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越轨之犯罪

合集下载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归因及预防措施-2019年精选文档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归因及预防措施-2019年精选文档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归因及预防措施一、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与类型划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现实社会思想多元化、行为多样化中常常导致一些道德标准失范,价值评判失衡,违法犯罪上升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式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影响着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常常使他们出现各种越轨行为。

因此,增强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认识和控制,帮助当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乃至社会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越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违反一定社会的行业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社会学中,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它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大学生越轨行为主要指作为其特殊身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过程中违反学校的纪律、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完全属于消极的、被社会否定的行为,主要包括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纪校规、违法犯罪,以及自杀等行为。

从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常见的大学生越轨行为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越轨行为、违反校纪校规的越轨行为、违法犯罪的越轨行为和伤害自我的越轨行为。

违反社会公德的越轨行为包括“买饭插队”、“在教学区或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课桌上乱画”、“两性关系不检点”等行为;违反校纪校规的越轨行为包括“逃课”、“迟到”、“考试作弊”、“留宿异性”、“酗酒”、“赌博”等行为;违法犯罪的越轨行为包括“打架斗殴”、“卖淫嫖娼”、“盗窃”、“抢劫”、“网络违法”等行为;伤害自我的越轨行为包括“自伤”、“自残”、“自杀”等行为。

青少年越轨问题研究

青少年越轨问题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青少年越轨问题研究系: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填表日期:2009年月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类型和原因也就显得五花八门。

从近几年社会的治安情况来看,青少年犯罪在各种案件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社会生活中,部分青少年厌学逃学、好吃懒做、求新求异、不务正业等现象,成为家庭的负担,也成为社区的不稳定因素。

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不能不引起笔者的思考。

选题的意义:研究青少年越轨问题有三方面的意义:1、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它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安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3、希望全社会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越轨行为的概念二、用黙顿的失范理论解释越轨行为1、失范理论三、造成青少年越轨的原因1、心理因素。

2、政治思想、法制纪律教育滞后,德育工作开展欠缺。

3、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和毒害4、家庭、学校、邻里环境对青少年越轨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5学校忽视全面教育,教育不当或不充分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四、解决青少年越轨问题的途径1、降低受教育的成本。

2、塑造良好的、健康的城市人文环境。

3、尽快建立城市社会规范,填补城市规范真空。

4、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卫生教育5、全社会都来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6、学校教育要抓学生的品德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通力合作,形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越轨行为的概念二、用黙顿的失范理论解释越轨行为三、造成青少年越轨的原因四、解决青少年越轨问题的途径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的方法:1、文献法:广泛搜集包括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资料。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到所需的文献资料。

并整理、分析、研究资料。

2、比较分析法:通过历史和中外的比较分析,认识青少年越轨问题。

关于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思考

关于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思考

VS
后果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后果也是多方面的。例 如,受到学校处分、开除学籍、留校察看 等惩罚;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难以融入 社会;甚至可能会面临法律追究和刑事处 罚等。因此,对于青少年越轨行为,必须 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及时采取有效的 干预措施,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02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分析
家庭因素
展和完善。
影响因素和机制
03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复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
了解。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跨文化研究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青少年越轨行为在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预防和干预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针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预防 和干预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和社会不稳定性。
法律和政策
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法律和政策,为青少年提供 更好的法律保护和支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家庭结构
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 的家庭结构可能导致青少年缺 乏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容易引
发越轨行为。
家庭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当,或 是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和引导,可 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行为 问题。
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经常吵 架或冷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 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越轨行为。
关于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思考
2023-10-27
contents
目录
• 青少年越轨行为概述 •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分析 •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干预措施 •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预防与教育 •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矫治与治疗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青少年越轨行为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控制理论
破窗理论认为,秩序混乱的表象与真实犯罪之 间有直接联系。一个地区只要有一扇破窗一直 没有修理,就等于给潜在的罪犯发出了信号: 即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地居民都不承担维护社区 的责任。
破窗理论是零容忍管制政策的基础,它强调减 少犯罪的关键是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零容忍 管制的目标是小的犯罪和破坏性的行为方式, 例如破坏公物、闲荡、为赚钱而拉客、公开酗 酒等。警方对低层次越轨的打击被认为会对减 少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的特点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社 会治安形势相对严峻,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基本特点表现为:1978年 以来我国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犯罪和犯罪率都呈上升 的发展态势,治安案件更加频繁,上升幅度也很快; 犯罪与经济增长几乎同步发展,特别严重的是1980年 末以来犯罪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侵财 犯罪是最主要的犯罪类型,并且越来越严重,同时暴 力犯罪也相对严重;青少年犯罪一度相当严重,流动 人口犯罪问题一方面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也有被夸大 的倾向。
涂尔干关于犯罪和失范的观点很有影响,有助于人们把注意 力从对个人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力量的研究上。美国社会学 家罗伯特•默顿应用了他的失范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 的越轨行为理论,在美国社会结构内找到犯罪的根源。
罗伯特•默顿:抱负与压力
罗伯特•默顿修改了失范概念,用以表明当个体接受的 社会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在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他工业社会中也 一样,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强调物质上的成功,认 为获取成功的手段是自律和努力工作。所以,无论生 活中的起点在何处,真正努力工作的人就能取得成功。 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并无根据,因为大多数地位低下 的人,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常规的进步机会,或者根 本就没有任何机会。然而,没有“成功”的人却发现, 他们被指责为显然没有能力取得物质上的成就。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试图采取各种手 段——无论是否合法——来获得成功。因此,根据默 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 的一种副产品。

