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早期谢林哲学的超越看黑格尔的_精神_概念_基于_精神现象学_的分析

合集下载

哲学书籍阅读的最佳顺序解析

哲学书籍阅读的最佳顺序解析

哲学书籍阅读的最佳顺序解析 哲学不是叫⼈信仰它的结论,⽽是要你思考。

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哲学书籍阅读的最佳顺序解析,欢迎阅读! 哲学书籍阅读的最佳顺序解析: ⼀、渐⼊佳境篇 1、死磕胡塞尔,三本以上 2、⼤家每⼈⾄少看⼀本,这时候按着原则查缺补漏 3、德语,看英语原著 4、写论⽂ ⼆、研究篇 1、见⼈就看(砍),尤其柏拉图、亚⾥⼠多德,笛卡尔,康德,⿊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

2、尝试⾃⼰翻译外语原著 3、写书 三、初学篇 1、经典西⽅哲学史,推荐梯利:1本。

2.康德⿊格尔的边缘简单读物:《未来形⽽上学导论》《道德形⽽上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2-3本。

3.现代西⽅哲学史概论,推荐刘放桐,虽然有点难:1本。

4.分析哲学/诠释哲学两⼤思潮简介,推荐洪汉⿍。

四、⼊门篇 1、可能⾸先还是读三⼤批判⽐较好,我是先读了许多现代哲学的书,当时反感康德:共三本。

2.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双壁各看1-2本。

3.⿊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但可能稍难。

4.哲学通史,推荐复旦那⼀套,⾄少看三本。

五、正式学习篇 从头开始看,按三部分 1、《古希腊残篇选(⼤概这个叫法)》,亚⽒《形⽽上学》《⼯具论》,古希腊的哲学通史⼀定要看,《忏悔录》《上帝之城》《神学⼤全》 《逻辑⼤全》四本神学时代的⾄少看⼀本。

2、笛卡尔《沉思录》斯宾诺莎《伦理学》两本必须读,洛克与莱布尼兹关于⼈类理解的宿命对决两本建议看⼀下,休谟的《⼈性论》,⿊格尔的《逻辑学》,谢林费希特费尔巴哈看代表作,康德见到就买来看。

3、叔本华、尼采代表作必看,罗素《⼼的分析》,柏格森狄尔泰⽣命哲学双壁⾄少看⼀本,海德格尔见到就买来看,舍勒赖尔福柯德⾥达施特莱斯看个⼈兴趣 4、哲学通史见到就买来看。

六、启蒙篇 1、哲学导论/概论/引论,极其浅易的西⽅哲学史,有扯淡嫌疑的哲学基础书:1-2本,⼤致窥视。

2、语录哲学,各种书摘,格⾔式哲学(叔⼩本、尼⼩本、弗洛伊德⼩本、还有推荐的奥勒留等等这种程度的,帕斯卡的沉思录,罗素的普及读物):适当,培养兴趣。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刘文洲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

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

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

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

”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

”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

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

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

”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

”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

谢林哲学思想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谢林哲学思想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谢林哲学思想基本内容及其评价一、谢林哲学思想基本内容(一)谢林的生平、主要着作及哲学倾向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1775-1854)生于德国小镇莱翁伯格,他的父亲是一名牧师兼职中学教员。

谢林曾是黑格尔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读书时的同学,后来到耶拿大学继续深造,此时,费希特哲学对谢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毕业后,谢林留校任教,在这期间,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还结识了一些当时德国浪漫派文学家(如莎士比亚着作的德文译者谢勒格尔).谢林在这段时期发表了着作《世界灵魂》《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和《先验唯心主义体系》,通常称这一时期为谢林的“自然哲学时期”.1803年他离开耶拿大学,来到符腾堡一所新成立不久的大学就职。

1804年,他发表了《我的哲学系统》。

从1806年到1840年,一般称做谢林的“同一哲学时期”,这段时期他的主要着作是《布鲁诺或事物之自然的和神圣的原理》。

1841-1854年,他被任命为柏林科学院院士,同时成为柏林大学教授。

因为此时普鲁士王国要利用谢林的哲学为巩固政权服务,以抵抗青年黑格尔派的反宗教倾向,因而这个时期一般被称为谢林的“天启哲学”或“启示哲学”时期。

谢林关于天启哲学的讲演后来由其子编为《神话哲学与天启哲学》一书,在他死后出版。

谢林是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客观唯心主义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多次变化,并不能用一种系统化的体系概括。

在其早期哲学中,他继承了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又开辟了后来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先河,成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的中间环节。

他的自然哲学的产生不仅借鉴了意大利启蒙哲学家维柯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同时吸收了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

在此基础上,谢林逐步克服费希特片面追求对自然的主观唯心主义缺陷,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自然哲学体系。

1796-1798年,谢林把自然哲学纳入到先验哲学中;1799年,谢林把自然哲学设置为一门独立学科;1801年,他提出同一哲学,将自然哲学及先验哲学纳入其中,使自然哲学成为同一哲学的组成部分。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关键著作之一,该书涉及到了广泛而复杂的哲学问题。

