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光学先进制造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又称作“航天五院”。
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
1968年2月20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CAST)成立,掀开了中国空间事业新的一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及提供优良的服务;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对外交流技术与合作。
1970年4月24日,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2003年10月,神舟5号飞船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至2003年底,研制并成功发射了5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和1艘载人飞船,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在载人飞船技术、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技术和遥感卫星技术等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院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各类应用卫星,建立了各种稳定运行的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航天器研制取得的新技术成果,移植推广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设10个研究所、一个工厂,建立了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形成了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环境试验、地面设备及应用、服务保障系统等配套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
科技部公布973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共批准94个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CB013300
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科学基础
朱向阳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
2011CB013400
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
张洪潮
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011CB013500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与安全控制
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719900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
单杰
武汉大学
教育部
2012CB720000
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
崔平远
北京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CB720100
大型客机座舱内空气环境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陈清焰
天津大学
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祝之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2CB517900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
夏昆
中南大学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
2012CB518000
重大心血管疾病相关GPCR新药物靶点的基础研究
肖瑞平
北京大学
教育部
2012CB518100
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付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2012CB518200
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
范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长春光机所专业简介
长春光机所硕士招生专业介绍『来源:人事教育处』『时间: 2009-09-21 』『字体: 大中小』『打印』一、凝聚态物理专业(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以超快速、高分辩激光光谱技术和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以发光学凝聚态物质中的激发态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
重点研究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发态的性质、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和显示器件中的发光及相关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1.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器件与物理研究宽禁带Ⅱ—Ⅵ族半导体薄膜和纳米材料的制备、物理及其在发光二极管,激光器,探测器,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子器件上的应用。
2.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优化设计理论、关键工艺技术、激光及其应用物理。
3.先进稀土发光材料物理器件研究以稀土、过渡族离子为代表的分立中心的发光性质和相互间的能量传递规律,设计制备以新型照明、显示、光存储等为应用目标的各种先进稀土发光材料与器件。
4.半导体探测材料与器件研究AIGaN深紫外光电探测器、InGaAs短波红外光电探测器、新型太阳能电池等光电转换材料、物理与器件。
5.发光及平板显示器件研究高亮度白色发光二极管、液晶微显示及场发射平板显示器件及物理。
6.有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新型多功能有机过渡金属光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有机电致发光、有机电泵激光、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与照明技术。
7.功能发光纳米材料、物理及应用研究研究生物功能化发光纳米载体构建技术、物理及应用;发光纳米生物示踪技术和光纤生物传感器;发光纳米材料制备和新一代发光显示器件。
本专业招收物理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二、光学专业(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应用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学技术中心为依托开展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短波光学主要研究:极紫外和软X射线多层膜技术、光源技术、同步辐射光束线技术、辐射计量技术、极紫外投影光刻技术、紫外光学遥感仪器成像探测技术、空间极紫外太阳望远镜、月基极紫外成像仪及“日盲”紫外成像探测技术等。
第6章-先进光学制造技术
hfutof@
5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v6.2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è一、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背景
• •
LOGO
(一)美国的概况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率先提出先进制造技术这个概念, 并于1994年列为国家预算重点扶持的唯一领域,投入14亿美 元研究经费,旨在确立美国在世界制造业的领导地位。这一 计划集中体现四个方面:设计技术;制造工艺;以信息技术 为主线的辅助技术和制造基础设施。 • (二)日本的概况 • 日本在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三个“振兴法”基础上, 于1990年提出了IMS计划,旨在将日本的制造技术与美国的软 件技术、欧洲的精密仪器仪表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先进的IMS。 1993年,日本、美国在东京建立了一个世界级制造中心,总 投资10亿美元,侧重发展五大项目:全功能型通用控制系 统.力Ⅱ工过程无污染制造;全局性CE;设计制造知识库与 快速成型技术。项目的承担单位涉及73家企业和63所大学和 研究机构,至今日本IMS计划总投资已累计达40亿美。。
hfutof@
14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LOGO
hfutof@
15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学加工》 Optical Fabrication 课程公共邮箱:hfutof@
光学 加工
v本章结束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光学加工》 Optical Fabrication 课程公共邮箱:hfutof@
光学 加工
v第6章
先进光学制造技术
讲授:郎贤礼 单位: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HFUT)
v本章内容
LOGO
1 2 3 4
