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思政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思政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导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塑造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思政教学中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本文旨在对目前思政教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产生原因。
二、缺乏实践性教学活动1. 问题表现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政课程中普遍缺少针对性强、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活动。
大量内容片面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所带来的单调乏味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程失去了兴趣与参与度。
2. 原因分析首先,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偏重于知识传递,忽视了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其次,部分教师认为将社会实践纳入课堂将增加自己工作量和难度,从而选择了简单的教学方式。
此外,某些学校在资源投入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给予的支持不够。
三、内容设置存在局限性1. 问题表现思政课程中的内容设置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忽视了多元化和实际需要。
一味强调理论纯正性与思想正确性,却缺乏对当代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内容。
2. 原因分析部分教师过于追求理论纯粹性和学术研究导向,导致对实际问题研究不深入。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普遍存在评聘考核制度仅注重考试成绩或研究成果的现象,较少有教师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研读时事新闻或关注社会问题。
四、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1. 问题表现当前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单一化、流动率大等突出问题。
一些资深老师缺乏更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由于经验不足和学科专业性不强,往往难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2. 原因分析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存在着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过于片面化的问题,导致少有教师愿意投身一线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变革和发展对高校思政课师资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但现行培养体系并未完全适应这一变化,导致新时期要求背景下缺乏符合特点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引言:作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于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育之中。
本文旨在分析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教材体系陈旧不合时宜1.1 指导思想偏向僵化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思政课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尽管这是必要的,但其指导思想却过于僵化。
这种固守陈旧观念的做法无法真正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需求。
解决方案:- 教材内容更新:应开发更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教材,增加更丰富多样的理论观点。
- 引入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将抽象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1.2 缺乏关注当代问题传统的思政课教材主要围绕历史、经济和政治理论展开,忽略了对当代重大问题的深入讨论。
这种局限使得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敏感性和对时事问题的理解能力不足。
解决方案:- 扩大教材范围:将一些国内外热点事件、思潮和社会问题纳入教材,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探讨。
- 多样化知识形式:通过视频、音频、互动平台等多样形式呈现信息,提高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二、课程内容过于抽象与离实2.1 偏离学科本质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程太过于宏观抽象,缺乏渗透到具体专业知识中。
这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使得思政课被视为一门独立于其他学科的抽象理论。
解决方案:- 跨学科融合:将思政课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强化思政课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例如,在工科院校中,可以将工程伦理融入思政课程。
- 实例分析: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实践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应对现实挑战。
2.2 缺乏互动与参与目前,大部分思政课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高校思政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这不仅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还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1. 问题描述: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存在年龄偏大、学术研究经验不足、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情况。
2. 影响原因:对思政课教师待遇的关注度不足;学校招聘流程缺乏科学性;社会对教职工职称评审指标体系需进一步调整等。
3. 解决方法: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更好的学术环境和良好待遇;改革聘任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思政课授课等。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1. 问题描述:一些高校思政课过于抽象、理论性强,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部分内容过于狭窄,无法贴近实际。
2. 影响原因:教材编写方向不准确;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能力不足;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匮乏等。
3. 解决方法:优化思政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多元化的案例和素材;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1. 问题描述:目前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成绩评定中存在功利主义导向、题型单一、缺乏实质性评价等问题。
2. 影响原因:教师自身水平及认知局限;过于注重知识记忆而非能力培养等。
3. 解决方法:(1)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思辨能力的发展;(2)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学术研究成果、品德实践等;(3)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关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五、缺乏互动与参与1. 问题描述:有些高校思政课堂气氛单一,教师以灌输式讲课为主导,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存在着应答模式僵化、缺乏批判性思维培养等问题。
2. 影响原因: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缺乏有效的互动方式;学生参与意愿不高。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一、引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高校思政课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内容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体部分1. 内容设置问题1.1 缺乏与时俱进性当前社会瞬息万变,但一些思政课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理论上,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对策:更新内容设置,融入当代社会热点和前沿话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2 理论抽象化某些思政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化,缺乏具体实践案例的引用。
对策: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地考察或社会调研。
并通过案例或个人经历分享,增加内容的可感知性。
2.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2.1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由于思政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
对策: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注重跨学科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培养,并提供更多机会给予教师进修和学术交流。
2.2 缺乏实践经验一些思政课老师缺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经历,难以将理论联系到现实生活中。
对策: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或行业培训等活动。
通过亲身经历增强其在授课时提供真实案例背景和个人见解的能力。
3. 教学方法问题3.1 单一教育方式过于依赖传统讲述式授课模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对策:引入启发式思考、小组合作等探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辩论、演讲等形式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模式僵化一些高校思政课程形滞后于时代发展,教学方式与学生需求脱节。
对策: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专题研究和实践项目等。
