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度食品安全热点权威科学解读(上)
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概述
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概述近年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这些事件不仅给人们的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涉及范围广泛。
例如,2018年,山东书记念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因销售非法添加铝磷的土鸡蛋而受到严厉处罚。
同年,北京城管局查获了一家非法生产大豆蛋白粉的工厂,该工厂使用工业黄豆加工大豆蛋白粉,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此外,许多其他类型的食品也受到严重污染或伪劣产品泛滥的问题,如瘦肉精、油脂等。
另一方面,这些事件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这些事件造成了广泛的风险。
许多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感到不安,担心吃到有毒物质的食品。
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食欲和日常生活,也影响了人们对食品生产商和政府监管部门的信任。
同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还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降低了人们对中国农产品的信心,也损害了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
这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和食品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
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生产和销售食品的企业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意识。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总之,近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这些事件凸显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努力。
通过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教育,相信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40·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专家点评: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表示,非洲猪瘟非人畜共患病。
近百年来,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无一例人感染的情况。
因此目前可以说,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也不会对猪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响。
同时,患病猪肉也很难流入正规市场,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持续加热20分钟即可灭活。
三、益生菌成了“无益菌”?真相:要认清“研究结果”不等于“科学结论”。
2018年9月起,两个国际顶级期刊刊发有关益生菌与健康的相关文章,一些媒体在援引这两篇研究文章时指出:“益生菌不仅无益,还有害健康。
”一时间,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专家点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教育部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厉曙光表示,益生菌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人类饮食,其功能及安全性也得到了科研成果证实及权威机构认可。
而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科学“研究结果”,不能等同于“科学结论”。
研究结果往往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实验条件下”采用“特定实验材料”等所发现的。
并且,任何科研的实验设计与方法都不是绝对完美的,研究者应在其特定条件下解释研究结果,过度解读研究结果是不科学的。
四、木耳久泡是否有毒?真相:椰毒假单胞菌污染木耳易中毒。
2018年8月,有新闻报道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因食用浸泡2天的木耳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其中2018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继续稳中向好,粮、肉、蛋、乳等基础原料,以及大宗日常消费品的样品合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乳制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
然而,网络上各种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传言、谣言屡见不鲜,不断考验着生产者、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和辨别力。
一、咖啡会致癌吗?真相:目前尚缺乏证据表明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
2018年3月底,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下达了一份判决称:加州的咖啡销售者必须在咖啡产品上贴癌症警告标签,明确标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2018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
2018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食品安全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而2018年也发生了一系列引发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
本文将就2018年食品安全领域的十大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分析。
1. 三鹿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可谓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经典案例。
该事件的曝光引发了全社会对奶粉安全的担忧。
三鹿奶粉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婴儿肾脏结石等严重疾病,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质疑。
2. 美国辣椒培根恶臭油事件2018年,美国爆发了一起辣椒培根恶臭油事件。
该事件中,辣椒培根恶臭油被加入到沙拉酱中,导致大量消费者出现不适症状。
这一事件引起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并采取了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3. 梅毒猪肉事件梅毒猪肉事件是2018年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一大亮点。
该事件中,通过与某地区传播梅毒的人员有关的猪肉被流入市场,引发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监管部门加强了对猪肉的抽检和监管,以确保消费者食品安全。
4. 法国婴儿奶粉塑料添加事件2018年,法国多个品牌的婴儿奶粉被测试出塑料污染的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奶粉质量的关注。
该事件暴露了奶粉行业监管不力的问题,对于婴幼儿食品的安全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5. 日本放射性食品事件日本在2018年还发生了一起放射性食品事件。
该事件中,受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一批日本产的食品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了全球各国对放射性物质的食品监管必要性。
6. 食品添加剂超标事件2018年亦出现食品添加剂超标事件。
多种食品中的添加剂被检测出超标问题,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
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和监管力度,以确保食品安全。
7. 餐馆食品安全隐患餐饮行业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2018年也曝光了一批餐馆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卫生条件不合格、食材来源不明确等问题频发,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8. 农药残留超标事件2018年,多个地区的农产品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
2018年世界卫生日主题:食品安全
2018年世界卫生日主题:食品安全.
