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要重视做好鉴赏“品读”
诗歌教学中要重视做好鉴赏“品读
的魅 力 。诗歌 鉴 赏不 但 能 提 高 人 们 的 文 学审 美情 趣 . 而
且 能 培 养 人 们 良好 的 文 化 素 养 。所 以 . 中学 生 应 该 通 过 对 课 本 中 诗歌 的 学 习而 具 备 鉴 赏 诗 歌 的能 力 .而 诗 歌 鉴 赏 教学 也 应 该 成 为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不可 忽 视 的 一 个
过巧妙 的表现手 段加 以体现 。 通过 品评 反复 、  ̄ T h v , 、 比 喻等
修辞 方 法 . 通 过 品 评 排 比 的结 构 、 匀称的段落 、 相 同的 字 数, 通过 品评 循环 递升 的旋 律 , 一唱 三叹 的吟 咏 , 把 诗 人在 不 同时期 的不 同感情 淋漓 尽致 的表达 出来 。 所 有美点 的发 现、 品味 均 由学 生 自主探 究 , 放 手 让学 生 自主体 验 、 表达 。
发 ?同学 们 对 这 几 个 同 题进 行了 热 烈 的讨 论 , 最 后教 师 进行总结 : 中 学 生 总 会 有 一 个 思 想 的叛 逆 期 , 也许 我 们
都 有 过 激 反 应 的经 历 . 但是我们应该记 住 . 我 们 的 父 母
是永远爱我们 的. 我 们 要 热 爱 我 们 的生 命 . 无论在如何 困 难 面 前 都要 勇敢 地 面 对 。通 过这 样 的活 动 , 学 生 会认 识到 . 每个 人在学习与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 . 只要 我 们 勇 敢 的面 对 . 就会战胜一切。 总之 . 语 文 阅读 教 学中 的学 生 情感 体 验 . 直接 影 响 到 阅读 教学 的效果 。 所以. 教师要 掌握 激发 学生 情感 的技巧 . 通过 引 导学 生 阅读 . 获 得 阅读 方面 的体 验 . 让学 生 的 情感
重视古诗词教学增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重视古诗词教学增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古诗词能提升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
自2005年,我省进入新课改后,教材的编排和选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诗词的量明显增加,要求也有所提高。
同时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古诗词鉴赏的分值和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反观当下的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学生兴趣不高、教师方法单一等问题,笔者在此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指导学生诵读,提高学习兴趣写过《诗论》的朱光潜说过,要想培养正确的文学欣赏趣味,最好的方法是读诗,诗能欣赏了,再去欣赏戏剧、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就很容易了。
这就告诉我们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不是一般的放声朗读,诵读是理解古诗词的第一途径,不诵读就无法体会诗词中蕴涵的美感,只有诵读才能理解和把握作者在诗词中营造的特殊意境。
所以,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诵读,积极指导学生去诵读古诗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诵读创设具体的情境,让他们乐于去诵读。
情境教学因为有形象而具体的鲜活情境,所以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去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相长,是新课改以来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值得借鉴。
如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笔者先播放了一首同名的古筝名曲,伴着悠扬而舒缓的旋律,学生在静静地倾听中自然地展开了联想,学生诵读的渴望也就产生了,音乐和文学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关联起来了。
有了这样的情境感染,再让学生去诵读,他们就显得乐于接受并且感到饶有趣味了。
此外,教师也要适时地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的魅力。
可以说,“读”是理解诗词文本的必走之路,可以布置学生在早读课预习时大声朗读,也可以在学完之后组织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读出诗词中丰富的情感,进而提高他们诵读的兴趣。
古诗词本身就具有内在的韵律美,节奏鲜明,教师要自我示范,读给学生听,而不是简单地播放名家朗读录音。
诗歌鉴赏实施方案
诗歌鉴赏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感。
因此,制定诗歌鉴赏实施方案,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实施内容。
1. 诗歌形式和特点的讲解。
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形式和特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名家诗歌赏析。
选择经典的诗歌作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进行诗歌的赏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
3.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写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实施方法。
1. 教师讲解。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形式和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创作。
2. 学生阅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诗歌作品,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作品的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诗歌创作指导。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指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感悟出发,进行诗歌的创作,锻炼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五、实施效果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创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
2. 作业评定。
通过学生的诗歌作品、课堂笔记、课后作业等,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定。
3. 学生反馈。
向学生征求课程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诗歌鉴赏课程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
六、总结。
诗歌鉴赏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模拟预测题库(名校卷)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模拟预测题库(名校卷)单选题(共40题)1、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B.诗歌与散文C.文化论著研读D.小说与戏剧【答案】 B2、阅读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不同的想法B.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想象能力不是教学重点C.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D.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答案】 B3、学习复句的基本类型,教师选取了一些语句作为并列复句学习的例句,下列句子适合的是()。
