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 -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共42页

合集下载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载文化的事物都已消失或损毁,唯独方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彰显地方的文化。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

在长期的使用和改进过程中,除了发挥交流媒介的作用以外,方言也组成了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方言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所以,方言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传统地域文化具有珍贵价值。

然而,时代总是在不断的革新中发展,在迎来新的事物的同时,一些旧有文化也在不可避免地流失。

通用语言对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增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全民文化进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

1956年1月28日,中央成立了由陈毅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同时国务院还做出决议,即于同年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言统一势在必行。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少数民族的语言就不说了。

即使汉语中也有多种方言,最主要的当然是以京腔为主的北方方言,即现在的普通话。

其他的主要方言如粤语、闽南语,从北方方言派生出来的西南(云贵川)方言,湖南的湘方言和江西的赣方言。

此外还有客家话、福州话、潮州话、温州话等次方言。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方言,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

然而,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开放的环境下,方言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不会讲方言,即使会讲方言也仅限于在家乡。

同时,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地方方言的普及与方言文化的纯正。

很多人并不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对方言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方言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群体中使用的属于该地区或该群体特有的语言形式。

方言与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系统。

首先,方言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一个地区的方言系统通常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与该地域的环境、历史、社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方言差异,这反映了中国的地理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历史渊源复杂等特点。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工具,更是地方习俗、民间传统等的载体。

其次,方言传承和保护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方言正在逐渐被标准语言所替代。

这种趋势一方面对方言文化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很多方言使用者感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丧失。

因此,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方言保护和研究工作,推动方言教育和方言文化的传承。

这对于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方言的存在使一个地区有了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交际方式,从而形成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

方言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方言也常常作为表现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出现。

比如,在中国的民歌、戏曲以及一些地方剧种中,方言被广泛用于演唱和对白,使作品更加地道和贴近地域文化。

最后,方言的存在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地域的民俗风情、历史事件、习俗传统等等。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陈建民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

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

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饭”是指的米饭。

北方的“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米饭”。

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

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

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馒头”。

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

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

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

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

过去,北京人忌“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

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

广东的“饮茶”不同于北方的“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

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

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

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

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

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

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

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

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

第一单元 课件 方言与中国文化 绪论

第一单元 课件 方言与中国文化 绪论

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一讲绪论主讲:武汉大学文学院阮桂君邮箱:ruanguijun@一楔子中国五方杂处,方言众多·方言不同容易造成误会“孩子”还是“鞋子”?·方言有奇特的现象宁波人说话,可以用“哆来咪法索拉西”“你干什么”·各地表达方式差别很大 东北人——你干哈? 天津人——你干嘛呢? 上海人——侬搞哪能啦? 四川人——你搞啥子么? 武汉人——你搞么斯撒? 湖北松滋人——你搞么兹吗?课程目标(1)了解自己的方言,了解中国语言的基本情况,知道哪个地方的人讲什么方言,如果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达到根据他人口音大致推断他是什么地方的人,那就非常好了。

(2)了解汉语方言的基本情况之后,培养自己对母语的情感,树立方言平等观念,珍视自己的方言,并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方言。

二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有哪些特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社会属性(1)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轻便性、负载信息的无限性、表意传情的精细性(2)语言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活动必须以一种物质形式为依托,最方便、最灵活的依托就是语言。

没有任何依托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3)语言的社会交际工具性决定了它的全民性自然属性符号是事物的标记,语言符号是用声音形式标记事物或思想的。

语言的各种要素和单位,形成一个有语音机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三要素语汇语法语言三要素古今演变汉语的五个阶段汉字产生以前先秦时代两汉至隋唐 晚唐五代至五四运动前五四以后 原始阶段 上古汉语 中古汉语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似乎是很平常的东西,我们天天说话,处处用语言。

只要生理上没有缺陷,小孩子学会说话比学会走路或用筷子吃饭更加自然平易,人们将它用于日常交际,也是不知不觉、毫不费力的。

大概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语言乃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

