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朱立元版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引言概述: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以朱立元所著的《美学复习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美学的相关知识。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概念与起源1. 美学的定义与涵义2. 美学的起源与发展3. 美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多样性4.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5. 美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二、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1. 审美经验的特点与作用2. 审美体验的主体与客体3. 审美情感的类型与表现4. 审美情感的形成与发展5. 审美情感与审美价值的关系三、美学观念与审美判断1. 美学观念的多样性与争议2. 美的标准与价值的相对性3. 审美判断的标准与依据4. 美学理论的流派与观点5. 美学批评与鉴赏的方法与要点四、艺术与美学1. 艺术的概念与分类2. 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特点3. 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接受4. 艺术的功能与社会价值5. 艺术创作与观念的关系五、美学的应用与发展1. 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2. 美学在设计与建筑领域中的应用3. 美学在商业与市场营销中的应用4. 美学在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 美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结论:本文以朱立元的《美学复习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相关知识。

从美学的概念与起源、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美学观念与审美判断、艺术与美学以及美学的应用与发展等五个大点,涵盖了美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和作用,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此外,美学在教育、设计、商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将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与价值。

未来,美学将继续迎接挑战并不断发展壮大。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2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2.1 复习笔记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一)审美主体、对象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1.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2.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

3.人们不能离开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去讨论审美主体的特点或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对美学研究的启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的启示在于它深刻论证了,审美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如何才能逻辑地发生的问题,并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

2.马克思论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1)马克思始终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①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的问题。

②审美的本质力量并非人的一种自然的属性,只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属人的本质在实践中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③因此,不是先有审美对象然后才有了审美活动,从逻辑上说恰恰相反,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

(2)马克思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包括审美活动)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3)马克思是在实践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3.在马克思看来,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朱立元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朱立元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 P3-4审美——我们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从而也成为我们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

(1)在自然中,我们常常能获得审美的经验。

(2)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所谓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

(3)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

艺术创造取自于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经验。

(艺术是审美的集中表现)审美实际上就体现在上述种种人生经历和体验中。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三.美一定和人有关系,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有价值。

审美现象就应当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体,换言之,它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这也就决定了在审美现象中,没有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纯粹客观的美,因为没有主体的介入、参与,即没有人去“审”美,就不可能有审美现象。

只有当人和世界发生审美关系时才会出现审美现象。

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开始形成审美关系时,自然美才脱颖而出,某些自然现象才有可能被称为自然美。

因此,我们只有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入手,才能懂得审美现象的真正含义。

审美关系的特点:(1)审美主体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①外在的自由。

②内在的自由。

首先:从内容上看,我们欣赏美的对象,不是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而是要自由地展示人的本质,取得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

其次:从形式上看,美的形式要受对象的物质属性的限制。

(3)审美关系性的主体实现,主体(人)在面对感性对象时,调动了由生理到心理,由感觉到思维的自身全部本质力量来对它进行感受、体验的。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5)是一种深刻的直觉的把握的理解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一)关系在先原则——审美主客体都是、也只能是在个人与现实世界具体的审美关系中现实地生成。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客体的生成是同时、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从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或之外,无所谓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一、填空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 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

P394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P151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P315西方美学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谈论到模仿说。

P316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

P181西方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戏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

P181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P126“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提出的,以意味取代传统美学的绝对观念,认为艺术的本质只是一种激发纯粹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和纯结构,强调外形重要性。

P36审美活动发生理论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达尔文主张生物本能说。

P137 现代丑学的诞生过程P198-206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时代;2)古典时代;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有人把古典时代的美学称为“美学”,而把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的美学称为“丑学”。

柏格森关于笑和喜剧感的解释P182-186 “生命的机械化”——柏格森对于滑稽的反应是集体的笑。

笑是一种对滑稽的纠正,是“一种社会姿态”,笑产生的三个条件就是“人物的不合社会”、“观众的不动感情”以及“人物行为的机械性。

康德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判断》也就是美学。

《判断力判断》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

合目的性就是自由,自然被引入了自由。

P33二、名词解释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1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1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1章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1.1 复习笔记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一)古希腊时期1.在古希腊,审美经验研究尽管已经有所涉及,影响较大,但还处于一种并不清晰明确的阶段。

2.柏拉图曾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在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其实质是人类思维活动处于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时的极度亢奋状态。

这是对处于高峰状态的审美经验的真实贴切的描述(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1.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1)代表人物主要有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人。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他的学生哈奇生对这种看法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荷加兹从经验的角度对于审美特征进行了仔细的归纳。

