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纤维包覆法制备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金属基复合材料
33
三种热等静压工艺
• 先升压后升温:其特点是无需将工作压力 开到最高压力,随着温度升高,气体膨胀, 压力不断升高,直至达到需要压力,适用 于金属包套的工艺制备;
• 先升温后升压:适用于玻璃包套制备复合 材料;
• 同时升温升压:适合于低压成形、装入量 大、保温时间长的工件制备。
34
热等静压工艺优缺点
混合
热压 冷压-烧结
坯或零件
封装除氧
挤压
粉末冶金法的工艺流程
23
粉末冶金法的优缺点
• 粉末冶金复合法的工艺主要优点是:基体金属或合金 的成分可自由选择,基体金属与强化颗粒之间不易发 生反应;可自由选择强化颗粒的种类、尺寸,还可多 种颗粒强化;强化颗粒添加量的范围大;较容易实现 颗粒均匀化。
• 但材料的成本较高,制备大尺寸的零件和坯料有一定 困难,而且粉末混合和防止氧化是工艺的关键,必须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及微细强化颗粒的均匀分 散困难;颗粒与基体的界面不如铸造复合材料等。
密封袋材的设计较困难
(HIP)
温下,高压气体加压烧结
超高压烧结 用超高压装置在高温下加压 可不用烧结助剂
制品尺寸不能过大
(UHP)
烧结
冲击加压烧结 置粉末于容器中,利用机械 短时间内可以烧结
不易控制
(Dina-Pac) 或炸药产生瞬时高温高压
液相烧结 烧结助剂发挥烧结作用
较低温度下可以进行高密度 若液相以玻化状态残留,
19
不连续增强相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颗粒 晶须 短纤维
铝合金—固态、液态、原位生长、喷射成型法 镁合金—液态法 钛合金—固态、液态法、原位生长法 高温合金—原位生长法 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冶金、原位生长法
自加热化学气相法制备连续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
自 加 热 化 学 气 相 法 制 备 连 续 碳 纤 维 增 强 碳 化 硅 复 合 材 料
29
自加 热 化 学 气 相 法 制 备 连 续 碳 纤 维 增 强 碳 化 硅 复 合 材 料
Fa ia i n ofContnuou r brc to i s Ca bon Fi r R e nf r e C r i be i o c d Si Ce am c Co po ie l— a i m s t s by Se f he tng Che ia a r I it a i m c lV po nflr ton
cros t ct 1 tr 1 re I
连 续 纤 维 增 强 陶 瓷 基 复 合 材 料 ( o t u u C ni o s n
Fi e i f r e r mi Co o i 简 称 CF b rRen o c d Ce a c mp st e CC) 是
一
结 构 材 料 ] 。本 研 究 通 过 化 学 气 相 制 备 热 解 碳 涂 层 ,采 用 一 种 新 的 快 速 自 加 热 化 学 气 相 渗积 法 ( efh a ig C e c lVa o n h a S l e tn h mi p rI f r— — a i t n, 称 S VI ,以 甲 基 三 氯 硅 烷 ( T i o 简 HC ) M S)作 为 先 驱 体 ,氢 气 作 为 稀 释 气 体 ,氩 气 作 为 载 流 气 制 备 了 碳 纤 维 增 强 的 碳 化 硅 陶 瓷 基 复 合 材 料 。对 所 制 备 的 复 合 材料 进 行 了性 能 的测 试 和 显 微 结 构 的 观 察 。
w ihi t n 0.3 5~ 0 5  ̄ . .5 tm
复合材料力学论文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鹏中北大学理学院工程力学学科部030051中国摘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简称FRP)是由增强纤维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与基体材料经过缠绕,模压或拉挤等成型工艺而形成的复合材料。
根据增强材料的不同,常见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分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以与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AFRP)。
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材料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民用建筑、桥梁、公路、海洋、水工结构以与地下结构等领域中。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外的学者对它的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特性;应用Composite Research Status literature review of fiber reinforc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CUI PengCollege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Discipline North University ofChinaTaiyuan, China 030051Abstract: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referred FRP) is a reinforcing fiber material, such as glass fiber, carbon fiber, aramid fiber, and composite matrix material after winding, pultrusion molded or formed by molding process. Depending on the reinforcing material, a common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into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GFRP),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CFRP) and aramid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AFRP). Since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so it is increasingly widely used in various areas of civil construction, bridges, highways, marine, hydraulic structures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s like.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research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Keywords: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Mechanical Properties;Material properties;application1.引言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品质的材料通过专门的成型工艺和制造方法复合而成的一种高性能新材料,按使用要求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结构复合材料,但现在也正在发展集结构和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摘要: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高强度、高韧性和耐高温等综合性能已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本文将对有关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的有关信息简单介绍。
关键词: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
1.引言碳化硅陶瓷因具有高强度、高硬度、抗腐蚀、耐高温和低密度而被广泛用于高温和某些苛刻的环境中,尤其在航空航天飞行器需要承受极高温度的特殊部位具有很大的潜力。
但是,陶瓷不具备像金属那样的塑性变形能力,在断裂过程中除了产生新的断裂表面吸收表面能以外,几乎没有其它吸收能量的机制,这就严重限制了其作为结构材料的应用。
碳纤维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高温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良好等优点,在惰性气氛中2000℃时仍能保持强度基本不下降。
用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材料在断裂的过程中通过纤维拔出、纤维桥联、裂纹偏转等增韧机制来消耗能量,使材料表现为非脆性断裂。
Cf/SiC复合材料综合了碳纤维优异的高温性能和碳化硅基体高抗氧化性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光学系统、交通工具等领域。
2. 碳纤维材料简介2.1碳纤维简介碳纤维是有机纤维或沥青基材料经谈话和石墨处理后形成的含碳量在85%以上的碳素纤维,是20世纪50年代为满足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种纤维。
目前,碳纤维的生产原料分为三大体系: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黏胶基碳纤维。
其中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由于原料资源丰富,含碳量高及碳化率高,成本低,正在被重视。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43000Mpa亦高于钢。
因此CFRP的比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可达到2000Mpa/(g/cm3)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Mpa/(g/cm3)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
