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

【导言】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物质,它们互相作用,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是我们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以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为基础,深入探讨环境中的物质。

【正文】一、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中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

它们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作用,才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

二、空气空气是我们呼吸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它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和氧气。

我们常常说“呼吸是生命之源”,正是因为大量的氧气,才使我们的身体得以正常运作。

除此之外,空气中还存在很多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这些气体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水水是另一个我们无法离开的基本物质。

水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等。

不同的水体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比如,海水含有大量的盐分,淡水中则以氧化还原电位、硬度等物理参数作为指标。

了解水的性质,对我们生活和环境保护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土壤土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质,它不仅包含了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还有各种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和它们的代谢物。

土壤的性质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地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土壤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五、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一种被人们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物质。

它们包括各种垃圾、废弃物等。

这些废弃物会不断积累,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学会分类垃圾,将可回收的废品进行回收利用,将有害废物投放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进行处理。

【结论】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4单元 教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4单元 教案

2023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自然资源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1.教学内容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意在指导学生科学描述自然资源的构成、类别和用途,初步认识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资源,持续提高学生的科学描述能力及辨识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分析用到的自然资源”,先以牛仔裤为例,从原材料、生产工艺、运输等方面展开分析,辨别用到的自然资源,再用类似的方法分析身边某个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第二部分为“认识自然资源的构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再根据资源的物质种类给自然资源归类。

第三部分为“重点认识两种复合型自然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呈现了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功能与价值,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解释海洋资源成为21世纪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的理由。

2.教学目标能有条理地分析和描述生产某个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能说明自然资源的用途,学会给常见自然资源归类。

能说出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功能与价值,并综合所学知识解释海洋资源的应用前景。

3.重点与难点重点:能有条理地分析和描述生产某个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难点:学会给自然资源归类,并解释海洋资源的应用前景。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PPT。

学生分组材料:分类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

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是谁赐予我们阳光、空气、水和食物。

是阳光、空气、水等等自然资源赐予我们一切,让我们能够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并幸福的生活。

那么地球上有哪些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又有哪些特点?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作用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研究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上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板书课题: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二、学习新课活动一:研究生产一条牛仔裤用到的自然资源出示牛仔裤的图片,学生观察并想一想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会用到哪些自然资源。

请同学们分别从运输、主料、金属辅料、染料4个方面列举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要用到的自然资源。

了解周围的环境——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了解周围的环境——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现代社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了解周围的环境》应运而生。

在这个单元中,孩子们将学习到如何观察周围的环境,认识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认识周围的环境
第一节课,教师会带领孩子们到学校周围走一走,观察周围的环境。

孩子们可以发现,周围的环境有很多变化,比如:天气变化、树叶变化、花儿的生长等等。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变化,引导孩子们更好的认识周围的环境。

二、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第二节课,孩子们学习大自然的变化,这包括季节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动物和植物的变化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大自然的变化。

同时,引导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的。

三、环境污染及保护
第三节课,孩子们学习环境污染和保护。

教师会通过实际的场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种的危害。

同时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场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场所,让孩子们了解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

四、养成环保好习惯
第四节课,教师会通过互动式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环保责任。

例如,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不随意乱扔垃圾、节约水电等。

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推广环保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污染和保护。

五年级学第三单元《了解周围的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学习此单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周围的环境,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同时,也能养成环保好习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学习文章】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育学习文章】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宇宙、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嫦娥》、《静夜思》、《从军行》;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1.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l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l能够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l能够例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知识与技能l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l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l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敌对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

l感受生物之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教学准备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改进一、导入新课出示地球图片,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范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学习新课1.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P26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

(2)提问: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3)学生看图辨析。

(4)提问:为什么企鹅要生活在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会有狮子吗?为什么?(5)讨论:其它几种环境里分别只生活这一种动物吗?还应该有哪些生物?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生物与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

(2)提问:图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3)师生交流。

(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称。

(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6)讲解: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一、制订计划:1、谈话导入: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________。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木才、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

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三、观察讨论: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水域名称地点水域周围的环境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水质情况颜色气味是否浑浊水中杂物其他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对宇宙的基本认识,如恒星、行星、卫星等,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宇宙的认识还较为有限,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恒星、行星、卫星等基本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基本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基本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与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宇宙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宇宙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恒星、行星、卫星等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动画形式呈现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呈现的内容,总结恒星、行星、卫星等宇宙天体的特征,并尝试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宇宙天体特征和宇宙起源演化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如宇宙的边界、宇宙中的生命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原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和描述一下夜空中的恒星、行星等天体,并尝试解释其形成和运动的原因。

8.板书(随教学过程进行)板书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达尔文的生平和成就,了解进化论的基本内涵。

2.了解动物进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物的基本分类和进化暴露。

3.了解地球历史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过程。

4.通过学习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了解达尔文的生平和成就,了解进化论的基本内涵。

2、了解动物进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物的基本分类和进化暴露。

3、探究地球历史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本思想2.了解动物进化的基本概念4.掌握一些生物分类的概念,比如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四、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教材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实验、讨论、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知识导入(15分钟)1.老师介绍学习本节课所需学生的一些先修知识,即对植物、动物等基本常识有一定了解,课堂上会涉及生物分类、生命起源等概念,学生可提前预习相关内容。

2.老师由生活中一些例子引入,如一群鸟的差别,猫科动物之间亲缘关系等,引出生物进化论。

第二节教学(30分钟)1.让学生拿出科学书本,老师掌握第三单元教学线索和章节,道出学习目标。

2.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实物展示,讲解达尔文的生平和成就以及进化论的基本内涵。