(2)评价近代美学对审美经验的探讨其重心已经转向了审美主体及其心理结构;不过,由于其研究仍然把自己的经验归纳看作对象的审美属性,这样,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还没有进入理论的视野。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以后(1)代表人物休谟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了。

(2)局限:只强调情感与理智、审美与认识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存在片面性。

(三)现代西方美学1.科学主义现代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这种立场在不少学派对审美经验的观点上都有体现。

(1)主观经验主义①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乔治·桑塔耶纳在哲学上持主观经验主义立场,认为唯一可靠的是经验,美学上提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的观点,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体的快感经验。

②新自然主义代表托马斯·门罗“拒绝超经验的价值和原因”,主张以现代的心理学为基础,“尝试科学地描述和解释艺术现象和所有与审美有关的东西”。

③克莱夫·贝尔与罗杰·弗莱为代表的英国形式主义美学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命题,其基础也是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反应的特定的、深刻、高尚而难言的“审美感情”或审美经验。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教育论(第1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圣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教育论(第1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圣

第1章美育观的历史考察1.1 复习笔记一、西方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古代美育观的形成及其内涵1.古希腊时期美育观(1)古希腊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开端。

(2)在古代雅典的教育中,美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无不贯穿并渗透着美育的内容。

(3)注重美育是古代雅典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诗歌、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竞技构成了他们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4)这种社会习俗和文化氛围本身就具有十分显著的美育性质和意义,它们既是古希腊人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包含着大量的美育实践,也是古希腊美育思想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深厚的社会基础。

2.美学家的美育观(1)柏拉图①柏拉图是西方最早对美育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思考的美学家。

他的美育思想从属于他的政治思想。

②柏拉图认为必须从幼年起就对人施行严格的教育,柏拉图是想通过情趣健康、高尚的文艺作品来对青少年施教,培养和陶冶他们的心灵。

③柏拉图一方面非常重视艺术独特的教育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艺术中表现情感持否定态度,认为艺术不能引导人们认识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价值。

④在柏拉图那里以艺术为媒介的审美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排斥与压抑感性情欲,追求并达到理念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2)亚里士多德①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对现实的模仿可以达到真实性的高度,甚至认为诗比历史具有更高的价值。

他认为,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人提供快感,恰恰是因为它能使人从中获得知识,亚里士多德所持的仍然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美育观。

②亚里士多德不否定人的情欲,他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

③亚里士多德对美育的突出贡献在于,他不仅看到了艺术的教育作用,而且更看到了艺术在发挥教育功能时的独特性,这就是艺术在给人以“无害的快感”的同时使人获得教益。

④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把艺术的审美(即愉悦的精神享受)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所继承。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导论(第3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导论(第3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3章美学的基本问题3.1 复习笔记一、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美学哲学基础的形成1.美学的哲学基础美学的哲学基础,就是指美学为了深刻掌握自己的研究对象,顺利实现自身的研究目的,有效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所必须持有的一种哲学的宏阔视野、哲学的终极目标、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理论根基。

这是使美学理论具备哲学品格和深广度的保证。

2.美学哲学基础的必要性(1)从研究对象看,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表面上似乎可以避开人生与世界的根本问题不谈,但实际上,审美活动却正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表征着最基本的人生经验的一种,因此美学仍然不可避免地要牵涉人生与世界的根本哲学问题。

(2)从研究目标来说,美学的直接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生和世界的审美化,即人与世界的审美生成。

由于人生与世界的审美化从属于人生与世界的整体建构和整体筹划,是人生与世界关系之整体存在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美学最终要指引和归属到人生哲学。

(3)从研究方法来看,要深层次地把握审美现象,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方式,站到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这一宏观视野上来。

不然的话,它就可能变得鼠目寸光,以至于沦为非常肤浅的经验描述。

2.哲学基础与具体的人文学科的关系(1)哲学基础与具体的人文学科之间互相依托、互相阐发;(2)哲学基础是对具体人文学科、包括美学学科的思维成果的总结与提升;(3)哲学基础必须应用、体现于包括美学学科在内的具体学科,依托具体学科而存在。

3.思考维度(1)向外的一维是直接借助哲学的成果,吸收哲学的思想资源,用以解答美学的基本问题。

(2)向内的一维是美学理论自身的总结和提升,即把自身的思维视野、思考方式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4.哲学基础的建立美学的哲学基础的建立,必须依循一定的“度”。

美学要借助于怎样的哲学成果,要向怎样的哲学层面提升,都得有所分析,有所鉴别,有所选择,有所决断。

(二)人生在世与美学的哲学基础1.人生在世(1)定义人生在世,简言之,即人在世界中存在;展开说,即人与世界在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关系中双向建构、生成发展。

