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烘托手法的绝妙运用—乐府诗的代表作《陌上桑》赏析(文学作品赏析)牛占才(宁夏)

烘托手法的绝妙运用—乐府诗的代表作《陌上桑》赏析(文学作品赏析)牛占才(宁夏)

烘托⼿法的绝妙运⽤—乐府诗的代表作《陌上桑》赏析(⽂学作品赏析)⽜占才(宁夏)烘托⼿法的绝妙运⽤—乐府诗的代表作《陌上桑》赏析(⽂学作品赏析)⽜占才 (宁夏)《陌上桑》⼀诗选⾃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曲》。

为我国乐府诗的代表作。

⾃古及今深受⽂⼈雅⼠甚⾄⼴⼤百姓所深深喜爱,究其原因是:此诗不但故事情节极为优美,更在于诗中综合运⽤了夸张、铺叙等修辞格,特别是烘托⼿法的绝妙运⽤,从⽽成功地塑造了⼀个美丽、勤劳、坚贞、勇敢、不畏强暴⽽⼜⾮常机智的中国劳动妇⼥的光辉形象――秦罗敷。

下⾯着重单独赏谈烘托⼿法的绝妙运⽤:烘托本是绘画技法名词,是指⽤⽔墨或淡⾊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

随着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和影响,“烘托”便被⽂学借⽤。

其意在⽂学中是指从侧⾯着意描写,使所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感⼈⾄深。

⼀、烘托⼿法的运⽤,使⼈物外在美与⼼灵美达到了完美统⼀。

《陌上桑》只有短短256个字,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

全诗既有第⼀⼈称的“⼊话”,也有第三⼈称的叙述,既有⼈物的简洁回答,也有她的长篇叙述;当中所⽤⼿法既有侧⾯铺垫烘托,⼜有正⾯的夸饰渲染。

语⾔⽣动活泼⽽⼜富有幽默感。

这些正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出东南隅,照我秦⽒楼。

”诗的开头两句,巧⽤阳光这个美好的事物,把读者的视线引⼊了⼥主⼈公的楼阁。

⽬睹如此美丽辉煌的闺阁,读者⾃然都会想,在这美丽⾼雅的阁楼⾥到底住着什么样的⼈呢?俗话讲“⾛进门⽤眼仑,先看环境,后看⼈”,环境优美,⼈必⾼雅;环境脏乱,⼈必邋遢。

由此可见,作者着⼒描写主⼈公的住所美,就在于⽤烘托环境的⼿法来突显⼈物的美。

“秦⽒有好⼥,⾃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

”这四句,作者⼜采⽤绘画的皴染⼿法围绕罗敷的姓名,反复彰显⼀个“美”字。

且在铺陈叙述中仍然兼⽤烘托的⼿法,如“⾃名为罗敷”中,“罗敷”本是⼀个很美丽的名字,⽽这个⼜是⾃命的名字,可想,如果没有⾼深的知识修养和崇⾼的审美能⼒她怎么能想出这样⼀个美妙的名字呢?她不仅有⼀个美好的名字,⽽且还有热爱劳动的美德。

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韵味。

陌上桑,作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常被用来描绘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陌上桑的侧面描写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陌上桑侧面描写的运用,诗人们能够在作品中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和内涵,产生出深远的艺术效果。

在陌上桑侧面描写中所营造的深邃意境可以引发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之美的反思。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常常通过对陌上桑的描写来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生机。

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眼花不见,耳草不闻”,就将登高之后所见到的景物逐一写了出来,当其中提到“缭绕牛山巅”“陌上桑”的时候,便产生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

通过对陌上桑的侧面描写,诗人们能够在作品中展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引发读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另外,陌上桑侧面描写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古代诗词中,陌上桑往往与人生的离别、相思之情联系在一起。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通过对陌上桑的侧面描写,将景物与人生经历相结合,表现出了对人生命运的感伤和反思。