其中,他对现象学的阐释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现象学进行解读与分析。

1.黑格尔哲学的背景与现象学的定义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处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边界。

他批判了康德的割裂主义,试图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在这个背景下,黑格尔对现象学进行了重新阐释。

现象学的本质在于揭示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

黑格尔认为,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存在的表现形式。

通过观察和分析现象,我们可以逐步抵达事物的本质。

2.黑格尔的现象学方法黑格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并非简单的事物观察,而是要通过对现象的批判性思考来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发展。

他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即通过对事物发展的逻辑过程进行辩证分析,揭示出其中的本质。

这种方法不仅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践,更涉及到了思维的逻辑推理。

3.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通过对各种各样的现象进行揭示和分析,力求找到它们背后的真实本质。

他将现象分为主体性现象和客体性现象。

主体性现象是指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活动,而客体性现象是指外部事物的存在。

通过对主体性现象的分析,黑格尔试图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人类思维过程中存在着逻辑的演绎和辩证的推理,而这些逻辑和辩证法的规律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关键。

通过对客体性现象的分析,黑格尔试图揭示外部事物的真实本质。

他认为,客体性现象是思维的产物,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了解事物的本质。

4.现象学的意义与局限黑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他提出的辩证法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对后来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他的现象学方法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科学家可以逐渐揭示事物的本质,推动科学的进步。

然而,现象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哲学家黑格尔

哲学家黑格尔
2
3
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
5
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
总的来说,黑格尔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他的思想仍然被广泛研究和讨论,对现代哲学和其他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应用。他的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对现代社会学、政治学和宗教研究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哲学思想
精神哲学
在精神哲学方面,黑格尔认为人类的精神是自由的,它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来体现这种自由。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精神不断实现自身和超越自身的过程
影响与评价
3
影响与评价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然而,他的哲学思想也受到了很多批评。一些哲学家批评他的思想过于复杂和晦涩,难以理解。另外一些哲学家则批评他的思想过于强调理性和精神,忽视了物质和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哲学家黑格尔
20xx
-
目录
生平与背景
哲学思想
影响与评价
主要著作
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
1
2
3
4
5
生平与背景
1
生平与背景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德国近代哲学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黑格尔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影响力的牧师。在青年时期,黑格尔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图宾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受到了谢林的影响,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其中包括耶拿大学和海德堡大学

《先验唯心论体系》读后感

《先验唯心论体系》读后感

《先验唯心论体系》读后感按:研读近代哲学史,感慨颇多。

各家哲学史虽清晰明了,问题与解答随手可得,但需警惕其中的陷阱。

直接阅读原著虽愈发模糊,却能确保安全着陆。

康德以决然的方式终结了唯理论与经验主义的纷争,他建构了不可知的物自体,回归理智本身的先验结构;费希特以艰深的方式肯定了这一结论,并从“绝对自我”出发,将“物自体”部分纳入自我辩证发展的结构中。

正如谢林在给黑格尔的信中所言:“哲学尚未终结,康德给出了结果,但缺乏前提。

”也就是说,康德构建了最完备的架构,却未打好地基,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亦不客气地指出了康德的有限价值。

此后,“那最有意义的、或者从哲学角度看唯一有意义的超越费希特哲学的工作,最终由谢林完成了。

”(黑格尔)即便如此,黑格尔仍判定谢林身上残留着费希特的气息,海德格尔甚至断言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完全处于费希特知识学的影响之下。

果真如此吗?谢林不仅是天才儿童,在大学前(15 岁破格进入图宾根大学)便掌握了古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而且年少得志,大学时代便参与到德国哲学的最高层次讨论中,深受歌德赏识,经其推荐,23 岁便获得耶拿大学教授席位。

谢林的同窗黑格尔同样尊崇歌德,但歌德却不待见他;原本很有希望获得教授席位的荷尔德林,却因歌德的暗箱操作而失去机会(费希特的离职亦与歌德有关)。

30 岁时,谢林的哲学思想已主导当时的德国哲学界。

然而,由于年轻气盛,谢林春风得意之际,亦积怨无数。

他与卡洛琳娜的婚姻不仅得罪了浪漫派,还导致黑格尔与他疏远。

(可参考阿尔森·古留加《谢林传》)谢林后半生一蹶不振,一直被笼罩在黑格尔哲学的阴影之下。

晚年谢林重返柏林,接替去世的黑格尔,在哲学舞台上重新登场,却遭遇纯粹哲学的衰落。

费尔巴哈宣称哲学的意义在于改变世界,于是德国哲学界盛行庸俗唯物主义、源于法国的孔德实证主义、英国的功利主义,谢林依旧被冷落。

那么,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呢?我们可以从前期谢林哲学的代表作《先验唯心论体系》中找到线索。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关键词:谢林—先验唯心论直观意识同一性提要: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涵盖了从原始自我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的全过程,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

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极大地推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本文通过解读这部着作,充分肯定了谢林同一哲学的历史意义。

