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观后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观后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观后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到陶行知纪念馆参观。

这是一次极其难得而又有意义的文化之旅,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家庭历史和他留下的丰富遗产。

以下是我的感受。

1. 文化氛围
一进入纪念馆,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整个纪念馆的设计以红色和木质为主调,让人感到温馨又庄重。

古老的文物和陶行知先生的文学作品,都被精心地陈列在馆内,向我们展示了陶行知先生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化素养。

2. 生平事迹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在馆内,我们了解到了他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求学经历、加入革命队伍,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重要职务的经历等。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努力学习,不畏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3. 家庭历史
馆内还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的家庭历史,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妻子、
子女等。

通过观察馆内展出的家庭照片和历史文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陶行知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他与家人之间的深情厚爱。

4. 遗产
陶行知先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包括他的文学作品、课程纲要、笔记等。

这些遗产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博学、才华横溢和热爱教育的精神。

观看这些文物,让我更加痛切体会到一个人对于文化的执着和追求,以及他所留下的珍贵财富。

综上所述,陶行知纪念馆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

在这次参观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文化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往陶行知纪念馆,深入认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论陶行知教育观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对目前两个中学教育中的现象的启示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因此其教育思想的优缺点在很多方面和杜威是一致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时期,苏联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的发射令美国人震惊不已,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于是美国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其改革针对的正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但并不是完全将其推翻,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那么,我们姑且假设美国人当时所做的改进是完全正确的,那么被改进的那一部分就必然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不足,而杜威的不足,可以和陶行知的不足相对照来看;同样,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美国被保留下来的部分,我们假设它是正确的,是其教学思想的优点。

那么,这些优点,也可与陶行知的优点对照起来看。

顺便解释一下,之所以要以杜威来引出陶行知,是因为杜威的教学思想在美国已经得到了反复的论证与实践。

而陶行知去世于1946年,1949年以后,中国教育开始照搬苏联模式,因此,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论证与实践。

首先来看下美国人当年所实行的教育改革政策有哪些。

(主要是中小学部分)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这个法案内容丰富,它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

此法指出,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技能,扩大知识范围,同时学会钻研学习的方法,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做准备。

温和传统派在中学课程的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大力发展综合中学。

这就意味着要保持美国现存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同时将综合中学的职能扩充为三项:普通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性教育。

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性教育兼顾了毕业后就业和升学的两部分学生的需要。

走进陶行知-讲堂ppt

走进陶行知-讲堂ppt

教育公平
教育模式的创新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观念有助于 打破教育资源的阶层和地域壁垒,实 现教育公平。
陶行知的观念为现代教育模式的创新 提供了思路,如产学研结合、社区教 育等。
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该观念强调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 联系,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才。
07
走进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方法论述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教育 的本质所在。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紧 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 践中成长。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 中“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强调 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 认为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的缩影和反映 。他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 合,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增长见 识、锻炼能力。这一理念扩大了教育 的范围和功能,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 、服务社会。
倡导全面发展
陶行知主张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推行“小先生制”
陶行知提出“小先生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一制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具有显著作 用。
要点三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国际影响力,未 来将有更多国际学者关注和研究陶行 知教育思想。同时,中国学者也将积 极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 传播与发展。
05
走进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解读
生活即教育内涵阐释
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教育的 元素,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霍邱县马店镇张井学校张纯俊2015年6月3日,初夏的皖南细雨绵绵,我们六安市第二十九期校长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在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由市教育干部培训中心陈绪兆主任带队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

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比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几句名言和一些教育思想。

通过此次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活动,让我收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开了,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有着“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美篇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美篇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而建立的。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重而又充满历史感的建筑。

纪念馆内部陈列着大量的陶行知先生的手稿、照片和实物,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他生前的风采。

在这里,你可以详细了解到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包括他的教育理念、实践活动以及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陶行知纪念馆内还设有多媒体展示区,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这些展示不仅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你会被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参观者。

他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质,将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教育事业的进步。

总的来说,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和人文教育。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这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一次对未来的思考。

陶行知纪念馆讲解

陶行知纪念馆讲解

陶行知纪念馆讲解陶行知纪念馆讲解陶行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教育家、革命家陶行知而创建的。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纪念馆的创建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陶行知的思想和精神,激励人们热爱教育事业,追求卓越。

