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_探索贫困生教育新思路_刘毅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索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索摘要:积极心理学旨在激发人类的发展潜能,传承和弘扬美德,帮助人们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学研究模式,倡导自我预防、积极应对的生活理念,开辟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这也使得心理咨询与治疗、人际交往训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目标性。
同时,为新时代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文章提出了着眼于构建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建构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为培养初中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初中生自主意识较强,面对诸多压力时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
当前,很多初中生都存在自私、任性、退缩、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初中生群体中,这些心理问题尤其突出。
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初中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中,学生各种不良行为屡禁不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很多学校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去开设心理教育课。
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往往形同虚设,缺乏专职人员开展心理咨询。
总之,当前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一)以构建初中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教育目标在传统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对相关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知识的普及,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认知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区。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
教改教研今天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刘 婧(大连旅游学校(大连女子学校) 辽宁 大连 116000)摘要:积极心理学,它起源于美国,倡导的是心理学的积极取向。
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而它在中国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以更好的心态去学习、实践,不管在学校还是社会中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面对困难和压力也能够进行更好的自我约束,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现状是由一群中考升学受挫折的学生组成,高频度的失败体验使这个群体的学生自尊水平普遍较低,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普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现状;班级管理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4-0079-01 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群体主要是初升高受挫折的学生,频度较高的失败体验使这个群体的学生自尊水平普遍较低,无助心理现象普遍,具体表现为因生活缺乏目标而陷入迷茫、因自我认识不清而紧张焦虑、因无所事事而沉溺于虚拟世界、过度依赖手机。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其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以更好的心态去学习、实践,不管在学校还是社会中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面对困难和压力也能够进行更好的自我约束,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在教育教学中配合其理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性,塑造可为理想的人,塑造的班级能让人人享受爱、人人受尊敬、人人都有发展机会、人人都能体会成功和快乐,真正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L I X i u - mi n g , Q U Y a n - p e n g , L I Y i n g
( He i l o n g j i a n g B a i y i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D a q i n g 1 6 3 3 1 9 , C h i n a )
关键 词 : 积极心理学 ; 高校新生 ; 入 学 教 育 中图分类号: G 6 4 2 .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顺序编号 : 1 6 7 2 — 5 1 9 0 ( 2 0 1 4 ) 1 1 - 0 0 6 3 — 0 2
To Pr o mo t e t he En t r a nc e Ed uc a t i o n o f Co l l e g e Fr e s h me n by Us i ng Po s i t i v e Ps y c h o l o g y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探析
值取 向
各 种心理 问题上 ,忽视 了对个人 积极 品质 和社会发 展
立 校 极 理 育目 , 富 理 育 容,拓 心 高 积 心 教 标车 心 教 内 并 宽
大学生 心理教 育 积极价
的研究, 忽略了心理学积极层面的历史使命 , 在这一背 景的影 响下 , 高校心理教育偏 向了以砰 问题 ” 主的模 为 式, 教育过程 中过多强调学生在学习、 交友 、 恋爱 、 求职 中各种心理 问题 的表现 、 原因及矫正 , 许多师生认为心 理健康的表现就是没有心理问题 ,消除心理问题就等 于恢复了健康 ,这种认识上的误 区导致高校心理教育 把关注重心放在了修复心理问题 、 预防心理危机上 , 只
再次是群体组织系统,研究积极的公众品质及 良好的 社会组织 ,研究如何创造 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 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 积极心理学研究完善了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 使心 理科学更加科学地理解人性 , 并实施更有效 、 积极 的干
预。 当然这一思潮 目前的一些主张带有理想化 的乌托邦
题的化解 , 并突出积极价值取向, 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是 心理问题的减少 , 还应是心理积极因素的增多。积极的 心理教育是一种主动的 、 积极 的 、 发展性的心理 教育 , 是 以人的发展为本 , 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 、 提高人 的 心理机能 , 进而促进人 的整体素质发展 , 形成健全人格 的心理教育。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 侧 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 ,强调关注学 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 有价值的情绪体验 , 内在成长的 积极动机 , 积极的人际关系 , 积极的 自我概念 , 创造性
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使命 的另一方 面是要研 究人 性层
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 如勇气、 乐观、 、 爱 人际技能、 职业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学困生启航
中图分类号 : G4
文献标识码 : A
伴 随我 县 课 改 东 风 劲 吹 .全 县各 中 小 学 围 绕 县 教 委 的 由 教