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将无法维持,人类的文化创造也无法实现。

传统文化方言

传统文化方言

传统文化方言
传统文化方言是指一种文化或地区特有的语言形式,通常与该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

这些方言通常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方言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方言,其中一些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比如,吴语、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方言的代表。

这些方言不仅具有语言学价值,还承载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方言,人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方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传统文化方言,转而使用普通话或其他流行语言。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方言,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如开展语言教育、推广文化活动、鼓励民间文艺创作等。

总之,传统文化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言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Þa danh tiÕng H¸n vµ hµm ý v¨n ho¸ trong ®ã阮氏翠幸河内外语大学中文系提要:地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世界上各国民族语言中皆有自己的地名系统,而每种语言的地名都蕴含着本民族浓厚的文化特色。

本文从汉语地名的语义、命名类型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关心汉语、汉文化的学者更加了解汉语地名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地名命名文化内涵引言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

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

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

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

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

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

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

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

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一、地名的语义语言学家所感兴趣的不只是地名的形式和它的构词过程,而且还有地名的意义(它的语义)。

方言文化资料

方言文化资料

方言文化方言是一种地域特有的语言变体,是特定地区或特定社群内部使用的语汇、语音、语法的总和。

方言文化不仅仅是语言的使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承载着某个地区特有的历史、生活习俗、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方言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但也在一些特定的社群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方言文化的意义、特点和传承方式。

方言文化的意义方言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精神符号,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方言,人们可以感受到地方的亲切感和归属感,认同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

同时,方言文化还反映了地区的历史、社会风貌和人文特点,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有助于维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方言文化的特点方言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口头传承:方言是口头语言的一种变体,一般不像书面语言那样被规范和标准化,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承和发展。

因此,方言文化更加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域性:每一种方言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对应着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方言文化是地方文化的具体表现,反映了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丰富多样: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各地方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方言文化。

这种多样性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

方言文化的传承方式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为了让方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记录和整理:对方言进行记录和整理是传承方言文化的基础。