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还表现在对情感的饱满和渲染上。

在古代诗词中,陌上桑侧面描写往往用来渲染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孟浩然的《宿桐庐》中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通过对陌上桑的描写,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寥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人的笔下,陌上桑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象征,通过对其侧面描写的运用,诗人们能够将内心情感表现得饱满深沉,产生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能够营造深邃的意境,引发人们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之美的感悟,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通过对陌上桑侧面描写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和内涵,体会到诗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表现形式。

陌上桑赏析

陌上桑赏析

# 陌上桑赏析介绍《陌上桑》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描绘桑树的美丽和生命力为主题,通过对桑树的形象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生命活力的赞叹。

本文将从诗的结构、文学特点和主题意义等方面对《陌上桑》进行赏析。

诗的结构《陌上桑》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七个字。

整首诗共有28个字,形式十分简练。

这种简练而精练的结构使得诗的意境更加凝练,给人一种清爽明快的感觉。

文学特点声韵丰富《陌上桑》诗中的格律工整,声韵丰富。

首先,诗中运用了很多明快的韵脚,如“丝”、“泥”、“夜”、“离”,这些韵脚使整首诗的音调明朗、沁人心脾。

其次,诗中还存在一些字句的平仄对仗,如“无力”、“遥天”、“若倾”等,这些平仄的对仗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读起来更加流畅。

感情真挚《陌上桑》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桑树美丽和生命力的真挚感情。

诗中描绘了桑树的形象,如“桑”、“丝”等字用词恰当地传达出桑树的柔美,亦生生不息的特点。

作者的感情真挚,表达得深入人心。

通过对桑树的描绘和赞美,作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以及生命力的热爱之情。

主题意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陌上桑》通过对桑树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赏之情。

桑树作为自然界中美丽而生生不息的存在,象征着生命力、顽强和坚韧。

作者通过描绘桑树的柔美和娇艳,赞美了美好事物的存在和其所带来的欣慰之情。

生命力的赞叹《陌上桑》还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叹之情。

桑树不仅美丽,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诗中的“枝上初雁”、“飞雪远天”等描绘了桑树在严寒的冬天依然存活的景象,赞叹了生命力的顽强和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总结《陌上桑》是一首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生命力赞赏的诗。

通过对桑树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表达出对美好事物和生命力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诗歌的结构简练,声韵丰富,感情真挚,给人一种清爽明快的感觉。

此诗提醒人们珍惜美好事物,欣赏生命力的伟大。

古代文学作品《陌上桑》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陌上桑》赏析

谈《陌上桑》之误解《陌上桑》是一首流传千古的汉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坚贞的女子的形象,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道德观念。

诗歌以罗敷的出场为开端,通过对其美貌的描写,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接着,诗人巧妙地安排了使君的出场,使得故事情节得以展开。

在罗敷与使君的对话中,诗人通过罗敷机智的回答和使君的尴尬表现,进一步突出了罗敷的智慧和勇敢。

最后,诗歌以罗敷的胜利告终,展现了她的坚贞不屈和道德力量。

而其中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就是,文中使君的行为到底算不算得上是“强抢民女“呢?大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使者都觉得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统治阶级形象。

但是恰恰相反的是,我对这个结论并不苟同,现阐述如下。

第一点,使君在言语上并没有冒犯之处。

秦罗敷外出采桑时,刚好遇见使君,美貌异常的秦罗敷引起了使君的极大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于是他派小吏去打听罗敷的基本情况,在推测罗敷尚未婚配的情况下,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宁可共载不”?这句话委婉含蓄,言语上并没有冒犯之处。

也许只是试探一下她有没有看上他的意思,如果也看上他了,两人同乘也算是心意相通了。

我们知道,在罗敷生活的汉代,等级森严,官民之间社会地位悬殊,在使君看来,自己是太守,而罗敷只是一介平民,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很多人还高攀不上呢,而且使君也没有赤裸裸地说“你能不能嫁给我”。