力 变教 法 、 知学 情 。 育 大 县 向 教育 强县 跨 越 的总 体 目标 , 着 坚 实 的 步 伐 , 步 推 进 式 . 求 让 我们 换 思 想 、 迈 稳 二 、 方 法 , 学 生 良 好 学 习 习惯 养 成 找 促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面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 实 以人 为 本 , 人 民 全 落 办 困惑 二 : 村 初 中学 生 学 习 基 础 良莠 不 齐 , 习 习 惯 整 体 偏 农 学 满 意 教 育 的 同 时 . 作 为 一 名 普 通 的农 村 初 中 教 师 , 有 很 多 来 我 也
解 放 思 想
— —
Hale Waihona Puke 打 破 坚 冰廖 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探析
10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探析徐先梅 丁 昕 李兴涛( 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就业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教育与引导的关注对象,为促进“双困生”群体的更好发展,对“双困生”群体进行有效的帮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方向。
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探索“双困生”帮扶工作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双困生;帮扶一、积极心理学与双困生“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在全美心理学年会的报告中。
积极心理学从提出至今发展迅速并形成了心理学界的巨大思潮,其理论观点强调人们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肯定,强调个体的优化与积极因素、注重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积极因素的影响关系,强调外界引导和激励的重要性。
认为积极引导人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个体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感以及乐观、自我认同等心理能够促使个体向积极的、正面的、有建设性的方向不断发展,是优化突出的社会心理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法。
“双困生”概念的所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高校贫困资格认定的学生群体,以及这一群体下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就业目标不明确,求职困难学生群体的简称。
这一群体普遍存在因综合素质较弱而产生的自卑、抗挫折能力较差的现象,所以,当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强调利己和利他之间动态的平衡时候,这种平衡的动态过程便可以很好的发挥积极因素对于不同环境的主动而有效的变化和适应,从而对“双困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高校“双困生”现象的成因及表现分析(一)经济压力与适应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在大学校园生活中,自身面临的压力较大,除了日常的学习生活消费,高额的学费及贷款压力也会对这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冲击。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立项名单
陈德云 刘克文 王梅 万秀兰 许海霞 董泽芳 孙龙建 汪国新 吴易雄 吴振利 李晓华 谢登斌 赵晓军 黄斌 石连海 莫明峰 杨卫东 阮成武 于光辉 鲍传友
附件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评审结果一览表
BFA140046 BBA140047 BBA140048 BBA140049 BBA140050 BCA140051 BCA140052 BCA140053 BCA140054 BCA140055 BJA140056 BJA140057 BJA140058 BJA140059 BJA140060 BJA140061 BJA140062 BJA140063 BLA140064 BLA140065 BLA140066 BLA140067 BLA140068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及政策影响研究 大学生抑郁症的易感性:社会心理因素与基因多 态性的共同作用 初中学生品行问题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与干预 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个体心理危机的预警、监测及干预策略和 体系研究 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理解视域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发展性评估理念的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在线 测评系统设计与应用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及其实施 策略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产教融合下卓越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型农民学院”的创新机制实践研究 基于岗位需求的护理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的作用机 理及改善措施 企业参与高校职业教育转型机制研究 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研究 职校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 以效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对青少年审美的影响及对策 研究 小学生音乐素质标准的研制和评价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基于新媒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与实证研究 中学营养教育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宋映权 胡义秋 纪林芹 刘衍玲 曾红 祝智庭 陈明选 林莉兰 汪基德 罗刚 陈增红 刘克勤 陈松兰 李中建 古翠凤 王海莹 匡瑛 唐以志 程征 刘咏莲 张细谦 谭思洁 柴巍中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成长策略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成长策略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个体优势和积极体验的学科,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通过挖掘和利用积极情绪、个体潜力及社会支持,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实现更高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在于其关注点不再仅仅局限于问题和缺陷,而是强调如何发挥个体的长处,实现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研究视角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自身的内在潜力,培养积极的心理特质,从而支持他们在各个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提高自我意识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步。
通过各种自我反思和评估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想法、情感状态和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目标设定,通过写作、艺术创作或者小组讨论等方式,促使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兴趣所在。
这种自我认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能增强他们的目标感和使命感,进而推动个人成长。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深远,健康的社交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资源分享。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增强彼此的信任感与归属感。
此外,情绪智力在建立有效人际关系方面也不可或缺。
通过课程或工作坊,学生能够学习如何识别、理解和管理他人的情绪,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从而提高沟通技巧,建立更为深厚的人际关系。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验积极情绪,学生能增强生活满意度和心理韧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趣味活动,比如户外拓展、文化交流等,让他们在放松和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创造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习简单的正念冥想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专注力。
