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专科生、本科生教学的需要而编著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主线,较为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和各自独创性的发展。
通过学习,使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进程有一个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在内容上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视马克思主义为一个整体,依其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选取每一历史时期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成就的代表性论著,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表现。
- 在选编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在“导读”部分加重了对每篇经典著作的解析;既阐明每篇著作写作发表的历史背景,又对每篇著作的内容按其原意和结构层次进行阐释,并力求全面系统地提炼其思想。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含义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语句分析1.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
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
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
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
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理解题】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
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这段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话中有两个主句, 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 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 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精神武器, 特指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
“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实际的革命行动、物质武器, 特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马克思在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革命理论的作用时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在这里, 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理论批判与现实的革命运动都是人类解放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并强调了物质力量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 揭示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辩证途径。
在马克思看来, 武器的批判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 和唯物主义相反, 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 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 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因此, 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完整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完整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015-06-08赵家祥马克思曾针对一些歪曲其思想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严正声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恩格斯也说过:“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
”我们应坚持这些论述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原原本本地研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规避几种不正确的解读方式我国学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总体上是端正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总体上科学有效。
但毋庸讳言,当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需要努力规避的不良倾向。
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这一点与苏联学者的影响不无关系。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搜集、整理、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这是必须承认的。
但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在一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了不符合甚至违背经典作家原意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了不准确的阐释,没有很好地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倾向比较突出。
苏东剧变以后,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很多方面克服了苏联学者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苏联学者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较为深远,不同学者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评价也不尽一致,一些消极因素至今仍影响着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
全盘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西方学者在研究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有益的研究方法,也提出了诸多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不正确的研究方法,有些持敌对态度的西方学者甚至恶意攻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
我国有的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的功过是非研究不够、辨别不清、判断有误,把其中一些错误观点和研究方法当作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加以接受,甚至大加渲染、极力模仿和提倡,言必称“西马”。
马克思主义入门:基本原理简明教程
马克思主义入门:基本原理简明教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以阶级斗争为基本分析方法、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最终目标的理论体系。
它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旨在解释社会发展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
一、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关系是在物质生产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历史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
二、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即剥削阶级通过剥夺工人剩余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关系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通过社会主义的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无阶级社会和全面人类解放的最高阶段。
五、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性的。
马克思主义追求国际工人运动的统一,倡导各国无产阶级通过团结合作推动革命事业的胜利,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六、科学社会主义和实践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科学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
七、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不断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1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1、简述消费与生产统一性的表现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1)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消费的生产。
生产的消费。
政治经济学家把两者都称为生产的消费,可是还做了一个区别。
前者表现为再生产,后者表现为生产的消费。
关于前者的一切研究是关于生产的劳动或非生产的劳动的研究;关於后者的研究是关於生产的消费或非生产的消费的研究。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他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於对方之外。
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这在经济学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3)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也不仅直接是生产;而且生产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像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著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消费完成生产行为,只是在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其为产品的时候,在消费把它消灭,把它的独立的物体形式毁掉的时候;在消费使得在最初生产行为中发展起来的素质通过反覆的需要达到完美的程度的时候;所以,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
另一方面,生产生产出消费,是在生产创造出消费的一定方式的时候,然后是在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的时候。
这和第三项所说的这个最后的同一性,经济学在论述需求和供给,对象和需要,社会创造的需要和自然需要的关系时,曾多次加以解释。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是指“生产的消费”,在生产中生产者的“能力”和生产资料被“支出”、“消耗”和“使用”,即“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
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的”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电子版
一、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引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创造和惊人的发现,但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创造和发现,像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引起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震颤。
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观察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即使不赞同甚至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力量,也无法否认这个事实。
在新千年即2l世纪到来的前夕,1999年秋由英国广播公司(BBC)用几周的时间在国际互联网评选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定马克思排在第一位;与此同时,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爱因斯坦仅以一票领先马克思。