另外,在使君询问秦罗敷“宁可共载不”之后,秦罗敷竟然直接说了一句“使君一何愚”。

要知道一般做官之人是很看重面子的,而使君被骂愚笨之后,竟然没有直接翻脸治秦罗敷的罪,还听完了秦罗敷对他丈夫的夸奖。

不仅没有治罪,使君也没有出言不逊。

第二点,使君在行动上并没有过激之处。

在罗敷看来,使君的要求纯属无理取闹,为让使君彻底绝望,死了那条心,她极力夸赞自己的“丈夫”,把自己的“丈夫”说成是一个地位、财产、官职、容貌风度等方面都极其出众优秀的精英,想以此压倒使君。

陌上桑的古诗词赏析及诗意

陌上桑的古诗词赏析及诗意

陌上桑的古诗词赏析及诗意《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

全诗情节逼真、语言华丽、形象生动,虽经文人修饰加工,仍体现出浓烈的民间歌谣风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陌上桑的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原文:陌上桑乐府诗集〔两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喜蚕桑一作:善蚕桑;相怨怒一作:相怒怨)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白皙一作:白晰) 注释:陌上桑:陌:田间的路。

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

隅,方位、角落。

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

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笼,篮子。

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

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

倭堕,叠韵字。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汉乐府叙事诗陌上桑鉴赏

汉乐府叙事诗陌上桑鉴赏

汉乐府叙事诗《陌上桑》鉴赏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据《汉书。

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

《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陌上桑》写作艺术探析

《陌上桑》写作艺术探析

《陌上桑》写作艺术探析《陌上桑》是一首故事完整的叙事诗,该诗的主旨主要是通过虚拟的主人公秦罗敷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来体现的,该诗在运用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具有完整跌宕的情节我们都知道,小说的情节应当尽量完整,这样才便于制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具有戏剧性的冲突,从而塑造出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

叙事诗同样如此,而《陌上桑》就具有这样完整跌宕的故事情节。

《陌上桑》的第一章运用了铺陈、烘染、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极尽描写之能事来描写罗敷的美。

作者越是把罗敷描绘得美丽动人,就愈能引起人们对她命运的关注。

在那个政治黑暗、豪强霸道的社会,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只身到郊外采桑是极易遭受不测的。

不出所料,在第二章中丑恶的使君出现了,他的出现使得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使君先“遣吏”打探罗敷的家庭、姓名、年龄情况,接着邀请“共载”,使秦罗溥一步步面临险恶情势。

第三章以“前致辞”来承接,罗敷的答辞由缓而促,由温和而刚强,并虚拟了一位才华横溢、气概万千的“夫婿”来慑服使君。

使君由于“相形见绌”,自觉“弗如远甚”而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陌上桑》情节起伏安排是为突出人物的反抗性格服务的。

写罗敷的美貌是为写使君的丑行作铺垫的,而“夸婿”又是罗敷严拒使君之后情节发展的需要。

所以,诗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始终能够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她的形象就在与使君面对面的直接冲突中得到完整而集中的展现。

二.具有对比鲜明的性格《陌上桑》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即秦罗敷和使君带有美丑昭然、互相“对立”的鲜明性。

《陌上桑》从罗敷的发型、耳饰以及穿戴等方面描绘她外表的美丽可爱,从而引起人们对她的倾慕、向往。

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这一个个人物,他们或下担或脱帽或忘犁忘锄,皆因出神观羡罗敷耽误了时间而似有所“怨”,但没有一个心生邪念而惹是生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使君一见罗敷就垂涎三尺,心生邪念并想付诸行动,想诱骗罗敷“共载”。

