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的_个人_与政治自由_对伯林自由理论的批判_林少敏
内在的相容与张力——论以赛亚·伯林的价值多元论与自由主义
宏 伟 的形 而上 学 观念 。然 而 , 这种 形 而 上 学 观念 本
会发生排斥和冲突。简单来说 , 在那 么多的价值选
择 方案 当中 , 有 且 只有一 个方 案是 唯一 正确 的 ; 也可
的思 想来 源、 理论依 托及 其核 心要 义 , 探 讨 它与伯 林 自己提 出的著 名 的“ 两种 自由概 念 ” 之 间的
关系, 并 着重讨论 伯林 价值 多元论 与 自由主 义的 相容 性 问题 , 同 时论述 了伯 林对 价 值 多元 主 义
自由观 的论证 , 指 出其理 论存在 的 内在 张力及 问题 。
关 键词 : 以赛 亚 ・ 伯林; 价 值 多元论 ; 自由主义
中图分 类号 : D O一 0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9 0 9 2 ( 2 0 1 3 ) 0 6— 0 0 8 4— 0 7 最重 要 的信 念 。随着 人 类 文 明 的不 断 发 展 , 最 终 人
作 者简介 : 方环非 , 浙江师范 大学副教授 , 厦 门大学 知识论与认 知科 学研究 中心兼 职研究 员 , 博士、 博 士后 , 主要研 究 方 向为 当代 知识 论 、 科 学哲学 、 伦理学 、 国外马克思 主义等 ; 韩晓贺 , 吉林大学哲 学社会学 院博 士研究 生 , 主要研究 方 向为伦 理
以说 , 对“ 人们应该怎样生活” 这个命题 , 总能够找 到正确的客观有效的结论 。这些预设的说到底都是 在强调 唯 一 绝 对 的 真 理 , 指 向 某 一 个 唯 一 的 声
密尔与伯林自由观对勘
内容提 要 密尔是 l 9世纪 自由主义最坚定 的捍 卫者 , 他清 醒地认 识到 , 当广 大民众获 得广 泛 的政 治权 利
之后 , 另一种压制 力量—— “ 多数人 的暴政” —— 正在 隐秘地侵 袭 个人 自由。 密尔试 图以“自我保护”为原则
给个 人 自 由划 定 一 条 不 受公 共权 力 干 涉 的 边 界 。 伯 林 面对 2 0世 纪 人 类 自 己造 成 的 巨大 灾难 , 认为“ 理 性 一 元 论” 所 形 成 的“ 观 念的压迫” 是 其 根 本 原 因。 他 把 自 由 区分 为 “ 消 极 自 由” 和“ 积 极 自由 ” , 以“ 消 极 自 由” 对 抗
控 制 出版 和 言论 等 方 面 的 自由 。 ⑨可是 另 一 种 社
会 控制 形式 , 即大 众 民主对 于 个 人 自由的侵 害正 逐渐渗 透 到每个 人 的生活 中。 密尔 清醒地 认 识 到 , 随 着 个 人政 治 权 利 的不
的一致 认 同 , 因为 它道 出 了密尔此 书 的核 心意 图 :
百 年 之 后 , 1 9 5 8年 , 伯 林 在 牛 津 大 学 作 《两 种 自 由 概 念 》的 演 讲 , 推 动 了 政 治 哲 学 的 复 兴 并 激 发 人 们 面对 法西 斯 专 制 和 世 界 战 争 , 重 新 思 考 自 由
确定“ 社 会 可 以 合 法 施 加 于 个 人 的 权 力 之 性 质 和 界限” 。 ③ 警 惕 社 会 权 力 对 个 人 权 利 的 侵 犯 是 自 由 主 义 的核心 议 题 , 密 尔 之 前 的 自由 主义 思 想 家 , 如 洛 克 、 弥 尔顿 和斯 密 等人对 此 皆有讨 论 , 密 尔 何 以 旧
林贤治:自由作为一种文学精神
记者:您在谈到“五四”时,特别强调它所产生的知识分子群体。
林贤治:对,这个群体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我们说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它是一个“士”的群体,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现代知识分子,为与自身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理想、信念奋斗,完全不一样。这种东西在中国没有“根”。
“五四”时期,无论左中右,都在为进行改造一个老大帝国而努力。比如胡适,虽然我对他依附性的人格进行过批判,但是对西方自由民主的观念,他பைடு நூலகம்终在不断宣传。还有当时完全站在对立面的《东方杂志》编辑杜亚泉,他反对新文化运动,但是他同时宣传西方的科学。作为整个群体,在运动的结构内部,有很多对立的部分,但整体上,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地起着启蒙的作用。
现在所谓的知识分子大多与底层脱节,即使有一些是从底层里“浮”上去的,但更多是“学而优则仕”
记者:“知识分子”在当下学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称谓。您的定义是什么?