而教会学生如何去珍惜日常生活中的小幸福,同样是一种培养积极情绪有效方式,例如鼓励他们写感恩日记、分享快乐经历等,通过这种方式激活内心的正能量,从而提升心理状态。
贫困学生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心理辅导Introduction在当前社会,贫困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境。
他们不仅需要应对经济上的困难,还常常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为贫困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贫困学生心理辅导,并介绍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s首先,我们需深入了解贫困带来的心理挑战。
由于经济拮据,这些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卑、失望、焦虑甚至抑郁。
他们对于未来感到迷茫,并可能缺乏自信。
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陷入消极思维并对学业产生影响。
Effective Counseling Approach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
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成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基础。
教师应该努力培养与学生之间的互信和尊重,并积极倾听他们的关切和困惑。
只有通过与教师之间稳定而积极的沟通,学生们才能感到被接纳和关心。
2. 进行个别咨询由于每个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可能不同,进行个别咨询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或专业心理辅导员可以与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会话,了解他们面临的具体难题,并提供合适的建议和支持。
这样的个别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并增强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
3. 提供积极向上的环境积极乐观、充满鼓励和支持性态度的环境对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正面反馈,并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
在校内外组织积极向上活动有助于营造一个阳光、坚定和温暖的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信心。
4. 培养社交支持网络贫困学生通常会感到孤独和排斥。
因此,教育机构应鼓励他们建立稳定而有益意义的人际关系网络,提供支持和理解。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成立学生群体,让他们在彼此之间分享经验和困惑,并互相扶持。
5. 引导情绪管理与心理抗压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指导贫困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来帮助他们应对压力。
这包括正确认识、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改变消极思维和态度,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贫困生教育新思路
收 稿 日期 :0 8— 2— 6 20 0 0
二、 积极 探 索高校贫 困生教育 的新 思路 ( ) 一 加强 专业 技能 训练 , 高 贫 困生 的专业 竞 争 提
能力
经 济上 的资助 只能解 决 贫 困 生短 期 的 困难 , 想 要 使 贫 困生解脱 贫 困链 的束 缚 , 重 要 也 是 最 迫切 的是 最 提 高贫 困大学 生 的综 合 能力 , 造 血 ” 以“ 的方 式来 提 高 贫 困生 的竞争 能力 和生存 技巧 。要搭 建专 业 技能训 练 平 台, 高贫 困生进 入社 会 的竞 争 能力 , 体 体现 在加 提 具 强 贫 困生英语 使用 能力 、 算机 实 践操作 能力 的培 训 , 计 同时为 贫 困生 开展各 类科 技学术 竞赛 活 动提供 场地 和 经 费资助 , 积极 开展课 内外 的创 新实践 活 动 。 过学 习 通 小 组 、 团活 动 、 题 研 究 等 多样 途 径 的社 会 实 践 活 社 课 动, 培养 贫 困生 的创 新 思 维 和创 新 能力 。 可 以成 立 还
2 0世 纪 9 0年 代 中期 以来 , 国高 校 贫 困生 人 数 我 和 比例迅 速增 长 , 困 生 问题 日益 突 出。 目前 我 国在 贫
学生, 同样在对 于贫 困 大 学生 的教 育 上 也存 在 过 于 注 意其 消极 心态 。 对其 潜 在 积极 心 理 品 质 的 开发 塑 造 不 足的问题 。积极 心理 学 的研究 成果 为我们 提供 了一 种 全 新的 思维方 式和认 识 视 野 , 校 心 理健 康 教 育 应 把 高 积极 心理 因素 作为开 展 教 育 的 心理 依 据 , 重 贫 困生 注 的发展 潜能 、 独立 意识 、 自我意 识 、 进取 心等 的培养 , 积 极 探索 创造条 件 和机会促 进贫 困生 的全 面发 展 。因此 高校应 加强对 贫 困生 的 “ 神 资 助 ” 也称 为 “ 血 工 精 , 造 程 ” 除 了从政 策上 进 一 步完 善 奖 、 、 、 、 、 工 , 贷 助 补 减 免 作 体系 , 扩大 贫 困生 经济 救助 的渠 道和工 作 力度外 , 还 要认 真 研究 和解读 贫 困生 的心 理状 态 和 内心 世 界 , 去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作者:郝伊明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10期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全民素质的高低,更是提升我国全民素质的关键。
因此,本文就针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全民素质尤为重要,因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大学时代,因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不够成熟,导致贫困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大学生面临诸多就业压力,让贫困大学生自身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康发展现状(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发展的潜能也比较大,大学生的特点是年轻有为,积极向上。
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来源于,就业难、学业压力过大和现实目标不明确等。
贫困大学生面对生活的压力,经济的不给力,专业知识不足,人际关系不融洽等多方面。
(二)主张学校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长期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过分的关注学生心理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心理上潜能的开发,偏离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以传统心理学为基础,并不完全否定消极心理学的作用,实施主张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从消极的方面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希望从培养积极的品质来抵消消极的影响[1]。
(三)主张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情感教育积极心理学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普及,虽然心理健康的辅导很重要,但是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来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最终让贫困大学生养成一种在困难面前积极寻找办法的思维方式,并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才能使贫困大学生真正快乐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学困生转化教学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学困生转化教学作者:冯泽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9年第3期[摘要]积极心理学是指向幸福的科学。