谢林在1800年发表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它标志着谢林哲学体系的确立。

按照谢林自己所说,“这部作品应看成是作者有关自然哲学的着作的一部必要的姊妹篇”。

[1]这就是说,年轻的谢林在研究自然哲学的同时,也以极大的热情继续关注先验哲学的问题。

在他的视野里,虽然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却是相关的。

自然哲学的出发点是客观性,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如何获得关于客观东西的知识;先验哲学则把主观性看作第一位和绝对的,并且以此去解释,主体如何到达意识,并进而使知识具有客观性。

谢林的这个思想构成一种既对立又平衡的图示,如果说自然哲学考察的是自然的历史,那先验哲学就是探索自我意识的发展历史。

对谢林来说,对自我意识的探索只能以自我直观的提高过程为依据,所以,这本书“是从自我意识的最初级的、最简单的直观开始,而到最高级的,即美感的直观为止”。

具体地讲,这个过程包括单纯的质料和有机体,再从有机体开始,经过理性和随意性,到达艺术里的自由与必然的最高统一,也就是说,艺术最终构成自然和精神的穹顶。

这样,这部着作实际上就是描述人类精神发展的“奥德赛”。

然而,从这部着作问世直到今天,围绕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先验唯心论体系》,结合现代哲学家的评价,指出它的基本内涵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德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在这部着作一开始,谢林就说,“这部着作的目的正是要把先验唯心论扩展成它实际上应当是的东西,即扩展成一个关于全部知识的体系,因而不是仅仅一般地证明这个体系,而是用事实本身证明这个体系,就是说,真正将这些问题推广到关于主要知识对象的一切可能的问题上,无论这些问题是先前已经提出而没有解决的,还是通过这一体系本身才能构成和新出现的。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哲学的起点与终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既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现象学,也不是哲学立场的类型学,也不是一个哲学导言。

它是由欧洲哲学的引导问题和基本问题所推动的、由德国唯心主义(非任意的)所迫使而进入一个特定方向的理性的绝对自我展现(理性一逻辑),黑格尔在绝对精神之中找到了它的本质和现实性。

”这句话体现了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基本评价。

他认为,自初始起,黑格尔现象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在绝对知识的要素中活动,所以它敢于冒险去扩展这种要素。

有人指责黑格尔,认为“黑格尔在起始就预先设定了他要在结尾时所赢得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这不能成为反对黑格尔的理由,因为哲学的本质就在于,一旦它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它就必然已经预先设定了那些它将要言说的东西。

哲学就是这些预设东西的展开,就是精神回到其自身。

所以我们要“参与”哲学,在哲学中与它的“本质之物”相遇,这种对本质之物的参与才是哲学解释的真正核心。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就在于我们希望与黑格尔“亲缘”或“相近”。

“相近”表示我们都有义务回答哲学提出的第一和最后的那个实质必然性问题,但也表示我们与他是有不同的,不是同样和同一个东西。

讲座接近尾声时,海德格尔发出了自己批判性的声音:绝对的东西真的存在于《精神现象学》之中吗?如果哲学的绝对之起点最后要通过其终点的完成来证明,那么它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要被证明的东西最终还是有限的。

在这里。

他与前人拉开距离,要走一条自己的道路。

为此,他多次思考关于“起点”问题。

我们认为起点和终点的问题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哲学之所以以形而上学问题为开端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对自己之外的、无所不包的、有广袤普遍性问题的提问,带有绝对性质。

但如何认识或界定“绝对之物”则是矛盾的,因为人生活在时空中,必须从一个经验的、有限的东西,从直接性出发,从有限过渡到绝对,所以总会陷于“悖论”。

哲学由此才永远处于“争辩”之中,才有自己的魅力和杀伤力。

近代哲学史 谢林原文

近代哲学史 谢林原文

近代哲学史谢林原文《近代哲学史》近代哲学史是指从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哲学发展历史,这一时期的哲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丰富的思想交锋。

在这个时期,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神学和形而上学向更为理性和科学的思维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对整个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哲学史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启蒙运动的兴起。

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哲学家们开始用理性思考去探讨社会、政治和宗教等问题。

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流。

他们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例如宪政的重要性、个人权利的保障和宗教的私人性等。

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德国哲学的兴起。

康德提出了“先验形式”和“后验经验”的区分,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黑格尔等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绝对精神”理论开创了新的哲学范式,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近代哲学史不仅是一段思想的变革,也是一段哲学范式的竞争。

19世纪末,存在主义的兴起对传统的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

尼采、卢梭等哲学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思想,例如“超人”、“人的堕落”等,他们对人类的本质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在20世纪初,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则成为主流。

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将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他们认为哲学应该直接关注语言的意义和逻辑结构。

这种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而且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近代哲学史是一段思想的繁荣期,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多样性。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创了许多新颖和丰富的思想,他们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世界观的基础。