《美学》课本复习大纲

《美学》课本复习大纲

《美学》课本复习⼤纲《美学》教案“⾯向⼆⼗⼀世纪课程教材”朱⽴元主编《美学》(修订版)第⼀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审美现象的构成及其历史性变化2、掌握美学学科的诞⽣及其⼈⽂科学的定位⼆、教学内容、○第⼀节、审美现象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现象的历史性○△第⼆节、美学学科的诞⽣与美学学科的性质鲍姆加登、美学△第三节、美学学科的定位与研究⽅法研究对象、⼈⽂科学、研究⽅法第⼀节审美现象⼀、审美是基本的⼈⽣体验之⼀(⼀)、关于“⼈”的基本认识1、关于“⼈”的⼀般描述2、关于“⼈”的内在规定性3、关于“⼈”的外在⽣存空间即审美乃是⼈⽣的基本存在⽅式。

(⼆)审美现象的三个基本存在维度1、⾃然界:本源性的维度形式>内容2、社会⽣活:本质性的维度形式<内容3、艺术世界:创造性的维度形式=内容⼆、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审美现象的基本界定: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审美关系要点:⼈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特点1、⼈对物的三种⼀般态度(审美的取向)(1)认识:知识的态度(2)实⽤:功利的态度(3)审美:情感的态度,⾮功利即⼤功利,⽆⽤即⼤⽤,(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薄弱)2、审美关系的特点(1)、感性特点:形象性和直觉性外在超越:超越功利德国现象学家(2)、⾃由性: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伯恩哈特·让克(Bernhard Rang)内在超越:⼼灵愉悦(3)、整体性:感性与理性的统⼀(4)、情感性:⽣命体验,(喜怒哀乐)三、审美现象的构成(⼀)、“关系先在”的原则时间上的同步与逻辑上的先在(⼆)、审美关系的三⼤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现象的结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关系四、审美的历史性(⼀)、概念它是指审美活动中⼀切现象及对其的思考,都是⼈类⽣存的产物,它们的展⽰形态、分类、命名与阐释,都随着⽣存的整体历史⽽发展,有历史的延续性,也有历史的差异性。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形态论(第1章 审美形态概说)【圣才出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形态论(第1章  审美形态概说)【圣才出

第1章审美形态概说1.1 复习笔记一、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一)审美形态的性质1.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2.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1)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

(2)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

(3)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式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4)审美风格,是指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

(5)感性凝聚、显现,是指审美情趣、风格等只有通过感性形式的集中呈现,才能成为审美形态。

(6)审美形态的逻辑分类不同于一般客观事物的分类①审美形态不是纯粹的客体对象,而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主客体审美关系的感性凝聚和显现,所以它虽然凝聚、显现为某种客观的审美类型,却总是与主体的审美感受分不开的,换言之,总是离不开主体对所面对的相应审美形态的美感或形态感。

②审美形态归根到底仍然脱离不了实践一存在基础的制约。

只有兼顾审美形态的客观类型和主观感受,才能既体现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又注重美在审美实践中生成的特点,从而能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把握审美形态。

3.审美形态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背景制约(1)西方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征服自然的文化背景,导致了悲剧剧种的产生和发达,也导致了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的很早确立并拥有了很高的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中和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背景,往往使具有悲剧性的剧情最终走向大团圆结局,导致中和的审美形态的产生。

(二)审美形态的特点1.生成性(1)生成性的内涵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

引言概述: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它涉及到对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美学的方法等多个方面的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朱立元所著的《美学》一书的复习,来系统地总结美学的相关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学层面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美学的含义:美学是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它探究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美学的方法。

2.审美的基本概念: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它涉及到主观感受和客观规律。

3.艺术的基本概念: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活动,它包括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多个表现形式。

4.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特质和特征,它可以通过形式美、情感美和理念美等方面来理解和描述。

5.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指人们评价美的依据和准则,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

二、美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1.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最重要的古希腊美学思想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形式美和目的论的观点。

2.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强调个人情感和创造性,弗里德里希·席勒和弗里德里希·希尔德布兰特是该流派重要代表人物。

3.英美实证美学:英美实证美学注重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约瑟夫·鲁德、约翰·杜威是其中重要的思想家。

4.法国结构主义美学:法国结构主义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符号体系,罗兰·巴特和雅克·德里达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5.后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质疑传统美学观念和二元对立,讲究多元和变化性,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让·布奇亚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三、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1.形式美学:形式美学关注作品内部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方式,它以表现形式、结构和艺术技法为研究对象。