小学语文教学若能基于心理学的观照,在学困生情绪调节、沉浸体验、人生意义等问题上做出有益的探索,必将能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语文学困生;转化[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56-01积极心理学是近代科学研究中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其本质是要让个体的心理功能处于积极的完善状态,在向上的心理状态下生活。
心理学家塞格里曼指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就是幸福,评判幸福的标准是“心盛”——生活得更有价值,到达前所未有的幸福状态。
语文学习是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涵养过程,是对幸福的深度体验与追求。
学困生是真实地存在着的特殊群体。
教学中,我们应当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怀,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与认识幸福,建立起基本的幸福评价尺度。
这样的幸福认知,不只是感官上的浅层愉悦,更是个体的经历、感受与认同。
一、情绪调节,推开语文学习的心灵之窗在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内涵讨论中,积极情绪理论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困生的情绪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经受着情绪调节的困惑和挑战,对新知识不感兴趣,不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语文课程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情绪调节资源,理应为儿童幸福感的形成打开一扇窗。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作者萧红回忆了快乐自由的童年时代。
这份甜蜜与祖父的园子息息相关,与祖父的爱融为一体。
文本的第三小节,描述了祖父劳作,而我“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温馨、融洽场景。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当读到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师生配合着用句子接龙跟读的形式来朗读。
引入积极心理学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质量
b u no r u t .Ex p l o r e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s t r a t e g y h a s a n i mp o r t a n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i mp r o v i n g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a n d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b e s u c c e s s f u 1 . Ke y wo r d s :p o s i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y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l e a ni r n g ;l i f e
t i v e Ps y c h o l o y g p l a y s a r o l e o f i mp r o v i n g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p r o b l e ms ,e mo t i o n ma n a g e me n t ,a n d l e a ni r n g
积极心理学下的学困生教育
积极心理学下的学困生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成长的门槛越来越高,学困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无法达到正常学习水平的学生。
学困生教育应该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是通过建立积极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学困生普遍存在消极的心态,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往往会放弃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学困生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个人的信心和自我效能,从而促进学习进程。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困生常常陷入消极思维,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否认中。
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思考:如何看待学习的成败和成功?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学习策略是学困生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效率低下,缺乏合适的学习策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并教授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通过记忆技巧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检查预习和复习的内容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帮助学生学习上,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困生缺乏对自己的管理,容易陷入拖延、紧张、焦虑和懒惰的情绪之中,所以在帮助他们学习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例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使学习生活更加有秩序、有目的。
最后,学困生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
学生每个人的特点和认知风格不同,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有的学生是视觉型、听觉型和操作型,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此外,学生的性格差异也很大,有些学生习惯被动学习,有些则更习惯主动学习,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习惯和倾向,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家校共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家校共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研究摘要: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突出现象,如何来应对,给各位家长及学校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笔者认为,家庭与学校一定要统一认识,紧密联系,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出发,全面分析小学生的心里状况,意识到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共议教育方略,取得成效。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阈;小学教育;家校共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推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小学低年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学会适应新的环境能力、适应集体生活,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享受学习;提升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
如果只是学校单方面去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有机结合。
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以家庭教育的优点弥补学校教育不足,同时利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使双方优势互补,达到教育最优化。