张世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评析

张世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评析
大家可能对黑格尔都有所了解。他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大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各位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其中有一个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而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便是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他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或者也可以说他是西方传统哲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意味着他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分水岭,他之前的西方哲学都属于西方传统哲学,从他之后,一直到现在,就属于西方现当代哲学。 哲学是讲什么的?恩格斯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哲学就是讲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比如,人是思维者,是一个主体,所有外界的事物都是客体,都是对象,都是存在。哲学就是讲主体怎么去认识客体的规律,把握客体总的概念,最后去征服客体。打个比方说,我去认识自然,我对自然的某个东西得到一个总的概念,得到一个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这时我就可以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客体)为我( 主体)所用。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的主体认识过程去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上面的这套思维方式,就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但在2 000多年前 的古希腊,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古希腊。早期哲学还没有把人和自然分成为主体和客体,那时二者是混为一谈的。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就有了一个转变,即转变成为主、客体分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经过1 000多年的酝酿和发展,到西方文艺复 兴 时期,就演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文艺复兴后,以笛卡尔的哲学为标志,形成了“主体客体,思维存在”这种思维方式。 把人作为主体,把外界作为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欧洲是经过中世纪觉醒,宗教神学思想统治结束以后才确立起来的。从笛卡尔开始,经过康德、谢林,到18世纪末、19

精神现象学对先验哲学的超越

精神现象学对先验哲学的超越

精神现象学对先验哲学的超越◎杨 晓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先验哲学的超越。

本文从对康德的先验理性的批判入手,展示了黑格尔超越内意识形而上学的现象学思路。

遵循笛卡尔为近代意识哲学奠定的自明性原则,康德将现象与物自体的分裂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

物自体不可知,知识只关乎现象界,知识的根据归于先验理性(主体自我意识),满足于主观有限的认识。

而黑格尔一反意识哲学的清晰性、自明性原则,认为意识经验(现象)得以可能的根据正是理智意识不能清晰、自明地把握的物自体。

物自体(绝对、存在———精神)就在现象中,通过现象开显自身。

绝对降临意识,使得意识与精神之间有了明暗的实在关系。

意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就是作为其真理性尺度的精神,这种真理性自身是意识之光由之发出的玄暗。

绝对精神(物自体)开显、创造、显现现象,这种开显、创造活动就是存在的事情,存在的事情(人类历史)及其事后的觉解就是存在———精神的澄明,就是真理性自身。

关键词 意识 现象 精神 存在〔中图分类号〕B51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1-0022-07 我们通常将德国古典哲学视为近代认识论(意识哲学)转向的集大成者,把思存关系的反思提升到规律原理的层面,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理中为思想的客观性奠基。

这当然不错,但并非只是如此,德国古典哲学中还有另一重要的维度或倾向,即力图冥合(消解)主客关系的逻各斯的肉身化。

正是这一倾向,酝酿着从近代认识论(意识哲学)向现代现象学与存在哲学转向的契机。

这个倾向,正是在黑格尔对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中奠定的。

黑格尔通过“现象学”的“开显”、“显现”的方法,实现了存在论对认识论的消解。

一 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困境西方近代认识论的逻辑起点是洛克的“观念”。

洛克认为人类认识的起点与对象是观念而非外部事物。

这意味着人的内在意识无法直接接触意识外的存在,而必须以“观念”即“意识界的存在”作为中介,当然,这个中介还仍然在内在意识中。

青年黑格尔学派名词解释(一)

青年黑格尔学派名词解释(一)

青年黑格尔学派名词解释(一)青年黑格尔学派名词解释1. 青年黑格尔学派•定义:青年黑格尔学派是19世纪德国思想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

他们致力于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传播与扩展,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探索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理性解决方案。

2. 黑格尔哲学•定义:黑格尔哲学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所创立的哲学体系。

它强调了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强调世界的内在发展过程,将思维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并通过辩证法来解释现象和过程。

3. 辩证法•定义: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一种思维方法,通过将事物看作是内部矛盾的统一体,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解释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变动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并通过解决矛盾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定义: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规律。

它涉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概念,通过逻辑的规则和原则来分析思维的过程和结构。

5. 世界精神•定义:世界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了世界自我发展的总体趋势。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止境的进程,历史的发展是世界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通过批判和超越旧的观念和制度,实现更高级别的自由和理性。

6. 无意识•定义:无意识是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指代个体或群体意识之外的非明晰的心理活动。

黑格尔认为意识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维而形成的,而无意识则是个体或群体内在的、不受意识掌控的动力。

7. 绝对知识•定义:绝对知识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概念,代表了对事物最高程度的理解和认识。

绝对知识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认为真理的实现不仅仅是揭示客观事实,还包括对主观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定义:主客一致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原则,强调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统一。

它认为精神和现实世界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通过对世界的理性认知,实现个体和世界的一致与统一。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深刻
地探讨了精神现象的本质和特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
启发,对精神现象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了“精神”这一概念。

他认为,精神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个体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精神
不仅是个体的思维和意识,还包括了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一概念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精神活动是如何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
为我们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探讨了精神现象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精神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辩证的过程,是通过矛盾的对立和
统一来实现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而黑格尔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通过对立
和统一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还探讨了精神现象的本质和
矛盾。