XX年世界卫生日主题:食品安全
世卫组织倡导在从农民和生产商到销售商和消费者的各领域采取行动,呼吁生产商、决策者和公众共同努力促进食品安全。
含有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的食品可导致从腹泻到癌症等200多种疾病。
不安全的食品与每年约200万人的死亡有关,其中多数是儿童。
世卫组织在XX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这天推动开展努力,加强从农场到餐桌(以及之间任何地方)的食品安全,并提醒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农民、生产商、零售商、卫生从业人员和消费者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每个人可发挥的作用,以确保让人人放心,知道其盘中的食物可以安全食用。
2018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018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一、前言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成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着重分析和总结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成果。
二、法律法规的完善2018年,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领域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修订了《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应当实行全程记录;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对市售食品实施追溯制度。
同时,《食品安全法》还明确规定,对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配套法律文件,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行政监督法》等。
三、监管体系的建设2018年,我国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加强监管力量,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在省级、市级及县级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局,建立健全的监管网络,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管。
同时,加强对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对食品市场上的不合格产品进行追溯和处理。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通过各种手段,保障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行。
四、食品安全信息公开2018年,我国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
大力倡导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通过公开相关信息,及时向社会通报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处理措施和监管结果,增强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监督力度,推动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
食品安全热点话题
食品安全热点话题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交。
但在这一年,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前所未有的提高。
怎么吃才能避免“病从口入”?进口冷链食品会不会传播新冠病毒?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1月8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热点发布,数十位专家对过去一年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热点事件作了系统梳理和科学解读。
这十大热点问题都有啥?有没有你关心的问题呢?与小编一起看看吧!热点一:春节防疫—严防反弹、控制食品污染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
尽管中国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除了人传人以外,还可能物传人,对于消费者来讲,这种感染的机会非常小;目前为止,还没有消费者由于购买、制备被污染的食品而发生感染的报道。
搬运进口货物的工人,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通过物传人而被感染的机会较大。
热点二:误食毒蘑菇——我国食品安全头号致死因子解读专家:吴清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国野生蘑菇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中掺杂着数量庞大的有毒蘑菇。
民间流传的所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经验并不可靠,目前,还没有简易辨别的科学方法,并且误食中毒后尚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消费者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最根本方法是“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热点三:米酵菌酸——“酸汤子”中毒的罪魁祸首解读专家: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酸汤子”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
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包括三大类:谷类自制发酵制品、变质银耳或木耳、发酵薯类制品。
2018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
2018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
1. 奶粉污染案:2018年3月,中国浙江省一家奶粉企业被曝光使用劣质原料和违规添加物,引发公众关注和恐慌。
2. 食品农药残留超标案:2018年7月,中国云南省一批蔬菜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3. 病死猪肉销售案:2018年8月,中国河南省一批病死猪肉被非法销售到多个省份,引发公众对猪肉安全的质疑。
4. 食品添加剂超标案:2018年9月,中国广东省一家火锅店被曝光使用添加剂超标,引发公众对餐饮行业的关注。
5. 食品假冒伪劣案:2018年11月,中国江苏省一批假冒伪劣奶粉被查获,引发公众对市场监管的质疑。
6. 硅胶果冻窒息事故案:2018年5月,中国安徽省一名女童误食硅胶果冻窒息身亡,引发公众对儿童零食安全的关注。
7. 食品添加剂滥用案:2018年2月,中国四川省一家餐馆被曝光食用添加剂滥用,引发公众对餐饮安全的担忧。
8. 食品流通环节温度控制不当案:2018年6月,中国北京一家餐饮连锁店被曝光食品流通环节温度控制不当,引发公众对外卖安全的关注。
9. 食品标签虚假宣传案:2018年10月,中国湖南省一家食品
企业被曝光虚假宣传,引发公众对食品标签真实性的质疑。
10. 食品过期销售案:2018年12月,中国江苏省一家超市被曝光销售过期食品,引发公众对超市经营管理的质疑。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大全11篇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大全11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1)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市场食品种类逐渐增多,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给人们的健康带了严重影响。
