刻的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对于当今大学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大学之道中的“明明德”,意味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品行端正。
在古代中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德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尽管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道德教育依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都将道德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并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和师生交流上,都加强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注和引导。
大学之道中的“亲民”,强调了教育要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服务于人民大众。
传统的中国儒家教育是以培养人才服务国家社会为理想的,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
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也应当注重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实际联系,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大众,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大学要坚持以服务社会和人民为宗旨,努力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端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止于至善”,是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最高尚的品质和境界。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主张“至善”的理念,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也应当追求“至善”,通过知识与道德的双重培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觉负责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
大学教育要立足当代社会实际,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世界的繁荣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中国古代大学之道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指导原则。
大学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的重要场所,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大学都需要立足自身国情和民族特色,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理念和方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国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摘要】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德育与才育的结合、平等教育、全人教育、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些理念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现代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借鉴中国书院文化的理念,可以推动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中国书院文化的精华,以此推动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书院文化、现代高等教育、德育、才育、平等教育、全人教育、师生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理念、改革、发展、传统文化、启示意义、促进发展1. 引言1.1 了解中国书院文化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源自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体系。
中国书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雏形,盛行于宋明清时代,一直延续至现代。
书院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传承文化、弘扬道德、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
在书院文化中,重视德育与才育的结合,注重平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师生关系的亲密和谐,以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了解中国书院文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意义也会更加清晰和深远。
的内容也包括书院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功能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1.2 现代高等教育的现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数量逐年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化、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执古之道 御今之有——“教学相长”本义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教学相长”本义及其当代教育意义执古之道御今之有——“教学相长”本义及其当代教育意义教育是一项备受重视且不断变革的事业,关系到社会的未来与发展。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智慧进行研究和借鉴,以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教学相长”。
本文将探讨“教学相长”的本义,并深入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教学相长”最初源自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这种互动关系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曾有古代教育家郑玄说:“自以研究,以至教之,教不得已而高德,学不得已而博识。
”他强调,教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老师的教育能够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而学生的进步也能够促使教师的进一步提升。
这种“教学相长”的思想不仅是传统中国教育的重要理念,也为当代教育体系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首先,当代教育需要把“教学相长”作为理念的指导,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则被动地接收知识。
然而,现代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综合能力。
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机会,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实施“教学相长”需要教育者具备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育者需要保持教育思想的活跃性和更新性。
只有对知识持续的追求和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观点,从学生身上汲取新的想法和创新的观点,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素材和方法。
再次,实现“教学相长”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反馈。
当代教育评价往往注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功利性评价。
然而,教育评价的关键应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现代诠释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现代诠释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积淀丰厚,其中的智慧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现代诠释”为题,探讨古代教育智慧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
一、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强调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现代社会的教育也应当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二、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古代教育智慧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现代教育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怀,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智慧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学以致用。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重视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古代教育智慧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现代教育也应该重视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强调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六、开展终身教育,促进个人成长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强调终身教育,注重个人的全面成长。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终身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成长。
只有开展终身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七、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智慧中国古代教育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应该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智慧。