林贤治:我觉得知识分子是,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去介入公共领域,表现非常个人性的独立的思想,在对公共事务、历史问题发言时,强调批判的价值。不是说你是著名学者,你有高学历,你就是知识分子。如果对公共事务、对人类的前途不关注,如果你在关注时没有问题意识,没有是非观念,没有正义感,不采取批判的态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解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解一、填空选择题部分1.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自由主义是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
3.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
4.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6.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
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7.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8. 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9.奥古斯丁的传世作《上帝之城》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0.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神学政治观,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11.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12.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被西方学者尊为“政治学之父”。
13.主权理论是布丹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
布丹继承了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国家理性”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古代已经存在的主权概念,并最终使其成为近代欧洲政治学理论的主流话语。
14.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为主要特征的。
15.与荷兰早期的殖民扩张相适应,荷兰的政治思想家在国际法方面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16.荷兰政治思想家格老秀斯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地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
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主权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以主权这一概念为核心,格老秀斯改变了古代万民法的概念,阐释了近代国际法的概念,为近代西方国际政治学说奠定了基础。
17.荷兰政治思想家斯宾诺莎主张唯物主义的自然权利观,提出并论证了信仰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关系,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完整版
1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真题复习反杜林论复习考题
详细内容:一、填空题1.《反杜林论》写于()年,发表于()年。
1876 18782.()和()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3.空想社会主义和启蒙学者一样,他们并不是解放(),而是解放()某一个阶级全人类4.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这种观点犯了()错误。
存在折中主义5.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由当时社会()的产物,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的道德。
经济状况阶级6.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和()。
政治地位社会地位7.但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的一步。
文化自由8.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和()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生产交换9.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它之上的()。
辩证哲学10.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理性和()的表现,只需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
绝对真理正义11.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杜林把运动归结为()这样一种所谓的运动基本形式,犯了()的错误。
机械力形而上学12.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的要求,而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则是()。
消灭阶级阶级特权13.人对一切问题的判断愈是(),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就愈大,而犹豫不决是以无知为基础的。
自由必然性14.马克思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并且把它转变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15.辩证法不过是关于(),人类社会和()的运动和发展的科学。
自然思维普遍规律16.()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分开摩擦生火动物17.()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的产物。
自由历史发展18.在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问题上,杜林的观点是(),这种哲学观点是一条唯心主义()的哲学路线。
