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授一堂初中思想品德课看审美的态度

合集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加强“审美能力”教育有效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加强“审美能力”教育有效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加强“审美能力”教育有效策略,学校:揭阳市实验中学姓名:陈洁锋日期:2012年8月初中思想品德课加强“审美能力”教育有效策略【摘要】学生审美能力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优良品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

文章分析当前对初中学生加强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对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加强审美能力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生审美能力策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适应社会变化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也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研究。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审美能力教育的必要性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审美能力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运用美的因素与力量去指导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美、体验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初步具有审美能力。

它对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健全人格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坚决抵制文化“三俗”现象,思想品德课教育是重要阵地当前中国整体的文化环境不大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决抵制文化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这说明网络、出版、媒体文化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已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

2009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和居家购物节目管理的通知》中要求,从2010年1月1日起播出机构禁止播出介绍药品、性保健品和丰胸、减肥等产品的电视购物短片广告。

但是一些宣传具有特殊功能的壮阳药品、催情产品广告,一些宣传具有神奇丰胸效果的文胸广告,一些裸露的镜头、露骨的言辞依然存在:“男人最怕举而不坚、坚而不挺、挺而不久”,“你好,我也好”……文化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初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缺乏审美能力的学生,其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等深受不良之风影响。

新课标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新课标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促进学生索质 的提高 。 真、 善、 美的思想 政治道 德内容 同美的形式结 合起 来 , 具有 审美 课 中体会到生动的美学 教育 ,
把握美 的特性在教学 中药 渗透美 的内容和方法 ,必 须 先
把握美 的特性 , 并将这种特性变 为教 学艺术 的特性 。第一 、 形象
性。 美 必 须 是 人 的 意识 町 以直 接 感 知 的具 体 形 象 。 美 的形 象 是 生

情感 、 意志 、 记忆 , 给 人 以想象 和启示 , 引起 人的喜悦 和 同情 , 使
人心旷神怡 , 得到精神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 活中使 人产生愉悦 心情 的感性形象 。第二 , 情感性 。美之动人最 重要的是以情感人 ,动人心 弦。社会 美蕴含着 历史创造者 的感
言一行 、 一举一 动都在学生 的视野 和评审 中。在这种情 况下 , 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按 部就班完成教学任 务的教 书匠 ,而应是 以
方而 :
确, 层 次分 明 , 按 照美 的展示 , 真 的体现 , 善的结果使 学生从一 节
3 、 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 。 教学能否具有审 美性 , 关键 在教师 。一方 面 , 教 师要 把以美 育提高到教 学原 则的高度来认识 , 自觉地依照美 的规律 去指导 教学活动 , 创造教学艺术 , 使教学过程 小仅仅是按 照教学 规律完 成 的有特点 目的 的活动 , 而且是 - 上美 审美的过程 。没有教师 的审
动的、 新颖 的 、 独特的 , 并且 符合 对称 、 比例 、 变幻 、 多样 统一等规 律, 适合 人的生理 、 心里要求 , 体现人 的本质力量。它能影 响人 的
美 意识 和孜 孜求美的精神 ,教 学的市美性 就无 从谈起 。另一方

思想政治课教学审美性之我见

思想政治课教学审美性之我见
生动的语 言 、 巧妙的启发式 提问和质疑 、 少
面 的一种有效 办法 , 是要在 教学 中运 用 就 美 的方法 和手 段 , 的形象 、 的情 感 、 以美 美 美 的语 言 、 的艺 术 、 的生活 去 吸引 学 美 美
生、 感染 学生 , 从而提高 教学效果 。 何使 如 政 治课具 有 审美 性 ?根据 多 年 的教 学 经 验, 本人认 为应从 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 :
教学充满 乐趣 , 说服力和 吸引力 。 更具
3营造课 堂教学 的审美氛 围 、 教 师应充 分利用 各种美 的因素 , 在教
活动 必须遵循 美 的规 律 , 学生 的审美 按照
要 求进 行 , 以审美 立美 为 手段 , 发学 生 诱 的学 习动 机 , 更好 地完 成教 学 目标 , 现 实 学生 身心的和谐发展 。 思想政治课 具有 让
滋生厌 学 、 学的念 头。改变这 种被 动局 弃
不 断提 高 , 造 的领 域不 断扩 大 , 的成 创 美
果越来 越丰 富 ,美 的程 度越来 越 高级 , 足
的 明确 , 次分 明 , 点 突出 , 略得 当 , 层 重 详 开合有 度 , 学生 领悟到教学 的节奏 美和 使 结构 美。富有独创性 的板 书 、 美的教具 、 精
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内容有 内在联 系的
方面 , 师要把 以美育 德提高 到教 学原 教
作用 。 三 , 第 创造性 。 是人类对 客观世 界 美
改造 的结果 ,人类 自告别 动物界 以后 , 就 不断地 进行着美 的创造 。 任何美 的劳动产 品、 社会 现象 、 术作 品 都是 人们 按 照美 艺
学 的各个 环节上 展现美 的 内容 和形式 , 营 造 出课 堂教学 的审美氛 围 , 生感 到美 让学

