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27)关于“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教学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能够说出地轴、黄道面、赤道面之间的相互关系;2、学生能说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能在简单的太阳光照图上找到太阳直射点位臵。
3、学生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移动规律,理解其形成过程,并能运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新生,该年龄段学生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理解能力有限、尤其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加上学生的课外知识参差不齐,已有的经验不足,初中因地理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地理基础普遍很差,而且学习态度也不够得视,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差。
教学内容分析: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节的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兼难点。
也是整个高中地理自然部分中的难点和重点。
而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一则还未能适就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就遇上这么难理解的内容,二则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无法想象和理解地球空间运动的特点、影响及意义。
据往届的经验,这部分内容学生学生学起来都倍感困难。
教学环节与活动1、教学环节一: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度数是多少?它是如何形成的?老师直接向学生抛出问题,对于第1、2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能从书上找到答案,但是第三个问题则是非常抽象的空间问题,即使学生记得住概念也难以将其想象出来。
所以在学生讨论仍觉迷糊的情况下,老师播放黄赤交角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将这一空间现象向学生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脑海里深深地刻入了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环节二:太阳直射点学生继续讨论:黄赤交角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但是对答案必然不能理解,尤是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内容十分抽象。
此时,引入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的同时配合图片进行解释,让学生心中对该概念有个大致的认识。
然后设计活动,利用小地球仪与画有太阳光线的纸片寻找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点位臵。
老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并进行指导,以确保每个小组的同学均能找到太阳直射点。
高一地理黄赤交角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轨道、周期。
2.掌握地球公转方向的判别。
3.掌握地球公转的速度特点及其变化。
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意义5.学会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6.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轨道、速度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公转方向,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材、学情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教学内容抽象,图片分析涉及较多的立体几何知识。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理性的认识,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因此,借助图片、动画、画图、演示等多种形式的素材来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教具模拟演示课堂模拟演示图画演示分析教具、参考书:地球仪、《地理必修1鼎尖教案》中图版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那大家还记得地球的自转有什么特点吗?下面,我们通过几道题来回顾一下。
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
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2.地球自转速度:角速度是15°/小时,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北极点角速度线速度均为零。
下列几个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广州(23°08′N)B. 成都(约30°N)C.北京(40°N)D.哈尔滨(约45°N)【过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运动。
地球的公转又有什么特点呢?一、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地球公转。
【观看“地球公转”动画回答问题】地球公转的中心是什么?地球公转的轨道如何?地球公转的方向如何?1.地球公转的中心【提问】地球公转的中心是什么?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是太阳。
自然科学基础(地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谢谢观看
宇宙环境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 太阳直射点北移时间段为
冬至
12月22日
冬 至 12 月 22 日 至 次 年 夏 至6月22日,太阳直射点
南移时间段为夏至6月22
日至冬至12月22日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的 时 间 段 为 春 分 3 月 21 日 至 秋 分 9 月 23 日 , 称 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 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的 时 间 段 为 秋 分 9 月 23 日 至 次 年 春 分 3 月 21 日 , 称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二、太阳直射点
二、太阳直射点
• 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光线是一组平行光
• 只有一条太阳光线的延长线能够穿过地心 这条线是太阳直射光线,它与地球表面的 交点叫太阳直射点
• 沿着太阳直射点作地平线,太阳直射光线 与该点地平线是垂直关系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
3月21日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秋分
赤 道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冬至
被直射一次
被直射两次 南北回归线外 被太阳直射0次 被直射一次
思考题
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思 考您所在的地区一年中可 以被太阳直射几次
宇宙环境
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目录
一、黄赤交角 二、太阳直射点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一、黄赤交角
一、黄赤交角
1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产生的夹角就 是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黄赤交角的度数、二分二至日的名称、对应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通过观察动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能够说出地轴、黄道面、赤道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能用适当的地理表达(如模拟实验、画图等)来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分析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并能在示意图中标示方向和位置;
2. 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愉快。
通过动手动脑模拟地球的公转,激发探索地理事
象本源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小组合作探究意识;
2.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宇宙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难点:黄赤交角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三.教学方法
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
地球的运动(2)
【学习目标】 1.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2.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 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以动态的思维思考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一)、太阳直射点
1.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 直照射的点。
2.地心与日心连线与地 球表面的交点。
S
A
③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与极圈度数互余)因此,黄赤交角的变 化与寒、温、热三带范围的关系密切,如表所示:
黄赤交角
热带
温带
寒带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变小 变大
变大 变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地轴北端在宇宙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画出在A,C位置时太阳直射点。
③下列日子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何处附近:(用字母代号)元旦 A 处,
“七一” C 处,国庆节 D
处。
④在A位置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比C位置附近要 快
,因为从
日地距离说,A位置接近 近 日点。
B
? 3、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问题:
23 ? 26′
地轴
? (1)角a的度数是______,
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 线间随季节 而移动
“太阳直射点位移简图”的多种用途
(一)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方向
例: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 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C) A.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北移动
B.在北回归线上
C.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南移动 .
