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信号传递可能机制
2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2)的研究进展(ok)ppt课件
2、AT2 受体的分布
Touyz发现在肠系膜动脉和子宫动脉中存 在有AT2受体。通过检测AT2受体mRNA的表 达和AT2受体的放射自显影证明在人类的肾脏 中,AT2受体主要存在于肾动脉的外膜,弓形 动脉以及叶间动脉上。
大鼠中,AT2受体主要位于小阻力血管内 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最近的研究发 现,在小鼠的冠状动脉也存在AT2受体。
2、AT2 受体的分布
实际上,很多实验结果表明,在病变的 心肌中,AT2/AT1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通过 免疫自显影发现:
①在肥厚的心肌中AT2受体主要存在于 变性的成纤维细胞上;
②在没有病变的心肌中,AT2受体主要 存在于心肌细胞上。
16
3、AT2受体的信号传导机制
3.1 Kinase/phosphatase通路 研究发现,AT2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与
29
4、AT2受体介导的生物作用
Li等报道AngII增加基因型为AT2+/+的成 纤维细胞的AT2mRNA的表达,同时这种细胞 凋亡增多,而AngII对基因型为AT2-/-的成纤维 细胞无影响。其原因是AT2 +/+的成纤维细胞表 达AT2受体,而AT2-/-的成纤维细胞不表达AT2 受体 。
30
14
2、AT2 受体的分布
尽管在成年动物心脏中AT2受体占少数, 但是AT2受体在人类心脏中却起着重要的作 用。
在非梗死和肥厚的心肌上存在着相当数 量的AT2受体,非心衰的人类心脏中AT1/AT2 都相差不多。
心功能下降时AT1受体也呈下降趋势。而 AT2受体数目可能上升或者下降,也可能不 变。
15
8
2、AT2 受体的分布
肾脏中AT2受体的作用目前认为主要是促进 尿中钠的排泄。 Siragy等人发现AT2受体选择 性拮抗剂PD123319可以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尿 钠排泄的量。Gross等人研究去除大鼠AT2基因 后,发现这种大鼠中压力性尿钠排泄会大大降 低。
血管紧张素Ⅰ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 I,简称Ang I)是一种肽激素,在肾脏中由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作用下生成。
血管紧张素Ⅰ的生物活性相对较低,主要通过进一步被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Ang II)来发挥作用。
然而,血管紧张素Ⅰ在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影响多个生理过程,包括血管收缩、水钠平衡、血管增生等。
本文将详细阐述血管紧张素Ⅰ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血管紧张素Ⅰ的最重要作用之一是促进血管收缩。
血管紧张素Ⅰ通过与血管上皮细胞上的AT1 受体结合,激活体内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
这种收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蛋白激酶C(PKC)和线粒体钙离子通道的活化来发挥作用。
此外,血管紧张素Ⅰ还能促进缩血管素的合成与释放,进一步加强血管收缩反应。
血管紧张素Ⅰ还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它能刺激肾小球内的醛固酮合成酶,增加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增加肾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
此外,血管紧张素Ⅰ还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增加钠的重吸收,降低尿钠排泄,以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的平衡。
血管紧张素Ⅰ还具有调节血管增生的作用。
在损伤或炎症情况下,血管紧张素Ⅰ的水平会升高,进而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导致血管壁的增厚和狭窄。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信号通路的激活,如Ras/MAPK、PI3K/Akt等,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
血管紧张素Ⅰ的这种调节作用是心脑血管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血管重建和修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调节因子。
此外,血管紧张素Ⅰ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例如,它可以激活炎症反应,诱导炎症细胞的聚集和迁移,释放炎症因子。
血管紧张素Ⅰ还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增加肾上腺髓质的去甲肾上腺素合成来提高心脏收缩力和心率,增加心脏的负荷。
此外,血管紧张素Ⅰ还能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氧自由基的生成,损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总结起来,血管紧张素Ⅰ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
它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血管收缩、水盐平衡和血管增生等生理过程。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Mas轴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Mas轴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Mas[ACE2-Ang(1-7)-Mas]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成员,ACE2通过水解血管紧张素Ⅰ(AngⅠ)或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而产生Ang(1-7),Ang(1-7)可以通过缓激肽、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些信号通路发挥扩张血管、抗心室重塑、抗心律失常、抗炎、抗增生等作用,达到保护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效果。
本文将对ACE2-Ang(1-7)-Mas 在心血管及神经系统中的分子机制展开综述。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通过调节肾脏、心血管功能活动而维持体液平衡。
在RAS中,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其与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结合后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并通过肾脏和中枢维持电解质和体液的平衡。
然而过度激活AT1R,则会增加机体炎症、细胞肥大、组织纤维化的发生,导致疾病发生病理生理学改变。