纪念馆位于陶行知先生的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馆内陈列着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和贡献,通过照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形式,全面展示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他所做的教育实践。

在参观讲解中,导游会向观众详细解说陶行知的故事,深入解读他的思想,引导观众思考和反思。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提倡“实践教育”,认为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和实际经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讲解中,导游还会向观众介绍陶行知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

陶行知曾经创建了著名的“实验小学”,提出了“小班化”、“活动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实践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对于当代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参观陶行知纪念馆,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他所做的实践工作。

这对于教育界的专业人士、教育学生以及普通公众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同时,纪念馆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总之,陶行知纪念馆作为一座重要的教育纪念场所,不仅向人们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的伟大贡献,也为人们传递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通过参观和学习,我们可以从陶行知身上汲取教育智慧,为改善中国教育质量做出更大的努力。

探问生命教育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54页PPT

探问生命教育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54页PPT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走进陶行知讲堂课件

走进陶行知讲堂课件
走进陶行知讲堂
从先生那借来浩然之气,让他 如火,让他如光,让它重新照 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那种知行 合一的实践精神
走进陶行知讲堂
走进陶行知讲堂
走进陶行知讲堂
陶行知教育理念与 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 念是一致的,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 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 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 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 活同在。
走进陶行知讲堂
教育为公 以达天下为公
走进陶行知
走进陶行知讲堂
一 陶行知简介 二 陶行知的主要教育理念 三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的结合
走进陶行知讲堂
壹 陶行知简介
走进陶行知讲堂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 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和美国伊里 诺易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 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
走进陶行知讲堂

陶行知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走进陶行知讲堂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 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 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他 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 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 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 需要办学校。
走进陶行知讲堂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在 生活里,对事来说是做,对自己的长进来说是 学,对人的影响来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 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 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 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 里教,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 识。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郭沫若在提到陶行知的时候,曾说了这么一句话“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

将陶行知与孔夫子相提并论,对教师有这样的肯定至今还没有第二个。

事实上,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且取得辉煌的成就。

如何取得像他那样的成就暂且不谈,怎样拥有他那样的师德才是我参观完陶行知纪念馆后真正所想的,因为而作为一个教师专业的学生,陶行知无疑是个典范。

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将教学论总结为“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看起来是三件事,但作为教师来讲是一件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虽说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不同,不再是一个处于启蒙阶段的引导者,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生真正的理解,却仍然是从中学开始的。

为人师表者,不去“做”是不行的。

比如教别人种田,必须要会种田,在田里教,在田里学。

而在化学上则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做化学实验时,老师必须先做一遍,然后再辅导学生,即“教”。

当然。

要教得好,做得好,不“学”是不行的。

在科学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的今天,仅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的学科需求。

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在教师身上尤为重要。

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学到最权威最正确最有趣的专业知识,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教师的口才或者是人格魅力,还有最关键的专业知识。

作为教师,优秀的学科素养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关于这门学科的知识,而更是一种热情。

教师所传递的,也不应该仅仅只是相关学科的智慧成果,而是对探究这门学科的积极地态度。

如果教师本身学而不倦,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对学科的关注程度也会提高不少。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陶行知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学者,却仍然在死前的那一刻坚持工作学习的原因。

当然,陶行知的成就远不止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

他是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布衣草鞋,住进牛棚柴房,为的是让乡村的孩子一样能够上学,让学生农民化。

陶行知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观后感

陶行知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观后感

陶行知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观后感1.入口处的手写条幅进入陶行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用毛笔写就的手写条幅。

每一幅条幅上都是陶行知先生深邃的墨迹,字迹端正,笔画流畅。

这些条幅记录着陶行知先生一生的言行,展现着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

这些手写条幅如同穿越时光,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陶行知先生那颗坚定的爱国心和教育情怀。

2.展厅中的历史遗物在纪念馆的展厅中,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物,这些遗物见证了陶行知先生的一生。

那些旧时的文具,如毛笔、墨汁、宣纸、硯台等,都是陶行知先生曾经使用过的物品。

这些文物虽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通过这些历史遗物,人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和事业,感受他那种勤俭朴素、勤奋敬业的精神。

3.老照片背后的温情故事在纪念馆内的老照片区,展出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

这些照片中有陶行知先生年轻时的英姿飒爽,也有他和学生们亲切和蔼的笑容。

这些老照片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诉说着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理念。