青少年性犯罪案例分析

青少年性犯罪案例分析

青少年性犯罪案例分析青少年性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和家庭都会造成长期的伤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关于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例。

这些案例不仅令人震惊,也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和原因的关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名十七岁的男孩在学校里被指控对一名女同学进行性侵犯。

这名男孩曾经表现出一些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但没有人意识到他可能会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

调查发现,这名男孩在家庭中受到了虐待,父母经常争吵,他也曾目睹过家暴事件。

在学校里,他经常被同学欺负,导致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愤怒情绪。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了他对同学的性侵犯行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青少年性犯罪往往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男孩的家庭虐待、学校欺凌等因素都是导致他犯罪的原因之一。

除了个人因素外,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性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性暴力和色情内容无处不在,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

加之社交媒体的普及,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误以为性侵犯是一种“时尚”或“潮流”,从而模仿或模拟这种行为。

这种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导向也是青少年性犯罪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

针对青少年性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行为规范。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性暴力和色情内容的监管,减少青少年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的机会。

此外,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法律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总之,青少年性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性犯罪的发生,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越轨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调查

越轨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调查
两 个 , 因其 数 量 特 征 不 符 合 统 计 分 析 的 计 量 要 求 ,因 此 没 有 将 这 两个 个 案 列 入 问卷 调 查 。根
据 严 格 抽样 显 示 ,截 止  ̄2 0 年 1 月 ,在 调 查 地 点 符 合 调 查 的 对 象 总 共 是 1 1 ,发 放 问卷 19 09 1 9人 8 份 ,最 后 回收 有 效 问 卷 19 ,均 为 男 性 犯 罪未 成 年 人 数 据 资 料 。 数据 统计 工 具 为 ss 5 8份 ps1 。 l.
【 章 编 号 】0 6 1 0 - 2 1) 3 0 2 0 文 1 0 - 5 9 (0 1 0 — 2 — 9

金 小红
陈 薇
( 中师 范 大 学 社 会 学 院 , 北省 武 汉 4 0 7 ) 华 湖 3 09
【 摘要 1由越 轨 理 论 出发 , 文 从城 市 外 来 犯 罪 青少 年 的 社会 目标 期待 , 现社 会 目标 的制 度 化手 段 的 断 裂 以及 这 本 实 种 断 裂 与 犯 罪 行 为 的关 联 程 度等 几个 维度 , 述 并 分析 了城 市 外 来 犯 罪 青少 年 的 社 会 目标 与 制 度化 手 段 之 间 的 断裂 问 描 题 , 时 因为 统计 意 义 上 的显 著 性 关 联 的存 在 , 同 我们 据 此 推 论 , 度 化手 段 的 断裂 对他 们 走 上 犯 罪 道 路 有 不 可忽视 的影 制
响 。 引导 青少 年追 求 健 康 合 理 、 在 多元 化的 社 会 目标 的 同时 , 加快 社 会 结 构 的 调 整 , 为他 们 提 供 多元 化 的 目标 实现 手段 , 使 城 市外 来 青 少年 的社 会 目标 与 其 实 现 社 会 目标 的 制 度化 手 段 得 到平 衡 , 些 对 预 防 城 市外 来 青少 年 犯 罪具 有重 要 的 这