Ang(1-7)发挥着与AngⅡ拮抗的生物学效应,不断有研究者对Ang(1-7)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
ACE2、Ang (1-7)和Mas组成了RAS的新的另一通路称为ACE2-Ang(1-7)-Mas轴[1-2]。
ACE2作为一种羧肽酶裂解缩血管物质,可以将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AngⅠ)水解为血管紧张素1-9(Ang1-9),也可以使AngⅡ羧基末端的苯丙氨酸产生舒血管肽血管紧张素1-7(Ang(1-7))。
Ang(1-7)与其唯一的G蛋白偶联受体Mas结合,可发挥与AT1R激活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相反的作用,在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迄今为止,陆续有研究证明Ang(1-7)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某些分子通路或抑制某些炎性介质的生成而发挥着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3]。
RAA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RAA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RAAS是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机体的水电解平衡、局部组织缺血和高血压的调节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RAAS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RAAS的合成与代谢RAAS的合成主要是在肾脏中完成的。
在肾小球的肾球小管上皮细胞中,肾素原经过剪切作用被肾素切割为活性的肾素。
肾素随后激活的血管紧张素原,产生前体物质血管紧张素Ⅰ,并经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催化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RAAS活性成分,具有升高血压、促进心肌肥厚、刺激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等作用。
RAAS的调控RAAS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其中,交感神经系统通过β受体激活、肝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都能调节RAAS的活性。
β受体激活可通过下调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压力和肾小管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的醛固酮合成来发挥其调节RAAS的作用。
肝素作为身体内一种天然的抗凝血酶剂,在肾小球和肝脏等多个组织内发挥行使其对RAAS的调节作用。
此外,RAAS代谢产物的积累也可作为自调节机制发挥其对体内RAAS的调控作用。
这种机制的发挥慢,但却是非常重要的。
RAA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RAAS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RAAS的活性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血压是RAAS与心血管疾病的最明显联系。
RAAS的活性升高,可导致心肌肥厚、肾小球硬化、肾损害等多种不良的后果,长期高血压使心、脑、肾等器官所受到的损伤迅速增长。
冠心病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RAAS的超常活性可以导致血管紧缩、心肌细胞肥大等作用,进而促使冠状动脉病变,形成冠心病。
而RAAS在冠心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又反过来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功能,从而在慢性冠心病患者身上进一步加剧心肌缺血缺氧的现象。
血管紧张素
感谢观看
正常情况下,由于肾素分泌很少,血中血管紧张素也少,对血压调节不起明显作用。但当大失血时,由于动 脉血压显著下降使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多,对防止血压过度下降而使血压回升却起重要作用。肾血 管长期痉挛或狭窄的患者,因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多可导致肾性高血压。
研究概况
肾素是肾小球旁器的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当动脉血压降低,循环血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时, 分泌增加(见肾素)。肾素在血液内存活约1小时,这期间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由肝脏合成后进入血浆) 不断生成血管紧张素Ⅰ(10肽),血管紧张素Ⅰ可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具有较弱的缩血管作用。血管 紧张素Ⅰ形成几秒钟之内,被血液和肺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降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Ⅱ(8肽),在血液内存 活约1分钟,就被氨基肽酶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Ⅲ(7肽)。后者促进醛固酮分泌,并对肾血管有收缩作用,它随即 被血液和组织内的血管紧张素酶所灭活。血管紧张素Ⅱ、Ⅲ的生物活性较强,而血中血管紧张素Ⅲ的浓度较低。 故以血管紧张素Ⅱ的活性最强,使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升高;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心室充盈压增高, 有利心脏射血;它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后者又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 细胞外液量,从而恢复循环血量;这两方面的作用使血压回升,在严重失血时,它使动脉压至少回升到正常的半 程。它还直接作用于脑,增强交感缩血管紧张活动;引起渴觉和饮水行为;并能刺激抗利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的分泌。肾素-血管紧素约需20分钟才能发挥完全作用,但持续时间较长。血浆中经常存在血管紧张素原和 转换酶等,肾素的释放是决定血浆中血管紧张素浓度的关键性条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者是一个相连 的作用系统,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II(AngII)在心力衰竭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A(精)
血管紧张素I I(A n g I I在心力衰竭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治疗比较基础医学院05级临床5班刘梦媛张寅赵登李晓曦吴琼张堃摘要:血管紧张素II(AngII在自主神经活性和心血管功能的中枢调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生物学效应的发生与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AT1R密切相关。