现代文学闲谈者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闲谈者名词解释1、林译小说是指清末古文家林纾(琴南)用文言意译的163种欧美小说。
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译笔哀感顽艳,《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等译笔质朴古劲。
因其早而开风气,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地位的首肯。
中国现代小说家先通过“林译小说”来了解世界,为20世纪中国小说的创造准备了作家,准备了读者,功不可没。
2、“八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他倡导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3、“三大主义”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并认为文学有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
4、《人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在《平民文学》中进而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原则。
5、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组、蒋百里等12人,代表作家有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冰心等。
他们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强调写实主义,其创作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漫谈伯林的两个自由概念(不同视角的深度好文)
漫谈伯林的两个自由概念(不同视角的深度好文)漫谈伯林的Two Concepts of Liberty中共中央党校《理论视野》杂志社副主编李小科(李小科授权发表鸣谢)内容提要:从伯林的作为一名思想史家的角度,读解他的《两种自由概念》。
伯林在此文中使用“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主要是用以概括和考察以往政治思想史两种不同类型的思想家们对自由的理解,而不在于阐发他本人对“自由”的定义;“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在伯林的文本中分别代表的是以往的思想家们对自由做不同理解的两个概念,而不是说伯林认为有两种“自由”,或自由有“两种”。
关键词:柏林消极自由积极自由肯定式的自由否定式的自由伯林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史家。
他的作品之所以在政治哲学界引起广泛的影响和讨论,主要源于他在1958年发表《两种自由观念》[①](以下简称《概念》)及其后围绕此书的主题展开的一系列争论。
《概念》问世后,立刻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许多人透过《概念》推测和揣摩伯林的自由观,研究伯林的自由哲学,或针对《概念》对伯林的划分和“自由思想”提出质疑和批评,并“一直被无休止地争论着”,使其“成为了过去50年中最有影响的自由主义论述”。
[②]纵观学术界对伯林及其《概念》等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伯林在《概念》中,伯林对“自由”进行了划时代性地或“革命性地”划分,即认为伯林“把‘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并据此来总结、概括、分析和评价伯林的“自由观”,但很少有人关注或追问,伯林在很大程度上区分的是关于自由的两种(类)概念,而不是两种自由。
这种观点既在许多国外大家那里流行,如国外的查尔斯.泰勒、昆廷.斯金纳、杰拉尔德.麦卡勒姆和约翰.格雷等[③],更见于国内著名的教授[④]和权威刊物刊登的文章[⑤] 。
与此相承,几乎所有的《概念》中译本,均就将Two Concepts of Liberty,译成“两种自由概念”,并做“与两种自由对应的两个自由概念”来理解;将伯林的negative liberty和positive liberty分别简单地译成“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从而过滤和忽略了分别包含在原有英文术语当中的“否定式(自由)”和“肯定式(自由)”这层重要的意思;在把握伯林的“自由观”时,过分地执着于《概念》,而没有太重视伯林后来为其“自由五论”的出版而特别撰写的“导论”(Introduction)。
南大远程教育 西方文化第2次作业
题号希伯来人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员之一,早期叫做(),后来又被称之为犹太人。
、以色列人、苏美尔人、亚述人、波斯人学员答案题号()是后亚历山大时代希腊科学和学术所使用的语言,其时的科学和学术中心已不是雅典,而是尼罗河畔的亚历山大城。
、波斯语、希腊语、古希腊共同语、希伯来语学员答案题号托马斯.阿奎那在他的著作中首先提出理性与信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忏悔录》、《神学大全》、《上帝之城》、《论存在与本质》学员答案题号( )拉斐尔的一幅经典之作,描绘了柏拉图派哲学家和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之间的和谐。
、《蒂曼乌斯篇》、《米利都学派》、《岩间圣母》、《雅典学院》学员答案题号德莱塞作品包括( )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颇为深刻。
、《欲望三部曲》、《白鲸》、《激流三部曲》、《蚀》学员答案题号世纪,在欧洲诸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震撼教廷的(),对后世影响深远,恩格斯称它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学员答案题号()是启蒙运动对专制主义进行批判的武器.也是近代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
、“民主集中制”、“天赋人权说”、“主权在民说”、“自由主义”学员答案题号狂飙突进运动是世纪年代~年代初西方的一场文学运动,发生在(),历时十五年。
、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学员答案题号( )是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世纪末到世纪初的德意志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
、海德格尔、费尔巴哈、康德、黑格尔学员答案题号英国是现实主义文学出现较早和成为气候的国家之一世纪年代末至年代爆发的( )是社会冲突和劳资矛盾激化的重要表现和反映。
、“宪章运动”、里昂工人运动、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经济大萧条学员答案题号年月,名清教徒乘上“五月花”号船只离开荷兰,向北美洲进发。
两个多月以后驶抵今麻萨诸塞湾海岸,清教徒们就在这里建立了居民点——()。