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其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观念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首先,“有教无类”是孔子对教育平等的追求和主张。
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贫富、贵贱、男女、年龄等身份和条件。
他主张,只要学生有志于学习,师者应该予以教导。
孔子的这一理念强调了人人平等的机会,无论出身和资质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获得知识和教育的机会。
这就提示我们,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因其条件或身份而对其教育机会进行限制。
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应当努力提供公平、平等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其次,孔子的“有教无类”还强调了个体的独立和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路径。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这对于当代教育来说,意味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发展其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也强调了教育的终身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这对于当代教育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道德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最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人格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追逐分数和竞争成为教育的主导目标。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了两者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介绍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和现代大学理念的内涵,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在高等教育中的融合以及现代大学理念对传统思想的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互补性和发展方向,并展望了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大学理念、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特点、内涵、比较、融合、影响、互补与发展、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观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儒家教育、道家教育和法家教育。
儒家教育注重人的修养和品德培养,强调孝道、礼仪、节俭等价值观念;道家教育则倡导自然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教育强调法治和规范的重要性。
这些教育思想对当时的高等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大学理念逐渐兴起。
现代大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教育。
现代大学理念更加注重国际化、多元化和开放性,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和改变。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背景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不同时代对教育价值和目标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和现代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精神传承,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智慧。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朱熹,中国宋代理学家和文学家,他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和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的教育理念注重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强调以德育人、以经世致用。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首先,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道德沦丧、伦理价值观混乱的问题,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其次,朱熹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朱熹还倡导“格物致知”的学习方式。
他强调学习应该以实证为基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认识事物。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与现代教育中的实证主义思想相契合。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的教育理念还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和个性特点的发展。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和造福人民。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
这对于现代教育也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能力。
总之,朱熹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理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实证主义、全面个性化以及服务社会的教育原则。
今日教育和古代教育的体系和理念比较
今日教育和古代教育的体系和理念比较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体系和理念比较,对于我们了解教育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育体系的对比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师傅传授”、“官学教育”、“私塾教育”四种类型。
从孔子创立的私塾开始,到唐代推进的官学教育,中国的教育体系历经了长久的演变历程。
2.现代教育体系现代教育则是以普及化教育为目标,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实现了教育公平化。
现代教育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在现代教育里,教育体系的动态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强,环节之间的互动和衔接也更加紧密和协调。
二、教育理念的对比古代中国重视的是德育,即人格教育。
古代的教育理念往往强调个人的修养、自律、责任心等,以培养人的为主要目的。
例如,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就是“仁、义、礼、智和信”,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道德准则。
2.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重点讲究实用性。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能力是重点。
新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被提炼和改进。
三、教育方式的对比1.古代教育方式古代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教学、口试和笔试来培训学生。
老师与学生联系非常紧密,学生情感与老师有着暧昧的关系,古代中国的私塾教育传承了很久。
现代教育方式包括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问题式和场景式教学等,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力推动下,数字化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兴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综合来看,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比较,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自主发展和个性塑造,不断推陈出新。
而古代教育主要是品德、修养和精神培养为重点,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更多的是以听讲为中心。
教育理念传承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教育理念传承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教育一直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代都涌现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些理念和方法不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理念传承的历史经验以及对当代的启示。
一、古代教育理念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理念注重全人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被视为塑造公民和培养优秀领导者的手段。
通过学习音乐、体育和哲学等课程,学生被培养为思考独立、身心健康的公民。
古罗马则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军事技能、法律和公共事务的教育。
他们相信技能培训可以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才能人才。
2. 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注重思想与道德的培养。
孔子被尊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观念,强调个体应该通过教育来成为有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1. 进步主义教育进步主义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的美国,着重强调个体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
该教育理念推动了学校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2. 社会重建主义教育社会重建主义教育关注社会正义和平等。
