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二)出则悌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诵读声声】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问题引路】同学们,在家里吃饭时,你们做到了让老人先吃,自己再动筷吗?跟弟弟、妹妹相处时,你会因为自己是哥哥姐姐,就霸道地与弟弟妹妹抢玩具和好吃的吗?平时的生活中,你有因为某一样东西,而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争吵甚至打架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二部分,一起来感受古人兄弟姐妹之间礼让、团结的做法和晚辈尊敬长辈的优良美德吧!【为你解读】“出则悌”这一部分讲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相处,不对财物斤斤计较,怨恨就无从生起。
值得注意的是,“财物轻”不是单方面的“轻”,而是双方面的“轻”。
一方面,自己不要凡事都从财物方面考虑,觉得吃亏、不公而心生怨气;另一方面,也不要主动去侵占其他兄弟姐妹的财物,或占些小便宜,使对方不满和心生怨恨。
怕吃亏和主动去占便宜都会影响兄弟姊妹间的亲情,影响相互之间往来。
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谨(jǐn)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也不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
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刺痛了对方的心,对方起了怨恨,我们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言语方面要非常注意,兄弟之间,讲话时多给对方一分尊重,互相恭敬,互相能够容忍对方的过错。
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
同时,这意义也要延伸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斤斤计较,不讲伤人的话,多宽容,多恭敬,那么人人之间也就相处得和谐融洽。
言语在孔门4科里面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能忍让,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之中。
其实,在忍当中不但能扩宽自己的心量,也会唤醒对方的惭(cán)愧(kuì)之心。
因为,毕竟当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情绪化,等他冷静下来,就会觉得自己理亏。
所以,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或饮食,或坐走。
《弟子规之出则悌》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悌》译文做兄长的应该善待弟弟,当弟弟的应该恭敬兄长。
兄友弟恭,父母心中就快乐。
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弟之间少计较财物,就不会有怨恨。
说话时能包容忍让,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
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他人,就应该立即替长辈传达,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应当主动帮忙。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长辈面前,要谦恭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上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好,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就恭恭敬敬退后站立,等长辈离去。
不论骑马或乘车,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辈大约离开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辈站立时,晚辈应陪立,不可以先坐下来。
如果长辈坐定,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与长辈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但是回答的音量太小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有事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
长辈问话时,应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对待叔叔伯伯等长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友爱。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弟)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请看第八条:(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
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
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
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
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我们想一想,当姐姐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弟子规-出则悌》逐字翻译注音
《弟子规》逐字翻译注音([清]李毓秀原著,华静7811译注,2013-10-2)《弟子规》的这个版本,不仅能帮助中小学生学会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而且能帮助他们加强古文素养。
<出ch ū则z é悌t ì><出则悌>讲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兄xi ōng 道d ào 友y ǒu , 弟d ì 道d ào 恭g ōng 。
兄姐的道义是友爱弟妹,弟妹的道义是恭敬兄姐。
兄弟xi ōngd ì 睦m ù, 孝xi ào 在z ài 中zh ōng 。
兄弟姐妹 和睦相处,父母心中就快乐,孝道就在 其中。
————————————————————————财物c ái w ù 轻q īng , 怨yu àn 何h é 生sh ēng !把钱财物品 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怨恨 怎么会 产生!言语y án y ǔ 忍r ěn , 忿f èn 自z ì 泯m ǐn 。
讲话 包容忍让,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 自然会消失。
————————————————————————或hu ò 饮y ǐn 食sh í, 或hu ò 坐zu ò 走z ǒu ,或者是喝饮料、吃东西,或者是就坐、行走等,长者zh ǎngzh ě 先xi ān , 幼y òu 者zh ě 后h òu 。
都要长辈 在前面, 晚辈 在后面,这是礼让的美德。
————————————————————————长zh ǎng 呼h ū 人r én , 即j í 代d ài 叫ji ào ,长辈 呼唤 别人时,应立即 替长辈传唤, 人r én 不b ú在z ài ,己j ǐ 即j í 到d ào 。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讲述的是如何培养有品德的小孩子。
其中的“悌”方面,是指尽孝尽忠,并且与家人、朋友、师长等建立和谐关系。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三、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四、出必告,反必面,事无大小,欲先言。
五、路有馆,宿即息,意中人,不可惜。
六、出门行,远必备,旅有患,名曰贼。
七、见所好,勿为非,听言谨,识疾病。
八、立遵义,坐遵礼,言遵信,业遵准。
以上便是《弟子规》中关于“悌”的部分内容。
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在家庭中要多关心家人的需要,与人交往要带着善意,才能获得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的美好关系。
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谨-诵读版).
