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论美》课文解析苏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论美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论美教案苏教版

十二论美【教学目标】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复备区【重难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

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二、阅读课文,确定观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三、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㈠提出问题①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对比论证法、例证法)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苏教版九上《论美》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九上《论美》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九上《论美》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论美》一文被选编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而本文正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论人生》,当为经典著作。

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在这篇杂感中,他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

随感式的写法虽于条理不够分明,却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

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教育的语文课。

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有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生活实践的积极性。

综合以上因素,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作者,积累本课字词,熟读课文B、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以及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通过联系语境,利用工具书探究词义的学习方法3、情感与价值目标A、理解“美”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B、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学重点反复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大意以及所蕴含的美的真谛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二、说教学和学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论美课件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论美课件 苏教版

2020/1/2
精品课件
13
格言一:美德好比 宝石,它在朴素背 景的衬托下反而更 华丽。
赏析:这句话用宝 石为喻,说明了一个人 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 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 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 的德行更加宝贵。朴素 与华丽有一种反差,朴 素的背景更能衬托出宝 石的华丽,朴实无华能 使有美德的人更令人尊 敬,而且朴实无华本身 也是一种美德。
(2)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里的美指外表美丽。这句话用水果作比,说明没有丰富 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2020/1/2
精品课件
12
自 制 格 言 卡
文章短小精悍, 许多话都可以引为格 言。请你大声朗读课 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 句子来,仔细品析玩 味,从中探寻美的真 谛。
在如何在课件中贯彻案例的设计意图上、如何增强课件的实效性上,既是技术上的进步,也是理论上的深化,通过几个相关案例的制作,课件的概念就 会入心入脑了。 折叠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 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0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 展的必然趋势。
2020/1/2
精品课件
26
谢谢欣赏!
2020
精品课件
27
2020/1/2
精品课件
24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性格决 定气质,气质决定言行。
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 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 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2020/1/2

第12课《论美》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2课《论美》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2课《论美》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明白得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

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明白得。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雪莱曾经如此讲过:关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

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不吝啬,将你慧眼发觉的美讲出来与大伙儿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闻名的哲学家.他将在«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二、阅读课文,确定观点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以下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要紧观点。

⒈一个装扮并不华贵却端庄重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差不多否定了〕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文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通过三者的比较讲明文雅行为之美最为要,文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三、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㈠提出咨询题①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㈡分析咨询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一辈子内在美的重要。

〔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论美》关于《论美》一文主要观点的商榷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论美》关于《论美》一文主要观点的商榷苏教版

关于《论美》一文主要观点的商榷新课标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论美》一文后的“探究•练习一”是这样的:你认为下列句子哪一个表达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能说说你这样理解的理由吗?1、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4、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参考书》是提供如下的参考答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新教材”《全程全解》也转载了同样的点拨:尽管本文是一篇断想式的杂感,但文章还是有着十分集中的话题和比较明确的中的话题和比较明确的中心观点。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因为尽管作者十分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是最有价值的,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是强调美德的重要。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下文明确说“这话也不全对”。

“形体之美要胜于着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是通过“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重要。

而“优雅行为之美”则是美德的一种体现,并不是美德的全部。

讨论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思路和具体的论证来思考。

答案的第一句话确实说的有道理,认为“本文是一篇断想式的杂感,但文章还是有着十分集中的话题和比较明确的中心观点。

”但接着又说“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从文章来看,全文共五段,第一段直接运用比喻论证了“美德最美”。

第二段阐述了美貌与美德的关系,其实是说美德与美貌往往不能同时具备,暗示了美德的重要。

第三段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了“优雅行为之美”最美,从而折射出心灵之美,即“美德最美”。

第四段用老年人的“作风优雅之美”和年轻人的“美貌”对比论证了“美德最美”,结尾针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的号召,从而深化了中心。

论美课文讲解

论美课文讲解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上册
课堂练习
做“美的格言卡”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上册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性格决定气质,气质决定言行。
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让人愉快的。(康德)
人应当一切都美。包括容貌、服装、心灵和思想。 (契诃夫) 美是到处都有的,只有真诚和富有感情的人才能发现它。(罗丹)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谢谢观看!
畅言教育二维码 扫一扫,提出你的建议!
整体感知: 2.“论美”是一个相当宽的题目,但是本文采取了宽题狭做,我们一起来 朗读一下这篇文章,看一下,这篇文章是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还是人
的美来切入的?
【答案】人的美;从外在美和内在美来讨论。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1.这里的“此”和“彼”分别指什么?
【答案】 “此”是指外形美,即容颜俊秀等;“彼”是指内
5.肃然起敬: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 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例句:在已经确定要离开恒大的情况下, 孔卡仍旧能够如此敬业,这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整体感知: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美德最美。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上册
【答案】恰当。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
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或许是无美可言,但性格和精神世界是另人可
敬可爱的。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6. 理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答案】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 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 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第12课《论美》教案(苏教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

第12课《论美》教案(苏教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

第12课《论美》教案(苏教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培根教学目标:一、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明白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二、考察学生文学作品积存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那么,怎么讲什么是美呢?可能我们又专门难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

如此宽泛的题目,在培根笔下就成了含蓄隽永,耐人回味的文字。

就让我们来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第一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伙儿摸索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旨: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如何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咨询题。

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那么,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如何样的呢?即课文是如何样一步步论述下来的?〈明确〉作者第一讲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是,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舍弃了内在美〔象作者所举的这些人差不多上内外皆美的,但如何讲是少数〕。

那什么缘故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作了回答。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讲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培根所讲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文雅而美,有些年轻人具有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

最后,确实是本文的总结,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文章短小精悍,许多话都可引为格言。

