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为了解决高度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来源。斯大林发动了 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庄, 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道。
不论是高速工业化,还是全盘集体化,都是由国家采 取强制措施自上而下推行的,这必然引起党内外的普遍不 满。为了镇压这种不满情绪,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 从而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了政治障碍。
2、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过程:①_1_9__2___年提出方针 ②_1__9_2____年开始进
4、评价
行 5③_1_9__2___年“一五计划 工业强8国
④1_69__3_7__年成为世界
(1)成就: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
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逢 天 容
贸 易
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品买卖
生 分 实行实物配给制
配 (平均主义)
空 实行按劳
分配制
功 斯大林模式
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过 高度集中的国
家计划模式,
直接管理
参 排斥市场调节
国家统一调拨
计划供应
半 实行工资制
国家发展模式比较(横向比较)
英国模式
斯大林模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斯大林格勒 拖拉机厂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的需要。
2、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3、过程:_1__9__2_7_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方针;__1__9__3_7_年完成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11题)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该画讽刺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答案】A【点拨】本题较简单,漫画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2012年2月西安五校一模33题)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

”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

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

”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答案】D3.(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32题)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

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里批判的主要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只抓农业不抓工业C.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答案】C4.(2011年11月赣州十一县期中15题)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答案】B5.(2012年1月临沂市期末16题)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 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 26%。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斯大林在苏联搞农业集体化 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 要。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配合___工__业__化___建设。 3.过程 (1)开始:1929年下半年。 (2)过火: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整顿:1930年,斯大林发表《__胜__利__冲__昏___头__脑__》。 (4)完成:1932年,苏联宣布“__完__成__全__盘__集__体__化____”,到 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3%。
(2)消极性: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 的东西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 展。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 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四自然段及“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的宣传画”及下列材料。
1.(2015·高考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 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 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 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 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进行直接管理;优先 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发展__重__工__业___,尤其 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内部:列宁 逝世;工业 基础薄弱。 外部:被西 方资本主义 国家封锁包 围,孤立无 援。
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 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 家不再从外国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 自己的工业。
——尤里·茹可夫《斯大林传》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 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 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车,99%的耕种要靠畜 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苏联面临着怎样的 形势?他又该如何应对呢?
农民的生活状态: 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
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甚至连迁徙的自由也受到限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 益,限制城乡之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的手段从 农民身上拿走很多。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 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 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工业化方针与政策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 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如何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制定五年计划,工业投资向重工业倾斜 (二)追求高速度 (三)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 1.收缴国企利润 2.征收农业税 3.发行政府公债 4.扩大工农商品上的剪刀差
1959 98.5%
年份 1913 1961
外科医生人数 23200人 425700人

人民版 历史必修2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6张PPT)

人民版 历史必修2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6张PPT)