A.他进入这个世界,便奉献给这个世界以真诚B.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C.她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保留一份纯真D.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答案】 C4、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答案】 C5、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B.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C.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D.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答案】 B6、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
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B.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C.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D.《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答案】 B7、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A.《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B.《过故人庄》——孟浩然C.《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D.《小池》——杨万里【答案】 B8、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品读——鉴赏——积累——《木兰诗》教学设计
考 官们 出题 时应 避免 出现 “ 严刑 逼供 ” “ 君人 、请 瓮 ” 的命题思路 , 式 因为那 样只会 剿灭学生 的个 性和鉴 赏 的创造性 。近年来 的高考试题对 诗歌鉴 赏题 稍作 了 改革 , 在第 Ⅱ 以主观 题 的形式 出现 , 求 : ) 赏 文 卷 要 (鉴 1 学作 品 的形象 、 言 、 达技 巧 ; ) 价 文学作 品 的思 语 表 (评 2 想 内容 。( 能力层级 E着 重考查学 生对 文学作品 的认知 ) 能力 、 理解能力 和综 合表述能力 , 在能力层级 中属最高 层级 。这一 题型 的出现也许可 以给语文高考试 卷及诗 歌教学带来一丝灵动的气息 。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要让学生们 的头脑 、 精神 直至灵魂变 得丰富 、 深刻和 美好起来。 在诗歌教学 中 ,教师还 可以采取多种有效 可行的 教学模式 , 带领学生 于诗 海 中探 珠 , 让学 生乐学 好学 。 除 了可以采用音乐 教学 、动画教 学等新颖 的手 段让课 堂 “ ” 来 外 , 可 以成 立课 余 兴趣 小组 , “ 诗 活 起 还 如 赏 苑 ”“ 、品诗 会” 以及 举办 “ 歌 朗诵 比赛 ” , 诗 和关 于诗歌 的讲座等等 , 课堂课余 双管 齐下 , 借以提高学 生学诗的 兴趣 , 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 2 师应 注意教 学方 法, . 教 指导学生品读诗歌 教师应把语文 课上那些用 于诗歌 内容解析 的时间 拿来更好地指导学 生阅读和鉴 赏。诗歌鉴 赏是 最富个 性色彩 、最具创造 精神 的情智 活动 ,任何 主观臆断之 解、 差强人意之析都是鉴赏的大敌 。 笔者在教学古 典诗歌单元 时非常注重对学 生鉴赏 能力 的培养 , 在单元 开课 之初 , 给学 生系统 、 细地 便 详 介绍 了“ 占典诗词欣赏 的方法 和知识”见 文后 附表)用 ( , 于指导学生 阅读 和鉴赏所学 的诗歌 。然后 在具体诗篇 的教学过程 中理论 结合实际来 引导学生从 内容和艺术 形式上去品诗 , 把握诗歌 的表 层含义 的基础 上再 向 在 深层探究 , 习其高超 的艺术手法 和语 言驾驭能力 , 学 欣 赏其美妙 的艺术 画面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 ,体 味诗人 的 精神世界。然后 , 通过一些有关 的辅助训练强化学生 的 鉴赏 能力 , 做到有 目的 、 计划 、 步骤地 提高 学生 的 有 有 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实践告诉我 , 这种导航式 的教法要 比教师唱独 角戏 ,即对诗歌 内容进行详 细解析所获得 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我们可 以充分 利用直观 、 形象 的视 听手段 , 网络 如 等多媒 体 , 创设情 景 , 介绍 背景 , 把诗歌 泛化 为感人 或 的故事 , 细水长流地 对学生进行长期 的诗歌熏 陶 , 这从 某种意义上说 也正是使学生 的诗歌鉴 赏能力进行量 的 累积从而达到质的飞跃的一个 过程。在诗歌鉴赏 中, 教 师要 帮助学 生尽情 放飞想像 的翅膀 ,进入 广阔 的艺术
读出诗歌情韵来
读出诗歌情韵来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5-0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古典诗歌也因其自身特点与时代隔阂,而让学生因读不懂而畏之如虎。
那么我们该如何读古典诗歌?多数教师用的是传统诗歌教学常用的以分析代替体验的方法,这样的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之外,难以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必须改变诗词教学的状况,使课本中的诗成为学生心中的诗。
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读”,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领会诗歌的意境。
笔者认为读诗要做到以下几点:1 读出信息诗歌先从头至尾通读一遍,理出其基本信息,包括:(1)标题信息因为如诗歌的类型,可以推断大致情感。
(2)作者的信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物身份。
所处流派政治立场风格信息。
如,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等。
当然,这些需要调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3)诗歌内容信息,这是诗歌内容主体。
也是读诗的关键落脚点。
(4)诗歌的注释信息。
诗歌的注解尤其是考试中的更是不可不关注的地方。
2 读出形象诗人创作,有感而发,又因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人在诗中创造形象,借助形象来表达情感。
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形象。
另一种则是诗人创作出的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此类诗歌多为咏怀诗。
如李白诗《月下独酌》,可见虽孤独而又洒脱的诗人形象。
又如杜甫《旅夜书怀》中,年老多病,漂泊无依清瘦孤苦的老人形象。
(2)诗人创造的形象。
诗人创造的形象,主要可分为人物与事物。
人物形象多为怀古类诗歌。
诗人创造古人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的古人形象大致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同病相怜型。
即古人与诗人都有着某种不得志的相似性,如杜甫诗《咏怀古迹》咏王昭君。
借王昭君不得君王赏识,表达自己不被任用。
另一种是对比失落型。
即古人形象光彩照人功业卓显贵人相助,而诗人自己则报国无门,一事无成无人赏识。
赏析诗歌的技巧
读
指
阅读 诗歌对提 高文学鉴 赏能力 ,
陶冶道德情操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不
e