概述 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概况 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发展概况 分类及发展方向
光学工程学科介绍
光电技术研究所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光学工程英文名称: Optical Engineering一、学科概况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主干学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铸造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及非线性光学,揭示了光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
随着激光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崛起,光学工程已经发展成为以光学为主,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
这些学科分支不仅使光学工程产生了质的跃变,而且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
近年来,新的光学工程学科领域还在不断涌现,如自适应光学技术、微纳光学技术、微电子光学技术、生物医学光学技术等。
光电所从1981年开始招收培养光学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1997年开始招收培养光学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2010年开始招收培养光学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发展至今,该学科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百人计划入选者、杰出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70余人,拥有国家863、973、国家02重大专项等若干项目,经费充足,为社会输送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约150人,硕士生200余人,该学科在读研究生130余人。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在光学工程学科多个传统和新兴领域建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点,专业师资雄厚,学科平台先进。
建有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束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等9个创新实验室/研究室,以及中科院成都几何量及光电精密机械测试实验室;还建有精密机械制造、先进光学研制、轻量化镜坯研制、光学工程总体集成、质量检测等5个研制中心,以及制造保障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2个技术保障中心。
大型轻量化空间光学系统用反射镜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
化 空 向 光 辱 饶 用
造 技 术 的 研 勿 递 展
1 引 言
表 1 N S 的主 要 性 能 指 标 G ̄ F 主反 射镜 口径
波 长
8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6堋 一1 } .} 0 堋
19 9 9年 5月 , 国马歇 尔空 间飞 行 中心进 行 美 了 重 组 , 成 立 了 空 间 光 学 制 造 技 术 中 心 (O C 。此 次重 组加 强 了马歇 尔 空 间飞 行 中心 S MT )
反射 镜 的基体 项 目。
在 轨 的方式 进行 维 护和 修理 。
该项 目中一个 最 为关 键 的问题 是 在 降低 主 反
F r l inp aeA/ omuao hs( B) t
l
PDR/N AR CD R
Imth meoa pnns lt e eap i
1 0 1 0 l 0 0人 !. 5 6 7 f 8
性
评 审 ,这时 图纸基 本 完成 ,评 审通 过后 即开始 制 造 。L D是发 射 准备 日期 , H T退 役前 , G T R 在 S N S 必 须进 入 轨道 并 且 开始 收集 数据 , 意 味着 2 0 这 09 年 以前必 须 完成 发射 任 务 。 由于反 射镜 是 空 间望
寿 命
热 环 境 轨 道
5年 ( 目标 为 l ) O年
<5 K被 动 冷 却 0 L 2
在 光学 方面 的研 究 工作 。 程管 理局 的光学 分 部 , 工
X射线 标 定实 验室 ( R F 和与薄 膜光 学元 件 、 X C ) 分
块 组 合光 学 元 件 和主 动 光学 元件 有 关 的先 进 理论 射 镜 重量 的 同时 降低 其 制 造成 本 。 其 目标 是 以 与
2016年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解析
面向公共安全的跨媒体计算理论与方法
庄越挺
浙江大学
教育部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316500
基于新一代测序的生物信息学理论与方法
张学工
清华大学
教育部
2012CB416600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翟明国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12CB416700
朱合华
同济大学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
2012CB025900
高聚物成型模拟及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申长雨
郑州大学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026000
高端压缩机组高效可靠及智能化基础研究
高金吉
北京化工大学
教育部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026100
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
马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低品质煤大规模提质利用的基础研究
刘炯天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215000
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
卢春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012CB215100
大规模风力发电并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袁小明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2012CB215200
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
2012CB026200
应用FRP实现重大工程结构高性能与长寿命的基础研究
吴智深
东南大学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教育部
2012CB113900
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简介-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中心.doc
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中心GIT – Geo-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一、中心概况上海交通大学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中心(GIT),致力于地理空间事件认知理论与技术的进展,为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进展提供关键技术与智力支持。
GIT中心中近期的进展目标是在微波图像解译、多模导航应用技术、超高速光彩样与高精度光处置等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微波图像智能计算、地理空间目标事件认知等方向在国内外产生学术影响;GIT的久远进展目标是在SMART微波成像认知、SMART多模自主导航应用服务等方向维持国际先进水平。
GIT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微波成像●遥感图像理解●多模导航●空间光信号处置●信号处置SoCGIT中心现有专职和兼职教师、博士后与专职研究人员共30多人,硕士生和博士生70多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15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1人。
中心主任:郁文贤教授。
二、中心学术顾问委员会GIT中心聘用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作为中心的学术顾问。
中心学术顾问委员会主要为中心的进展计划、工作进展、重大科研任务等提供技术咨询与建议。
学术顾问委员会每一年组织一次活动,听取中心主任汇报中心主要工作并提供学术评价意见。
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李德仁教授,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教授,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学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吴一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电子所;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于起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吴曼青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电38所龚健雅教授、武汉大学鲍虎军教授、浙江大学陆建华教授、清华大学房建成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科学研究1、研究方向与责任教授(1)智能微波成像刘兴钊教授研究微波紧缩感知成像、SMART成像探测等新型微波成像体制与面向解译与应用的微波成像数据处置技术,更灵活、有效的获取关于目标与环境的微波特征信息,提高微波成像与处置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自适应能力,扩大微波成像的应用范围与适用性。