苏联工业化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追求高速度 3.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4.有计划发展
“先要飞机大炮,后要胶鞋面包”。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平均每人 不到一双皮鞋;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 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 达到沙皇时代水平。
学习思考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
2、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 业。 3、单一的公有制
四、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影响(评价 )
积极:①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迅速成为世
界工业强国②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工业,军事
力量显著增强,为二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③
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消极: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1924年,斯大林成为主要领导人;
原因 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苏联 工业化
社会主义的苏联受资本主义的包围。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目的 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
基础。
苏联工业化进程:
1925年召开……正式提出……; 1926起进入……; 1926---1928年主要是……; 1928起开始实施……, 1933年开始实施……。
……
苏联(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为实现向社会 主义过渡,进行了哪些探索?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建设 社会主义
斯大林模式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并理解斯大林模 式形成的背景,概括其形成的经过。
2.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史料,概括斯大 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理解其特点;用历 史唯物主义方法对斯大林模式做出客观 评价;从中感悟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的启示。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
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 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例] (2010·江苏高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
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 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 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 济政策。
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 (1)从1929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 (2)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了《 胜利冲昏头脑 》一文,
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 (4)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5)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 (1)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 条件。
晨背关键信息 理解教 材新知 二 把握热 点考向 考向 教材全解读 知识大迁移
专 题 七
应用创 新演练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背核心语句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 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 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 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 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3.“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 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在后来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 市场调节 。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民版课件:专题七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民版课件:专题七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教育网
[易错易混] 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不同。它 是在特殊条件下起步的,一开始就侧重重工业;而西方工 业化走的是一条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道路。
2.在发展经济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 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 利益。
中国教育网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 经济和社会结构。 2.标志 1936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中国教育网
要点二 理解“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经验 (1)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 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 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 鉴。
中国教育网
(2)推进:1930 年 3 月,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 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 (3)完成:1932 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到 1937 年,农业集体化 基本实现。
中国教育网
4.影响 (1)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 (2)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没有促进生产力 本身的发展。 (3)1932 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1
2
2
1
1
电力 石油 钢
10 3 5
7 2 5
4 1 4
3 2 3
2 1 2
注:1932 年的数据是与资本主义各国在 1929 年的生 产规模比较。
中国教育网
材料二 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 多占国民生产的 40%。人民的生活水平 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共15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共15张)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何谓斯大林经济模式?
➢20世纪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 时期形成的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 模式。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国家指令性计划取代市场调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苏 联 工 业 化 的 宣 传 海 报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府作用不同: 西方主要通过政策,鼓励民营 企业开展工业革命; 苏联完全由政府直接投资与 管理,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资金来源不同: 西方主要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 税收等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苏联主要通过行 政手段让农业和轻工业提供工业化资金。
斯大林经济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实施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 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想一想,为什么?
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 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 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 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 落后状态……别的办法是没 有的。 ——斯大林
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为工业化提供了原 料和资金,保证了工 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 积极性,造成农业的 长期落后,最终也影 响了工业的发展。
史学界一般认为:苏联在二三十年代逐渐 形成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联 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 包围和威胁;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 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 经济非常落后;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迅速建 立强大的国防,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有助于迅速增强经济实力、保证经 济独立。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23张PPT)(共2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23张PPT)(共23张PPT)
高中历史说课
不走寻常路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说教材
说学情
说课流程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首先: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2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3
1.教材地位
承上启下
2.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苏 联经济建设的成 就和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 用历史唯物主 义方法客观分析 斯大林模式的历 史作用及弊端。
采用阅读、讨 论法提高学生合 作探究和自主学 习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结合图 表及文字资料, 增强教学的直观 性和趣味性。
通过对“斯大 林模式”的得与 失进行讨论,培 养学生客观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 调整与改革才是 社会主义不断完 善和保持自身活 力的重要手段。
3.教学重难点
2.措施
②农业全盘集体化
③1936年新宪法确立
3.评价
①功绩 ②局限
a.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实力增强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a.工农业比例失调,牺牲广大农民利益
b.计划指令压抑地方积极性和自主性
谢 谢 聆 听!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工业 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 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 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 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 ‘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 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在1946年的演说《斯大林选集》
1.讲授法——注意展示 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 横向联系,便于学生知 识掌握。
2.直观演示法——展示 图片,史料等,整合不 同的资源。
3.问题探究法——遵循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课前自主预习;课上运用 自主学习 阅读法,思考斯大林模式 的表现、利弊等问题;课 后巩固练习、整理笔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
材料:计划就是法律——沃滋涅辛斯基
材料: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 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 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 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 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 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结果,使农 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 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 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第二,农民失去了土地。 阅读P137页第2段,通过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集 体农庄。十月革命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又被拿走了 第三,农民失去了自由。 第四,一部分农民失去了生命。
资料:斯大林1932年8月亲自制定《关于保护社 会主义财产的法令》(五穗谷物法)规定盗窃农 庄财产者可以处以最高刑罚——枪毙并没收全部 财产。到1933年根据此法令判处了5.4万人。 资料:“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 人,可以作为富农分子加以消灭。”消灭了多少 人?100万个家庭,550万到600万人。
材料: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
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 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 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 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 联。
移民国家向苏联移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宣传画
农 业 集 体 化
这幅宣传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阅读教材:什么是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集体 化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开始: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 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停止新经济政策 2、实行原因:为工业化积累资金;苏联农业 生产落后;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 把全部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历史人民版必修2互动课堂 专题七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含解析 精品

历史人民版必修2互动课堂 专题七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含解析 精品

互动课堂疏导引导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必要性(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实施(1)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3)1932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

3.评价苏联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各种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不再是一个技术上依赖于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但是,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实施(1)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3)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过去一家一户自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做法被整村、整乡、整区加入集体农庄的浪潮所代替。

(4)过火的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5)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的93%,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 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 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 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 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 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排斥价值规律,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压抑企业和地方积极性。
体制逐渐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 训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2)依据材料一,说明苏联采取何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
家工业化途径?目的是什么? 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的:发展国防力量,应对战争,保卫国家。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联采取何种农业 政策?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 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政策:农业集体化; 问题: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 业停滞不前。 教训: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过程-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称
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主要成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一五计划 实际完 最佳方案 成数
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七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七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据材料一、二,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
四、巩固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
选择题
1.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预习与交流
一、(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
苏联建立。1922、12列宁逝世。1924、1
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
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
3.过程
“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三个五年计划)“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
2.特征;经济:高度,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政治:高度;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行政干预。
重点:斯大林模式评价
(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A.保证同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 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说: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有进展。因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此番讲话意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0)