谨:之五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谨:之六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
总叙 入则孝、出则悌 谨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之一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入则孝 :之二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入则孝 :之三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入则孝 :之四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入则孝 :之五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入则孝 :之六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出则悌 :之一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出则悌 :之二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出则悌 :之三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出则悌 :之四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出则悌 :之五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之一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谨:之二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谨:之三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
论语名句: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论语名句: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解释翻译】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这一章大概我们都是非常非常的熟悉,它就是我们常念的《弟子规》的总纲领。
一部《弟子规》就是以《论语》这一句话来贯穿下来,是清朝李毓秀学者,根据这一句孔子的话编写出来的,教导童蒙,教导弟子,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学业道业。
这里说的弟子,一般人只觉得这是对童蒙讲的、小孩讲的,其实不然。
小孩固然从小就要学习,《弟子规》是清朝以来的童蒙教材,家家户户都要念。
现在我们这个《弟子规》,看到《弟子规》已经普及到全社会,很多家庭都用《弟子规》来做为孩子的教材。
可是要知道,弟子在这里是广义的,不只是对童蒙。
孔子说的弟子是圣贤弟子,具体而言孔门弟子。
孔老夫子他讲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出来,是要求那些弟子们,你们要来这里学习,你们首先要做到这个标准,你要做不到这个标准,你就不能是弟子了。
所以这是学圣学贤的根基,我们不可以忽略。
《弟子规》根据这里讲到的七科,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科,来进行演绎,写出一百一十三桩事,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写得非常全面。
要学习四书,四书是大学的课程,入学的标准在哪?在《弟子规》。
《弟子规》我们要都做到了,四书才能够入得进去,四书是教我们成就圣贤之道。
所以《弟子规》是四书的具体落实,是行门。
这里讲到的七桩事,详细的解说我们可以去学习《弟子规》。
《弟子规》过去蔡礼旭老师有详细的讲解,我也曾经讲过两个版本,都可以拿来参考。
这里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桩事情是『入则孝』。
弟子规全文、注释
《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原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原文: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原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注:【首孝弟】“弟”为“悌”的古字,读tì。
弟子规2
弟子规2(出则悌)润水《弟子规》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译文:为兄为姐的准则,是要友爱弟弟妹妹;为弟为妹的准则,是恭敬哥哥姐姐。
如果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对于他们共同的父母而言,孝道也在其中了。
润水说:兄弟姐妹各自履行好各自的准则,去爱对方,则没有不和睦的。
而兄弟不和,最难受的当属他们的父母,这就像是自己身上的手足相残。
在现代的职场和官场,一个老板/领导最难受的也是手下间的不和。
在其中打拼的我们能否体会到这点呢?《弟子规》出则悌(续)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如果兄弟间都重视感情,而看轻财物,他们之间的怨恨从何处生起呢?如果双方都少说几句,不要到最后说出了伤人的话语,兄弟间的憎恨自然也就消失。
润水说:兄弟姐妹间,深仇大恨无从谈起,他们间的怨恨与矛盾,大多是从财物与言语上生起。
他拿了我的东西,我占了他的地盘,这些细小的财物如何能比上手足之情?他说了我一句,我也要骂回来不吃亏,继而引出伤人的话语,甚至肢体伤害。
这不更是祸从口出么?《弟子规》出则悌(续)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不管是饮茶,就餐,还是入座,行走。
都要遵从长幼顺序,让长辈和兄长先行,吾等小辈在后。
润水说:在儒家文化的体系中,预设了不同人的优先顺序,及其该尽的责任,这就是人伦。
目的是让社会按照这一规则有序,而良好的运行。
长者先,幼者后这一伦理的设定,既给长者提供了优先权,也给长者加与了持家,谋断,承担一切的责任。
黑社会组织能维系稳定,靠的就是兄弟人伦,如若弟者想僭越此规则,祸乱就会不可收拾地铺开。
《弟子规》出则悌(续)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译文:长辈呼唤某人的时候,要帮长辈叫他过来;此人不在的时候,自己就要跑到长辈跟前,问是否可以效劳。
润水说: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
父母在老远就呼喊某个小孩的名字。
听见了的,就会对他说:"喂,你妈叫你!"。
人不在这儿的,我们就会跑过去告诉长辈:"某某某不在,啥子事?"去年回家,我也是要找某个小孩。
弟子规原文对译文
弟子规原文对译文弟子规原文对译文《弟子规》教给我们孝亲敬老,尊师重学的道理,那么大家学习了原文以及翻译了?一、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对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
处事要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