2.哲学美学:哲学美学探讨美的哲学本质和美学理论的基础问题,它以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审美哲学为主要内容。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绪论一、审美现象为什么是审美意系中的现象:1.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2.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是对象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关系,只有人和世界发生了审美关系才会出现审美现象3.审美现象是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二、审美关系的特点:1.通过感官建立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3.是人的整体性和现实性发生的关系 4.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二、审美现象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关系:1.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关系2.审美对象内涵:形式层、意蕴层、更深层次3.关系:静观、对话、存在3.各要素的特点:1.主体:感官的快乐、情感的融入、整体生命的承担三、如何认识关系在先原则:第一章一、什么叫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芽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二、审美现象经历的三阶段:1.审美意识的萌芽2.美学思想的形成 3.美学学科的诞生三、美学在什么时候诞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问世为标志四、中国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1.以美为对象 2.艺术 3.以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关系为对象 4.审美关系四、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人物: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五、美学学科为什么是人文学科:性质定位从,审美现象的特殊性、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出发(只能以人文学科即主体亲身在场的方式来考察和求证)第二章一、西方美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状况(横、纵;学说;人物;主张):1.横:(1)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感到就存在)(2)客观美学论;蔡仪;坚持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的(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单有主客观又不能成美,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作用,美才产生(4)实践美学;李泽厚;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实践是自然的人化、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历史实践中诞生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非主派(蒋孔阳、刘纲纪)三、境界包含的三种意义:真实、率真、清新四、什么叫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指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美学复习 朱立元

美学复习 朱立元

美学复习资料1.审美现象(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

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

美学朱立元试题及答案

美学朱立元试题及答案

美学朱立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 艺术B. 科学C. 哲学D. 宗教答案:A2. 美学之父是()。

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C3.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朱立元所著?()A. 《美的历程》B. 《美学原理》C. 《艺术哲学》D. 《朱立元美学文集》答案:A4. 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

A. 经验主义B. 理性主义C. 马克思主义D. 存在主义答案:C5. 美的本质是()。

A. 客观存在的B. 主观感受的C. 客观与主观的统一D. 社会历史的答案:C6. 美学研究的目的是()。

A. 揭示美的本质B. 指导艺术创作C. 提高审美能力D. 以上都是答案:D7. 美学研究的学科性质是()。

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科学D. 技术科学答案:C8. 美学研究的范畴包括()。

A. 美的形态B. 美的规律C. 美的创造D. 以上都是答案:D9. 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

A. 描述性分析B. 比较性分析C. 历史性分析D. 以上都是答案:D10. 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A. 客观性原则B. 主观性原则C. 辩证性原则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A. 逻辑分析B. 历史分析C. 比较分析D. 实证分析答案:ABC2. 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 自然美B. 艺术美C. 社会美D. 科学美答案:ABC3. 美学研究的任务包括()。

A. 揭示美的本质B. 研究美的规律C. 探讨美的创造D. 指导美的欣赏答案:ABCD4. 美学研究的范畴包括()。

A. 美的形态B. 美的规律C. 美的创造D. 美的欣赏答案:ABCD5. 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客观性原则B. 主观性原则C. 辩证性原则D. 历史性原则答案:A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朱立元美学的主要贡献。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艺术审美论(第3章 艺术作品)【圣才出品】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艺术审美论(第3章  艺术作品)【圣才出品】

第3章艺术作品3.1 复习笔记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一)传统美学中分析艺术作品结构的两种角度1.第一种角度是质料与形式的关系(1)在分析艺术作品的结构时,就必须首先确定作品所包含的中性的材料或质料,然后再来分析艺术家在加工材料时所依据的手法和技巧。

(2)这种做法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此外,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美学以及符号学美学等流派也采取了相近的立场。

2.第二种角度则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这种观点是依据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认为材料或质料只是艺术创作的最初依据,而不是作品的真正构成部分。

(2)就已经完成了的作品来说,质料必然已经转化成了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已经是质料与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了。

(3)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近代的传记式批评和社会学批评,此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基本上采用了这一立场。

(二)艺术作品的结构1.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产物,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意象,来表达艺术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体验和把握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2.艺术作品的结构(1)物质材料层物质材料层指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张、舞台、银幕、胶卷和录像带等,因为艺术作品也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来构成的。

(2)符号形式层①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他们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

②符号层的存在又可以划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其中能指是指语词的音响形象,所指则是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

③艺术作品的符号形式常常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不过,符号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根本功能仍在于指向和构成艺术形象和审美意境。

(3)意象世界层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可以说,这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4)超验意境层超验意境层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游戏说: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但是,艺术与游戏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是片面的。