、弗吉尼亚、普利茅斯、新英格兰、宾夕法尼亚学员答案题号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
西方行政学说的形考任务三
.1.林德布洛姆对渐进决策理论层次的划分,不包括在内的是(连续的渐进分析)。
2.里格斯所说的社会要素不包括(经济环境)。
3.泰勒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
4.“神秘化组织”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
5.在威尔逊看来,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主要来自于(欧洲)。
6.目标管理理论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提供有效的内心激励)。
7.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并成为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的是(巴纳德)。
8.布坎南提出要借助于(需求显示法)来完善选举制度,因为它可以使所有参与集体选择的个体都有充分的激励说出其对某一公共物品的真实需求状况,从而使投票者得到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最大限度的接近投票者的实际偏好结构。
9.总的来讲,威尔逊的行政思想反映了美国广大(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10.下列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的是(“互惠—重配”结构)。
11.在官僚制组织中,人员任用的根据不应是(性别)。
12.在古利克看来,(性别)的角色就是通过监控和调节专家、官僚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来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
13.巴纳德概括的管理人员的职能不包括(独立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4.西蒙是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别作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的。
15.从本质上来说,目标管理可以说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方法。
16.预算过程中的策略行为在各种国家的预算过程中都会出现,是(《贫穷国家的计划与预算》)著作中提出的。
17.行政学的直接理论基础是(政治学)。
18.新公共行政学的效率观指的是(社会性效率)。
19在《编制预算:预算过程的比较理论》一书中,他积极主张(扣除奖金推进程序改革)。
20.古利克与厄威克合编的著作是(《行政科学论文集》)。
21.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表现为他基于对传统X理论合理内核的扬弃而提出的以(注重发挥人的才干和热情、重视人的行为、尊重人格)为特征的Y理论。
1954年毛主席痛批胡适、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资产阶级唯心论
1954年毛主席痛批胡适、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资产阶级唯心论原创2022-03-20 16:45·o长安小白龙批判学术领域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动员令1955年,毛主席在了解到两位“小人物”企图反对“大人物”的曲折过程之后,感慨地说道:“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一份对学术领域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的动员令由毛主席正式发出,这场批判源自于两位“小人物”对大人物“俞平伯”所著《红楼梦简论》的实名反对,却在当时引发了把持学术领域的“大人物们”重重阻挠。
直至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并亲自写下了批语:“对于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要采取团结态度,但是对于他们的错误思想则要坚决批判,绝不能投降!”动员令一出,在全国引起空前响应,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哲学战线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斗争,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清除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在中国学术文化界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作家协会党组首先作了检讨,承认自己在学术领域、思想领域没有起到坚强领导作用,没有彻底的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没有确立和巩固在我国学术界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领导地位。
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学术界要变天了!《红楼梦简论》引纷争这是一场由俞平伯发表在1954年《新建设》上的《红楼梦简论》引发的纷争。
两位“小人物”李希凡、蓝翎在报刊上实名反对当时大名鼎鼎的红学家俞平伯的观点,认为俞平伯的思想是将红楼梦认定为“自传说”,即作者只是将自己所经历的某些事情记录了下来;将贾家的衰败归结于一家一姓的悲剧,而忽视了其实际上是在整个封建官僚阶级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情况下走向崩溃的必然结果。
“俞平伯先生把贾氏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及其所属的阶级孤立开来考察贾府的衰败是没有意义的,这只能回答一个家庭灭亡的事实而无法回答它究竟为什么要灭亡,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而这恰恰是“红楼梦”所反映的真实的历史趋势。
”“小人物”的意思就是应该要用唯物主义的方法,从阶级的角度去分析红楼梦,而不能仅将其认为是自传、认为是一家一姓的故事。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西方行政学说》网上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西方行政学说》网上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西方行政学说》网上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题目是随机,用查找功能(Ctrl+F)搜索对应的答案一、单选题“( )”是这样一种尝试,即试图阐明目标、解释有关问题和限定问题范围。