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将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进行系统整理,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教育传承:学校教育是方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方言元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方言知识,培养对方言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民间传播:在社区、家庭等民间场合积极传播方言文化也是传承的有效方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简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简评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 —o 7 作者简介 : 韩松航 ( 1 9 8 7 一) , 女, 吉林 四平人 ,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 院, 硕士 。研究方 向: 汉语言文字学。
1 21
法, 它用 最质朴 最真 实 的方Leabharlann 式反 映生活 , 它 的语 言合
如果方言对某一类事物的称呼使用特别多 , 也 辙押韵 , 大俗 大雅 , 调 侃娱 乐色彩 浓 。东 北建 立相对 是人们对某类事物的使用频率高的体现 , 使用不 同 较晚 , 后经历闯关东等事件才促进 了东北 的开发和 的词语加以区分 , 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 , 从而也反 民族的融合 , 同时也促进 了方言间的融合。二人转 映 出这一方 言 区的此类 文化 的发达程 度 。本 章 中列 得 以发 展是后 来人们 的物 质生 活和心理状 态 相对稳 举 的“ 炭” 和“ 蟹” 就属 于此类情况 , 再如 , 我 国古代 定, 才有人专门进行研究 , 它的起源也众说纷纭。它 对马的使用率特别高 , 所 以根据不同的用途 , 马的名 的形成 与东北 黑 土地 的独 特 文 化 是分 不 开 的 , 东北 称被分成很多种 , 为人们在劳作 中的使用提供 了方 地 区一 年 只种一 次作 物 , 所 以有 大 半 年 的时 间是 空 便,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人们的交通工具 的发达, 马的 所 以相 应 的名称就缩 减 了 ; 再如 越 闲的, 漫长 的冬季使 人们 少 了户 外 的活动 , 人 们聚集 用途越 来越 少 了 , 在室 内 , 为 了寻乐 , 互相调侃 , 充 分展示 自己的才艺 , 南 因经常下 雨 , 所 以根据 下 雨 的程 度 也分 成 了很 多 种, 每一种也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这种 自然情况至今 充分展 示东 北人豪 爽 的性 格 。 所 以这些名称也被保存了下来。 二 人 转具 有较 浓 的 口语 色 彩 , 有些 方 言词 是普 仍然存在 , 承接第三小节“ 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 通话里 没有 的 , 因此 记 录较 困难 。二人 转后 来 能 够 一节 , 谈一个东北方言中的例子 : 虎, 这个 很快得 到 推广 , 很 大 一部 分 原 因在 于 二 人转 的说 唱 理状态” 一个是指 哺乳 动物 , 性 用 的是 东北 方言 , 更 接 近 于普 通 话 。二 人转 所 用语 词在 东北方 言 中有两个 含义 , 凶猛 、 力大的老虎; 还有一个就是表现出非人类常态 言更新特别快 , 它不拘泥于一种 固定的说词 , 但唱腔 如: “ 虎呵的” 、 “ 虎 巴 大都相 同。本章作者将地方戏 曲分为: 昆 曲、 高腔、 的詈语 或有 哗 众 取 宠 的意 味 , 巴” 、 “ 虎嘲嘲” 等 , 产生 了一定 的声音效果 , 使语言 梆子 、 皮簧 。但二 人 转有 其 独 特 的艺 术 形式 及 产 生 的感情色彩浓厚 , 富有表现力。这些忌讳语 的使用 方式 , 我们 认为它 并不分 属 于其 中一 种 。 同时反 映着 方 言地 区的价值 系统和信 念 。 二、 第七章— —方 言与 民俗 最后 一 节 中 阴历 除夕 或春 节 , 长 辈送 压岁 钱 给 语 言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而发 展 , 语 言 因人类 对 事 东北 有 一 种 说法 叫“ 压腰 儿” , 也 是 一 段 民俗 物的认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向着人们需要的方向不 晚辈 , 文化 的缩 影 。 断完善, 进而也 留下了它成长的轨迹。各地 因不 同 新词语随着时代的产生而产生, 同时也被 时代 的人 情风 俗 、 生 活条 件 而产 生 同物异 名 和 同名 异 物 一 旦 回到故乡 , 虽然 的现象 , 这都从不 同的侧面反映 了各地文化风貌 的 考验 着 。一个人 在外 时间久 了 , “ 乡音未改” , 但故乡 的语 言特别是词汇却 有 了变 差异 及文 化史上 被掩 盖的种 种事实 。通过 列举 各地 新词 的产 生 , 旧词 的 消亡 , 所 以虽是 故 乡但 有 些 亲 属称谓 差异 , 可 以看 出不 同 的 民俗 风 情 对称 谓 的 化 , 话语 可 能会 听不懂 了。 影响, 验证 了 “ 一 部 民族 文 化发 展 的历 史 也 就 是 民 三、 结语 族语 言发 展 的历 史 ” 。 本书是 中国方 言与历史文化交叉 的开 拓性研究 。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 东北方 既称开拓, 那么 自 然是对此项工作提供了很多参考的 言 中也是 如此 。称谓 泛化在 一定形 式上 已成 为我们 但也正因开拓使得许多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讨 对 外交 际 的一 种重要 手段 , 对于不 认识 的年轻 男��

透视地名用字的文化内涵

透视地名用字的文化内涵

透视地名用字的文化内涵作者:冯婉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5期一、地名用字反映文化内涵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例如,古代的“玉”部字和“车”部字,分别反映了我国的玉石文化和车马文化。

透过汉字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到其承载着的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数万年来,人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创造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这些文化因地域、民族和其它种种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所以文化史上讲到文化类型往往要冠以地名或民族名,例如,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或汉文化、楚文化。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显示出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从古至今,汉字经过整理和简化,许多地名用字先后发生了许多变化,其内涵也有许多改变,但仍有一些延续了古代或近代的文化内涵。