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4. 评价体系问题4.1 考核内容过度强调理论知识掌握过分注重机械记忆和书本知识掌握,缺乏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对策:引入综合达成度评价方法,包括平时表现、思辨能力发展、案例分析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全面发展情况。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缺乏与时俱进性在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迅速的情况下,部分思政课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趋势,无法紧密结合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挑战。
这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和动力,使得他们难以从中获取应有的知识和启示。
同时,这也削弱了该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传统上,在普通高校里开设思政课常采用“宣讲”、“说教”的方式进行。
这样做虽然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出相关概念和道理,并直接朝向特定个案进行解释性阐述,但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却往往缺乏交互性和实践性,难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四、师资力量不足在一些高校中,因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门课程上投入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少。
这样会导致部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或者没有进行专门培训,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上存在欠缺。
缺乏高质量的师资力量直接影响了对于本科生有效思想引导能力的提升。
五、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目前普遍使用的评价体系更注重认知层面,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指标。
仅依靠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水平无疑是对该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特点所形成格格不入现象之一,并且也未能全面地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具备运用所得知识的能力。
六、资源分配失衡由于国内高等院校数量庞大,资源配置并不能做到完全均等。
部分境况偏远、基础较差的学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缺乏,再加上没有足够经费用于该方面建设,这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衡。
七、培养目标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其培养目标应当明确而广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和缺乏清晰指导原则的现象。
这使得师生在接受和传授知识时存在困惑,影响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转化。
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和问题
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和问题一、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校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1. 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传统上,许多思政课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授课,由老师独立完成知识传递。
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这种单向教育容易引起信息不对称,限制了知识有效传递。
2. 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当前大部分思政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晦涩难懂。
尤其是对于非相关专业、缺乏社会经验或年轻不成熟的大学新生来说更加深重。
因此, 学生往往不能将抽象理论联系到具体现实情况中去, 对于所读书籍很少有产出感受。
3. 学科间整合不足目前,在高校内部存在许多各自独立的思政课程,缺乏学科间的整合和交叉。
这导致了不同思政课之间内容冗余、知识积累难以互相衔接等问题。
此外,学生无法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 教师教育水平待提高在部分学校中,一些教师对于核心理论的掌握并不扎实或深入,无法准确把握知识点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他们可能过于注重传输概念和定义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具体分析能力、创新思维等问题。
二、解决思政课存在问题所需迈过的困难1.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愿和提高其积极性,应推崇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鼓励讨论和互动,并使用案例分析、小组演讲或辩论等活动形式, 提高教室内氛围,增强互动效果。
2.更新优化教材设计重新审视现有思政类书籍常见弊端:知识晦涩难懂、理论脱离实际、文字丰富但内容贫瘠等问题。
应更新优化教材设计,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兴趣和知识需求。
提供案例分析或真实事例,以便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抽象理论与实践结合。
3.加强跨学科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思政课程之间应进行紧密衔接和交叉整合。
通过发展相关选修课程或设置语境情景, 加深联动性自然会对思政课教育起到积极影响,促进综合素养提高。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和建议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和建议一、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讨论越来越多。
虽然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 教学内容单一化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过于注重灌输式的传递知识,强调对政治理论书籍的背诵与解读。
这种单一化的内容安排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的特色,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
2. 培养方式过于功利化部分高校将思政课程视为“刷分”科目,在考核上采取简单而机械化的评估方式。
这种功利化做法可能导致教师快速授予答案、学生轻视该门课程;同时也未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所需具备的素质。
3. 激发学生兴趣较为困难由于认为与专业无关或者枯燥乏味,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高。
少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难以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
4. 教材更新不及时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知识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趋势。
然而,一些思政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地反映出新的理念、观点和实践。
这给了人们留下了“为什么还是用老东西”的质疑。
5. 师资力量不均衡传授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高校可能无法招聘到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经验的思政课教师。
而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则难以保证该门课程达到预期效果。
二、改进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建议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并提升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认知层次和自主操作水平,则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1. 提倡开放式讨论与互动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思政课应采取开放式讨论与互动形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流,并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加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升对于该门课程的评价。
2. 创设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为了解决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单一乏味的问题,高校应创设多样化的教育环境。
在教材选择上要注重权威性和实用性,在内容安排上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领域。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思政课是指高校开设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质疑和反感思政课的教育方式,认为其存在问题很多。
一、思政课存在的问题1. 教育模式单一。
传统的思政课教育主要采用一些简单、老套的教育模式,例如单向讲述、灌输式教育等,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说教,没有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
2. 内容重复、枯燥乏味。
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并且容易在不同课程之间出现重复,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且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3. 价值崇拜明显。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育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念崇拜,容易让学生在价值观念的选择上失去自主的思考,从而影响人们健康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4.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在思政课中,存在少数教师水平较差,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的教育需求,这会使得教育质量不高,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5. 懂得力度过大。
过于懂得力度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不适,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差异。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 教师教育水平不足。