[答案]总体概述“神秘化组织”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 ),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
[答案]领导者个人的人格 ( )是可望用来实现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办法或手段。
[答案]备选方案 ( )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
[答案]行政的适度集权化 ( )处理的是“高层次”问题,即目标选择问题,因为目标选择往往与高层决策相联系。
[答案]系统分析 ( )被誉为行政科学的奠基人。
[答案]怀特( )与德罗尔一起创办了著名的《政策科学》理论刊物。
[答案]奎德 ( )在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历史上率先深刻揭示了预算的政治本质。
[答案]维尔达夫斯基 ( )长期在享誉世界的公共政策思想库——兰德公司从事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答案]奎德 1968年弗雷德里克森等一批年轻行政学者,在( )召开会议,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行政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形成了关于新公共行政学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讨。
[答案]锡拉丘兹大学 1993年,美国行政学会因该学者在公共预算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学术成就而专门设立了( )奖。
[答案]维尔达夫斯基巴纳德概括的管理人员的职能不包括( )。
[答案]独立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巴纳德认为,组织理论是要研究( )活动。
[答案]决策被称作“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
[答案]韦伯被里格斯定义为研究“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说是( )。
[答案]行政生态学被视为20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响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学术奖的林德布洛姆的政治学名著是( )。
[答案]《政治与市场》被视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第一本大学行政学教科书的是怀特所著的( )。
伯林自由观批判(邓晓芒)
伯林自由观批判2012年01月07日22:32:09邓晓芒/文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被公认为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他的“对自由的论述已经成为定义自由主义的经典”,他的《两种自由概念》一文“甚至被一些人称为‘自由主义的宣言’”[1]。
近年来,柏林的自由主义学说在我国学术界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大量的文章和著作都一窝蜂地引证柏林的观点。
这与柏林的思想通俗易懂同时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无关系。
但奇怪的是,在西方学术界,柏林的思想在《自由四论》发表前不断地受到质疑和批评,以致于他本人陷入长期艰难的自我怀疑和自我修正之中,使得他这本书历经16年的难产、拖延到1969年才出版,而且直到他去世年后的2年才由该书的编者按照他真正希望的样式(即《自由五论》,也就是《自由四论》的扩充版)编成面世[2];与之相反,中国学者在知道了伯林的自由观点之后,却一直没有出现有份量的批评,而只有一味的赞扬和人云亦云[3]。
本文对伯林的观点的批判,主要集中于他影响最大的《两种自由概念》一文,其目的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他作为当代自由主义大师的卓越贡献,而是要在学理上澄清一些糊涂观念,提升我们在自由概念上的理解层次,减少一点盲目跟风的习气。
一、“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之定义伯林在学术立场上无疑也属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尽管他本人是俄国移民),具有英国经验论者的那种重视实际经验、反对玄想和思辨的理论倾向。
但他并不满足于经验主义的过于就事论事和追求表面效果,而是力图从经验的东西中找出概念上所能够据以立足的根据。
因此,虽然他如同经验主义一样,一开始就把对自由的讨论范围局限于“政治自由”这种比较可以实证的层面上,而不屑于抽象地谈论一般自由的哲学概念,但他仍然努力从政治自由中归纳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两种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对这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析有时是相当思辨的。
他说:freedom或liberty(我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的政治含义中的第一种,(遵从许多先例)我将称作“消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第二种含义我将称作“积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决定某人做这个、成为这样而不是做那个、成为那样的那种控制或干涉的根源?”这两个问题是明显不同的,尽管对它们的回答有可能是重叠的。
伯林的自由论
对积极自由的批判:
在他看来,“积极自由”的观念常常同“自 我实现”、“自主性”、“个体自决”、 “自我作主”等观念连成一体;它设定“自 我”可以“一分为二”,即真的“自我”和 假的“自我”。如果我们的行动不符合卢梭 的“公意”,不符合黑格尔的理性,不符合 尼采的超人,不能认识历史必然性,不像萨 特那样自我实现,那么我们就不是自由的。 这就是存在于许多并非属于自由主义的思想 流派中的自由观。
相比之下,积极自由尽管推动了人的能力的 提高,刺激了人的欲望,但随着人的能力提 高和对社会资源支配力的强化,人自身的自 由度却越来越小,日益受外在力量约束,失 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主。 这就是20世纪的自由发展落入困境的原因 之所在。要寻求人的自由发展的出路,必须 在消极自由的理念和思路上进行探讨。
伯林之所以对于“积极自由”有这样的批判, 乃是因为,在他看来,很多持这种自由观的 人秉持一种价值一元论的理念,认定人类所 信仰的所有积极的价值,一定能够彼此相容, 甚至彼此蕴涵在对方之中,因此我们一定能 够找到一个最终的解决之道,并且把它一以 贯之。
价值多元论:
他强调:人类的目标不止一个;许多这样的目标, 无法用同一个标准加以衡量和比较,其中有些目标 还不断地发生冲突,那些企图用同一个标尺对所有 价值加以检视,并最终决定出何为最高价值的论调, 都否定了人类的自由选择;这种人也许声称他们捍 卫的是真正的“自由”,但是他们要么教育人们 “自由”,要么强迫人们“自由”。 价值多元论是伯林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伯林思考政 治学说的主旨。
这五篇文章的第一篇刊登在纽约《外交事务》专号 上;其他四篇源于讲座。它们讨论个人自由问题的 各个方面。 它们首先涉及这个观念在我们这个世界意识形态斗 争中的兴衰变迁;其次,涉及那些对历史学与社会 学的假定与方法进行检审的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 与作家在著作中赋予自由这个词的意义;再次,涉 及自由的两种主要概念在观念史上的重要性;第四, 讨论个人自由的理想在穆勒这位自由的最热心斗士 之一的思想中的作用;最后,讨论知识与自由的关 系。
马华灵丨积极自由的三副面孔
马华灵丨积极自由的三副面孔内容摘要:中西学术界普遍简化了伯林的积极自由理念,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误解。
实际上,伯林的积极自由蕴含着三种版本。
积极自由的1.0版本指的是原初的积极自由,亦即我是我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他人的奴隶。
积极自由的2.0版本指的是个体的积极自由,亦即个体内部的理性自我统治着个体内部的欲望自我。
积极自由的3.0版本指的是集体的积极自由,亦即集体的大我统治着个体的小我。
原初的积极自由是未经扭曲的积极自由,而个体的积极自由与集体的积极自由是扭曲的积极自由。
因此,伯林所反对的不是原初的积极自由,而是扭曲的积极自由。
西方的危机是二十世纪西方思想家共同关切的核心问题。
二十世纪本来是西方文明的巅峰时刻,然而,处于巅峰时刻的西方文明却酿成了史无前例的政治悲剧。
为什么西方世界始于纯洁的自由,却终于狂热的专制呢?为什么人类追求自由的理想却要付出血流成河的代价呢?为什么相亲相爱的美梦破碎为自相残杀的梦魇呢?在伯林的视野中,这些问题的答案或明或暗地流淌于西方文明的思想源流中。
正是如此,他终生矢志不渝地追问:二十世纪政治悲剧的思想根源是什么?而伯林的回答是,二十世纪政治悲剧的思想根源是西方思想中阴魂不散的一元主义乌托邦和积极自由神话。
因此,伯林的政治哲学蕴含着两条思想脉络:第一条是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对立,第二条是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对立。
[1]他企图用多元主义来对抗一元主义,用消极自由来矫正积极自由。
其中,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问题,是伯林的思想遗产中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因此,如何理解伯林的政治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问题。
伯林在其经典论文《两种自由概念》(1958年)中区分了著名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关于积极自由的内涵,本文的观点是,伯林的积极自由实际上隐含着三种版本:积极自由的1.0版本意味着,如果我是我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他人的奴隶,那么,我就是自由的。
积极自由的2.0版本意味着,如果理性的自我(真正的自我)统治着欲望的自我(虚假的自我),那么,我就是自由的。
密尔混淆了什么_密尔_柏林的自由观辨_沈邵燕
说纷纭, 但无论是什么观点都已经无法回避主权在民的政治主张, 上 帝不行, 君主无能, 寡头腐败, 提及人民的统治无法避免, 主权在民的 主张, 自巴氏底狱被攻陷以来一直是欧洲各国君主的梦魇。 按照安东尼・阿巴拉斯特的说法: “托克维尔在 1835 年发表的 《论美国民主》 的第一卷使他同时意识到民主的危险和优点, 同时开始 从纯粹民主走向民主的修正形式, 他在 1861 年的 《论代议制政府》 中 详细阐释了这一点” 当密尔写 《论自由》 时即 1859 年, 民主大潮已经
①
是, 在没有其他人或群体干涉我的行动程度之内, 我是自由的。在这 个意义下, 政治自由只是指一个人能够不受别人阻挠而径自行动的范 围。 我本来是可以去做某些事情的, 但是别人却防止我去做——这个 限度以内, 我是不自由的; 这个范围如果被别人压缩到某一个最小的 限度以内, 那么, 我就可以说是被强制 (coerced) , 或是被奴役 (enslav了。 ……强制一致: 某些人故意在我本可以自由行动的范围内, 对 ed) 我横加干涉。 唯有在某人使你无法达到一个目的的情况下, 你才可以 说你缺乏政治自由。 仅仅是没有能力达成某一个目的, 并不代表缺乏 政治自由。 ” 可以看到, 两人对自由的看法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 认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⑤
势不可挡, 但是传统上关于民主的疑虑并没有消除, 说到民主的后果, 大部分人依然十分茫然, 古希腊的暴民政治深深扎根于对民主的疑虑 之中。作为一个进步人士,密尔不可避免地必须对民主作出某种承 诺, 但是为了防范传统民主的巨大危险, 则需要密尔对个人的基本自 由作出某种切实的保障, 如何协调这二者, 密尔最为赞赏的是托克维 尔在其名作 《论美国民主》 中的分析, 托克维尔率先点出一个明显的事 实, 即美国的民主不只是一套政治制度而已,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美国 民主的成功在于决定美国民主和法治至为重要的因素是美国乡村民 主自治的传统以及善良的风俗。 昆廷・斯金纳认为 “如何达到城市利 益与城市市民个人利益的统一, 是要探求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近代 政治学说的演变中,对待这个主题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强 调: 政府只要其制度强有力就有效, 只要其机制未能有效运转便腐败 (这种观点的杰出代表是休谟) 。 另一种形成对照的观点认为, 倘若控 制政府制度的那些人是堕落的, 即便是最最出色的制度也难塑造或约 束他们, 反之倘若这些人是有道德的, 制度健全与否便是次要问题。 这个传统 (马基雅维里和孟德斯鸠是这个传统的最杰出的代表) 强调: 需要首先维持的与其说是政府的机制, 不如说是统治者、 人民和法律 这三者的精神” 而托克维尔对美国乡村民主自治的传统以及善良的
孟德斯鸠:论十恶
孟德斯鸠:论十恶夏尔·德·塞孔达,孟德斯鸠男爵(法语:Charles de Secondat,Baron de Montesquieu,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
'拜占庭帝国'这个说法的流行,孟德斯鸠出力甚多。
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