3.引导学生探究动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如化石证据、生物构造、分子生物学等。

第三节教学(30分钟)1.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讲解动物基本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动物界、植物界、菌类界等。

2.让学生学习掌握动物进化暴露——物种多样性、演化路线、环境适应等。

第四节教学(3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历史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过程。

2.通过实验、游戏、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进行深入探讨。

【K12学习】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灿烂星空》教案及教学反思

【K12学习】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灿烂星空》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灿烂星空》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这是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宇宙,建立宏观科学观和空间科学观。

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将浩瀚的宇宙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了,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观察了很多年。

同时学以致用,科学是来自生活也是为了应用于生活的。

2.通过本课的学习,既让学生了解了灿烂的星空和我们的关系,也让孩子们有了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1.本班27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

女生8人。

男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

2.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星空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北极星指点方向有了解。

3.但学生对繁多的星星观察分辨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2.科学探究
3.1.知道并能辨认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4.2.能用阅读资料与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四季的主要星座。

5.3.会读星空图。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能认真读图与仔细地观察,逐步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8.科学知识
9.1.知道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10. 2.知道春季的狮子星座、夏季的天蝎星座、秋季的猎户星座、冬季的飞马星座等主要星座。

11. 3.知道不同季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示方向不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观察了解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能在繁星中分辨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难点:培养观察方法,和探究情趣。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教案一. 教材分析《日食》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食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明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日食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

此外,教科书还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日食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日食这一现象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日食的成因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食的产生原因,认识日食的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食的产生原因及其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日食的成因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日食的成因和特点。

2.实践活动:设计观察日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日食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日食的产生过程。

2.准备日食模型或其他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日食。

3.安排一个户外观察日食的环节,确保学生能够亲眼目睹日食的奇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日食的奇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日食吗?日食是什么现象?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日食的产生原因,如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等。

通过日食模型或其他教具,生动地展示日食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日食的成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日食的活动。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日食的变化,如日食的初亏、食甚、复圆等。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够运用地壳变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掌握地壳变动的原因和主要类型。

3. 了解地壳变动对地貌的形成和改造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地壳变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地壳变动的原因和主要类型。

三、教学内容1. 地壳变动的定义和意义。

2. 地壳变动的原因:构造力和自然力。

3. 地壳变动的主要类型: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

4. 地壳变动对地貌的影响和地理环境的改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震视频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地壳变动的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地壳变动的定义和意义。

3. 原因分析:分析地壳变动的原因,并进行举例说明。

4. 类型介绍:介绍地壳变动的主要类型,并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5. 影响讨论:讨论地壳变动对地貌的影响和地理环境的改变。

6.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五、课堂活动1. 观看地震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进行讨论。

2. 分组活动,让学生研究地壳变动的原因和类型,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 制作海报或展板,介绍地壳变动对地貌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加深对地壳变动的理解。

2. 完成课堂活动中的分组研究报告。

3. 思考并撰写一篇文章,描述地壳变动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地壳变动的兴趣,并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相关内容。

课堂活动设计多样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一步可加强对地壳变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地壳变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4日食和月食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4日食和月食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4、日食和月食教案4、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耀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依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肯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依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打算)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了解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商量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商量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八颗行星》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八颗行星的基本特征,提高对天文知识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卫星等。

但是,对于八颗行星的具体特征和区别,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八颗行星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八颗行星,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及其基本特征。

难点:八颗行星的区别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八颗行星的模型或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3.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太阳系的组成,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系中有几颗行星?它们分别是哪些?”2.呈现(10分钟)呈现八颗行星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每颗行星的名称。

然后,逐一介绍每颗行星的基本特征,如大小、轨道、表面环境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八颗行星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供帮助。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八颗行星的认识。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

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宇宙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宇宙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等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宇宙基本知识的掌握。

2.难点:宇宙知识的抽象理解,观察、操作等科学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模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具,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启发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宇宙模型、太阳系模型、恒星图片等。

2.课件:宇宙相关知识的PPT。

3.作业: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宇宙模型、太阳系模型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宇宙的构成,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宇宙的构成。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宇宙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

操作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宇宙模型、太阳系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提问: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掌握程度。

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总结复习优选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总结复习优选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授课设计第三单元宇宙地球的卫星——月球【授课目的】科学见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点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渠道收集相关月球的信息。

依照科学研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谈论,并且整理相关的信息。

感情、态度、价值观:知道对信息进行解析比较,试一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研究精神。

发展对宇宙天文研究的兴趣。

【授课重点】收集整理月球的资料,依照资料的特点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授课难点】依照科学研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谈论和整理。

【授课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相关月球的信息【授课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研究历程发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近来的星球是哪一颗吗?相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好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阅读课本第 46 页中的插图,说说在研究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谈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关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二、制作我的“月球卡”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相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依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派一名代表,报告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师:从刚刚报告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相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下面请大家依照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相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小结:经过制作“月球卡” ,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点等好多方面与地球不相同。

三、拓展延伸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显现谈论活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1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目标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 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

(板书)二、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1 .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2 .学生分组讨论。

3 .学生汇报、交流。

(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 .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亿年的历史。

这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

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 .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 .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 .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4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5 .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 .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宇宙、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嫦娥》、《静夜思》、《从军行》;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地球的卫星——月球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二、制作月球卡: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2、月相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画月相、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四、观察白天的月相、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

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五、课外拓展:、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

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

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2、月相变化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