SLM无掩模光刻技术的研究
SLM无掩模光刻技术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光刻技术作为半导体制造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其中,无掩模光刻技术以其灵活性和高效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SLM(空间光调制器)无掩模光刻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本文将简要介绍光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引出无掩模光刻技术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SLM无掩模光刻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SLM的工作原理、光场调控方式以及其在无掩模光刻中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SLM无掩模光刻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如光源选择、光场调控精度、系统稳定性等,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同时,对SLM无掩模光刻技术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分辨率、生产效率、成本等方面,以全面展示其优势和挑战。
本文将展望SLM无掩模光刻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在未来微电子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
对SLM无掩模光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SLM无掩模光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的进步。
二、SLM无掩模光刻技术原理SLM无掩模光刻技术,全称为空间光调制器无掩模光刻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微纳加工技术,它摒弃了传统的光刻技术中必须依赖物理掩模(掩膜)的步骤,从而大大提高了制造效率与灵活性。
SLM无掩模光刻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到空间光调制器、光源、投影物镜和涂有感光材料的基底等关键组件。
空间光调制器是该技术的核心,它能够对入射的光波前进行动态调制,将所需的图案信息编码到光波中。
空间光调制器通常由像素阵列构成,每个像素能够独立控制光波的振幅、相位或偏振状态,从而实现对光波的精确调制。
这种调制能力使得SLM无掩模光刻技术能够在无需更换物理掩模的情况下,快速切换和生成不同的图案。
光源则提供了进行光刻所需的能量。
常用的光源包括可见光、紫外光甚至是深紫外光,其波长决定了光刻的分辨率和加工精度。
先进制造技术试题库(附答案)
先进制造技术复习题一、填空题1.先进制造技术包含主体技术群、支撑技术群和制造技术环境三个技术群。
2.先进制造基础技术的特点除了保证优质、高效、低耗外,还应包括无污染。
3.微细加工中的三束加工是指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
4.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5.超高速机床主轴的结构常采用交流伺服电动机内置式集成结构,这种主轴通常被称为空气轴承主轴。
6.快速原型制造常用的工艺方法光固化成形,叠层实体制造,选择性激光烧结,熔融沉积制造。
7.虚拟制造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持,在产品设计或制造系统的物理实现之前,就能使人体会或感受到未来产品的性能或者制造系统的状态,从而可以作出前瞻性的决策与优化实施方案。
8.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细制作方法有外延生长,氧化,光刻,选择扩散,真空镀膜。
9.优化设计的两个前提条件以数学规划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基础。
10.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熔丝沉积成形法通常采用的原材料是热塑性材料。
,和绿色1.高速加工机床的进给系统机构大多采用(a)a.直线电机b.滑动丝杠传动机构c.摩擦传动机构2.机床进给伺服系统常用的检测角位移的原件是(d)a.感应同步器;b.光栅;c.容栅;d.脉冲编码器3.ERP的含义是(c)a.制造资源计划b.物料需求计划c.企业资源计划d.产品数据管理4.下列哪种说法不符合绿色制造的的思想(c)a.对生态环境无害b.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c.为企业创造利润5.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强调(c)a.企业的经营管理b.企业的虚拟制造c.企业的功能集成6.FMS非常适合(c)a.大批大量生产方式b.品种单一、中等批量生产方式c.多品种、变批量生产方式7.在进行纳米级测量非导体的零件表面形貌时,常采用的测量仪器为(c)a.光学显微镜b.扫描隧道显微镜c.原子力显微镜8.光刻加工的工艺过程为:(c)a.①氧化②沉积③曝光④显影⑤还原⑦清洗b.①氧化②涂胶③曝光④显影⑤去胶⑦扩散c.①氧化②涂胶③曝光④显影⑤去胶⑦还原9.光刻加工采用的曝光技术中具有最高分辨率的是(c)a.电子束曝光技术b.离子束曝光技术c.X射线曝光技术10.硅微体刻蚀加工和硅微面刻蚀加工的区别在于(a)a.体刻蚀加工对基体材料进行加工,而面刻蚀加工不对衬底材料进行加工;b.体刻蚀加工不对基体材料进行加工,而面刻蚀加工对衬底材料进行加工;c.体刻蚀加工可获得高纵横比的结构,而面刻蚀加工只能获得较低纵横比的结构;11.工业机器人有多种分类方式,下列不属于按驱动方式分类的是(d)a.气压传动机器人;b.液压传动机器人;c.电器传动机器人;d.智能机器人;12.在进行纳米级测量两个导体的表面形貌时,常采用的测量仪器为(b)a.电镜b.扫描隧道显微镜c.图像处理技术13.微细加工技术中的刻蚀工艺可分为下列哪两种(b)a离子束刻蚀、激光刻蚀b.干法刻蚀、湿法刻蚀c.溅射加工、直写加工14.衡量机器人技术水平的主要指标是(a)a.自由度b.工作空间c.提取重力d.运动速度15.a.集中控制方式b.主从控制方式c.分散控制方式d.点位式16.CIMS的两个支撑子系统是(c)a.工程设计自动化子系统、管理信息子系统;b.制造自动化子系统、质量保证子系统c.计算机网络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17.下列不是制造自动化分系统的是(a)1、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与通信、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能源及现代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2023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附件12023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征求意见稿)一、面上、青年项目A计算机科学AOl计算机系统结构A02计算机网络A03计算机软件A04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A05网络空间安全与区块链A06大数据与数据挖掘A07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A08认知计算与类脑计算A09计算机应用技术B信息与通信技术BOl通信系统与技术B02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处理B03数字视、音频技术B04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B05电子学与电子器件B06半导体与集成电路B07电路与系统BO8电磁场与微波技术B09物联网BlO传感器技术C自动化科学COl自动控制理论C02先进控制技术C03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系统C04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装置C05导航、制导与控制D机械学与制造科学DOl机器设计与机构学D02机械动力学D03机械结构强度学D04微纳机械系统D05机械测量技术与仪器D06机械仿生学与生物制造D07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D08智能制造技术D09航空航天装备制造E光学与光电子学EOl新型光源及其应用E02新型光学与光电子学效应、光电子器件E03光电信息系统E04量子光学E05海洋光学E06环境光学F材料科学FOl金属材料F02无机非金属材料F03有机高分子材料F04半导体材料与量子材料F05纺织与膜材料F06智能与仿生材料F07复合材料F08材料成型与加工F09材料科学领域共性关键问题G化学与化学工程科学GOl合成化学G02化学理论与机制G03催化与表界面化学G04材料化学G05能源化学G06环境化学G07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GO8化学生物学G09化学测量学H能源科学HOl常规能源H02新能源与再生能源H03能源储存与转化H04节能与能源回收H05智能电网J环境科学与工程JOl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利用J02大气污染控制与全球气候变化J0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J04土壤污染修复与管控J05环境污染识别与风险预测J06环境系统分析与环境管理J07环境毒理及健康J08环境生态工程K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KOl建筑物理与环境控制K02城市交通与市政工程K03工程结构安全与防灾K04建筑材料、设备及技术K05智能建造装备与技术K06绿色低碳与智慧城市K07港口、海岸及海洋工程KO8海洋技术与船舶工程K09水利工程1.