目前认为,AngII主要通过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治疗心力衰竭方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I 拮抗剂(ARB疗效基本相同,但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AngII 心力衰竭 AT1R引言心衰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转归。
大量资料显示,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调节血压、体液容量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系统[1],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及交感神经活性,在血压及心血管稳态调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
RAS的作用主要通过AngII来实现。
AngII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还可促进心肌细胞增生,胶原合成,血管平滑肌增生,醛固酮和内皮素分泌及过氧化物的产生,最终造成心血管损害,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引发心力衰竭[1]。
Ang II受体有4种亚型,其中I型受体(AT1R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血管、心脏、肾脏、脑等部位,主要功能有缩血管、潴钠、抑制肾素分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与心肌肥大、纤维化、心律失常等有关,即有心血管、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
针对心衰的治疗,在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方面,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拮抗剂(ARB(如洛沙坦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临床应用潜力似乎更大。
以下将进行简要阐述。
AngII与心衰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AngII如何介导心衰转导途径作了大量实验。
目前发现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包括 c - jun NH2 末端激酶(JNK 、细胞外信号调节酶( ERK 和P38MAPK,是细胞增殖与分化、凋亡与坏死等信号转导的共同通路, JNK、P38MAPK还是机体应激的主要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第二章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021-2022学年高二课后培优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原卷版
姓名:班级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一、单项选择题1.当人的膀胱内贮尿量增加导致膀胱内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膀胱被动扩张,使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同时脊髓再把兴奋传至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向下发出兴奋,再传至脊髓,引起传出神经兴奋,从而引起膀胱壁逼尿肌收缩,将尿液排出。
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
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直至膀胱内尿液被排空。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排尿反射能够说明人体的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B. 如果大脑皮层相应部位受损,可能会导致尿失禁C. 排尿反射属于负反馈调节过程D. 逼尿肌和传出神经末梢组成了排尿反射弧的效应器2.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
吸气时肺扩张,当肺内气量达一定容积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抑制吸气中枢兴奋,吸气转为呼气。
呼气时肺缩小,感受器兴奋下降,吸气中枢再次兴奋,呼气停止转而吸气。
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B. 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C. 受大脑皮层一定程度的调控D. 可防止剧烈运动时对肺造成损伤3.在血压降低时,血管紧张素Ⅰ(一种多肽)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血管紧张素Ⅱ(多肽)。
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包括: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使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③引起并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等。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血压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 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引起并增强渴觉C. 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可升高血压D. 血管紧张素Ⅰ经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血压上升属于分级调节4.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 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C. 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D. 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5.小明因乱闯红灯差点被汽车撞上,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此后出现的应急反应是()A.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B.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减少C. 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D. 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减少6.下列关于人体排尿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内发挥作用B. 