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
第23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
AT2受体
↓
释放NO,部分对抗 AT1 受体作用
AT1受体:心血管、脑、肾、肾上腺、肝、肺等。
效应: 奋
腺髓
直接缩血管,升血压;促进醛固酮分泌;兴 突触前膜AT1受体,促进NE释放;兴奋肾上 质AT1受体,促进儿茶酚胺释放;血压。
AT2受体:广泛分布胚胎组织,随生长发育急剧下降 ,
可能与胚胎的生长、发育、分化有关。
ACEI与Zn++结合的基团不同,ACEI分为三类。 (1)含巯基(-SH)药物,如卡托普利。
(2)含羧基 (-COOH) 药物,依那普利。
(3)含磷酸基 (POO-) 药物,如福辛普利。
ACEI与Zn++的亲和力,与“附加结合点”的结合 数
决定强度,持续时间。通常含羧基药物与Zn++结合较牢 作用强而持久。
AngⅡ参与重构:
(1)AngⅡ增加心肌细胞内DNA,RNA含量及代谢转化, 增强蛋白质合成,促进心肌肥厚。
(2)AngⅡ还快速诱导c-fos,c-myc,c-jun原癌基因的 表达,促进细胞生长繁殖,参与重构。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ACE活性部位含Zn++,抑制剂要与含Zn++活性部位 结合,使酶失活。
第23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构成 RAS是由肾素、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组成的体液
系统,在调节心血管正常生理功能及高血压、心肌 肥厚、充血性心衰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1.肾素(renin) 为蛋白水解酶,由肾小球旁细胞合成和分泌,
只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
不良反应(1)低血压:首剂药量不要过大。
血管紧张素Ⅰ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 I,简称Ang I)是一种肽激素,在肾脏中由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作用下生成。
血管紧张素Ⅰ的生物活性相对较低,主要通过进一步被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Ang II)来发挥作用。
然而,血管紧张素Ⅰ在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影响多个生理过程,包括血管收缩、水钠平衡、血管增生等。
本文将详细阐述血管紧张素Ⅰ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血管紧张素Ⅰ的最重要作用之一是促进血管收缩。
血管紧张素Ⅰ通过与血管上皮细胞上的AT1 受体结合,激活体内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
这种收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蛋白激酶C(PKC)和线粒体钙离子通道的活化来发挥作用。
此外,血管紧张素Ⅰ还能促进缩血管素的合成与释放,进一步加强血管收缩反应。
血管紧张素Ⅰ还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它能刺激肾小球内的醛固酮合成酶,增加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增加肾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
此外,血管紧张素Ⅰ还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增加钠的重吸收,降低尿钠排泄,以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的平衡。
血管紧张素Ⅰ还具有调节血管增生的作用。
在损伤或炎症情况下,血管紧张素Ⅰ的水平会升高,进而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导致血管壁的增厚和狭窄。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信号通路的激活,如Ras/MAPK、PI3K/Akt等,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
血管紧张素Ⅰ的这种调节作用是心脑血管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血管重建和修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调节因子。
此外,血管紧张素Ⅰ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例如,它可以激活炎症反应,诱导炎症细胞的聚集和迁移,释放炎症因子。
血管紧张素Ⅰ还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增加肾上腺髓质的去甲肾上腺素合成来提高心脏收缩力和心率,增加心脏的负荷。
此外,血管紧张素Ⅰ还能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氧自由基的生成,损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总结起来,血管紧张素Ⅰ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
它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血管收缩、水盐平衡和血管增生等生理过程。
血管紧张素测定标准
血管紧张素测定标准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多肽激素,对血管收缩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测定是评估肾脏功能、血压控制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血管紧张素的测定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血管紧张素的测定方法:血管紧张素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以及质谱测定法等。
其中,ELISA是最常用的测定方法,它基于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反应来测定血管紧张素的浓度。
测定血管紧张素时,需要血液样本,通常是静脉血。
测定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范,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血管紧张素的测定标准:血管紧张素的测定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目的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常见的血管紧张素测定标准:2.1 血管紧张素水平的正常范围:血管紧张素的正常范围因测定方法而异,一般来说,血管紧张素的正常范围在5-35 pg/ml之间。
正常范围的参考值可能会因实验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血管紧张素测定时应参考实验室提供的参考值。
2.2 血管紧张素的异常水平:血管紧张素的异常水平可以提示存在肾脏疾病、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般来说,血管紧张素水平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以及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而血管紧张素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低血压、肾衰竭以及血容量不足等疾病有关。