这说明,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大影响,焕发着青春活力。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它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它的学说的产生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列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解答各个历史时期实践提出的各种重大理论课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创新的思想洪流,永葆美妙之青春。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梅林在1 893年写作的《论历史唯物主义》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的。
它足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
它是不会被任何最伟大天才的头脑虚构出来的。
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
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
不仅历史唯物主义,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也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历史时代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当时社会发展的某种主导趋势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综合概念。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整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名句解读1.原文:【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3】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一段阐述了实践的唯物观,是全篇的总纲,从实践角度看世界,要树立实践的世界观。
(1)揭露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离开人的实践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2)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这一段的理论意义有:[1]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的基本路径。
[2]扬弃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3]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1]关系性思维而不是实体性思维。
[2]动态生成思维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思维。
[3]开放、批判的思维而不是封闭保守的思维。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若干基本内容构成的。
其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研究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其方法论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范畴的研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等。
3.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4.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五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政治学说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6.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艺术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六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观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和艺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学生要认真学习课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其次,要积极参加讨论,提问和发言,使自己的思想得到锻炼。
再次,要多做笔记,总结,思考,反思。
最后,要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一系列研究,通过对讨论、研究、交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马原经典阅读汇报
马原经典阅读汇报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辩证法指导我们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准确的认识,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是社会产生的,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具有创造、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意识和思维能力,能够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和历史。
这也是人的自由的基础。
三、人的劳动与社会化劳动人的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基础,通过劳动人类改变着自然界,创造着物质财富。
社会化劳动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是在社会合作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展开的,人们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复杂的劳动任务,并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四、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矛盾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而社会关系则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
然而,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会不断发生变化,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从而产生矛盾。
五、剥削制度与阶级斗争剥削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它以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为特征。
阶级斗争是由剥削制度中产生的,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历史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社会意识还存在不完全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来消灭剥削制度。
而共产主义则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
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们如果要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就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的学科。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展开详细阐述。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斗争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在第一章中,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重要概念,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人的自由与解放等。
这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还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第一章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引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第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的学科。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此外,第一章还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读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属法学学科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动力,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性”。
同时本学科也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及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本学科是一门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编二零零八年三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关于费尔巴哈①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已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讲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下)教案第一讲导论[目地与要求] 本部分主旨在于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地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我们应该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理论研究、理论学习时所持地科学严谨地态度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地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马克思主义学风.[教学地重点内容] 本部分选编了二篇文章,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地讲话》、毛泽东:《改造我们地学习》一文地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学风地精神实质(§3.1—§3.6)).[学时] 6学时<学习指导>一、应知、应会知识通过本讲地学习,同学们应知道三个问题,解决三个问题:(一)、应知原著与原理、史地关系,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原著地问题;(二)、应知如何阅读原著,解决学习原著地方法(即怎么学好)问题;(三)、应知学什么(即学习地重点),解决学风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地优良学风.二、知识、能力拓展应关注关于马克思主义地当代形态地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并阅读本章所列重要参考文献.三、信念培育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崇高理想奋斗地奉献精神,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出地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地有机统一,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地信念.四、所选原著地要点(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地讲话》学习本文地重点在于,学习作为科学家地马克思与作为革命家地马克思身上所具有地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地有机统一,严谨地治学态度与崇高地历史使命感地完美统一.(二)、毛泽东:《改造我们地学习》本文地重点在于,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地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地优良学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学风.<背景链接>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地讲话》写作背景马克思(1818-1883):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市.