它强调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的改革和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这一理念激发了对多元文化教育和包容性教育方式的探索。
三、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1. 打造多元化教育体系历史经验表明,教育理念的传承需要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教育应该拥抱多元文化,尊重不同个体的背景和特点,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
2. 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当代社会变化迅速,学生需要培养适应变革的能力。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富有创造力,并具备批判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3. 关注社会正义和公民意识教育理念的传承也需要关注社会正义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学生应该被引导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追求公平和正义的公民。
古代大学教育的特点与现代教育的联系
古代大学教育的特点与现代教育的联系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于古代大学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在对古代大学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特点,并且思考了现代教育与古代大学教育之间的联系。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研究心得,并探讨古代大学教育的特点与现代教育的联系。
首先,古代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
古代大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学生们通过研读经典,学习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智慧,以及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这种注重经典文化传承的特点,在现代教育中也有所体现。
尽管现代教育注重实用性和专业化,但也有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人文科学和经典文化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其次,古代大学教育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
在古代大学中,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学生们通过师长的榜样和教诲,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这种注重品德培养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也有所体现。
现代教育强调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价值观。
古代大学教育还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古代大学教育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学生们通过与师长和同学的讨论和辩论,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也有所体现。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创新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古代大学教育还注重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古代大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府,它的办学特色和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
一、教育理念稷下学宫的教育理念是以“仁爱”、“诚信”、“礼义”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教育理念与现代高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等理念相契合。
例如,现代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都与稷下学宫的教育理念有着共同点。
因此,我们可以从稷下学宫的教育理念中汲取灵感,为当代高校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教学方法稷下学宫的教学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形式。
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和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现代高校中很多课程都会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这些都是受到稷下学宫教学方法的启发而形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稷下学宫的教学方法中得到启示,为当代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人才培养稷下学宫注重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例如,现代高校中很多专业都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都是受到稷下学宫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而形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稷下学宫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启示,为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古之《大学》对今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古之《大学》对今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大学》作为古代经典文化遗产,对今日大学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影响。
本文从培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自我修养与人格塑造、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古之《大学》和今日大学德育教育的比较分析,发现古代经典智慧对于当代大学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今日大学应当秉承古代传统教育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建立师生良好关系,引导学生自我塑造和道德提升,促进公民意识的培育和社会责任的践行。
通过借鉴古代经典智慧,今日大学可以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培养出更加全面和有担当的人才。
【关键词】关键词:古之《大学》,今之大学德育教育,传统教育价值,培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自我修养与人格塑造,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深远影响,古代经典智慧。
1. 引言1.1 《大学》传统教育价值《大学》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之一,对今日大学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古老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其蕴涵的深刻教育之道。
从《大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和思考,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修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大学》中强调了人的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与社会责任的联系。
这种教育观念对当代大学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启示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打造具有德行兼备的人才。
《大学》传统教育价值在今日大学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1.2 今日大学德育教育意义今日大学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对各种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挑战,德育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胥梅(西北大学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的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坚定地信奉这种价值观,就会凝心聚力,形成组织的共识,分享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一、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精华(一)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尊师重教的风气孔子说:“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又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意思或说为十五岁以上能够自己“束发修饰”的、或说为自己送上十条干肉作学费的,孔子都愿意给予教诲。
孔子的教育对象不分种类、贵贱、年龄、地域、个性差异,凡是愿学习的都收为子弟。
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孔子家语》《论语》的记载,有姓名可查的,有80人。
颜回是平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路、子张、原宪、曾子、樊迟均为平民。
公冶长,坐过牢。
颜涿聚是“梁父之在盗”。
这些有罪之人,孔子也收了。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为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为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
“疾学在于尊师。
”意为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
这些均体现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尊重,尊敬师长的良好教学风气。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道:“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还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