2.3 血管紧张素的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血管紧张素的测定在临床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评估肾脏功能的变化、指导高血压的治疗以及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例如,血管紧张素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此外,血管紧张素的测定还可以用于监测肾脏疾病的疾病进展以及判断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血管紧张素的测定标准对于评估肾脏功能、血压控制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并根据测定结果的正常范围判断血管紧张素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05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ii受 体拮抗剂的发展前景
CHAPTER
新药研发进展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s)
目前已有多种新型ACEIs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新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有所改进,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 择。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s)
ARBs的研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新型ARBs在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未来可能成为 治疗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
临床应用前景
ACEIs和ARBs作为抗高 血压药物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不断上升,ACEIs和 ARBs作为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前景广阔。 它们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 的发生风险。
联合用药
在临床实践中,ACEIs和ARBs常与其他药物 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未来 联合用药方案可能会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
展前景
0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抑制剂)
CHAPTER
ACE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ACE抑制剂通过抑制ACE酶,减少血 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
ACE抑制剂还能抑制缓激肽的降解, 缓激肽具有舒张血管、抗炎和抗增生 作用。
ACE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ACE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充 血性心力衰竭,尤其适用于心肌梗死、 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等高危患者。
联合使用的效果
协同降压
联合使用ACE抑制剂和ARBs可以 产生协同的降压效果,使血压降 低到更理想的水平。
减少不良反应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减少单 一药物使用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 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改善预后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联合使用 ACE抑制剂和ARBs可以改善心血 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预后,降低 死亡率和发病率。
血管紧张素
感谢观看
正常情况下,由于肾素分泌很少,血中血管紧张素也少,对血压调节不起明显作用。但当大失血时,由于动 脉血压显著下降使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多,对防止血压过度下降而使血压回升却起重要作用。肾血 管长期痉挛或狭窄的患者,因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多可导致肾性高血压。
研究概况
肾素是肾小球旁器的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当动脉血压降低,循环血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时, 分泌增加(见肾素)。肾素在血液内存活约1小时,这期间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由肝脏合成后进入血浆) 不断生成血管紧张素Ⅰ(10肽),血管紧张素Ⅰ可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具有较弱的缩血管作用。血管 紧张素Ⅰ形成几秒钟之内,被血液和肺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降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Ⅱ(8肽),在血液内存 活约1分钟,就被氨基肽酶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Ⅲ(7肽)。后者促进醛固酮分泌,并对肾血管有收缩作用,它随即 被血液和组织内的血管紧张素酶所灭活。血管紧张素Ⅱ、Ⅲ的生物活性较强,而血中血管紧张素Ⅲ的浓度较低。 故以血管紧张素Ⅱ的活性最强,使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升高;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心室充盈压增高, 有利心脏射血;它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后者又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 细胞外液量,从而恢复循环血量;这两方面的作用使血压回升,在严重失血时,它使动脉压至少回升到正常的半 程。它还直接作用于脑,增强交感缩血管紧张活动;引起渴觉和饮水行为;并能刺激抗利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的分泌。肾素-血管紧素约需20分钟才能发挥完全作用,但持续时间较长。血浆中经常存在血管紧张素原和 转换酶等,肾素的释放是决定血浆中血管紧张素浓度的关键性条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者是一个相连 的作用系统,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精选推荐
1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亦称血管收缩素、血管张力素,是一种寡肽类激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管紧张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
它也具有很强的致渴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前体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清球蛋白——血管紧张素原。
1.1 主要作用1、血管紧张素Ⅰ能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直接收缩血管的作用不明显;2、血管紧张素Ⅱ能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而升高血压,此外,还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起保钠、保水、排钾作用,引起血量增多;3、通过细胞Na-Ca通道,使Ca离子浓度增加,引起血管收缩,从而血压升高(部分治疗高血压药物通过拮抗该作用起效);血管紧张素Ⅲ的缩血管作用较弱,只有血管紧张素Ⅱ的1/5,但促进醛固酮分泌的作用却强于血管紧张素Ⅱ。