试论思想品德课审美教学

试论思想品德课审美教学

中图分 类号 : 4 6 G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5 5 ( 0 2 0 40 7 ) 10 -7 7 20 )3 ) 4 0 2
目中 自愿接受美 的熏 陶 获取科 学知识 . 接受思想 、 道德教
育 现精 神 的 愉悦 、 灵 的 满 足 。 实 心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 国家 教育部 重点项 目 学枝 美 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 实验研 究 ( 主持人 : 赵伶俐 ) 明确 提 出了将 美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和各学科教学 向审美特质 方向转化的教育教学理念 或模式 。“ 美育向各学 科教学渗 透或者各类 教学向审 美特性方 面转化 促进学科 教学 质 量的提高 , 同时促进学 生 审美素 质发展 的 教学 活动 为 ‘ 学 科教学审美化 ’ 动 进一 步 由这 样 的活动 为 主体而形 成
德 等 相 应 的道 德 情 感 和 道 德 行 为 。 ( ) 美 愉悦 功 能 二 审

思 想 品德 课教 学 审美 的 要 求和 功 能
思 想品德课作为高校“ 两课 ”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 期 长 来人们在 教学方法 、 教学模式 和教学 评价等 方面常常 采用 纯粹的 、 一的形式 和手段 单 使人们很难真正认同和重视思 想品德课的审美功能 , 从而削 弱 了思 想品德 课的整体 教育 效果。实际上 , 思想品德 课的教学 内容 、 学形式 、 教 教学 氛 围、 情感交 流及教师 的言谈举止等方 面都包 含有关 美育 的 因素 , 美育 能够引导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 动人产生 对 推 善人善事向往 的感情 , 一步激起对 人类崇 高行 为竞相效 进
次:

进 行创造 美的活动。教学 实践经验证 明 . 只靠 枯燥无味 的

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和谐社会和 “ 中国梦”需要的新人。 1加强师德修 养,提高教师审美能力
教师是美的发现者 ,更是美的传 播者和创造者 。我们的教学,要 求教师精 通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 学以及 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网络时代 的到来,
科技的发展,新学科、新领域 、新理论 、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对承担传播人类文 明使命的教师的知识更新要求愈来愈快 。在这种形 势下,为能让 学生吸收到更多的知识 ,要用崭新的思想观念和有用的
关键词 :初 中 ;思 想品德 : 审美 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 的主要教学 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高 尚的道德情操和 健康的审美情趣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 自身修养 、教材、教学风 格、师生关系 、多媒体课件等 多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具备 良好的
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特有的乐观精神能够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
教育实践者的情感,激 发学生 的听课兴趣 ,给学生 留下鲜明、生动 的
印象 。有经验的教师,能借助 幽默的手法搞好教 育的形式设计,运用 幽默 的语言 ,活化原理内容 ,使教育对象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和谐的 气氛之中。 所谓教育机 智就是教师应变地处理教学过程 中偶发事件的能力。 具体地说 ,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 。如果教师能够妥善处理教学中 出现的各类 问题 ,对于增强学生对 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性 的理解有很重 要的帮助作 用 因此 ,品德课教师必 须博闻强记 ,各种方法信手 拈
来,运用 自 如 ,恰到好处,如行云流水 ,使其教学显示 出教学机智的
美。
科学知识,融古著今 ,要有意识地在 自己的特长上构造 自己的独有知
识 和 才 能 的 大 厦 ,不 断 更 新 自己各 方 面 的素 质 ,能 向 学生 展 开 一 个 多