许多食品生产厂家为了谋取更多利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假原料或卫生没有达到标准,使所生产的食品达不到健康安全标准。
所以,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提出(一)食品质量安全关系人类健康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为之存在的必需品。
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食品的质量安全存在很大隐患,直接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例如我国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由于奶粉中加入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39965个因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幼儿健康出现状况,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对我国多家乳制品厂家的产品进行检测,有20多个厂家存在使用三聚氰胺的现象,影响十分恶劣。
此外,我国还存在“毒大米”“地沟油”等不安全食品,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二)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经济发展食品质量和安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粮食生产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会导致国民服务业等很多行业瘫痪。
比如2002年,因为欧盟国家在中国出口的肉制品中检测出使用氯霉素,禁止中国肉制品出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数百家肉类食品生产企业面临倒闭,数万名员工下岗失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二、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一)厂家偷工减料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许多厂家为了谋求更多经济利益,在维持原来价格的基础上,只有降低成本才可以达到谋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于是,部分厂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假原料或者减少生产程序,致使所生产的食品达不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如2011年发生的“地沟油”事件。
因为物价上涨,许多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地沟油对食品进行加工。
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及解读
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及解读作者:梁文文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第07期标准的发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6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甘油醚》(GB 1886.297-2018)等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 1886.29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甘油醚;GB 1886.298-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GB 1886.299-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结构蛋白;GB 1886.300-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离子交换树脂;GB 1886.301-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半乳甘露聚糖;GB 1903.28-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硒蛋白;GB 1903.29-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镁;GB 1903.31-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醋酸视黄酯(醋酸维生素A);GB 1903.32-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 D-泛酸钠;GB 1903.34-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氯化锌;GB 1903.35-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乙酸锌;GB 1903.36-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氯化胆碱;GB 1903.3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柠檬酸铁;GB 1903.38-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琥珀酸亚铁;GB 1903.39-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海藻碘;GB 1903.41-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钾;GB 2716-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 271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GB 2719-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醋;GB 853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53-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生产卫生规范;GB 19304-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生产卫生规范;GB 25595-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糖;GB 31644-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GB 31645-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胶原蛋白肽;GB 31646-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食品生产和经营卫生规范;GB 3164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完整版食品安全宣传周专题解读
共创食安新发展--共享美好新生活
输
入
您
的
内 容 (3)对职工经常进行治安、防火教育,培训消防人员,现场设消防通道。
预应力张拉顺序(包括箱梁纵横向预应力和公用墩盖梁预应力)应严格按照图纸中规定的顺序进行,张拉程序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进行。
输入关键词
此处请输入正文此处请输入 正文内容。