他的一颦一笑,都是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

这些老照片仿佛让人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感受到了他的大爱之心。

4.书信中的真情流露在纪念馆内还展出了陶行知先生的许多书信,这些书信记录了他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真情流露。

在信中,陶先生表达了对家人的眷恋和对朋友的情谊,展现了他那份温暖而真挚的感情。

他在书信中也对教育、国家大事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些书信如同一部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对后人研究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理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结语陶行知纪念馆,是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里面陈列着大量有关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历史文物和资料。

这些文物和资料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记录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光辉人生。

在这里,人们除了能够了解到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也能够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通过参观纪念馆,使人不仅能够缅怀陶行知先生的丰功伟绩,也能够汲取他那份坚定的品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心得体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走进了陶行知纪念馆。

原本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却没想到这一趟参观会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触动。

刚踏入纪念馆的大门,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雕像,他那坚定而慈祥的目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沿着展览的路线前行,我仿佛走进了陶行知先生的一生。

那一幅幅老旧的照片,一段段生动的文字,还有一件件充满历史痕迹的物品,都在向我展示着他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

其中有一个展柜里陈列着陶行知先生的手写信件,那泛黄的纸张和略显潦草的字迹,却透露出他的急切和真诚。

我凑近了仔细看,试图从那些字句中读懂他的心思。

信中他反复强调着教育要贴近生活,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这些话语在当时那个年代,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在另一个展区,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曾经用过的教具。

那些简单而实用的工具,都是他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亲自设计制作的。

有一个木制的几何模型,虽然边角已经磨损,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对教学的用心。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组照片,展示的是陶行知先生在乡村开办学校的场景。

照片中的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脸上却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

陶行知先生就站在他们中间,笑容满面地给孩子们讲解着什么。

看着那些照片,我仿佛能听到他那充满激情的声音,感受到他对孩子们深深的关爱。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模拟的教室场景。

黑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粉笔字,课桌上摆放着破旧的书本,角落里还放着一个装满泥土的花盆。

据说,这是陶行知先生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种植,亲自带着他们在教室里开辟的小花园。

看着这个场景,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课堂,那时候的我们总是在书本和作业中度过,很少有这样贴近生活的体验。

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活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些细节。

比如,墙上挂着的学生们的绘画作品,虽然笔触稚嫩,但充满了想象力;还有展示柜里摆放着的学生们的手工制品,虽然做工不算精细,但每一个都饱含着孩子们的努力和用心。

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心得

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心得

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心得
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心得示例如下:
在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和深远影响。

纪念馆内详细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他所倡导的“教育为人生”的理念。

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人的发展,更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参观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许多与陶行知先生相关的文物、资料和艺术作品,这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思想和理念。

同时,纪念馆还展示了许多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活动和实践,如行知学园、乡村教育运动、小岗村合作化运动等等,这些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他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教育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通过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我更加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念,也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3页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3页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3页我乘车前往观看陶行知纪念馆展览,深刻地感受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深远贡献。

在展品陈列的第一室,展出了陶行知的历史背景和他的家庭环境。

我被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深深地感动了。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殷实,但是他们十分重视教育。

他的母亲是他求学路上坚强的后盾,激励他不断学习,读好书。

陶行知也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并且还坚持自学外语和音乐。

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也决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断向着学习目标前进。

在纪念馆的第二室,我看到了陶行知在广州中山大学所任教授期间,教学生们如何学习英文的教学大纲。

当时的教育方式与今天相比,确实落后了很多。

但是,陶行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思考学习的过程,以及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成长的道路铺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一种发现过程” ,强调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得到更好地成长。

这些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为将来自己任教的学生建立起了更高的期望。

在三室,我看到了陶行知作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丰盈事迹。

他提倡个人自由、公正、民主,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对“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从而改变社会”这一信念的贯彻。

陶行知在总结自己生命中的成就时曾经说过,“如果我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被爱包围着,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 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左右下一代成长的高度关注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的理念、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都成为我今后为人师表和做人的精神支撑。

通过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满怀信心和奉献精神,才能真正为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虚心学习,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倾听他们的问题和需求,全心全意地关心他们,愿为中国的未来事业,做出自己绵薄之力。