下面以大石桥市各地名用字为例谈谈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大石桥市自然地理和地名情况大石桥市隶属于辽宁省营口市,位于营口市的北部,辽河下游左岸。

东与海城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毗邻,南与盖州市接壤,西临营口市老边区,西北与盘锦市的大洼县隔河相望。

大石桥地处东经122°05′至123°00′,北纬40°19′至40°56′之间。

现辖2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3个镇,4个管理区,19个居民委员会,253个行政村,总人口73万,其中城镇人口22万,农村人口51万。

有汉、满、蒙、回、朝鲜等民族。

面积约1610平方公里。

大石桥市历史悠久,永安乡西田村的金牛古猿遗址是30万年前古猿人生活、劳动、创造灿烂古代文化的史迹,证实了大石桥市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市内各地区地名用字有“沟”“集”“市”“屯”“庄”“堡”“房”“窑”“营”“村”“台”“大厦”“市场”,这些地名用字承载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大石桥市地名用字文化内涵考察(一)地名用字与历史文化景观地名用字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景观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某些地名用字我们可以看出某地区的聚居地的地理地貌情况。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你说你是XX人,你怎么证明你是XX人
粤语
广东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有6700万, 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
香港700万、 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
美国和加拿大200万, 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 粤语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一带) 经过较长时间的语言交流融合与调适,
发音平仄
• 普通话 :1 2 3 4
• 河南话:3 4 1 4
普: 河:
河南,你好 2 2 23 4 4 41
在唐代日趋成熟, 发展到宋代,与现代的粤语相差不远。
具有完整,属汉语中原官话,是 河南省境内的方言。河南话分为三类:一 类是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原官话, 即为人们通常习惯所说的狭义的河南话; 其次是通行于豫北太行山一带的晋语-邯 新片,分布在济源、焦作、新乡 、鹤壁、 安阳的各辖县;还有一小部分则为通行于 豫南地区的江淮官话-黄孝片,分布在信 阳的新县、光山县。三种方言之间均不可 以顺利的交流。

方言与文化——精选推荐

方言与文化——精选推荐

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反应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或民族文化展开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另一方面,文化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从我国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语)的划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每一个大的方言区都是由固定的某一地区的人民使用的语言形成的。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的形成主要由于我国的领土辽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统一导致的社会不完全分化。

各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不一,交流不频繁,就使得共同语在各个地区出现变体,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

既然地域方言以地区划分为界,具有如此鲜明的差异,而语言又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那么地域方言形成的同时,势必也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且方言也是这一地域文化得以构建和传承的手段和形式。

例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语音差异上辨别出不同地区的民族性格。

北方方言说起来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符合北方人豪迈大气的性格;南方方言笼统的说,比较温柔缠绵,细声细语,也正如南方人性格温和,富有情调。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北方方言的“儿”化音较多,大家都喜欢叫“小孩儿”、“脸盆儿”、“板凳儿”之类,干脆利落,琅琅上口;南方方言中则多为“子”化音和“仔”化音,如“小孩子”、“盆子”、“凳仔”等等,读起来更具有亲和力。

这种差异的形成还要归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背景对方言产生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南方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集,商贸活动频繁,人与人交往密切。

形成了心思缜密,头脑机灵,风流多情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方言上就是吴侬软语,绮丽缠绵,更善于表现感情,用于交际。

北方的发展历史以游牧为主,地广人稀,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居民的性格大多是奔放豪迈,热情好客,重情重义的。