社会越轨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社会越轨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社会越轨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关键期。

在这一时期中会出现诸多的社会问题。

社会越轨行为即是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其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十分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犯罪率却在逐年提升。

所以,解决好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一、引言社会越轨行为,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道格拉斯将越轨定义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是违反其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行为或思想感受。

但是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代,总有一部分人的行为被界定为越轨行为。

这是因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

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并举的社会转型加速时期。

这是一个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从同质性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性的多样化社会的转变,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的转变。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方面的急剧变化提供了导致社会失范的种种诱因,社会规范结构不断分化,呈现了二元化的倾向。

社会失范特别是个体的价值失范与社会结构的松动是越轨行为发生的根源。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率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在这一领域中,有很多专家学者在做研究,他们也得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分别从这一青少年越轨群体的群体特征与犯罪心理来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二、青少年犯罪形式与特点青少年作为一个处于人生特殊阶段的群体,其犯罪的形式也有其特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从属性犯罪、报复性犯罪、冲动性犯罪、物质性犯罪。

另外还有越轨类型的多样化,越轨方式的模仿性和越轨行为的多变性。

为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下面各种例子都会举例来说明。

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社会学探析作者:李可安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1期【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频发。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进行界定,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主要成因,以此来引申出能够解决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有效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社会学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由过去的闭塞困难到现在的方便快捷,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网络这张无形的大网整合到了一个整体之中。

而网络环境的两面性,使得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

在这其中,青少年是网络用户的主要组成群体,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智力等各方面尚未发育成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也成为了易发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主要群体。

二、何为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所谓越轨行为就是指社会成员对已有社会规范的违反或者背离。

因而,网络越轨行为就是社会成员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对于网络道德标准和价值规范的一种违反行为,在本质上来讲与现实社会中的越轨行为是一样的。

青少年的网络越轨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整日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严重影响学业和生活当前,网瘾少年的群体越来越庞大,许多青少年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他们甚至为了去网吧上网而逃学翘课,荒废了学业。

还有的网瘾少年偷家里的钱去上网,与父母无休止地争吵,严重影响了家庭和谐,而许多家长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可以说,网瘾甚至比毒瘾更加可怕,一旦上网成瘾,不但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严重的还会影响青少年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

(二)利用网络传播色情信息和发表不实言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也为那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传播不良信息和活动的平台。

浅谈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对策作者:宋春雪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2期【摘要】新时期的青少年越轨行为逐渐的增多,这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发展。

从青少年在新时期越轨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入手,分析了青少年越轨行为出现的原因,同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成因及对策我们所说的越轨行为,指的就是那些偏离了正常的准则、道德观念、价值规范的行为。

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指的是那些青少年主体,在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偏离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体现出对社会规范的对抗行为。

在目前来讲,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不仅仅是一个个别性的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

并且也逐渐的成为了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的犯罪大幅度上升,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于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分析(一)多样化的种类发展趋势。

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出现了日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暴力犯罪的现象比较突出。

功利性的犯罪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冲动型的犯罪成为了主要的犯罪类型。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青少年的犯罪主要是以盗窃为主的,其行为有比较大的单一性。

但是,新时期的青少年越轨行为在种类上的发展趋势相对比较多样化。

凶杀、强奸、故意伤害等的暴力犯罪行为大幅度的上升。

有目的的功利性犯罪在犯罪的种类中排在首位。

(二)多变性以及模仿性的行为方式。

这主要体现在近年来的犯罪方式问题上。

由于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的文化生活要求也在加大。

所以,相如有线电视、互联网等的文化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视野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过程中,一些西方的不健康思想也随着普及到了青少年的生活中去。

由于青少年本身的判断能力比较薄弱,而且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比较容易模仿一些行为。

青少年越轨问题

青少年越轨问题

青少年越轨问题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浅谈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很多家庭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许多家庭忙于工作,却疏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尤其是在1990年之后的新生代,很多青少年出现了很多社会越轨问题。