粱 断 的阅读 、学习 ,我们会感悟 到诗歌 的特点 :内容集中 、想象丰富 、感情 健 强烈 、语言凝练 、节奏鲜明 、韵律和 谐 。根据这些特点 ,阅读分析理解诗 歌须掌握 以下技巧 。 反 复吟诵 。把握 诗歌 总体 形 象 读诗 , 先要做 到语 音准确 、停顿 恰 当,抑扬顿挫 ,能初步读 出语气 , 然后放声去读 ,朗读中融进 自己的感 情 ,把朗读与品味结合起来。在弄清 诗意 的基础上再进行品读 ,品读要做 到 “ 一疑二 好三关 键 ” :疑—— 就是 自己理解有 困难的句子 ;好—— 即 自 己认 为 优美 的 、有哲 理 的语 句 ;关 键——即 自己认 为是理解课文 的关键 语句 。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对这 些句 子仔细揣摩 、赏析。抓住这些关 键性 的诗句 ,我们就能拨开迷雾 , 透 过现 象 ,把握全诗的主 旨, 赏析诗歌 的重难点句 子,可以抓 住句 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 可 以从句 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 、 表 用 ,因此 它也是 引导我们更好地把握 现手法或句式等方面来进行赏析 。富 思想 的一 把钥 匙 。我 们有 这样 的体 有表现力的词语和贴切 、 形象 的修辞 会 :许多古诗词之所 以流传千古 ,其 手法都能 更加突 出地 表现事 物特征 。 原因之一就在于语 言的精妙 。 修辞 手 法有 比喻 、比拟 、夸张 、反 郭沫若说 : “ 节奏之于诗是它的 复 、排比 、 对仗 、对 比、通感等 ; 抒 外形 ,也 是它的生命 。 ”欣 赏 、理解 情方式有直接抒情 ( 直抒胸臆) 和间 诗歌就要 善于反 复吟诵 ,悉心地感受 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 、借 音韵 之美 , 体会节奏之感 。品味诗歌 景抒情 、 托 物抒情 、寓情 于景等 ; 表 语 言时 ,还 应注意诗歌 的语言 风格 。 现手法有情景交 融 、 托物言志 、动静 语 言风格一般有 :清新飘逸 、浓烈悲 结合 、 虚实 相生 、抑扬 、渲染 、象征 壮 、沉郁 顿挫 、平 淡 宁静 、典雅 庄 及映衬等。句式整齐 ,能使句子韵律 重 、 雄浑豪放 、笔调婉约 、简练生动 整齐 ,琅琅上口,富有美感 。 等等。 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人手 , 感 三. 分析要 点 。感受诗 中蕴 含的 悟 诗歌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 以体会诗 真情 歌的形象性 , 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 分析理解诗歌 ,在朗读吟诵 、整 术形 象所蕴 含的意味。 体 感悟的基 础上 ,由分 析重要词 句 , 二. 品昧语 言 。感受节 奏音 韵之 去 寻 求诗 中蕴 含 的真情 ,而 这 “ 真 美 情 ”就是诗歌的 中心思想 。没有感情 诗歌 的语 言 是非 常凝 练 和 含蓄 就没有诗歌 。作者 的感情体现在诗歌 的。诗歌最美 的,就是语言 ,以其跳 里 , 诗歌 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诗 跃性 , 音韵美 ,给人以无限想象 的空 歌 既是 “ 言 志” 、“ 言情 ” 的载体 , 间。这就是我们要反复吟诵 、发挥想 其语 言内涵必是丰 富复杂的 ,那么在 象, 对诗歌 内容进行再加工 ,才能理 解读其 中的 “ 志”与 “ 情”就应允许 解 诗歌所包 含的深层 的思想感情 。而 我们在 “ 体情”上有主观的见地 。诗 些语言在诗歌 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 歌教学 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 自己
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艺术,诗人往往通过精炼的词语和形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诗歌的语言常常具有多重含义和象征意义,需要仔细品味和理解。
在阅读诗歌时,要留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从中感受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要抓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是一种有着特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形式,它通过音韵的变化和重复,营造出独特的韵律美感。
在欣赏诗歌时,要留意诗句中的押韵和音律,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通过朗诵或默读,让自己沉浸在诗歌的音韵之中,领略诗歌的魅力。
再次,要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
诗歌往往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阅读诗歌时,要留意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转折,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通过细细品味诗句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表达,让自己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体验诗歌带来的情感震撼。
最后,要结合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理解。
诗歌往往是诗人对特定时代和特定主题的思考和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在欣赏诗歌时,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内涵,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领略诗歌的深刻意义。
总之,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和理解。
在欣赏诗歌时,我们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抓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结合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理解。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领略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对大家在诗歌鉴赏中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教案 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㈠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
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㈡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介绍与《雨巷》相关的资料,能够开阔眼界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①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过介绍《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思维。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②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与学法。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
情境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营造与课文一致的氛围。
②导读与诵读法《语文新课标》提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③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难点,在意向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古诗词诵读文本情境教学例析——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