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孟德斯鸠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相当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孟德斯鸠论十恶01没有人性的政治政治是群体间博弈较量的产物和过程,其最终的状态只有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才能够长治久安,因为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如果将人民视为草芥,为了维护统治一刀切、限制人民自由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没有人性,反而充满了兽性,只会让人类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这比毁灭了人类还让人沮丧。
02没有思想的崇拜对某人某种思想的崇拜和对领袖的赞誉,首先要确保他或他的思想具有先进性、正确性、启迪性,一切以人民为基础,他的思想能够减少人民的负担,可以带来更多免费的东西而不是苛捐杂税、表面工程等。
如果不具备这些特点,而是用一种类似欺骗、颟顸的观点,强力强加给人类,并使之成为人们不得不接受和崇拜的时候,这无疑也是对人类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03没有人文的科学理工学科的轻视人文学科的,不注重哲学和思想的培养,是十分可怕的。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体现、符合人性特点的文化现象。
科学发明创造离不开人文,否则将会祸及人类自身。
04没有道德的商业商业行为是以服务人类生活为目标,要在人类的道德规范框架内运作。
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会变为纯动物性攫取般的商业行为;比如挣钱无底线,投毒式工商业行为,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地为牢的“个人”与政治自由*———对伯林自由理论的批判林少敏内容提要:以赛亚·伯林的自由理论尽管对当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也并非无可诟病:其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分疏充满着太多的随意性,对消极自由的论证过于粗疏,对积极自由的否定则极为武断,而总体上对两种自由之关系的理解则完全缺乏辩证思维,留下了太多明显的逻辑缺陷。
为了有利于对自由观念作较为周全的理解,需要从其“经验自我”的空洞性所导致的“消极自由”的贫乏、对积极和消极自由的人为割裂、对自我及其理性观念的曲解等方面细加研讨。
关键词:消极自由;积极自由;自我;理性自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发表以来,给“自由”这个古老的概念带来了一种颠覆性的思考,其所引发并持续至今的极大争议不仅来自不同的政治立场,同时也来自伯林自由论内在的麻烦。
与国际学术界对伯林的持续争论恰好相反,国内学界自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被译成汉字并在我国出版以来,对其褒扬甚多而批评甚少,这种现象本身值得深思。
一、贫乏的“消极自由”与空泛的经验自我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开宗明义,讨论的是“政治自由”,或政治社会领域中的“个人自由”。
但是,在伯林这里,对政治自由的讨论并不意味着将自由限定在政治论域,而是通过否定所谓“形而上学的自由”、“社会自由”、“经济自由”以确立政治自由为唯一“真正的自由”。
与此相关,两种自由概念的分疏,目的不是仅仅区分和界定两种自由概念,而是通过否定积极自由来确立消极自由为政治自由唯一纯正的内涵。
整个讨论是以反证为论辩基本策略,而整个反证过程都依赖于一个典型的自我论的分析,换言之,对自由概念的辨析被置换成对自我概念的辨析,对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褒贬转化为或深入为对“经验自我”和“理性自我”的褒贬。
从理论的敏感性上说,这的确触及到了自由问题的根本。
自由的有无和多寡,实际上是个体自我选择的有无和多寡的问题①,是个体自我能否不受阻碍地围绕自己的目标行动的问题。
伯林有着和哈耶*①本文为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权利主体的价值选择与政治认同研究”(立项批准号:07BZZ004)研究成果之一。
尽管伯林对选择和自由的关系附加了一个限定性的说明,但并无很强的说服力。
他所举面临拷打而选择背叛朋友可画地为牢的“个人”与政治自由克相同的问题意识:二者同样敏感和恐惧于个体自我的丧失。
哈耶克担心“建构理性主义”的大厦埋葬自我,伯林则担心人们以自我的名义消灭自我。
由于消极自由主要依靠对积极自由———理性自我的否证来澄清和彰显。
因此,伯林对消极自由的阐述相当粗略,而且基本不言及作为自由之主体的自我的内涵。
因为对于这样一种自由的定义,自我是什么并不重要,而且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自由对“我”来说,只意味着外部阻碍的有无。
对自由的定义,只是一种勘察主体外部环境的工作:freedom或liberty(我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的政治含义中的第一种,……我将称作“消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政治自由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地行动的领域。
如果别人阻止我做我本来能够做的事,那么我就是不自由的;如果我的不被干涉地行动的领域被别人挤压至某种最小的程度,我便可以说是被强制的,或者说,是出于奴役状态的。
①除了上述定义外,伯林对消极自由就很少再正面阐述,除了简短的自由主义思想史的引证外,就主要使用排除法,通过说明什么不是自由来说明自由。
从伯林的这个界定来看,自由不仅如他所说是“消极的”,而且是外部的或者说是外向度,并且仅仅被确定在外部的。
除此之外,自由似乎不能为自己多要求些什么。
比如,伯林说,如果不是由于人为的强制或阻碍,我如果因为贫困而无力购买我所需要的面包、支付旅游的费用、请求法律援助的费用,那不能算缺乏自由,更不能算缺乏政治自由。
“纯粹没有能力达到某个目的不能叫缺少政治自由”②。
那么,反过来,单纯要求具有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按照伯林的消极定义,也不能算自由或对自由的要求。
对于“对那些不能使用自由的人,自由又是什么呢?没有运用自由的适当条件,自由的价值何在?”这样的质疑,伯林认为是对自由一词的无度扩张或无意义的滥用。
同理,人们经常以为与自由密切相关的价值,诸如:公正、平等、正义、幸福、良心等等也不是自由,甚至与自由无关。
人们为了这些目标而限制和牺牲自由,仍然是对自由的减缩和丧失。
甚至,自由的平等性原则: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对一个人的自由的尊重,逻辑地蕴含着对其他人与他一样的自由的尊重”③都是虚妄的先验原则,都不是自由本身的构成要素。
伯林的自由定义看似更加简单、直观和现实,却似乎更像一条抽象僵硬的标尺,盲目地淘汰了现实自由的复杂性。
