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12月质量检测试题
上海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古诗阅读专题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14题。
(8分)_______ (宋)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叶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12.以下诗词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词的一项是()。
(1分)A.《词余精选》B.《古诗源》C.《宋人中调选粹》D.《长短句百首》13.小宁打算沿用所咏对象仿写这首词,以下适合他选用的词牌和标题是()。
(2分)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乌C.扬州慢·冰鉴D.望海潮·玉钩14.整首词视角多变,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8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唐)孟浩然(唐)韦应物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
B. 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
C. 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
D. 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
13. “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
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短歌行赠王郎①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樟②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上海市长宁区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一模试题含解析
C. 引起重视,欲从其术。D. 很受振动,欲抑其术。
4. 在第②段画线处可填入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
5.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非理性的人更适合探讨理论。
B. 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
C. 理论家并不重视实际和阅历。
D. 理论家总是难免概括和推论。
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考生留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全部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
D.“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相像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可以 推出“理论家总是难免概括和推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实力。
本文开篇干脆提出观点,“理论爱好并不是理性看法的自发产物,理性看法多半是抵制理论的”;
然后分析“我们叫作‘理论’的东西,首先是一般的东西、普遍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是和详细状况相对的”,理论家更关注普遍、抽象的东西;“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简洁的意思……理论是个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环节是推论出来的。我们倾向于把概括称作理论,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推论”“到理知时代,对世界的总体说明转变了形态,转变为某种形式的理论,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相像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整体说明,无论是神话形态,还是理论形态,其中都有很多臆测的或推论的内容”,理论倾向于反映事物全貌,包含着设想、推论。这是从两个方面论证了理论爱好与更留意详细状况的理性看法不同。
202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原卷版)
B.新时代海派文化因城市定位的巨大变化而有了新特质
C.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是由海派文化特质决定的。
D.整体空间格局对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样态有决定性影响。
6.根据绪论和目录,以下对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关系的看法,作者不可能认同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可视作海派文化的根基。
B.海派文化可视作江南文化的升华
⑧冬天来了,雪大片大片地落下,遮盖了湖,遮盖了滩,也遮盖了堤。现在的湖像刚出生的猫一样温顺,但并不是没有任何戒备的温顺。现在,它失去了争斗的能力,只能在雪下窥探,紧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和人斗了一辈子,和堤和岸斗了一辈子,它知道,一点点放松,就会导致满盘皆输。人、堤和岸输了还有退路,不过是从头再来,但湖输了呢?它会比人、堤、岸更惨。湖输了,湖域会被一点点地收束、蚕食,只能像一个刚过门的小媳妇一样畏畏缩缩地活在阴影里。这不是湖的性格,一条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湖,从来没有忍让、迁就和屈服的习惯。
⑦文化的存续不能脱离特定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海派文化的生成和嬗变过程见证了近代以来上海在中国和世界局势中的命运变迁。作为历史概念的近代海派文化曾经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城市标识,同时也成为某种无形的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时代的语境之下,历史概念的海派文化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转型与创新,在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上都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当前,我们来重新审视海派文化的内在特质和价值取向,归根结底要思考的是上海的当下和未来如何带给中国和世界一个独特的文化上海。
⑨它在等,等一个季节,等一场连绵不断的雨,等一次平山移路的山洪,它知道这道新堤拦不住它。历史上无数次破堤的记录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没有人愿意去翻这些历史记录了,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堤上,都在被堤圈起来的肥沃的土地里。
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50
【全国百强校】上海市七宝中学【精品】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句子默写1.按要求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______•长沙》)(2)望西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3)《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设想未来相逢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2.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B.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C.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言传身教....。
D.其实,他越矫揉造作....,人们就越看出他在弄虚作假。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的司马迁——谈今日的资料压缩陈之藩①大致说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与信息。
从最原始的到最近的社会一直是如此。
不过在上古的人没有意识到信息的重要,虽然语言、符号、图像、文字与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同时演进而来。
上海市长宁区2016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上海市长宁区2024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长宁区2024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看见了瀑布,越近就越壮观。
__________此刻所有的声响消失,我回到平静之中,心因干净而瞬间自由。
①它声势浩大,只有成片的蛙鸣与它一起回荡。
②当爬到巨石悬岸上时,只见这水瀑威力十足,犹如地球能量通道的出口。
③于是我坐到石地上,来接受迎面而来的风与水的洗礼。
④这“巨瀑声音”对我来说,刚好可以让我置身其中来专注静心。
⑤喷溅上来的水花像是大自然给我的洒净,如清澈的琉璃不留一物。
⑥瀑布声也冲刷掉我的杂念,冲到只剩自己,甚至连自己也不剩下。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
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
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___。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___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___。
高三12月质检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三12月质检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工卷(选择题共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演员葛优在《夜宴》之后,没有随冯小刚前往戛纳作宣传,而是秘密加盟马俪文新片《桃花运》,出演一个与多人发生感情纠葛.的骗子。
(葛:gé)B.村里老百姓也都乐得什么似.的,他们拽住老李说:“八路军有神行法?怎么一袋烟的功夫就来了?”(似:sì)C.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只有身体力行,为人民谋利益,夙兴.夜寐,勤奋工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够真正的使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光大起来。
(兴:xīng) D.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感慨万分地说:“《东京审判》的确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国人一看的影片,没有狭隘的民族私心,有的只是椎.心泣血的心灵震撼。
(椎:chuí)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觉得网络上文章语文问题实在太多了。
错别字、病句举不胜举,误解、杂糅彼彼皆是。
一些写得相对好些的文章,雪白的米饭里也不时夹杂着沙砾。
B.昨天,我在博客上又一次读了有关山西煤矿事故的文章,本来就曾是多次震憾人心的矿难事故,不由又勾起我那不平静的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大事故频频发生呢?C.复旦的老师曾赞扬2006年超女冠军尚雯婕的法语同声传译水平是“上海前五”,所写法文诗曾在复旦传诵一时,但近日尚雯婕在博客上的一首法文诗却错误百出。
D.写读书扎记,必须在精读原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原著要点,对原著内容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勇于超越书本的观点,写出自己对阅读内容的深刻认识与感受。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经过充分论证,长沙市政府正在__建造劳动路过江隧道,东接劳动西路,西接牌楼口路,以合理构筑城市结构,缓解交通压力,促进湘江两岸均衡发展。
②如果算__年龄,她已经96岁了,应该算是长寿星了吧。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上海市长宁区2016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
上海市长宁区2016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8939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中学【精品】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情景默写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2)望西都,_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