正常情况下,由于肾素分泌很少,血中血管紧张素也少,对血压调节不起明显作用。
但当大失血时,由于动脉血压显著下降使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多,对防止血压过度下降而使血压回升却起重要作用。
肾血管长期痉挛或狭窄的患者,因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增多可导致肾性高血压。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Ⅱ是主要的效应肽。
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不灭活缓激肽,产生降压效应。
对代谢亦无影响,血钾稳定,血浆尿酸可能下降,血胆固醇及血脂无明显改变。
副作用发生率较低,在大规模临床研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10 %,较其它药物低。
3 生物活性肽生物活性肽是蛋白质中25个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
活性肽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易消化吸收,有促进免疫、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食用安全性极高,是当前国际食品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1](renin-angiotensinsystem, RAS)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 RAAS)是人体内重要的体液调剂系统。
RAS既存在于循环系统中,也存在于血管壁、心脏、中枢、肾脏和肾上腺等组织中,一起参与对靶器官的调剂。
在正常情形下,它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心血管功能稳态、电解质和体液平稳的维持,和血压的调剂均有重要作用。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重要成份。
血管紧张素原经肾素途径生成AngⅠ,后者又经一系列不同酶的水解,生成许多不同肽段,组成血管紧张素家族,其成员包括:AngⅠ( 1-10 )、 AngⅡ( 1-8 )、 Ang Ⅲ( 2-8 )、 AngⅣ( 3-8 )、 Ang 1-9 、 Ang 1-7 、 Ang 2-7 、 Ang 3-7 等。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及离子学说基础。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1)0期:再生性钠电流快钠通道电压依托性(2)1期:Ito ,一过性外向K+流(3)2期:决定平台期的离子电流主若是内向的L型钙电流和外向的延迟整流钾流。
另外,参与平台期的离子流还有一过性外向电流Ito和慢失活钠电流。
平台期持续时刻较长的重要缘故,是Ik1通道的内向整流特性阻碍了平台期内K+的外流。
Ca2+内流 Ica-L 慢通道-40mv 选择性不如Na+K+外流3.血管紧张素2及受体的生理功能。
•在众多的血管紧张素家族成员中, AngⅡ的作用最为重要。
AngⅡ要紧通过 AT 1 受体发挥其心血管作用,如血管收缩、加压效应、心动过速、中枢升压、增进醛固酮和儿茶酚胺分泌和刺激血管滑腻肌细胞增殖和水钠潴留,从而调剂血管张力并维持血容量。
•AT2受体具有拮抗 AT1 受体的功能,起着舒张血管,降低血压,调剂水盐代谢,抑制细胞增殖,增进细胞分化、凋亡等作用。
•在循环系统中,AngⅡ通过与相应的AngⅡ受体结合产生生理学效应:①AngⅡ可直接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也可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未来研究方向
探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细胞分子机制
深入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以揭示其在高血压发病 中的作用。
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基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深入了解,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更 多可能性。
临床应用研究
开展临床应用研究,探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和潜在应用
01
优化高血压治疗方案
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研究,可以制定更符合患者个体情况的
高血压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2
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不仅与高血压相关,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其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03
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应激,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总结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还与糖尿病、慢性肾脏病、骨质疏松等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详细描述
在糖尿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在慢性肾脏病中,肾素-血 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可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衰竭。此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还与骨质疏松 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通过影响骨形成和骨吸收来调节骨骼健康。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血管疾病
总结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心肌肥厚、心力衰 竭和动脉粥样硬化。
详细描述
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心肌肥厚。此外,它还通过 促进醛固酮分泌和交感神经兴奋来加重心脏负担,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在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病机制中,血管紧张素II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炎症反应和氧化
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计算
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计算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Renin-angiotensin ratio, RAR)是指体内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比值。
肾素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酶,它参与调节血压和水盐平衡的过程。
血管紧张素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激素,它能够收缩血管,增加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的计算方法是将血浆中肾素的浓度除以血浆中血管紧张素的浓度。