(2)政治: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
(3)思想: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 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要从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制度。 (5)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
行政干预思想理论、学术文化和艺术创作。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经济:斯大林模式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 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 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 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⑶政治形势: 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缺乏民主传统
(4)个人因素: 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斯大林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形成。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2、目的: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过程:
①1925年提出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 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 ②1926年开始进行 ,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 千家企业 ③1928年“一五计划 ④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式含义: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按照斯大林的计划所确 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 性计划模式。(又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 课题: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凭票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用谈话的方法和中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现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

(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Ⅰ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

(4)充分肯定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也认识其不足和存在的危机。

(5)补充讲解大清洗运动,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

(6)全面认识、了解和评价斯大林,分阶段或一分为二地去认识他。

(7)补充讲解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二、难点: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节内容,指出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尤其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实效。

当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讲授新课〗一、工业化方针(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工业化方针提出的背景。

2、实现工业化方针的提出和目的。

3、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4、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与教训。

5、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二)讲解1、原因:A、落后的农业国;B、为了加强国防;(引导学生看P119“资料卡片”,了解原因)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这部分内容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

需要指出两点:一、突出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斯达汉诺夫运动是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

(看左边“知识链接”,加强理解)4、成就与教训: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引导学生阅读P120表格材料。

②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

5、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

或:思路提示:工业建设的成就是多种因素(方针和政策、投资、民心、国际形势、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等)作用的结果。

探究思路:⑴方针和政策、投资:1925年,联共(布)14大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928年,开始实话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工业投资的3/4用于重工业。

⑵民心:苏联人民不仅勒紧裤腰带而且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

⑶国际形势:苏联利用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量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接近并赶上了西方的工业发展进程。

(4)各产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而且压缩农业和轻工业投资来保证重工业的投资,促进了重工业的飞速发展。

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农业国变成了世界工业强国。

二、农业集体化方针(一)阅读第二目,思考:1、分析农业逐步集体化的原因和目的。

2、结合教材归纳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3、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结果。

4、分析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5、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下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结合毛泽东的这段话,谈谈你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认识。

思路提示:毛泽东批评过斯大林的农业政策,但毛泽东时代的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几乎是斯大林模式的精确拷贝。

为何斯毛两人会如此的相似,这是社会主义赶超资本主义的必然过程还是偶然措施?苏中两国的农业集体化值得进一步地认识和思考。

探究思路:1927年联共(布)15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农业集体化在1929年加速,1937年完成。

⑴目的:一是农业本身的现代化,二是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后者是更深层次的目的。

⑵方式:农户加入集体农庄,一开始是自愿参加,1929年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强迫命令农户参加。

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⑶作用: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

与农业集体化配套进行的消灭富农的斗争,使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在1932年被消灭;虽然维护了工人的利益,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由于私有财产权被否定,极大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⑷价值评估: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但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失去了平衡,使工业的发展成为一种畸形发展。

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从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可以看出,强迫性的集体化办法不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其弊大于利。

6.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说,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思路提示:理科的特点是精确化,如一个西瓜重5.55千克,谁称都一样,因为有精确的衡量标准——秤。

文科的特点是相似化,如一座山,“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精确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对人和人的历史而言更是这样。

探究思路:(1)以上三种说法都有片面性。

(2)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方式、作用、价值评估。

(参考上题之探究思路。

)(二)讲解1、原因:苏联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目的:改变落后状况;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背景:①原因:结合教材归纳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A、工业发展的需要;B、粮食供应的困难;C、斯大林的决策(通过幻灯片补充“斯大林对农业的看法”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是不可能的。

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或者供给农民以他们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来交换农民剩余粮食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

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②政策的变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但随着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苏联党和政府认为,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解决国家所需的粮食。

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3、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结果和影响:①过程:依据教材内容即可,注意引导学生看P121表格。

②结果: 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4、影响:A、积极性: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B、消极性: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

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结合P12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加深理解)三、斯大林模式(一)阅读第三目,思考:1、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是什么?2、简述斯大林模式含义。

3、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

4、完成表格: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5、评价斯大林模式。

(二)讲解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提问:苏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指什么?(在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已取得了彻底胜利;苏联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底,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新宪法的制定,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

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