教学·现场古诗词诵读文本情境教学例析———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文|赵曼情境教学是教师以满足教学需求为立足点,根据文本创设直观具体、富有感情的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诵读”的教学内容应当怎样编排?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加亲近诗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文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重点探究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因声求气,并通过“读”“品”的方式,体会到“诗”的意境。
【课例内容】“跨越时间的维度,以诗句、词阕蕴藏千年诗韵”,《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方式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今天,这一形式的活动来到我们身边了,同学们可选择《念奴娇·过洞庭》的“经典传诵人”或“经典品读人”身份,来一个《经典咏流传》的校园版本。
▲任务一:诵读经典,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是一位古诗爱好者,也是本次的朗读嘉宾,我为您朗诵《念奴娇·过洞庭》。
活动1:举行“诵读人”碰头会。
邀请朗诵嘉宾讲述他们的创作历程,例如,怎样为诗歌伴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呈现,也可以就一到两个句子的处理进行交流。
示例:①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眼前水域面积很辽阔,因而语气可以舒缓一点,重音是“更”字,这个“更”,有强调的作用。
)②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空间大小有区别,因为第一句江面空阔,第二句扁舟微小,因而在诗句处理时有区别,前一句处理急重,后一句和缓。
)③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此句高远,慷慨激昂,声线雄浑,要格外注重“尽”和“细”这两个字的语气,一个加重,一个减轻。
)方法归纳:“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古人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放声吟诵中体悟诗歌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找到进入诗歌内在世界的路径。
活动2:我的经典传诵时刻,请经典传诵人进行朗诵。
▲任务二:品读经典活动1:本次节目采取问卷形式了解观众对本诗的疑惑,品读嘉宾可对其中的一些话题分享自己的品读思考。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鉴赏的五步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鉴赏的五步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
然而,我们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应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径。
本文中,笔者拟就现代诗歌教学的做法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正因为这样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
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
藏克家《有的人》,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短诗,诗中的对比是浅显易见的,诗中相对的两种人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对诗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已知”来作为教学铺垫,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
所以,课前就务必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情况,诸如其生平经历、作品解读、世人评价等等。
于课间,尚未读文,即可集中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激发起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景仰。
有了这个情感铺垫,教师辅之讲述作者创作此诗文的背景,教学这首诗歌就有个良好的开端了,学生对了解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纪念鲁迅的意义就有了很好的依据。
同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虽然充满浪漫色彩,但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向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有关背景作铺垫,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这只是个开端。
现代诗歌教学的重头戏还在于诗文的品读过程。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
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
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
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中学语文论文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陈若祥语文具有全息性,一篇课文几乎可以包含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教给学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确定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要思考的。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而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教学核心,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诗歌作品的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教学一样,旨在通过对作品的感知、理解、欣赏来认知作品中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内省体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顺利达成这些目标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
一、学情调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要关注学情,以生为本,备足学生。
学生的学情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的,对此,王荣生先生曾说:“所谓的‘学情’,就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什么地方能读懂,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什么地方读不懂,不能理解、感受、欣赏。
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切实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学情调查越细越好,要弄清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读教材可以懂的,什么是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什么是教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可的,什么是老师讲了也弄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够掌握的。