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往往缺乏科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方法,亟待加强教育教学掌握学科知识以及全面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2. 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思政课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很难全面准确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师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育目标单一。
思政课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单一,即重视灌输知识,忽略教育价值观。
因此,若改善这一点,必须从目标里面进行改善,逐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养成。
4. 教育标准过高。
思政课教育有一些在学习上过于苛刻的要求,例如要求学生必须背诵一些重要的文献和讲话,不仅使学生在教育中感到了既受压迫又受到约束感,而且没有较好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产生。
5. 传统教育方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透明度不足,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不能够用现代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中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中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师缺乏培训和专业知识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与专业知识不足是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思政课多年来处在边缘地位,很少有针对性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导致很多教师在教授思政课时只是凭借自己的个人理解和经验。
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背景和深入研究所需的专业知识,无法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启发性思考。
2. 学生对思政课关注度不高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新鲜事物和碎片化信息的冲击,对于传统内容枯燥、教育方式陈旧的思政课产生了抵触情绪。
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与现实生活脱节,因此对该门科目缺乏兴趣。
他们往往缺乏主动参与和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意愿。
3. 思政课教学方式单一目前,许多中学在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上还履行着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
教师往往是高声朗读教材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与思辨。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参与,也无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 内容更新不及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思政课程内容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今青少年的需求。
然而,在一些中小学校中,仍然沿用过时、陈旧、理论化较强的内容。
这种现象导致了思政课与现实生活脱节,让许多学生感到乏味和无关紧要。
二、对策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知识更新为提高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必要加强培训机制和资源共享。
学校可以组织定期培训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教学指导和分享经验。
同时,应建立起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渠道,以便教师能不断更新知识、增强专业素养。
2.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针对思政课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赛等互动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他们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和质疑,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交技能。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一、引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许多思政课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化、教师理论水平不够等。
本文将探讨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1. 内容过于单一化当前,高校思政课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
此外,缺乏对当代重要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全面解读和讨论。
这种单一化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们对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认知的机会。
2. 教师理论水平不够一些高校教师在思政课上存在着理论水平不足的现象。
他们对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社会热点问题了解不深入,无法提供学生全面客观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判断。
同时,在演讲技巧和互动性方面还有改进空间,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降低。
3. 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思政课的内容被认为是非常理论化和抽象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参与度较低。
由于缺乏实践支持和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许多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不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
4. 考核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核主要是以书面考试为主。
这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估,并更加重视思政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综合作用。
三、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1. 教师教育与培训不足在中国高校系统中,思政课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往往接受过程法、专业方向知识培训较少,并缺乏独立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类授课相关性培训的机会。
这导致教师在思政课授课时遇到困难,无法提供理论深度和实践经验。
2. 体制机制不健全在目前高校评价体系中,往往更加强调学术成果和科技创新。
这种体制对于思政课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因此,高校没有足够动力来关注并推进思政课程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环境与氛围不利于有效教学当前,在高校中存在着功利化教育倾向,追求分数、文凭而非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传递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在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不可否认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缺乏与时俱进性1. 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和现行制度障碍,过去形成的某些体系还未能及时更新迭代,导致部分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
应当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及时修订和完善思政课相关内容。
2. 教材选择单一:当前流行的众多基础概念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很具吸引力,并容易引起他们对社会现象产生共鸣以及反抗心态;然而,在推动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和培养学生良好思辨能力方面,教材选择相对单一,缺乏启发性。
三、课程形式与内容不匹配1.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刻板讲述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讲,并且缺乏互动交流。
过多使用抽象概念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与思考。
应当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模式,增加学生参与度。
2. 内容过于庞大:现行思政课程涉及范围广泛且复杂,内容繁重而琐碎。
而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这么多内容是有挑战性的。
可以通过优化教材结构或者调整核心知识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1. 重视成绩导向:“应试教育”倾向依然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功能发挥。
测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品格修养等方面。
2. 主观偏差:评价思政课程常常受教师个人意见的影响,导致评分标准主观偏差和不公正。
应该建立更加科学客观的测评指标与模式。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1. 更新教材内容:及时跟进社会变化,精选当代典型案例,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讨论和分析当中。
2. 探索优秀教师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互动环节,在诱发思考和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下功夫。
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道德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主要问题:1. 内容单一当前的思政课在内容上存在单一性的问题。
大多数思政课程注重灌输理论知识,缺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这种单一性导致学生对传统教材缺乏兴趣,学习效果有限。
2. 形式枯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思政课枯燥无味。
以翻阅书本或幻灯片展示为主要形式,没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缺乏互动和参与感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 实效性不强当前的思政课明显缺少实践环节。
