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三语文诗词鉴赏复习教练题
湖南省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湖南省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古诗鉴赏专题湖南省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古诗鉴赏专题湖南省2009届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四、古诗词鉴赏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7分)竹枝词明·袁宏道其四其二侬家生长在河干,雪里山茶取次红,夫婿如鱼不去滩。
白头孀妇哭春风。
冬夜趁霜春趁水,自从貂虎横行后,芦花被底一生寒。
十室金钱九室空。
(1)请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
(4分)(2)有人说,袁宏道的诗俚俗浅薄,也有人说他的诗歌申说性灵而不失风雅,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这两首诗简要陈述理由。
(3分)(1)[答案提要]同:这两首诗都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1分)其四,主要写丈夫象鱼一样不离河滩,终日劳作,冬夜冒着严霜,春夜趁着寒水奔波干活,但家里用的却是芦花铺底的薄被。
如此艰辛地劳作,生活却依然是如此的贫困,不着一字,却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1分)其二,前两句以山茶一株株一朵朵竟相开放的妩媚、艳丽,反衬白发孀妇在春风中哭泣的辛酸与苦难,末句则直接描写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
(1分)异:其四只揭示了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其二不仅这样,还点明了原因——是貂虎横行才造成百姓的十室九空,反映了官府的苛税对百姓的压榨。
(1分)(此题只要求学生能答出要点即可,不一定分析这么详细)(2)[答案提要]同意后一种看法。
这两诗歌的语言确实是俚俗,用了不少俚语俗词,侬家河干夫婿被底雪里白头貂虎等,都民间的口语。
(2分)但是这两词并不浅薄,因为它内容充实健康,情感质朴真切,选词也精当形象,艺术感染力强。
(1分)湖南省长郡中学200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卷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1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5分)《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景色的诗。
愚溪在湖南永州。
第一句中的散,第二句中的明,很具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2009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2)
2009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2)古典诗文2009-06-26 22072009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2)九【试题】(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
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参考答案】(1)(3分)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 (4分)“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补充注释】风襟:外衣的下襟。
亦指外衣。
【赏析】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万里”,体现了杜甫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生活境况。
“夜久”,寓意着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惟有那高悬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题
答案示例:(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均是从写亲人思念入笔,构思巧妙。杜诗从妻 子独自望月的角度来写思念之情,王诗是从兄弟在登高时必然会想到身边缺少了一人 来写自己的乡思。委婉曲折,动人心弦。(意思对即可。第一点要扣住“均是从写亲 人思念入笔”来答,第二点分析杜诗,第三点分析王诗。本题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 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2)用一“独”字,都比较充分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杜诗中的“独”字, 是用小儿女的天真反衬妻子的‘独看’的孤独无助,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 爱怜,增添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而王诗的“独”,则直写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 (意思对即可。以上三点各为一个得分点,答对一点得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 顺,酌扣1分)
(1)唐代是唐诗发展的高峰,其中诗人,有“大李杜”之称的分别是盛唐的李白、 杜甫,有“小李杜”之称的分别是晚唐的 和 。(2分) (2)前四句怎样具体表现怀念李白的殷切情意?(4分)
答案示例: (1)李商隐 和杜牧 (2)首句写萧瑟凉风起于远方,以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奠定凄凉、悲 苦的感情基调;风自远方而来,自然引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询问、怀 念。(2分) 虽亟盼音讯,但“江湖秋水多”,说明对收到书信(“鸿雁”) 的不抱希望;因为“秋水多”隐喻山高水阔,风波险阻,而且隐喻暗 示了李白前途坎坷,引出了以下议论。(2分)这几句话结合眼前事 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答案示例:(1)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清泉石上流(每格 1分)(2)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 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 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3)①盼好 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 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 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 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 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 扣分)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与详细讲义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与详细讲义解题的一般步骤▪1、审诗题(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春夜喜雨》、《旅夜书怀》、《柳》……▪2、审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3、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4、通词句(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5、味意象(形声色质味→情调;时空位置(在脑海中形成“多媒体”的图景)▪6、入意境(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或“理”)▪7、定主旨(综合思想因素与感情涵义,比较主次轻重)▪8、认“技巧”(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相关基知解读第一讲审诗题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二、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
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
“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精品文档 (80)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二)
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2009年诗歌鉴赏专题讲练(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要着眼诗歌的用词用语。
高考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炼字(词)的角度和语言风格的角度。
(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
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1.动词。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
在这里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呜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
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义。
所谓的“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诗的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崩”的含义是什么?答: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的第一句描写作者所见到的秦始皇墓陵的景象:高大的坟陵,给人“龙盘虎踞”之感;层层绿树直上云天。
第二句是作者的感慨。
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这种声势与帝国灭亡之迅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极富讽刺性。
第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同样是青山秋草,同样是陵墓,路人只向汉文帝的陵墓参拜。
山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诗歌鉴赏专题
山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诗歌鉴赏专题山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诗歌鉴赏专题(山东省淄博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1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卢纶(?~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
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的情感变化。
(4分)(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4分)14.(1)远见表达了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1分)犹是,突显出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1分)一联之内,情感由喜悦骤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2分)(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
(点明手法2分)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内容分析2分)(山东省枣庄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古剑清·高鹗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4分)(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14.(1)运用比喻修辞格,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