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进行双向传导C. 抗利尿激素可刺激膀胱内相关感受器,从而引起机体排尿量的变化D. 成年人控制排尿和憋尿时,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7.成年人的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刺会不自主的收缩,而打针时却可以不收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A. 针刺产生痛觉和打针时不收缩都属于反射活动B. 若支配手指传出神经受损则针刺时没有感觉C. 手指碰到针刺时先感觉痛疼之后才完成收缩D. 打针时不收缩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 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9.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行动不稳、呼吸急促,与以上生理活动有关的结构依次是A. 小脑大脑脑干B. 大脑脑干小脑C. 脑干大脑小脑D. 大脑小脑脑干10.如图显示人体尿液产生及排尿调控的大致过程。
血管紧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血管紧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血管紧张素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血压和水盐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血管紧张素水平过高或过低时,就会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血管紧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分析其对治疗的意义与影响。
1. 血管紧张素的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血管紧张素通过两种不同的酶的作用而生成。
首先,肾脏中的酶Renin会将肾小球滤过的血浆蛋白质Angiotensinogen转化为Angiotensin I。
接着,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作用于Angiotensin I,将其转化为活性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II。
AngiotensinII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收缩血管、释放醛固酮、刺激下丘脑饮水中枢以及促进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等等。
2. 血管紧张素与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而血管紧张素的异常激活被认为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管紧张素有两种不同的受体类型,分别为AT1和AT2。
AT1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激活AT1受体会导致血管收缩和增加血压。
而AT2受体则具有血管舒张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
然而,当血管紧张素过度激活时,AT1受体的作用会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血管紧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3. 血管紧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病变,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管紧张素的异常激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损伤、促进炎症反应以及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种途径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此外,血管紧张素还可以促进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并导致斑块形成及斑块破裂,进而引发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
4. 血管紧张素与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是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坏死导致的。
血管紧张素在心肌梗塞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血管紧张素受体AT_2及AT_4研究进展
子量为165 kD(一16.5×104),而羊小脑AT4受体分 子量为145 kD(一14.5×104)。AT4受体分布非常广 泛。迄今为止,AT4受体在所有检查的哺乳动物如人、 大鼠、兔、豚鼠、牛、猿、猴、小鼠等均有发现,并且存在 于不同的组织中,包括肾、肾上腺、心脏、血管、脑、子 宫、直肠、脊髓、膀胱、前列腺等,其中以心、肾、血管、脑 .尤为丰富。在心血管,AT4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肌细胞、 成纤维细胞、血管、心外膜和心内膜。AT4与其他血管 紧张素受体(AT,和AT2)在组织分布上有不同,在豚 鼠脑中,AT,主要分布在控制心血管活动的腩区,如穹 窿下器、室周核、孤束核等,AT2主要位于丘脑、小脑、 下橄榄核,而AT4除存在于AT:的分布区外,还分布 于新、旧皮质、海马等部位;在人类Ll 0l,AT。不仅分布 于AT,和AT:所在的区域如垂体前叶、尾状核、苍白 球和丘脑,而且还分布于没有其他血管紧张素受体分 布的区域如海马。这些区域与学习、记忆、运动和感觉 有关。AT4的配体包括Ang lV、Nlel—Ang IV、divalinal- AngIV和结构不相关的LvV.hemorphin-7等都是AL 催化活性强有力的抑制剂…J。 2信号转导
925-930.
[141 Mahmud A,Mahgoub M.Han M.el a1.Does aldesterone.to-renin ratio predict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f the aldostemne antagonist spironolactone[J]?
体,其结构和功能尚不清楚。AL系血管紧张素Ⅳ (AngIV)的特异性受体,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肾、肾
在高血压、心脏肥厚、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 上腺、心脏、血管等脏器,具有调节血流、调节细胞增
《药理学》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
(6)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ACEI通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 全患者血液LDL的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抑制 巨噬细胞功能,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ACEI,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