基于越轨行为的二重性和类型以及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追溯其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该找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所在,并对其采取控制和引导的措施,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使社会多了一份和谐发展的力量,祖国才能越发展越好。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社会控制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越轨行为具有反常型越轨和不遵从性越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越轨行为是一个中性词,对于社会越轨行为的理解我们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该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的含义。

要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就要理解越轨行为的相对性。

越轨行为的相对性体现在:第一,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社会里面对于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二,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三,越轨行为是指在不同的场景之下的一种行为被接受的程度;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因为行为主体的社会地位而不同;第五,越轨行为是指对同一种行为,人们有不同的认知。

可以说,越轨行为就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越轨就没有社会生活。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和青年的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期之后,成人之前。

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

中学生违法案例

中学生违法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分析及对策--法制专题教育月材料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具有它本身的特点。

下面结合几起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案例,简要的分析下青少年犯罪的一些特征案例1:今年暑假三位初中女生因无聊到某舞厅玩,碰到年龄相仿的一群青少年,为首的是女孩A某,因一言不合,A某指使随她来的几个男少年,劫持三位女生到某宾馆进行轮番殴打折磨,其中一女生在A 某的同意下还遭到了强暴,手段令人发指。

这一案例突出了青少年犯罪的突发性、团伙性、动机单一性和手段残忍性.追溯他们犯罪的原因,A 某父母离异,她曾混入社会后受骗失身.随后破罐破摔,成为害群之马中的为首分子,称王称霸,惹是生非。

三位受害女生也开始出入舞厅,追求高档消费,她们有的缺乏家庭温暖,有的缺少管教,自我保护意识差,到舞厅寻刺激,嘴巴不饶人,终因势单力薄而受害.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差,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前提下,受到外界不良的因素侵蚀之后,意志颓废,又有虚荣心理作祟,想在同伙面前“扎台型”,往往容易不计后果,做出令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案例2:某一中学生在上学路上骑自行车撞倒一老太,他开始表现不错,即送老太进医院,并表示愿赔偿医药费。

经交通警察处理,裁定赔偿经费后,老太的丈夫逼他再增一倍赔偿费。

该生的父母是瞎子,经济拮据,他被逼后想不通,用酒把自已灌醉,产生了“杀死老头”的想法,借着酒胆,他冲到老头家用榔头砸死了老头。

上述案例纯属突发事件.该男生平时并无劣迹,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也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偶发事件中,他们往往意气用事,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容易想不通而走极端。

案例3:某高一女生与邻居海员谈恋爱,当海员出海后又遇到另一俊男追求,她沉迷这一男子,不听父母劝告,并逃学.该男青年把她带到表哥嫂处过夜,当晚,男青年翻出表哥家的2万多现金,她未作阻止,第二天逃离后挥霍游玩。

回家被抓后男青年推说自已有前科,要女生顶罪。

审判时,男青年把全部责任推到该女生身上,致使女生重判,二审时,女生才说出实情而改判.此案可以看出,由于受年龄、文化水平的制约,未成年女性认识客观事物往往凭自已的主观愿望片面地认识问题,有时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浅析越轨案例

浅析越轨案例

李天一的成长回忆

根正苗红的‚小全才 李双江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回忆,刚出生的孩 子脸上发紫,被送到温箱中观察。时年57岁 的李双江在温箱前守了三天三夜,生怕护士不 小心踢掉温箱的电线。 在这次访谈节目中,李双江曾言,梦鸽给 孩子的未来定的标准,一度是‚一定要得诺贝 尔奖金,一定要当大人物‛。 可后来,孩子并没有按照夫妻预想的轨迹成长。
刘洋,段绍棚
浅析越轨案例
各种越轨现象
李天一轮奸案
案件回放

2013年2月23日 - 2013年2月17日晚,李天一 与另外4个男孩在北京一家酒吧内,将一名喝 醉酒女孩带到湖北大厦房间,轮奸女孩。 2013年6月27日,北京警方称,李天一案已侦 查完结
具体经过