审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审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作者:李晶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0期摘要:自从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成为教师所思考的核心问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吸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审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审美教育;渗透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不仅希望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水平,还希望人才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发展。

一、营造艺术情境,提高审美层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所见、所听、所感,都对他们的审美水平有着深深的影响。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审美层次得到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多样化、艺术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实现审美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时候,我对学生说:“在以前,朋友之间为了表达对相互之间的感情,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送给朋友贺卡,并在上面写上文字,表达对双方友谊的歌颂。

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美丽的贺卡,请大家自行观看,在其中感受友谊之美。

”我在PPT 中放置了大量的贺卡图片,有立体贺卡,有带有灯饰的贺卡,有带音乐的贺卡。

贺卡上都绘制了非常精美的图案,使贺卡不仅具有传递友谊的作用,还具有艺术表达的作用。

在欣赏贺卡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艺术之美,也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审美水平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改進教学语言,激发审美感受在教师教授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采用的大部分是将讲授法,即将教材中的内容使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不应采用硬邦邦、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更应该采用艺术化的语言,让学生在语言中品味文学之美,增强审美感受。

人教版初一思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与文化素养

人教版初一思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与文化素养

人教版初一思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与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个人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而审美观则是对美的感知和评价的能力。

人教版初一思品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文化素养,以帮助他们建立对美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培养审美观的必要性审美观是个人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能力,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审美体验,还与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密切相关。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对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通过对美的感知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其次,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审美观直接影响个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追求方式,进而影响到个人的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

因此,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的审美观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人教版初一思品的教学目标人教版初一思品课程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文化素养。

具体来说,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对文化具有基本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2. 文化欣赏能力:通过学习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所传递的美。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对不同文化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对美的评价和鉴别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三、人教版初一思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人教版初一思品课程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教学: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等,使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艺术欣赏教学:通过学习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美感,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认同。

3. 跨文化教学:通过学习世界各国的文化,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增进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笔者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审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样做的:一、让学生在思品课教材中领略自然美。

思品课教材图文并茂,课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在《我爱祖国》一课,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有雄伟的万里长城,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神州风光无限好而感到自豪,这时教师相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我们要爱自己祖国。

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让学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会美。

思品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们感受、领略到了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

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如《我上学了》、《老师您好》、《我爱爸爸妈妈》等课;②劳动美。

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③行为规范美。

如《按时上学》、《学习礼貌用语》、《对人要用礼貌》、《保护环境卫生》等课文。

教学这类课文要求教师在讲清道理时,又要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社会生活是美好的。

如在教《我爱帮助同学》一课,我着重让学生分析“我”和同学们之间的三次“笑”,第一、二次笑是“我”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后,同学向“我”笑笑,我也向同学笑笑,这两种笑各是什么含义呢?同学向“我”笑笑,表示对我的感谢,也反映了困难被解决后的愉快心情,我向同学笑,表示不用感谢,在课堂上、“笑”传递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三次“笑”是全班同学向“我”笑,我也向大家“笑”,这种笑又是什么含义呢?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大家的笑,反映了集体对“我”的表扬,“我”的笑表明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家在笑声中传达了集体中间学之间的情谊;最后,提问:从这里可看出一个集体中间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好呢?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了集体中大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这也是社会美的一种体现。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审美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审美性

用 , 刻意 求新 , 都 不仅选 用新 材料 、 观点 、 新 新信息 , 而
且在方法上有新 的形式 、 的角度和新 的设计 , 以 新 也可 让学生耳 目一新 , 体验到美 的存 在。所有这些 , 都能很 好地调 动学 生 的认知潜质 和审美潜质 ,促进学生素质 的提高 。
四、 高教 师的审美意识 提 教学能否具有 审美性 , 关键在教 师 。一方面 , 师 教 要把 以美育德 提高到教学原则 的高度来认识 ,自觉地 依照美 的规律 去指导教学活动 , 造教学艺术 , 学 创 使教
过程 不仅 仅是 按 照 教学 规律 完 成 的有 特定 目的的 活 动, 而且是立美 、 审美 的过程 。没有 教师的审美意识和 孜孜求美 的精 神 ,教 学 的审美性就 无从谈起 。另一方 面 , 师在学生 眼 中 , 教 既是 教育者 , 又是被 审美 和评价 的对象。他们 的一言一行 、 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 和 评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 , 教师不能只是一个 按部就班 完成 教学操 作任务 的教书匠 , 而应 以为人 师表 、 具有人
关 键 词 : 中思 想 政 治教 学 ; 引力 ; 效性 ; 美性 初 吸 实 审
如何使 思想 品德课教学具有 审美性 ?

