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黄鹤楼》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12课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12课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12课古诗鉴赏题附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唐诗五首赏析题(附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的作者是代著名的诗人。

2.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3分)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4分)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彼此映衬又联成一体,既陪衬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涛起伏而又一气领悟.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开首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孤单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7.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8.李白用“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判该诗,莫非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唐诗五首》《野望》同步练习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缘故。

5.第一、二句刻画了如何的画面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刻画了如何一幅景象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如何的情感二、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

地址:_____,时刻:_____。

情形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述眺望到的景象,那是如何的景象三、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以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刻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说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诗人在黄昏野望时,刻画出了如何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四、赏析诗歌《野望》,回答以下问题。

1.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刻画了一幅如何的画面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一、 1.(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址,“薄暮”点明时刻,“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忧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仿佛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如其分。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述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6篇)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6篇)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6篇).doc》传言当初李白皆因崔颢的《黄鹤楼》而放弃了在黄鹤楼上题诗的想法,足可见这首诗的厉害之...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sixiangshi/19919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答案解析】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课后练习题(对比阅读+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课后练习题(对比阅读+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课后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二)【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黄鹤楼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黄鹤楼
意向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 些意向?意向与感情 之间有何关系?
关键词 思乡
借景抒情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 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 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的?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黄鹤楼》课文朗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 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 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 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一 读一读字音
昔人( xī ) 萋萋( qī )
二 写一写字形
yīng鹉( 鹦 )洲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 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答案】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 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 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手法探究】 这首诗是如何即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 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着写进入 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 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 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 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注释: 历历:清晰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译文: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3)品析句子。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2. (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②落梅花:即
古代笛曲名《梅花落》,此因押韵倒置,亦含有笛声因风散落之意。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11. (3分)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13. (3分)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姓名:
得分:
一、阅读题
1.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野 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黄鹤楼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黄鹤楼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黄鹤楼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2)(22)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2)(22)

课堂展示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眼 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 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不禁愁 从中来,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课堂展示
太阳快下山了,在 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 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 滚滚,烟波浩渺,使人 更生思乡之愁。
课堂展示
4、品析感悟(炼字、修辞、意境、表现手法、情感、 哲理、主旨等)
2、读背(字音、节奏、情感) 3、理解(字词意义、诗歌内容) 4、品析(炼字、修辞、意境、表现手法等) 5、感悟(情感、哲理、主旨等)
6、写作(写诗歌鉴赏短文)
成果共享
提示: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评价、提问、补充、 纠错、挑战。
1、了解(标题、作者、背景) 2、读背(字音、节奏、情感)
3、理解(字词意义、诗歌内容)
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长满茂密的春草,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
课堂展示
4、品析感悟(炼字、修辞、意境、表现手法、情感、 哲理、主旨等) 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诗眼) 他为什么而愁?
课堂展示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 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 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 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传 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 怅,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 涌上心头。
过写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
人生失意、漂泊异地及怀古
思乡之情。
课外作业
6、写作(写诗歌鉴赏短文) 根据本节课所学,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为此诗写一篇约200字的诗歌鉴赏。
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诗眼) 他为什么而愁?
首联: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孤寂惆怅。 颔联:白云悠悠,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树荣草茂,生机勃勃,悲从中来。 尾联:日薄西山,烟波浩渺,思乡情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练习题(含答案)

三、练习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A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之感。

(1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据此概括即可。

6、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2分)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部编八上《黄鹤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

部编八上《黄鹤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

部编八上《黄鹤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主旨、情感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①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②烘托愁思,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3.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4. 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有“空空荡荡”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突出黄鹤楼的孤寂感,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自”“徒然”之意,强调时间上的渺远,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失落和惆怅,重在抒情。

两处“空”表面写景写物,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答:这两句是虚写。

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6. 用自己的话,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示的画面。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7.请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实写;以荣景显伤情(以乐景写哀情)。

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黄鹤楼 阅读练习.doc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黄鹤楼  阅读练习.doc

黄鹤楼.......阅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和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答案:...14..、(评分不要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1.分)仙人驾鹤离.......................”,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第二个(.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1............,.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分)..(.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使至塞上黄鹤楼诗词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使至塞上黄鹤楼诗词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使至塞上黄鹤楼诗词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黄鹤楼》、《使至塞上》赏析题《黄鹤楼》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袆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诗歌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

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草之姜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12 黄鹤楼 阅读练习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12 黄鹤楼 阅读练习

黄鹤楼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
答案:
14、(评分不要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
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
(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12 黄鹤楼 阅读练习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12 黄鹤楼 阅读练习

黄鹤楼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
答案:
14、(评分不要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
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
(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黄鹤楼》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黄鹤楼》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州城西南隅()
(2)上倚河汉()
(3)四闼霞敞()
(4)坐窥井邑()
2.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

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

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画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角落;(2)靠;(3)门;(4)城乡
2.不好。

用神话传说能给黄鹤楼增添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这既为下文埋下伏笔,又表现了本文的主旨。

3.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登楼的感触,悠闲自在地一坐,城乡之景便尽收眼底,身微俯,手轻拍,云雾之仙气便尽揽入怀。

这两句虽未说楼高.但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矗立在读者的眼前。

(意思对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黄鹤楼》word阅读练习
黄鹤楼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答案:
14、(评分不要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
(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