一、化学结构与分类
ACE的活性部位有两个结合点,其中一个为含Zn2+的结 合点,一旦与ACEI结合,则ACE失活。
1. ACEI与Zn2+结合的基团有: (1)含有巯基(-SH):如卡托普利。 (2)含有羧基(-COOH):如依那普利、雷米普利、培 哚普利、贝那普利,等。 (3)含有磷酸基(POO-):如福辛普利。
学和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临床观察已经证实,预防用药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4.糖尿病肾病和其他肾病
ACEI对Ⅰ、Ⅱ型糖尿病,不管有无高血压,都能阻止 肾功能恶化。糖尿病常伴有肾损害。
对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病、间质性肾炎等,ACEI能减 轻蛋白尿,缓解症状。可能与其舒张出球小动脉而降低囊内压,减轻
ATⅡ等收缩小动脉引起囊内压过高对肾小球的伤害有关。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ACEI保存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慢性心功 能不全患者体内的缓激肽活性,促进PGS、NO生成,抗 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保护血管内皮,恢复依赖内皮的血管 舒张功能。
(4)抑制或逆转心血管重构
ACEI抑制或逆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慢 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体内的心血管重构!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陈秀梅综述卢新政审校【摘要】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病理效应主要通过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结合而起作用的,因此,体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水平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血管紧张素lI1型受体的基因结构特点、基因表达的转录和转录后调控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II;受体;基因表达调控血管紧张素lI(AngⅡ)是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生物活性肽,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生理作用包括血管收缩,促进细胞的生长、迁移、凋亡等[1]。
在病理条件下,AnglI可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坏死及血管重塑等。
AngⅡ主要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包括4种受体亚型.即AT,R、AT2R、AT。
R、AT4R,AngⅡ的生理病理效应主要通过与AT,R结合而发挥的。
AT.R主要表达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内皮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等[2]。
因此,AT,R的表达水平决定了AngⅡ的生物学效能,其过度表达是AngII致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机制。
1AT。
R的基因结构啮齿类动物AT,R基因组包括2种基因亚型:AT,AR和AT,。
R。
在大鼠和小鼠中,AT。
AR基因分别位于17和13号染色体,AT侣R分别位于2和3号染色体。
大鼠ATlAR(rAT.AR)基因含3个外显子,外显子1和2构成5’一非翻译区(5’一UTR),而外显子3包括连续开放性读码框架(OFR)以及31_非翻译区(3'-UTR)。
rAT,BR也包括3个外显子,外显子1和2编码5’UTR,而外显子3构成OFR。
相对于啮齿类动物,人类基因组只有1种AT,R基因(hAT,R),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含4个外显子,外显子1、2和3构成57UTR,而外显子4则构成连续的OFR。
体内实验表明,AT,AR与血压及心血管功能的调控有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关。
西医综合知识考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西医综合知识考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 RAS)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 RAAS)是人体内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
RAS既存在于循环系统中,也存在于血管壁、心脏、中枢、肾脏和肾上腺等组织中,共同参与对靶器官的调节。
在正常情况下,它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心血管功能稳态、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维持,以及血压的调节均有重要作用。
RAS的构成传统的观念认为,循环系统中肾素(renin)主要来自肾脏,它是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经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以启动RAS的链式反应。
当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血流灌注减少时,肾素分泌就增多;当血浆中Na+浓度降低时,肾素分泌也增加。
近十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Dzau等为代表的学者发现,在心肌、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脑、肾、性腺等多种器官组织中均有肾素及血管紧张素原的基因表达,且这些组织富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ACE)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从而证实除全身性的RAS外,在心血管等器官组织中还存在相对独立的局部RAS,它们通过旁分泌和(或)自分泌方式直接调节心血管活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局部RAS比循环RAS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起着更直接、更重要的生理与病理作用。
RAS链式反应过程如下(如图):①血浆中,或组织中的肾素底物,即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产生一个十肽(1—10),为血管紧张素I(angiotensin I, Ang I)。