双方细聊事发经过,李双江说:‚我当兵50多年, 真没想到我儿子做出这种事情,这真是违背了我 自己的情感,我心里特别痛苦。‛李双江随即起 身,深深鞠躬,口中称‚我向你们道歉了。‛说 到激动处,李双江说‚要不给您根棍子,您打我 好了‛。 李双江说,得知儿子打人一事,他彻夜未眠, 上午有一个面向全军专家的讲座,‚我强忍着上 了4个小时的课,心里一直忐忑,放心不下‛。 讲座结束后,他立即与军队领导和同事来医院看 望,‚你俩好好养病,全部费用由我来承担‛。


4、冲动性,青少年性犯罪往往是性冲动本能驱使,5 个男生面对着一个正直花季的少女,是极易引发性冲 动的,加之青少年控制力薄弱,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 往往不顾后果,轻易的发生非法的性侵犯行为。 5、游戏性,常言道:‚好奇心害死猫。‛很多青少 年对性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一旦在刺激的强烈 引诱下,这种对性的好奇心就会很快地促使性冲动的 产生,从而导致违法犯罪的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 李天一等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们轮奸杨某的行为性质, 严重程度和危害性到底会是怎海淀区西山华府 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刚要拐入小区 南门时,遭到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 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夫妻头部被打流 血。两打人者欲逃离被控制。 事发后,此事在网上引起关注。经核实,宝马 司机年龄15岁,无驾照,系著名歌唱家李双 江之子李天一。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作者:池莹慧来源:《人间》2016年第17期摘要: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偏离社会化轨迹而导致对抗社会规范的行为。

目前青少年越轨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并已将其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我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青少年犯罪大幅度上升,青少年越轨行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特点;成因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74-01一、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一)在越轨类型上,青少年越轨行为种类日趋多样化,暴力犯罪突出,贪利性犯罪已成为主要类型。

过去,青少年越轨行为多以盗窃为主,越轨行为单一,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已呈多元形式迅速渗透发展。

凶杀、抢劫、绑架、强奸等暴力行为大幅度增加,贪利性犯罪在全部犯罪案件中居于首位。

据统计,在1998年至2003年间,贵州遵义因侵犯财产罪而被判处处罚的未成年人1270人,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76.85℅,2002年的抢劫、盗窃、诈骗三类案件的犯罪人数是185人,占同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96.41℅,高居首位。

(二)在越轨方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模仿性和多变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有线电视、VCD、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扩充了人们的视野。

青少年的犯罪方式多是从大众传媒中模仿学习而来,诸如绑架、奸淫、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无不具有模仿的痕迹。

同时,由于受国内外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不再停留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

(三)在成员构成上,青少年越轨主体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分布,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犯罪增加。

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和频繁接触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3岁。

青少年越轨问题解读

青少年越轨问题解读

浅谈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很多家庭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许多家庭忙于工作,却疏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尤其是在1990年之后的新生代,很多青少年出现了很多社会越轨问题。

基于越轨行为的二重性和类型以及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追溯其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该找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所在,并对其采取控制和引导的措施,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使社会多了一份和谐发展的力量,祖国才能越发展越好。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社会控制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越轨行为具有反常型越轨和不遵从性越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越轨行为是一个中性词,对于社会越轨行为的理解我们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该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的含义。

要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就要理解越轨行为的相对性。

越轨行为的相对性体现在:第一,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社会里面对于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二,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三,越轨行为是指在不同的场景之下的一种行为被接受的程度;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因为行为主体的社会地位而不同;第五,越轨行为是指对同一种行为,人们有不同的认知。

可以说,越轨行为就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越轨就没有社会生活。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和青年的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期之后,成人之前。

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城市化改革过程,青少年群体出现了很多越轨行为,导致出现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例如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在连年攀升。

社会学-7越轨与犯罪

社会学-7越轨与犯罪

越轨是社会不平 等的结果;包括 法律在内的规范 反映着社会上有 权势的人的利益。 越轨是政治性的: 没有权势的人成 为越轨者的风险 很大。
讨论:考试作弊

为什么会有人作弊? 怎样杜绝作弊?
看守所 拘留所 未管所 监狱

第七章 越轨与犯罪
一、什么是越轨 越轨(deviance):违反文化规范的行为 犯罪(crime):违犯社会正式规范

(一)生物学:生物因素 罪犯的生理特征:肌肉发达、体格健壮( Sheldon , 1949 )? 遗传+环境(Lemonick,2003) (二)心理学:人格因素 道德意识 心理变态(重刑犯)

virginia(弗吉尼亚州) 没有人可以在人行道上洗骡子 不可以朝海鸥身上吐口水 如果你销售硬币和餐具的时候,需要考取特殊的驾照 周日不可以打任何动物除了浣熊,浣熊可以打猎到2:00am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州) 狗追逐熊或者红猫是违法的 雄孔雀有权力跨过任何一条街道包括机动车道 不允许穿牛仔靴,除非你已经养了两头以上的奶牛 不允许随地吐痰,除了在棒球场内 在游泳池内不许骑单车


