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初稿》复习笔记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木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 三、名词解释题1.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 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 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 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 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 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 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 《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 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 语言学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A.《毛诗诂训传》 C.《说文解字》2.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共5分) 最早见于(A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D.《尔雅》 A .C.3.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D . C A. 许慎 B.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 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 、填空题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 声训、 义训。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第2页;共103页第3页;共103页第4页;共103页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所以它解释的对象不但有词语,还有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字。
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郭在贻先生认为许慎和段玉裁对“训诂”二字的理解比较剴kǎi切(切中事理):《说文》:“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第5页;共103页3、训诂学的发展(1)汉代训诂学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很发达,《说文解字》《尔雅》《释名》先后产生。
但最初的训诂,包括我们古代的小学中的文字、音韵也是一样,都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只是一种附属于古代典籍而随文释义的专门工作。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当时的训诂资料,一般存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中。
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典籍,不但包括注音、释句、释段,还包括阐发思想观点,说明修辞手法。
后两者不属于语言文字的研究范围了。
后来人们把这些典籍中的注释抽出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编纂就形成了一种与字典和词典相类似的训诂专书。
《训诂学》训诂的方法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方法复习要点一、解释名词术语1、“读为”和“读曰”“读为”和“读曰”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专门术语。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
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为’、有‘读若’。
‘读为’亦言‘读曰’,‘读若’亦言‘读如’。
字书但言其本字本音,故有‘读若’,无‘读为’也。
”根据段注,可知“读为”和“读曰”本是一回事,没有什么不同。
例如:《庄子》:“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卫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莳。
”《尚书·益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郑玄注曰绘“读曰”某字。
段玉裁在《说文》注中引郑玄此注后云:“读曰犹读为,易其字也。
”在上述诸例中,“变、畔、莳、”等为本字,“辩、泮、时”为通假字,用“读为”、“读曰”而明之。
2、“当为”、“当作”“当为”,则是纠正文献中字误或声误的专门术语,又叫“当作”。
例如:《礼记·檀弓》:“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
鲁人欲勿殇重汪踦。
”郑玄注:“重,皆当为童。
”《礼记·檀弓》:“自败于臺鲐始也。
”郑玄注:“臺当为壶,字之误也。
”可见,“当为”同“读为”、“读曰”完全不同。
3、互训—即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
如《说文·口部》:“咽,嗌也。
”“嗌,咽也。
”4、声转-是指同一个词,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其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分化为若干个词的现象。
如“父”和“爸”,“母”和“妈”,本是一个词,经声转而变成了两个词。
“大波曰澜,小波曰沦”,“澜”、“沦”也是由声转而分化出来的。
5、互文见义:指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有时也指由于行文需要避免重复,用同义词互相替换。
6、通语指在广大地区里通常共同说的词语。
见于汉扬雄所作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简称《方言》)。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训诂学》自考笔记(一)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训诂学初稿》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训诂与训诂学1.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何谓“训诂”?(1)训、诂,散言时,都是“解释”之意,析言才有区别;(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连言为“训诂”或“诂训”;(3)“训”和“诂”本身兼具动词、名词两种用法,解释词义叫“训诂”,解释的词义也叫“训诂”。