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二、入则孝出则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当即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做的事,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明白。
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冬天寒冷的时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外出办事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挂念。
居处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职业要稳定不能轻易变化。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文】不要因为事情小就自作主张,假如自作主张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仪。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文】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要私自把它们藏起来。
假如你把东西藏起来,一经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
凡是父母所厌恶的东西,一定要小心谨慎的处理掉。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如果身体受了伤,就会给父母带来忧愁。
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会使父母蒙受羞耻。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译文】父母关爱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么困难呢。
父母憎恶我,我还能克尽孝道,这种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文】父母如果有过错,作子女的应该善意规劝使其改正,规劝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说话时声音一定要轻柔。
《弟子规》(注音+译文完整版 )
《弟子规》(注音+译文完整版)《弟子规》由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
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被誉为启蒙学经典的《弟子规》。
弟子规[清]李毓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fàn ài zhòng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zéxiào入则孝fùmǔhū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出则悌全文及翻译
出则悌全文及翻译《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1、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做兄长的要关爱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
兄弟之间和睦友爱,孝道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2、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在关涉利益的财物方面看得比较轻,哪里还会产生怨气呢?在言语交谈方面说得有度有礼,怨愤自然会消失无踪。
3、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吃喝用饭的时候,或是坐下行走的时候,都要让长辈在前,由长辈先开始,让晚辈在后,由晚辈后进行。
4、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长辈呼唤人,应立即代替长辈传唤,要是那人恰好不在,那自己应立即到长辈面前告知,并询问长辈自己能否帮忙。
5、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称呼尊敬的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讳;在尊敬的长辈面前,不要显摆自己的本领。
6、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在路上碰见长辈,要快速地走上前去作揖致礼,长辈如果没有说什么以示训诫,那便在行礼完毕后后退几步,在一旁恭敬地站着。
7、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遇见长辈的时候,如果在骑马那就应该下马,如果在乘坐马车那就该下车,等长辈经过了依然要在原地等候目送,直到长辈离自己百多步的距离以后才继续自己的行程。
8、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能坐着。
长辈坐下了,晚辈得了长辈的吩咐准许才能坐下。
9、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在尊敬的长辈面前,说话的声音要低沉,不能喧闹,但也不能低弱到听不见的程度,那样反而不适宜。
10、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前去面见长辈时,一定要快步走向前;跟长辈告退时,一定要慢慢地往后退下。
长辈问话,一定要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视线不能随意转动、飘忽不定。
11、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对待别人的父辈叔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辈叔伯一样;对待别人的兄弟姐妹,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入则孝出则悌全文解释
入则孝出则悌全文解释
意思是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
出自儒家经典《弟子规》,全句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扩展资料:
《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
《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弟子规出则悌
入则孝 出则弟
入则孝
父母呼___父母命___ 冬则温___晨则省___ 事虽小___苟擅为___ 亲所好___亲所恶___ 亲爱我___亲憎我___ 谏不入___号泣随___ 丧三年___居处变___
父母教___父母责___ 出必告___居有常___ 物虽小___苟私藏___ 身有伤___德有伤___ 亲有过___怡吾色___ 亲有疾___昼夜侍___ 丧尽礼___事死者___
第二篇 出则悌
5. 称尊长 6. 路遇长 7. 骑下马
勿呼名 疾趋揖 乘下车
对尊长 长无言 过犹待
勿见能 退恭立 百步余
第二篇 出则悌