医学1.Ol内科学1.02外科学1.03妇产科学1.04儿科学1.05肿瘤学1.06口腔医学1.07眼科学1.08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1.09中西医结合和中医学1.lO预防医学与卫生学1.ll基础医学1.12免疫学1.l3干细胞与再生医学M医药MOl创新医药M02药物制剂MO3药理学M04中药和天然药物N生物医学工程NOl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N02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N03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N04医学影像与诊断N05智能医学工程N06创新医疗器械N07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R生物技术ROl生物制造技术R02工业生物技术R03海洋生物技术R04仿生工程技术R05生物技术及应用基础S农业科学与工程SOl农业资源环境与植物保护S02作物学与园艺学S03畜牧学、兽医学与水产学S04食品科学与技术S05农业生物技术S06智慧农业T基础科学TOl数学T02物理学T03化学T04生物学T05天文学T06地球科学T07管理科学T08其他基础学科U交叉科学UOl物质科学领域U02智能与智造领域U03生命与健康领域U04融合科学领域二、重点项目A信创领域1.研究目标聚焦信创领域,加强创新性、引领性基础研究。
光学陀螺仪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光学陀螺仪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光学陀螺仪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惯性导航技术,其主要采取光路循环干涉技术,用光信号来代替机械部件,在导航、定位、慢速运动控制、地震监测、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光学陀螺仪原理光学陀螺仪主要基于萨格诺夫效应、磁效应和加速度效应等自由旋转体的陀螺效应构建而成,它的精度比传统的陀螺高数个数量级,达到了10^-9~10^-10。
光学陀螺仪首先将一束光通过光纤引出,然后由两个旋转同向光学耦合体分别接收到,经过光路干涉后产生了一定的相位差,在旋转时该相位差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与旋转的速度和方向有关,因此通过测量相位差的变化可以得到陀螺的旋转量和方向,进而实现高精度的导航控制。
二、光学陀螺仪实验研究为了验证光学陀螺仪理论的正确性及其应用的可行性,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1)陀螺效应测量实验为了测量陀螺效应对干涉光路相位的影响,可以采用振动光门控技术,即在定频率、定相位、定幅度的振动光束作用下,测量干涉信号的变化,从而获得陀螺作用所导致的光路相位干涉信号。
(2)光功率补偿实验为了减弱光功率对陀螺仪精度的影响,可以采用光功率补偿技术,即通过在光纤附加一定的光衰减器,以达到光功率的平衡,从而减少相位变化数值的影响,提高陀螺仪的精度。
(3)光纤陀螺仪系统实验为了验证光纤陀螺仪系统的实用性,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现场实验,测试其在各种环境下的导航和定位效果,同时也对其系统结构、监测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完善和优化。
三、光学陀螺仪的应用前景由于光学陀螺仪的精度非常高,特别是在高速旋转和强震动情况下仍能保持极高的精度,因此它在航空、航天、海洋、自由空间通讯、地震监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由于光学陀螺仪采用光信号代替机械部件,因此它具有体积小、无惯性矩、无摩擦、寿命长、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可以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综上所述,光学陀螺仪是一项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惯性导航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期待着更多国内外科学家的深入探索与研究,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提升与推广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光学材料 国家重大战略
光学材料国家重大战略
光学材料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领域:光学材料是制造先进武器装备的基础,如军用望远镜、侦察卫星、导弹制导系统等。
通过提高光学材料的性能,可以提高武器装备的观测、侦察和打击能力,为国家的国防建设提供关键支持。
2. 空间科技:光学材料在空间科技领域应用广泛,如卫星通信、太空探测、天文学研究等。
通过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光学材料,可以制造出高性能的空间光学仪器,为国家的空间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 新能源领域:光学材料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具有广泛应用,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热利用等。
通过提高光学材料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可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进步,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支持。
4. 生物医学领域:光学材料在生物医学成像、光谱分析、激光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创新光学材料的研发,可以提高医学成像的分辨率和准确率,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5. 信息安全领域:光学材料在信息安全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光学加密、光学伪装等。
通过研究和发展光学材料的特性,可以开发出更安全可靠的光学加密技术和伪装材料,为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光学材料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提高国家在上述领域的竞争力,需要加强光学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促进光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制造概述
4.3 现代制造的科学基础
制造智能学 人工智能特别是计算智能在制造系统 及其各环节的广泛应用以及制造知识的获 取、表示、存储和推理成为可能,导致出 现了制造智能和制造技术的智能化。制造 智能主要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 能加工、智能操作、机器人、智能控制、 智能工艺规划、智能测量和诊断等多方面。 基于制造智能的智能化制造系统是制造系 统的发展方向,被成为21世纪的制造系统。
1.1 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
制造 所谓制造,是一种将有关资源(如物 料、能量、资金、人力资源、信息等) 按照社会的需求转变为新的有更高应 用价值的资源(如有形的物质产品和 无形的软件、服务等产品)的行为和 过程。
1.1 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
概念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 四大特性:
2.制造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
社会历史发展走向
2.制造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
科技革命历程
3.制造学科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现代制造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现代制造 学科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 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 托 , 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 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1.2 制造系统的概念模型
制造系统的发展主要由五大要素决定, 即资源输入、资源输出、资源转换、机制和 控制。
制 造 系 统 的 基 本 模 型
1.2 制造系统的概念模型
案例1 制造型企业运行模型
1.2 制造系统的概念模型
案例2 供应链制造系统
1.2 制造系统的概念模型
案例3 网络化球制造系统模型
现 代 制 造
主讲教师: 赵 继 教 授 张雷教授 曲兴田副教授 学 时: 40 学 分: 2
2020年中国光学基础研究十大进展
2020年中国光学基础研究⼗⼤进展来源:⽹络信息综合1.基于超构透镜阵列的⾼维量⼦纠缠光源由南京⼤学祝世宁(院⼠)、王振林(教授)、张利剑(教授)和王漱明(副教授)团队、⾹港理⼯⼤学蔡定平(教授)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学任希锋(副教授)团队和华东师范⼤学李林研究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通过结合超构透镜阵列与⾮线性晶体光效应的物理过程,成功制备出了⾼维路径纠缠光源和多光⼦光源。