虽然理论知识是思政课的核心,但没有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和验证,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薄弱。
这使得思政课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
二、对策:1. 多元化教材为了解决思政课内容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材资源。
除了传统的教科书之外,可以通过选取优秀文献、案例分析、乃至新闻报道等形式来丰富课程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2. 创新教学形式为了解决思政课形式枯燥的问题,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式。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动平台等来呈现教学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互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3. 强化实践环节为了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我们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校内外组织各类讲座、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4. 提高师资水平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应该注重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精神,通过专业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成长。
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1. 课程内容单一当前,一些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停留在灌输知识的阶段,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这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容易出现厌倦情绪。
2. 教学方式陈旧许多思政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老师讲、学生听、背书等。
这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无法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互动,只能被动接受,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3. 应试化倾向强烈由于考试成绩对于升学及就业具有重要影响,很多高校将思政课变成了应试科目。
出题形式单一、答案机械化、判断标准死板化是这种应试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这使得师生都注重掌握知识点而轻视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对策建议1. 多元开放的教学内容在制定思政课教学大纲时,应注重引入多元的教学内容。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对时事热点、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的引导与讨论,使思政课具有实际意义。
2. 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应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课堂上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在线讨论等方式来拓宽教学渠道,并提升互动性和趣味性。
3. 培养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应该将评价体系从单一依据考试成绩转变为综合评价。
既要注重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团组织等实践性的思政教育,培养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学生自主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 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提高思政课的质量,需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与引导。
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交流经验,向教师传授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鼓励教师进行不断创新。
此外,也应该更加重视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评选表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课堂难以管控、缺少实践环节等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重视不够、教师能力不足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可用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办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倡导人文化的情感教育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离党和国家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目前,“两课”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有些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主要表现在:上课说话、不积极思考问题、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籍、出勤率低、考试应付等。
2.学生人数过多,课堂管控难度增大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授课,人数基本保持在120人左右,学生多,专业、班级不同,且没有固定的座位,教室大,人数多,部分学生偷偷聊天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由于教室大,后面的学生听不清而出现低头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所有这些都给教师管控课堂秩序带来了很大困难。
3.注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锤炼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讲好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认知、体会。
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采用选取典型案例的形式,让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外实践教学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游览生态保护区、感受法庭审判等多种形式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问题的存在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思政课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无实际意义的传统理论课程,缺乏吸引力和互动性。
其次,在一些地方高校,思政课仍然强调灌输式教育和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并且过于侧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相结合。
再者,由于缺少创新性和实践内容,导致了一些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兴趣不大、参与度低。
二、问题的原因1. 观念转变不彻底。
在长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教育体系中,“分数至上”、“功利化”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
这种观念也渗透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
许多学校将更多关注点放在了应试成绩上,认为这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种功利化观念使得相关同志和部门把资源聚拢到考试等只有“硬性指标”可以量化的方面,而轻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
2. 缺乏与现实问题结合的教材内容。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讲授理论知识居多。
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与学生实际需求和热点问题相距甚远。
因此,学生难以从中找到与自身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在其中得到有效启发。
如果思政课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真正改变社会、提升个人自我价值的渴望,那么他们将很难产生浓厚兴趣参与其中。
3. 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上,在高校开设的大部分普通理论科目都采用讲授式教育、单一评估等模式进行教育。
而对于思政课这样一门植根于社会实践和时代背景之中的特殊科目来说,传统模式显得过于僵化。
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出现了固守陈旧观念、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现象。
这使得课堂呈现出医生式、说教性质强的教学场景,难以激发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4. 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思政课的授课老师是保证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当前不少学校中,存在着师资缺乏经验和研究能力不足等问题。
一些老师忽视自身素质提升与专业知识更新,只满足于上台讲一个“知易行难”的通则条文表面功夫。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也不能忽视思想政治课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内容阐述1. 教学内容单一、过于理论化当前思想政治课程往往只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运用和互动交流。
学生在接受这种单一、理论化的教学后,难以形成真正的对国家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增加实践案例:结合真实案例或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理解相关概念并掌握操作方法。
(2)倡导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2. 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许多思想政治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创意性。
这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厌倦和排斥情绪。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多媒体工具,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展示。