这个比值可以反映肾脏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程度,进而对高血压、肾脏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的正常范围是0.5-2.5。
如果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高于正常范围,说明肾素的分泌过多或血管紧张素的产生不足,可能与肾脏疾病、肾血管病变等有关。
如果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低于正常范围,说明肾素的分泌不足或血管紧张素的产生过多,可能与低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有关。
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血液样本来测定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浓度,进而计算出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来判断其肾脏功能、血压调节等方面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在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果能够准确评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程度,有助于指导药物的选择和调整。
对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也提供了一种辅助手段。
除了肾脏疾病和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还与其他一些疾病有关。
例如,某些肿瘤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可能升高,可能与肿瘤产生的激素有关。
此外,一些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的异常,例如肾上腺增生性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是评估肾脏功能和血压调节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测定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浓度,可以计算出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进而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对于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等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有助于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紧张素作用
血管紧张素作用血管紧张素是一种激素,在维持体内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生物活性主要有两个:一是血管紧张素Ⅱ(ATⅡ),它对血管收缩起主要作用,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二是血管紧张素Ⅰ(ATⅠ)通过酶的作用转化为ATⅡ,起间接影响血管收缩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是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而实现的。
ATⅡ结合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ATⅡ受体,引起细胞内Ca2+浓度的增加,从而激活肌钙蛋白酶,随后促使肌钙蛋白解离产生力量,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另外,ATⅡ还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ET-1),进一步促使血管收缩。
血管紧张素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来调节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表达和功能。
例如,ATⅡ能够促使内皮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等,这些物质能够进一步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松弛。
此外,ATⅡ还能够通过激活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参与一些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细胞增殖、血管重构等。
血管紧张素在调节血压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血压下降时,肾脏释放肾素,肾素能够将肾小球中的血管紧张素原(ATⅠ)转化为ATⅡ,进一步促使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同时,ATⅡ还可以刺激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和钠离子,减少尿量,增加血容量,从而提高血压。
此外,ATⅡ还能够刺激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性和醛固酮分泌,进一步影响体内液体和离子平衡以及血压的调节。
除了对血管和肾脏有直接作用外,血管紧张素还与心脏、血小板、炎症反应等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相关。
ATⅡ能够刺激心肌收缩,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
此外,ATⅡ还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增强,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ATⅡ还能够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血管紧张素是一种重要的调节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的激素。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作用,引起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TⅡRA)是最近推出的一类抗高血压药物。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部分阻断ANGⅡ的形成,对上述的心、、肾疾病产生了显著的治疗效应,但一部分病人由于干咳等副作用难以耐受,从而研制出阻断ANGⅡ效应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作用于受体水平,可抑制各种途径生成的ANGⅡ。
从而比ACEI类药物更能完全有效地抑制RAS。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一类很有希望的新型抗高血压药,已被WHO/ISH推荐为第一线药。
分类目前已知ANGⅡ受体亚型唷偶个即ATⅡ1、ATⅡ2、ATⅡ3、和ATⅡ4、简称AT1、AT2、AT3、AT4。
AT1主要分布于人体的血管、心脏、肾脏、脑、肺及肾上腺。
其作用包括:平滑肌收缩,醛固酮、儿茶酚胺、精胺酸加压素释放,调节体液量,促进细胞增殖。
AT2主要分布于人体胚胎组织,部分分布于脑和肾上腺髓质。
AT2的作用与AT1恰恰相反,调节组织生长,促进分化,使血管扩张。
目前对AT13、AT4研究较少。
现有的ATⅡ受体拮抗剂都是选择性AT1受体亚型拮抗剂,起哄AT1:AT2的作用比值在1 000倍以上,ATⅡRA可分为三类:(1)二苯四咪唑类(或称联苯四唑类):以Losartan(氯沙坦,商品名科素亚,默沙东(MSD)公司生产)为代表,还有CANDESARTAN,IRBESARTAN等;(2)非二苯四咪唑类(或称非联苯四唑类):以ARBESARTAN为代表,还有B1AR-2771等;(3)非杂环类:以VALSARTAN(缬沙坦,商品名代文,诺华(NORVATIS)公司生产)为代表。