他们的研究报告“基于超构透镜阵列的⾼维纠缠和多光⼦量⼦光源”于2020年6⽉26⽇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随着光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线性光学过程的纠缠量⼦光源在维度扩展以及光⼦数增加⽅⾯所⾯临的光学系统复杂、可集成度低、稳定性弱等问题,制约着光量⼦信息处理的⼤规模集成。
⼀种称为“超构表⾯”的微结构薄膜材料为量⼦光源及光量⼦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新路径。
科研团队将超构透镜与⾮线性光学晶体(β相偏硼酸钡晶体,简称BBO晶体)组合在⼀起,构成全新的超构表⾯量⼦光源系统。
他们设计并制备出10×10超构透镜阵列,使⽤泵浦激光⼊射到该系统:让超构透镜阵列将泵浦激光均分成10×10份,并在BBO晶体中聚焦;聚焦的泵浦光在BBO 中发⽣⾃发转换,从⽽产⽣⼀系列信号/闲置光⼦对。
理论上,这⼀由超构透镜与BBO晶体组合在⼀起所制备出的路径纠缠光⼦的维度是100维。
如果增加透镜阵列数,纠缠光⼦的维度还可以进⼀步提⾼。
他们⽤波长404 nm的连续激光作为泵浦光,测量超构透镜阵列中的不同超构透镜产⽣的光⼦之间的纠缠特性,所得到的⼆维、三维以及四维路径纠缠态的保真度分别达到98.4%、96.6%和95.0%。
⽽且,超构透镜具有灵活的光场调控能⼒,可以对光场的相位、偏振、振幅等集成调控,从⽽进⼀步调制纠缠态。
该系统也可以⽤于制备简易紧凑的多光⼦源。
实验中科研⼈员利⽤415 nm的飞秒激光作为泵浦源,分别测量了由该系统制备的4光⼦和6光⼦的符合曲线,并展⽰了4光⼦Hong-Ou-Mandel⼲涉的结果,得到很⾼的⼲涉对⽐度。
先进光学制造概论
现代光学制造工程概论光学制造系统是制造系统在光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唯一不同的在于此处制造系统对象是光学制造工程系统。
它具有一切制造系统所拥有的性质,信息特征和性质都有一般制造系统的信息有高度一致性。
现代光学制造工程以信息科学为主导、以现代光科学与制造科学理论与技术为基础,以服务和支撑国家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多科学前沿领域的发展为主旨,以工程科学与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为基点,研究现代光学制造相关科学与技术在更高层次上的应用和集成规律。
它是光科学与制造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侧重于现代光学制造工程学的研究,服务于现代光学制造的建设与发展。
现代光学制造工程具有适用性,集成性,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等基本特点。
现代光学制造具有典型的极端制造特征,“一大一小”形象的概括了现代光学制造工程向两个相反的极端方向上的发展,这同当代科学发展规律相吻合。
人类社会对于宇宙和大自然的永无止境的探索牵引了“一大”制造不断发展。
不断细化的纳米制造技术,一步步把人类社会带入原子、分子科学技术的“一小”时代。
纳米科技的标志性特征定义为0.1~100nm尺度范畴的纳米材料和功能器件制造。
“制造”是“一大一小”这两个极端制造领域永恒的主题。
从大制造理论看有包括“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光学制造。
自下而上制造原理属于一种不断细化的去除或剪裁,以机械制造模式为主流。
自下而上属于纳米科技基本概念,强调依靠分子的自组装而实现制造。
超大型、超复杂光学制造工程主要有:天文光学与空间光学大型光学制造工程、惯性约束核聚变大型光学制造工程。
从本质而言,空间望远镜是基地天文望远镜向空间轨道上的延伸。
现代天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依托地、空结合的观测手段,覆盖射电、红外、可见、紫外到X 射线和射线等全部电磁辐射波段的全新的宇宙科学,考察到150亿光年空间深度的天象。
大型光学制造工程成为推动天文光学望远镜计划和空间望远镜计划发展的环节,创新是推动大型光学制造工程发展的基本源泉,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没有终点,大型光学制造工程的发展永无止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
F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01 信息论F0102 信息系统F0103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4通信网络F0105移动通信F0106 空天通信F0107 水域通信F0108 多媒体通信F0109 光通信F0110 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处理F0111 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12雷达原理与雷达信号F0113 信息获取与处理F0114 探测与成像F0115 图像处理F0116图像表征与显示F0117 多媒体信息处理F0118 电路与系统F0119电磁场F0120电磁波F0121 微波光电子F0122物理电子学F0123 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F0124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F0125 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F02 计算机科学F0201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F0202 计算机软件F0203计算机体系结构F0204计算机硬件技术F0205 计算机应用技术F0206 信息安全F0207计算机网络F03 自动化F0301控制理论与技术F0302控制系统F0303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F0304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F0305生物系统分析与调控F0306检测技术及装置F0307导航、制导与控制F0308智能制造自动化理论与技术F0309机器人学与机器人技术F0310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F04 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F0401 半导体材料F0402集成电路设计F0403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4 半导体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5 半导体物理F0406 集成电路器件、制造与封装F0407微纳机电器件与控制系统F0408 新型信息器件F05 光学与光电子学F0501光学信息获取、显示与处理F0502 光子与光电子器件F0503 传输与交换光子学F0504红外与太赫兹物理及技术F0505 非线性光学与梁子光学F0506 激光 F0507 光谱技术F0508 应用光学F0509 光学和光电子材料F0510 空间光学F0511 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F0512 生物、医学光学与光子学F0514 能源与照明光子学F0514 维纳光子学F0515 光子集成技术与器件F0506 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F06 人工智能F0601 人工智能基础F0602 机器学习F0603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F0604 自然语言处理F0605知识表示与处理F0606智能系统与应用F0607人知与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F07 交叉学科中的信息科学F0701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F0702信息与数学交叉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F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01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F010101信息论F010102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F010103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F010104网络服务理论与技术F010105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F010106认知无线电F0102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1网络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2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3空天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4多媒体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5光、量子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6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3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0301多维信号处理F010302声信号分析与处理F010303雷达原理与技术F010304雷达信号处理F010305自适应信号处理F010306人工神经网络F0104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401图像处理F010402图像理解与识别F010403 多媒体信息处理F010404探测与成像系统F010405信息检测与估计F010406 