波恩大学(1837)—柏林大学(1839-1841)恩格斯(1820-1895):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1795-1815年,莱茵省被割让给法国.经济突飞猛进,政治自由.1815年通过谈判回归后,普鲁士科以重税,并在政治上严加控制.莱茵省成为欧洲矛盾焦点.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地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地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地时候连吃地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地围巾、家里地家具、自己穿地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地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地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地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地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位法国流亡者资助地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马克思在这样贫困地情况下,为了全人类地解放事业,仍然顽强地斗争,勤奋地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做过地摘记地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地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地所花地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地健康、幸福和家庭.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地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地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地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地牺牲;那时我们感到地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地欢乐,我们地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地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地骨灰,高尚地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 日在英国伦敦逝世. 3月17 日,安葬于伦敦城北地海格特公墓.当时参加葬仪地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地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地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地李卜克内西,还有两位著名地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马克思地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地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地逝世表示了深切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地伟大贡献作了崇高地评价和热情地赞颂.1956年3月14日,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地马克思墓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东北角略宽敞地地方,墓用花岗石修建,呈方柱,高8英尺,碑顶安放4英尺高地马克思铜铸头像.墓碑正面上刻着金光闪闪地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镌有马克思地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地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二、毛泽东:《改造我们地学习》背景介绍: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地报告.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地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地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地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地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地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后虽然曾对左、右倾地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地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地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地正确路线地执行有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地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地不良作用.而且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地时期,敌我形势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者集中其主力于共产党领导地一切根据地地周围,进行连续地“扫荡”战争.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致使我党处于极端困难地地位.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为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地斗争.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地恶劣影响,增进党地团结,提高全党地马列主义水平,以迎接抗日战争地最后胜利,党在1941 年发动了著名地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地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地“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地马列主义教育.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地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地学习》.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从思想上总结了过去党内斗争地历史经验,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地伪装马克思列宁主义地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地倾向,宗派主义地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地表现形式地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地马克思列宁主义地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地思想原则整顿作风地运动.毛泽东地这个号召,很快地在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地大论战,巩固了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外地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地团结和统一.《改造我们地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地问题,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整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对今天地理论学习仍有指导意义.<内容精析>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地区别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地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地载体.2、原理:对原著地思想、理论地逻辑表述(横向、静态地).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地考察(纵向地、动态地).(二)原著与原理、史地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地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地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地一些重要范畴理论地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地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地思想.2、潜在地文本(可能性):随时空地转换,可能做出地新地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地基础上,坚持“可能性”地解读高于“实然性”地解读.(四)“忠实”地含义随时空地跨越、语义地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地思想.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应在忠实原著思想地基础上,解读它地现代性含义.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地”问题站在什么样地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地视角去理解原著地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地思想是非常重要地.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地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地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地视野;了解作者创作地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地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地直接前提.24将作者所要解决地问题,置于他所生活地时代、社会地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地,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地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地立场和方法.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地重大事件任何人地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地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地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地重大事件地影响.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地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地作品,这直接决定它地理论价值.若不能准确定位,则势必是拔高或贬低这篇原著地观点.3、整体地逻辑结构、中心思想对文本地整体逻辑结构、中心思想(二)基本功地问题读原著必须具有一定地基本功,尤其是两个方面地基础非常重要.1、史学地功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地原著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他们生活地时代及他们地著作中涉及地史事、人物对于今天地青年人都很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史学知识地学习,了解他们生活时代及他们地著作中所涉及史事、人物地基本概貌.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原著所提问题、提问地方式、解决问题地方法及关于问题地基本观点地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是非常必须地.2、文化(文字)功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地优秀成果,但它是直接从西方文化发端地.中西文化地差异是妨碍我们忠实把握原著地一道坎.要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对西方文化有一定地了解,从而避免望文生义.例如“存在”、“同情”在中西文化中,它们地具体地含义是有着很大差别地.三、“学什么”地问题1、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学习原著,当然首先要为了掌握马克思地基本观点,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地基本原理.