氯沙坦是第一个口服非肽类AT1受体拮抗剂,与AT1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并具有特异性、竞争性、而无内在激动活性。
采血管紧张素注意事项
采血管紧张素注意事项采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内血管收缩和舒张的程度。
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肾脏疾病等。
在进行采血管紧张素的注意事项方面,首先要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以确保安全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患者:采血管紧张素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进行该检查。
一般来说,适宜的患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肾脏疾病等与血管紧张素有关的疾病。
2. 预先检查禁忌症:对于一些有禁忌症的患者,采血管紧张素是不适合进行的。
禁忌症包括妊娠期、严重肺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
在进行检查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病史询问,确保没有禁忌症存在。
3. 准备工作:在进行采血管紧张素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包括将患者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提供充足的休息。
此外,患者需要空腹,一般要求12小时内不进食,以避免食物对结果的影响。
4. 术前咨询和说明:在进行采血管紧张素之前,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咨询和说明。
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进行解释和回答疑虑。
5. 检查方法选择:根据具体的检查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采血管紧张素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静注法和局部注射法。
在选择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患者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确定。
6. 注意并发症的预防:采血管紧张素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包括低血压、头痛、心律失常等。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在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特别是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
7. 仔细观察和记录:在进行采血管紧张素之后,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并及时进行记录。
特别是对于出现异常反应或不良症状的患者,需要迅速处理和报告给医生。
8. 注意观察后处理:在采血管紧张素之后,患者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休息和观察。
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可能包括休息、监测、补液等。
血管紧张素
可被其他杂环取代, 但咪唑环活性最佳
N NR
5位可变范围大, 以可形成氢键的小 基团为好
酸性基团
2位可引入2~6个碳的直链 烷基、烯基和芳基,以正丙 基和正丁基活性最好
对位取代有利活性
氯沙坦 Losartan
5、构效关系
H3C
Cl N
N
邻位酸性取代基有利,四氮唑增强 活性;若为三氮唑则需在苯环上引 入吸电子基团
含羧基的 ACEI
螺普利 spirapril
H3CH2CO
O CH3
S S
N
N
H O
COOH
1995年在荷兰上市 最大降压作用出现在口服后4-8h 作用维持24h
赖诺普利Lisinopril
依那普利的赖氨酸衍生物, 降压作用缓慢而长效
含磷酸基的 ACEI 福辛普利 fosinopril
0.5h起效,酯键在体内易水解, 水解后产物仍具药理活性
血管紧张素I Angiotensin I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
ACEI ARB
Asp-Arg-Val-Tyr-Ile-His-Pro-
Phe 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
Angiotensin II受体
血管收缩
醛固酮 Aldosterone
血容量增加
血压升高
卡托普利 与 ACE 的相互作用
氯沙坦 Losartan
2、药理作用
Cl
N
H3C
OH
N
NN
N NH
药理作用: 强力和持久性地降低血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
对各种组织中的AT1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 直接阻断AⅡ分子与相应受体的结合, 阻断所有已知AII效应。
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Tigerstedt R等于1898年发现肾素和Braun-Menendez E等于1939年发现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而开拓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百年研究历史。
虽然RAS早已被公认为心血管系统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生物活性物质,但其新成员、新受体、新调节物和新药物的不断问世,使RAS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处于鼎盛时期。
RAS是循环内分泌系统,调节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等短期功能;同时也是一个全身分布的组织旁分泌、自分泌、胞内分泌系统,主要参与长期效应,如高血压进展、血管及心肌肥厚等。
已经证实,脑、心脏、血管、肾、肾上腺等局部组织RAS的基因转录和表达并不依赖于血循环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及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TO),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实际上,这二个RAS可互为来源,即血浆RAS的底物可进入局部组织,而局部组织RAS的产物也可入血发挥作用。
一、Ang的生成肾素是一种糖基化的单链蛋白酶。
肾素mRAN在体内广泛分布,但以肾脏为主。
肾素主要由肾近球小体的颗粒细胞合成并分泌入血;但许多肾外局部组织亦可产生肾素。
局部组织的肾素可来自血液,也可自身合成,但可能主要来自血液。
肾素的基因表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低钠以及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肾素mRNA的表达,而AngⅡ可抑制其表达。
肾内肾素的分泌与入球小动脉的牵张感受器及致密斑感受器有关。
当动脉血压下降或循环血量减少时,肾血灌流量减少,牵张感受器因所受的牵张刺激减弱而激活,促进肾素释放;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流经远曲小管的小管液量及钠量减少而激活致密斑感受器,导致肾素释放。
此外,支配颗粒细胞的肾交感神经兴奋时或血浆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均可直接刺激颗粒细胞释放肾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
AT1受体
血管收缩 增殖
