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二首》_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12课,内容为《古诗二首》。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感受古人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通过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妙之处。
二、教学安排1.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材料准备:准备课本中《古诗二首》的内容。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课要学习的《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
2.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演练朗读《春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生自由朗读并感悟诗歌之美。
第三步:拓展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下自己的小诗歌。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多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诵读、理解和表达等方面。
•综合评价学生对《静夜思》和《春晓》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是否简单清晰地解释了文本内容,确保学生理解。
•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课堂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之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古诗⼆⾸(池上/⼩池)》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科书分析: 1.课⽂的两⾸古诗,分别是唐代⽩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的《⼩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个可爱的顽童形象;《⼩池》则描绘夏⽇的⼀处由泉眼、流⽔、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景,富有夏天⽣活情趣。
诗歌语⾔浅显易懂,朗朗上⼝,有利于学⽣诵读理解。
2.课⽂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中华传统⽂化的熏陶,⼜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道开”表现得不够,⽽且没有“开”;《⼩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显得“⼩池”不⼩。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由两⾸古诗组成,但⼀篇课⽂相对⽽⾔是⼀个整体,从优化的⾓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10⾸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教学⽬标: 1.借助汉语拼⾳,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图⽂结合和结合⽣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孩顽⽪、天真的形象以及⼩池夏⽇美景。
3.能正确认读“⾸”等12个⽣字新词,正确读记“泉⽔”等8个词语。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
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生:没有!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
(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生:真好听!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
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
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初中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初中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 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表达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入新课,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分发两首古诗的文本,让学生独立阅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四、表达与创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2.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例如写一首类似的古诗或者画一幅与古诗相关的画。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掌握程度。
2. 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目,了解学生对古诗主题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创作,了解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2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12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示诗题)1.《池上》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
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四画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
3.生字娃娃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
(齐读古诗)4.给下列汉字注音。
()首()踪()迹()浮()萍5.描一描,写一写。
首采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翻译。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欣赏了西湖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诗人简介)(4)理解诗题。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①学习“晓”。
看看“晓”的偏旁,你有哪些发现?②相机解释“净慈寺”。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①正音。
“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
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慈、竟、映”。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阅读要素训练】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啊!你们想去看看吗?2.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1)品荷之多。
一年级下册12课《古诗二首》小池

12课《古诗二首》小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继续来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二首古诗《小池》一、直入课题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注意翘舌,标上音节)认识“池”。
有小朋友认识小池的“池”吗?(你是怎样记住的?用的什么方法?)指名请同学回到。
2、原来用的是加一加的方法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也”,加在一起就是“小池”的“池”。
3、学生交流方法,认识“池”,跟“水”有关。
你见过的小池有?小朋友,小池,小池里会有什么呢?生:水课件展示:师:所以这个字有三点水2、读了课题,猜一猜,小池里会有些什么?出示夏天小池的美景图。
生:青蛙,蝌蚪,荷花......老师见过的小池里面也有荷花课件展示荷花这些漂亮吗?美不美?这首诗的作者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写下了这首诗呢?3、出示课文插图问:作者所眼中的小池里有什么?(有蜻蜓、树阴、泉水、荷叶等),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色呢?课件展示:图上有什么?(板书:池边泉眼树阴池内小荷蜻蜓)诗人看到了这些景物,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呢?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保持最端正的读书姿势,自由读诗句。
请大家又轻又快地打开语文书,保持最棒的姿势,每个人都准字音,读通顺诗句,读完了举手告诉老师。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
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孩子们自己读完了,和同桌合作一下,试读古诗,你听听的,他听你的,相互纠正,一定要都准字音哦。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好,读完了,哪一对同桌来回报喜爱他们刚才读的。
自信的举手。
课件展示诗歌指名读(师点评)4、作者介绍。
他写的池塘怎么样?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三、再读诗句,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教案12古诗二首

8.静夜思一、设计说明《静夜思》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四、课前准备1.搜集诗人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
制作本课的课件。
(教师)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
(学生)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
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2.播放古诗朗诵课件,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古诗二首》
本文是关于12《古诗二首》,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
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
自学3个生字。
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第二课时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
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
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
自读。
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