使君的表现和众人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反差。

《乐府·陌上桑》赏析

《乐府·陌上桑》赏析

《乐府·陌上桑》赏析诗文赏析《乐府·陌上桑》赏析文/墨吟图1:罗敷乐府简介汉代设有一个音乐机构——乐府,专门到民间采集民歌,采集来的民歌统一命名为乐府诗。

这些乐府诗数量巨大,却散落在各地数百年,生死存亡岌岌可危。

到了宋代,由郭茂倩(1041-1099)以毕生精力收集编纂的《乐府诗集》100卷问世,全书将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各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并为每个类别写了题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誉郭茂倩所写题解“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这一评价郭茂倩当之无愧,他自幼受诗礼熏陶,熟知音律,善篆隶,对诗歌兴趣尤其浓厚,他编纂的《乐府诗集》展现了乐府诗的完整风貌,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功莫大焉。

书中《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陌上桑》也选自《乐府诗集》。

图2:郭茂倩原文陌上桑【1】无名氏日出东南隅【2】,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3】。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4】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5】,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6】。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7】帩头【8】。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9】观罗敷。

使君【10】从南来,五马立踟蹰【11】。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12】。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13】有余。

”使君谢【14】罗敷:“宁可共载不【15】?”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16】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17】;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18】,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19】,四十专城居【20】。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21】有须。

陌上桑(汉乐府诗)—搜狗百科

陌上桑(汉乐府诗)—搜狗百科

陌上桑(汉乐府诗)—搜狗百科陌上桑全诗共分三解。

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

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

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

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

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

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

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

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

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的写作特点

陌上桑的写作特点

陌上桑的写作特点
1. 《陌上桑》的语言超级生动形象啊!就像“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直接就把罗敷采桑的场景摆在我们眼前啦!真的好像我们也在那田野间看着她呢。

2. 它人物刻画好厉害呀!瞧罗敷的形象多鲜活,“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这描写多细致,就像在给我们介绍一个熟悉的朋友一样呢。

3. 情节多有意思啊!秦罗敷面对使君的无理,机智回应,“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情节多有戏剧性,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难道不是吗?
4. 描写手法也极为独特呢!用侧面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哇,不用直接说她多美,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那震撼,厉害吧!
5. 《陌上桑》的情感表达好直接呀!罗敷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表现得那么鲜明,“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这坚定的态度太让人佩服啦!
6. 还有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描绘,“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感觉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场景一样,好亲切呀。

7. 结构安排也合理呢,不拖泥带水,从罗敷出场到与使君的互动,干脆利落,“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一气呵成呀!我觉得呀,《陌上桑》真的是一篇特别优秀的作品,无论语言还是情节都好吸引人!。

陌上桑

陌上桑

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极写用具、头饰、
服饰的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
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其效果,一
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二是从侧面来烘托其
令众人倾倒的美貌。
诗有双重的主题,作者都要照顾到。第一段, 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它, 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
本诗执两而用中,突出了人类的普遍爱美之心
和对理想异性的向往,做到了美好情感和时代 道德要求的结合。
艺术欣赏 一、形象塑造的审美理想化
女主人公和她的夫婿都是审美理想的化身
Hale Waihona Puke 二、夸张而幽默的喜剧色彩用具美、头饰美、服饰美很夸张, 但最突出的态势聚观和夸夫。
1、材料的选择。
2、主题的选择。 3、情趣的选择。
汉乐府民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 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
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章节内容归纳
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叙事诗。 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
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
三、铺陈渲染和侧面烘托。 为了强化观美女和夸夫婿的效果,作者 采用了泼墨铺陈的描写手法。写美、观者、 夸夫婿,全面而夸张,细密而精致,笔工 入画,情调幽默。
《陌上桑》
学习要点: 一、乐府的概念
二、《陌上桑》的审美情趣
三、《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乐府的概念
乐府,本是汉代的音乐机关,最初是指掌管音乐 的行政机构。其职责主要有二:一是掌管宫廷宴

从《陌上桑》看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

从《陌上桑》看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

从《陌上桑》看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所谓“乐府”,原是指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它的出现主要是供当时的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