输入关键词
此处请输入正文此处请输入 正文内容。
您适合的内容粘贴到此以填。单
击此处添加
输
入
您
的 内 容 2.6.3、加强操作过程质量控制 玻璃的耐辐照性、耐热性、抗冲击性应符合夹层玻璃9962-88 中的有关要求。
• 此处输入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 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 体。
• 此处输入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 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 体语言风格。
在此输入标题
输
入
您
的 内 容 a、根据测量放线开挖,开挖前充分做好排水设施。 ,提出相应的水土流失
点击输入标题点击输入相关标题。点击输
01
入标题。点击输入标题。点击输入相关标
题。
输入标题
点击输入标题点击输入相关标题。点击输
02
入标题。点击输入标题。点击输入相关标
题。
输入标题
点击输入标题点击输入相关标题。点击输
输入您的内容
The average person is always waiting for an opportunity to come The average person is always waiting for an The average person is always waiting for an
2018年十二大食品安全热点解读
2018年十二大食品安全热点解读2018年十二大食品安全热点解读“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鱼标准之争”… … 刚刚过去的2018年,有哪些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值得关注?你是否误信了朋友圈流传甚广的食品谣言?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权威发布了2018年十二大食品安全热点,食品科技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就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进行严谨、专业的解析,以科学的建议肃清食品安全谣言。
热点1 咖啡真的“致癌”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并不能推导出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
我国人群咖啡消费量很小,就咖啡中所含有的丙烯酰胺而言,人体的暴露量是很低的。
如果一个人体重为60千克,他每天至少可耐受156微克(μg)丙烯酰胺,相当于12千克咖啡提供的剂量,约等于30杯中杯咖啡。
即便是把咖啡当水饮用的人,一天也很难达到这个数量。
热点2 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也不会对猪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响,同时,患病猪肉也很难流入正规市场,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猪肉及其制品。
非洲猪瘟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持续加热20分钟即可灭活。
家庭食用鲜(冻)猪肉时,其烹饪温度往往在90℃~100℃,该病毒同样失去活性。
热点3 辣条“同品不同标”被处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辣条作为一个新的食品品类,其标准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流程。
各地方执行的标准不统一、参照的生产许可分类不统一,必然会导致辣条产品在市场监管判定中的不统一,“同品不同标”的情况由此形成。
国标的出台将会彻底改变辣条“同品不同标”的问题。
而辣条行业应贯彻“三减、三健”的方针,依托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在生产中进一步减油、降盐。
“科技界共识”科学解读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
22 INNOVATION TIME 2018.032018年1月12日,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
本次活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共同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
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烹饪协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学科领域专家,对“保健食品的问题与治理”“普洱茶‘致癌’”“中式咸鱼致癌风波”等10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
本次活动,邀请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陈宗懋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朱蓓薇教授等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到场,他们与多位食品科技界的专家共同参与热点话题的解读与交流,亦体现出活动所达成的食品科技界共识。
风险交流不懈积累 让科学基础日益坚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稽查专员李海锋出席活动,并就“食品安全谣言治理、科普宣传工作有关情况”做了专门介绍。
他指出,保障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每个参与食品安全事业人士的初心和使命。
由于食品安全的社会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围绕食品安全的话题总是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而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为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答疑解惑,同时提出科学建议。
此项工作在治理食品安全谣言、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有序提升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2017年,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的指导下,学会共计完成29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128人次专家参与。
就其解读的严谨、专业与权威性而言,科学的基础更加坚实。
从整体趋势来看,舆情热点密度减少,热度降低,而新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内容显著增多。
2018—2020年食品安全监管及分析
Sep. 2021 CHINA FOOD SAFETY 29食安管理2018—2020年食品安全监管及分析马新辉(三门峡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河南三门峡 472000)摘 要: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不容忽视,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进一步了解。
本文对近3年来国家市场监督部门完成的抽检批次数和种类进行综合分析,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建议1 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流通的过程中不存在生物、化学和物理性污染,满足现有国家标准或企业相关标准。
相对于物理性危害而言,生物性和化学性危害影响更大。