(4分,秋水、老龙各2分)(2)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2分);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1分)。
(4分)(山东省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1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8分)[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青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精品文档 (83)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三)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
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
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01.全国卷Ⅰ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2.全国卷Ⅱ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03.北京卷答案:①D;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04.天津卷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05.上海卷答案:14.香山居士;15.B;16.“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点1分,语言1分)06.重庆卷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07.安徽卷答案:8.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四川省各市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四川省各市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四川省绵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幾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4分)(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
(4分)12.(8分)(1)①“应”字写诗人想象中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②“最”字写诗人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
(2分)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2)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2分),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
(2分)(四川省德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诊断考试)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1]云低暗度,关月[2]冷相随。
未必逢矰[3]缴[4],孤飞自可疑。
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关月:边关的月亮。
③矰: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诗中的孤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4分)答:12(l)形象:孤雁在潇潇暮雨中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
目的;通过孤雁形象的描绘抒发带人飘泊异乡孤独凄凉的情感。
(形象2分,“孤独”“迟疑”各1分,目的2分)(2)首联写“离群”背景,用“行”与“独”作对比,突出了孤雁之孤,也写出了诗人的同情。
颔联写失群的原因和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孤雁的神情状态。
颈联军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一、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jianghu,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理解泡开诗歌]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
次……韵,按照某韵写诗。
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
莲,花中君子。
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译诗]次石湖书扇韵姜夔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简答题目要点】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2009年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
2009年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2.抒情方式。
着重掌握的几种抒情方式是: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抒胸臆。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②金络脑③,快走踏清秋④。
【注】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②何当:何日。
③金络脑:饰金的马笼头,借器具的贵重象征马受重用。
④踏清秋: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吴地所产宝刀。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地区。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④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答:《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表达了制敌平叛、建功报国的雄心热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痛快淋漓,《马诗》则用比兴,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2)借景抒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作者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情”与“景”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情和景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参考答案: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实以景衬情,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全国Ⅱ)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 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安徽卷)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答:三、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3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欣赏真题详解
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一)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赏析】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0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复习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三讲古诗鉴赏【命题趋向】2009年版《考试大纲》对于诗歌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具体说就是具备“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E”三项能力。
诗歌综合考察这三项能力,但以“鉴赏评价”作为最基本的考查形式。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诗歌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来看,诗歌鉴赏选材除常见的唐诗、宋诗、宋词、元曲外,已经呈现涉及诗经、明诗、清诗、金词的大开放趋势。
在题型上多采用简答式主观题,考查上侧重情感与表达技巧关系、情与景的关系、意象与情感关系,炼字及其表达效果、语言风格、思想情感、诗眼等各个方面。
同学们在复习上关注唐宋诗词地位的同时,要适当关注其他朝代诗、词、曲甚至近代诗歌,更要强化对诗词的整体阅读鉴赏与开放性思维的个性化训练。
【考点透视】古诗鉴赏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查考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其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1.形象鉴赏。
这主要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复习中要善于从把握形象的特征入手,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2.语言鉴赏。
主要指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诗眼词眼等。
复习中要抓住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尤其要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
语言的鉴赏要和诗歌所要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效果结合起来进行。
3.表达技巧鉴赏。
主要指鉴赏修辞技巧和表现技巧。
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常见修辞手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表现技巧。
技巧的鉴赏不能简单记忆术语,要把语言表达和具体的诗句内容结合起来,要和作者的情感、诗文的主旨、塑造的形象结合起来表述。
09年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复习
•2018/11/3
•23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2018/11/3
•24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为什么?
•2018/11/3
•14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018/11/3
•15
早
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 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பைடு நூலகம்
•2018/11/3
•10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解答分析: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一般是哲 理诗)。
•2018/11/3
•11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解答分析 描写手法主要有: (1) 衬托,分正衬和反 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 景衬哀情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 合。(3)对比。(4)白描。
•2018/11/3
•8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 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有何效果?