他认为,精神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个体意识、社
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发展。

在阅读《精神现象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黑格尔的思想的深刻和博大。

他深刻地揭示了精神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为我们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会继续深入研究精神现象学,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为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林与黑格尔美学思想之比较

谢林与黑格尔美学思想之比较

[收稿日期]2006-06-18[作者简介]陈海燕(1976—),女,安徽五河人,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UAINANTEACHERSCOLLEGE2006年第5期第8卷(总第39期)No.5,2006GeneralNo.39,Vol.8谢林与黑格尔美学思想之比较陈海燕(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摘要]谢林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两大代表。

历来人们都把黑格尔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谢林则比较忽视。

事实上,谢林的哲学思想对黑格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就美学方面来看,谢林对黑格尔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关于美的定义的解说、艺术分类的原则、艺术体系的结构,还有对悲剧的论述等。

[关键词]谢林;黑格尔;美学比较[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06)05-0022-03对于谢林与黑格尔这两个人,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人们历来对后者多有垂青,而对前者较多贬抑,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黑格尔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另外还有在谢林那里初露端倪的,在黑格尔则成了主题,也即鲍桑葵所说的:“虽然我们取黑格尔而舍谢林,这也一部分是因为谢林的思想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的缘故”。

[1](P269)其实黑格尔本人倒是高度评价了谢林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到了谢林,哲学才达到它的绝对观点;艺术虽然早已在人类最高旨趣中显出它的特殊性质和价值,可是只有到了现在,艺术的真正概念和科学地位才被发现出来,人们才开始了解艺术的真正的更高的任务,尽管从某一方面来看,这种了解还是不很正确的”。

[2](P78)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即《美学》)受到谢林对于艺术和审美哲学的看法的莫大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范围是艺术,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这一点,正是受到谢林的启发。

“可以说,黑格尔的《美学》中的论点很少没有受到谢林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的那些见解和理论的启发。

简论法国的黑格尔研究_纪念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出版200年及依波利特诞辰100周

简论法国的黑格尔研究_纪念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出版200年及依波利特诞辰100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简论法国的黑格尔研究———纪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200年及依波利特诞辰100周年高宣扬 [摘要] 黑格尔在法国遭遇了特殊的历史命运。

只有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当科杰夫和依波利特以创造性的诠释方法,把黑格尔与胡塞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法国哲学家才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中,获得改造哲学本身的创造性力量,并由此而使法国哲学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了辉煌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 黑格尔研究;辩证法;精神现象学[作者简介] 高宣扬: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92) 黑格尔哲学在法国的传播,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虽然为期过晚,但时间上的迟缓却为法国思想家们带来了更为充分的思考机会。

他们能比其他国家的黑格尔主义者获得更多的历史机遇,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并跳出新黑格尔主义的模式,重新估计黑格尔思想,从中总结出一系列新观念。

福柯曾经为此深刻地指出:黑格尔哲学对当代法国哲学家的最重要启示,就是显示了哲学本身的自我批判精神的威力,表明哲学本身究竟可以在多大范围和多深程度上不断实现自我改造和自我逾越。

福柯认为,对于他们这一代出生并受教育于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哲学家来说,黑格尔的重要意义不是他的绝对理性主义,而是他所启示的反理性主义可能性及其对哲学本身所做的永恒批判的创造活动。

正是在这一点上,黑格尔为当代法国哲学家提供了光辉的哲学革命的榜样。

[1] 1970年,福柯在法兰西学院发表其院士终身教授职务的就职演说时说:“我们的整个时代,不管是通过逻辑学还是通过认识论,也不管是通过马克思或者尼采,都试图超越黑格尔……但是,超越黑格尔,就意味着要正确地估计脱离他所要付出的一切代价。

这就是说,要充分估计黑格尔是在多远的范围内接近我们,而我们又能在多大的范围内思考着反黑格尔和黑格尔主义。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杰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

这部作品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详尽地描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

这些阶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

黑格尔认为,这些阶段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意识的演进和发展。

其次,《精神现象学》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

黑格尔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例如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人类意识的发展与历史进程的相互影响等。

然而,尽管这些见解有着极高的价值,但黑格尔始终将“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

这使得辩证法和历史在某种程度上统一于“绝对精神”。

这一观点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人类意识的发展。

此外,《精神现象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它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并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

这部作品对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不仅奠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而且对于后续的哲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现象学》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这一决裂进一步凸显了《精神现象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部阐述黑格尔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纲领性巨著,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对于后来的哲学家,尤其是海德格尔来说,《精神现象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在某些哲学观点上有着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对待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认识如何起始等方面。