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整合出问题,即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聚焦到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前,我对即将受教的高一学生做了学情调查。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有些问题是我在备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如:1.课后练习里说这首是抒情诗,为什么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呢?2.文章大量的排比句,如果不分行是不是就成了散文?3.同样是抒情诗,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有很大的不同,不押韵、形式也自由,究竟美在哪里?这时必须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的疑惑才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
怎样加强中学诗歌鉴赏教学
运 用浓 烈 的表 色彩 的形 容 词 “ ”红 ” 示 和渲染 绿 “ 展
出绚丽 多彩 的 审美境 界 。
3欣 赏诗 歌语 言 的立体 美 .
诗歌语言的立体美表现在画面立体空间的拓 挂满 枝 头 , 奇 斗妍 的盎 然 春 意 , 争 只有 “ ” , 闹 字 才 展上 。 例如 , 读张志和的《 渔歌子》 “ :西塞山前 白鹭 能表 现 出春意 的生气 和动 态 美 ,才能 表 现 出春 意 飞 , 花 流 水鳜 鱼 肥 ” 则 在 眼 前 自然 而然 地 浮 现 桃 ,
骤:
1 . 想象形 象 , 把握 物境 诗歌 是用 形象 和 图画说 话 的艺 术 。教 学 中可 以启 发 引导学 生想 象诗 中形 象 :
比如 南宋 诗人 赵 师秀 的 《 约客 》 “ :黄梅 时节 家 家雨 , 草池 塘处 处蛙 。有 约 不来 过夜 半 , 敲棋 青 闲 子 落灯 花 。” 读后 头脑 中就 应该 想 象 出青草 池塘 、
细 嚼 品味方 可领悟 。诗歌 教学 应着 重 引导 学 生 品
味诗歌意境 : 比如学习王安石 的《 泊船瓜洲》 就可
通 过 诗 眼 “ ” 去 品 味诗 中意境 : 春 风 的 习 习 绿 字 在
吹 拂下 , 江南 大地是 一 派生 机勃 勃 、 情趣 盎 然 的美
景 。又如 学 习杜牧 的《 江南 春》 则可 引导 学 生通 过 结 句 “ 朝 四百 八 十寺 , 少楼 台烟 雨 中 ” 品 味 南 多 来 出 诗 人 对 历 史 兴 亡 的感 叹 和对 晚 唐 统 治 者 的讽
农 吁
教哮 ・ 研究
怎样加强中学诗歌鉴 赏教学
王 永 红
( 湖南省新 田县瑞华 实验学校 )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目前,一些古诗词课堂存在重知识轻活动、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等现象,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为此,教师要遵循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通过单元整合、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化综合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提高古诗词教学的综合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3)22-0009-03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呈现出重教师引导轻学生学习力培养、重知识轻活动、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等现象,形成“教学—测验”的线性化课堂模式。
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学生兴趣的缺乏,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难以令人满意。
鉴于此,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探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综合效果,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一、变革:“教—学—评”一体化螺旋式发展理念的引领(一)“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教—学—评”一体化不是教学模式,而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的理念及指导思想。
它强调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保持一致。
从教到学的过程中,评价应该贯穿始终。
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
同时,要注意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要将学生进行区分,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评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清晰可见、更有效率。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评”具有一致性。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指向共同的目标,同时教的目标、学的目标、评价的标准具有一致性,即指向学生古诗词素养的提升。
关于古诗教学随笔五篇
关于古诗教学随笔五篇关于古诗的教学随笔吧,大家可以一起看看哦!古诗教学随笔【第一篇:古诗词教学随笔】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的深刻,意存深远,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多篇。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内容、体验作者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吟诵研读探究”古诗词三步教学法。
1.吟诵赏读,渐入诗境古典诗词意境深邃,著名学者郑临川先生就曾指出“词的灵魂大半存乎音韵,而音韵非通过口耳无以传其神。
故每吟诵之际,如幽灵附体,不知不觉进入诗人境界,入神之处,几乎感到此词此句是出自本人肺腑,乐在其中矣。
”可见诗词非吟诵无以见其妙,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
所以教师的第一任务就是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吟诵赏读的兴趣,以便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词。
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师可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形象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创设声形并茂,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
这种安排可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为吟诵诗词、渐入诗境奠定基础。
当然,在吟诵赏读前,教师还应适当地给予示范和方法指导,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指导学生低唱慢吟,原则是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赏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并把古诗(词)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边读边想象画面,慢慢融入诗词意境。
