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2》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6.2中位数与众数(2)教案
§6.2中位数与众数(2)教案制卷:卞文辉审核:张传美时间:2010.1.7班级:姓名:学号: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2.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二、教学过程你认为该公司总经理、工会主席、普通职工将分别关注职工月工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什么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问题中,平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但不能一味的使用平均数来确定数据的特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反映数据的特征.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其应用也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最要的作用,但计算时比较繁琐,并且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2、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着眼于对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可靠性比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3、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但中位数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他来描述其集中趋势.思考:某员工月工资为1000元,那么他属于公司中等偏上水平还是中等偏下水平?说说理由.(中等偏上水平.应以“中位数”为准,高于“中位数”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低于“中位数”属于中等偏下水平.)2.P177数学实验:教师捏住一根绳子的两端,将绳子拉直,面对全体学生.(1)请全班同学目测并估计这根绳子的长度.(2)将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计算全班同学估计值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3)根据(2)中计算的结果,请你确定一个最后的估计值,作为全班同学对这根绳子长度的估计值.(适当指导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3.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1)请填写下表:(2)请从下列三个不同角度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看,谁的成绩好些?;②从平均数和9环以上(包括9环)的次数看,谁的成绩好些?; ③从折线图两人射击环数的走势看,谁更有潜力?学生练习P 177小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区别练习、优缺点.965432。
20.1.2 中位数和众数(2)学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2)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的数据信息,但它受.影响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的影响.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描述其趋势.注意: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3、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万元/人·年)如下表所示:(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万元,中位数是_________万元,众数是__________万元.(2)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二、随堂练习1.已知数据x1,x2,…,x n的平均数是x,则一组新数据x1+8,x2+8,…,x n+8的平均数是________.2.若3,4,5,6,a,b,c的平均数为12,则a+b+c=________.3.某同学参加了5科考试,平均成绩是68分,他想在下一科考试后使6科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0分,那么他第6科考试要得的分数应为( )A.72分B.74分C.78分D.80分4.小华同学为了丰富暑假生活,骑自行车到某景点旅游.开始出发时以2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1小时后,由于天气情况及体力原因,骑车速度变为15千米/时,这样又行驶了1.5小时到达景点,那么小华去时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千米/时.5、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6、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生动实例和动画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属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由一首含1、2、3、4的诗启示出生活中点点滴滴若留意,时时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入实际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发现平均数在有些
情况下很难反映问题真实的一面,进而思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这一重点,本节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尝试归纳的活动,然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达到能够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特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同时还让学生留心生活,列举了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决的,使学生体会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后生活点悟这一环节,既举出众数在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又给学生一些生活启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味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从而自主学习数学.。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以及在中位数和众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题目,考察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演示求解方法。
2. 第3-4课时:练习与讨论,应用拓展。
3. 第5课时:小结与作业布置。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练习题及答案3. 实际问题案例十、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是统计学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典型特征。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加深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方差等统计学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正确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具体的例子,直观地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相关实际问题的素材。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数据:3,5,7,9,11,13,15,17,19,2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组数据,计算出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意义。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中位数和众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法还比较陌生。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并通过练习题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练习法:通过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教学素材:中位数和众数的PPT、数据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 中位数与众数 教案2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3.能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差异.教学难点:合适的选择统计量进行分析,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某公司全体职工的月工资如下:月工资20000 12000 8000 6000 3000 2000 1800 1500 120人数1(总经理)2(副总经理)5(部门经理)10 17 23 28 10 4你认为该公司总经理、工会主席、普通职工将分别关注职工月工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探究新知观察表格中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分别分析总经理、工会主席、普通职工的关注的重点.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析极端值对一组数据的影响,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概念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三个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需要全组所有数据来计算,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需把二次备课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需通过计数得到,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数学实验室将一根绳子拉直.(1)每位同学目测、估计这根绳子的长度;(2)将全班同学的估计值绘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3)参照“(2)”中计算的结果,每人重新估计这根绳子的长度;(4)测出这根绳子的实际长度,与你的估计值相比较.巩固练习1.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种产品中,各抽取8件产品,对其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单位:年):甲:3,4,5,6,8,8,8,10;乙:4,6,6,6,8,9,12,13;丙:3,3,4,7,9,10,11,12.(1)根据调查结果,三个厂家在广告中都称自己产品的使用寿命是8年,请分析他们各自的理由;(2)你认为哪个厂家的寿命更长一些?说说你的理由.2.某公司职工的月工资情况如下:职务经理副经理职员人数 1 1 18月工资/元12000 8000 2000(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你认为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个描述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集中趋势”较为合适?说说你的理由.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学案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2.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任务,共同完成整个问题的解答。