在方言的体现上就是发音洪亮,能给人以爽朗的感觉。

方言与中国文化 -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方言与中国文化 -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与少数民族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水、 黎、白、土家、仡(ge)佬(lao)族 、佤、傣等 族和克木人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滇、黔、川、 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铜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它是由作为炊具用的 铜釜演变而来。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文化在地名上也留下深刻的印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地名
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 散见于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广东曲江铜鼓岭、丰顺和文昌的铜鼓山; 广西博白的铜鼓潭、合浦的铜鼓塘、昭平的 铜鼓墟; 云南盐津的铜鼓溪;湖南靖县的铜鼓卫;贵 州石阡(qiān)的铜鼓关;福建永定的铜鼓 山;江西的铜鼓县。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鼠场,鼠街;牛场,牛街; 实际上十二生肖用于地名的机会并不均等。虎街 (仅见云南南涧县一例),蛇场(仅见广西隆林一 例),*猪场至今未曾发现。 民间禁忌心理(字面上写成虎街,但是在实际读音 上还是称作猫街;蛇街称作长虫街,很多用方言同 音字替代,如“朱、珠”代替“猪”;“阳”代替 “羊”;“久”代替“狗”;“基”代替“鸡”。) 与“场”、“街”相类似的同名在南方各省还有 “墟、圩”,在北方有“店、集”。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猜一猜
祖先种过的地(福建地名) 古田 黄河解冻(中国省级行政区名) 江苏 持久和平(陕西地名) 长安 全面整顿(云南地名) 大理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思考题
搜集一下你所在县市(或乡镇)的所有地名 (能够精细到多大程度就精细到多大程度), 然后分类试试,看看能发现什么。

中国地名的文化内涵

中国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

可见地名不是纯粹的地理现象,而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现象,也是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地名中民俗文化的印记地名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与历史社会文化的联系时千丝万缕的,从地名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历史长河的踪迹。

1.神话特色的地名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膜拜与理解,是对自然之谜的假想,因而这些假设便会渗透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地名文化中。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初民就对天地山河的形成以及人类起源等问题进行过思考,产生了创世神话传说。

现今河南桐柏县有盘古山,当地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该县群众每逢三月三还上山祭祀盘古爷。

盘古山以南约三十里,有座“八子山”,八个山峰,传说是盘古八个儿子灵魂的栖息地。

另外,在中国神话中,西王母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女神仙,玉皇大帝的信仰兴起后,人们便将其称为王母娘娘。

有关她的神话传说地名很多。

新疆的天山天池,古籍中称为“瑶池”,传说是西王母宫殿。

山东有王母池、王母泉;甘肃的回中山,相传是王母娘娘宴请穆王的地方,故又得名为“王母宫山”。

这些地名是古人对天神崇之情的体现,包含了初民祈求天神保护和赐福的愿望。

2.祈福文化特色的地名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求福寿,昌盛的心态,常用许多美好的言词来祝人们长寿。

如: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福寿无疆等。

这种喜好也反映在地名中,“寿”“吉”“福”等吉祥词语也频繁出现在地名中,借以寄予福寿、昌盛、吉利的良好愿望。

如:寿宁县、寿安山、万寿桥以“寿”为名,祈求多寿,昌盛街、昌乐县、昌瑞山等以“昌”为名,希冀安康繁华,这些遍及各地的地名中,充满了吉祥的词语,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社会反映。

同时,历史上的中国,朝代更迭,战乱不断,致使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民不甚其苦,于是人们便产生了祈求天下太平,安宁的心态,并将这种心态流露在所居住的地方。

在现代地名中不难发现“太平”“永宁”“永和”等象征和平安宁的词语出现了很多。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方言是一种地区性语言变体,通常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社群或族群中使用。

它是一种非正式的口头语言,反映了特定地区或社群的文化、历史和身份。

方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现象,涉及语言、社会、历史和心理等方面,对于研究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生活、劳动和交往的环境。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和社会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系统。

方言可以通过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展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从而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的方言系统中,不同地区的方言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民俗和地理环境。

比如广东话、四川话、上海话等,都代表了各自地域文化的独特特点。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深入了解各地的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方言与社会交往方言在社会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具有共同方言的社群中,方言不仅是彼此交流的工具,更是连接彼此情感和认同感的纽带。

使用方言可以增强社群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交往的和谐与稳定。

与此方言也反映了社会阶层、地位和身份。

在一些社会中,特定的方言可以标志出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身份,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隐性规范。