8.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9.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10.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程门立雪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游酢(zuò)、 杨时见程颐于洛(今 洛阳),时盖年四十 矣。一日见颐,颐偶 瞑坐,游酢与时侍立 不去。颐既觉,则门 外雪深一尺矣。”
出则悌
兄道友 财物轻 或饮食 长呼人 称尊长 路遇长 骑下马 长者立 尊长前 进必趋 事诸父
弟道恭 怨何生 或坐走 即代叫 勿呼名 疾趋揖 乘下车 幼勿坐 声要低 退必迟 如事父
兄弟睦 言语忍 长者先 人不在 对尊长 长无言 过犹待 长者坐 低不闻 问起对 事诸兄
孝在中 忿自泯 幼者后 己先到 勿见能 退恭立 百步余 命乃坐 却非宜 视勿移 如事兄
《弟子规》
第二篇 出则悌
1.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2.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
兄弟情
弟子规出则弟
弟子规出则弟弟子规出则弟出则悌《弟子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孩子们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和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友爱,能够以礼相待,那么他出去外面与人相交就会做到和谐、和睦;相反如果他在家中与兄弟姐妹吵吵闹闹,不守礼节,那么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规矩。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有一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特别不好,他为了教导他的孩子,他就跟他说:你现在假如发一次脾气,就到我们家后院那个木柱上面钉一个铁钉。
那孩子一发脾气就去了,拿一支铁钉把它钉上去,一开始一天钉五、六支;结果钉了几天,那个孩子吓了一跳,密密麻麻,他突然感受到说,我的脾气居然坏成这样!这个孩子一发现,就开始收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发脾气了。
他的父亲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去把铁钉拔一颗下来。
他儿子拔得很有成就感,拔拔拔,突然有一天拔完了,他很高兴,就跑去跟他父亲报告:我都拔完了。
他父亲不急不徐把他带到这个木柱前面,他说:虽然你的铁钉都拔光了,但是留下了多少的坑洞!能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回不到!所以“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到时候你再怎么对不起,也不见得能回到原来的一种关系了。
所以,我们了解到就要更谨慎,下次要发脾气的时候,要马上“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出则【1 】悌引子〈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父老勿呼名对父老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当怎么和怙恃相处,应当遵照哪些规则礼节.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进修.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当若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路应当遵照什么规则.“悌道”现实上就是“孝道”的延续,是以前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小我最重要的尺度,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小我如何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请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路的时刻,遵照哪些规范?留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来往的时刻,又应当遵照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请求的..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平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路.包含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路.“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气,起到了伟大的感化.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宏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如今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同伙三口人,我们小同伙大多是独生后代,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效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惟更应当推广为同窗.同伙之间的尊敬友爱.俗话说“在家靠怙恃,出外靠同伙”.多一个同伙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怙恃,在外要尊敬师长,联结同窗.【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说明: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顺兄姐,兄弟姐妹能和气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怙恃天然欢乐,孝道就在个中了.当哥哥姐姐的,年事大,懂得道理多,应当在生涯上多照顾弟妹,进修上多帮忙弟妹.并且,在兄弟姐妹打骂的时刻,年事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推让弟妹.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服从哥哥姐姐的指点,不克不及因为本身小就率性不听话.兄弟姐妹是统一个怙恃所生,在统一个家庭生涯.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怙恃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平生里陪同我们时光最长的亲人.我们从小懂得尊敬本身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本身的弟妹,不单你在家里能和气共处,未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忙,互相干怀.《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当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代的大文学家.