目前,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内生毒素、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农药兽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1]。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威胁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干扰食品行业的正常秩序,国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2]。
为全面梳理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本文对近3年来国家市场监督部门完成的抽检批次数和种类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食品安全监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建议。
2 近3年食品安全抽检分析2.1 从抽检总数分析图1显示,2018—2021年,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逐步增加。
2018年、2019年、2020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分别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批次数为335.588 2万、473.677 3万和638.736 6万,不合格样品数分别为8.120 3万、10.706 4万和14.772 1万。
分析可知,2018—2020年,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2.42%、2.26%和2.31%,连续3年,食品合格率均在97%以上,说明食品安全抽检对食品行业有很好的监管作用。
2019年全国完成食品安全抽检总批次数是1.14倍,2020年全国完成食品安全抽检总批次数是2018年的1.90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解析:从危机应对到消费者教育在对2018年舆情关注的12个热点问题进行解析时,孟素荷指出,对比2013年、2014和2016年可以明显看到,我国对舆情热点的回应已由2013年的100%回应热点,到2018年的33.3%回应热点,下降了2/3;而针对潜在风险的消费提示,由2013年的0%上升到2018年的66.7%。
“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已经由最初以危机应对为出发点的舆情热点解读,逐渐转变为和平时期以风险预防为特征的消费者教育,这是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日趋从容与稳健的标志,这一特征在2018年更加明显。
”孟素荷如是说。
孟素荷指出,目前舆情的关注点开始向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设转移,各方的规范、自律及公平正从对某个企业产品的安全与否延伸到对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设中各方更加透明、协调、严谨、自律上来,进而转向保护消费者与公平对待所有市场主体的探求。
食品安全风险犹存,需警钟长鸣孟素荷表示,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呈现整体趋稳态势——乳业合格率居首,持续在99.5%以上,油、肉行业出现轻微波动。
同时,孟素荷指出了近期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4大短板,即以环境污染为源头的食品原料污染;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中检出非食用物质及保健食品掺假等。
对比2018年第三季度和2016年及2017年同期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问题逐年减少,说明生产企业的过程控制逐渐到位。
但令人担忧的是,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的问题在逐年增加,说明破解原料污染问题的复杂、艰难与长期。
孟素荷还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的风险犹在。
当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已从大规模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安全建设,进入到更完善、细致的法规体系建设及治理源头污染、严打假冒伪劣产品的攻坚期。
她再次强调,“随着食品工业的健康转型,食品原材料真实性、食物过敏原及健康声称等问题会是未来工作的着力点,需警钟长鸣。
”2018年年度食品安全热点权威科学解读(上)2019年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科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
包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在内的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食品科技界专家一起,共同解读了2018年的12个食品安全热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呈现整体趋稳的态势,但风险犹存,需要保持警钟长鸣。
情况下,经过油炸、烘焙和烤制等高温加工过的食品或多或少会含有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咖啡豆通常在160~250℃下进行烘焙,因同时具备美拉德反应所需要的两种物质,故经过烘焙的咖啡豆中会含有丙烯酰胺。
目前,国内外没有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
由于我国人群的咖啡消费量较小,就咖啡中所含有的丙烯酰胺而言,人体的暴露量也很低。
目前,科学证据尚无法提供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因此缺乏足够的证据表明咖啡与人类患癌的相关性。
2017年国际癌症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当中指出,当前并没有证据显示喝咖啡会使人致癌,甚至有部分证据证明喝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肝癌。
丁钢强教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王守伟教授级高工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全风险的关键因素,离开剂量谈毒性、致癌等话题会对消费者产生很大误导。
建议相关部门强化对剂量效应关系这一基本概念的公众科普,让消费者在面对谣言时理性认知,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②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减少丙烯酰胺的形成。
建议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尽量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丙烯酰胺的产生,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降低各类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水平。
③提倡消费者科学烹饪、平衡膳食。
建议消费者在选购食品,以及在家庭烹饪过程中易产生丙烯酰胺的加工环节采取合理的烹饪技巧,减少丙烯酰胺的形成。
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平衡膳食,不要长时间食用过于单一的食品。
热点一:咖啡真的“致癌”吗?热点二: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2018年3月28日,美国洛杉矶法院做出裁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