效果更佳。在进行 道德教 育时 , 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 风 尚美和道德美 。 三、 营造 课堂教 学的审美氛 围

把 握 美 的 特性
在教学 中要渗 透美的 内容 和方 法 ,必须首先 把握 美的特性 , 并将这种 特性变 为教 学艺术 的特 性。第一 , 形象性。美必须是人 的意识可 以直接感知 的具体形象 。 美的形象是生动 的、 新颖 的 、 独特 的 , 且符合对称 、 并 比 例、 变幻 、 多样 统一等 规律 , 适合 人 的生 理 、 心理要求 , 体现人 的本质力量 。它能影响人 的情感 、 意志 、 记忆 , 给 人以想象和启示 ,引起人的喜悦 和同情 ,使人心 旷神 怡, 得到精神上 的享 受 。从一定意 义上可 以说 , 就是 美 社会 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 的感性形象 。第二 , 情感

体会思想品德的美———浅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体会思想品德的美———浅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 , 它不仅
更重 要 的 是要 《 品德与社会 》 课 程标 准指 出 : “ 教学 表 现 在 对 自然 美 的 鉴 赏 上 ,
情恰性 的人文关怀 形式 与 以往 单纯培养 活动体现 学生生活经验、 知识学 习与社会 正确地 鉴别 与评价社 会生活 中的美 和艺
教学不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行为训练 ,
更 重 要 的 是 把 所 学 到 的 道 德 知 识 内 化 到 学 生 心 灵 中去 , 以 指导 自己 的 行 为 。 活 动
故事 , 向我们展示 了一幅幅社会 生活 的画 卷, 孕育 了一定 的生活哲理 , 使我们感受、 领略 到社会 生活中处处 充满 了人情美、 劳
助于开发智力 , 对 于 促 进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具 有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 ” 一位 教 育 家说 过 :
江、 黄 河、 秀峰 屹立的长 江三峡 ……看到
事 实证 明 , 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失 去兴趣 。只有从 多角度、 多层面 引导学生 受到美 好, 才能内化成 良好 的道德品质。 三、 构建学习。 为学生培养鉴 赏美 “ 对于我们 的眼 睛 , 这世界 不是缺少 美而是缺 少发现 。” 意大利雕塑 家罗丹 的 于我们能否拥有一颗发现美、 感 知美 的心 灵。世界上任何事物不一定都是美的 , 只
美的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 从 而发 展 和
社会 主义精 神文 明和 培养 全面发展 的一 祖 国美吗?美在哪里?我们应该 怎样对待
作为教师 ,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 这 句名言告诉 我们 , 美 无处不 在 , 关键在
培养 学生优 良的品德。
二、 析疑 明理 , 让 学 生 感 受社 会 美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现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

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

第一,形象性。

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

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

第二,情感性。

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

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

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创造性。

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

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

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

第四,愉悦性。

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审美性作者:王秀芳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审美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

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努力,值得关注。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

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

“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

“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浅谈初中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审美教育浅谈初中审美教育审美素质就是个体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和特征,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自然的艺术、社会的美等材料来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一、明确审美素质的目标(一)通过审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养成爱美的情趣。

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

”这正是对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的认识。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它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

中学生心里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而美术又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所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并促进智力发展。

审美,要求审美者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正确的立场观点、健康的思想意识及较完善的心理结构,审美能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感知、欣赏、判断、评价能力。

美术课的特点是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育感染学生,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需要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学生在反复审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特殊的个人爱好和情趣需要,它有积极、进步、健康和消极、落后、庸俗之分。

