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十章节》课件
总结经验教训
在问题解决后,应对问题进行总结,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家校合作 机制。
08
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
班级活动策划与准备
确定活动目标
明确活动目的,确保活 动与班级发展目标一致 。
制定活动计划
根据活动目标,制定详 细的活动计划,包括时 间、地点、参与人员、 预算等。
根据家校合作的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估指标,如家长参与度、学 生表现等。
定期评估
定期对家校合作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 进。
结果反馈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和教师,促进双方共同反思和改进。
家校合作问题解决
建立问题反馈机制
建立问题反馈渠道,鼓励家长和教师及时反映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协商解决问题
总结词
综合性、激励性、反馈性、持续性
详细描述
学习效果评估是班级学习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 采用综合性的评估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 时,评估结果应该具有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 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估结 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持续改进自己的 学习方法。
独立生活技能
教授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 ,如洗衣、做饭、打扫卫 生等。
责任感培养
引导学生参与班级事务,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义务 感。
班级生活安全保障
安全教育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安全检查
定期对教室进行安全检查 ,排除安全隐患。
安全应急预案
制定班级安全应急预案, 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 速应对。
教师团队培训与发展
岗前培训
为新任教师提供岗前培训,确保 他们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班级 管理能力。
2012年教育学章节习题: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实战演练 ⼀、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 D.不是任何⼀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 D.班级资料 ⼆、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________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
2.班级通常由⽼师、⼀群学⽣及________组成。
3.班级具有满⾜学⽣要求、促进________、校正学⽣⾏为等功能。
4.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
5.班级管理⼿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________。
6.班级管理体现了教师和学⽣之间的双向活动,是⼀种________的关系。
7.平⾏管理理论是________的教育思想。
8.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________都成为班级的主⼈。
9.传统的班级管理强调以教师为核⼼,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____为核⼼。
10.班集体的发展⽬标⼀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________三种,⽬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
1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________。
12.班级⽬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的因素,⼀是国家的教育⽅针政策和学校的培养⽬标;⼆是班级群体的________。
13.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________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并对学⽣的发展产⽣越来越⼤的作⽤。
14.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标是纪律、秩序、控制和________。
15.现代班级管理的实质是建⽴以________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6.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________的作⽤。
17.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包括班级建设的⽬标、实现⽬标的途径、具体⽅法和⼯作程序,其中以________的制定最为重要。
教师公招第十章班级管理习题
1368.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A.学生会B.班级C.小组D.团委1369.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罗杰斯D.布鲁纳1370.班级组织能够为班级成员提供发展的机会,这说明班级具有()功能。
A.社会化B.诊断C.校正D.促进发展1371.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这项工作属于()A.建立学生档案B.班主任工作总结C.班主任工作计划D.操行评定1372.下列关于班级管理的描述,错误的是()A.班级管理是直线式发展的静态过程B.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C.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D.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班集体1373.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是()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1374.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A.马卡连柯B.乌申斯基C.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1375.班集体生活和成员意愿的反映是()A.班集秩序B.班集体舆论C.班风D.班级管理1376.关于建立学生档案的环节,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收集一整理一保管一鉴定B.管理一收集一鉴定一保管C.收集一整理一鉴定一保管D.收集一鉴定一保管一整理1377.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目标管理”是由()提出的。
A.马卡连柯B.德鲁克C.皮亚杰D.夸美纽斯1378.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A.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B.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C.了解和研究学生D.搞好班级教育工作1379.操行评定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为基本依据。
A.学生守则B.班级秩序C.校规D.班级目标1380.()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A.教师B.班主任C.班长D.学生会1381.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是()A.观察法B.书面材料分析法C.谈话法D.调查法1382.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不包括()A.心理素质B.道德素质C.能力素质D.体育素质1383.在班级管理中,评价一个班级的好坏的重要依据是()A.优秀班干部B.负责的班主任C.班级成员融洽D.良好的班风1384.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属于()A.学习指导B.生活管理C.学习管理D.生活指导1385.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A.明确的共同目标B.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C.共同的生活准则D.—定的组织结构1386.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138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交往B.学习C.锻炼D.考试1388.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是设计并开展()A.小组活动B.少先队活动C.班级教育活动D.课外活动1389.个别教育是指()A.学优生的个别教育B.中等生的个别教育C.后进生的个别教育D.全体学生的教育1390.(A)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10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一、班级(一)定义: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背景最早使用“班级”的是——埃拉斯莫斯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组织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的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二、班集体(一)班集体的构成要素1、共同的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共同生活的准则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二)班集体形成的条件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三、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第二节班主任一、概述(一)概述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二、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三、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开展教育活动,进行个别教育(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两个方面常用的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观察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二)设立班级目标确立班级目标要注意1、渐进2、有恒3、多样(三)转化后进生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兴趣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