他小时刻愚蠢勤学,才情迅速,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很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怙恃亲平常爱好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专程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事最小,应当吃小的梨,你谁人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汗青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煮粥侍姊》.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当他年迈的时刻,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当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本身在那边这么辛劳.成果李绩就答复说:姐姐,你的年事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还有若干机遇可以或许为你办事.所以,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刻,心坎是充满感恩的心,不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进程赐与他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假如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气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假如你经常跟兄弟姊妹打骂,让怙恃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逝世,这就是不孝了.如今大多半小同伙都没有兄弟姐妹,也恰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宠爱你一小我,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间,平常的野蛮自私,凡是都得听本身的,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发性格,甚至和爸爸妈妈对着干.那么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之后呢,能很好的和同窗相处吗?确定不克不及,因为他不懂得尊敬他人,友爱他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窗和同伙打骂.所以,我们小同伙在幼儿园和黉舍也应当做到“兄道友弟道恭”,把同窗们当作是本身的兄弟姐妹一样,大家互相推让.和气相处,如许才干让怙恃和先生少操心.那我们的幼儿园和黉舍才会变成一个暖和的大家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说明:别把财帛物品看的太重要,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须要的冲突.怨恨的工作天然就会消掉了.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他的弟弟牛弼平常爱好喝酒,并且喝完酒后就撒酒疯.有一次醉酒之后,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逝世了.牛弘一进家门,他的老婆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逝世了.”牛弘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责备的话,只是答复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牛弘坐定后,老婆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逝世了牛,这不克不及算平凡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说完之后神志自如地持续念书.牛弘的行动激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正人.再看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怙恃留下的财宝,上法庭打讼事,交恶成仇的例子特殊多.这些都是很不该该的.假如怙恃当时知道留下财宝会起这么大的纷争,必定不肯意留这么多财宝让后代争吵.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嫩,要协调,绝对不要讲话很冲.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个父亲,他的孩子性格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性格,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这个儿子一发性格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礼拜阁下,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忽然才警醒到:“我的性格本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掌握本身的情感,他发性格的情形慢慢削减了,后来终于不发性格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性格,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就如许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落,拔完的那天他很愉快,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知他:“你固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克不及恢复到本来的样子?”不成能,已经千疮百孔了.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什么呢?当你向他人发过性格之后,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无论你说若干次对不起,那伤口都邑永久消失.我们要珍爱身边的亲人,万万别因一句错话,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掌握.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辞吐当中,都愿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本身讲话,我们也要特殊留意.你讲话很急.很重要,又很大声,对他人来讲,可能会误认为你在骂他,所以,我们在辞吐当中,应当要特殊留意.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他人很忙的时刻,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认为他就是在骂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削减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须要的误解,还有争吵.