只有正确的审美教育,才能使学生有辨别美丑的能力,升华自己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使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努力按美的要求塑造自身的世界,以正确的审美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优化自己的性格,能够维护、宣传、创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并为创造美的客观世界而奋斗。

二、审美素质的具体实施(一)提高认识,摆正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作用。

教学反思初中教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教学反思初中教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教学反思初中教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索与思考教学反思:初中教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索与思考教学是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力、创造力以及人文素养。

本文将就初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展开讨论。

一、创设艺术氛围,营造审美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艺术氛围,营造艺术欣赏的氛围。

可以在课堂上张贴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音乐等作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同时,在教室中摆放一些装饰艺术品,如花瓶、雕塑等,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妙。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带入课堂。

比如,在音乐课上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在美术课上展示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

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组织参观活动,增加学生体验通过组织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等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艺术展览,导览员可以对作品进行解说,通过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参观,近距离感受艺术品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审美思维学生的创造力在培养审美能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初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思维。

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主题,让他们进行绘画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事物,并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五、开展艺术活动,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艺术活动,如文艺晚会、话剧表演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拓展他们的视野。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而教师则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在初中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反思自己的教学,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是一项必要而重要的任务。

1. 了解审美素养的重要性审美素养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能力,包括对艺术、文化、自然和人文等方面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够提高其审美能力,丰富其人生阅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设置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

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设置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目标;在美术课上,可以设置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的目标;在音乐课堂中,可以设定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的目标。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并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采用课外阅读、文学赏析和作文写作等方式;在美术课上,可以通过观摩大师作品、绘画实践和展览参观等手段;在音乐课堂上,可以运用听音乐、演唱和器乐表演等方式。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

4. 课堂氛围的营造创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宽松自由、互动活跃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素养的发展。

5. 疑问和问题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问和问题,并进行引导和解答。

通过开放性的提问和讨论,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摘要]思想政治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化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要求教师挖掘课程中美的内容,并以美的方式阐述出来,为学生注入发展活力,推进学生的思想成长。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审美追求思想政治教学的审美追求,是以尊重教学规律为前提,将教学各要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课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展现出来,影响学生,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

审美追求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社会活动,要实现其效果,就应将课程中美的内容挖掘、呈现出来,以美的方式诠释美、展现美,并让教师在美的追求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一、挖掘、呈现美的内容思想政治教学的审美追求首先应重视发现、挖掘教学内容的美,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彰显真理美。

所谓真理美就是真理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真理美就是它能够为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具有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思想道德发展的价值。

真理美附着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是真理美的载体。

因此,思想政治教学的审美追求,就是要将教学内容中的真理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它、理解它、掌握它,并利用它指导自己的人生发展。

真理美的彰显需要通过教学提炼、教学梳理来实现。

思想政治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真理的规律性、普遍性,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使学生得以在举一反三中获得同类事物的认识、判断,同时让学生获得愉悦与快乐,从而感受到真理的美。

思想政治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可以使真理性的内容连接在一起,形成系统性的链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力量美和知识体系的感官美。

2.展现例证美。

例证是思想政治教学中,为了证明真理的存在而运用的事例证明、问题佐证或引言名句等。

例证美本质上是例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这种审美价值一方面体现为证明真理美的价值,另一方面体现为典型性例证对证明真理美具有强有力的佐证价值。

因此,例证美是真理美的具体体现,是诠释真理美的证明材料。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一点思考关于《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一点思考某某某1.实施《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必要性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健康开展奠定根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初中阶段,是学生开展的一个敏感而又关键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情绪与情感开展不平衡,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常会使他们迷茫、困惑、冲动,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思想品德课程在这一方面担负着尤其重要的任务,它以陶冶和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为主旨,需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思想,注重对学生实施人文性的教育,为学生能尽快认识并摆脱成长的烦恼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发挥了必要的导向作用。

有人说:没有“美”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既然思想品德是关涉道德与价值建构的人文学科,那么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就必须贯穿“德”与“美”的教育。

德育自不必说,它是思想品德课程不可或缺的理念,单说“美”,这种美不单指对艺术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客观事物或者主观体验的态度中表达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