乐府在汉武帝时扩充成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职责,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还增加了一件对文学史有重要意义,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工作——采集民歌。

“……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汉书》)采诗即采民歌。

采诗虽为娱乐,却还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政治意图。

(统治者也从中了解人民意向。

)在客观上对民歌的保存、流传起了极大的作用,为我们深入了解、探索民歌发展过程,领会、体验民歌艺术风格留下了一份丰富的遗产。

汉乐府民歌收集数量多,分类系统全面。

这些民歌不仅蕴藏丰富的社会内容,能广泛地反映西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发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陌上桑》即是能比较完整体现汉乐府民歌艺术风格的作品之一。

一、成熟的叙事性、戏剧性。

汉乐府民歌出现之前的一些民歌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用抒情的形式,借助作品中主人公自己的倾诉来表达作品的内容。

如《诗经·氓》即是由文中女主人公的血泪控诉,反映了她被负心的男子所骗的不幸遭遇,抒发内心无穷的悔与恨。

这个时期的民歌相对较缺乏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缺乏对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

而乐府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在表达形式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已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

以《陌上桑》为例,在内容上,它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在田头采桑的美丽女子,严正而机智地拒绝使君挑诱的故事。

在表达方式上,采用第三者来叙述,显得全面、客观。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秦罗敷这一美丽、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别具匠心,整个故事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作者开头先极力渲染明媚春光中女主人公的动人美貌,既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又为下文矛盾冲突做铺垫,随后又安排了使君的挑诱与罗敷的抗拒,气氛逐渐紧张,最后作品在罗敷的扬眉吐气和使君的颓丧、狼狈中结束全文。

陌上桑艺术特色

陌上桑艺术特色

陌上桑艺术特色
陌上桑艺术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它源自唐朝,由聚居在湖北武汉片区的
汉族群体所创造。

该艺术用桑树、竹子、落叶、木炭等制作的艺术品来表现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本土的元素。

陌上桑艺术分为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两个不同的领域,其中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是神仙、妖怪和古代传说。

宗教艺术则指以佛教、道教、儒家等
宗教主题为主的艺术品。

陌上桑艺术最早出现在汉代,其形式很多样。

陌上桑中有许多神仙、妖怪、仙境、社
会结构、历史故事等象征性的表现形式,它们构成一个神奇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中国
传统民间艺术的神话。

陌上桑艺术的形式特殊,传统的纹饰以』山』、』水』、』树』、』石』等自然元素为主,雕刻技法亦特殊、繁复,常用多种色彩点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典
型民族风情。

陌上桑艺术在民间依然具有很强的意义,因为它继承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
它不仅体现着农民对古代神话传说的精神家园,也体现出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

同时,
陌上桑艺术也表达了民族精神,是一种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用以保留社会的历史传说。

由此可见,陌上桑艺术无处不在,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朴实精神,更是
为中国民间艺术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体现出中华民
族特有的审美追求、宗教信仰形态和文化传说等方面的精神内涵。

陌上桑艺术特色

陌上桑艺术特色

陌上桑艺术特色第一篇:陌上桑艺术特色浅析“乐府”民歌《陌上桑》的艺术特色摘要: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佳作。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灵活巧妙的夸张,幽默风趣和寓庄于谐的喜剧特色等,都在该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

正因为有如此多样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陌上桑》千百年来令人传颂不绝,光照千秋。

关键词:《陌上桑》;艺术;特色。

“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也非常广泛,并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比如,有的描写征人思乡的痛苦;有的揭露战争的罪恶;有的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丑行。

这些诗歌,一般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篇杰作,东汉时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诗里的故事带有浓郁的传说性。

有的学者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的妻子名叫罗敷的故事。

罗敷出门采桑时被赵王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就想霸占为妻,于是罗敷就作了这首《陌上桑》,表明自己忠贞不愈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陌上桑》的故事和“秋胡行”的故事有关。

