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2.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3.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小组合作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完成教材第18页的练习题1、2、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所需器材和预期结果。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在实验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他们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对速度的计算和测量可能仍感到困惑。学生对物理实验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
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准备】秒表(每组一只)、木直尺、小车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附件三:教学反思
(1)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v=s/t,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3)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终点计时,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决定不能认为v=(v1+v2)/2,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绝不是一回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学情分析1、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速度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概念,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很充足,对速度特别是如何测平均速度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2 、心理特征初二学生正处于精力特别丰富的时期,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胜好奇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制力。
但刚接触物理,学习不适应,导致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3 、认知规律由于物理规律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物理规律的学习。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偏重于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结合了大量实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且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的探索每一个知识点,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打破“物理学习难”的心理障碍。
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加强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是怎样变化的?【讲授】自主学习: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需要的测量工具是、3、v=30cm/s = m/s■合作探究1、小车运动距离如何测量?2、斜面保持怎样的坡度合适?3、测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时怎样能使小车停止?4、测小车通过每段的时间如何能测的精确?5、如何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平均速度?6、设计表格■进行试验:1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机械运动【创新教案】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1章机械运动 第4讲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1章机械运动第四讲测量平均速度案情回放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什么有关?2,物体静止的是绝对的吗?3,速度的定义。
4,速度的单位。
5,速度公式测量平均速度:误差分析:练习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30分)1、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 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A.物理课本的厚度B.一根粉笔的长度C.黑板的长度D.饮水杯的高度2、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A.偏大B.偏小C.正常D.无法比较3、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它物体运动情况;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4、坐在行驶着的列车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A.路边的树木 B.走动的列车员C.停在车站上的另一辆车D.火车车箱5、甲看到:路旁树木向东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应当是()A.甲向西,乙向东运动B.甲向东,乙向西运动C.甲乙都向东运动D.甲乙都向西运动6、我们观看百米赛跑时,判断谁跑得快的根据是()A.速度的大小B.跑完相同的距离需要时间的多少C.在相同的时间内,跑过的距离的长短D.跑过相同的距离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A.可能运动B.一定运动C.可能静止D.以上结论都可成立8、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它在第4秒内的速度是()A.2.5米/秒B.20米/秒C.5米/秒D.8米/秒9、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A.等于4米/秒B.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C.等于5米D.大于5米/秒10、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能根据公式v =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用具斜面、木块、金属片、小车、秒表、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四、相关资源【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视频资源、【知识解析】《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平均速度》图片资源、【知识解析】《测量平均速度小结》(思维导图)图片资源、【物理时空】《超声波测距》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知识解析】《平均速度》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平均速度,你能通过实验测出斜面上运动小车的平均速度吗?【新知讲解】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此图为视频资源截图, 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mp4看完视频后,请大家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是通过什么原理测出速度的?实验原理:v =s/t。
问题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分别用什么仪器测量?还需要其他什么辅助器材?测量的物理量:路程、时间;所用的器材是刻度尺、停表;还需要的其他器材有斜面、小车、长方盒子、金属挡板、铅笔。
问题三:哪一段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如图所示:小车车头运动的距离为小车运动的路程。
问题四:为什么斜面要保持很小的坡度?使小车能够顺利下滑,又不至于速度太快,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问题五:请设计实验步骤。
1.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并保持这个坡度不变。
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车头到车头的运动距离s1,并记录在表格中。
3.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并记录到表格中。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重复步骤2、3,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运动距离s2和时间t2,并记录到表格中。
5.根据公式v =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v2。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的快慢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如何利用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3.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米尺、秒表、计时器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练习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表示的吗?”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并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例如:“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例如:“请同学们用米尺测量物体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然后计算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2.掌握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问题。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与平均速度有关的题目。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台电脑或投影仪–PPT课件–实验器材:计时器、直尺、小球等–教学实验设计–学生作业练习册2.学生准备:–笔记本–学习用具三、教学内容与流程1. 导入:(5分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吗?平均速度有什么特点?•引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计算公式,掌握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问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使用PPT呈现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平均速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