第三节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概述(一)定义是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教育学第十章班级管理ppt课件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https://
七.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分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八.偶发事件的处理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九、班会活动的组织 类型:常规班会(班务会)、生活班会、主题班会(主
要形式) 主题班会的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
班主任制度发展史
班主任的概念
全面负责 ○ 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 ○ 贯彻者、纽带、桥梁
班主任制度: ○ 级任制 ○ 科任制
版本一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版本二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
班级管理
1 2
○ 学习共同体 ○ 精神共同体
75%
班级管理的目 标
○ 文化共同体 ○ 伦理共同体
3 4
• 班级组织建设 • 班级制度管理 • 班级教学管理 • 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内容
• 班级教学管理 • 班级德育管理 • 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
动的管理 • 班级生活指导 • 班级组织建设 • 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
A 班级常规管理 C 班级民主管理
B 班级平行管理
D
班级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三原则 方向性、激励性、可测性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存在问题 ○ 专断型 ○ 缺乏活力,参程度低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
9,300 Million
班级危机管理
处理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教育学原理》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 班级组织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
正式组织:班级组织
非正式组织: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层面的人 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 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 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有四种类型: 积极型、自娱型、消极型、破坏型。
二者同时发生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 体舆论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 ,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 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 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 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 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 作,特别是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 好这项工作。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 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学生。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 秩序,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 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
寻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5、特普郎制 :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与个人独立研 究结合在一起;采用灵活的时间代替固定的上课时间。
6、 协同教学:大组采取讲课式的同步教学;小组彻底 实施个别教学。
一、班级概述
第十章第一节班级管理评价的意义和原则
访谈法
总结词:深入具体
详细描述: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与评价对象 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获 取评价信息的方法。在班级管理评价中,访 谈法可以用于了解学生对班级管理的看法和 建议、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家长对班级 工作的意见等。通过访谈,评价者可以深入 了解具体问题的细节,获取到更为详尽的评价是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提 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详细描述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 环境氛围等,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班级文化评价旨在评估班级文化的建设情况,发现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班级文化 的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文化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 荣誉感和归属感,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学生提 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发现学生潜能
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为学生 的兴趣爱好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改进学习环境
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需求,为改善学 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02
班级管理评价的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
确保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在实施评价时,应确保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双重标准或 因人而异的情况。
班级文化评价
总结词
评估班级环境,促进文化建设
详细描述
对班级的文化环境进行评价,包括班级的学风、班风、师生关系等方面,可以判 断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和不足,为进一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也有 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班级活动评价
总结词
提升活动效果,促进交流合作
详细描述
对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包括活动的策划、组织、 实施和效果等方面,可以了解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活 动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教育学笔记 第十章班级管理
教育学笔记第十章班级管理核心提示:第十章第十章班级管理$1 班级管理的意义班级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班级管理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管理资源是指: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2.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a。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c。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2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马卡连柯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德鲁克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4 班集体的形成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a。
明确的共同目标 b。
一定的组织结构c。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a。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b。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c。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1。
教育学 第10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一、班级(一)班级的定义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产生的背景班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古代社会,学校教育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
这就必然表现出诸多的局限性和低效率的问题。