_______(《(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3)韩愈在《师说》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意接近。
二、语言表达2.按要求选择。
(1)碰到曾经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有下列四种主动打招呼的方式,恰当的一项是()A.“你好,你还记得我吗?”B.“你好,我是XXX,你还记得我吗?”C.“你好,我是XXX,真高兴,我们又见面了。
”D.“你好,我是XXX啊,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⑤无需人为干预A.②①⑤④③B.②④①③⑤C.⑤④③②①D.⑤④①③②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幸福①近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冯象先生做客华东政法大学,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
讲座从前段时间热极一时的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的对弈说起。
抛开对弈的棋局不论,仅从人工智能(AI)的角度来看,此次对决就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因为,AlphaGo的设计是从完全信息博弈的游戏里战胜了人类顶尖棋手。
所谓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双方都完全了解规则,并且具备学习规则的能力。
上海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上海六校联考试卷(12)(东昌、卢湾、光明、北虹、六十、同二)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怀疑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葛剑雄①人类认识世界——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一个漫长而无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知识,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观念和理论。
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些知识、观念和理论绝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谬误,有的是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上的。
()至今仍被认为无懈可击的,()只是相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保持其正确性。
如果没有人对它们提出怀疑和挑战,是不会进步和完善的。
怀疑不一定正确,但排除怀疑的过程却必不可少。
如果怀疑被证明为错误,实际上是更巩固了原来的知识、观念或理论。
反之,如果怀疑被证实为正确,那就意味着原来的知识、观念或理论存在局部或整体的谬误,或者需要修正或完善,或者必须完全否定或清除。
无论如何,都为新的知识、观念或理论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我们称某一真理为“颠扑不破”或“战无不胜”,就表明它不害怕被怀疑,经得起怀疑,并且能在不断的怀疑中坚持其主体部分,同时在局部得到经常性的修正与完善。
任何不允许怀疑的事物,并不能表明它的正确,恰恰显示了它的虚弱..。
实际上连它的持有者和拥护者心里都明白,它是经不起怀疑的,更害怕受到挑战。
②创新的途径很多,但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否定或破坏旧有的,一是在空白的基础上建立新的。
前者不能完全脱离旧有的,后者却能凭空产生崭新的。
所谓凭空,并非没有实际基础,或者不符合客观条件,只是人们此前尚未认识或拥有。
这就需要想象,想象力越丰富越好。
想象力可以来自个人的天赋和灵感,也可以出于对被当作天经地义的规律或真理的突破或颠覆。
多数想象一时无法成为现实,甚至永远无法证实,但在想象和求证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新的成果。
一部分想象纯属胡思乱想,或者被证实是谬误。
但只要有一小部分想象产生效果,就能带来人类社会的飞跃。
模仿只能形成量的增加,是一时的捷径或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却只能永远跟在创新者的后面,更不会形成质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
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⑧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
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
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无疑。
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 annua的正式中文名。
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
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
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⑨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但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 annua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Art emisia 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⑩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是日本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
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
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Artemisia carvifolia(= 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 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⑪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此 B.但是 C.因为 D.而且2.第⑥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
(2分)3.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
(4分)4.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
(2分)5.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⑪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③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 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 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
6.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
(4分)(1)(2)(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9分)忆江南方令孺①①天气真好。
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
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
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
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
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寞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
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
”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②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
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
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
自己得意极了。
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
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然的风度,再也不会在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
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阴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联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
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
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⑤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
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
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年听到浣衣妇的碪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有些怆恻。
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夭矫的五谷树,有双干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
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
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鸣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
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
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
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
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
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
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
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
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般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
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
本文写于1941年前后。
②廿六年:指民国二十六年,即1938年。
7.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浮”的精妙之处。
(3分)8.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古人饮酒,有何用意?(4分)9.请分析“山川之美”在文中的作用。
(4分)10.关于文中的“父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由学画引出看画的父亲,巧妙自然。
B.父亲手植之树,寄托着他对儿女的希冀。
C.江南之忆或因父亲而起,或因父亲而收。
D.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性格内敛。
11.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5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2. (1)_ ,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2)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4)______ 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不义而富且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