浅显的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3.※何谓“训诂学”?※“训诂学”即是指以解释词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4.“新训诂学”20世纪40年代王力先生便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的想法,主要目标就是让训诂学能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
二、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1.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2.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3.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4.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5.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诂学。
三、※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1.先看在语言学中的地位现代语言学根据语言三要素分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此外还包括方言学、语源学、修辞学、词典学等学科,其中与词汇学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训诂学”了。
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三部分,分别就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研究语言意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学问。
2.训诂学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与语义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最密切,但不等于说训诂学就是语义学,只能说训诂学属于语义学范畴。
因为训诂学和语义学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训诂学经常要涉及语法结构、篇章大意、修辞手段等,而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的涵义及其演变规律。
第二,与语源学的关系。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训诂学考试要点60条
《训诂学》期末考试重点1、训诂:“训”、“诂”二字都是指语言解释,意义相近,经常连用,两字的次序早期不固定。
后来次序趋于稳定,逐渐凝固成一个双音词,指的是解释语言的工作以及解释古书语言形成的训诂资料。
后来又成为学科名称。
2、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先秦时期训诂学特点: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
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
5、两汉时期训诂兴盛的原因:(1)、重视文化建设(2)、经学的带动(A、汉武帝:“独尊儒术”B、“五经”:《诗》《书》《礼》《易》《春秋》C、经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优秀者可以做官D、读研古书成为社会时尚,古书新注本、新解说不断涌现,同一经书常有多家注本流行,互相辩难争鸣。
)(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6、今文经特点: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解读经书,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因而他们注释往往繁冗庞杂,穿凿附会,大搞繁琐考证、义理发挥,甚至宣扬谶纬迷信,神化儒家经典。
7、古文经学的特点:反对今文经学的义理发挥,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训释,按照字义解释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
汉代就有“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8、汉代训诂成就:(1)、整理注释古代典籍(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2)、纂集资料创立专书9、《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
10、《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
内容包括序录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
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
部首和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
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式、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3.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其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4.疏:兼取疏通与疏记的意思。
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释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6.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二、其他1.注疏的内容(P44~60)(出一段古注疏的文字,要求说出分别是哪种或哪些注疏内容)( 1 .)解释词义( 2 .)串讲文意( 3 .)分析句读( 4 .)校勘文字( 5 .)阐述语法( 6 .)说明修辞手段( 7 .)诠解成语典故( 8 .)考证古音古义( 9 .)叙事考史(10.)记述山川(11.)发凡起例(12.)释义和叙事2.记住随文释义的注疏每一种最著名的著作(P34~43)例如:传,《毛诗故训传》;解,《春秋公羊解诂》何林,《春秋谷梁传集解》范宁;校:《战国策校注》【宋】鲍彪;音义:《经典释文》陆德明(所包含的意义)3.单释语义的专著,根据释义对象又分为几类?并结合后面的知识,记住相关著作的作者。
分为5类。