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儒家学者刘向的《列女传》。

据他在该书的叙述:秋胡新婚才三月,即辞家游宦。

三年后衣锦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子,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其拒绝。

回到家里,经他母亲引见,才知道刚才那位女子原来就是自己新婚即离的妻子,后悔不已。

此时,他妻子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行十分的怨恨,于是投沂水而死。

这两则故事和《陌上桑》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很难断定。

但《陌上桑》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一名美貌的女子叫罗敷,一天在出门采桑时恰巧被路过此地的一个“使君”遇上,“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坐车回家。

陌上桑艺术特色

陌上桑艺术特色

《陌上桑》的艺术特色《陌上桑》是一篇纯粹五言和篇幅较长的汉乐府叙事诗,其结构、技巧都达到了民间叙事诗的成熟阶段,是我国汉乐府叙事诗的经典之作,全诗用265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呼之欲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采桑女罗敷形象.就结构而言,《陌上桑》选取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采用两段大肆铺陈的场面描写:一是众人观罗敷,二是罗敷夸耀夫婿,使此诗充满了喜剧情调的独幕剧意味.《陌上桑》采用特写镜头方式表现罗敷的貌美与机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妙趣横生的采桑女生活的画卷。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女”,开篇连续推拉了一个视野开阔的远镜头和一个静谧温馨的特写镜头,为读者呈现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罗敷的生活环境。

“采桑东南隅"则将镜头定格在采桑女劳动的“东南隅”场景上,而后自然过渡到采桑工具的精美与服饰的华贵,这一系列特写镜头构成了一幅“美人采桑图"。

随着这幅“美人图”长卷的伸展,镜头又拓展出一个更美好的境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镜中逼真地再现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坐观罗敷的如痴如醉的神态,这一“众人观罗敷"的铺陈场面便自然而巧妙地融入“美人图”长卷中,带给读者美的遐想与审美享受。

罗敷的美貌使南来的五马太守艳羡、觊觎,镜头便自然地切入到充满喜剧情调的独幕剧中。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罗敷与使君间关于姓名、年龄、邀载的三问三答,充分展现罗敷的落落大方、出言不凡、坚贞不渝、义正词严的风度。

而后镜头又巧妙地转向“罗敷夸耀夫婿”的铺陈场面,“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给官气十足的使君当头一棒;“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户剑,可值千万余”六句详叙夫婿服饰的华贵;“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四句展示夫婿权位的高贵与似锦的前程;“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两句状言夫婿的貌美俊色;“盈盈公府步。

陌上桑写作手法

陌上桑写作手法

陌上桑写作手法引言陌上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主要用于描写陌上桑树的美景和意境。

这一手法源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中的一句诗:“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 陌上桑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实现方式独特且富有艺术感,能够给读者带来深思和感慨。

陌上桑的概念陌上桑是指在晚秋时节,当路旁飘落的枯叶掩盖了大地时,依然矗立在路边的桑树。

桑树高大挺拔,枝干粗壮,宛如一面孤独而坚韧的旗帜。

它虽然孤单,但却能够抵挡风雨,默默地守望着过往行人。

陌上桑的形象也被用来比喻那些坚守初心、挺拔不倒的人或事物。

陌上桑的修辞手法陌上桑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和象征两个方面。

比喻陌上桑通过将桑树的形象与人或事物进行比较,以达到隐喻的目的。

比如,用桑树比喻那些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人,强调他们的坚韧和勇敢。

在文学作品中,陌上桑的比喻常常用于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增添情节的戏剧性和张力。

象征陌上桑也具有象征的意义,代表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困境的顽强抵抗。

它的形象被赋予了秋天的凋零、孤独和寂寞感受,传递出主题深远的思考。

陌上桑还可以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希望和活力。

陌上桑的文化内涵陌上桑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性的歌颂和启示。

以下是陌上桑的一些文化内涵:自强不息陌上桑以其坚韧的形象表达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面对困难和挣扎,人们应该像陌上桑一样,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独立自主陌上桑虽然孤独,但却能够独立自主地生长和发展。