2、表现说:兴起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代表人物有德拉克洛瓦、柏格森和克罗齐等;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划入表现说,代表人物有陆机和刘勰等。

表现说批判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

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然是片面的。

3、符号说:是由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首先提出。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现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符号说综合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4、艺术想象力:较为明确地在人性论基本框架中谈“想象力”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

常常被认为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是蕴涵时空从而超越时空的,它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5、艺术灵感:在西方,对于灵感有较多领会的是柏拉图和郞吉弩斯。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客观存在,是艺术家在自身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

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

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

它是一种非预期性、突发性的艺术思维境界。

6、气韵:首次出现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它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而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7、“天人合一”:它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哲学、美学的精髓。

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

人与宇宙之间,处处和谐一致,协调感应,同体合流,毫无间隔。

儒家:以社会伦理为本位,侧重于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入手达到天人合一。

道家:侧重于从自然立论,认为真正的美就在人与道融为一体。

所以,“天人合一“即是在艺术创作中,把自然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自然、宇宙和生命,容纳万物精魂。

8、有意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虽然,这一说法突出了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近一步,但是它把“意味”和“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

二、简答题1、悲——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事件过程,由强烈的灾难性结局引起痛感体验,最终提升人的心灵情感与理性的审美形态。

悲剧突出表现为毁灭性结局,并以一定事件性质体现出来。

悲剧主人公有不同程度的正面、积极品质。

冲突内涵: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自我悲剧首先是痛感,不舒适的悲情体验后,最终转化为审美快感。

艺术悲剧更集中、纯粹,体现主体性—生活悲剧显得芜杂、偶然、容易引发现实功利的感触。

悲剧发生包含必然性法则:人的有限性、异己力量的存在喜——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它经历了由艺术形态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成为喜剧理论的核心,它包含着一种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发泄,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的笑。

喜剧有两种形式,一是讽刺,一是幽默。

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优美感,表现为个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单纯地引发一种感性的快感。

是美的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状态的审美形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是对象所具有的“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什么感受。

是一种理性的快感。

特征: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2、悲剧的净化作用:A.英雄悲剧B.毁灭性结局C.引起怜悯、恐惧等情绪,净化灵魂。

D.悲剧的人物、情境和情节具有非常性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被压抑的情绪发泄出去。

E.理智的澄清,重新思考人类命运、人性、人生。

3、自然美的特点:A.自然美的构成:自然界中各种物的美B.从致用、比德到畅神:致用是指人类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比德指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C.自然美的属性:原始性D.不可独立存在,“美不自美,因人而彰”E.自然美的两种契合: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4、社会美的特点:A.社会美的构成:人的美、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环境美、社会产品美等B.特征:以善的内容为前提和基础(集中表现在先进人物、产品)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心理观念理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人的自由本质、符合人的理想、给人愉悦感)受地域、民族、历史条件限制C.核心:人和内在的精神世界D.本质:体现人的理想,给人以愉悦5、喜剧的“笑”产生的机制A.是因为不和谐,错位(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的矛盾)B.可以分为:滑稽的笑(突然荣耀、预期失望)、讽刺的笑(丑自炫为美)、幽默的笑(智慧而仁厚)、机智的笑(给人肯定性情感)、荒诞的笑(荒诞不经、违背常理)C.笑者的介入,这是喜剧的主体,例如人的期待突然消失或荣耀的突然到来,产生了一种优越感D.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肯定,不只是生理意义,还包含社会、心理、情感的意义等6、空间艺术的特点:A.空间艺术包括:建筑(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

)、雕塑(是一种静止的空间结构,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瞬间加以表现,以静态的方式来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绘画(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以人的视觉为基础,捕捉对象的影像并将之展现在平面中)B.直观具象性:运用物质材料在空间展示直观视觉形象C.瞬间凝固性:只能抓取瞬间表现永恒意义、有限无限D.空间表现的差异性E.凝聚的形式美F.形象指向蕴涵深刻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更突出表现为象征寓意。

三、论述题1、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以具体作品为例)。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A.物质实在层。

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B.形式符号层。

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的物质存在。

色彩、线条、旋律等。

面对艺术品时,首先是借助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经受审美体验。

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C.意象世界层。

属于核心层次。

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

D.意境超验层。

属于最高境界。

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分为广义和狭义。

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

意象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为中介的,意象层是进入意境层的必由之路。

以梵高的《星空》为例《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竖向的柏树与横向的山脉,星星回旋于夜空,新月漩涡,星云与棱线蠕动,柏树火焰,教堂尖塔伸向天空。

弯曲的长线与破碎的短线,是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的、眩目的。

这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

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

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

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

时间不同,心境不一。

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

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这是一种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