–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 实验演示与操作:(25分钟)•设计一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实验步骤:1.将小球放在桌子上,并准备好直尺和计时器。
2.用直尺测量小球所要滚下的斜面长度,并记录下来。
3.用计时器计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4.通过计算,得出平均速度,并与同学进行对比。
4. 深化理解与巩固:(20分钟)•提问:在实验中,我们如何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有什么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和注意事项。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进行个别或小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与平均速度有关的题目,并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巩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实际参与到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在巩固环节,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解题思路。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
(水滴系列)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滴系列)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滴系列)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
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
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激流勇进【设疑】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2)S2,t2,2、实验设计【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把S1和以后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②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的时间t1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④将金属片移到( ),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第三步】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你能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试一试.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m/s)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答案:①刻度尺②秒表③v=s/t④斜面中部设计表格,完成后提醒学生可以把数据记录到课本23页的表格,但要注意带单位要求小组成员【第四步】明确实验分工和配合一个实验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你们商讨一下,每个同学负责哪一个工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D .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程度 【答案】A类型二、平均速度的计算2.某物体在运动中,通过路程s 1所用的时间为t 1,接着以速度v 2通过路程为s 2,那么物体在它运动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121s v t + B .121212s v t s t v ++ C .1212s s t v ++ D .212212()v s s v t s ++【思路点拨】已知物体以速度v 2通过路程为s 2,可以得到此过程所用时间t 2,已知全程和所用时间,两者之比就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s v t=,∴物体通过路程s 2所用时间为222st v =,物体在全程所用时间为21212s t t t t v =+=+;全程的路程为s=s 1+s 2,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212221212()s s v s s s v s tv t s t v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
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要点诠释: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
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
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
果。
【典型例题】
类型一、平均速度
1.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
【解析】AB选项、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速度公式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
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C、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兔子静止,乌龟有速度。
选项C错误;D、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但兔子通过的路程大,由速度公式可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
选项D错误。
故选A。
【总结升华】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路程)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要注意的是,像兔子这样中途在路上休息,那么休息的这段时间也要计算在全程时间之内。
举一反三:
【变式】下面关于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C.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D .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程度 【答案】A
类型二、平均速度的计算
2.某物体在运动中,通过路程s 1所用的时间为t 1,接着以速度v 2通过路程为s 2,那么物体在它运动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
1
21
s v t + B .
121
2
12
s v t s t v ++C .
1212
s s t v ++D .
212212
()v s s v t s ++
【思路点拨】已知物体以速度v 2通过路程为s 2,可以得到此过程所用时间t 2,已知全程和所用时间,两者之比就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s
v t
=
,∴物体通过路程s 2所用时间为222
s t v =
,物体在全程所用时间为
2
1212
s t t t t v =+=+
;
全程的路程为s=s 1+s 2,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2122212
12
()
s s v s s s v s t
v t s t v ++==
=++。
故选D 。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将总路程和总时间用已知条件正确的表示出来,仔细化简得到结论,难度不大。
举一反三:
【变式】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 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6m/s ,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m/s ,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6 m/s B .6.25 m/s C .6.75 m/s D .7.5 m/s 【答案】B
3.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4.2米/秒
B .4米/秒
C .5米/秒
D .3米/秒
【思路点拨】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然后做出选择。
【答案】A
【解析】由s
v t
=
得:物体的路程s 1=v 1t 1=3m/s ×2s=6m ,s 2=v 2t 2=5m/s ×3s=15m ,s=s 1+s 2=6m+15m=21m ,
物体的平均速度21m =4.2m/s 5s
s v t
==。
故选A 。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举一反三:
【变式】某物体作直线运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速度为v 1,后三分之二的路程速度为v 2,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
122v v + B .12
23
v v + C .121232v v v v + D .121232v v v v +
【答案】C
类型三、测量平均速度
4.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同在N 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
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
该车从图示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摄像头开始拍照,以后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 曝光一次。
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该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0.8s 到达D 处。
填写表格中所缺的数据(不需要估读)。
【答案】16;20
【解析】由图可知第三个0.2s 到达第9格,第四个0.2s 到达16格(16m );
已知:s==16mt=0.8s , 全程的平均速度:1620/0.8s m
v m s t s
=
== 【总结升华】直接通过观察图形,运用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即可得到缺少的数据;确定总路程和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举一反三:
【变式】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cm/s。
【答案】
s
v
t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