醛固酮分泌 氧化应激
AT2受体
血管舒张 抗增殖 凋亡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Ang I
旁路
Ang II
AT3受体 AT4受体
?
血管完整性
PAI-1
血管紧张素II
(AT1-R)
1. 收缩血管+醛固酮↑: Bp↑ 2. 促进细胞增殖肥大:心血管重构
(AT2-R)
释放NO
部分对抗AT1-R作用
缺血后再灌注时间延长至2-3小时后预适应保护作用即消除, 而至24小时又再次出现并持续72小时。因此,人们把前者称 为早期预适应或经典预适应。后者则被命名为延迟预适应 或 第二保护窗(second window of protection)
药物
卡托普利 captopril 依那普利 enalapril 福辛普利 fosinopril
基团 巯基 羧基 磷酸基
显效时间 hr 0.5
4~6
3~6
血t1/2 hr 2
11
12
持续时间 hr
6~12
﹥24
>24
禁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T1-R)拮抗药
(ARB)
ACE
阻
20000~30000倍。阻断AngⅡ的效应。 增加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表现出 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2.促进尿酸排泄 3.长期用药能抑制左室心肌肥厚和血管 壁增厚
〔应用〕 1.治疗高血压
〔不良反应〕较少,禁用于妊娠、哺乳及肾 动脉狭窄患者。
伊白沙坦 erbesartan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
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
ACEI (-) ACE
激肽系统
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市场
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市场一、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作为治疗高血压的重要药物之一,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降低血压。
本文将深入探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1 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活性,阻断了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的过程。
血管紧张素II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
因此,血管紧张素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减轻血管收缩,降低血压。
1.2 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的应用范围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不仅用于治疗高血压,还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的恢复、糖尿病肾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由于其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功能,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药物。
二、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市场现状分析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本节将分析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规模、主要生产企业、产品类型以及市场分布等。
2.1 市场规模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患者数量的增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的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的全球销售额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2.2 主要生产企业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市场主要由几家大型制药企业占据,包括诺华、辉瑞、默克等。
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广泛的市场渠道,能够不断推出新的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3 产品类型市场上的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主要包括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
ACE抑制剂通过直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来降低血压,而ARBs则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的结合来发挥作用。
血管紧张素测定标准
血管紧张素测定标准
血管紧张素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为11~88ng/L。
血管紧张素是一种肽类物质,主要参与血压以及体液的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可以分为血管紧张素Ⅰ-Ⅶ。
其中血管紧张素Ⅰ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但是直接收缩血管的作用并不明显。
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使全身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也可以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醇,起到保钠、保水、排钾的作用,引起血量增多。
如果血管紧张素高于正常范围数值,可能是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肾球旁器增生征、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通常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药物治疗,并多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促进血管紧张素恢复到正常范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加详细准确的血管紧张素测定标准,可咨询相关医疗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医疗书籍。
血管紧张素收缩血管作用机制
血管紧张素收缩血管作用机制
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强效的肽类激素,它可以通过收缩血管来调节血压和血流量。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激活血管收缩素受体:血管紧张素在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通过激活血管收缩素受体来发挥作用。
这些受体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当与血管紧张素结合时,会引起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血管狭窄。
2. 促进钙离子内流:血管紧张素可以促进细胞内钙离子的内流,这会导致平滑肌细胞的收缩。
该过程通过激活多种离子通道和肌钙蛋白酶激酶等信号通路来实现。
3. 抑制一氧化氮的合成:一氧化氮(NO)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可以通过放松平滑肌细胞来扩张血管。