D.在北回归线6以.2北2 ,并向北移动 远日点 9.23
赤道 秋分 (9·23)
地球的运动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年级江享林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引导学生学会画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示意图。
4,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试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⑴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和往南移动各是在什么时间段?
⑵太阳直射点在什么时间段内全部在北半球移动?南半球呢?
⑶一年中,被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是哪里?直射一次及0次的地区是哪里?
师生小结:
一,太阳直射点北移时间段:
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时间段:
6月22日-12月22日
二,按照太阳直射点位于不同半球的时间段:。
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共83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规律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PT课件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在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上;在春分和秋分时,位于赤道上。
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01
02
03
04
05
春季(3月21日前 夏季(6月22日前 秋季(9月23日前 冬季(12月22日 总结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往返移动,导致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 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随着季节的变化,地表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 分明的气候特点。
05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影 响
热带范围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热带范围的变 化。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热带 范围向北扩展;反之,当太阳直射点 向南移动时,热带范围向南扩展。
寒带范围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还会影响寒带的范围。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的寒 带范围缩小,而南半球的寒带范围扩大;反之亦然。
寒带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非常敏感。例如,极地地区的 冰川和冻土都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 气候变化。
06
总结与展望
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总结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不 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 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范围, 进而影响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分
布。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 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如导致全球 气候变化、极地冰盖变化等。
分析黄赤交角对地球昼夜交替、季节变化 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
通过实例演示和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 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黄赤交角与太阳直 射点移动的相关知识。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高一地理组
考纲点击
考纲解读 1. 识记: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地球运动的 地理意义
2.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分布 和变化规律。
3. 应用: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
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各类光照图 的判读。
考点1: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 1.公转的方向
B
×24 C
依据公式,分别求B、C、D三点 的昼长是多少?
B: 20 小时
C: 8小时
D:20小时
图中B点和D点昼长有什么关系
等长20小时
图中A点和C点昼长有什么关系
D A
B
A:昼长16小时
C:昼长8小时
1、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C
2、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北半球该纬度的 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 等。
①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 北极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 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北回归线
引入二分二至
赤道
0°
南回归线
南极
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 直射现象: (太阳高度 = 90°)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移动往返。
夏至
秋分
春分
春分
冬至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赤道
略 略
缩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 高度最大,从此条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考点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季节变化)
缩记:太阳直射点离邯郸越近,邯郸正午太 分析二分二至时邯郸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阳高度最大,反之相反。 季节分布规律。
13地球的运动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科目:地理授课时间:第 3 周星期三单元(章节)课题第一章行星地球本节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标要求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学科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地球的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综合思维: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人地协调观: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地理实践力:学生在教室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地轴的空间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展现三线图。
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展现三线图。
提炼的课题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媒体应用分析表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地轴的空间交角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导入课堂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公转,那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呢?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因为地球是倾斜的,所以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目前是23度26分。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2、太阳直射角的回归运动展示二分二至的回归运动的动图,让学生了解回归运动的周期,以及二分二至的运动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总结]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请同学们根据活动画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23°26′N0°23°26′S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
高中地理课件-1.3.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画图
23026ˊN
夏至日6.22
00
23026ˊS
春分日3.21
秋分日9.23
次年春分日3.21
冬至日12.2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示意图
画图
A.放鞭炮,守岁迎春 B.吃月饼,共庆团圆 C.荡秋千,踏青插柳 D.望双星,鹊桥相会
4、在下列节日时,太阳直射点大概在什么位置? 其运动趋势是怎样的?
