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导语:高中学习,文言文是难点之一,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参考!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烛之武()退秦师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

(每段用四个字概括)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1.点拨关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 ——清· 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提示:春秋无义战。

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

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学段:高中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作者:文山中学孙娜娜《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文山中学孙娜娜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品读课文,研讨烛之武能说退秦师的原因,学习鉴赏本文的辞令之美,从而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主要是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本文结构美和人物美的鉴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一定角度认识到本文人物形象当中所蕴含的精神之美。

二、教学设想首先,高中生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期,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敏、灵活。

但是,其思维明显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批判性和独创性。

而这些思维品质的欠缺又与他们需要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紧密相连。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凸显思维品质的训练,力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另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浅易文言文,也掌握了相应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具备了阅读鉴赏浅易文言文的条件;并且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明确提出“阅读鉴赏”是本套教科书的主体。

所以,学习本文可以着重鉴赏能力的训练,而且因为是初学文言文的鉴赏,所以还要注重鉴赏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材分析首先,《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在多方面体现了《左传》的特点: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且侧重写战前的准备、战争的性质和谋划过程、战后的影响等,略写战争的正面冲突;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巧设伏笔与照应;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或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动生成应体现这几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些方面,即鉴赏辞令美、人物美及结构美,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其次,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要全面解决问题,做到面面俱到不但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

所以,可以以“授之以渔”代“授之以鱼”,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具体来说,就是集中深入学习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然后用此方法解决另外的问题。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四、鉴赏说辞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请大家先自读第三小节说辞部分,思考:烛之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烛秦晋围郑之以退为进深明大义武临危受命晓之以弊能言善辩退诱之以利秦说退秦师巧施离间师晋师撤离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第一个文言文单元,所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均为历史散文。

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言行品德,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学习本单元,应引导学生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其叙事的艺术。

学情分析: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语法把握不准,对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感到陌生。

解决的方法之一是诵读,之二是积累文言词语,在疏通文义的根底上,把握人物形象。

教法设计:思考探究法,比照探究法。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人物言行体味人物性格;2、指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2.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两课时之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课堂实录】一、以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导入。

二、重温故事情节。

三、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佚之弧--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的爱国者。

完成教学目标一。

四、比照探究。

列举邹忌与齐威王、魏征和唐太宗、比干与纣王的事例,探究劝谏在古今的意义。

完成教学目标二。

五、课外阅读《左传》中的短小篇章,拓展学生视野。

周维纳。

《烛之武 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 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首古代战争题材的诗歌,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烽火四起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首诗歌,本文将制定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步: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首极具历史气息的战争题材诗歌。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下面我会先放一段短视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随后介绍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背景介绍烛之武,即战国末年楚国将领烛和武。

当时,秦国兵锋所向披靡,攻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正准备南下攻打楚国都城郢。

这时,楚国国君春申君派遣烛和武前往阻击秦军。

在烛和武的英勇抵抗下,秦军节节败退,最终撤离楚境,明确了双方的强弱。

第三步:作者介绍《烛之武退秦师》作者是楚国名士宋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家。

宋玉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绝代好手,在文坛和军事上都享有盛名。

他的《九辩》被誉为古代修辞学的杰作,而《烛之武退秦师》则是他在诗歌上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四步:分析诗歌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首诗歌。

首先是诗歌的结构,它是一首十四言古体诗,共五段,每一段都有一个最后句言状突出的中心思想,各自逐层递进,构成了整首诗歌的精彩情节,展现了楚军抵御秦军的历程。

其次是诗歌的意象,具体表现在对三大元素的描绘上:火、烟、战鼓。

火光照亮了整个战场,烽烟柳暗了天空,鼓声激荡人心。

整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艺术手段,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心理体验,深深地体味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第五步:课堂互动1.请同学自主搜索一些《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2.每位同学选择一句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解读一下意思并分享给大家。

3.分组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交换各自分析的结果。

第六步:课后作业1.整理自己课上做的笔记,重新拓展一下思路,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常识,在文中揣摩其特色2、理顺课文思路,有感情地熟读、背诵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烛之武、佚之狐和郑伯)4、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的说服艺术【教学方法】读议讲练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老师在其中点拨、总结,最后以一定练习巩固【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相关背景2、认识《左传》3、整体感知,研读故事的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春秋五霸”谈到大小诸侯间的“春秋无义战”。