前面是讲对财帛,还有言语,若何与本身的兄弟姊妹相处.一小我能与本身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未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同伙好好的相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说明:不管是吃器械照样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假如和长辈坐在一路,就请长辈先坐.假如和长辈走在一路,要请长辈先走.而如许的长幼有序的情形,传统是平常讲求的.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纪,本身懂得照顾本身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我们如今的情形是如许的吗?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白叟站在车的中央,摇摇摆晃.年青人就坐在白叟的身旁,无动于衷,不肯为白叟让座位.还有在公共场合的进门处,大家抢先恐后.你拥我挤,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在家里呢,有好吃的都是小同伙先吃,有没有人记得要让年事大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先吃呢?当吃饭的时刻,有没有请爷爷奶奶先坐好,吃饭时是让长辈先动筷子吗?有没有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呢?这也不克不及全怪小同伙,因为如今的家长都很爱本身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先留给孩子.但你们不克不及是以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反过来你们应当加倍懂得怙恃对本身的爱,并且学会去照顾身边的长辈.当然,我们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吃,他们一般都不会吃,但是他们心里是愉快的,认为本身的孩子这么懂事有礼貌.准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家吃饭的时刻,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小辈的才可以去坐.坐的时刻,要坐偏位子上,把正位让给长者坐.当和长辈一路走路的时刻,就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但是长辈要进门的时刻,我们要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等长辈进去了,然后再跟在长辈后面进门.长辈要分开的时刻,我们要先替长辈开门,然后再跟着长辈后面出去.如许才干表示出一小我的礼貌和教养.吃饭的时刻,要想到白叟爱吃的器械,要尽量知足他们的心愿.不克不及本身爱好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不管他人吃不吃?本身先吃个够!也不成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不讲求卫生.吃饭要有吃相,不要风卷残云,要留意本身的形象.【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说明:长辈有事召唤人,应代为传唤,假如那小我不在,本身应当自动去讯问是什么事,可以辅佐就辅佐,不克不及辅佐时则代为转告.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客人不成能直接到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节了.所以,当我们是晚辈,碰到长辈.碰到客人来了,要自动问: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同伙要怎么样?“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赶紧,不克不及对客人掉礼,让人家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请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很有可强人家也是大老远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人家来找必有工作.所以我们应当:请问有什么事吗?有什么我可以代您传达的吗?如今的小孩,对于长辈的使唤,经常是慢吞吞,或者不与理睬.假如叫的不是本身,更是一点都不关怀.爷爷奶奶叫人,我不管,你本身找吧.假如找的人不在呢?我帮你已经算很好,已经算对爷爷奶奶很孝敬,我去找一小我,一找那小我不在,就算了,不成,前人的划定,你本身要立时回来.为什么?第一,复命.告知白叟家,您要找的人不在.第二,问问白叟家,还有什么工作我可以做的吗?这在古代对小孩子来说都是最起码的请求,但如今又有几小我能做到呢?再者,在黉舍的时刻也是如许,我们看到近邻班先生走进来了,孩子看到了,他会怎么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开端放大嗓门:先生,近邻班先生找你.这个都不相符礼貌的立场.准确的做法是先说:先生,你等一会儿,我去叫我们先生过来.跟先生讲了,然后再把先生带过来,就是要把工作从头至尾做好.这个动作很重要,它可以普遍来应用,就是招待客人的礼节.我们如今在家庭当中来看一下,孩子如今会不会招待客人?比方说刚好阿姨来了,小孩在那边玩玩具或者是看电视,根本疏忽客人的消失,如许好不好?这就是不尊敬长辈.准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应当是停下本身手里做的事,站起来必恭必敬的说一声:“叔叔好,阿姨好.”接着,客人要走进来,我们可以给客人拿拖鞋.拖鞋要怎么放?要放在客人进来立时就可以穿到的地方,并且拖鞋要朝向客人的偏向.阿姨进到房子里来,我们要说:阿姨,你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这就是招待客人的礼节,是我们起码要做到的.除此之外,接德律风的礼节也很重要.家里来德律风了,拿起德律风来必定要先问候对方:“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请问您找谁?”假如对方说我要找你爸爸.假如爸爸在,立时说:“您先等一下,我去找我爸爸”.假如刚好爸爸不在家,可以说:“对不起,我爸爸如今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有什么工作我可以转告.假如您有急事,可以打我爸爸的手机接洽他”.《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起首请求孩子从小造就长幼有序的不雅念和照顾长辈的意识.接下来,《弟子规》则经由过程描写在日常生涯中,孩子和长辈相处时的各类情境,对孩子的行动提出了具体的请求.起首,当孩子碰见父老的时刻,应当如何称呼才是合乎礼节的呢?【称父老,勿呼名;对父老,勿见能.】说明:称呼长辈,不成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逊有礼,不成以夸耀本身的才干.对长辈绝对不克不及直呼其名,可以有很多变通的办法,一般多是加辈分尊称,比方我们称姓李的为李爷爷.李叔叔.李伯伯,这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称职务,比方李校长.李先生,这也是一种尊称.这都可以的,尽量要躲避直呼其名.有的小同伙还给他人取绰号,取绰号.