2021探讨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解读文本范文1

2021探讨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解读文本范文1

然而,本文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一味地跟随海德格尔的解释,相反,我们必须仔细研读 黑格尔的文本,以便最终能够在一个合理的意义上评判海德格尔的这一解读.因为显而 易见的是,黑格尔本人并没有开宗明义地在《精神现象学》中有过任何直接谈论"存在 与时间"的重要篇章,他只是将《精神现象学》的性质设定为"意识经验的科学 "(Wissen-schaft der Erfahrung des Bewuβtseins) ,黑格尔认为:"意识对其自身的 经验,按其概念来说,是能够完全包括整个意识系统,即整个的精神真理的王国于自身 的; 因而,真理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独特的规定性之下并不是被陈述为抽象的、纯粹的环 节,而是被陈述为意识的环节,或者换句话说,意识本身就是出现于它自己与这些环节的 关系中的; 因为这个缘故,全体的各个环节就是意识的各个形态.……而最后,当意识把 握了它自己的这个本质时,它自身就将标示着绝对知识的本性."〔8〕 从这段话中,我们似乎有充分理由拒斥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存在论解读".因为,就 黑格尔看来,《精神现象学》首先是一部意识自身的成长史,亦即一门意识如何开显自 身本质并最终成为精神的经验科学.更确切地说,《精神现象学》实际上是一部意识哲 学作品,只是黑格尔已经在完全不同于康德或者费希特的意义上理解意识了.意识不再 是局限在反思哲学内部的一种先验、抽象的形态,相反,它是潜在地就要"创生"世界的. 当它真正地实现这一点时,它就是精神、绝对知识. 乍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距离海德格尔声称的"存在与时间"十分遥远的主题.然而, 如果我们真正注意到意识(Bewuβt - sein) 事实上可以而且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存在 ( Sein) 时,也许海德格尔的说法不能被轻易略过.对此,他明确地说道:"自身之存在当 然对于黑格尔来说---正如精神与绝对一般的现实性---原初地是通过'意识'与'知识' 来加以规定的,---这种规定是与对存在的解释相联系的,而此存在则源出于逻各斯." 〔9〕更进一步说,"只有从那种本己的存在中,自身存在( Selbstsein) 才正好在它不 同的阶段上将自己展开为本己的真理,亦即精神,而这精神就是绝对"〔10〕.也正是在 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才将《精神现象学》界定为"一种存在论之可能奠基的最后阶段" 〔11〕. 海德格尔之所以勇于对《精神现象学》做这般解读,是因为他相信,他在更高的层 面上理解了作为西方哲学本质规定性的"存在之问",同时他也将《精神现象学》所代表 的德国观念论的伟大传统回溯到这一追问之中:"存在者之存在是自古典时期以来---在 亚里士多德那并不少于在柏拉图那里,以及在巴门尼德那正如同在柏拉图那一样,当然 是以前形式( Vorform) 的方式---被规定为艾多斯、型相、理念,因而与观看、知识、 逻各斯相关.因此哲学研究作为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追问就是观念论( Idealismus) , 这一标题并不是作为一种认识理论之方向和立场的代号,而是作为对于存在问题之基本 出发点的描绘以及对于如下一种东西的描绘,这种东西构成了所有庸常的和所谓的认识 理论得以划分的基础.《精神现象学》是---就此我们能够在上述意义上如是说---那种 对于观念论有意识的、明确的和绝对的奠基,而这种观念论正是之后黑格尔自己所谈论 的."〔12〕 二、自我意识与绝对的存在概念 在明确了海德格尔解读《精神现象学》的整体倾向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他如何 在这一解读中发掘出黑格尔的"存在"概念的.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注意,从中在他的《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上卷第一部"存在的学说"( DieLehre vom Sein) 中.他在其中对"存在"概念做 出了如下的总体划分: "第一,存在是针对他物本身而被规定的; 第二,它是在自身之内 规定自身的; 第三,通过抛弃上述暂时的划分,它就是抽象的无规定性和直接性,而在此 直接性中,它必须是开端."〔13〕由于在他的写作计划中,逻辑学乃是精神在知晓其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从对早期谢林哲学①的超越看黑格尔的“精神”概念———基于《精神现象学》的分析计海庆1 尹 俊2(1.复旦大学哲学系;2.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上海 200433)[摘要] 早期谢林哲学的核心概念“理智直观”在黑格尔看来只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规定,它无法完成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真正统一。

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概念是基于人和社会关系的辨证运动而提出的,人的自我意识的欲望的和目的论的本质保证了“精神”是以自身为目的地发展着的,克服了谢林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理智直观”的,完成了对谢林同一哲学的超越。

[关键词] 形式主义;形式;精神[中图分类号]D81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5)02-0035-05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在1805年冬至1806年10月间写成的,这一时期的黑格尔在耶拿大学执教,属于黑格尔的耶拿时期。

在耶拿黑格尔和谢林曾有过紧密的合作,同样在耶拿,黑格尔和谢林因学术观点的不同而最终分道扬镳。

正是凭着《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向当时的德国哲学界宣布了自己哲学体系的“绪论”,同样在看了《精神现象学》后,谢林终结了同黑格尔的友谊。