材料的比强度愈高,则构件自重愈小,比模量愈高,则构件的刚度愈大,从这个意义上已预示了碳纤维在工程的广阔应用前景,综观多种新兴的复合材料(如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不少人预料,人类在材料应用上正从钢铁时代进入到一个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时代。
SIC 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 SIC 复合材料的主要分类,包括 SIC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SIC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 SIC 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等。
深入探讨了每类复合材料的特性、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电子领域、能源领域和生物医学等多个重要领域的广泛应用。
分析了 SIC 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SIC 复合材料;分类;制备方法;应用领域1、引言在现代材料科学领域,复合材料因其能够结合不同组分的优点,从而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已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其中,SIC(碳化硅)复合材料以其出色的力学、热学和化学性能,在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对 SIC 复合材料进行分类研究,并深入了解其应用,对于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拓展其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SIC 复合材料的分类2.1SIC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SIC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将 SIC 颗粒作为增强相均匀分散在基体材料中。
常用的基体材料包括金属(如铝、镁等)和陶瓷(如氧化铝、氮化硅等)。
SIC 颗粒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基体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制备方法主要有粉末冶金法、搅拌铸造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 SIC 颗粒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
2.2SIC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SIC 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的特性。
以 SIC 纤维作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在力学性能和耐高温性能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常见的有SIC 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如SIC/SiC)和 SIC 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如 SIC/Ti)。
其制备方法通常包括预制体浸渍法、化学气相渗透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保证纤维在复合材料中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和定向排列,从而有效地传递载荷,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2.3SIC 晶须增强复合材料SIC 晶须是一种具有高长径比的单晶纤维,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
将 SIC 晶须添加到基体材料中,可以显著改善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抗疲劳性能。
面向3D打印的连续碳纤维上浆工艺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㊀第39卷㊀第5期2020年5月中国材料进展MATERIALSCHINAVol 39㊀No 5May2020收稿日期:2019-10-15㊀㊀修回日期:2020-01-1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F0202004)ꎻ基础加强项目(2017-JCJQ-ZD-035)第一作者:张曼玉ꎬ女ꎬ1994年生ꎬ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田小永ꎬ男ꎬ1981年生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Email:leoxyt@mail xjtu edu cnDOI:10 7502/j issn 1674-3962 201910003面向3D打印的连续碳纤维上浆工艺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张曼玉ꎬ刘腾飞ꎬ田小永ꎬ李涤尘(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ꎬ陕西西安710049)摘㊀要:对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PCs)进行3D打印能够实现无模具快速制造ꎬ扩展增材制造的实际应用ꎮ为进一步提高3D打印连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件的性能ꎬ采用热塑性上浆剂对干碳纤维进行上浆处理ꎬ以尼龙6(PA6)为基体打印连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ꎬ对比了上浆前后碳纤维表面性质及复合材料力学和界面性能ꎮ结果表明ꎬ上浆后碳纤维表面极性官能团增加ꎬ纤维与树脂浸润性改善ꎻ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ꎬ纤维与树脂的机械结合力增强ꎻ上浆后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较原始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提高42 2%ꎬ层间结合增强ꎬ弯曲强度提高了82%ꎬ弯曲模量提高2 46倍ꎻ3D打印的上浆后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试样断面上有明显纤维拔出现象ꎬ界面性能显著改善ꎮ关键词:3D打印ꎻ碳纤维ꎻ上浆ꎻ界面ꎻ力学性能ꎻ复合材料ꎻ尼龙6基体中图分类号:TB332ꎻTQ327 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3962(2020)05-0349-07SizingProcessofContinuousCarbonFiberfor3DPrintingandItsInfluenceonthePropertiesofCompositesZHANGManyuꎬLIUTengfeiꎬTIANXiaoyongꎬLIDichen(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ꎬXi anJiaotongUniversityꎬXi an710049ꎬChina)Abstract:Continuousfiberreinforcedthermoplasticcomposites(CFRTPCs)by3Dprintingtechnologycanrealizetherapidmanufactureofcomplexcompositepartswithoutmoldandpromote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additivemanufacturing.Inordertofurtherimprovetheserviceperformanceof3Dprintedcontinuouscarbonfiberreinforcedcompositesꎬthispapera ̄doptedthermoplasticsizingagenttosizedrycarbonfiberꎬandprintedcontinuouscarbonfiberreinforcedcompositeswithny ̄lon6(PA6)asthematrixꎬandcomparedthesurfacepropertiesofcarbonfiberbeforeandaftersizingandthemechanicalandinterfacepropertiesofthecomposit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polarfunctionalgroupsonthesurfaceofsizedcarbonfiberincreasedandtheinfiltrationbetweenfiberandresinimproved.Thesurfaceroughnessincreasedꎬandthemechanicaladhesionbetweenfiberandresinincreased.TheinterlaminarshearstrengthofthesizedcarbonfiberreinforcedPA6compos ̄iteswas42 2%higherthanthatofthenon ̄sizedcarbonfiberreinforcedꎻtheinterlaminarbondingwasenhancedꎬtheben ̄dingstrengthwasimprovedby82%ꎬandthebendingmoduluswasincreasedby2 46times.Bycomparingandanalyzingthefracturemicrostructureof3Dprintedcompositesꎬitisfoundthatthefracturesectionofthesizedcarbonfiberreinforcedcom ̄positeshadobviousfiberpulloutphenomenonꎬandtheinterfaceperformancewassignificantlyimproved.Keywords:3DprintingꎻcarbonfiberꎻsizingꎻinterfaceꎻmechanicalpropertyꎻcompositesꎻNylon6matrix1㊀前㊀言碳纤维因其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模量的优异性能ꎬ已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增强体纤维材料ꎮ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ꎬ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及可设计性等优势[1]ꎬ使其能够作为重要的承力部件ꎬ大大减轻产品的质量ꎬ降低成本ꎬ减少能耗ꎬ因而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㊁汽车以及军事工业等领域[2]ꎮ相比于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ꎬ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更加具有竞争优势ꎬ中国材料进展第39卷比如韧性大㊁损伤容限性好㊁易成型加工等[3]ꎬ因此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迅猛ꎮ与短纤维和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相比ꎬ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ꎬ能够作为结构材料使用ꎬ再加上轻质㊁耐腐蚀等优点ꎬ能够有效替代钢材ꎬ进一步扩大了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4]ꎮ然而ꎬ传统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复杂㊁制作成本高且无法实现复杂构件的快速制造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种材料的应用范围[5]ꎮ随着3D打印技术发展成熟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ꎬ3D打印技术被创新应用到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造中ꎮ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3D打印是一种3D打印工艺与复合材料工艺交叉融合的创新技术ꎬ该技术同时集成了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形工艺ꎬ继承了3D打印摆脱模具自由成形的特性ꎬ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加工成本ꎬ是一种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新型复合材料制造技术ꎮ2016年ꎬ美国MarkForged公司提出了以纤维预浸丝为原材料的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3D打印工艺与装备ꎬ实现了连续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制造[6]ꎮ同年ꎬ西安交通大学田小永教授团队提出了基于原位熔融浸渍与成形一体化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PCs)3D打印工艺方法ꎬ原理如图1所示ꎮ该工艺以纤维和树脂丝材为原料ꎬ连续纤维被熔融树脂浸渍包覆形成复合材料预浸丝后从3D打印机喷嘴处挤出ꎬ冷却固化ꎬ层层累积成型[7]ꎮ2016年ꎬ东京理科大学研究人员进行连续碳纤维增强聚乳酸(PLA)的3D打印工艺研究ꎬ所制备复合材料试样拉伸强度达200MPaꎬ弹性模量达20GPa[8]ꎮ2018年ꎬ上海大学张海光研究团队将纤维与熔融树脂在过螺杆挤出机的压力下浸渍形成预浸丝ꎬ然后制备3D打印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9]ꎮ图1㊀3D打印CFRTPCs工艺原理图[5]Fig 1㊀Schematicrepresentationof3DprintingprocessforCFRTPCs[5]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3D打印工艺参数优化方面ꎮ以3D打印连续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为例ꎬ可以通过对工艺参数如温度㊁层厚㊁扫描间距的调控ꎬ获得宏观层面力学性能较高的制件ꎮ然而ꎬ从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分析ꎬ影响3D打印复合材料构件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在于ꎬ碳纤维丝束内部并没有与树脂进行充分浸润(如图2)ꎬ形成了弱界面结合ꎬ使得复合材料的实际力学强度远小于理论强度ꎮ碳纤维与树脂的界面问题很难通过改变3D打印工艺参数来改善ꎬ采用熔融预浸工艺和3D打印技术制备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和力学性能有所改善ꎬ但未解决界面结合的根本问题ꎬ且制备预浸丝工艺复杂㊁成本高ꎬ降低了3D打印复合材料技术优势ꎮ图2㊀3D打印碳纤维/PLA复合材料断面SEM照片Fig 2㊀SectionSEMimageof3Dprintedcarbonfiber/PLAcomposites文献调研表明ꎬ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改善主要通过碳纤维表面处理来实现[10]ꎮ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大致可以归结为涂层法㊁热处理法㊁氧化法㊁接枝法㊁上浆法等[11ꎬ12]ꎮ上浆法具有碳纤维表面易于处理㊁环境限制小等优势而被广泛采用ꎮ上浆剂可提高纤维的集束性ꎬ改善纤维表面的浸润性能ꎬ缩短树脂浸润时间ꎬ同时也能起到类似偶联剂作用ꎬ提高纤维与树脂之间的化学与机械结合水平ꎬ在碳纤维与树脂基体间形成良好的过渡界面区域ꎬ改善复合材料界面性能ꎬ使得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极大提高[13ꎬ14]ꎮ因此ꎬ针对3D打印连续纤维增强尼龙6(PA6)复合材料界面结合不足的缺点ꎬ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3D打印的碳纤维上浆工艺ꎬ系统研究了上浆工艺对碳纤维表面形态结构及3D打印连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ꎮ2㊀实㊀验2 1㊀碳纤维上浆工艺及复合材料制备目前商业化碳纤维材料表面涂覆热固性环氧类上浆剂ꎬ这种环氧类上浆剂与3D打印所用热塑性基体材料无法兼容ꎬ增强体与基体不能良好地结合在一起ꎬ在受力时碳纤维轻易地从树脂基体上脱落ꎮ本研究采用一种乳液型上浆剂(型号HydrosizePA845Hꎬ美国麦可门公司)ꎬ其主要成分是尼龙(PA845H)颗粒ꎬ与基体是同族物质ꎬ满足化学层面的 相似相容 ꎮ采用日本东丽公司T300B碳纤维ꎬ其表面涂覆环氧类上浆剂ꎮ要解决碳纤维的上053㊀第5期张曼玉等:面向3D打印的连续碳纤维上浆工艺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浆及后续与树脂的界面结合ꎬ首先需要去除环氧类上浆剂ꎬ为后续碳纤维的上浆工艺做准备ꎮ丙酮是环氧类材料的良好溶剂ꎬ将原始碳纤维(VCF)在丙酮溶液充分浸泡48h后ꎬ以去离子水清洗数次去除碳纤维表面残留的丙酮ꎮ将清洗后的碳纤维放置在电鼓风干燥箱内恒温100ħ干燥2hꎮ最后在乳液型上浆剂中浸泡24hꎬ使碳纤维充分挂浆后在室温下固化成型ꎬ得到3D打印专用上浆纤维(SCF)ꎬ其制备过程如图3所示ꎮ采用陕西斐帛科技有限公司COMBT ̄1型连续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机ꎬ分别打印VCF和SCF增强PA6复合材料样件ꎬ采用如表1所示的工艺参数ꎬ打印出纤维体积含量为15 8%的连续碳纤维/PA6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标准件ꎮ图3㊀碳纤维上浆工艺及复合材料制备示意图Fig 3㊀Schematicofsizingprocessofcarbonfiberandpreparationofcompositematerials表1㊀连续碳纤维/PA6复合材料3D打印参数Table1㊀Parametersof3DprintingforCF/PA6compositesParametersPrintingtemperatureꎬT/ħFeedrateꎬF/(mm/min)HatchspacingꎬH/mmLayerthicknessꎬL/mmValue2501500.312 2㊀性能表征2 2 1㊀上浆碳纤维表面性质测试采用美国ThermoFisherScientific公司NicoletiS50型红外光谱仪研究VCF和SCF的表面化学成分ꎬ红外光谱波数区域为400~6000cm-1ꎮ将VCF在索氏提取装置中75ħ沸腾丙酮回流72hꎬ提取VCF表面上浆剂ꎬ将其制成透射溴化钾压片ꎬ后测试红外光谱ꎮ利用全反射红外光谱法直接测试SCF的表面化学成分ꎮ采用美国ThermoFisherScientific公司ESCALAB250Xi型号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仪ꎬ对上浆前后碳纤维束样品进行全谱扫描ꎬ确定样品表面的元素种类ꎬ并分析各元素含量变化ꎮ采用美国INNOVA型号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上浆前后碳纤维表面形貌进行观测ꎬ将碳纤维单丝固定在试样台上ꎬ采用非接触式方法表征纤维表面三维形貌ꎬ扫描范围为1μmˑ1μmꎮ2 2 2㊀上浆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采用深圳世纪天元公司CMT4304型多功能静力学实验机对3D打印复合材料样件进行拉伸性能测试ꎬ根据GB/T1447 2005采用挤塑塑料拉伸性能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15]ꎬ每组测试样件5个ꎬ拉伸速度为2mm/minꎮ弯曲性能测试根据国标GB/T1449 2005每组测试样件5个[16]ꎬ压头速度为2mm/minꎮ层间剪切强度(ILSS)测试根据国标JC/T773 2010进行[17]ꎮ采用河北承德金和仪器公司XJJ ̄50简支梁冲击试验机进行冲击试验ꎬ根据国标GB/T10433 1993采用挤塑冲击性能的测试方法[18]ꎬ每组测试样件5个ꎮ以上测试的样件如图4所示ꎮ2 2 3㊀上浆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断面形貌表征为研究上浆前后复合材料界面性能ꎬ将力学破坏后复合材料断面喷金ꎬ采用日立公司SU ̄8010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断面组织形貌ꎮ3㊀实验结果与分析3 1㊀上浆工艺对碳纤维表面性质影响影响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是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微观结构及界面结合强度ꎬ而碳纤维153中国材料进展第39卷图4㊀3D打印连续纤维/PA6复合材料样件:(a)拉伸性能测试件ꎬ(b)弯曲性能测试件ꎬ(c)层间剪切强度测试件ꎬ(d)冲击性能测试件Fig 4㊀3DprintedspecimensofCF/PA6composites:(a)tensileprop ̄ertytestꎬ(b)bendingpropertytestꎬ(c)ILSSpropertytestꎬ(d)impactpropertytest表面性质包括表面活性官能团和表面粗糙度等影响界面结合强度ꎮ图5为碳纤维上浆处理前后的红外光谱ꎬ在2920和2850cm-1附近的吸收峰分别对应甲基和亚甲基的伸缩振动ꎬVCF的红外光谱在1250ꎬ915和830cm-1处吸收峰表明环氧化合物的存在ꎬ在3420cm-1处的峰值为O H键的伸缩振动ꎮSCF的红外光谱出现两个强峰ꎬ分别为1640cm-1处的C O的伸缩振动和1540cm-1处的N H的弯曲振动ꎬ3300cm-1处吸收峰对应着N H的伸缩振动ꎬ这些吸收峰为酰胺基官能团的特征峰ꎬ表明SCF表面成功涂覆PA845H上浆剂ꎮ图5㊀碳纤维上浆前后的红外光谱Fig 5㊀InfraredspectraoftheVCFandSCF从图6的XPS谱图和表2的统计可以看出ꎬ上浆后碳纤维表面的O含量由17 38%降低到9 46%ꎬN含量由0 5%升高到7 38%ꎬ初步确定是因为ꎬ在上浆处理的过程中用丙酮浸泡去掉了纤维表面的环氧类热固性上浆剂ꎬ导致O元素含量下降ꎻ在经过上浆剂PA845H浸泡后ꎬ碳纤维表面引入了酰胺基使得N元素含量升高ꎮ上浆后的碳纤维表面酰胺基含量升高ꎬ表明表面活性官能团含量升高ꎬ将增加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结合力ꎮ图6㊀碳纤维上浆前后XPS谱图Fig 6㊀XPSspectraoftheVCFandSCF表2㊀碳纤维上浆前后主要元素含量变化Table2㊀ContentsofmainelementsoftheVCFandSCFElementsC1s/%O1s/%N1s/%VCF82.1117.380.5SCF83.169.467.38上浆前后碳纤维的AFM照片(图7)显示ꎬ丙酮浸泡除去了原始纤维表面的环氧上浆剂ꎬ经上浆处理后纤维束表面上浆剂附着使纤维表面沟壑变浅ꎻ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大ꎬ可能是因为上浆剂中存在无机粒子ꎬ从图6可以看出上浆后引入Si元素ꎮ这有利于纤维与基体的浸润和机械啮合ꎬ减少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空隙ꎬ提高界面结合力ꎮ3 2㊀上浆工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3 2 1㊀对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层间剪切强度是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性能的综合宏观体现ꎬ既能反映树脂与纤维间的粘结界面结合性能ꎬ又能反映层间界面结合性能ꎮ两种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测试结果如图8a所示ꎬVCF/PA6平均层间剪切强度为18 04MPaꎬSCF/PA6的平均层间剪切强度增加到25 65MPaꎬ提升42 2%左右ꎮ图8b为两种复合材料短梁剪切试验中的应力 ̄应变曲线ꎬ对比发现SCF/PA6的具有更大的斜率ꎬ在同一应力条件下发生的应变更小ꎬ说明SCF/PA6传递外部载荷的效率增加ꎬ纤维能更加有效地起到增强的作用ꎬ样件抵抗变形的能力提高ꎮ此外ꎬVCF/PA6样件在承载过程中首先发生线弹性变形ꎬ当应变超过6 5%左右时开始出现屈服变形ꎬ应力增加速度变253㊀第5期张曼玉等:面向3D打印的连续碳纤维上浆工艺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图7㊀碳纤维上浆前后的AFM照片:(a)VCFꎬ(b)SCFFig 7㊀AFMimagesofVCF(a)andSCF(b)缓ꎬ可能的原因是复合材料内部开始逐渐发生纤维拔出现象ꎻ而SCF/PA6的应力 ̄应变关系都近似为线弹性关系ꎬ说明树脂与纤维之间的脱粘程度比较小ꎮ两种复合材料的应力 ̄应变曲线末端都存在一段锯齿状的变化趋势ꎬ这是由于样件发生了层间分离破坏ꎬ不同的是VCF/PA6在发生第一次层间破坏后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彻底的断裂失效ꎻ而SCF/PA6样件发生了多次层间破坏ꎬ但样件并没有立即失效ꎬ而是仍能够以几乎相同的趋势保持应力继续增加ꎮ这说明SCF/PA6的层间结合性能也得到了改善ꎬ局部的层间分离破坏并未导致整体的失效ꎬ未发生破坏的区域仍能够继续承担外部载荷ꎬ而VCF/PA6的层间分离严重ꎬ可能发生了应力集中等现象ꎬ加剧了裂纹的扩展ꎮ综上所述ꎬ短梁剪切试验结果初步验证了上浆表面处理工艺对3D打印的CFRTPs复合材料层间结合性能和树脂与纤维之间的界面性能都有所改善ꎮ3 2 2㊀对其他力学性能的影响对两种3D打印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㊁拉伸性能及无缺口冲击强度也分别进行测试对比ꎬ结果如图9所示ꎮ采用上浆处理后的碳纤维ꎬ平均拉伸强度由235 62提高到304 11MPaꎬ平均拉伸模量由25 21提高到39 08MPaꎻ平均弯曲强度由229 32提高到417 47MPaꎬ提高了82%ꎻ平均弯曲模量从9 9提高到34 23GPaꎬ提高了246%ꎻ图8㊀3D打印VCF/PA6和SCF/PA6复合材料短梁剪切试验结果:(a)层间剪切强度(ILSS)ꎬ(b)应力 ̄应变曲线Fig 8㊀Theshortbeamsheartestresultsof3DprintedVCF/PA6andSCF/PA6composites:(a)interlaminarshearstrengthꎬ(b)strain ̄stresscurves图9㊀3D打印VCF/PA6和SCF/PA6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a)拉伸性能ꎬ(b)弯曲性能ꎬ(c)冲击强度Fig 9㊀Mechanicalpropertiesof3DprintedVCF/PA6andSCF/PA6composites:(a)tensilepropertiesꎬ(b)flexuralpropertiesꎬ(c)impactstrength353中国材料进展第39卷平均冲击强度由30 07提高到32 92J/m2ꎮ综上ꎬ采用上浆处理后的碳纤维的3D打印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普遍提高ꎮ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加载时除了纤维与基体受力外ꎬ界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ꎬ只有通过界面的应力传递才能使纤维与基体两相起到协同作用ꎮ上浆工艺处理使碳纤维表面活性官能团增加ꎬ使得纤维与树脂浸润性增加ꎬ界面结合力增加ꎮ同时ꎬ碳纤维表面上浆剂的附着填补了纤维与树脂的空隙ꎬ减少复合材料内部缺陷ꎬ减少复合材料在受力时的应力集中ꎮ3 3㊀上浆工艺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图10为上浆工艺处理前后的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断面SEM照片ꎮ图10a~10c为VCF/PA6的断面形貌ꎬ从图10a可以看出ꎬ由于打印过程中压力不足以及纤维与基体浸润时间短ꎬ树脂并未进入原始碳纤维束内部ꎬ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只是形成了部分原始接触面ꎬ且VCF表面环氧上浆剂与热塑性树脂不相容ꎬ从而导致复合材料界面处产生大量空隙ꎬ层间结合性能差ꎬ在受力时发生层间剥离ꎮ从图10b中可以看出复合材料纤维束内部并没有树脂进入ꎬ基体与纤维体之间的浸润性不足ꎬ且纤维束相对独立ꎬ在外载荷作用下应力无法在界面处传递ꎬ导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差ꎮ图10c显示VCF表面光滑㊁无残留树脂ꎬ纤维与树脂间的粘接力不足ꎬ在受力过程中基体所受的力无法传递到增强体上ꎮ图10d~10f为SCF/PA6的断面形貌ꎮ图10d显示复合材料中纤维束内部浸润充足ꎬ很大程度上减少纤维束内部空隙的存在ꎬ提高复合材料层间结合性能ꎮ从图10e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树脂充分包裹纤维单丝ꎬ纤维与树脂间形成良好界面ꎬ外载荷作用在复合材料上时ꎬ应力通过界面传递到增强体上ꎬ大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ꎮ图10f显示纤维束上有残留的树脂ꎬ纤维与树脂界面处形成化学键与物理吸附的协同作用ꎬ界面结合力增强ꎬ在复合材料变形过程中起到传递应力和阻碍裂纹扩展的作用ꎮ图10㊀3D打印VCF/PA6(a~c)和SCF/PA6(d~f)复合材料的断面SEM照片Fig 10㊀ThefracturedsurfaceSEMimagesof3DprintedVCF/PA6(a~c)andSCF/PA6(d~f)composites㊀㊀对上浆前后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对比可知ꎬ上浆后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ꎬ纤维与树脂浸渍良好且纤维与树脂间结合力增大ꎮ碳纤维经上浆处理后去除了原始纤维表面热固性上浆剂ꎬ引入热塑性上浆剂ꎬ其与基体相似相容ꎬ有利于纤维与树脂良好浸渍ꎻ同时ꎬ在打印过程中碳纤维表面热塑性上浆剂融化可填补碳纤维束内部空隙ꎬ增强了层间结合ꎮ4㊀结㊀论对碳纤维用含尼龙颗粒的热塑性上浆剂处理后ꎬ去除了其表面的热固性上浆剂且引入极性酰胺基ꎬ碳纤维表面热塑性上浆剂与基体相似相容ꎬ有助于提高纤维与树脂的浸润性ꎬ表面粗糙度增加ꎬ有利于纤维与树脂的机械啮合ꎮ3D打印制备的上浆后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提高42 2%ꎬ复合材料层间结合性能及纤维与树脂粘接性能改善ꎬ力学性能普遍提高ꎬ弯曲力学性能提高最为明显ꎮ上浆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断面组织照片显示ꎬ纤维与树脂充分浸润ꎬ复合材料断面有明显纤维拔出现象ꎬ纤维与树脂界面结合力增加ꎮ参考文献㊀References[1]㊀徐秋红ꎬ谭臻ꎬ闫烨.工程塑料应用[J]ꎬ2014ꎬ42(07):122-126.453㊀第5期张曼玉等:面向3D打印的连续碳纤维上浆工艺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XUQHꎬTANZꎬYANY.EngineeringPlasticsApplication[J]ꎬ2014ꎬ42(07):122-126.[2]㊀益小苏ꎬ张明ꎬ安学锋.工程塑料应用[J]ꎬ2009ꎬ37(10):72-76.YIXSꎬZHANGMꎬANXF.EngineeringPlasticsApplication[J]ꎬ2009ꎬ37(10):72-76.[3]㊀田振生ꎬ刘大伟ꎬ李刚.玻璃钢/复合材料[J]ꎬ2013ꎬ10(S2):119-124.TIANZSꎬLIUDWꎬLIG.FiberReinforcedPlastics/CompositeMa ̄terial[J]ꎬ2013ꎬ10(S2):119-124.[4]㊀张瑜ꎬ张伟ꎬ胡天辉.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J]ꎬ2015ꎬ38(S1):70-73.ZHANGYꎬZHANGWꎬHUTH.ElectricLocomotiveandCityRailVehicle[J]ꎬ2015ꎬ38(S1):70-73.[5]㊀TIANXꎬLIUTFꎬYANGCCꎬetal.CompositesPartA:AppliedScience&Manufacturing[J]ꎬ2016ꎬ88:198-205.