而血管紧张素可以抑制内皮细胞中NO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其扩张血管的作用。
4. 促进盐和水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还可以影响肾脏,促进盐和水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血容量和血压。
总之,血管紧张素通过多种机制来收缩血管,从而调节血压和血流量。
这一生理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是必要的,但过度的血管紧张素激活也可能导致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针对血管紧张素的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 1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肾单位的结构
曲部 近端小管
直部
肾小管 细段
髓 袢
肾 单
直部 远端小管
位
曲部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球旁复合体
பைடு நூலகம்
球旁细胞 致密斑
球外系膜细胞
球旁细胞: 入球微动脉平滑肌转化的上皮样
球
细胞,可分泌肾素。
旁
复 致密斑:远曲小管近血管极侧的上皮所
合 体
分化 成的钠离子感受器。
四.降压特点:
1. 不伴有心率↑、水钠潴留(醛固酮↓); 2. 阻止或逆转心血管病理性重构,保护心、脑、肾脏; 3. 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4. 不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脂质代谢紊乱。 5. 不易产生耐受性 。
五. 不良反应
1. 首剂低血压:多发生于首次用药。 2. 刺激性干咳:是病人停药的主要原因。
➢AT2 血管紧张素受体2,广泛分布于胚胎期,尤其是血管形成期 表达最高,炎性反应或者组织重建时表达会再次上调。AT2受 体兴奋后激活缓激肽/ NO/cGMP级联反应引起血管扩张、血压 下降,平衡AT1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反应,被认为是它能够拮 抗AT1受体的机制。
RAAS的研究现状
➢AngIII 又称Ang(2 ~ 8),可以作用于AT2受体,能刺激中枢 神经释放加压素,升高血压。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还作 用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递质的释放,促进水钠储留,升 高血压。
激活AT2受体,激活缓激肽-NO途径,扩血管,降血压,抑制心血 管重构。
二. AT1受体拮抗药的特点:
1. 与ACEI的抗高血压、治疗心衰疗效相似。 2. 影响缓激肽降解作用小,
不良反应少,不出现干咳、血管神经水肿等。 3. 可拮抗经糜酶旁路产生的AngⅡ,较ACEI的抑制作用更完全。 4. AngⅡ激活AT2受体作用加强,缓激肽-NO途径:NO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5. 与ACEI合用时,对抑制心脏重构,降压,降低血浆醛固酮有良好的 相加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TⅡRA)是最近推出的一类抗高血压药物。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部分阻断ANGⅡ的形成,对上述的心、、肾疾病产生了显著的治疗效应,但一部分病人由于干咳等副作用难以耐受,从而研制出阻断ANGⅡ效应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作用于受体水平,可抑制各种途径生成的ANGⅡ。
从而比ACEI类药物更能完全有效地抑制RAS。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一类很有希望的新型抗高血压药,已被WHO/ISH推荐为第一线药。
7.1 分类目前已知ANGⅡ受体亚型唷偶个即ATⅡ1、ATⅡ2、ATⅡ3、和ATⅡ4、简称AT1、AT 2、AT3、AT4。
AT1主要分布于人体的血管、心脏、肾脏、脑、肺及肾上腺。
其作用包括:平滑肌收缩,醛固酮、儿茶酚胺、精胺酸加压素释放,调节体液量,促进细胞增殖。
AT2主要分布于人体胚胎组织,部分分布于脑和肾上腺髓质。
AT2的作用与AT1恰恰相反,调节组织生长,促进分化,使血管扩张。
目前对AT13、AT4研究较少。
现有的ATⅡ受体拮抗剂都是选择性AT1受体亚型拮抗剂,起哄AT1:AT2的作用比值在1000倍以上,ATⅡRA可分为三类:(1)二苯四咪唑类(或称联苯四唑类):以Losartan(氯沙坦,商品名科素亚,默沙东(MSD)公司生产)为代表,还有CANDESARTAN,IRBESARTAN等;(2)非二苯四咪唑类(或称非联苯四唑类):以ARBESARTAN为代表,还有B1AR-2771等;(3)非杂环类:以VALSARTAN(缬沙坦,商品名代文,诺华(NORVATIS)公司生产)为代表。
氯沙坦是第一个口服非肽类AT1受体拮抗剂,与AT1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并具有特异性、竞争性、而无内在激动活性。
目前已经有临床应用报道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有12种之多,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氯沙坦(Losartan),其次是缬沙坦(VALSARTAN),两药的不同在于后者不是前体药可用于肝功能不全的病人。
7.2 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降压机制是阻断ANGⅡ效应。
与ACEI相比,此类药直接作用于AT1受体,拮抗ANGⅡ的升压作用,因而抑制ANGⅡ的作用更完全更彻底。
7.3 特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许多与ACEI相同的特点,但无干咳的副作用。
不引起咳嗽主要是因为其对ACE无作用,不会影响P物质和缓激肽的降解。
但同时也因减少了对这些物质的降解而失去了血管扩张作用、以及PGI2和NO的增多作用。
但是很多研究认为:AT1受体被阻滞后增多,后者作用于AT2受体,再通过缓激肽或P物质促进PGI2和NO增多。
7.3.1 对于左室肥厚由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阻断ANGⅡ,尤其是可阻断心肌产生的ANGⅡ作用,因而有明确的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
其逆转左室肥厚和抗血管重塑等作用都与ACEI相似或是更强。
LIFE试验证实氯沙坦的高速选择性AT1受体拮抗作用,对逆转左室肥厚特别有效。
1999年德国报道的在69名患者中进行的对比缬沙坦80-160MG,每日一次与阿替洛尔50-100MG,每日一次,治疗8个月对于左室肥厚的影响的研究表明:阿替洛尔组血压由160/103MMHG降至147/92MMHG(P=0.0001),左室肥厚指数由127G/M2降至117G/M2,缬沙坦血压由160/103MMHG降至147/92MMHG(P=0.0001),左室肥厚指数由127G/M2降至11 7G/M2组血压由163/101MMHG降至146/92MMHG(P=0.0001),左室肥厚指数由127G/M2降至106G/M2。
长期缬沙坦治疗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的左室肥厚指数。
1999年瑞士一项小型试验研究了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试验分为氯沙坦组(或氯沙坦50MG/氨氯地平12.5MG组)和氨氯地平50MG 组。
治疗16周发现两组血压均下降明显,氯沙坦左室质量指数从治疗前的311(101/28 8)G与163(55/150)G/M2减少到252(25/255)G与133(22/128)G/M2(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的P值分别为P=0.003和P=0.01),在氨氯地平组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从治疗前的259(47/243)G与136(25/131)G/M2减少到240(42/234)G/M2与126(24/1 23)G/M2。