②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存在ACE,Ang I在ACE的作用下,其C—末端水解切去2个氨基酸残基,产生一个八肽(l—8),为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 Ang II),也可在ACE2作用下,C—末端失去一个氨基酸残基而生成九肽(1—9)的血管紧张素1—9(Ang l—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这类药物的降压机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这类药物的降压机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一类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它们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阻断了血管紧张素Ⅱ生成的过程,从而引起血管扩张和降压效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ACEI药物的降压机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是一种酶,它参与了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 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的反应。
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它可以收缩血管,提高血压。
ACEI药物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减少了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具体来说,ACEI药物分子会与ACE酶结合,阻断了其对血管紧张素Ⅰ的水解作用,从而抑制了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这一机制的结果是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下降,血管扩张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水平上升。
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血管扩张剂,它可以进一步扩张血管,促进血流畅通。
在正常情况下,一氧化氮通过内皮细胞产生,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发挥作用,促进平滑肌舒张。
然而,在高血压条件下,一氧化氮的生成和释放受到抑制,导致血管收缩和高血压的发展。
ACEI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和提高一氧化氮水平,从而实现降压效应。
具体来说,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与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AT1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促进血管收缩和增加水钠潴留的信号通路,例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RAAS)系统。
RAAS系统的激活导致血管收缩剂醛固酮的释放和血浆肾素水平的升高。
而ACEI药物的抑制作用,阻断了血管紧张素Ⅱ和一系列血管缩紧性因子的生成,减少了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的效应,从而降低了血压。
此外,ACEI药物还通过一氧化氮的增加和血管改变来降低血压。
一氧化氮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促使环磷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的生成和释放,cGMP进一步通过激活钙离子离子通道,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舒张,从而引起血管扩张和降压效应。
激素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分子机制
激素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分子机制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
它由心脏、血管和肺部组成,起着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当代社会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探索心血管系统调节的分子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激素是指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并调节其生物活性。
在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中,常见的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
下面将就这些激素的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分子机制进行介绍。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细胞产生的两种重要激素。
当身体面对压力或紧急情况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会被释放到血液中,通过与心脏和血管的受体结合来调节心血管系统。
这些激素主要通过β受体和α受体来调节心率、收缩力以及血管扩张或收缩。
β受体激活可以增加心率和收缩力,从而增加心脏输出量。
此外,β受体激活还能促进外周血管扩张,为器官组织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素。
α受体激活则具有收缩血管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这有助于维持血压和保护重要脏器,如大脑和肾脏。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传递信号。
在心血管系统中,β受体和α受体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通过激活这些受体,引发细胞内多个信号通路的激活,例如腺苷酸酶、蛋白激酶C和蛋白激酶D等途径。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是一种产生于肾脏的肽类激素,主要由肺部血管壁内皮细胞合成。
它可以促进收缩血管、增加血管阻力和钠潴留,从而对血压、心脏和肾脏功能产生影响。
此外,血管紧张素还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主要通过两种受体来传递信号:AT1受体和AT2受体。
AT1受体主要是负责收缩血管和增加血管阻力的作用,而AT2受体主要是负责调节细胞增殖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信号传递通路多种多样,其中包括β-腺苷酸酶、MAPK和JNK等。
-血管紧张素_的电生理学效应_信号传导和电生理学基本机制
-----------------------------------Docin Choose -----------------------------------豆 丁 推 荐↓精 品 文 档The Best Literature----------------------------------The Best Literature础。
因此,本实验根据已知的序列信息,采用RT-PCR方法,克隆其中主要的变应原Derf2的cDNA片段,之后的工作可以将其亚克隆至pET-32a(+)载体中,为上述重组变应原的表达及其他尝试治疗的方案打下基础。
文献报道Derf2基因序列和相应氨基酸序列有多态性。