如许好不好?当小同伙给同窗取绰号,甚至给先生取绰号,如许做就是没有恭顺心.你愿望他人用绰号嘲笑你吗?假如你不爱好,也不要如许对他人.下一句“对父老,勿见能”,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因为即使我们今天的才干再高,这个才干是不是靠本身形成的?不是!是在成长的进程,家人.先生.亲戚同伙给我们帮忙和造就才形成的.所以越有才干,我们越应当感激家人对我们的支付和关爱,怎么能是以而自满呢?很多孩子完整不懂这个,比方与长辈在一路,一些上了年事的白叟不懂如今的电脑啊,英语啊,还有小同伙先辈的玩具什么的.有时刻会好奇的问一下,看一下,比方奶奶拿起你新买的玩具,在那儿说,这个怎么玩啊?小同伙一把抢曩昔说,这个你不懂.再比方,小同伙和爷爷奶奶出去,爷爷奶奶年事大,腿脚不好走不快,小同伙就不耐心的一个劲催,还说,快走啊快走啊,怎么慢的跟蜗牛似的.现实上这个在传统当中是避讳的,尤其不要在长辈面前过多夸耀,除非你是要为长辈干活,这是两回事.比方,奶奶,我帮你把买的器械拎回家,有劲儿,这个是好的.接下来,《弟子规》告知我们晚辈假如在路上碰见长辈,应当遵照哪些礼节.【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说明:路上碰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顺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中国古代,人与人会晤,都邑鞠一个躬.如今哪里还会鞠躬?对,韩国和日本,这是他们跟中国人学的,但是我们本身却把这个给丢掉落了.如今我们的小同伙,见到长辈会鞠躬吗?会打召唤吗?可能因为大方躲到大人的逝世后一句话也不说对不合错误?有的小同伙是叫叔叔阿姨了,但是眼睛看着别处,心不在焉,也会让他人很不舒畅.那我们看前人是怎么做的.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先生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当要曩昔跟他打召唤.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曩昔,“趋”也是小步的走曩昔,“揖”就是很恭顺的来向他问候.在以前,因为交通没有那么蓬勃,往来于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们行走的时刻,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居也是长辈,必定会曩昔问候.我们如今在路上行走,我们可能没有这么的便利,因为时代毕竟不合.在路上碰见长辈了,小辈应当快步迎上去,但是别冲曩昔,不要把白叟家给吓着了,所以略微加速脚步迎上去问好,这是一个规则.假如长辈有意和小辈谈谈,小辈应当恭顺地陪白叟家多说几句.假如长辈有事且不须要你的陪同,那么小辈应当侧过身去闪开正面,让长辈经由过程.等他离去了,我们就可以走了,叫“长无言,退恭立”.在黉舍也一样,有若干同窗远远的看到先生或者看到校长走过来,会很大方的跟先生.跟校长问候的?有很多小同伙他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畏惧,所以掉落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假如他人看见你走过来,他掉落头就走,你是不是认为他是有意不睬你,这是很不礼貌的行动.在路上看到长辈.先生,我们必定要问候.大家要问了,如今还要不要鞠躬,我认为可以不必,因为鞠躬只是外在的一种情势,最重要的是心坎的恭顺.所以只要站好了跟对方说你好就行了.但万万不成以说边跑边打召唤或者歪着个身子打召唤,会让人感到很不礼貌.除问候外,还要留意神色和眼神,要始终看着措辞的人,面带微笑,大大方方.长辈问什么问题,我们就清晰的答复.【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说明:不管骑马或乘车,路上碰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分开.这里也提到,方才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当要跟他打召唤.此地讲到假如你是骑着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情形布景.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近邻的伯伯或者叔叔,他必定会下来跟他打召唤;打过召唤今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久不多有多远?差不久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如许.我们今人,我们应当如何“骑下马,乘下车”?我们若何来看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代替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对象的时刻,我们要特殊留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为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让老者他坐得很舒畅.长辈要下车的时刻,做晚辈的必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的很安然的下来.所以固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跟着交通对象的不合,我们也要懂得若何帮忙老者.在交通对象上,我们要帮忙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此外礼让他们.这个“过犹待,百步余”,我们可以衍生成什么?送宾的礼节,送客人.“过犹待,百步余”,就是送长者.送客人,要等他离去今后我们才走.假如我们送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前脚一出门,我们后面把门“咣”的关起来.客人会怎么想?他会想:似乎恨不得我赶紧走,我下次不来了.所以,对于一般关系的客人,送到门口外面就行了,等客人走远了,再回来轻轻关上门.假如关系特殊好的同伙和亲戚,可以送到楼下.所以招待客人要热忱,送客人也要讲求礼节,要让对方感到受到尊敬的感到.【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说明: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当陪著站立,不成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今后,嘱咐坐下才可以坐.与父老攀谈,声音要严厉适中,答复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晰,也是不适当的.有事要到父老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归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凝听,眼睛不成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看待叔叔.伯伯等父老,要如同看待本身的父亲一般孝敬恭顺,看待本家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看待本身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说明: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当陪著站立,不成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今后,嘱咐坐下才可以坐.