一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家校共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一)激发动力,塑造健康品质通过恰当的方式利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方式激励学生,能够促使学生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使其能够在实践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亦能够促使其在学习的心态上更加积极具有动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成长不断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养,优化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教学指标的革新,同样可从中看出学生教育的指导方向是以学生为中心,塑造以积极的方式教导学生学习成长,因而在积极心理暗示的过程中,教师亦是需要调整当下的教学现状,提升其个人素养,以在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下改善教学方式,通过构建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从而在心理暗示的教学方式中以积极的暗示方法推进学生的积极心理,以促使其在学习与成长中以积极的心态及情绪等进行学习,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实现。
(三)铸造积极心理,推进社会良性发展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亦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从而有效促使学生与他人构建良好的关系,建立较好的友谊,对于其与家长、与教师、与同学等的关系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使得学生与父母关系和谐,与教师关系亲近,与同学关系友善。
刘毅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3、在研修期间,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专业水平,丰富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研修主题
首先制定研修主题,结合日常研修在组内开展实践研讨活动。并上传研修一栏,必须包括以下内容:单元目标制订、课时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后反思(包括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围绕主题的评课,协助组展示讨论活动。
附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个人研修计划
姓名
刘毅
教龄
7年
学校
伊金霍洛旗第四小学
任教学科年级
小学
本次培训过程中您想要解决的一个重难点问题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上的一节课的名称
《画线条》
研修目标
1、通过本次研修的学习、听课、做研究课、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增强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的本领。
实施步骤
1邀请名师做理论知识方面的指导,进行研修讨论。2教研组长对本单元课程的教学目标制订过程和磨课的经历做简的介绍。
3将新课标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个人备课上课听评课个人反思讨论建并修改完善整理资料。
4、观看远教资源课堂实通过个人发言并讨论最后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
预期研修成果
1、认真完成各项实践研修作业,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评价能力2、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3、通过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教学实践和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录制一节较完善的研究课。4、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形成一定的风格。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刘雯洁
【期刊名称】《教育界》
【年(卷),期】2016(000)015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良好,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整体国民素质的高低。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就成为现阶段高校乃至教育界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真实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使其各方面得到提升,以期为大学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页数】1页(P112-112)
【作者】刘雯洁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贫困生教育新思路
刘 毅 宗 岚 张富林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摘 要:贫困大学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具有启发意义: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贫困生教育,当前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加强对其“精神资助”: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专业竞争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就业能力;组建互助小组,增强沟通能力;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抗挫能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生;精神资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和比例迅速增长,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已达6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0%-30%。
他们在承受着生活上的清苦与艰辛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心理上的沉重压力。
如何建立健全贫困生扶助制度,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保障贫困生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及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贫困生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消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种积极力量,希望得到幸福、希望、信心、快乐,心理学的历史使命应该是激发人的积极情绪,使人体验快乐与成功,只有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人性的消极方面才会被消除或减弱,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逆境中的人们求得生存与发展,更要帮助处于正常境遇下的人们学会建立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将个体的人格优势体现到整个生命过程中,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使“积极”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新的价值取向。
目前高校心理教育有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积极目标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学生,同样在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上也存在过于注意其消极心态,对其潜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塑造不足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积极心理因素作为开展教育的心理依据,注重贫困生的发展潜能、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的培养,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也称为“造血工程”,除了从政策上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工作体系,扩大贫困生经济救助的渠道和工作力度外,还要认真研究和解读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去探寻、抚慰他们心灵的隐痛,建立外部救助与内在关怀相结合的关怀体系,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经济上脱贫的同时,也摆脱“心理脱贫”,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对环境,融入社会。