2.揣摩研读,初明诗意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挥想象,自己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而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在吟诵赏读之后,教师应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
研读既指对诗词仔细认真的整体感知,如借用工具书消化常识性的语言信息,也指借助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给予的背景性提示或与诗词有关的资料(包括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主体不同诗人的作品);教材上的提示和课后习题等,建立起对全诗(词)的初步认识和整体概念。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精品15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精品15篇)《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1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
这是一篇经典诗文,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来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
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
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
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
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精选14篇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沁园春雪》教学反思精选14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沁园春.雪》这一课我安排了一个课时,虽然上课的整个过程比较紧张,但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比较高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
一、对课件把握不熟练,当那些该提的问题都分析完了以后,继续往下展示课件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都可以有条理地展示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牵涉到四个方面:第一,词的上片是如何展现雪景的?第二,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持何种态度?第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看今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四,本文是如何进行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第五,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你看,这四个问题就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了。
中间再穿插着讲一讲静景与动景交替,实景与虚景搭配的表达技巧,以及那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全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透彻了。
看来,备课的时候,对这个最基本的框架还没有把握好。
二、应该稍微留点空间对课文的词句理解和把握,如“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红装素裹”、“风骚”等词句。
虽然他们手头有书,但我还是应该着重提示一下的。
我想,肯定有很多的同学还没有能够充分地理解这首词吧!三、读得不够。
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他们齐读的时候,甚至没有指导一下,读本课应该饱含怎样的语气来读。
其实,我可以也让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情怀,然后让他们对比着两种不同的语气,让他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革命必胜的决心,对自己满怀的信心来读。
可以采用个别读、分男女生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
四、课堂上应该安排学生互动的环节。
我今天的课显然太过于平淡了,没有高潮,这样的课是不能吸引人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赏析例谈
-056-2023年第15期(总第355期)课堂教学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摹的意境,使学生透过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情感和内涵,进而同步发展学生的诗歌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为此,教师应当明晰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赏析原则,根据诗歌教学目标和实际学情,采用情境创设的手段为学生还原诗歌意境,启发学生自主对诗歌意境展开联想和表达,从诗歌的艺术氛围中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意旨,从而实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度赏析,增强诗歌教学质效。
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赏析展开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赏析原则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赏析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文字,联想和构建诗歌描绘的场景,以及构建的艺术氛围,从中提炼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达到提升学生诗歌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等目的。
经过学情分析和理论实践研究,笔者将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赏析原则总结为如下三点。
第一,情境原则。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凝练且简约,用少量的文字勾勒画面、叙述情节、抒发情感。
初中生诗歌品读能力还有待发展,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才能助力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为此,在初中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情境原则,即根据诗歌内容,为学生创设立体直观的赏析情境。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素材,创设音乐、图片、视频、背景资料等形式的诗歌赏析情境,激活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沉浸于诗歌意境的赏析之中[1]。
第二,联想原则。