陶行知纪念馆主题教育活动

陶行知纪念馆主题教育活动

陶行知纪念馆主题教育活动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啦!一到那儿,我就看到一个大大的门,门上写着“陶行知纪念馆”几个字,好神奇哦!我听妈妈说,陶行知老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教过很多孩子知识,也教他们怎么做好人。

我们进到馆里,看到很多陶行知老师的照片,还有他用过的东西,妈妈还告诉我,他发明了很多有意思的教学方法呢!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小房间,里面有好多图画和故事,讲的是陶行知老师怎么帮助孩子们快乐学习的。

哇,好像在看动画片一样!
接着,我们参加了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开始时,老师带着我们唱歌、做游戏,还让我们自己动手画画,我画了一只小猫咪。

老师说,陶行知老师喜欢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真是太好了!活动结束时,我拿到了一个小奖品,是陶行知老师的书签,特别高兴!
今天真是开心的一天,陶行知老师的精神让我知道了,学习不一定要很严肃,快乐学习才是最好的!希望以后还能再来纪念馆玩!
—— 1 —1 —。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精品PPT文档共64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精品PPT文档共64页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精品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10月15号的《中学教育概论》这门课,我们参观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纪念馆。

全国有三处陶先生的纪念馆,我们所参观的纪念馆位于南京晓庄劳山脚下。

我认真的听取了馆内讲解员对陶先生一生伟大事迹的讲述,对于陶先生的一些事迹,已经耳熟能详。

在参观完纪念馆后,我们还去了陶先生的墓前进行拜谒。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的黄潭源村,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

陶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

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现在南京的晓庄师范就是陶先生创办的。

陶先生对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影响很深,我想这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教师本身应该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应该是有一定深度的。

陶先生的涵养足够深厚,所以他会自己编写教材,自己创办学校,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又将自己的理念与当时的国情紧密联系起来,以便教学的实施与推广。

那时的旧社会,农民居多,陶先生认识到在农民种普及教育的重要,于是他走进乡村,在农村开展教育。

陶先生创办了很多乡村学校,使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他也注重让大人识字,他亲自编写了识字的教材,让自己的母亲使用教材认字,结果一个月后,他的母亲就能读懂他的家书了。

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陶先生也利用自己留学时学到的科学,为农民传授了科学农作的技术,更加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陶先生在推广教育这方面,真的很用心,这也更能体现陶先生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先生是在用他的真心,致力于推广教育。

陶先生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一件事情。

1936年7月,发生了着名的“七君子”被捕事件,陶先生得知这件事后,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着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爱因斯坦,泰戈尔,杜威,巴金,这些都是何等着名的人物,我想,陶行知先生认识了这么多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人士,他的好友是何等的多。

太原师范陶行知馆心得体会

太原师范陶行知馆心得体会

太原师范陶行知馆心得体会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今天天气明媚阳光灿烂,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陶.行知先生的纪念馆,参观过后感触颇深,使我真正切切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作为伟大教育家、革命家的过人之处。

首先我先介绍下南京晓庄陶行知纪念馆的基本情况。

在南京北郊晓庄有座不高的山称作老山,行知园即坐落在劳山脚下行知园所在地为陶行知所传办的晓庄师范旧址。

该园是为了纪念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学者陶行知而修建的,园内主耍景点有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晓庄烈士纪念碑以及行知亭、英烈亭、成人纪念林等。

陶墓建于1946年12月,面朝东南,墓前有墓碑和牌坊,碑高2米,上刻沈钓儒题字-“陶行知先生之墓”。

牌坊高5米,宽4米,坊额刻有陶行知手迹:“爱满天下”;坊柱联语为郭沫若书写的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982年陶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陶行知,学习和发扬陶行知的爱国主义精神,1993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行知园,对陶行知墓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与绿化,栽种数千株树木花卉,铺设2000余平方米大草坪,并且在陶墓东北侧建成--座新的陶行知纪念馆。

1994年9月12日,行知园建成开放。

园大门南侧的大理石壁上镌刻着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行知园”三个大字,园大门北侧的大理石壁上镌刻着陶行知手书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2个大字。

1997年,行知园二期工程开工,重建了一座7米高的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整修了池塘,还在墓道及陶馆前的广场上铺设了地砖。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行知原名文溶,后改知行,又改行知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

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当我们走进纪念馆时,首先是是陶行知先生的铜像,雕刻手法不可谓不高超,据老师介绍这个雕像是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讲时的深刻写照,并通过铜雕大师雕刻于铜之上。