智能信息处理F010407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08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09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10传感信息提取与处理F0105电路与系统F010501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F010502电路故障检测理论与技术F010503电路网络理论F010504高性能电路F010505非线性电路系统理论与应用F010506功能集成电路与系统F010507功率电子技术与系统F010508射频技术与系统F010509电路与系统可靠性F0106电磁场与波F010601电磁场理论F010602计算电磁学F010603散射与逆散射F010604电波传播F010605天线理论与技术F010606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技术F010607微波集成电路与元器件F010608太赫兹电子技术F010609微波光子学F010610电磁兼容F010611瞬态电磁场理论与应用F010612新型介质电磁特性与应用F0107物理电子学F010701真空电子学F010702量子、等离子体电子学F010703超导电子学F010704相对论电子学F010705纳电子学F010706表面和薄膜电子学F010707新型电磁材料与器件基础研究F010708分子电子学F010709有机、无机电子学F0108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F010801电磁场生物效应F010802生物电磁信号检测与分析F010803生物分子信息检测与识别F010804生物细胞信号提取与分析F010805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F010806生物系统信息网络与分析F010807生物系统功能建模与仿真F010808仿生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809系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F010810医学信息检测方法与技术F0109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F010901机械传感机理与信息检测F010902气体、液体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3压电、光电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4生物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5微纳米传感器原理与集成F010906多功能传感器与综合技术F010907新型敏感材料特性与器件F010908新型传感器理论与技术F010909传感信息融合与处理F02计算机科学F0201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理论计算机科学F020102新型计算模型F020103计算机编码理论F020104算法及其复杂性F020105容错计算F020106形式化方法F020107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F0202计算机软件F020201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F020202软件工程F020203程序设计语言及支撑环境F020204数据库理论与系统F020205系统软件F020206并行与分布式软件F020207实时与嵌入式软件F020208可信软件F0203计算机体系结构F020301计算机系统建模与模拟F020302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性能评测F020303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评估F020304并行与分布式处理F020305高性能计算与超级计算机新型计算系统F020307计算系统可靠性F020308嵌入式系统F0204计算机硬件技术F020401测试与诊断技术F020402数字电路功能设计与工具F020403大容量存储设备与系统F020404输入输出设备与系统F020405高速数据传输技术F0205计算机应用技术F020501计算机图形学F020502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F020503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F020504生物信息计算F020505科学工程计算与可视化F020506人机界面技术F020507计算机辅助技术F020508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F020509人工智能应用F020510信息系统技术F020511信息检索与评价F020512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新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研究F0206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F020601计算语言学F020602语法分析F020603汉语及汉字信息处理F020604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F020605机器翻译理论方法与技术F020606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F0207信息安全F020701密码学F020702安全体系结构与协议F020703信息隐藏F020704信息对抗F020705信息系统安全F0208计算机网络F02080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F020802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F020803网络资源共享与管理F020804网络服务质量F020805网络安全F020806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技术F020807网络行为学与网络生态学移动网络计算F020809传感网络协议与计算F03自动化F0301控制理论与方法F030101线性与非线性系统控制F030102过程与运动体控制F030103网络化系统分析与控制F030104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F030105混杂与多模态切换系统控制F030106时滞系统控制F030107随机与不确定系统控制F030108分布参数系统控制F030109采样与离散系统控制F030110递阶与分布式系统控制F030111量子与微纳系统控制F030112生物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F030113最优控制F030114自适应与学习控制F030115鲁棒与预测控制F030116智能与自主控制F030117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F030118系统建模、分析与综合F030119系统辨识与状态估计F030120系统仿真与评估F030121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F0302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F030201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F030202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F030203复杂系统及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F030204系统生物学中的复杂性分析与建模F030205生物生态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F030206社会经济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F030207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F030208管控一体化系统F030209智能交通系统F030210先进制造与产品设计F030211系统安全与防护F030212系统优化与调度F030213系统可靠性理论F0303导航、制导与传感技术F030301导航、制导与测控F030302被控量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3生物信息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4微弱信息检测与微纳传感器技术F030305多相流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6软测量理论与方法F030307传感器网络与多源信息融合F030308多传感器集成系统F0304模式识别F030401模式识别基础F030402特征提取与选择F030403图像分析与理解F030404语音识别、合成与理解F030405文字识别F030406生物特征识别F030407生物分子识别F030408目标识别与跟踪F030409网络信息识别与理解F030410机器视觉F030411模式识别系统及应用F0305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F030501人工智能基础F030502知识的表示、发现与获取F030503本体论与知识库F030504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F030505逻辑、推理与问题求解F030506神经网络基础及应用F030507进化算法及应用F030508智能Agent的理论与方法F030509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F030510智能搜索理论与算法F030511人机交互与人机系统F030512智能系统及应用F0306机器人学及机器人技术F030601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F030602机器人导航、定位与控制F030603智能与自主机器人F030604微型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F030605仿生与动物型机器人F030606多机器人系统与协调控制F0307认知科学及智能信息处理F030701知觉与注意信息的表达和整合F030702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F030