诗歌赏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诗歌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依托想象活动,将诗人高度概括的内容通过联想和再创造充分地还原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因此,在初中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联想原则,即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活动,在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含义后,教师可以精心设问,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联想诗人眼睛看到的事物、内心的所思所想等,使学生品悟诗歌包含的无尽韵味,从而锻炼学生的诗歌赏析和联想能力,使学生获得优质的赏析体验和审美享受。
沁园春·长沙评课稿
沁园春·长沙评课稿课题:《沁园春·长沙》课型:新授第一课时一、组内评课文本第一部分阅读过程——1、开头哪些内容?2、写作顺序?3、“看、领”统领到哪里?4、试着说出哪几句描写好?5、诗人想到了什么?为什么“怅”?6、写作手法的学习:动静结合、视角变化自评:认为诗歌学习重在体会,不能多讲,讲就失去了诗的韵味,应重在品和读。
梁爱景评价:1、既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也很细腻的体会了诗的意境,有动有静,图文并茂,展现了一种立体的美。
2、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做到了感性和知性的结合,很完美,令人享受。
韩海英评价:1、知识的运用以及课件图案的色彩对比得很好。
2、目的性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3、最好与高考接轨,把它当做作文的好素材。
苏作民评价:1、诗歌教学要贯穿一个“读”字,品读,读出意境美;朗读,读出节奏美;默读,读懂情感。
2、可以让学生画图,发挥艺术生的特长。
3、可以让学生学习写诗歌鉴赏,把对诗歌的美的感受落实到文字上。
1、介绍高中课本的安排布局。
2、谈学习方式的更新。
3、诗歌在高考中的地位。
郝明峰评价:1、高中语文第一节可以这样上,很大气。
既让学生了解高中与初中语文学科的不同点,也给学生明确一种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2、只是老师理论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感知、触摸高中语文的魅力。
1、诗歌知识。
2、背景介绍。
3、读诗:初读----带着感情读-----赛读-----范读----赏读。
韩海英评价: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开放性,诗意课堂。
苏作民评价:1、虽然很重视诗歌的读,但是缺乏真正对诗歌切实的感受,也缺乏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
应该让学生默读,默读可以让人切实用心感受。
2、读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以方法指导,速度、停顿、缓急、轻重等。
自评:1、设计导入语要有吸引力,“为什么把这一课放在开篇之首?”学生肯定感兴趣。
2、“独”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产生阅读和思考的欲望。
3、让学生说哪幅图最具吸引力,学生肯定有话说。
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赵徐利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诗歌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文学体裁。
通过认真阅读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
针对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教师应该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诗歌课堂教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诗歌教得更加有趣而深刻。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赵徐利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浣纱初中浙江诸暨31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如何提高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J], 周俐君;赵卿
2.抓课内诗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J], 符建玲
3.抓课内诗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J], 符建玲
4.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J], 焦荣华
5.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基本策略初探 [J], 刘文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中要重视做好鉴赏“品读”
作者:李雪丽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9期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明显增加了诗歌教学的内容,中考也增多了对诗歌教学内容的考察。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的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无穷的魅力。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素养。
所以,中学生应该通过对课本中诗歌的学习而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而诗歌鉴赏教学也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日常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教学主要可从鉴赏“品读”入手。
一、品读情感
诗歌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学会通过诗歌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原点。
诗歌创作的源头就是情感的勃发,情感在胸中涌动,必然要发之于外,让情感诉诸笔端,便形成了诗行。
诗人的情感是抽象的,凝固成了文字,教学诗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化凝固不动的文字为流淌灵动的情感,化寂静无声的文字为感人有声的语言。
其重要手段就是朗读。
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高低起伏,读出声色情泪。
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指导朗读,目的就是一个,一定要读出每一段蕴含的情感。
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前俯后仰,读得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读得声泪俱下,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沉醉不知身在何处。
因此,在指导朗读时要注意声调的高低得当,声腔的变化有致,语速的快慢相宜,关键词句的反复咏叹等,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就能沉浸其中,醉乎其里,声情并茂,声色俱情。
诗歌的情感是诗歌的美点。
诗歌的情感抒发必须要通过巧妙的表现手段加以体现。
通过品评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通过品评排比的结构、匀称的段落、相同的字数,通过品评循环递升的旋律,一唱三叹的吟咏,把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所有美点的发现、品味均由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自主体验、表达。
有思考揣摩,有讨论耳语,有奋笔疾书,有争先恐后……诗歌教学的精妙莫过于此矣。
更何况不少学生能配合动听悦耳的朗诵,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声腔、姿势、语气、表情、留空、反复等手段鲜活地演绎,精彩地呈现呢!