这一条就告知我们,长辈假如没有坐下来,所有的晚辈一切不克不及坐下来.长者如果站着,你如果坐着,那多欠悦目,显得很没有教化.长辈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这是一种平常重要的社交礼节.当然假如长者嘱咐我们坐下,我们也不克不及说我们非得要站着,因为前人讲的“恭顺不如从命”,对长者的这些嘱咐我们照着做,这才是真正的恭顺.而假如我们本来是坐着的,长辈从远处走过来,必定要起立致敬.在人多聚首的时刻,应当留意一下四周的人,假如你掉落臂老幼,一屁股就坐下来,他人必定会认为你没有礼貌.在学生时代,尤其要留意课下就教先生问题时,应把本身的座位让给先生,本身恭候在一旁听先生的解答,先生让本身坐下或示意本身坐下时再坐下.在古代私塾里,学生假如在进修上有疑问须要先生解答时必须必恭必敬立在一旁倾听先生的解答,假如学生所持看法与先生不合,必须跪立在先生面前才干与先生争辩.关于“长者坐,幼者立”,中国传统当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程门立雪.宋朝时,有两个年青的学子,一个叫游酢,一个叫杨时,他们去拜理学大师程颐为师,哪知道老汉子闭眼在那儿养神,养着养着还睡着了,这两小我一向在那儿必恭必敬地站着.程老汉子睡醒时,发明窗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强调年青人对先生的平常强烈的守礼精力,说他们在雪地里站着,那么这两小我根本上也变成雪人了,所以叫程门立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说明:与父老攀谈,声音要严厉适中,答复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晰,也是不适当的.《弟子规》接下来讲跟长辈攀谈时要遵照哪些礼节.我们都知道,同父老攀谈要尽量应用“请”和“您”如许的礼貌用语.那是不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呢?和父老攀谈的进程中,还有哪些细节是轻易被我们疏忽的呢?长辈面前,不要放纵的大呼小叫,我们如今发明很多小辈对长辈几乎都是嚷嚷的:爷爷,你过来.奶奶,你过来.这个是不成以的!你对长辈措辞声音要轻一点,严厉一点,暗示一种敬意.“低不闻,却非宜”.假如在不太熟习的长辈面前讲话会大方会重要,所以很小声,长辈根本听不清晰你说什么,如许也不合错误,也是没有礼貌.家里假如来了客人,我们在一旁措辞得声音要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说明:有事要到父老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归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凝听,眼睛不成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进必趋,退必迟”,长辈叫我们的时刻,要快步向前,这暗示我们对长辈的立场卖力恭顺,不克不及长辈叫了,还大摇大摆的走,这是掉礼.分开的时刻,不克不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 悌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出 则 悌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 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 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 ,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 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 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出 则 悌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人呼,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
出 则 悌
在吃饭的时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 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 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出 则 悌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出 则 悌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 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
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 ,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 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 出 好。
则 悌
进必趋则 悌
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 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 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 左右移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 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 出 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则 悌
弟子规
柒陆
余 力亲 学仁 文
伍
泛 爱 众
肆 叁贰
出 信谨 则
悌
壹目
入
录 则
孝
目 录
出则悌
总 叙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出 则 悌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 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 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 当中就存在孝道。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 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 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出。
则 悌
yú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
出 则 悌
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 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 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 自己才上马或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