规范体现有权者的利益 有权者有办法抵制越轨标签 人们普遍“相信”规范的“不公平”
(二)有组织的犯罪
结构-功能视角 宏观
符号互动视角 微观
社会冲突视角 宏观
越轨是社会组织的 基本组成部分;社 会通过界定越轨来 规定其道德边界。
越轨具有普遍性: 所有的社会都存在 越轨。
越轨是社会在互动中 所建构的现实的一部 分;当人们给某事物 贴上越轨的标签时, 越轨就会发生。 越轨是变化的:任何 行为或个人可能被贴 上越轨者的标签,也 可能相反。
llinois(伊利诺伊州): • 二十一岁以下的人也是可以合法喝酒的,前提是你要 报名一项和烹饪有关的项目 • 你流浪的时候会被捕如果你身上没有一美元 • • 当你坐在长颈鹿的脖子上的时候不可以吃鱼 • 在Pullman地区,坐在路边用桶喝酒是违法的 • 在Collinsville的沙滩,穿下垂的裤子是违法的

西方社会越轨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西方社会越轨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西方;社会越轨 ;青少年;犯罪预防 f
作者简介:项亚光/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 上海 203 ) 024
社 会越 轨 是 既 古老 又 现 代 的 一个 社 会 问题 。
也促 使2 世 纪西 方 及 美 国越 轨 社 会 学理 论 多元 化 0 发展 。2 世 纪前 6 年 ,西 方社 会 学 诞 生 了 以墨顿 0 O 为 代 表 的 结 构 性 张 力 理 论 (t cua t i Sr trlSr n u a
社 会越 轨 行 为 。西 方 国 家对 社 会 越 轨进 行 专 门和
亚 文 化 理 论 ( h oy o T l世 纪 末 ,当今 已形 成 了 9 较 为 成 熟 的 越 轨 社 会 学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的研 究 成 果 。 目前 国外将 越 轨 社会 学 研 究 分 为 两个 历 史 阶 段 ,以2 0世纪6 0年代 为分 水 岭 ,将其划 分 为传 统 阶 段 和 新 越 轨 社 会 学 阶 段 , 即 以 涂 尔 干 (. E Duke rhi m)为 代 表 的创 始 为 开 端 , 以 默 顿 f. R K. Metn 为代 表 的传统越 轨 社会 学 阶段 ,以莱默 特 r 1 o
为界 定 为违规 行 为 。 . . 1 、结构 性张 力理 论
M.e r L met 西 考 尔 ( V. io r1 昆 内 . )、 A. C c ue )和
13 年美 国社 会 学 家 墨顿 提 出的 结构 性 张 力 98 理 论 ,又 称 结 构功 能理 论 ,其 思想 源 于涂 尔 干 的 “ 范 ”(nmi 概 念 。∞ 失 ao e ) 墨顿 将 社会 文 化 结构 分

Dieet l scai ) 社 会 控 制 理 论 (oil f rni oi o 、 f a As tn Sc a C nrl hoy。这些 传统 社 会越 轨理 论都试 图从 ot er) oT 较 为宏 观 角度 ,定 义 越 轨行 为和 解 释越 轨 行 为 的 原 因 。他 们假 设社 会 存 在 着稳 定 和 一 致 的规 范 , 并 以这 种 规 范 为标 准 来 判 别 越轨 行 为 ,将 越 轨 行