4.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通过绘制统计图表,直观展示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中,培养以下能力:
-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出统计学问题。
-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探讨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1.向学生展示一组跳绳成绩数据,让他们观察数据的特点。
2.提问:“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激发学生的思考。
3.引导学生通过排序、观察、讨论等方式,发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应用。具体策略如下: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中位数和众数能够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相互解答,促进课堂互动。
3.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方法方面: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和应用: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背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内容教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教材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数据代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本节课的内容即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良好素材。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同时创设具体情景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理解并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策略: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师:同学生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
1、与学生一起欣赏图片组:小王应聘记A:应聘广告:因本公司扩大规模,欲招一批职员,我公司员工收入月平均工资为1000元,有意者欢迎加盟!B:勤奋工作,月底满怀喜悦去领工资。
师:你们猜一猜他可能领到多少工资?C:600元。
师:你想说什么?D:小王找财务部门理论。
E:财务部门向他出示公司所有工作人员月工资表。
仔细观察这张工资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学生有价值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
2、学生观察表格,交流自己的感受。
思考: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吗?我们动手算一算师:算好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结果是多少?师:看来1000元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仔细看工资表中有几人的工资比平均工资1000元高呢?有几人比平均工资1000元低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平均工资比多数人的高呢?原因在哪里呢?师:像这样和其他数据相比,差距特别大的数据我们称为极端数据。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学案例
1.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通过示例,讲解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强调中位数的性质和作用。
3.引入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4.讲解众数的求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与魅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有什么区别?
b.在实际生活中,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应用场景?
c.怎样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2.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认识到,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写出解题思路。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在实际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例如,我设计了一个关于班级学生身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中位数和众数,来了解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中位数和众数教案篇一: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一)基础训练1.口算下列各题128+9234+48800+750396÷12850÷457÷22.只列式不计算(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1.师生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多又惠超市20xx年4月20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
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
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3.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1000元。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概念的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1)使学生认知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1)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
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
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每月2200元,而剩下的22人的工资之和也只有4700元,这样放在一起计算不公平,它把所有工人的平均工资都提高了。
学生2:去掉老板和学徒的工资,求剩下的21个人的平均工资——219元比较合适。
学生3:我认为用领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220元比亲戚的工资低,但比工人的工资高,处于中等水平。
学生4:我认为小张是当工人的,应该用工人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第一章:中位数的基本概念1.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的重要性。
1.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
1.3 讲解中位数的性质:对于一组数据,中位数将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大于中位数,一部分小于中位数。
1.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求法。
第二章:众数的基本概念2.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众数的重要性。
2.2 讲解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2.3 讲解众数的性质:众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出现频率。
2.4 举例说明众数的求法。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3.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3.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中位数是将数据分为两部分,而众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数,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3.3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第四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中位数和众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五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5.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5.2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5.3 讲解众数的求法: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为众数。
5.4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
第六章:中位数的性质与应用6.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2 讲解中位数的稳定性: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只要数据个数不变,中位数的位置不变。
6.3 讲解中位数的应用:中位数在评估数据集中趋势、解决争议数据等问题上的作用。
6.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应用。
第七章:众数的性质与应用7.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2 讲解众数的唯一性与非唯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和众数2》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46例6的意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四、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
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五、例习题的分析
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
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