二、积极探索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新思路
(一)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贫困生的专业竞争能力
经济上的资助只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困难,要想使贫困生解脱贫困链的束缚,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造血”的方式来提高贫困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技巧。
要搭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提高贫困生进入社会的竞争能力,具体体现在加强贫困生英语使用能力、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同时为贫困生开展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活动提供场地和经费资助,积极开展课内外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小组、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等多样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贫困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成立
收稿日期:2008-02-06
作者简介:刘毅(1964—),男,云南个旧人,红河学院学生处处长,副教授,从事比较教育学与学生管理研究。
宗岚(1964—),女,云南建水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辅导研究。
张富林(1975—),男,彝族,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从事舞蹈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65
继续教育研究
2008年第6期 j i x u j i a o y u y a nj i u
类似公司形式的贫困生自助团体,提高贫困生的创业能力,如鼓励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组成电子维修小组,为百姓服务,鼓励生物专业的学生为当地农业服务等,使贫困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敢于肯定自己的才能,并不断寻找机会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为他们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
学校应有意识地帮助贫困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创设职业指导机构,帮助每一个贫困生建立职业前期档案,包括学生的专业情况、兴趣、特长、职业倾向等内容。
采取科学方法对其职业倾向做初步的测量和定性分析,再针对性地加以辅导。
同时为学生报告社会中各行业和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包括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使贫困生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职业行情,反思自己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长处和短处,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全面提升个人能力,挖掘其潜能,缩小或消除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使他们能公平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三)组建互助小组,增强贫困生的沟通能力
组建发展小组,以促进小组和成员成长为目的,通过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共识,鼓励每一位成员参与团体活动,使团体达到自决和自觉的程度。
通过这方面的团队活动,成员应该可以增强学习能力,自己更有创造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障碍时也有更大的承受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增强贫困大学生面对未来双向择业的信心,因此团体的主题可以定义得广泛一些,如:如何发现自我,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规划职业生涯等。
首先引导成员正确认识自我,能逐渐正确认识并勇敢面对经济条件差异以及群体地位变化等客观事实,同时,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同时针对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帮助成员从熟悉信任的团体伙伴开始,学习和掌握与人正常交往的技巧。
贫困大学生应对生活困难的最主要动力是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被理解、被接受、被尊重的机会,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与更多的圈子之外同学进行互动与交流,这样能够舒解他们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悦纳感。
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有同等机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获得各种锻炼,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增强贫困生的归属感,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体现学校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四)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贫困生的抗挫能力
高校要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初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互助、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注重心理素质培养,强化适应能力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特别是要加强贫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挫折的容忍力,认识到挫折是生活的挑战,成功的机遇,在挫折面前不能气馁,要开拓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他们正视贫困,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积极优秀的方面,看到存在的问题,以此找回真实的自我并建构新的自我。
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增强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懂得真正的贫困是知识的缺乏,而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巨大的财富。
要珍惜大学时光,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以贫困磨炼意志,消除贫困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让人格朝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永.实施积极心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6,(4).
[2]周东明.论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教育[J].中国德育, 2008,(1).
[3]贺金莲.提能:高校贫困生解脱“贫困链”束缚的有效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庞桥.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缺失问题与关怀体系建设[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周石其,张春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扶助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11月中旬刊.
66继续教育研究 2008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