[6]㊀KLIFTFVDꎬKOGAYꎬTODOROKIAꎬetal.OpenJournalofCom ̄positeMaterials[J]ꎬ2016ꎬ6(1):18-27.[7]㊀田小永ꎬ刘腾飞ꎬ杨春成.航空制造技术[J]ꎬ2016(15):26-31.TIANXYꎬLIUTFꎬYANGCC.AviationManufacturingTechnology[J]ꎬ2016(15):26-31.[8]㊀MATSUZAKIRꎬUEDAMꎬNAMIKIMꎬetal.ScientificReports[J]ꎬ2016ꎬ6(1):23058.[9]㊀HUQꎬDUANYꎬZHANGHꎬetal.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J]ꎬ2018ꎬ53(3):1887-1198.[10]KARGER ̄KOCSISJꎬMAHMOODHꎬPEGORETTIA.ProgressinMaterialsScience[J]ꎬ2015ꎬ73(1):1-43.[11]张雅璐.国产碳纤维二次上浆工艺及性能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ꎬ2016.ZHANGYL.TheTechnologyandPerformanceofChinaCarbonFiberSecondarySizing[D].Tianjin:TianjinPolytechnicUniversityꎬ2016. [12]马小龙.乳液型碳纤维上浆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ꎬ2016.MAXL.PreparationandPropertiesofEmulsionTypeCarbonFiberSizingAgent[D].Jinan:JinanUniversityꎬ2016.[13]刘赋瑶ꎬ董余兵ꎬ傅雅琴.复合材料学报[J]ꎬ2017ꎬ34(10):2156-2163.LIUFYꎬDONGYBꎬFUYQ.ActaMateriaeCompositaeSinica[J]ꎬ2017ꎬ34(10):2156-2163.[14]张焕侠.碳纤维表面和界面性能研究及评价[D].上海:东华大学ꎬ2014.ZHANGHX.ResearchandEvaluationofCarbonFiberSurfaceandIn ̄terfaceProperties[D].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ꎬ2014. [15]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制定单位).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1447 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ꎬ2005.StandardizationAdministrationofthePeople sRepublicofChina.Fiber ̄ReinforcedPlasticsComposites DeterminationofTensileProp ̄erties:GB/T1447 2005[S].Beijing:ChinaStandardsPressꎬ2005. [16]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制定单位).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1449 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ꎬ2005.StandardizationAdministrationofthePeople sRepublicofChina.Fiber ̄ReinforcedPlasticsComposites DeterminationofFlexuralProp ̄erties:GB/T1449 2005[S].Beijing:ChinaStandardsPressꎬ2005. [17]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制定单位).纤维增强塑料短梁法测定层间剪切强度:JC/T773 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ꎬ2010.StandardizationAdministrationofthePeople sRepublicofChina.Fiber ̄ReinforcedPlasticsComposites DeterminationofApparentIn ̄terlaminarShearStrengthbyShort ̄BeamMethod:JC/T773 2010[S].Beijing:ChinaStandardsPressꎬ2005.[18]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制定单位).硬质塑料简支梁冲击试验方法:GB/T1043 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ꎬ1993.StandardizationAdministrationofthePeople sRepublicofChina.Plastics DeterminationofCharpyImpactStrengthofRigidMaterials:GB/T1043 1993[S].Beijing:ChinaStandardsPressꎬ1993.(编辑㊀惠㊀琼)553。
会议材料之一
28
安徽数荟科技有限公司
张贤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质超级活性炭绿色节能制备技术
启动
29
安徽大学
方葛敏
化学生物学
胰岛素化学合成新方法
启动
30
安徽师范大学
王赢
环境科学
氮肥调控下土壤硝态氮残留效应对蔬菜产量的影响机理与模型研究
启动
附件2
2018年留学人员来皖创业启动支持计划
拟入选项目一览表
序号
单位
姓名
从事
启动
20
安徽未名天佳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郑晖
生物化学
肿瘤放射医疗领域内的精准放射医疗方案研发
启动
21
安徽工业大学
刘祥春
教师
碱及碱土金属离子对褐煤燃烧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启动
22
安徽工程大学
刘倩
纳米材料化学
二维有机金属络合物纳米片的合成、结构与光电性能研究
启动
23
安徽医科大学
涂佳杰
药理学
滑膜巨噬细胞起源及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
启动
24
安徽大学
贾璐
日语学
从言语功能看日本人会话的语体
启动
25
安徽中医药大学
韩荣春
生药学
基于转录组学的葛根素体内生物合成路径研究
启动
26
安徽云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范珏
生物信息学
高通量单细胞靶向转录组测序新技术在肿瘤临床精准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启动
27
安徽科达铂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余谟鑫
化学工程
以炼焦附产物为原料的多孔石墨烯的开发及其储能期件化研究
启动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弹性能研究
V50/ ms -1
402 453 460 422 398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基体含量增加时,复合板的V50出现一极大值,然后再减少。
这和一般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板不同。对于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板,其V50随基体含量增加
纤维复合材料990302
3.2 设备仪器 DSC-1缠绕机,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生产 YX-100压力成型机,上海伟力机械厂制造 3.3 靶板制备 纤维在缠绕机上完成预浸料制备,织物采用涂胶法制备。将预浸料放在模具里,升 温至140℃~170℃,在2Mpa~5Mpa压力下,固化成型为复合材料靶板,单向布采用正 交铺设方式。 3.4 性能测试 3.4.1 V50测试 V50弹道极限速度是评估材料抗弹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V50值是指射出的弹 体,50%通过靶板时全部弹数的算术平均值,一般取六发弹的速度,其中三发为弹体侵 彻靶板未穿的最高速和三发穿透的最低速度,六发弹速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大于 50m/s。 对于不变形弹体,V50可以用下式计算:
4 结果与讨论
4.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弹机理分析 芳纶复合板的贯穿机理和文献报道的高强聚乙烯复合板类似[12],弹体未穿透靶板
万方数据 file:///E|/qk/xwfhcl/xwfh99/xwfh9903/990302.htm(第 3/9 页)2010-3-23 12:05:45
纤维复合材料990302
(Twaron平纹织物)时,冲击面在弹孔周围形成明显的“+”,靶板背面出现较大的鼓 包,靶板内部出现分层;弹体穿透靶板时,弹体进入一侧弹孔基本为圆形,孔内有整齐 的纤维断头,弹体射出面无明显弹孔,有长短不一的纤维抽脱,靶板背面鼓包较小。纤 维断裂的方式主要为拉伸断裂,如图1(a)所示。靶板为单向织物时,受弹体冲击面与平 纹织物类似,在弹体射出一侧,靶板最外层被撕起一些小窄条。撕起和脱落窄条数量与 弹体的冲击速度及弹体质量有关。 根据弹体侵彻复合材料靶板的现象可以看出,弹体侵彻过程较复杂,不象弹体侵彻 金属材料靶板那样通过沿弹孔径向产生压缩塑性变形扩孔,也没有弹体侵彻到靶板剩余 厚度很小时形成的剪切作用的冲塞。弹体穿透靶板过程类似于弹体侵彻多层叠合的纤维 织物的过程[16]。首先,当弹体击中复合靶板后产生张力波,张力波以两个方向向外传 播。一是张力波以连续的脉冲沿纤维的轴向传播,先受到冲击的纤维与别的纤维通过基 体树脂及交错点的相互作用,在很多纤维上扩散开来,能量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被吸收; 二是张力波沿靶板纵向传播。张力波在靶板板的织物和基体树脂界面及靶板自由面产生 连续反射,使压力变为拉应力,当拉应力值大于纤维和基体树脂之间的粘接强度时,导 致靶板分层,吸收弹体部分能量。由于纤维和基体材料应变波速不同,导致纤维从基体 材料中“拔脱”,纤维“拔脱”所做的功将吸收弹体的部分能量。其次,随着弹体更深 入侵彻,纤维受到拉伸变形以及靶板局部变形,弹体的动能转化为纤维的弹性势能和靶 板局部变形做的切向功。当纤维的应变大于其极限应变时,则纤维断裂。纤维断裂后发 生原纤化,如图1(b),这种原纤化作用进一步消耗弹体的能量。如果弹体仍具有多余的 动能,则进一步侵彻下一铺层,直至弹体动能完全被消耗。若靶板较薄,则被弹体穿 透。通过靶板受弹体冲击破坏现象及机理分析可知,Twaron纤维和织物增强的靶板在 弹体冲击时,主要能量吸收形式为靶板局部变形、分层和纤维拉伸断裂及纤维拔脱。