它的形象启示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他人左右。

忍耐与坚持陌上桑在无数的风雨中默默守望,代表了忍耐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面对困难时的我们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耐心,坚持努力,终将迎来成功。

美与哀愁陌上桑的形象中蕴含着一种美与哀愁共存的情感。

它的凄凉与孤寂构成了独特的美感,同时又让人感到惋惜和哀叹。

陌上桑的排比手法

陌上桑的排比手法

陌上桑的排比手法摘要:一、陌上桑简介二、陌上桑中的排比手法1.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表现力2.排比手法在陌上桑中的具体表现三、排比手法对陌上桑的艺术价值的影响四、总结正文:《陌上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

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其中排比手法尤为突出,对表现诗的主题和情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陌上桑简介《陌上桑》是一首描绘采桑女子与使君邂逅的诗。

通过讲述采桑女子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风气的针砭。

二、陌上桑中的排比手法1.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表现力在《陌上桑》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排比手法,通过反复强调,使诗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饱满。

如:“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等句,都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排比手法在陌上桑中的具体表现(1)对仗工整:如“东家妹妹西家妇,北地胭脂南地花。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等句,对仗工整,富有韵律感。

(2)问答形式: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通过问答形式,使诗歌节奏鲜明,易于传唱。

(3)层层递进: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通过层层递进的排比,表达了离别之苦和相思之情。

三、排比手法对陌上桑的艺术价值的影响排比手法的运用,使得《陌上桑》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形式上,排比手法使诗歌韵律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内容上,排比手法使诗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饱满,从而使《陌上桑》成为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陌上桑写作手法

陌上桑写作手法

陌上桑写作手法陌上桑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歌,以其细腻的描写、深刻的意境、优美的词句而著名于世。

该诗写的是一种唯美、清新、唯美而富有哲理的意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詩詞內容陌上桑,其叶下,闻砧声残月,微霜霰。

今夜清辉几人见?何人共说陌上桑?首先是写陌上一棵桑树。

诗的开头三个字“陌上桑”,将读者代入诗人眼中看到的画面之中。

通过对桑树的细腻描写,体现出诗人敏锐的直觉和笔下的功力。

“其叶下”,不仅说明它是一棵大树,更由“其”字可以解读出桑树已经成为这片陌头的一部分,成为了读者心中的一道美丽景象。

接下来写的是周围的景象,一种如诗如画的氛围。

“闻砧声”,用一种优美的方式传达出秋天的到来。

与此相对应的是“微霜霰”,将气温的降低给读者清晰的传达出来。

接下来,诗人疑问地问道,“今夜清辉几人见?何人共说陌上桑?”这一问句,从“几人见”和“何人共说”两个方面,首先阐明了这是一个意境迷人,让人很难将其描述出来的场景。

其次,暗示出人们的眼界和文化背景不同,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它的美丽和情境。

整篇诗由于区别于一般象征性的写法,才给人一种立体鲜活,容人的感受迷失其中的感觉。

除此之外,整篇诗还流露出了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理层次。

陌上桑虽然是一棵普通的桑树,但是它的存在却体现了一种哲学的思考——人生所需要的是一份平凡而又富有意义的生命。

这其中也体现着诗人对生命理解的深刻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的来说,陌上桑是一首极具艺术和哲学性的诗歌。

它细腻而优美的描写,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还让我们思考人生和情感的深度。

诗歌中的景色,一种自然,遥远而浪漫的氛围很难被表达。

而这道气氛,散发着浓浓的人性关怀,引得读者赞叹连连,并且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美妙回忆。

陌上桑的修辞手法

陌上桑的修辞手法

陌上桑的修辞手法
《陌上桑》是古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唐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1.拟人:通过赋予非人物以人类的形象和行为,表达出强烈的人情
和情感。