(1.)总释群书语义的:《尔雅》(秦汉之间的人所作)、《小尔雅》(无撰人名氏)、《释名》【汗】刘熙+刘珍、《广雅》【魏】张揖、《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拾雅》【清】夏味堂、《比雅》【清洪亮吉】、《经籍纂诂》【清】阮元、《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转语》【清】戴震、《文始》(章炳麟)、《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评议》+《诸子评议》【清】俞樾(2.)只释一书语义的:《毛诗传义类》【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3.)解释部分词语的:《通俗文》、《训俗文字略》【北齐】颜之推、《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瞿灏、《常用字训》【晋】殷仲堪、《难字》+《错误字》【魏】张揖、《杂字解故》【魏】周氏、《异字》【梁】朱育、《雅》【宋】陆佃、《尔雅翼》【宋】罗愿、《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石药尔雅》【唐】梅彪、《本草尔雅》【北宋】、《骈雅》【明】朱谋玮、《叠雅》【清】史梦兰、《别雅》【清】吴玉搢、《辞通》(近人朱起凤)、《果裸转语记》【清】程瑶田、《释大》【清】王念孙、《语助》【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词诠》(杨树达)、《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文言虚字》(吕叔湘)、《虚词历时词典》(何金松)(4.)解释方言的:《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章炳麟、《蜀方言》、《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5.)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羌尔雅》+《番尔雅》(已亡佚)、《佛尔雅》【清】周春4.《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四部书的基本情况(1.)《尔雅》传说为周公或孔子及其门人所为作,后经考证,是秦汉之间的人编成的。
《训诂学》训诂的体式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体式复习要点一、解释下列名词(1)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随文释义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2)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在甲骨刻辞中就已出现。
陆宗达:《训诂简论》:“存在于周秦正文中的诠释文字,实际就是训诂方法的开端。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3)传:《说文》:“传。
遽也。
”《尔雅·释言》:驲(ri)遽,传也。
”皆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之凡由此达彼皆曰传。
又引申之,递达古今之言语亦谓之传。
解释古今之言语亦谓之传。
如《春秋》有“三传”,《诗》有《毛诗故训传》、《韩诗内外传》等。
(4)说。
《说文》:“说,说解也。
”即说明解释之意。
引申为用以说解的词语。
如:《墨子》有《经说上》、《经说下》。
《韩非子》有《内储说》、《外储说》等。
(5)解。
《说文》:“解,判也。
”解的本义就是分解、分析。
训诂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
《管子》有《牧民解》、《形势解》。
《韩非子》有《解老篇》等。
(4)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
”即给书表明其意,记识其事。
注书叫笺,从郑玄开始。
它的特点是既解释经义又解释注义。
(6)注。
《说文》:“注,灌也。
”注书也叫注。
贾公彦云:“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段公裁亦云:“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
故解经以明其义曰注”。
(7)释。
《说文》:“释,解也。
”《尔雅》解释古今异言和方俗殊语及事物名称都叫“释”。
后世注书称释的很多。
如:李充的《论语释》、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等。
(8)诠。
《说文》:“诠,具也。
”即具说事理之意。
《淮南子》有《诠言篇》。
后世注书叫诠。
如;唐李翱的《易诠》,杨树达的《词诠》。
(9)疏。
《说文》:“疏,通也。
”注解叫疏,大概兼取疏通与疏记之意。
实际上是指引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或进一步发挥的文字。
(10)义疏。
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 (h 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1)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1)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 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 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 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 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 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 20130589《训诂学初稿》读书笔记摘要: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属于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在此基础上探求研究规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周大璞先生的《训诂学初稿》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温故知新,开拓创新,融会贯通,在传统文化研究中,是一部富含基础性、理论性和启发性的著作。
全书共七章,全面介绍了训诂学研究目的与方法、训诂体式、训诂条例、训诂的运用、读注和作注、训诂源流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字:训诂训诂学注释一作者简介周大璞精于古汉语,并把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的学问,用到笺释、校勘、辨伪、辑佚、考古等方面,在学术界名望颇高。
他一生贯注全部精力从事教学和研究所工作,以古汉语为主,成果出得早、出得多,价值亦高。
建国前,著有《荀子札记》、《法言校释》、《传注通论》、《论语撰人考》等。
建国后,撰写过《语言学概论》、《现化汉语》、《汉语语法史纲要》等教材。
在报刊上发表过《释侬》、《释底》等论文三十多篇。