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0引言水泥是一种绝缘材料,可以通过与其它材料共混使其具有一定导电性能[1]。
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抗蠕变、质量轻和导电性好等特点,在水泥基体中添加短切碳纤维可以制备出碳纤维增强水泥基(CFRC )复合材料[2]。
适量碳纤维掺到水泥基体中,不仅可以提高CFRC 复合材料的拉伸塑性、粘结强度、弯曲强度和韧性,而且能够减小CFRC 的干燥收缩,从而实现在较大范围内调整CFRC 的电阻率。
其具有包括压敏性、热电效应、焦耳效应、比热容高、导热系数低、导电性好、耐蚀性好、热电性能和耐高温等优异性能[2-7]。
有研究表明[8-12],随着碳纤维掺量增加,材料的导电性能有所提高,但碳纤维掺量过高时,空隙率较大,会影响CFRC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实验采用两步法制备了碳纤维分散均匀的CFRC 复合材料。
利用扫描电镜、电阻测试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了碳纤维掺量、长度和成型工艺对CFRC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1实验1.1原材料聚丙烯腈基短切碳纤维:上海和伍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长度分别为4、7、10mm ,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水泥:冀东水泥有限公司的P ·C32.5水泥,符合GB 175—2007要求。
分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孙杰,魏树梅(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摘要:以碳纤维为增强相制备分散均匀的碳纤维增强水泥基(CFRC )复合材料,研究了碳纤维长度、掺量和成型工艺对CFRC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掺入碳纤维后,CFRC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电阻率明显降低;采用10mm 碳纤维、掺量为0.6%时,CFRC 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最大提高了22.6%;碳纤维掺量相同时,碳纤维越长,电阻率越小;采用振动压实法成型试件,更有利于提高CFRC 复合材料的导电率。
关键词:碳纤维;水泥;分散;CFRC ;导电率中图分类号:TU528.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2X (2018)10-0061-04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matrix compositesSUN Jie ,WEI Shumei(Inner Mongolia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Hohhot 010050,China )Abstract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CFRC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with carbon fiber as reinforcing phase.The effectsof carbon fiber length ,content and molding process on the properties of CFRC composite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ordinary cemen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are improved and the resistivity decreases obviously.In CFRC composites ,when 10mm carbon fiber is used by 0.6%,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FRC composites is increased by 22.6%.When the carbon fiber content is the same ,the longer the carbon fiber ,the smaller the resistivi -ty is.And the test specimen molded by vibration compaction method can improve the conductivity of CFRC composites.Key words :carbon fibre ,cement ,dispersed ,CFRC ,conductivity 收稿日期:2018-04-18;修订日期:2018-06-07作者简介:孙杰,男,1981年生,河北武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管理。
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概述_史国普
4) 材料应满足结构的特殊要求, 但组元之间不能 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溶解和严重的扩散。而且在满 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 成本尽可能低。
( 1)
Ec = Ef Vf + EmVm
Vf + Vm = 1 上述方程中, R 表示承受的应力, V 为体积分数, E 为弹性模量。下标 c、f、m 分别代表复合材料、纤维、基 体。
在复合材料断裂前, 基体和纤维其应变是一致的:
Ec = Em = Ef = RmPEm = Rf PEf
( 2)
对于脆性基体复合材料, 当基体的应变大于其临
体所承受的应力:
轴向
Ra = ( Am - Af a ) $TEm
( 4)
径向
Rr = ( Am - Af r ) $TEm
( 5)
式中 $T 为应力驰豫温度与室温之差值, Em 为基
体的弹性模量。
如果 Am > Afa, 则 Ra 为正值。复合材料冷却后纤维
受压缩热残余应力, 基体受拉伸热残余应力。这种热 残余拉伸应力在材料使用时将叠加于外加拉伸载荷, 对材料的强度不利。如果 Ra > Rmu , 材料在冷却过程中 就可能垂直于纤维轴向形成微裂纹网络, 使材料的性 能大大降低。如果 Am < Afa, 则 Ra 为负值, 纤维受热残 余拉伸应力, 基体受压应力。这个应力可能抵消外加 拉伸载荷, 对材料性能的提高有益。但如果该应力过 大, 超过纤维的断裂应力时, 对强化不利。
纤维增强塑料/钢筋混凝土复合构件的强度分析
强 大 的生命 力 和 广 阔 的发展 前 景 。 综 合 而言 , 维增 强 塑料 / 筋 混凝 土 ( R / C 在 土木 工 程 中 的应 用 主 要 可 分 为 两 大 类 。 一类 是 纤 钢 FP R )
加固R C结 构 。 由于 F P具 有可 设计 性 、 量轻 、 R 质 耐腐 蚀 、 比强度 大 、 疲 劳 性好 以及 阻 隔 电磁 辐 射 抗
维普资讯
l 8
强 度与 环 境
2O 0 2正
构 件等 。由 于 F P的 高强 性 及做 成 棒材 后 与钢 筋 的相 似 性 , F P增 强 ( 应 力 ) 已然 得 到 了研 究 开 R 使 R 预 筋 发 。 而 由 F P包 覆 R R C而成 的新 的结 构 构 件 , 由于 其 与传 统 土木 工 程 的结 构 构 件 在 形 式 上 存 有 较 大 的
S r n t ay i fFRP/ t e g h An lsso RC m p st t u t r e b r Co o ie S r c u eM m e s
KONG a - n F n・e g f
CAO iy a Zh ・ u n -
( e ao t yo Sl ehn s f O , eto E g M c .T njU i rt,hnhi OO 2 C i ) K yL bro f o dM cai E D p. n . eh ,og n esy Saga 2O9 , h a a r i coM f i v i n
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
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聚合物基体和填料相互作用形成的新型材料。
它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热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材料等领域。
本文将讨论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性能调控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一、制备方法1.浸涂法:该方法常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
首先,将预先处理的纤维浸入聚合物基体中,待基体固化后,形成复合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性能和强度。
2.热塑性复合法:该方法适用于高分子材料的制备。
首先,将填料与聚合物基体混合均匀,然后通过热塑性加工方法,如挤出、注塑等,使复合材料成型。
相比于其他方法,热塑性复合法制备的材料可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
3.原位聚合法:该方法通过在填料表面进行原位聚合反应来实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首先,在填料表面引发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基体,然后通过加热或其他处理方式,使基体与填料形成强烈的物理结合。
这种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增强效果。
二、性能调控1.界面改性:填料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性能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通过表面处理、增加界面黏合剂等方式,可以增强界面粘结力,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耐热性能。
2.填料选择:不同填料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炭纤维填料可以增强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而纳米颗粒填料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能。
因此,在制备复合材料时,根据所需性能选择合适的填料对于提高材料性能至关重要。
3.添加剂调控:通过添加适量的增韧剂、抗氧化剂、阻燃剂等,可以改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阻燃性能。