(2)变革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笔试评估方式,引入小组项目报告、实践任务书写等形式评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师教育理念滞后、知识结构不全面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承担者,部分教师在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上存在滞后。
他们可能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且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方面欠缺有效方法。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提供专业培训:给予教师定期的专业培训机会,提高他们关于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的了解,并提供教学方法和案例分享。
(2)鼓励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相关领域的研究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丰富知识结构。
4. 学生兴趣缺乏、参与度不高在对待思想政治课程时,部分学生出于应试心态或者缺乏实际意义的认识,对此产生兴趣缺乏和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增强实用性:通过引入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和讨论题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级段落标题:引言在当前中国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变革的快速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内容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级段落标题1:内容设置不够紧密联系实际需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高校阶段是他们开启自我发展之路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很多所谓“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解释和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使得学生难以找到该领域在他们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具体应用价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思政课内容设计,并加强与当代社会、经济、科技进步等方面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可以增加网络文化、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实际案例和互动教学,使得思政课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二级段落标题2:师资队伍需要专业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招聘思政课教师时倾向于将更多关注点放在理论功底上,忽略了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等因素。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岗位要求的明确度,并增加培训机会。
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类相关培训来提升青年骨干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在招聘环节中要注重考察人才在社会实践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
二级段落标题3: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传授。
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互动式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课程、微视频等)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教学,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中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中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国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思想政治课程。
然而,在开展这门课程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需解决。
本文将就中学思政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改进现状。
一、缺乏实效性1.1 缺乏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题材当前世界正处于快速变化和发展之中,使得年轻人需要了解并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挑战。
然而,许多传统的思政教材依然偏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与年轻人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和题材。
这导致部分同学对该科目产生兴趣不高。
建议:增加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题材,例如关注热点新闻、社会事件等,并引导学生深入参与讨论。
1.2 缺少个性化教育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有特色的个体,在接受教育时应充分尊重其差异性。
但由于大班授课普遍存在,并且时间有限制,使得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
建议:通过拓宽思政教育方法,推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并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3 考试与评价机制不合理当前中学生面临着诸如高考等严峻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学校更加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甚至有些地方存在为了简单便捷而篡改分数甚至偷换概念等问题。
建议:改进现有考试与评价机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正式考核之中,并加强监管以确保公平性和透明度。
二、内容滞后于时代需求2.1 缺乏信息技术教育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各个领域。
然而,在很多中学思政课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安全知识的教育。
建议:及时更新思政课程内容,引入网络安全、信息素养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在数字时代具备正确的使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
2.2 忽视性教育中学思政课程应该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在现实中,与性、婚恋等相关的问题往往被忽视。
建议:加强对于性教育内容的引导和关注,并结合青春期生理特点,提供全面而科学的性知识与情感教育。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和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保障。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探讨,以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不足够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需求,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实际生活和学生需求的贴近。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不高,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的缺乏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难以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教育功能。
2. 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为主,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学方式单一,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由于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化。
3. 实践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教学氛围较为冷漠。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教学氛围较为冷漠。
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
二、原因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不足够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实际生活和学生需求的不了解。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足,往往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也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导致教学内容的不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需求。
2. 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单一化。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化,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难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
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和了解不足,也是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化的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作者:李冬梅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1期
摘要:学生参与体现了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央的有关文件多次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改革实践。