1980年他的专著《训诂学要略》一书正式出版,在国内外颇获好评。
接着,他又受教育部委托,编撰一本高等学校文科通用的训诂教材,即后来的《训诂学初稿》。
该书自1987年出版以来,已先后重印20余次,已发行近二十万册。
二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训诂就是解释,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诂这个词很早就有,最初本是两个经常连用的单音词。
前人把它们分别加以解释,各家说法略有不同,可以有如下概括:1.“训”和“诂”散言时,都是“解释”的意思,析言时才有区别。
“诂”是释故言,“训”是道物之貌。
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以连言为“训诂”或“诂训”。
“训诂”也叫做“故训”,诂、故,古字通用。
3.“诂”和“训”兼具动词、名词两种用法,“训”“诂”连称也兼具动词、名词两种用法。
训诂学笔记
训诂学笔记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训诂与训诂学1.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何谓“训诂”?(1)训、诂,散言时,都是“解释”之意,析言才有区别;(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连言为“训诂”或“诂训”;(3)“训”和“诂”本身兼具动词、名词两种用法,解释词义叫“训诂”,解释的词义也叫“训诂”。
浅显的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3.※何谓“训诂学”?※“训诂学”即是指以解释词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4.“新训诂学”20世纪40年代王力先生便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的想法,主要目标就是让训诂学能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
二、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1.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2.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3.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4.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5.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诂学。
三、※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1.先看在语言学中的地位现代语言学根据语言三要素分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此外还包括方言学、语源学、修辞学、词典学等学科,其中与词汇学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训诂学”了。
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三部分,分别就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研究语言意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学问。
2.训诂学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与语义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最密切,但不等于说训诂学就是语义学,只能说训诂学属于语义学范畴。
因为训诂学和语义学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训诂学经常要涉及语法结构、篇章大意、修辞手段等,而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的涵义及其演变规律。
第二,与语源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语源学关系也比较密切,理由有二:一是语源学从本质上说是研究语义发展变化的;二是语源学研究要借助许多训诂学资料。
第三,与语音学的关系。
语言的音和义是互相依存关系,不能分离的,所以可以“因声求义”,寻着语音的线索来发掘语义的可能。
第四,与语法学的关系。
古人的语法观念是伴随着训诂学而同时产生的。
一般来说,词义有概括义和具体义,“概括义”又多是脱离具体句子而存在的,而“具体义”则会受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语法构造规律而决定,所以训释词义就不能不考虑到句子的具体语法特点和结构。
第五,与修辞学的关系。
训诂要讲明大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
第六,与文字学的关系。
欲训释词义,必先认识承载词义之文字形体。
第七,与词典学的关系。
二者原本就是一家第八,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文史哲……四、信息时代训诂学存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训诂学作为一门挖掘语言信息的学科,千百年来都是通过解释语言来实现异时异地语言信息之交流,尤其当下,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更是促进了训诂学的研究开展,同时训诂学的研究进步反过来又会加速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
五、研究训诂学的方法第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第二,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第三,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的结合;第二章训诂体式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一、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远在甲骨卜辞的正文中就已发现有训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里含训诂就更多了,不胜枚举。
总的来说,文献里的训诂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解释词语2.串讲句意3.说明章旨二、随文释义的注疏1.注疏的名称:传——先秦对经典最初的注解,又分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等;说——说明、解释,引申为解说;解——分析语义;集解——○1集合众家的解释,○2通释经传;诂——训——常与诂连言,称“诂训”;也会与注连言,称为“注训”;笺——注书称笺,始于郑玄;注——释——诠——具说事理,比如杨树达《词诠》述——学——订——平议或评议校——考核古书证——取“征验”之义微——微旨隐——犹“微”也疑——如《毛诗释疑》义——义理疏——疏通之义义疏——疏通词义,别有“义注、义章、义证……”等称法音义——辨析音义的书籍章句——离章析句2.注疏的内容:解释词义;串讲文意;分析句读;校勘文字;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解成语典故;考证古音古义,这种自汉代即有;叙事考史;记述山川,地理书的注解,如《水经注》;发凡起例,起于上古;释义和叙事。