而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和Derf2的抗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5]。
如果这种变异出现在T细胞识别区域,会直接影响到超敏反应的类型和转归。
在笔者克隆的2株Derf2cDNA序列,1株与基因库中的参考序列比较有6点碱基突变,推测能产生5点氨基酸改变;另1株与参考序列比较有2点碱基突变,推测能产生2点氨基酸改变。
提示不同的环境地理位置可导致尘螨的基因组变异,有可能引起参与免疫和变应反应的遗传表位的变异。
本研究一方面证实了Derf2序列多态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6],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尘螨变应原免疫生物学诊断和治疗的艰巨性。
因此,临床在引进和推广使用国际商业化尘螨变应原的同时,有必要参考文献[1]张玉环,孙晓慧,赵宏丽,等.异位性皮炎患者吸入性过敏原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J].天津医药,2004(2):107-108.[2]ThomasWR,SmithWA,HalesBJ,etal.Characterizationandim-munobiologyofhousedustmiteallergens[J].IntArchAllergyIm-munol,2002,129(1):1-18.[3]CiprandiG,CirilloI,ToscaMA,etal.Sublingualimmunotherapy-inducedIL-10productionisassociatedwithchangedresponsetothedecongestiontest:preliminaryresults[J].AllergyAsthmaProc,2007,28(5):574-577.[4]ChenCL,LeeCT,LiuYC,etal.HousedustmiteDermatophagoidesfarinaeaugmentsproinflammatorymediatorproductionsandacces-soryfunctionofalveolarmacrophages:implicationsforallergicsen-sitizationandinflammation[J].JImmunol,2003,170(1):528-536.[5]YuukiT,OkumuraY,OkudairaH.Genomicorganizationandpoly-morphismsofthemajorhousedustmiteallergenDerf2[J].IntArchAllergyImmunol,1997,112(1):44-48.[6]KwonSS,KimNS,YooTJ.VaccinationwithDNAencodinghumanT-cellepitopessuppressesDerpinducedallergicresponsesinmice[J].JAsthma,2005,42(2):119-125.(2007-11-01收稿2008-03-09修回)(本文编辑李淑杰)近年来,在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对心血管系统中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系统的研究较多。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型与心血管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型与心血管系统
符云峰
【期刊名称】《高血压杂志》
【年(卷),期】2000(8)4
【摘要】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在调节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和结构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药理学特性证明它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受体亚型 :1型受体 (AT1 R)和 2型受体 (AT2 R)。
它在成年组织已知的大多数效应是由AT1 R介导的 ,对AT2 R的功能了解尚少。
AT1 R和AT2 R属于 7 跨膜G 蛋白偶联的受体族系。
这些受体亚型的功能和信号机制是十分不同的。
就细胞生长和血压调节来说 ,这些受体表现相反的效应。
本文对于AT2 R在心血管系统的分布和作用及作用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作了综述。
【总页数】5页(P358-362)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心脏;血管;细胞生长
【作者】符云峰
【作者单位】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生化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1.3;R969
【相关文献】
1.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J], 王玉兵;陈明
2.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J], 文静
3.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J], 马培尧;高传玉;齐大屯;韩雅琪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型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研究进展 [J], 符云峰
5.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J], 刘建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紧张素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信号传递可能机制
2007-12-07 #e#
【关键词】 循环
循环和组织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机体调节血压、维持体液平衡的重要功能系统。其中,血管紧张素(Ang),尤其是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心脏、血管、肾脏、肾上腺和神经系统有广泛的作用。这些作用是通过紧张素受体(Ang受体)介导的。本文就Ang受体的类型和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系统的信号传导机制(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做一综述。
1 Ang受体的分型
既往对哺乳类动物的Ang受体按下列依据分型:(1)与受体结合的自然配基,如AngⅡ、AngⅢ、AngⅣ等;(2)与标准配基的选择性结合,如AT 1 受体(angiotensin type1recep-tor)与Losartan、Valsartan等拮抗剂结合,AT 2 受体与PD123177、CGP42112等拮抗剂结合;(3)受体的结构与特性。由于对受体的研究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的,国际药理学联盟(IUPHAR)推荐对受体的分类依据是 [1] :(1)药理学特性(operational),即与药物相关的特性(指选择性激动剂和拮抗剂,受体与配基的亲和力);(2)传递作用(transduction-al),即受体(兴奋后)效应的耦联事件;(3)结构,即编码基因和受体的蛋白结构。根据这2个标准,Ang受体目前被发现的有AT 1 (AT 1A 和AT 1B )、AT 2 、AT 3 、AT 4 4个类型。