通过方言的使用,人们可以获取对方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信息,从而进行恰当的社交互动。

三、方言与历史传承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历史传承。

在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中的词汇、成语、谚语等,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及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为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化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语言材料。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还原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文化演变和文化交流,为保护和传承地区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方言也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地区社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方言与心理认同方言在个体心理认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1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12
2.人群的迁徙
人口迁徙是产生新方言的常见原因。几乎所 有汉语方言的形成都与人口流动有关,但是,移 民造成新方言往往要有3个条件。第一,要有一 定批量的移民而不是零星的少数;第二,要集中 聚居而不是插空散居;第三,移民的语言与原住 地的语言或方言形成抗衡之势。客家话就是典型 的代表。
13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 县话为代表。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在 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 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发展成为一 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 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 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
2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 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以北京 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 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 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 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 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 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里,老舍娴熟地运用了 北京语言,北京词汇之多,不胜枚举。比如“妞 子”“老爷子”“横打了鼻梁”等等,都是北京市民日 常生活用语,具有浓郁的北京口语色彩。这使得这部小 说的语言新鲜、活泼、亲切,洋溢着浓郁的北京韵味 儿。
这些创作实践表明,作家都是通过运用方言来增强 作品语言的表现能力,反过来又通过他们的作品把某 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语介绍进了民族共同语,丰富 了汉语的词汇。
7
规范语言不但要以活的方言为基础,而且 要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口语相接近,只有和 它接近才有可能把各方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 进来。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 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需会说民族共同语。

论从中美地名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论从中美地名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论从中美地名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引言语言在现实中产生是社会的产物,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活动必然产生、发展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必然与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要想真正掌握好一种民族语言,就必须了解该民族语言的文化特点,区分民族文化间的异同,才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范克(Funk,1950)在《词源》一书中曾这样形象地描述:“词汇常常隐藏着传奇故事,它往往把我们引入神话和历史,使我们了解伟大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

词汇像一个个小窗口,通过它可以熟悉一个民族的过去。

”① 地名,作为词汇组成的一个方面,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用来识别不同地域的语言符号,也是人类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介,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需要从语言的分析开始,来揭示探讨地名所蕴涵的文化特色,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名与典籍文化1.唐代的山水游记与地名文化在中国有不少地名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可以从一些文化典籍里反映出来,例如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其文化集中体现在大量的诗歌与散文中,山水游记是散文中的一部分,从中也能发现地名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三游洞”,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7公里的长江边的山崖上,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山水秀丽,是湖北省着名名胜古迹。