例如诗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被赋予“远上”和“石径斜”的动作,使人感到诗人的寒山非常遥远,给人以一种清凉、宁静的感觉。

2.对比: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其差异,加强语言的艺术
效果。

例如诗中的“黄叶时为追风舞,碧云常伴野梅开”中,将黄叶和碧云进行对比,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展现出诗人笔下的秋景的美丽与凄凉。

3.象征:通过事物的象征意义,代替具体的对象,以增加意象的寓
意和美感。

例如诗中的“桃花春复红,杏树春参差”中的桃花和杏树,不仅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也寓意着人生的繁华与变幻。

4.借代:通过借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用于比喻或突出某
种特点。

例如诗中的“林斜疏影落潇潇,青青草色上征袍”中的“青青草色上征袍”,以草色代表军装的绿色,寓意着诗人征战归来,透露出一种壮志豪情。

这只是《陌上桑》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例子,诗歌中还可能有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集中体现着诗人对自然景物、人生情感的独特表达,使诗歌充满了美感和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陌上桑》是一篇纯粹五言和篇幅较长的汉乐府叙事诗,其结构、技巧都达到了民间叙事诗的成熟阶段,是我国汉乐府叙事诗的经典之作,全诗用265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呼之欲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采桑女罗敷形象。

就结构而言,《陌上桑》选取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采用两段大肆铺陈的场面描写:一是众人观罗敷,二是罗敷夸耀夫婿,使此诗充满了喜剧情调的独幕剧意味。

《陌上桑》采用特写镜头方式表现罗敷的貌美与机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妙趣横生的采桑女生活的画卷。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女”,开篇连续推拉了一个视野开阔的远镜头和一个静谧温馨的特写镜头,为读者呈现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罗敷的生活环境。

“采桑东南隅”则将镜头定格在采桑女劳动的“东南隅”场景上,而后自然过渡到采桑工具的精美与服饰的华贵,这一系列特写镜头构成了一幅“美人采桑图”。

随着这幅“美人图”长卷的伸展,镜头又拓展出一个更美好的境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镜中逼真地再现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坐观罗敷的如痴如醉的神态,这一“众人观罗敷”的铺陈场面便自然而巧妙地融入“美人图”长卷中,带给读者美的遐想与审美享受。

罗敷的美貌使南来的五马太守艳羡、觊觎,镜头便自然地切入到充满喜剧情调的独幕剧中。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罗敷与使君间关于姓名、年龄、邀载的三问三答,充分展现罗敷的落落大方、出言不凡、坚贞不渝、义正词严的风度。

而后镜头又巧妙地转向“罗敷夸耀夫婿”的铺陈场面,“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给官气十足的使君当头一棒;“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户剑,可值千万余”六句详叙夫婿服饰的华贵;“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四句展示夫婿权位的高贵与似锦的前程;“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两句状言夫婿的貌美俊色;“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两句描述夫婿的潇洒风度;“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虚晃一笔,戛然而止。

表现技巧方面,《陌上桑》采用正面描写避实就虚与侧面映衬和烘托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勤劳、美丽、善良的采桑女罗敷形象。

对于罗敷这样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怎样才能表现出她的迷人容颜而又不落俗套呢?“如果仅采用正面描写,不一定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太概念化了也不行,没有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形象的感觉”,《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可谓独运匠心,用生产器具的精美和衣着装饰的华丽来映衬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罗敷就这样闪亮登场了,但是接下来作者并没有正面刻画罗敷的眉目,身体是如何的美丽,而是笔锋一转运用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坐观罗敷的如痴如醉的神态极写罗敷的迷人容貌。

对于美的看法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人以这种写法,不着罗敷容貌一字,却塑造了所有读者心中美得极致,留给读者无限美的遐想。

此外,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

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等诙谐而夸张的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

这样的侧面描写和,可谓妙笔生花,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乐观情绪,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

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生动有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