请你阅读课文,在每一段落找出让你感触颇深的观点或言论,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明白得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来进行阐述。

〈讨论〉〈交流〉能够举貂禅、王昭君、江姐、周恩来、张海迪、查文红、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事例加以分析。

〈小结〉相信此类例子举不胜举。

再美的鲜花总会有枯萎的时候,再美的容颜总会有衰老的时候,形貌之美专门难恒久不变,而内在美好比是钻石,是透亮的水晶,是永不枯萎的花朵,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得多。

【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教案苏教版

【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教案苏教版

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⑷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小结:作者的观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吧。

”四、再读课文,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1、理清本文的结构2、深入阅读,体会文章内涵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

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象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

那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五、深入阅读,探究质疑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

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

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

定了)(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㈠提出问题①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对比论证法、例证法)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喻证法)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作了回答。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具有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

最后,就是本文的总结,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3.学习杂感的写法。

教材分析:《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

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设想: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而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教育的语文课。

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自身生活实践的积极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由学生对美的看法引出新课。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

那么怎样的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了解一下他在对美的诠释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课件1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美课件1苏教版

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 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 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 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 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 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 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 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不拥有美丽的女人,并非也不拥 有自信。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 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 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 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直 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 面人生。 有时候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 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 妆。
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证件。我的父母凭着它 辨认出一脉血缘的延续;我的丈夫,凭着它 在茫 茫人海 中将我找寻;我的儿子,凭着它第一次铭 记住了自己的母亲……每张脸,都是一本生命的 图谱。连脸都不愿公开的人,便像捏着一份涂改 过的证件,有了太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有 重量的。背着化过妆的脸走路的女人,便多了劳 累,多了忧虑。
我认识的一位女郎,盛妆出行,艳丽得 如同一组霓虹灯。一次半夜里我为她传一个 电话,门开的一瞬,我惊愕不止。惨亮的灯 光下,她枯黄憔悴如同一册古老的线装书。 “我不能不化妆。”她后来告诉我。“化妆 如同吸烟,是有瘾的,我现在已经没有勇气 面对不化妆的我。化妆最先是为了欺人,之 后就成了自欺。我真羡慕你啊!”从此我对 她充满同情。我们都会衰老。为什么要掩饰 这个现实呢?
弗兰西斯· 培根(英)
是西方哲学史和科 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 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 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的《论人生》影响了一代 又一代人。
培根
弗兰西斯· 培根 (英国) (1561~1626)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论美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论美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

《论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懂得美德是美德最高境界。

2 品味文章中精彩论述的意义和作用。

3、能正确理解美的内涵,形成个人对“美”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

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

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

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一瓶花。

”“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

”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

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

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书)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论美》课文解析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论美》课文解析 苏教版

培根《论美》课文解析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全文的中心思想的?) 【段析】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出什么是美德;合宜的举止、端庄的风度,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美德。

如果要讨论一个人的美,首先要看他的德行。

第一部分(1):美德最美。

【品味】开章明义,用一个比喻句论说美德的珍贵。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②本段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了一个什么论题?)【段析】论证“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一个人如果过分追求外形美,就会碌碌无为。

【品味】“美貌的人”并不都是德才兼备的。

容貌美和内在美难以在一个人身上共存。

“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指出了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的原因。

“但这话也不全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然后举例证明“这话也不全对”这一观点。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③作者是怎样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的?)【段析】论述“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作者认为“优雅行为之关”是“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即人的美主要体现在优雅的行为中。

【品味】提出自己对美的看法:优雅的行为之美(才德之美)是美中“最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论美》课文解析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全文的中心思想的?) 【段析】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出什么是美德;合宜的举止、端庄的风度,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美德。

如果要讨论一个人的美,首先要看他的德行。

第一部分(1):美德最美。

【品味】开章明义,用一个比喻句论说美德的珍贵。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②本段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了一个什么论题?)
【段析】论证“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一个人如果过分追求外形美,就会碌碌无为。

【品味】“美貌的人”并不都是德才兼备的。

容貌美和内在美难以在一个人身上共存。

“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指出了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的原因。

“但这话也不全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然后举例证明“这话也不全对”这一观点。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
雷斯和丢勒滑稽
..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③作者是怎样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的?)
【段析】论述“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作者认为“优雅行为之关”是“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即人的美主要体现在优雅的行为中。

【品味】提出自己对美的看法:优雅的行为之美(才德之美)是美中“最高的”。

“滑稽”一词体现了作者对两位画家的观点的批驳,论证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
..,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④本段是怎样进一步强调美德是最关的?)
【段析】运用对比论证.阐释美在于优美的修养而不在于美貌。

第二部分(2~4):具体论述美德最关。

【品味】“可爱”一词写出了有些老人因饱经世事而显得乐观、豁达、开朗,他们笑对生活的一切。

虽然老人的外貌是没有颜色之美和形体之美可言了,但其性格和精神世界却可敬可爱。

正如孟德斯鸠所言: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
....的。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
....而难以保持
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5文末的最后一句话有何作用?)
第三部分(5):呼吁把美的形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

【品味】“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是外貌美。

“世上”句运用格言武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对不珍惜美的行为的遗憾。

作者在“把美的形貌……真正的光辉”一句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希望(中心论点)。

答案速查①作者以一个比喻句(把美德比做宝石)、一个实例(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提出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②本段以两种人为例,一种人“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结果“一无作为”;还有一种人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从而论述了人生“内在美”的重要性。

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和举例诠释,论述了“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④本段先赞美老年人的风度美,然后又以青年作对比,“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两相对比,从而进一步强调了美德最美。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结语具有丰富的含义,告诉人们只有具备了“美的德行”,美才是光彩四射的,“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一切才是最完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