即便仅就消极自由而论,如果一个人处在严重的歧视性不平等地位,那么,无论是出于对出身、血统,还是出于对人格、身份的不平等,难道不会对他的自由构成限制?不会构成伯林深恶痛绝的对他自由的限制?难道他还能够不受阻碍地做自己原本能够做的事?如果自由不是一种平等的关联性的概念,一个人的自由不以对他人自由的平等尊重为条件,那么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如何可能?对自由的阻碍,甚至践踏难道就不是由此而生了?尽管如此,伯林仍然坚持“任何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由,既不是平等、公平、正义、文化,也不是人的幸福或良心的安稳……自由之所失也许会为公正、幸福或和平之所得所补①伯林:《自由论》,第189页,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偿,但是失去的仍旧失去了”①。
甚至,就连几乎决定着现代政治自由、个人自由的政治民主、自治都不能免于伯林的排除法。
“正如民主实际上有可能剥夺个体公民在别的社会形式中可能享有的许多自由权利一样,完全能够想象,开明的专制君主有可能让其臣民有较大程度的个人自由……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消极意义上———引者注),无论如何,并不与民主或自治逻辑地相关联……对‘谁统治我?’这个问题的回答,与对‘政府干涉我到何种程度?’这个问题的回答,在逻辑上是有区别的。
最终,正是在这种区别中,存在着消极与积极自由两种概念的巨大差异……以致最终导致了支配我们这个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大撞击。
”②。
伯林用更简要的方式把他的“消极”和“积极”自由概念归结为:“免于……的自由”和“去做……的自由”。
(freedom from……;free-dom to……)③按照“任何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由”的经验直观逻辑,自由既和所有其他价值没有内在关联,而且也与主体(特别是个人主体)的内在本质无涉,甚至与主体的愿望和目标无涉:“一个反抗其枷锁的人或一个反抗奴役的民族不需要有意识地追求任何确定的未来状态。
人不需要知道他将来如何使用他的自由;他只是希望清除束缚而已。
”④于是,“自由就是自由”固然符合伯林追求简单明确可操作的经验主义立场,却反而没有什么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抽去了自我的更加积极和丰富的内涵,所谓“经验自我”就成了一个苍白空洞的主体,一个几乎无意义的词———他为何需要自由?如何操作自由?如何保存自由?因此,自我如何成其为自我?那么,消极自由要想单独成立,坚守自己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就只能停留在最孤立最贫乏的概念形态里作茧自缚。
它不能对主体自我的愿望和目标多作一言,否则,它就越出了消极的限度,成为自己所反对的、由“自主性”、“自治”、“自我引导”、“自我实现”所推动的“积极自由”。
二、对自由概念的割裂与统一“自由”这个词的“积极”含义源于个体成为他自己的主人的愿望。
我希望我的生活与决定取决于我自己,而不是取决于随便哪种外在的强制力。
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意志活动的工具。
我希望成为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希望被理性、有意识的目的推动,而不是被外在的、影响我的原因的推动。
我希望是个人物,而不希望什么也不是;希望是一个行动者,也就是说是决定的而不是被决定的,是自我导向的,而不是如一个事物、一个动物、一个无力起到人的作用的奴隶那样只受外在自然或他人的作用,也就是说,我是能够领会我自己的目标与策略且能够实现它们的人。
当我说我是理性的,而且正是我的理性使我作为人类的一员与自然的其他部分相区别时,我所表达的至少部分就是上述意思。
此外,我希望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主动的存在,是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并能够依据我自己的观念与意图对这些选择做出解释的。
只要我相信这是真实的,我就感到我是自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6期①②③伯林:《自由论》,第139页,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伯林:《自由论》,第198 199页,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鲍德温虽然替伯林辩解,认为这种简括只是伯林“不经意的评论”。
理由是伯林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区分是建立在“政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我施加干涉?”和“谁应当统治我”这两个问题的区分上,但这个理由并不可靠。
“政府……干涉”反过来仍然可以被提炼为“免于……”;“谁统治我”联系伯林“个体成为他自己的主人”的定义,仍然意味着“(我)去做(或成为)……”。
参见汤姆·鲍德温:《麦卡勒姆与两种自由概念》,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第66页,东由的;如果我意识到这并不是真实的,我就是受奴役的。
①这是伯林著名的对“积极自由”的表述。
尽管伯林承认,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在逻辑上看起来相距不远,似乎只是同一个自由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不过,历史地看,‘积极’与‘消极’自由的观念并不总是按照逻辑上可以论证的步骤发展,而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最终造成相互间的直接冲突。
”②结合伯林在前文和这里的表述,实际上他不仅在历史实践上而且在概念逻辑上都否定了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他说二者“在逻辑上是有区别的”,“并不是对同一种东西的要求”,而且正是这种区别和不同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大冲撞③。
那么,首先从伯林对积极自由观念的表述上看,二者是否没有逻辑推演关系?从上述伯林的随意罗列中,可以归结的“积极自由”的主要内涵是:“自主”(“自我决定”)、“自我导向”、“理性存在”、“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但是,伯林对其中每一种积极内涵的表述都伴随着对其限制性因素的免除或否定。
如:“……而不是取决于随便哪种外在的强制力”、“……而不是他人的意志活动的工具”、“……而不是被决定的”等等。
因此,从逻辑上看,伯林对积极自由观念的描述实际上综合了自由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
它呈现的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自我(主体)———不受阻碍地———选择、决定、行动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较伯林的消极自由定义:“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两种自由的逻辑基本一致,甚至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