《精神现象学》的出版具有黑格尔哲学从谢林哲学的荫庇下走出来,并开创出自己的客观唯心哲学的双重意义。

①在《精神现象学》之前,黑格尔的主要研究工作已经从借助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基督教外在的、强制的“实证性”,转到了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分析当时德国哲学界的种种哲学体系上。

《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下文中简称为《差别》)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在1800年11月2日给谢林的信中,黑格尔明确地表示:“我必须把青年时代的理想转变为反思的形式,也就是化为一个体系。

”宋祖良先生认为黑格尔这里提出的反思概念“指的是对立和多样性,它是黑格尔未来哲学体系借以展开的必然形式。

正因如此,在构造哲学体系时,黑格尔必须强调反思的作用,把它与构造哲学体系相提并论。

而谢林哲学的根本原则是‘绝对同一性’,主客间的毫无差别,最终目标是不包括对立和否定的绝对的无限物。

谢林否认反思的作用,由此产生了谢林和黑格尔体系构造上的巨大差异”。

但在《差别》一文中,对于这一差异黑格尔并未着重阐明,只是一笔带过:在“先验直观”一节中有所提及。

原因有理论上黑格尔尚未准备完全,也不排除和谢林之间复杂的个人关系,但到了《精神现象学》的序言,黑格尔则对谢林的这种“形式主义”做了全面的清算,尽管没有直指其名。

所以正如宋祖良先生所说的“考察黑格尔体系的建立和他摆脱谢林的影响,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论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时必然要涉及和谢林的关系;反过来,在解释黑格尔和谢林的关系时,必须以黑格尔自身哲学体系的建立为参照”。

而本文的讨论正是进一步围绕黑格尔体系的“绪论”———《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概念,来论述黑格尔对谢林哲学的全面超越。

一、对谢林形式主义的批评谢林前期哲学的体系大致可以描绘成这样:这个体系处于两个顶端之间,一个顶端以理智直观为标志,另一个顶端以鉴赏直观(也称为艺术直观)为标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就是从前一顶端到后一顶端。

谢林一开始所认识的实体就具有绝对的性质,他反对在费希特那里作为实体的自我的模糊性:它既是绝对自我、上帝,又是具有个人因素的特殊的自我;这最终导致了费希特踏上了康德式的二元论的老路。

“(实体)不是费希特那里主观的全体,而是具有无限的形式的全体;我们看见这个观点在谢林的哲学里出现了。

”这种具有无限形式的实体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这对象简言之就是“宇宙精神”。

认识这绝对的、神圣的“宇宙精神”的方法就是理智直观。

虽然康德否认普通人可以具有洞悉绝对实体的理智直观,但谢林所理解的“自我意识”与康德、费希特的经验的自我意识略有不同,它认为自我意识是一种“纯意识”或“一般的自我意识”,即抽取了经验内容的、更神秘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的自我意识”。

所以说它能具有理智直观,也可以理解。

但同样因为这点,也埋下了后来黑格尔批判谢林外在的、分离的“形式主义”的种子。

接着谢林从“宇宙精神”的发展来说明“自然”和“意识”,他完全否认两者有任何差别,并且是同一的。

而对于二者的说明其实就是一门哲学———同一哲学。

“如果说先验哲学的任务是把实在的东西排在精神的东西以下,那么自然哲学的任务就与此相反,是用实在的东西来说明精神的东西。

这两门哲学本来是一个,只是由于它们的任务方向相反,因而分成两门;由于进一步说,这两个方向不仅是同样可能,而且是同样必要的,所以在认识的体系中这两者也有同样的必要性。

”可以说《先验唯心论体系》和《自然哲学体系初稿》是从不同观点论述同一体系的两本著作,其关系是互补的。

自然哲学是从客观出发到主观,回答无意识的自然界是如何被表象的;先验唯心主义回答的问题则是客观如何在主观中存在。

从理智主观认识到的“宇宙精神”的抽象同一,经过反思自然,最后复归的是统一了主观和客观、自然和意识、理想与实际的“绝对同一”。

期间的桥梁,也是惟一桥梁就是 2005年 第2期兰 州 学 刊No.2 2005 总第143期Lan zhou xue kan G eneral.No.143“鉴赏直观”,它是理智直观在直接经验中的表现。

人们通过艺术作品就可以窥探到“绝对”的活动,所以艺术作品也就是“绝对”的表象和象征。

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影射地批判了谢林,谢林哲学在序言中的代名词便是“形式主义”。

对于“形式主义”与“形式”这里须有个说明。

形式一词在黑格尔那里有两种用法,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哲学”和“别的科学”。

在别的科学中———除了黑格尔哲学以外的其他哲学形态和自然科学———思维只是停留于知性阶段,没有自觉地达到理性思辨,他们只是着重于把“各种思想区别开,指出他们相互的对立”,“科学中的思维是一种单纯的形式活动,其内容是作为一种给予的‘材料’从外界取来的;而科学内容之被认识,并不是经过作为它所根据的思想从内部自动地予以规定的,因而形式与内容并不充分地浸透。