消息一出,星巴克公司的股票呈断崖式下跌,不少咖啡爱好者纷纷发出质疑:咖啡能致癌?2018年8月2日下午17时,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诊断,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新城子)五五社区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并于8月3日上午11时确诊,这是我国确诊的首例非洲猪瘟疫情。
截至2018年12月3日,中国共有21个省发生79起家猪疫情、2起野猪疫情,累计扑杀生猪63.1万头。
陈君石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洲猪瘟唯一的自然宿主,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例其他哺乳类动物感染该病毒的情况发生。
自1921年肯尼亚爆发第一起非洲猪瘟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例人感染非洲猪瘟的例子,因此可以明确地说,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
同样,非洲猪瘟不会对猪肉食用安全造成影响,所以人们可以放心食用猪肉和猪肉制品。
但是,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业可谓灾难性打击。
由于世界范围内尚无有效疫苗能够预防非洲猪瘟,而疫情控制不当则可能导致生猪养殖规模缩减,影响猪肉稳定供应。
猪肉是我国肉类消费的主要品种,因此,严控非洲猪瘟疫情对保障猪肉有效供给至关重要。
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患病猪肉很难进入正规消费市场。
非洲猪瘟发病急、病程短,在非洲猪瘟爆发疫情以来,相关部门分别采取了封锁疫区、禁止跨省调运等防控措施,因此我国已从源头控制严防感染非洲猪瘟的猪肉流入市场。
专家解读全问题,但如今确实是一个热点,且“热”在监管部门。
从监管角度来讲,本次事件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辣条到底是什么?因为监管部门必须把辣条归到某一个食品类别才能进行相关管理。
那么,辣条到底是主食还是副食?原食药总局已经给出了答案——辣条是休闲食品。
第二,各个地方的执行标准不同。
因为辣条本身没有标准,执法部门引用的标准中有部分不一致之处,进而使执法依据产生了分歧,这就使企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混乱。
从营养健康角度而言,辣条属于高油、高盐食品,含有较高的脂肪。
因此,消费者在辣条的食用方面需要正确的引导。
4~19天,疑似感染生猪未发病就被屠宰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或食用受感染的食物(饲料)以及昆虫吸血传播,短距离内可通过空气传播,受污染的车辆、器具、衣物等均可传播,屠宰、加工、流通环节极易感染该病毒。
因此,无论生鲜猪肉还是猪肉制品都存在检出非洲猪瘟病毒的可能。
虽然非洲猪瘟病毒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但如果消费者仍不放心,可采用高温的方法来杀死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持续加热20分钟即可灭活。
②从正规渠道购买猪肉,加工时烧熟煮透。
鉴于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也有防控疫情的义务和责任。
生猪感染非洲猪瘟后,其耳、四肢、腹部皮肤会出现出血点,消费者如发现类似可疑猪肉,应及时联系相关部门,不能随意丢弃,从而在消费环节切断疫情传播的途径。
专家建议过程,而此次辣条“同品不同标”问题就发生在国家标准制定过程当中。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已在2017年11月通过了辣条执行国家标准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之一的意见,目前正等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发布。
②专家、媒体及企业需要共同努力进行科普宣传。
作为休闲食品,辣条属于高油、高盐食品,且含有较高的脂肪。
在满足消费者口感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辣条的油、盐含量是食品行业的重要任务。
前几年,辣条中油、盐的含量已经有所下降——盐的含量下降了13.75%,油的使用量下降了17%。
如今,食品行业在推广“三减”“三健”,辣条也应作出表率。
热点三:辣条“同品不同标”被处罚?2018年8月30日,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结果显示多款“辣条”产品被检出违规使用“山梨酸及其钾盐”和“脱氢乙酸”两种防腐剂。
之后,卫龙食品官方紧急发布声明称,卫龙产品完全合法合规。
此次产生分歧的原因是生产方一直执行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而相关国家标准尚在征求意见阶段。
孙宝国教授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钟凯博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使食盐在湿热的夏季保持良好的分散性,避免结块而影响口感。
在正常烹饪条件下(温度100~200℃),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不会分解为氰化钾、氰化钠等剧毒物质。
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食盐中可以加入亚铁氰化钾或亚铁氰化钠,发达国家也不例外,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的限定添加量甚至比我国还要多。
我国规定,每公斤食盐中亚铁氰化钾或亚铁氰化钠的最大添加量是10毫克,这种剂量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有关机构,包括我国对这方面的风险评估已然非常成熟。
实社会的延伸,也需要依照法律进行管控。
立法方面,通过专门的网络谣言治理法律,对网络谣言的相关责任人提出明确的法律制裁;执法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个别媒体发布不实信息的追究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氛围。
②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采取正反两方面教育相切换、事件和案例相衔接、法律和道德相融合的措施,帮助广大网民净化个人言行,从而提高网民整体素养。
同样,消费者面对谣言不信谣、不传谣也是其科学素养提升的体现。
热点四:食用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堪比毒药?热点五:江苏消保委揭“打酱油”真相引发争议2018年6月,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质疑国产食盐安全的文章。
文章中提到,“国产食盐里含有一种可怕的添加剂——亚铁氰化钾。
生活中,在烹饪食物时,食用盐遇高温有可能会使亚铁氰化钾分解成氰化钾等剧毒物质”。
这一传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很多网友面对传言难辨真假。
2018年10月12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该报告称其购买的120个酱油样品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9个样品存在不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情况。
报告发布后,媒体与网站纷纷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再度引起消费者对中国酱油类产品的“信任危机”。
活非常接近。
不管是食品标签还是营养标签,我国都对酱油有着严格的规定。
消费者组织开展此类市场调研本质上没有问题,但是不能脱离科学轨道,目的是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便于他们选择更好的食品。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所涉及的实验设计、结果判定,以及结果发布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