”“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
”朱熹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而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时习”能使其所学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
温故知新反映了这样一条教学规律: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求未知。
这种既重视时习温故,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四书集注》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孟子也有一句名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意思是说,教师如同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在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教育家多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主张学思并重,但应以学习为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他也强调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他也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并要求在学习的基础上“思索以通之”,即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礼记·学记》还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这里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
对教师而言,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也要学,教即是学,教与学互相促进,才能提高教的水平。
对学生而言,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二、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主要问题还是教育机制落后与官本位思想严重。
到底大学主要任务是什么,每年投入的钱到底有什么社会效益,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放在第几位,如何合理评价教授工作,和教学管理与服务,这些基本问题都搞不实,很难搞好高等教育。
首先是教育体制僵化,忽略了文化学术氛围的培养;在大学校园里人人皆忙,缺乏交流沟通,缺乏活力。
大家都怀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去做事情,看重的是结果,而非事情本身。
这种心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在初始阶段,成功的捷径和方法可以总结和效仿,再想获取进一步的成就就相当困难了,很多人都会感到茫然,看不清方向。
在这个层面上,没有什么成功捷径可以复制,支持你走下去是依赖于在初始阶段依靠兴趣发掘出来的方法途径。
在这种缺乏自我兴趣能力培养的状态下必然无法进步,以至于只能安于现状,临渊羡鱼。
由于没有浓兴趣、文化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使学生丧失了本该在大学培养积极主动和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导致了人人皆为现实谋生计,最终所培养的学生是统一化、标准化的。
其次是官本位思想严重;丘成桐曾对中国大学教育现状进行评价:中国的教育凝固了学生的灵性,禁绝了创造性的天才。
目前高校大行其道的实用主义、与钱权攀亲戚则让人们担心这方净土有变成学店、黑店的危险。
由此出来的学生会把非官即商作为人生前途。
“中国的学生,做学问达到一个地步,动技能的机器。
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已不再是各式各样的人才,是类似于标准化的产品。
如何实现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创造精神的大学教育的灵魂值得我们去反思。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有不少合理的、有价值足够令他们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便会停下来,他们追求的东西只此而已,对学问根本没有热诚”。
由于受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理念的影响,纯洁的象牙塔里受到社会上官本位化的冲击。
每一个人读书的目的似乎都是为了做官,小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会有人在意我们的意愿,甚至是我们自己。
再次是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现象严重;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的课堂上并没有对学生的发展前途做过规划。
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死记硬背、考试为主、读死书、死读书、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
中国的大学教育,把学生关在自设的象牙塔里,脱离实际疏离民众,使学生有意无意地形成了高人一等的意识。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
毕业意味着失业,很无奈的一种表达。
这里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教育与社会的生产相脱离,那么在这个前提上,我们的国家的引导呢?学校培养的责任呢?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当然所培养的人才就很难找到工作啊!其实,尤其是大学,更应该顺应市场规律,紧密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三、我们的举措爱因斯坦说过,学校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行为的人,而不是培养一批具有劳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今天重视和吸取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大学传统和现代精神融会起来,既不失大学神圣的使命,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壮大。
(一)正确把握大学教育的功利性追求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其所产生的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及国家民族的积贫积弱,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断裂与迷茫之中失却了传统教育理念之根,无可奈何地滑人了极端功利主义的泥潭。
从此,功利主义就不断困扰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教育理念又被简化为为经济建设服务,甚至主张向产业一样来管理。
无可否认,教育是具有功利性的,不论是经济功利性还是政治功利性,都属于教育的基本功能或任务内容。
因而,大学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种观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们还应认识到,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虽不能完全排斥功利性但也不能简单追求功利性。
正确的把握和理解功利性追求,使当代教育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服务于国家、民族、人类的长远的利益。
(二)致力于大学教育目标,造就健全国民人类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教育理念,特定的教育理念决定着特定的教育活动及其本质特征。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它决定着教育理念的本质,因而也就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本质。
所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大批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有判断力与道德人格,有不断学习、终身受教育与自我完善之能力的个体,从而实现其服务社会、培植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办学目标。
1.建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旧的办学体制不是让素质教育应鼓励和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发展个人潜能,找到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竞争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们往往学习的功利性较强,把掌握知识技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每天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纷繁复杂的证书证件考试的奔波上,而忽视对个人人格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趣爱好的培养。
最终的结果就是毕业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
大学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但要能掌握生存本领的责任,还要承担传承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任;不但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是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思想开放,行为合理;独立思考能力强,能评估他人,且对自己有正确估价,又能掌握明了现实情况。
拥有独立果断的判断力,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
有强烈的求索、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心理承受力强,能正确的对待挫折。
培养这样的同学公民,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方向。
这样的人才,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2.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钱学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学生有创造性,只培养模仿力、接受力,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教育要改变对知识的复制和模仿,重视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应当成为当今教育思想的变革之一。
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教育更应培养一批有创造性而不是有模仿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