3.注疏的分类:注和疏,“注”只释经,“疏”兼释注。
他人所注或自注,“他人所注”始于先秦,“自注”又名“子注”。
补注和集注,补原文(旧注)之缺漏、集合众家注解。
4.注疏的驸经古代的传、注多是分开的,自郑玄、王弼之后,把传注附在经的后面,形式几经变化——有把经、传合为一书者,有以传注分别附于各篇各章之后者,有句句相附者,更有把注解附于各中本字之下者;经注合刻以后,经文用大字,注文用小字等等。
三、通释语义的专著通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单解语义”、“音义兼注”和“形音义结合”等三种,这一类专著着眼于某词的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不同于“随文注疏”的释义。
1.单解语义的专著有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小尔雅》、《广雅》、《经籍纂诂》、《读书杂志》等;有单释一书语义的,如《说雅》等;有解释部分词语的,如《通俗文》、《训俗文字略》、《常用字训》等;也有解释方言的,如《方言》、《续方言》、《新方言》、《蜀方言》等;还有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如《羌尔雅》、《番尔雅》等。
○1《尔雅》——我国第一部词典,也是第一部分类词典,全书共分19篇;《尔雅》一书的价值:古人张揖在《上广雅表》里盛赞此书为“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
今日之看法,首在于其它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次它保存了很多词语的故训。
《尔雅》一书的缺点:在分类上不够科学;所收词语义项不完备;释义方法多用同义词,致使意义不够明确。
《尔雅》注疏,最早的为“犍为文学”作的,流传最广的是清代郝懿行的“义疏”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解释词语的解释各种名物的○2《小尔雅》:《尔雅》的一个续篇。
○3《释名》,东汉刘熙所著,其想以此书达到让百姓知晓“日称之物”的意义来源,也就是他要推求这些名称的由来,探索语源。
他所用的方法是“因声求义”,即利用语音上声同声近的字来探索,此法亦谓之“声训”。
评价:此书的优点在于,同样保存了很多古义和各种名物制度的论述,也提供了一些初始的语源探索的步伐,但免不了的缺点就是由于过分迷信声训这种方法,致使有些释义陷入到唯心主义里面。
○4《广雅》与《广雅疏证》:《广雅》为三国魏张揖所著,从篇名上看,《广雅》是想“广《尔雅》”之义,故而体例基本一致;《广雅疏证》是清代王念孙所注,汉语训诂学上一部重要著作,在汉语训诂学史上乃至整个语言学史上都很重要,原因在于它不仅对《广雅》进行了系统整理,还举例详实,运用当时古音研究的最新成果(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为古汉语的研究作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5《拾雅》、《比雅》清代学者用来弥补《尔雅》、《广雅》的缺漏的训诂专著○6《经籍纂诂》、《故训汇纂》a.《经籍纂诂》,清人阮元所著,该书收录范围甚为广泛,可以说把唐以前的训诂网络无遗。
此书按照106平水韵编排,每韵一卷,共106卷。
王引之曾在《经籍纂诂序》中称此书,“展一韵而众字必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
然而,缺点自不可免。
b.《故训汇纂》,是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宗福邦等学者在《经籍纂诂》的基础上用当代辞书编纂法编排而成。
它是一部大型的继《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之后的汉语语文工具书,该书最大功绩便是实现了传统故训最为完整的资料大汇编,它汇集的故训兼包三教九流。
同时,此书体例编排比较易于检索,方便查阅。
“兼容并包”、“原汁原味”,便成为此书一大特点。
我们今人对待这部巨著要本着共时性和历时性眼光,正确利用该书去分析。
a.发掘了一些语言史料;b.纠正了前代的一些错误解说;c.对词的词源意义作了一些探索;d.揭示了《广雅》的体例;e.校正了《广雅》的讹误。
○7《转语》、《文始》a.《转语》,戴震所著,此书名称是从扬雄《方言》中借来的,已经失传,仅存《戴东原集》卷四中,原书共20章。
b.《文始》,近代学者章太炎所著,一部探索语源的著作,提出“立语根、建词族、列词序”的说法。
评价:该书揭示了汉语词汇的内部联系和系统性,奠定了汉语语源学的坚实基础,但也有其缺点,一是该书把《说文》510个初文和准初文都确定为汉语语根,是不妥当的,因为最原始的未必就是语根;一是只为汉字的孳乳勾画出大致轮廓,尚未逐字进行仔细的研究,也没有广泛征引故训旧说加以论证。
○8《读书杂志》、《经义述闻》a.《读书杂志》,清王念孙所著,是王念孙在阅读古籍时所作的杂记,这些杂记涵盖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诸方面内容,十分精彩丰富。
b.《经义述闻》,清王引之所著,王引之乃王念孙之子,与其父一样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其能做到“诸说并列,则求其是”,为了解释一个词,旁征博引,发千古之奥妙,实乃令人叹服。
“字有假借,则改其读”是建立在“古韵廿一部之分合,《说文》谐声之义例,《尔雅》、《方言》及汉代经师训诂之本原”的基础上。
因此要了解王氏之学,关键要懂得王念孙的古韵二十一部和他们的通假学说。
评价:杨树达在《词诠序》云:“凡读书者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
训诂治其实,文法求其虚。
清儒善说经者,首推高邮王氏。
其所著书,如《广雅疏证》,征实之事也;《经传释词》,掏虚之事也。
其《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则交会虚实而成者。
呜呼!虚实交合,此王氏之所以卓绝一时,而独开百年来治学风气者也。
”○9《群经平议》、《诸子平议》这两本是清儒俞樾所著,都是训诂考据的书。
○10《毛诗传义类》、《说雅》、《选雅》《毛诗传义类》,又叫《毛雅》,清陈奂撰写,共十九篇,此书为专辑一书开了先河,后来的《说雅》(清朱骏声所著)、《选雅》(清程先甲所著)都是以他为榜样的。
○11《通俗文》、《训俗文字略》、《恒言录》、《通俗编》这几部书都是解释俚语、俗语的,作者分别是服虔、颜之推、钱大昕、崔灏。
○12《常用字训》、《难字》、《杂字解故》、《异字》、《错误字》关键在于“以古音求古义”高邮王氏之学○13《埤雅》、《尔雅翼》、《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都是解释名物的书,《埤雅》作者是宋陆佃,《尔雅翼》作者是宋罗愿,《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是三国陆玑所撰。
○14《石药尔雅》、《本草尔雅》专释药名之书,《石药尔雅》作者是唐梅彪,《本草尔雅》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