越轨同伴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节因素研究述评

越轨同伴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节因素研究述评
( 一) 父母 监 控
大量的研究支持父母监控的调节作用。几个有代表性 的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 , 当父母不 了解青少
年 的行 为 的时 候 , 交 往越 轨 同伴 和青 少 年 越 轨行 为 的相 关 性 会 变 大 。 ②L a i r d 、C r i s s 、P e t t i t 、D o d g e和 B a t e s的研 究 表 明 , 无论 是对 男孩 还是 女 孩来 说 , 父 母 的监 控 知 识 ( 了解 青 少 年 的 去 向 、 同伴 和行 动 ) 会 弱化 朋友 的反 社会 行 为和个 人 的反社 会行 为之 间的 紧密联 系 , 当青 少年 相 信他 们 的父母 具 有 高 水平 的 监控 知识 的时候 , 他们 既不 大可 能交 往越 轨 同伴 , 也不 大可 能 会受 到 越 轨 同伴 消极 行 为 的影 响 。 ③ 而父 母 撤 销监 控会 对 交往 越轨 同伴 具有 预测 作用 。 ④
பைடு நூலகம்
而基于这些因素的预防干预研究也都取得 了比较好 的效果。


家庭 因素 的调 节作用
家庭 因 素是青 少年 犯罪 的 主要影 响 因素之 一 。随着 犯 罪 理论 的不 断发 展 , 家 庭 因 素与 青 少 年犯 罪 关 系的研究 重 点 已 由最 初 的家庭 结构 因 素 ( 如 家庭 完整性 、 家 庭 经济 状 况 ) 逐渐 扩 展并 聚焦在 家 庭功 能 因素( 如 家庭 气氛 、 亲子 依恋 和 亲子 沟 通等 ) 和 家庭 成 员 行 为 因素 ( 如教 养 方 式 、 父母监控等) 。 ① 而 越 轨 同伴影 响青 少 年犯 罪 的家庭 调节 因素研 究 , 也多 集 中在 父 母监 控 、 父 母 管教 、 亲 子 依 恋 等家 庭 成员 行 为 因素 或家庭 功 能 因素上 。

越轨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成因——基于对武汉市流动犯罪青少年的调查

越轨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成因——基于对武汉市流动犯罪青少年的调查
[ 中图分类号 ] 9 3 5 C 1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0 7— 3 X(0 10 0 5 0 10 0 2 2 1 )3— 0 8— 4
A s atA q et n a esre a o d ce h nCt n ecueo ub ni mi a t ue i e b t c: us on i uvyw scn u t i Wu a i ,a dt a s f ra r i r dn y h m g n vnl d — r j e
i rg n t d fo t e b e ki ewe n s c a o l n nsiu in li sr me t. Th r fr , t r v n b n so i i ae r m h r a ng b t e o il g as a d i tt t a n tu n s o e e o e o p e e tur a
少年在城市的就业 、 教育、 社会 资本和他们对城市 的社会期待方面 , 描述并分析了他们 的社会 目标与 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问题 , 并认为这种断裂诱发
量 问题 , 管女 性 犯 罪有 增 多 趋 势 , 是 在 总体 犯 尽 但
问题也倍受关注。城市外来犯罪青少年, 是指在城
市犯案 、 非本 地户 口 、 案 年龄在 1 犯 8岁及 以下 的青
少年。他们一般因外出打工或随父母 、 朋友而来到 城市 。流 入城市 的青 少 年受 到 自身所 拥 有 资 源 的
2 1 年 7月 01
南京人 口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
Jun l f aj gC l g r ouao rg mm ngm n ora o ni o ee o plt nPor N n l f P i a eMaae e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

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据报载:就福建省漳平市来说,自2002年以来,该市就有青少年犯罪案件85件140人,其中抢劫28件5人,盗窃36件48人,寻衅滋事28件15人,故意伤害5件6人,敲诈勒索3件8人,绑架2件2人,拐卖妇女1件5人,强奸1件1人,故意杀人1人。

青少年犯罪率与前几年相比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称英雄,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

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手段来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我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

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

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1(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

当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和丑恶现象。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

如今年发生的一起绑架案。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

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

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三是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严重的乱贴标签现象,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七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

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走上邪路。

2(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的犯罪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

犯罪的青少年的从其心理特征来看,有几种常见的犯罪心理特征:1、认知特征上犯罪的青少年的认知特征,表现在他们所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等诸方面。