高三语文诗词鉴赏复习教练题
2009年诗词鉴赏复习教练题(教师版)159中张东起编集第一部分,了解主要的手法知识。
(一)赏析诗歌中涉及到的写作手法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答案。
本诗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作者在诗歌中用冰心玉壶来比喻和象征自己品格的冰清玉洁,清廉正直。
形象生动,含蕴深沉。
2.书事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答案。
本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作者将雨后的青苔写活,仿佛要爬上人衣来,使雨后的青苔显得格外青翠活泼,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新奇之感和喜爱之情。
3.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答案。
本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歌曲动寒川”两句夸张恰当,前一句充分表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后一句则写出了冶炼工人豪迈乐观的性格,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对冶炼工人的赞美和喜爱。
4.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 闲:安静。
答案。
本诗运用了反衬和拟人的写法。
前两句以飞衬尽,去衬闲,以动写静,描绘出一幅格外孤寂的画面,映衬出诗人心中的孤独和寂寞,仿佛万事万物都厌弃了诗人。
而后两句,将敬亭山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仿佛只有敬亭山才是诗人的知己。
(二)赏析诗歌中表现的意境及涉及到的写作手法1.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诗词鉴赏复习教练题(教师版)159中张东起编集第一部分,了解主要的手法知识。
(一)赏析诗歌中涉及到的写作手法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答案。
本诗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作者在诗歌中用冰心玉壶来比喻和象征自己品格的冰清玉洁,清廉正直。
形象生动,含蕴深沉。
2.书事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答案。
本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作者将雨后的青苔写活,仿佛要爬上人衣来,使雨后的青苔显得格外青翠活泼,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新奇之感和喜爱之情。
3.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答案。
本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歌曲动寒川”两句夸张恰当,前一句充分表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后一句则写出了冶炼工人豪迈乐观的性格,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对冶炼工人的赞美和喜爱。
4.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 闲:安静。
答案。
本诗运用了反衬和拟人的写法。
前两句以飞衬尽,去衬闲,以动写静,描绘出一幅格外孤寂的画面,映衬出诗人心中的孤独和寂寞,仿佛万事万物都厌弃了诗人。
而后两句,将敬亭山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仿佛只有敬亭山才是诗人的知己。
(二)赏析诗歌中表现的意境及涉及到的写作手法1.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答案。
诗歌中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动写静的手法。
前两句诗人运用了六个意象刻画了一幅幽暗静谧的画面。
后两句以动写静,夜半钟声反衬出环境的更其幽静。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和失意之感。
(所抒之情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2.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答案。
诗歌运用了以动写静,借景抒情的写法。
诗歌中的一、三两句刻画出了一幅幽静寂寥的秋景图,情景交融,映衬出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自身的孤寂。
最后一句以“枯荷听雨”来反衬环境的幽静,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稍解心中思念,特别新颖巧妙,耐人寻味。
(三)赏析诗歌中涉及到的写作手法1.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答案。
本诗运用了以乐写哀的手法,颔联写景气象宏阔,异常壮美。
而诗人的处境却是异常凄惶不安,无依无靠。
这样写,使得诗人颠连无告,孤凄漂泊的心境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真可谓“倍增其哀。
”2.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答案。
本诗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前两句写孝文帝虚心求教、求贤若渴。
“可怜”一词由褒而贬,露出作者的本意,嘲讽孝文帝“虚前席”竟是为了“问鬼神”,而不是询求治国安民之道。
欲抑先扬,讽刺意味更加强烈,更加烘托出了贾生怀才不遇的苦痛。
3.江村即事作者: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提示:此诗描写渔民的平静生活和劳动的快乐。
答案。
本诗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
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通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一设想,来反衬出渔民生活的平静和劳动的快乐。
第二部分,复习诗歌的题材分类(一)咏史怀古诗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1)从前两联看,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叹有何不同?答案。
第一首前两联抒发了作者所感受到的物是人非,人世茫茫的沧桑感。
第二首前两联抒发了作者所感受到的朝代更替,变化无常的沧桑感。
(2)两首诗中都有“使人愁”三个字,指出两首诗歌中“愁”字的内容。
答案。
崔诗中的愁是思乡之愁。
李诗中的愁是不满奸邪障蔽贤良,使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
(二)咏物类诗歌第一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年代:唐作者:虞世南作品: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年代:唐作者:李商隐作品: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薄宦,小官;梗犹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1.两首诗从题材上讲都是咏物诗,分析诗歌中“蝉”的不同形象。
答案。
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作者自己的自况,喻指作者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窘迫落拓,郁郁不得志的遭遇的愤愤不平。
第二题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独开迟”即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答案12、1.C 2.A13、(5分)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三)边塞诗歌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说出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答案)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
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
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
富于形象感。
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
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1.(东城A)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7分)塞下曲·其二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