这种方法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4.多组分共混: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聚合物基体以及不同的填料进行共混,可以得到具有优秀综合性能的复合材料。
多组分共混方法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提高材料的适用范围。
综上所述,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道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道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黄宝元;陶岳杰;冯济斌;冯金茂【摘要】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道(RTP)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具有耐腐蚀、耐热、耐高压、质轻、运输安装便捷、维护成本低等显著优点.综述了RTP的结构与分类;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外RTP理论研究进展、成型工艺的关键技术和RTP连接技术;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RTP产品的生产与应用现状,并指出了RTP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期刊名称】《新型建筑材料》【年(卷),期】2017(044)001【总页数】6页(P71-76)【关键词】RTP;理论研究;成型工艺;连接技术;生产应用【作者】黄宝元;陶岳杰;冯济斌;冯金茂【作者单位】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临海317000;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临海317000;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临海317000;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临海3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532+.61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管道输送在国民经济、国防工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饮用水、天然气、供暖、石油等资源的输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用于各种流体输送的管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管道按其材质可分为金属管道和非金属管道,金属管道具有耐高温、耐高压、抗刮擦等优点,但存在笨重、不易弯曲、管壁粗糙、易生锈、易腐蚀等缺点;单一材质的非金属管道(如塑料管道)能克服金属管道的众多缺陷,却又存在强度低、抗刮擦性能差、耐热性不足等问题。
为同时克服金属管道和塑料管道各自的缺点,各种复合管道应运而生。
以热塑性塑料为内外层、各种增强材料为芯层的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道(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 omposite Pipe,简称RTP,下同)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类,是集金属和塑料2种管道优点于一身的新型管道,因其性能优异、运输安装便捷、维护成本低等显著优势,自面世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市场的青睐。
碳纤维预浸料性能与固化工艺分析
碳纤维预浸料性能与固化工艺分析发布时间:2021-06-04T15:12:50.73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作者:高山熊杰聂义王建东[导读]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工业行业的发展,近年来,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力学性能优良、韧性好、疲劳强度高、冲击损伤容限高、可循环加工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领域。
吉林重通成飞新材料股份公司重庆 401336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工业行业的发展,近年来,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力学性能优良、韧性好、疲劳强度高、冲击损伤容限高、可循环加工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领域。
热变形成型是根据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型而开发出的专门用于热塑性复合材料零件的一种成型方式,这种成型方式时间短、操作简单,为降低复合材料的加工成本提供了可能,是目前很有前景的一种复合材料成型方式。
本文主要对碳纤维预浸料性能与固化工艺进行分析。
关键词:碳纤维预浸料;性能;固化工艺引言纤维预浸料为将树脂基体浸渍在纤维中制成的片状叠层材料,现已成为被广泛应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工艺的一类中间材料。
对于复合材料产品而言,预浸料是具有一定力学性能的结构单元,选用合适的工艺方式为提高其最终成品性能的关键。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主要有模压成型、注射成型和挤出成型等方法,其中,模压成型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成型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并且模压时成型压力和熔体流动对增强纤维的损伤非常小,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实验设计与测试方法 1.1实验过程本实验采用PCM模压成型工艺,通过液压机制备预浸料复合材料层合板,图1为PCM模压成型工艺制备预浸料层合板的工艺流程图。
首先,将裁切的预浸料纤维布铺放4层至预制模具中定形,待模具加热至150℃,把预制品套入铝合金热传导模具中,合模后,按照实验参数设计对预浸料进行预热保压,保温8min后降温开模,即可压制为所需要的预浸料层合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 第2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V ol.32 No.2 2019年04月 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Ap r. 20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讯作者:侯大寅(1962-),男,教授,研究方向:通用航空用三维结构增强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罗金亮,阮芳涛,徐珍珍,钱思琦,侯大寅*TB332A 2095-414X(2019)02-0012-04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CCFRTP )具有较好的断裂韧性,耐损伤容限和抗冲击性,可循环利用并且生产周期短,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1,2]。
发展合适的成型加工工艺是扩大CCFRTP 应用的关键,目前,制备CCFRTP 的成型工艺包括热压罐、拉挤成型、缠绕成型等传统成型工艺和超声波固结、电子束固结、真空辅助成型等新型成型技术[3],大部分的成型方法基本原理是将热塑性树脂进行融熔,然后与碳纤维进行浸渍,由于热塑性树脂的加工温度高,熔融粘度大,使得其与碳纤维的浸渍困难,浸润界面性能较差。
为了让增强碳纤维获得较好的浸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缩短浸渍流程,基于该原理的成型方法有树脂薄膜叠层,粉末浸渍法,树脂溶解法,混纤法等。
阮寅春[4]等采用将碳纤维织物和PPS 树脂薄膜制备成干态预浸料,然后将多层预浸料叠合层铺于热压模具中得到复合材料层压板,较高的压力可以提高树脂和纤维的浸润性,但同时也会引起纤维的屈曲,可以采用逐级加压的方法进行克服。
徐安长[5]等人将PEEK 等树脂在DMF 溶液中溶解,然后将碳纤维束置于低粘度的溶液中浸渍,去除溶剂后干燥制备得到预浸料,再经过热压工艺即可得到层压板,这种方法在预浸料的制备过程中溶剂需要完全去除,以避免产生孔隙。
张宝艳[6]等人采用共编纱制备了热塑性复合材料,研究了纤维种类和丝束大小对复合材料浸润效果和空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纤维丝束越小,浸润效果越好。
混合编织法容易造成增强纤维束产生屈曲,不能保持线性,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研究通过纤维包覆法制备了聚酯(PET )长丝包覆碳纤维束(CCF ),以聚酯树脂作为基体,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制备得到了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并采用多向包覆法制备了芳纶(AF )长丝包覆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芳纶包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碳纤维MT300C-3K ,河南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聚酯长丝,直径为0.3mm ,东莞博蒂斯新材料公司;14芳纶,浙江轩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平板硫化机,XLB-D75,青岛科高橡塑料机械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纤维包覆机,课题组自主研发。
第2期 罗金亮,等:基于纤维包覆法制备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131.2.1 包覆碳纤维的制备包覆装置的核心部分为旋转套筒,在套筒周围安装有多个纱线管,纱线管上可以安放各类纱线。
制备开始时,首先将碳纤维束穿过空心套筒并固定在收集装置上,再将长丝绑于碳纤维束上,利用马达带动套筒和纱线管绕套筒中心旋转,同时,碳纤维束随着收集装置往上运动,制备成长丝包覆碳纤维束。