二、品读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支撑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虽有区别,但空洞苍白的抒情,总不能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
诗人借助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
没有意象的寄托,感情的抒发就少了拐杖,成了空中楼阁。
没有意象,就不可能有意境,也就没有意蕴。
比如在《乡愁》这首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分别承载了思念母亲、爱恋妻子、哀悼母亲、渴望回归等感
情的载体。
为了强化诗歌借助意象抒情的理念,教学中可以尝试巧妙引入古诗词,借用余光中的诗句格式,改写诗句。
意在让学生明白,无论古今,诗词创作中都离不开意象的创设,应仔细体会诗歌中意象所承载的感情。
想象是诗歌的发散点。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乡愁》中余光中先生想象的成分虽然不是十分浓厚,但从小到老,联想几十年来乡愁的演变过程,并且借助意象来表达感情,这本来就是想象。
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想象奇特,把传统的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想象成自由来往,表达了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徐志摩把吹皱的一潭池水想象成彩虹似的梦,把河畔的金柳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大胆而新奇,让读者眼界豁亮,心头叫绝。
可见想象对于诗歌何等重要,如果没有想象,诗歌便成了一行行枯死的文字,僵硬地躺在读者的眼前。
三、品读生活
诗歌来源生活又反映生活,生活是诗歌的延伸点。
诗歌虽然高雅,抒情性很强,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那种喷薄的情绪,但这种情绪、情感根植于生活,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基于这一点考虑,我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结合往事,模仿创作意在告诉学生诗歌离我们并不远,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的眼里、心里。
纵观初中六册书中的新诗,《再别康桥》《母亲》《纸船》《成功的花》《一个深夜的回忆》等,哪一首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抑或来自现实生活的触发?
在传统的教学里,我们往往将教学和娱乐分的很清楚,但殊不知,如果将娱乐和学习结合起来,教学的成果会更加明显的。
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她不仅带领孩子们玩扮演角色的游戏,还带领孩子来跳由老师亲自编排的关于课文内容的舞蹈。
在游戏和舞蹈中,学生们更能融入到课文的内容中,不在是单纯的来学习课文而已。
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完成了应该接受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堂生活。
诗歌的学习过程,本来也是一个鉴赏过程,在鉴赏中,学生才能发现诗歌的美,感悟到诗歌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学习要有一个鉴赏和体验的环境,不能只靠记和背。
品读诗歌,要品读生活,要通过诗歌的鉴赏去构建浓郁书香班集体。
我们要通过诗歌鉴赏和学习教育学生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汲取营养,丰富内涵传统。
老师要精选一批热爱阅读、综合素质较高的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诗歌兴趣小组”,开展“师生同读师生同写”等阅读活动,搭建诗歌鉴赏互动平台,通过“读书笔记”、“好诗歌推荐”等,借助诗歌的精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效果。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把握好以上五个“品读”环节,并因诗制宜,灵活运用。
那么我想,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不管是中国诗人的作品还是外国诗人的作品,我们都能上出一节高效而优美的诗歌鉴赏课,并把学生带入瑰丽的诗歌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