以内就表明,用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降压早在16周即可明显减轻左室质量。
7.3.2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具有内皮保护作用,而切这一作也有NO参与介导,从而抗氧化、减少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并改善动脉硬化和心肌肥厚等的细胞异常凋亡。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还可境地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内皮损伤造成的凝血和纤溶异常。
7.3.3 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证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的危险性。
7.3.4 对于心功能不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心力衰竭的作用与ACEI相似或是更强。
7.3.5 对于血脂代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影响血脂代谢。
7.3.6 对于糖代谢、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于这方面的报道较少,但是确有氯沙坦降压的同时降低了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了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了胰岛素抵抗的报道。
7.3.7 对于肾功能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进展的作用与ACEI相似或是更强。
20**年西班牙报道了在伴有或不伴有蛋白尿和高血压的慢性进展性肾功能衰竭的话者联用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acei贝那普利以加强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控制肾衰的进展的安全性的研究。
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1组:缬沙坦160mg,每日依次;2组:缬沙坦80mg加贝那普利5或10mg,每日一次;3组:缬沙坦160mg加贝那普利5或1 0mg,每日一次。
结果血肌酐在3组均有所增加(1组:11mmol/l,p=0.045;2组:9mmol/ l,=0.030;3组:15mmol/l,p=0.0006)。
3个组的血压升高(1组:0.28mmol/l,p=0.2 8;2组:0.48mmol/l,=0.0008;3组:0.36mmol/l,p=0.02)。
治疗5周后第3组血压下降最大。
3个组均有尿蛋白的减少。
3个组的不良反映发生率分别是45.5%,33.3%和25%,总共5.6%的患者因不良反映退出。
每组因高血压退出者少于4.5%,无人因血肌酐而退出。
研究表明,在中度慢性肾衰竭短期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ACEI或单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减少蛋白尿,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7.3.8 对于代谢及电解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
1999年美国因氯沙坦可降低血尿酸和增加尿中尿酸的排泄量,而对氯沙坦是否可增加急性尿酸盐肾病进行了研究。
63名噻嗪化物引起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被分到氯沙坦组(50MG,每日一次)、氯沙坦加氢氯噻嗪组(50MG/50MG,每日一次)、氢氯噻嗪组(50 MG,每日一次)或安慰剂组治疗3周。
并且在试验0、1、7、和21天进食2G/KG蛋白质饮食。
结果侧腹痛、血尿或血尿素氮/血肌酐增该等与急性尿酸炎肾病相关的典型症状并未出现。
同药氯沙坦一天后在服药4小时和6霞石后尿酸排泄量、尿PH值增加,而结晶相成的主要危险因子双氢尿酸盐则减少。
用氯沙坦第7和21天尿酸排泄量、尿PH值和双氢尿酸盐与第一天相当,无统计学差异。
用氯沙坦第21天尿酸明显降低,因而表明氯沙坦降低血尿酸和尿中尿酸的排泄量的同时,并不增加结晶相成的主要危险因子尿双氢尿酸盐。
英国20**年报道的降压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发作试验(allhat):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促进尿酸排泄。
实验将中度高血压患者分为氯沙坦组(100mg)氯沙坦/氢氯噻嗪组(50mg/12.5mg,单剂50mg控制不佳时加氢氯噻嗪)。
结果对于单剂氯沙坦无法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加用氢氯噻嗪比增加氯沙坦剂量更佳。
66%的患者加用氢氯噻嗪12.5mg后血压控制满意。
50和100mg氯沙坦与对照组相比并不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尿酸水平。
联合应用50mg和氢氯噻嗪12.5mg的患者比单用氯沙坦50mg的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366.9±67.6比331.6±65.0,p=0.006),而接近于安慰剂组(358.8±80.9)。
因此,氯沙坦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还可改善氢氯噻嗪的升高尿酸的作用。
短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促进尿钾排泄,但是长期治疗并不影响血及尿中的电解质水平。
7.3.9 对于凝血机制和血流变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增加血细胞变形能力和血浆黏度。
20**年新西兰报道了在29名实质性疾病和高血压患者进行的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比试验。
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50-100MG/D)和依那普利组(2.5-10MG/D)经治疗两组的血心包变形能力均有所增加。
氯沙坦组由于血细胞变形能力增加伴有平均学黏度的增加(P <0.01,故无全血黏度的降低。
而依那普利组则有轻微无统计学差异的全血黏度的降低(P =0.06)。
氯沙坦增加血细胞变形能力和血浆黏度的机制不详。
可能是氯沙坦和依那普利改变了阳离子的转运系统和/或药物代谢物的保护抗氧化特性,改善了细胞的血液流变学。
7.3.10 对于生活质量瑞典20**年报道了at1受体拮抗剂(8-16mg)、依那普利(10-20mg)和氢氯噻嗪(12.5-25mg)对于429名高血压女性患者的疗效、主观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疗效不佳可增加剂量。
治疗12周,at1受体拮抗剂组疗效最好。
at1受体拮抗剂组、依那普利组和氢氯噻嗪组舒张压达到目标者分别占605,51%和43%;at1受体拮抗剂组和氢氯噻嗪组的干咳发生率低于伊那普利组(p=0.001).三组的头晕和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别。
意大利1999年报道的一项研究比较了每日一次服用50mg氯沙坦和氢氯噻嗪25mg对于轻中度高血压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治疗26个月后,利用(mmse)和(scag)评价认知功能和利用问卷调查生活质量。
氯沙坦组的认知能力有明显改进,在scag 及mmse 差异均有显著性的意义(p<0.001);而氢氯噻嗪组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氯沙坦组,p< 0.01; 氢氯噻嗪组,p=0.02)。
但氢氯噻嗪组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仅发生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人中。
研究表明,氯沙坦对于改善所有年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