图1为长丝缠绕包覆碳纤维的过程示意图,采用放置聚酯长丝的单个纱线管进行缠绕时,制备得到PET/CCF 纤维束;采用分别放置聚酯长丝和芳纶长丝的两个纱线管进行缠绕包覆时,得到AF1/PET/CCF 纤维束;当采用放置芳纶长丝的两个纱线管和一个放置聚酯长丝的纱线管进行缠绕包覆时,得到AF2/PET/CCF 纤维束。
长丝包覆过程中,碳纤维的上升速度和缠绕长丝旋转的速度比为1:3.5。
1.2.2 单向复合材料的制备将长丝包覆碳纤维纤维束均匀的卷绕于直径为15cm 的塑料圆筒上,卷绕密度为2束/mm ,宽度为15cm ,并沿圆筒最大直径两侧用双面胶将纤维固定,然后将双面胶从中间切开,得到两块尺寸约为15×25cm 的长方形单向纤维布。
再将四块单向纤维布叠合置于热压板上,采用平板硫化仪将其热压制备成单向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热压复合的温度为260℃,压力5MPa ,热压时间7min ,保压时间8h ,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如图2所示。
1.3.1 拉伸测试拉伸测试按照GB/T 3354-2014标准[7],在WCW-20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济南天辰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
1.3.2 冲击测试冲击测试按照国家标准GB/T 3356-2014[8],在XJJ-50S 简支梁冲击试验机进行(济南恒思盛大仪器有限公司),摆锤的预仰角为160°,摆锤能量为7.5J 。
1.3.3 SEM 观测将测试后试样进行打磨,喷金,采用S-480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浸润情况及断口形貌。
0100200300400500600AF2/PET/CCF AF1/PET/CCF 拉伸强度/(M P a )PET/CCF 051015202530354045拉伸强度/(K J /m 2)AF2/PET/CCF AF1/PET/CCF PET/CCF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9年14碳纤维增强聚酯、芳纶长丝单向包覆碳纤维增强聚酯及芳纶长丝双向包覆碳纤维增强聚酯的拉伸强度见图2。
芳纶长丝单向包覆使得碳纤维增强聚酯的拉伸强度从326.4MPa提升到了400.8MPa,提升幅度为22.8%,芳纶长丝双向包覆碳纤维增强聚酯的拉伸强度为488.0MPa,和未包覆芳纶的试样相比,拉伸强度提升了49.5%。
在各类的试样制备过程中,保持碳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含量都一样,单向布的密度为2束/mm,可以排除碳纤维体积含量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因此,包覆芳纶能够提升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芳纶是一类高性能纤维,也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
根据复合材料的混合定律,复合材料的强度也会得以提升。
和热塑性纤维与碳纤维进行机织等混织不同的是,采用芳纶和聚酯长丝相互缠绕包覆碳纤维,一方面可以缩短聚酯树脂对碳纤维及芳纶的浸渍流程,使复合材料中的各组分可以更好的形成浸润界面;另一方面,在制备包覆碳纤维的过程中,聚酯和芳纶长丝为屈曲旋转状态,作为增强相的始终保持碳纤维为线形竖直状态,因此可以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
图3为不同复合材料试样的冲击强度,和未包覆芳纶的试样相比,包覆芳纶试样的冲击强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其中,AF1/PET/CCF的冲击强度提升幅度达65.8%,AF2/PET/CCF的冲击强度提升幅度为45.6%。
碳纤维是一种由片状石墨微晶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的高强高模纤维,但其力学性能具有方向性,在拉伸方向的强度和模量较高,但是抗剪切性能较差,因此,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是比较差的,而包覆芳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碳纤维在横向上的破坏,从而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
从理论上讲,包覆的层数越多,其阻止碳纤横向破坏的能力越大,而实验结果表明,包覆两层芳纶之后,其冲击强度提升的幅度没有包覆一层芳纶的试样高。
图4为不同试样的冲击破坏断面SEM图,从图4(a)可以看出,涤纶包覆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浸润性较好,但是,(a)与(b)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包覆芳纶之后,界面融合的不是很均匀,(a)图的树脂残留量较(b)明显多一点,从(c)图的中看芳纶表面的聚酯树脂很少,浸润性太差,导致不能有效的起到承接应力的作用,芳纶量的增加导致整体树脂浸润性降低,使得涤纶与两层芳纶包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加幅度降低。
(a) PET/CCF(b) AF1/PET/CCF(c) AF2/PET/CCF本研究通过纤维缠绕包覆和热压法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单向碳纤维增强聚酯复合材料,并且采用芳纶长丝包覆进一步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如下:(1)芳纶长丝包覆可以提升碳纤维增强聚酯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其中一层芳纶包覆提升幅度为22.8%,二层芳纶包覆可以提升49.5%,符合复合材料的复合规律;(2)芳纶长丝包覆可以阻止碳纤维在横向上的剪切等破坏,从而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一层芳纶包覆提升幅度为65.8%,二层芳纶包覆可以提升45.6%;(3)采用包覆法可以缩短热塑性树脂和碳纤维之间的浸渍熔程,因此碳纤维和聚酯树脂间的浸润性较好,但是,选用的芳纶长丝和聚酯的界面结合性能太差,导致芳纶包覆量的增加,材料的冲击性能反而下降。
第2期罗金亮,等:基于纤维包覆法制备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15[1]孙银宝,李宏福,张博明.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研发与应用进展[J].航空科学技术,2016,27(5):1-7.[2]Friedrich K.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for future automotive applications[J].2016,1736(1):193-203.[3]于天淼,高华兵,王宝铭,等.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8,(4).[4]阮春寅,丁江平,张翼鹏,等.碳纤维织物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J].材料导报,2012,26(14):77-81.[5]Xu A,Bao L,Nishida M,et al.Molding of PBO fabric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to achieve high fiber volumefraction[J].Polymer Composites,2013,34(6):953-958.[6]张宝艳,边俊形,陈祥宝,等.用共编纱制备热塑性复合材料[J].复合材料学报,2003,20(3):17-21.[7]GB/T3354-2014,定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S].[8]GB/T3356-2014,定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S].Preparation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Based on Fiber Coating MethodLUO Jin-liang, RUAN Fang-tao, XU Zhen-zhen, QIAN Si-qi, HOU Da-yin(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Abstract:The unidirectional carbon filament reinforced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thermoplastic filament coated carbon fiber bundle and hot-pressed method. The tensile and impact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ere tested and the role of filament coating in shortening the process of resin infiltration was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 polyester/aramid filament coated carbon fiber bundle was prepared by multidirectional coating method and unidirectional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was obtaine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were further improved by coating aramid fiber. Compared with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ester composites,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aramid fiber /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ester composites increased by 22.8% and 49.5% .the impact strength increased by 65.8% and 45.6%.Key words:coated carbon fiber bundle; tensile ; impact; resin infiltra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