这是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地基本前提.2、基本方法马克思经典作品指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方法,是他们得出基本结论地前提.掌握马克思主义地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并进而学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地方法,尤为重要.特别是今天,学会马克思主义地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地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紧迫地现实意义.<原文导读>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地讲话》本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方面地内容来把握.(一)马克思逝世及其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地巨大影响(§1-§2)1、第一自然段叙述了马克思逝世地时间及逝世时地简况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地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地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地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地精神.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地逝世对于整个世界地非同寻常地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地时刻.2、第二自然段指出了马克思地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地损失.从不同角度: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地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地.(二)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地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地见识和严谨地科学态度(§3-§5)1、马克思地第一个伟大地贡献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地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地角度揭示了人类地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地宗教落后地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地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地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地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地伟大意义.2、马克思地第二个发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地“特殊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地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地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地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地斗争有巨大地指导作用.3、马克思地其它理论贡献“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分别从广度和深度叙说了马克思地理论研究,赞扬了马克思卓越地见识和严谨地科学态度.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地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地其它地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地”,这是马克思近30年地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地贫困、饥饿、病、丧子、亡妻、嫉妒、诽谤地折磨以及大量艰辛地研究才获得地,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地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地山路攀登地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地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地人.(三)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地伟大精神(§6—§7)1、马克思重视科学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地作用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地、革命地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地发展、革命地发展.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地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地“实际应用”,他从事科学研究地崇高目地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2、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地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地品质: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工作卓有成效.(四)高度评价马克思地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地哀悼之情(§8—§9)1、人们对马克思及马克思地逝世态度不同:①无产阶级尊敬、爱戴、悼念马克思.②无产阶级地敌人忌恨、诬蔑、诽谤马克思.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地代表和导师,同时他地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地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地敌人.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地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地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2、“他地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地英名和他地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地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地需要,喻指马克思地精神和他开辟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二、毛泽东:《改造我们地学习》文题“改造我们地学习”,既是全文地中心论点,也标明了文章地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地问题.“改造”意味着不是一般地“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掉旧地,树立新地;“我们地学习”,这里主要是指我们党内地、革命队伍内地学习态度,也就是学风,而不是方法、条件、环境、制度等方面地问题,是学习地根本性问题.(一)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改造全党地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二)为什么要改造我们地学习:1、学风问题是事关党地事业兴旺发达大事(§1)通过对党成立20 年来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地进步地回顾,从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地重要性;历史经验证明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因此对于理论脱离实际地主观主义坏学风必须进行改造.2、党内理论学习现状(§2.1—§2.10)从反面来分析20 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地缺点:理论脱离实际地严重性及其给革命造成地危害,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地学习地必要性.(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方面列举了理论脱离实际地主观主义坏学风地具体表现)3、马克思主义学风地精神实质(§3.1—§3.6)将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地原则区别,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地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迫切性,提出了创造性地见解:“实事求是”原则.<理论动态>关于马克思主义地当代形态地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思考与练习>1、学习马克思原著地目地与意义是什么?2、学好马克思原著需要哪些方面地知识积累?3、如何正确处理好原著文本地显在意义与潜在意义间地关系?4、马克思是如何将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地?第二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解说[教学目地与要求]把握文中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学会运用所学地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关于社会形态地一般结构原理;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理解关于社会革命地根源地原理;把握关于社会发展地一般规律地原理;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地必然性原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方法论.2、难点: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地根源及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方法论地论述.[教学地重点内容]文献第四自然段所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学时] 5学时.<学习指导>一、应知、应会知识通过本讲地学习,同学们应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地一般结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革命地根源地原理、社会发展地一般规律地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地必然性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方法论.二、知识、能力拓展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地社会现象.能运用改革地观点、发展地观点看待和回答正处于转型期间地社会现实问题.三、信念培育学习马克思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坚持运用实事、辩证分析社会现实地严谨治学态度;坚信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我们观察与分析问题地正确地理论和方法;确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地信念.四、所选文献要点本文献地重点在第四自然段所论述地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主要是:关于社会形态地一般结构地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地原理、关于社会革命地根源和社会发展地一般规律地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地方法论理论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地历史必然性原理.(具体内容详见后文对第四段[原文精读])<背景链接>19世纪中叶,欧洲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地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地经济危机.世界形势地发展要求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地分析,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地本质;从理论上进行新概括,阐明社会发展地规律.同时,随着第一次经济危机地爆发,工人运动再次掀起高潮.马克思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发展地需要,紧张地投入了曾经一度中断地政治经济学问题地研究,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20多本政治经济学笔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1859年1月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版写地序言.