2006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等、宋代诗人苏轼等亲历此地,且作诗赋文。

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白居易在其《三游洞序》中记录了他们游览山洞的过程,文中所述:“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及云南东部的曲靖、昭通、玉溪等地和楚 雄、红河、文山诸自治州一带。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鼠场,鼠街;牛场,牛街;
实际上十二生肖用于地名的机会并不均等。虎街 (仅见云南南涧县一例),蛇场(仅见广西隆林一 例),*猪场至今未曾发现。
民间禁忌心理(字面上写成虎街,但是在实际读音 上还是称作猫街;蛇街称作长虫街,很多用方言同 音字替代,如“朱、珠”代替“猪”;“阳”代替 “羊”;“久”代替“狗”;“基”代替“鸡”。)
方言与中国文化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什么是地名?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 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
地名变化的滞后性。 各种各样的地名,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猜猜以下地名的来历
山西、山东 河南、河北 湖南、湖北 江西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两湖地区,有许多县级 以下的小地名的同名是“市”字。
这些地名中的“市”是历史上草市的遗迹。 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滋生了许多作为商品交
易集散地的草市的集镇(湖南攸yōu县至今还 保留了一个叫“草市”的地名)。 一些比较怪的地名: 沙市市、景德镇市、二六市乡、三七市镇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源自一、地名和历史文化景观 地名具有地域性,某些地名只出现在某些地 方,在其他地方绝少或者完全看不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那”地名
云南和两广自古盛行稻作文化。壮傣两族自 古以来称“田”为na。na在云南、两广还大 量用于小地名(汉字写作“那”)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地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武汉
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 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 首字为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襄樊
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1950年以襄阳、 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长沙
在湖南省湘江下游。秦置长沙郡。汉置长沙 国。隋置长沙县。据《元和郡县志》:《东 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 地可万里,故曰长沙。另据《通典》:轸旁 有小星名长沙,应其地而名。1933年设长沙 市。
与“场”、“街”相类似的同名在南方各省还有 “墟、圩”,在北方有“店、集”。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水利、井泉地名
堤、坝、堰、塘、埭(dài )、闸、渠等水 里地名在全国各地分布很广,凡是当地水田 作物栽培发达,就能发现这些地名。
沙漠地区的地名多用井泉命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市”字地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灵山型铜鼓
汉代 高45.5厘米 直径79厘米 灵 山型铜鼓 详细信息 广西灵山出 土 形似圆石墩。鼓面平,面沿较 薄伸出鼓颈外。鼓胸圆凸,束腰, 胸与腰部之间附双扁耳,两侧共 有四耳。敞足,空腔。鼓面中心 饰十芒日纹,光体突出,边缘立 三蛙与三组叠蛙相间,以逆时针 方向排列。耳饰绳纹,有方孔。 胸、腰及足部纹饰主要有四出钱 纹、鸟纹、蝉纹、骑士纹等。 灵 山型铜鼓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 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时当公 元3世纪东汉末年到10世纪的晚 唐时期。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与少数民族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水、 黎、白、土家、仡(ge)佬(lao)族 、佤、傣等 族和克木人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滇、黔、川、 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铜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它是由作为炊具用的 铜釜演变而来。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文化在地名上也留下深刻的印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地名
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 散见于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广东曲江铜鼓岭、丰顺和文昌的铜鼓山; 广西博白的铜鼓潭、合浦的铜鼓塘、昭平的
铜鼓墟; 云南盐津的铜鼓溪;湖南靖县的铜鼓卫;贵
黄官庄、孙官庄;
棠林哨、松林哨;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北京地区村名与山西移民
州石阡(qiān)的铜鼓关;福建永定的铜鼓 山;江西的铜鼓县。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生肖地名
甲天干乙地支丙纪日丁






生肖用来纪日(天干)
云南贵州一带自古就有赶场或赶街的生活风 俗,在北方叫赶集,在湖南、江西等地叫赶
墟。
子 生丑肖地寅名大卯部分辰集中巳 在午广西未西部申的安酉顺、戌 毕 亥 节、兴义、六盘水等地区和广西南部自治州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 (公元前六世纪,约春 秋晚期)出土铜鼓,鼓 身似釜,表面有烟痕;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遵义型铜鼓:一种少数民族地区 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 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 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 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 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 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 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 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 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 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 界最大的铜鼓。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北流型壮乡铜鼓
壮乡铜鼓从历史文献来看,有关 广西壮乡铜鼓的载籍,自汉代以 至明清,两千年来,真可谓史不 绝书。这种史不绝书的情况,是 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这 样大量、丰富的历史文献,对探 讨铜鼓的来源、族属、使用方法 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有着十分 重要的价值。广西壮乡铜鼓分布 范围之广,蕴藏密度之大,也是 世所罕有的。其数字就更为惊人。 据几个县的初步统计,灵山县历 年累计五十多面,桂平县历年累 计也突破五十大关。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二、地名与移民
明代云南军屯
以所、堡、营、屯、旗、官、哨、庄等为同名的村
庄在云南东《部大明量史存·在沐。英传》:
刘家“堡(、洪李家武堡二、十朱年官堡);,平浪穹蛮,
伏家营、孔奉家诏营自、杨永家宁营至;大理,

方 曹官旗六屯 堡、 、十占 周里屯 旗设、 堡一邑 、市朱堡屯旗,;田留; 军屯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