晋文公、秦穆公结成军事同盟,联合攻打郑国,大军压境,郑国会有什么反应呢?不能束手就擒,在这个紧要关头,英雄出现了,他是谁呢?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依据题目了解故事梗概。

讨论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只身前往秦国,说服秦君,免去一场战祸。

(结合秦晋围郑的相关背景)三、《左传》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以记事为纲,时间为序,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后人评:文字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前学过的有散文《曹刿论战》。

四、老师范读,学生自主解决字音、断句。

函(hán)泛(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朝(zhāo)逢(páng)杞(q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五、请一学生读(字音、断句)六、学生齐读(把握感情,疏通思路)七、第一自然段1、诵读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语速较慢,晋/军/函陵,秦/军/泛南(齐读)2、用原话回答秦晋围郑的原因明确:无礼于晋,且贰于楚3、秦晋围郑,郑国的形势怎样?明确:危在旦夕,国运悬于一线(找一学生读)八、第二自然段1、诵读提示:“国危矣”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诵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理清波澜起伏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篇佳作,比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无不让人体会到古人劝说艺术的魅力,或孝心可嘉,或诚心可感,或忠心可敬。

今天让我们看看烛之武是如何打动秦伯并使其退兵的?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疏通文意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二课时)

一、点名朗读课文二、掌握重要的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

(本文)“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三、掌握重要的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高中语文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文学特点体现在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本文是如何体现的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相关常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体会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及精彩的语言艺术。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文章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本背景,理解秦晋围郑及秦晋撤退的原因,思考秦国所为是否符合“礼”。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烛之武临危授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资料补充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高中语文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 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 教案
学情分析
1、本单元是古代叙事散文,为我们塑造了许多鲜活经典的人物形象,结合这一单元情况,让学生完成关于英雄的素材积累,两周后两个班评选出优秀积累作业,评比颁奖。
2、学生在高中初涉文言文,对文言知识不够落实,针对这一情况,全年级统一对每课进行文言知识小竞赛,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落实
总之,文言文是文学、文章、文化的载体。对人物形象的品味和评价,体会这些人物身上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挖掘文章内涵。另一方面,更要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文的常识,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本单元激发学习兴趣,强调诵读,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提出三篇文章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式,以小组的形式将这些字词归类整理。教师负责提供字词整理样例(古今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烛之武退秦师》要落实文言中的状语后置句,落实实词:是、执事、东道主、行李、敝、与等字。落实虚词:也、而、焉。《荆轲刺秦王》熟悉掌握定语后置句,落实实词:函、怪、迟、闻、箕、顾、兵、穷、陈。落实虚词:乃、以。《鸿门宴》总结宾语前置句,落实实词:兄、翼、上、籍、刑、道、间、目、谢、胜等。落实虚词:为、因。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
教法

学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分角色演绎法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第一课时
(1)导入(1分钟)

语文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2课时)

语文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译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 2.检查背诵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

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3.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参见文下注释。

微,假如没有。

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2.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

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

其,表推测语气。

)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三、老师归纳明确,用投影仪展小参考合案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因为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二是,因为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烛之武是怎样去见秦伯的?“夜缒而出”,形势的危急充分显示出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烛之武怎样成功退秦师?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令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说明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点明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总之,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讲究语言艺术,最终成功说退秦师。

烛之武的形象特点:烛之武在国豕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爱国情深;在危急关头,能置个人的女危于不顾,央勇无畏;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以适当的群体答问来配合老师讲解,努力学习准确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准确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主题与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导语:高中学习,文言文是难点之一,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
烛之武( )退秦师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讲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
1。

点拨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 姚鼐《尺牍》、“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2。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讲秦君,讲辞仅125个字,能够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3、烛之武什么缘故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讲妙在何处?
提示:春秋无义战。

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

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因此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她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
的势力、两个缘故中,第二个缘故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
思是讲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因此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依然晋国得到呢?这依然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讲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
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
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假如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特不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行统治的;假如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

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讲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讲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与矛盾了如指掌,她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

假如讲在“亡郑"依然“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依然隐性的话,那么她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
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

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烛之武游讲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讲使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

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
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如早春的惊雷,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敏捷有力。

这四层意思包罗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

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秦晋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三年之后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

归结起来,烛之武的
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掌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她成功了。

烛之武是自信的,她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她自信千军万马也只是弹指一挥间的问题,她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她的智
慧当在众人之上,她思路清楚,讲理透彻,她从容不迫,超然
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
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
三、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

您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依然讲辞,都表现了她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不是讲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与晋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