1、妇女节
2、 圣诞节
3、儿66034′N
66°34′
黄道平面
66034′S 南极圈
★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 极圈的度数=900—黄赤交角的度数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概念: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就是
黄赤交角。目前其大小为23°26′。
北极星
66°34′
黄道平面(地球 公转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过地心并 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北极圈 66034′N
66°34′
黄道平面
66034′S 南极圈
★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 极圈的度数=900—黄赤交角的度数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 间指向和黄赤交角基本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往返运动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 的切线垂直的地方。 即地心与日心连线 和地球球面的交 点。
下图中的一组平行线,哪一条能与半圆上的一点相切?
●
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与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点,全球任何一个时刻 只有一个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心。
3.21
12.22
3.21
23026N 00 23026S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
浅谈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凯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四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
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所谓“一通则百通”。
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个人对这个知识点教学有点意见:一、通过板画讲清黄赤交角的概念赤道面就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在黑板上画出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来表示。
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有时直接把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它所在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并在黑板上画出呈水平状态平面来表示(如右图1所示)。
板完画,讲清楚这两个平面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观察下图,这两个平面并不重合,而是相交的,我们把这两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如图1中的a所示)二、建立黄道面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黄道面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平面,若反过来把地球想作是静止的,可以理解为这个平面也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的平面。
由于直射点是地心与日心的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因此可以认为黄道平面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平面,随着太阳绕着假设的静止的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也在这个平面上运动。
三、借用纬度的几何含义,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将地球看成是一个圆球,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
其中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我们称它为赤道。
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度,以南为南纬度。
某地的纬度在立体几何上是一种线面角,即地表某地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四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
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所谓“一通则百通”。
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时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一、通过板画讲清黄赤交角的概念
赤道面就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在黑板上画出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来表示。
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有时直接把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它所在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并在黑板上画出呈水平状态平面来表示(如右图1所示)。
板完画,讲清楚这两个平面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观察下图,这两个平面并不重合,而是相交的,我们把这两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如图1中的a所示)
二、建立黄道面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黄道面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平面,若反过来把地球想作是静止的,可以理解为这个平面也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的平面。
由于直射点是地心与日心的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因此可以认为黄道平面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平面,随着太阳绕着假设的静止的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也在这个平面上运动。
三、借用纬度的几何含义,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范围
将地球看成是一个圆球,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
其中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我们称它为赤道。
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度,以南为南纬度。
某地的纬度在立体几何上是一种线面角,即地表某地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图2)。
再在右图2中做出黄道面同地表的4个交点(A、B、C、D),根据纬度的几何含义,其中过A、D两点(直射点)的纬线平面是黄道面上所有直射点中纬度最大的两点,达到23°26′。
所以过A、D两点分别作赤道的平行线,这两条线就是过A、C两点的纬线(平面),他们的纬度就应分别是南、北纬23°26′,同理过B、C两点的纬线平面就是赤道平面,纬度为0度(如图2所示)。
由于A、D两点是黄道面上直射点中纬度最大的两点,根据前面的系列知识就可得出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在地球上的南、北纬23°26′之间,中间两次分别向北和向南经过了赤道即(B、C两点)。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可利用设问进一步强化黄赤交角与直射点范围的关系,假设黄赤交角为变为20°,那么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多少呢?假设黄赤交角为40°,直射点的范围是多少?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又是多少?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进一步强化了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由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的,黄赤交角变,直射点的范围就要跟着变。
四、图文结合,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如图2所示,当地球转到A处时(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26′的纬线上,公转到B处时(北半球的春分日),位于赤道上,说明从A 处到B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南纬向北移动到赤道的过程;公转到D处时(北半球的夏至日),位于北纬23°26′,说明从B处到D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北纬23°26′的过程;公转到C处时(北半球的秋分日),又位于赤道上,说明从D处到C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赤道的过程中;公转到A处时(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又回到南纬23°26′的纬线上,说明从C处到A处,太阳直射点处于从赤道向南又回到南纬23°26′的纬线上的过程中。
这样太阳直射点就完成了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一周的变化,其周期称为一个回归年,把南北纬23°26′纬线称为南北回归线,并且可以用图3表示直射点移动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