青少年的核心是两个精神支柱和三种观念。

三种错误观念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和低级的生活观。

具有反社会倾向人生观的青少年,必定缺乏正确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理想。

失范青少年由对社会主义的无知发展到对社会主义的不满乃至对立,有的似乎还不曾想到反社会,但潜意识里有一种与社会"对着干"的成份。

青少年有严重的道德缺陷,或者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恶性发展,他们不曾想到全社会利益。

青少年绝大多数法制观念淡薄,或者是个空白。

他们主张个性极端自由,个人欲望不受任何的社会约束和强制,把勇敢、英雄与亡命、莽撞混为一谈。

另外,犯罪的青少年中,有一种通过自我归因而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即对自己的种种犯罪行为都有一套正当理由。

2、情感特征情感体验的低级性和庸俗性。

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无节制地吃、喝、玩、乐等欲望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他们由此获得快感,又进一步增加无节制的欲望的产生。

情感发生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一些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在感情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

情感冲动有一种强烈的、疾风暴雨般的感情体验,心理学上谓之激情,由于激情导致的违犯罪称激情犯罪。

他们由于对社会采取敌视态度,由于自卑而总觉得周围人每时每刻都在斥责自己,其心理格外敏感,激情十分突出,即容易产生激情而难以自我控制,以致导致违法犯罪,因而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常带有偶发性、残暴性。

情感的孤独性和偏执性。

违法青少年有一种孤独感,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人,不管是由于犯罪而遭遇、孤立,还是因孤独而犯罪,他们确实强烈意识到自己受社会、近邻白眼相视。

3、信念特征信念缺乏症,即缺乏正确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理想。

信念畸变症,违法青少年中,大部分人心中是一种歪曲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

信念异化症,即形成一种非社会的信念。

由于违法青少年多在自己那一类朋友圈子里寻找依托,而不相信政府会给自己帮助。

"近墨者黑",在坏环境的影响下,形成无政府主义"自由观"。

4、意志特征目的选择的异常性。

就他们的意志选择来看,他们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异常需求,而他们的异常需求却又是社会不能也不应满足的。

有一些青少年模仿流行书中所描写的绑架方式,把别人的小孩劫持到秘密的地方,否则"撕票"。

对这种异常需要的追求,必将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因而具有严重的反社会性质。

行为的轻率、盲从。

轻率、盲从是违法青少年最显著的意志特点。

缺乏自制力。

违法青少年往往任性、鲁莽、散漫、放荡、无毅力等等。

不良行为习癖化。

一旦不良行为成为一种习癖,就象吃鸦片上瘾一样,意志几乎难以3起到抑制作用,就会经常受情绪冲动和欲望驱使而违法,而且在违法时不感到有任何心理压力。

5、行为特征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比较集中,以偷盗扒窃为主,打架行凶次之,侮辱妇女再次。

偶发性强。

青年少犯罪时很容易为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所以作案过程偶发性强,既使事先有所预谋,但从动机产生到行为的发生,时间极短,甚至可为很简单的一件小事而致伤人命。

模仿性强。

青少年犯罪手段,不少是模仿而来的。

或模仿其他犯罪分子,或从小说、影视中寻找模式。

多种犯罪集于一身。

违法青少年数罪并犯的情况比较严重,"双料货"、"多面手"较多。

这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动荡的年龄阶段,把握不住自己。

想干什么,事先缺乏周密的思考,动机容易转移。

手段凶狠。

违法青少年大多身藏凶器,动辄使用凶器,并表现出野蛮、凶狠和残忍的行径。

此外,青少年违法行为还有易受暗示的特点,有冒险而不顾后果的特点等等。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很多。

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易冲动,好感情用事,做事不计后果,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其中,家庭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少年的成长。

据有关部门一次对全国八省市二千余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父母分居、离异、再婚和丧偶的占24.1%,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占20.5%。

[4]调查还表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当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增多,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

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不足,缺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

(一)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青少年犯罪呈现上升趋势,而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法规却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实体性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适用性;程序性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处置性规定过于原则和空泛,缺乏针对性;同时,关于消除青少年刑事污点方面也存在立法空白。

1、尽快修改刑法,条件成熟时再制定单独的《少年刑法》为满足处理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急需,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修改刑法典,单设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理专章,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独立的《少年刑法》,专章内容应在现有刑法有关未成年人条款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补充,尽量做到完善,并充分体现专章规定的特殊性。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