703感知、思维与语言模型F030704基于脑成像技术的认知功能F030705基于认知机理的计算模型及应用F030706脑机接口技术及应用F030707群体智能的演化与自适应F04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F0401半导体晶体与薄膜材料F040101半导体晶体材料F040102非晶、多晶和微纳晶半导体材料F040103薄膜半导体材料F040104半导体异质结构和低维结构材料F040105SOI材料F040106半导体材料工艺设备的设计与研究F040107有机/无机半导体复合材料F040108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F0402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F040201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与IP复用技术F040202模拟/混合、射频集成电路设计F040203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低功耗设计F040204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理论与CAD技术F040205纳米尺度CMOS集成电路设计理论F040206系统芯片SoC的验证与测试理论F040207MEMS/MCM/生物芯片建模与模拟F0403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301半导体发光器件F040302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光探测器F040304光集成和光电子集成F040305半导体成像与显示器件F040306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太阳电池F040307基于柔性衬底的光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308新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309光电子器件封装与测试F0404半导体电子器件F040401半导体传感器F040402半导体微波器件与集成F040403半导体功率器件与集成F040404半导体能量粒子探测器F040405半导体电子器件工艺及封装技术F040406薄膜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407新型半导体电子器件F0405半导体物理F040501半导体材料物理F040502半导体器件物理F040503半导体表面与界面物理F040504半导体中杂质与缺陷物理F040505半导体输运过程与半导体能谱F040506半导体低维结构物理半导体光电子学F040508自旋学物理F040509半导体中新的物理问题F0406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F040601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工艺技术与相关材料F040602GeSi/Si、SOI和应变Si等新结构集成电路F040603抗辐射集成电路F040604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与可制造性F040605芯片制造专用设备研制中的关键技术F040606先进封装技术与系统封装F040607纳米电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F0407半导体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1微纳机电系统模型、设计与EDAF040702微纳机电系统工艺、封装、测试及可靠性F040703微纳机电器件F040704RF/微波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5微纳光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6芯片微全分析系统F0408新型信息器件F040801纳米结构信息器件与纳电子技术F040802基于分子结构的信息器件F040803量子器件与自旋器件超导信息器件F040805新原理信息器件F05光学和光电子学F0501光学信息获取与处理F050101光学计算和光学逻辑F050102光学信号处理与人工视觉F050103光存贮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104光全息与数字全息技术F050105光学成像、图像分析与处理F050106光电子显示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2光子与光电子器件F050201有源器件F050202无源器件F050203功能集成器件F050204有机/聚合物光电子器件与光子器件F050205光探测材料与器件F050206紫外光电材料与器件F050207光子晶体及器件F050208光纤放大器与激光器F050209发光器件与光源F050210微纳光电子器件与光量子器件F050211光波导器件F050212新型光电子器件F0503传输与交换光子学F050301导波光学与光信息传输F050302光通信与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器件F050303自由空间光传播与通信关键技术F050304光学与光纤传感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305光纤材料及特种光纤F050306测试技术F050307光开关、光互连与光交换F0504红外物理与技术F050401红外物理F050402红外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F050403红外探测、传输与发射F050404红外探测材料与器件F050405红外成像光谱和信息识别F050406红外技术新应用F050407红外遥感和红外空间技术F050408太赫兹波技术及应用F0505非线性光学与量子光学F050501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应用F050502光学频率变换F050503光量子计算、保密通讯与信息处理F050504光学孤子与非线性传播F050505强场与相对论的非线性光学F0506激光F050601激光物理F050602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F050603超快光子学与超快过程F050604固体激光器件F050605气体、准分子激光F050606自由电子激光与X射线激光F050607新型激光器件F050608激光技术及应用F0507光谱技术F050701新型光谱分析法与设备F050702光谱诊断技术F050703超快光谱技术F0508应用光学F050801光学CAD与虚拟光学F050802薄膜光学F050803先进光学仪器F050804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F050805微小光学器件与系统F050806光度学与色度学F050807自适应光学及二元光学F050808光学测量中的标准问题F050809制造技术中的光学问题F0509光学和光电子材料F050901激光材料F050902非线性光学材料F050903功能光学材料F050904有机/无机光学复合材料F050905分子基光电子材料F050906新光学材料F0510空间光学F051001空间光学遥感方法与成像仿真F051002空间目标光学探测与识别F051003深冷空间光学系统与深冷系统技术F051004空间激光应用技术F051005光学相控阵F0511大气与海洋光学F051101大气光学F051102激光遥感与探测F051103水色信息获取与处理F051104水下目标、海底光学探测与信息处理F051105海洋光学F0512生物、医学光子学F051201光学标记、探针与光学功能成像F051202单分子操控与显微成像技术F051203生命系统的光学效应及机理F051204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F051205生物组织光谱技术及成像F051206新型医学光学诊疗方法与仪器F0513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空间光学先进制造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李圣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起止年限:2011.11-2016.8依托部门:国防科技大学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以新一代大口径、轻量化、复杂面形、纳米精度为特点的空间光学元件制造技术为研究对象,围绕大镜轻量化、高精度面形加工、复杂面形检测与评价等关键环节,揭示空间光学制造全过程的科学规律,建立和发展以超精、高效、可控自动化为特色的光学制造新方法和核心技术体系。
开展以下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科学问题一:功能结构材料空间光学镜体轻量化定量反演设计与复合能场作用的结构创成机制大镜轻量化带来了空间光学元件由光学性能约束向光学力学性能复合约束的革命性变化。
大镜镜坯制造经历镜体设计、减重加工和表面成形等关键工序,将设计、加工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可制造性条件下的反演设计和镜体的高稳定制造技术。
针对新材料和极度轻量化要求,分析镜体刚度和局部刚度的受控条件,研究基于力学性能要求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分析制造过程应力应变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可制造性条件约束下的创新构型反演设计方法;研究复合能场作用下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的去除机理,探索轻量化结构生成的应力应变调控机制及其加工方法;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理论,研究超硬SiC材料微磨机理,分析大镜微磨条件下砂轮磨损的钝化规律,提出砂轮在线修锐方法和恒压控时磨削工艺,形成光学表面生成的优化工艺方法;实现轻量化和结构刚度、整体质量和局部刚度、结构形状和可制造性、能场复合和损伤调控等条件下的有效协同制造。
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系统形成轻量化大镜的空间光学可制造性理论。