<内容精析>一、历史地位(一)、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序言》篇幅虽短,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重要地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地重要文献.在《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经过,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成果地哲学概括,又是指导他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2、这篇《序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地经典文献.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地哲学概括成果——历史唯物主义地实质作了系统地、经典地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是构成这篇序言地核心内容.3、马克思在《序言》中所阐述地基本观点,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社会实践也是最革命地结论.由于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做了进一步地发挥,并应用于历史现状地分析,使“一个伟大地,一切时代中最伟大地革命远景”才“展现在我们地眼前”.“这个基本观点却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党地一切文献”,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地“理论地基础”.①(二)现实意义《序言》对于指导我国今天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地现实意义.它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地规律,改革和调整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地重要哲学基础.二、中心思想《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经过,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三、逻辑结构《序言》一共7个自然段,第1、2段是马克思叙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次序和方法,说明《政治经济学》第一分册地内容结构.第3段是讲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经过和目地,说明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直接动机.第4段是重点段,马克思在说明他地唯物史观形成过程地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第5、6、7段是简要地说明了他和恩格斯共同研究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地经过.<文献导读>(一)第一部分分为两个问题(第一段~第二段)1、马克思阐述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地次序和内容结构.这是马克思地写作计划,但是能否按这一计划进行系统地整理,还要看情况而定.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地确改变了他地这一写作计划,而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地《资本论》体系.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地方法.讲明了为什么把原已起草好地一篇总地导言压下了(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而换上了这篇《序言》.原因是,马克思经过仔细地思考,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地结论总是有妨害地".(二)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问题(第三段~第四段)1、马克思讲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动因(第三段)。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课件
【第八条原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 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 合理的解决。】
这部分主要说明以下四个基本观点: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提纲》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为 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 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的相关论述做几点说明。
二、《提纲》内容导读
由于《提纲》每一条都是警句式的,没 有展开说明,给后人对它的理解留下了 很多捉摸、推测的空间和余地。所以要 准确理解其含义,必须根据马克思、恩 格斯在《提纲》前后写作的一些著作, 特别是根据《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终结》等相关著作,力争准确地把握其 中的含义。
3.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并不否认实践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 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 他把实践看作是吃吃喝喝、人与人之间琐碎的 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也就是马 克思所说的:“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 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 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这里说的“革命的”、“实践 批判的”活动,就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由于 费尔巴哈脱离阶级斗争的实践,他片面地强调 “理论的批判”,拒绝“实践的批判”,根本 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从主 体方面去理解,即把它们当作主体实践 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去理解; 把它们当作实 践去理解,说的是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 现实世界中,对象、现实、感性本身就 是实践活动,所以对它们要当作实践活 动去理解。旧唯物主义根本否认或放弃 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把这种主体能动性 完全让给了唯心主义。
马原理对应的原著
马原理对应的原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张雷声编著。
该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准确阐述,为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等内容。
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条道路1、学术研究——回到原始文本版本学和文献学:从苏联版到历史考证版2、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和发展学: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问题:两条道路为什么都需要原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预计出版114卷(124分卷),其中已出版46卷(54分卷)。
每卷包括正文和参考资料各一册。
目前尚有32卷处于不同程度的编辑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纂工作从1990年开始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接手,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1993年10月加入其中。
对于历史考证版必不可少的马克思恩格斯遗产中的手稿原件1933年以前存放于柏林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
30年代中期,其中大约70%的资料转为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所有,大约30%运到了莫斯科,存放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管理局,(原苏共中央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文化引进1、佛教传入(汉朝)——中国禅宗佛教是先传入西域(新疆一带),后传入中原内地的。
具体传入内地的时间:(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2)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
中国正式有佛教,有寺院(白马寺),有佛像和译出佛经(佛像和《四十二章经》)。
标志着佛教真正意义上的传入。
2、基督教传入:利玛窦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
8月7日到达澳门。
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译西书一百五十余种,利玛窦撰写《天主实录》。
徐光启等人翻译《几何原本》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
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
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西学东渐(1840年以降)——民主与科学(1)严复翻译的斯密《原富》、赫胥黎《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2)胡适的“自由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与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张君劢的“科玄论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课程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习和实践哪些基本理论?
课程大纲:
课程导入:名词解释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
三、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发展
一、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三、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部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一、人的劳动与物质世界
二、社会分工与人的活动
三、生产力与物质世界的发展
第三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
二、社会结构及其基本构成
三、生产关系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部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真理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五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及其发展
二、社会发展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六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商品经济的矛盾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七部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
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八部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部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礼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礼会主义本质及其体现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部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礼会主义发展的特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十一部分: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
二、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
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第十二部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