初中学生已经开始认识美、感知美,但这时他们也极易走向审美误区,如价值判断的偏颇、情感体验的缺失等,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道德情感的健康养成具有重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2.“四位一体”的课程审美教学教师是课堂审美教学的积极践行者。

教师应具备根本的美学知识以及审美素质,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自觉地培养审美教学意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合理的转化。

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1、对学生道德认识〔“知”〕的审美教育。

它表达在:课堂上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是非判断和蔼恶标准,使学生养成一种根本的道德价值观念。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

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努力,值得关注。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

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

“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

“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中,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态度【摘要】教学是一种高度融合的艺术,熔铸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成为教学主旋律。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审美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是指把教学活动视为一种审美对象,要正视审美在教学中的作用,寻求运用审美增强教学效果的途径,使教学过程尽量和谐优美。

【关键词】教学过程,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态度美学,是以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为主题的学科,它是哲学的分支。

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

美学主要研究审美。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①谈到审美,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有的人感觉绘画雕塑精巧细致、更胜一筹;有的人认为锥子脸符合大众审美,是美人坯子,也有的人认为鹅蛋脸大气美丽,更平易近人。

关于具体哪个更美,就看审美主体如何去审了。

美源自于生活,源于对事物的审美感知,源于人心灵深处的体验和无限创造力。

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感知美的心理,美便无处不在。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存在教学美,克莱德·E·柯伦曾这样说“当教师更多地懂得美的素养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的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

”教学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一、何为教学中的审美?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了解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对教学美的深刻理解。

我认为,教学中的审美是教师和学生双审美主体教授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无功利、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是师生在理智和情感、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与发展的审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知识、学生与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认识与理解,教授与学习的关系外,还存在着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也就是审美关系。

其中,审美的客体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诸环节,教师和学生是审美主体且又互为客体。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不美,有可能损坏教学效果,也会破坏教学固有的美。

二、教学中为何要审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堂成功的课总给人一种艺术创造般的美感,对于这一点,一些优秀的教师说过:“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从‘美’着手,体现教学的美感性,让儿童从小受到美感的陶冶,必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

②教学美不是外部的附加物,也不是抽象美绝对概念,它就在教学过程本身,以现实的经验形式给人以精神陶冶和情感满足。

教学过程具有审美属性。

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态度,然而,审美主体究竟以何种态度、价值观、心情去审美,才能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不同的审美主体会有不同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的地位,作为教学美的审美主体,审美原因也就呼之欲出。

首先,审美是人性的需求,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美,这对于学生形成完美人格至关重要;其次,审美是一种体验,是审美主体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是一种当下的体验,教学美正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体验,是一种情感共鸣,而真正的教学美也应当是物我两忘的人生体验,是师生之间共同的情感追求;最后,审美是历史的、文化的活动,没有任何的审美能离开文化,任何审美都是建立在已知历史、文化之上,是不断发展的。

审美化教学,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而且能够丰富美感,发展创造智慧,同时,寓教于乐,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师生共同创造热烈轻松而又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教师的动情传情以及教学语言的“以情激情”;多样化、形象化、创造性教学方式的运用;审美观照与实践操作的互促促渗。

当师生真正懂得如何去领略艺术、欣赏艺术、让艺术之美融入到自身的心境与目光中,在现实生活中,便会留意身边的事物,用心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还会通过视觉将自己融入艺术氛围之中,体会其中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中如何审美——审美应具备的几点态度一般而言,审美要具备三种态度:(一)审美要抛弃科学与实用的态度,要有审美的眼光。

这是由于科学等同于理性态度,所以科学永远建立在审美的对立面,科学和理性不是审美该具备的态度。

审美是感性的、直觉性的,是直截了当的主观感受、心灵认知,是一种同情体验活动,是人生思考和感悟,而非深思熟虑、老谋深算的,不是实证主义,远离实证主义。

凡是美的,都要去实证主义,去功利,去理性算计。

审美是人与事物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是超道德、超价值的。

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弥漫着严重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教学因鲜明的目的性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它以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为最终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实现,即使有精神的需求,也是与物质生活密切挂钩。