”换言之,除了哲学以外别的科学的知识是形式与材料分离的产物,仅仅是外在的规定,不是从事物自身发展中获取其普遍性和真理性的。

而谢林的哲学就具有上述这些缺点。

谢林的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在于“他们的办法就是把大量的材料,即把已经熟悉的和整理就绪的东西搬进他们的领域里来;而且由于他们专门爱去注意奇特的和新奇的东西,他们就更好像是已经掌握了人类业已有所认知的一切其余的材料,同时还占有了尚未整理就绪的材料;这样,他们就把一切都归属于绝对理念之下,以致绝对理念彷佛已在一切事物中认识到了,并已成功地发展成为一门开展了的科学”。

这一段把形式主义的外在性表露无疑,他们对待材料的态度是囫囵吞枣的做法,此外还有一种浮躁的猎奇心态,想用获取材料的新奇和多样来替代对材料内在性质的深入研究。

如此做法的实质乃是“同一理念作了千篇一律地重复出现,只因为它外在地被应用于不同的材料,就获得了一种无聊的外表上的差别性。

”这种做法上的肤浅是致命的,它可以断送一个原本正确的命题。

“如果理念的发展只是同一公式的如此重复而已,则这理念虽然本身是真实的,实质上却永远仅只是个开始。

”谢林所做的只是当着康德和费希特的面宣布了真理,但没有给予充分的、具有说服力的、具有普遍性的证明。

“理念就是真理,一切真的东西都是理念。

这必须予以证明,而且理念之化为世界,或者世界作为理念的揭示和启示,必须得到证明”。

谢林那里的形式一言以蔽之,就是:形式是现成做好了的、静止的,外在于材料、和材料分离的;缺乏作为对立和多样性的反思。

而黑格尔所谓的真正的“形式”、哲学中的“形式”在如下一段文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但是,这种自在乃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在抽象的普遍性里自在的那种自为而存在的本性就被忽略了,因而形式的自身运动也根本被忽略了。

正因为形式被宣布为等于本质,所以如果以为只认识自在或本质就够了而可以忽略形式,以为有了绝对原则就不需要使本质实现或使形式展开,乃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所以不应该把本质只理解和表述为本质,为直接的实体,或为上帝的纯粹自身直观,而同样应该把本质理解和表述为形式,具有着展开了的形式的全部丰富内容。

只有这样,本质才真正被理解和表达为现实的东西”。

由于形式主义只重于用理智直观的方式,直截了当地宣布自身同一的自在的本质,但本质中“自为而存在”的一方面,即那种“严肃地对待他物和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的态度被忽略了,这构成了一个“大大的误解”,这段话中“形式”所占有的关键词首先是“展开”、“实现”、“自身运动”,它是直观到本质的运动的一面,是用这直观到的东西“多说出来的一句话”、“一个中介”。

这形式并不外在于本质,“在哲学里并没有这种分离,因此哲学可以成为无限的认识。

”因为“现象界中相互外在的事物是一整体,是完全包含在它们的自身联系内的。

现象的自身联系便这样地得到了完全的规定,具有了形式于自身内,并因为形式在这种同一性中,它就被当作本质性的持存。

所以,形式就是内容,……”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形式与内容同属于一个展开的过程的整体中,如果说二者有分离,分离也是被形式的运动的本质克服了的。

黑格尔在这里向我们展示出的是抛弃了形式主义的固定、静止思维方式的辩证思维方式。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真正的“形式”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区别于“形式主义”的“形式”的地方,就是“形式”的能动性。

而这能动性的结果便是“形式”和“内容”是一个东西,“形式就是内容”;形式是能动地为自己建立内容的。

“必须剥去作为自我、意识所具有的那种有限的规定性”,使之成为能够自己规定自己、自己给自己提供必然内容的纯思的无限形式。

也就是说,黑格尔并不反对形式逻辑的形式性,他认为形式逻辑的不足,并不在于它缺乏用来填充它的质料(因而是“空的”),而在于这些形式没有自己能动地建立自己的内容,只停留在形式的抽象性上。

谢林的理智直观要求的只是形式上外在的统一,这种统一并没有深入到事物本身中去,并没有把事物发展出的各种不同形态串连起来、包容起来、加以扬弃;它得到的只是一个外在的、神秘的、幻想式的“绝对同一”。

而黑格尔的形式从一开始便寓于具体的事物之中,随着事物的发展而自己建立自己,自己显现自己。

二、对谢林体系的批评正因为在形式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了黑格尔对谢林早期哲学的核心“理智直观”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

在1807年和黑格尔分手的那封信中,谢林不解地问黑格尔:“我承认直到现在我还不理解您反对直观概念的理由何在。

您所谓的直观概念,可能就是您和我之称为理念的东西,它一方面有着概念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直观的本性”。

问题在于,谢林理解的不是在概念②基础上对概念和直观的统一,而是把概念统一于直观中,因而,这里的直观不是概念的直观,不是具体的概念,而是表象的、感性的直观;谢林无法了解的是:黑格尔本人早已不满足于这种概念和直观外在的结合关系了,他要从概念中推出直观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