陶行知生活教育PPT课件

陶行知生活教育PPT课件

五、生活课程的资源
1.生活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 因此生活中的一切便是课程 资源。生活决定教育,生活 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是课程
资源的源头。
2.生活课程的资源来源于社 会。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都 是生活的场所,因而也都是 教育的场所,社会到处都是
教育资源和课程资。
六、生活课程的实施
(三)课程目标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1、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他把对儿童的创造力的培养当作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
2、他认为,人的学习从人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一直到进棺材才结束,所 以生活课程目标需要考虑儿童的终身学习,应培养儿童终身学习的能 力。
3、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 甚用处。 (二)课程目标应是改善生活,让儿童在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 样的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他主张,应该“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 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八、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理论的启示

使幼儿教育内容更为生活化
二 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三 运用做中学的教育方法
具体实践一
首先,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贴
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包 括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经验。 这些生活经验是幼儿一生发展的 基础。生活经验作为教育内容一 方面便于孩子观察生活,搜集资料, 同时还可以使孩子已有的生活经 验得以丰富、发展和提升。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 生活,教育与生活共始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这次的《中学教育概论》课我们集体参观了陶行知先生的纪念馆。

在去之前我就了解了下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对他为人民教育作出的贡献也深感敬佩,也很好奇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身后之地到底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车到晓庄,满眼城郊的凌乱,空气中满是尘埃,我不禁疑惑怎么把纪念馆建在这样一个地方呢?
下车往前走,充满古典风格的犁宫显现在眼前,越往里走越感受到宁静的氛围,纪念馆外的小学似乎也歌颂着长眠于此的陶先生。

进到纪念馆中首先看到的一座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后来在讲解员的介绍下知道这是根据陶行知先生在日本演讲时的照片雕塑的),雕像两边墙上分别是领导人对陶先生的评价,如毛泽东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再两边是陶先生一些杰出的弟子的照片。

纪念馆展出的有陶行知遗著、手稿、遗物,其中有周恩来赠送的毛线衣,冯玉祥将军赠送的遗物,还有陶先生生前用过的衣服、椅子等。

纪念馆中更多的是根据原版照片复制的全面生动反映陶行知先生一生的照片,其中包括有陶先生故居、陶先生留学前后、环球旅行、工学团、“小先生”活动,育才学校,晓庄学院以及陶先生丧仪等各方面的照片。

讲解员按照陶先生的一生给我们介绍了陶先生的生平事迹,也让我了解了为什么把纪念馆建在此处。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在大学时推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给自己取名为“知行”,后来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陶行知,并终生以此自勉。

学习就要结合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验证知识,书本上的毕竟是前人的知识,而到底是否为真理还需自己辨别。

这也符合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及学习主张,
后来参观陶先生墓时也看到郭沫若为他写的这句话,可见在世时陶先生是多么重视这点。

在参观纪念馆时给我映象最深的是陶先生的“爱满天下”。

陶先生一直都把“仁、爱”当教育的中心思想,我想到陶先生另外一句如今也广为流传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一分诚挚的爱,没有一份仁爱与宽容,教师如何与学生心灵沟通,只怕学生会在心上筑起一道坚固的墙。

陶先生著名的四颗糖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么个道理。

因为对学生有爱,因为对学生宽仁,陶先生才会用四颗糖的奖励取代一般人的批评,也从而获得了期待中的教育意义。

他创建晓庄学院时亲自设计的校旗中间大大的爱心也充分证明了陶先生爱满天下的思想主张。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仅仅十二字,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

他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创办了育才学校,创建了工学团,创办了晓庄学校,发动了“小先生”行动……他用一颗仁爱赤诚的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扫除了大批文盲,为教育事业树立了好榜样,做出了杰出贡献,宋庆龄赞他为“万世师表”也不无道理。

另外,在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时候,有几个小细节也给我很深的印象。

一个是陶先生的博学以及他那一手漂亮的英文字和毛笔字;另外一个是陶先生的交友广泛,陶先生竟然与那么多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痕迹的人都有过交往,像爱因斯塔,泰戈尔,杜威,甘地等等,先前我根本都没想过这些响当当的人物是同一个时代的,更加不可想象他们竟然都与陶行知先生有渊源!
总之,这次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真是收获颇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