1.1 AT 1 受体 AT 1 受体分布于所有被研究的哺乳类动物(牛、兔、大鼠、猴等)和人的各种器官 [2,3] ,如肝、肺、肾、胎盘、膀胱、胃肠道、主动脉平滑肌、心脏、子宫、脑等。AT 1 受体的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如在人类的心脏中,AT 1 受体的密度,窦房结高于周围心房肌,而心房肌又高于心室。牛、鼠、兔等多种动物及人类的AT 1 的受体已被分离。对于大鼠,AT 1 受体有AT 1A 和AT 1B 2种亚型,其编码基因分解位于17号和2号染色体。2种受体亚型均有359个氨基酸、7个跨膜螺旋。AT 1B 受体与AT 1A 受体比较,其氨基酸序列有94%是相同的,只有18个氨基酸不同,而主要是位于羧基端。AT 1A 和AT 1B 受体的预期分子量分别是40855和40949。有学者认为,两者在生理学作用上差异无显著性 [3,4] 。AT 1A 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和肾组织,而AT 1B 受体主要分布于肾上腺和垂体组织。人类只有一种AT 1 受体,其编码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其结构与大鼠的AT 1B 受体相似 [3~5] 。
1.4 AT 4 受体 AT 4 受体于1992年首次报道,1994年被广泛接受,但到目前亦未被分离。AT 4 受体与AngⅣ有较高的亲和力。通过对多种动物,如牛、猪、马、猴等的研究,发现AT 4 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如肾上腺、心脏、主动脉、脑、肾、肝、肺、子宫等。关于它的生理学作用及信号传递途径,目前仍不清楚。有人认为它与血管的功能调节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记忆、感觉和运动有关。
2 Ang受体介导AngⅡ在心血管系统的信号传递机制
对Ang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信号传递机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AT 1 和AT 2 受体,尤其是AT 1 受体,而AT 3 和AT 4 受体在这方面的报道极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AT 1 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信号传递作用 如前所述,AT 1 受体与AngⅡ结合后,即与G蛋白耦联,产生下列反应:(1)激活磷脂酶C;(2)激活磷脂酶D;(3)激活电压依从性Ca 2+ 通道;(4)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以下把其中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前三个作用逐一阐述。
2.1.1 AT 1 受体介导激活磷脂酶C的效应AT 1 受体与AngⅡ结合后经1~2min,便激活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PLC催化和水解生物膜上的二磷酸磷酯酰肌醇(phospatidylinositd bisphosphate),产生二种重要的信息物质,1,2-二酰甘油(1,2-diacylglycerol,DAG)和1,4,5-三磷酸肌醇(1,4,5-inositol triphosphate,IP 3 )。IP 3 是包括平滑肌、心肌细胞等多种细胞的钙调控信息,当细胞内IP 3 爆发性产生时,大量Ca 2+ 迅速从肌浆网释放入胞浆[1,3,4,8] 引起平滑肌和心肌的收缩。这种收缩是暂短性的,因为IP 3 的半衰期很短。在激活PLC,产生IP 3 的同时,亦产生DAG,DAG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内源性激活物。PKC是细胞内的重要信息分子,在心血管系统,可表现为:(1)促进平滑肌和心肌的收缩 [10,11] ;(2)刺激原癌基因c-fos和c-myc的表达 [4,12] ;(3)刺激丝裂素激活激酶(mitogen activat-ed kinase,MAP kinase,MAP激酶)[8] 。当MAP被激活,将导致核内多种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增强,导致细胞核活性的改变 [3] 。(2)和(3)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的增生及心肌的肥厚。不少实验提示,AngⅡ激活PLC途径所致的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是短暂的,而激活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途径所产生的作用则较持久(后述)。
AT 1 受体的自然配基是AngⅡ,结合后与G蛋白耦联。激活磷脂酶C和D、还参与调节K + 、Na + 、氯和钙通道的作用。AT 1 受体介导了目前已知AngⅡ对心血管和其他系统的所有作用(后述)。
1.2 AT 2 受体 AT 2 受体亦存在于多种组织,如在肾上腺、主动脉、心脏、子宫、卵巢、脑等中被发现,AT 2 受体的分布密度具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有迹象表明,AT 2 受体亦存在亚型,因为在大鼠的脑中,发现2种分别对GPT γs 和百日咳毒素敏感的AT 2 受体,只是目前尚未能把这2种受体明确克隆化。大鼠、小鼠、人类的AT 2 受体已被分离。三者的编码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大鼠的AT 2 受体有363个氨基酸,与AT 1 受体之间有34%相同;有7个跨膜螺旋,分子量约21200。人类的AT 2 受体与大鼠之间有93%的结构相同 [3] 。AT 2 受体的自然配基也是AngⅡ,二者结合后产生何种耦联作用,目前仍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与G蛋白耦联 [6,7] 。对于AT 2 受体介导的作用,目前仍了解不多。由于鼠、猴、人等胚胎的Ang受体,主要是AT 2 ,AT 2 /AT 1 约为10 [1,8,9] 。但出生后,AT 2 受体迅速减少,AT 1 受体占主要地位。因而有人认为:AT 2 受体与生长、发育有关,但仍无充足证据。有人观察到,在卵巢的粒膜细胞,AT 2 受体的上调表达由AT 2 受体本身介导,且发现细胞凋亡特征性标记物―核内DNA碎片。因而认为AT 2 受体可能启动凋亡机制导致卵泡闭锁。还有人认为AT 2 受体介导AngⅡ的压力利钠作用。更有学者认为AT 2 受体可能介导AngⅡ对ACE的负反馈作用,并抑制细胞的增生 [10] 。近年来有人发现,在离体的鼠的NIE―115细胞,AT 2 受体与蛋白酪氨酸去磷酸化作用耦联;也有人发现,AT 2 受体介导AngⅡ对培养的神经细胞的离子外流作用,它同时加强短暂K + 电流和延迟整流K + 电流的作用 [11] ,它还具有调控T型钙电流的作用 [12] 。
1.3 AT 3 受体 AT 3 受体于1992首次报道被发现,但目前还未被分离。它不与AT 1 和AT 2 受体拮抗剂特异性结合,而与AngⅢ有较高的亲和力。由于AngⅢ的生物学活性很低,因而AT 3 受体的作用还不清楚,但发现它通过一氧化氮激活的鸟苷酸环化酶而介导cGMP的形成。
2.1.2 AT 1 受体介导激活磷脂酶D的效应 AT 1 受体介导AngⅡ的另一途径是激活磷脂酶D(PLD),AT 1受体与AngⅡ结合后,也是与G蛋白耦联,约30min便激活PLD,PLD的激活将产生:(1)水解磷脂胆碱而产生胆碱和磷脂酸;(2)磷脂酸由PLD进一步作用转化为DAG,这又导致PKC的激活。PKC的作用在2.1.1中已述。因而PLD激活途径亦是AngⅡ导致平滑肌收缩、心肌正性肌力作用及平滑肌增生、心肌肥厚的重要途径。并有学者认为,此途径是AngⅡ导致血管平滑肌持久收缩的原因 [10,12] 。血管平滑肌初期的收缩是激活PLC途径,产生IP 3与DAG所起的作用,而后期则由激活PLD途径,产生DAG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