③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应试而教学,遵循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规律,通常唯“标准答案”为正确知识标准,学习知识模式化机械化,排斥感性与创造;教师为了升学率把考试重点教给学生,学生为了升学只学考试重点,一个个成了考试机器,看似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实则失去了更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完整等,适应社会能力差;教师仅仅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只用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来看待自己的学习成果,而忽略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成长、心智逐渐成熟、人格的完善和健全。

教学过程中仿佛只存在传授和接受,反而丢失了最关键的环节——思考和反思。

太过功利化的教学,就这样失去了教与学的“美”。

一种有代表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不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记忆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的性质。

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美,不但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师生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与探究,以及促进师生人格全面健康发展。

(二)要有审美的距离,主要指审美的心理距离。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审美距离包括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

懂得审美的人,总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

审美的距离,不能太近和太远,太近、太远都会破坏美感,达不到良好的审美效应。

审美还存有“心理距离”的问题。

“心理距离”,是指人在审美时,由于经验功利,主观情感等不同,而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审美“心理距离”产生于人的思想意识。

也有些人,审美时,感情不够投入,没有进入审美对象所创设的情境中,没有受到感染,没有产生共鸣,所以,无美感可言,更不用说受到美的陶治。

在教学审美中,要丢开寻常看事物的方法,要有寻求美的恒心和毅力,要有独特的看事物、欣赏美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夸奖;学生也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教师的长处。

审美具有创造性,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东西越是美的,需要审美的心胸和技巧,要善于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美。

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改变,需要学生来发现,学生的进步和改变,也需要教师来发现,用创新的眼光来发现美,用异于他人的视角,得出创新的观点,从而获得巅峰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保持合适的审美距离。

比如,师生间现实距离的问题,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亦师亦友更有利于教学,也有人认为严师出高徒,那么本人认为,师生在课堂上应该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就是引导、指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的类似长辈的角色,学生是跟着教师的引导去主动思考和感悟的学习者的角色,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就能很好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

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不解的困惑和精彩的回答,学生也能被教师的讲解吸引、发现课堂的魅力,师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在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必然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象和教学艺术进行审美的批判。

事实上,教学是在知识信息链形成的特定气氛下师生间的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采用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一定的操作系统来传递信息,教师对各种教学变量的操控,从而使教学具备了艺术特征。

⑤要使教学获得成功,教师有必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审美角度进行考虑,向艺术借鉴一些有益的东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审美心理距离不及,会严重阻碍美感的产生。

从审美的心理距离来看,师生都带有各自的背景、经历、渴望、秉性进入教学过程,然而每个人的格调、情操、有高雅和鄙俗之分,学习意志、品质有坚韧和薄弱之别,正是这些有个性的自我,在一个学习集体中互相支持、欣赏、质疑、批评、辩论,每个人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战胜弱点,锤炼自己,在交往活动中看到“自己的各种能力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提高和完善”,⑥求知的毅力得到锻炼,求善的努力得到坚持,求美的意愿得到张扬,审视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品味,批判、否定一切假、恶、丑的东西,摒弃自身一切不美好的缺陷。

(三)要有审美的心胸。

这里是说要有三种“心”:其一,平常心。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浮躁焦虑,这是困扰个人思考、想象的主要外在因素,因此,审美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具有批判的想象力,从而找到审美的平衡点。

教学中,师生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摒弃功利主义、分数至上的陈旧教育思想。

对于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本身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主要来自人类智慧的创造性活动,这是一种积淀着人们长期实践过程的静态美、理性美,教学内容的这种美比之形式美更深刻更强烈,它在学生引起的是理智的满足。

⑦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努力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领略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情境或理性的美。

师生用平常心来面对每一次的考试筛选,用平常心来发现教与学的艺术和魅力。

其二,童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心逐渐丧失,只有童心才是不算计、不困惑,才是不焦虑、不急躁,才能获得平常心、审美感,才是幸福快乐的。

时刻保持一颗童心,来勇敢追逐与探究知识的奥秘。

世界的规律性、知识的有序性使得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而童心恰恰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从而产生出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灵感。

如果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这种审美感受,就便于他们发现、分辨和掌握这些知识,指导学生按照“美”的原则去探索“真”的知识。

对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保持一颗童心更能挖掘理性的美、科学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生态审美时,需要忘掉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童心有利于物我两忘,物我同一,有童心的观察者心灵越是敏感,越能感受到他与自然美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