科学问题二:衍射极限条件下纳米精度复杂光学面形生成机理及全频段误差表征与控制108量级的超大尺度精度比突破了传统制造工艺精度等级的极限,为了提高成像质量,实现光学性能约束下的制造,传统机械制造面形、波纹度、粗糙度的公差理论已不能满足空间光学制造全频段误差的表征与控制要求。
因此需要将复杂面形的高精度展成、纳米精度表面生成和全频段误差的表征与控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变曲率约束下复杂光学表面展成的几何与物理表征,揭示大型超精密光学磨床少轴高刚性流形结构的反演规律;基于Harvey-Shack散射理论和Goodman统计光学理论,提出中高频误差的小波分析方法,解析全频段误差和光学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科学表征和一致收敛的控制方法;研究磁流变、离子束等低应力抛光的材料去除机理,建立基于Sigmund溅射理论、Bingham非牛顿流体理论的加工过程力学分析方法,研究轻量化镜体在局部刚度差异约束下的材料去除可控性规律;分析不同形状去除函数对各频段误差的修形控制能力,建立大相对口径和离轴非球面的非线性误差投影畸变模型,提出平动盘、磁流变、离子束抛光等多工序优化组合的抛光方法,实现空间光学元件宏微跨尺度误差的一致性收敛;系统建立超大尺度精度比空间大镜的纳米精度面形生成理论。
科学问题三:空间光学元件多场耦合作用下误差分离测量原理为了保持地面测量精度和空天使用精度的高度一致,满足天地一致性条件,1m以上口径的大镜需将非制造变形控制在2~3nm范围内,测量和使用条件分离的传统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空间大镜天地一致性的测量要求。
需要研究天地环境差异带来的重力、温度、大气等环境变化对测量结果的耦合作用规律,基于Couder 多点支撑理论和多场耦合下复杂边界条件的有限元仿真模型,探讨轻量化大镜的非制造变形受控条件,研究重力和应力有效卸载的装夹设计方法;基于复杂面形C-空间理论和光学系统的节点像差理论,分析复杂面形姿态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规律,提出计算机辅助的优化调控方法,实现对离轴、离焦和光轴位置的精确调控;分析测量系统的误差影响因素,提出环境、光路、补偿器精度的受控条件,建立多方法和多姿态互检的统计检验与推断模型,对补偿光路进行有效标校,实现空间轻量化大镜非制造变形受控的误差分离测量。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围绕科学问题一:功能结构材料空间光学镜体轻量化定量反演设计与复合能场作用的结构创成机制,开展以下研究:1)为了保证反射镜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小镜体重量,必须进行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空间光学镜体的轻量化设计和加工研究。
分析镜面和安装面变形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建立不同支撑方式、重力与热环境等多工况条件下镜体变形的数学模型,基于多参数优化和拓扑优化技术,建立可制造性条件约束的镜体轻量化结构创新构型反演设计的新方法;开发针对烧结成型SiC镜体进行超声等复合能量磨削的轻量化加工新工艺,分析SiC材料磨削过程中工具与工件之间的作用规律,揭示材料微观变形、去除机理以及亚表层损伤的微观演化机制,研究SiC材料高效低损伤加工工艺;以优化设计的SiC镜体轻量化结构参数为依据,进行数控磨削加工试验,分析复合能场磨削复杂薄壁结构时加工精度、加工效率和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确定不同形状、尺寸镜体轻量化结构的最优加工路径和工艺参数;分析不同力、热环境下轻量化加工后的SiC镜面和安装面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揭示SiC镜体轻量化加工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结构稳定性的评价与控制方法。
2)为了缩短大镜加工周期、提高加工质量,必须提高复杂面形的磨削精度,控制加工损伤。
针对大口径空间光学反射镜对加工精度和表面完整性的极高要求以及SiC材料高硬度、高脆性、磨削加工易产生亚表层损伤、砂轮磨损严重影响加工精度等特点,研究SiC材料在力、热、电等复合能场作用下超精密微磨的材料去除机理、表面微观纹理与亚表层损伤的形成机制,建立超精密磨削亚表层损伤的检测和评价方法;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理论,揭示大型SiC镜面超精密磨削时砂轮的磨损钝化机制及其对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金刚石微粉砂轮微修整机制及在线实现方法,生成磨削损伤可控的加工条件;提出大口径SiC 镜面在不同磨削阶段的协同优化工艺策略及损伤程度、加工精度的预测和控制方法,建立恒压控时的砂轮磨损补偿新方法,进行优化条件下的超精密微磨实验,形成大口径、高精度、低损伤SiC镜面超精密磨削的新工艺理论和技术。
围绕科学问题二:衍射极限条件下纳米精度复杂光学面形生成机理及全频段误差表征与控制,开展以下研究:1)复杂光学面形加工与材料去除工艺、机床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直接相关,光学加工过程由经验主导往确定可控的方向转变,迫切需要研究复杂面形加工工艺系统特性的可控条件,实现加工过程控位、控力、控时,确保工艺条件的稳定可控。
针对光学材料难去除、变曲率镜面形状复杂、磨削工艺影响因素众多、多轴联动系统刚度变化和几何误差耦合、高面形精度和低损伤混合控制要求极高、现有研磨工艺误差收敛速度慢等特点,研究基于诱导曲面的复杂面形展成数学原理与非线性热力学的物理表征;建立惯量、刚度时变、参数不确定条件下的多轴超精密磨床动力学模型,揭示刚度约束下限制磨削力的轨迹规划方法和低损伤表面生成原理;探索基于李群李代数和微分流形的力位混合标架,建立几何量、物理量双重反馈的力位混合数控系统;研究表面质量约束下压力、速度、驻留时间自适应高效去除的研磨控制规律,探索高效研磨主动柔顺控制理论与实现方法。
2)抛光修形是空间大镜纳米精度生成的关键工艺,依靠刚性抛光盘施加正压力的传统抛光方式,材料去除的可控性差,难以满足轻量化大镜纳米精度高效加工的要求。
针对空间大口径轻薄异形镜加工中存在的“格子效应”、“边缘效应”等非连续局部效应和非线性曲率畸变误差等制造技术挑战,采用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新方法,基于Sigmund溅射理论、Bingham非牛顿流体理论等加工过程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以剪切力去除或能量溅射去除等非传统抛光的材料去除机理,建立可控参数下的去除函数模型,掌握纳米量级材料稳定去除的可控性规律,以实现空间光学镜面高效纳米精度成形;研究离轴非球面等复杂光学曲面加工中非线性畸变误差的产生原理,提出去除函数畸变补偿和投影畸变补偿方法,建立基于主动非线性补偿光学镜面确定性抛光误差的收敛理论;研究轻量化结构光学反射镜加工中非连续局部效应误差的产生机理,提出基于低应力抛光工艺的主动抑制方法;研究适应大口径光学元件加工的磁流变、离子束抛光工具和工艺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立低应力抛光工艺平台;研究工艺参数稳定控制方法和优化理论,基于轻量化大镜磁流变和离子束低应力抛光的工艺实验,形成纳米精度低应力高收敛率的成形抛光工艺。
3)不同频段误差形成的点扩散函数不同,会对成像清晰度、锐度和照度等光学性能带来不同影响,因此对全频段误差的幅值、频率、分布等提出明确控制目标,实现其一致收敛是高分辨率成像和高聚能光学元件的必然要求。
基于Harvey-Shack散射理论和Goodman统计光学理论,提出中高频误差的小波分析方法,通过光学系统成像仿真研究,揭示光学表面低频、中频、高频误差对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机理,确定各频段允差;通过研究光学加工各工艺过程中的材料去除机理,揭示各频段误差的形成规律,建立预测与评价方法;开展形状可控的大口径应力盘抛光工艺研究,开发基于“平转动”应力抛光盘光顺技术;建立新的组合抛光工艺路线,按照各种工艺方法的去除机理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全频段误差一致收敛、高效稳定的优化工艺组合并进行工艺实验。
围绕科学问题三:空间光学元件多场耦合作用下误差分离测量原理,开展以下研究:空间光学大镜对重力、应力和环境作用十分敏感,容易形成大镜面形的非制造变形,为保持天地一致性,实现对加工质量的有效评价,必须开展复杂面形光学元件多场耦合条件下的误差分离测量原理与方法研究。
分析多场耦合作用对面形误差的影响规律,提出测量状态非制造变形的受控条件,建立重力和应力有效卸载的装夹设计方法;研究复杂面形姿态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规律,提出计算机辅助的优化调控方法,实现对离轴、离焦和光轴位置的精确调控;分析测量系统误差的影响因素,提出环境、光路、补偿器精度的受控条件,建立多方法和多姿态的互检方法,对补偿光路进行有效标校,实现空间轻量化大镜非制造变形受控的误差分离测量,通过实验研究,形成系统的误差分离测量方法。
二、预期目标3.1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本项目将针对国家对SiC轻量化空间大型光学元件制造技术的重大需求,特别是镜面直径大于等于2米的超大口径反射镜为研究主要对象,深入研究大口径反射镜制造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
围绕功能结构材料空间光学镜体轻量化定量反演设计与复合能场作用的结构创成机制、衍射极限条件下纳米精度复杂光学面形生成机理及全频段误差表征与控制、空间光学元件多场耦合作用下误差分离测量原理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以空间大镜制造全工艺流程的镜体轻量化制造、镜面纳米精度抛光和满足天地一致性的大镜测量等关键点为突破口,创新可控光学制造理论,采用复合能场超精密磨削、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平动应力盘光顺等新工艺,提升以轻量化、大口径、复杂面形、纳米精度为特征的空间光学元件制造水平;重点揭示极限工况条件下光学加工和检测过程的可控性规律,建立面向新一代光学制造的理论基础,实现从“单一光学性能约束经验主导的光学制造”向“光学力学性能复合约束确定可控的现代空间光学制造”跃升,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一批从事该领域前沿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思想的高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