文章根据对本院部分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方面人存在主要问题,并对其形成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参与问题成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1]在此文件中的“参与的方法”和“更要注重实践教育”实际上就体现了“学生参与”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即学生参与体现了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充分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近些年来根据以上的精神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但从改革的效果上看,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式教学就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参与的基本内容即学生参与的含义和特点;其次,要通过调查总结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参与的含义和特点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问题,在我国教育史自古就有,从古代的孔子到近现代的陶行知,许多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述中都渗透着学生主体参与的思想。
从国外情况看,主要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开始涌现出一批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流派,比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和美国的杜威等。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
那么,什么是学生参与呢?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是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参与主要是行为参与;第二种观点认为学生参与是以行为参与为载体的心理活动;第三种观点认为学生参与是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
笔者认同此观点。
关于此问题笔者已写论文论述过。
(对学术界“学生参与”内涵的梳理和解读《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0期)
学生参与的特点又表现在哪里呢?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参与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主体参与。
即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处于主动参与地位。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是师生能够互动。
即教师的个人才能和主导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素质和个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得到改善。
三是充分发扬民主。
即课堂上学生能够与教师平等地站在一个平台进行学习和探讨,教师尊重学生的认识和感受,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也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除此之外,参与式教学还有必须讲究合作,对学生开放,注意激励学生等其他几个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
深度是指学生参与的深刻性,主要包括学生是否自愿、情感体验和认知参与状况等。
广度是指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的数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
调查显示,有六成左右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他们主要以听老师讲为主,基本不愿意参与发言、讨论或进行情感交流,也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2.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较弱,尤其是积极情感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补课避免地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投入,即情感参与或情感体验,比如对所学内容是感兴趣还是厌烦,是接受还是排斥,认为学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等。
这方面调查显示表明,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相对比较严重,对此类课程很感兴趣的学生禁占7%,一般的占45%,不敢兴趣的却占一半左右。
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因为他们认为学习这类课程基本没有用所造成的,因此,部分学生如果不是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下就会逃课,从而使思政的教学面临很尴尬的局面。
3.学生参与的条件、机会和空间有限
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参与,就必须为学生创立良好的参与条件和机会,并提供一定的参与空间。
其中,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生参与的条件和机会。
从对教学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的调查结果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参与条件严重不足。
因为目前思政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主讲为主。
二是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
一般老师很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对话等。
以上内容,是基于对长春工程学院200份学生的调查问卷为依据,具体情况略。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降低了他们的参与兴趣
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和认识,发现当下的大学生都比较现实,思想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对消极负面的东西接受比较容易,比如,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贫富分化、分配不公、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社会不正之风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则持怀疑的态度。
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反差使他们的很多人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价值,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宣传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一种说教和统治理论”、“共产主义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宗教信仰”、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已经过时了”,等等。
所有这些错误认识,使得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时缺乏科学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为了混学分、混文凭,因此课堂上不可能积极参与,课后也一定是不在学习范围内,更多的是为拿成绩在考试前突击复习一下而已。
2.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致使学生的参与动力缺乏
实践证明,人一切行为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不例外。
因此,教学活动的存在、发生和发展,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学者王升在他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一书中就曾谈到:“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需要时学生参与的基础和桥梁”,“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参与是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3]。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尊重学生需要的教学是学生参与的前提基础。
另外,心理学研究上也有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并不能独自决定个人的情感体验,它必须要和个人的需要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即如果客观事物能够很好地满足个体的需要,则会引发正向的快乐体验;相反,如果客观事物不能很好满足个体的需要,那么就会引发负面的痛苦体验。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发生正能量关系时,学生才有参与的动力,满足学生需要的成度越强,学生的参与动力也越强,反之亦如此。
调查发现,我们的在校学生之所以大部分学习思政课动力不强、参与动力较弱,关键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这种需要之间有很大的落差。
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3.与中学尤其是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接受调查的一部分学生中,尤其是在高中时学文科的学生表示,大学思政课的许多内容和高中政治课的内容相互重复,有的内容甚至不如高中的深。
比如大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高中的相同,像市场经济部分,特色政治部分,改革开放部分等。
再比如,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人生价值部分就与高中二年级政治课中的“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互相重复。
当然,大学中的教材内容与中学相比有所深化,论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基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力。
另外,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结构安排、内容衔接、理论深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是妨碍大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因子。
除此之外,相对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不够深厚,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师个人魅力严重缺乏,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外界对思政课的错误认识和消极态度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降低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在近几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多学者和教师都开始注意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根据新时代学生新需要的发展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3—23.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年第4期.
[3]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作者简介:李冬梅(1968.12-),女,汉族,吉林德惠人,长春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