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教育对象的扩大,需要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于是班级应运而生。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组织。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三)班级的教育意义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生活在班级中,从单个的自我到成为集体的一员,开始承担集体的责任,不断学习社会规范,自觉接受集体的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思想品德。
第二,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其实是一个广泛的学习过程,在这里,每时每刻与人交往,参加每次有组织的活动,都是学习。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也同时收获了相应的精神成长,形成了合作的意识,学会了互相帮助,同时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从某种意义来说,班级不是严密的社会组织,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
这种社会初级群体的最大特征就是把情感作为维系成员之间的重要纽带。
由于是相同年龄和层次的人活动的场所,是共同接受教育的基地,因而在班级里,人们亲密相处,彼此尊重,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班级在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推动学生自我教育。
它不仅教育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也是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大课堂。
教师的不断要求,集体风气的潜移默化,各种规章制度的命令约束,都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自觉的要求,形成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我的发展。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 第十章》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十章》练习题第一节、班级和班级管理一、班级和班级管理的概念1、班级的概念: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2、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艾拉斯莫斯,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师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班级管理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
4、班级管理的作用:(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级管理的模式(具体阐述见P124)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三、班集体的特征和意义(一)、班集体一般特征:一个班的学生群体并不能叫做班集体,还需具备如下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一定的组织结构3、具有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二)、建设与发展班集体的意义(P125)(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奋斗目标2、选择培养班干部3、形成正确舆论和优良的班风(班集体形成的标志)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四、中小学集体活动的类型(一)、日常性活动:晨会、班会、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阐述见P126)(二)、阶段性活动1、工作型活动注意:工作型活动不是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参与,而是有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班级成员不仅共同制定计划、目标、决定等认同。
而且明确完成这些任务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价值,自己应该做什么;注意相关活动之间的连贯性;每一阶段的活动要有重点、有新意,并能体现在经常性班级活动中。
2、竞赛型活动要求:(1)、将取胜看作参赛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不能要求每次比赛都取胜,但可以要求每一次比赛都有获胜的目标。
教育学第十章班级管理
(二)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三)协调好班内外的各种关系; (四)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教学目标:掌握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功能;理解并
掌握班级管理的内容;掌握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 集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掌握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功能; 理解并掌握班级管理的内容;掌握班主任建设和 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班级组织概述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三)班级组织的规模。
三、班级组织的功能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功能:促进认知、情感、兴趣态
度以及社会技能的发展; 2、满足需求的功能; 3、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 顺,采取适当的方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从而有 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一、班级组织建设: 衡量班集体组织水平高低的标准: 二、班级制度管理:
成文的制度: 非成文的制度:
三、班级教学管理: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班级活动管理: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角色
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一)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教育学教案第10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10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地位与作用,认识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把握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了解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
2.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正确认识班级组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班级组织的功能。
3.明确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任务和主体,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要素与要求,了解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第一节班主任一、班主任概述【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美体等方面得到发展。
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
靠谁来抓好班的工作呢?虽然一个班有好几位科任教师执教,但班上还有许多不属于科任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事,如组织班的活动与培养班集体、进行课外与校外活动、团队活动、安排课余生活等,需要有专人来做。
再说,班上几位科任教师在工作上要能互相配合、步调一致,也需有专人来协调。
所以学校有必要给每个班委派一位班主任,由他负责来抓班的教导与管理工作。
】(一)班主任的含义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教育管理角色,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也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工作辛劳而光荣,平凡却富有意义。
他们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尊敬,得到党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很高的评价。
1979年我国著名诗人赵朴初给北戴河全国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赠了一首《金缕曲》:“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
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1章班级与班级管理1本章学习提示在学校教育组织中,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班级教学形式展开的;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依托班级组织实现的,是在班级活动过程中得以展开的;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的教育教学功能,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章主要围绕班级和班级管理的内涵及其历史沿革;班级的特征;班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等方面而展开;本章学习目标1.班级的内涵、班级的基本特征、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2.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的内容;第一节班级概述一、班级的内涵班级即学校教育组织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班”意指工作或学习的组织,表示的是一群人;“级”意指年级,表明的是学生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班”和“级”是联系在一起用的;班级在其产生之初,其职能主要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和集体;发展到现在,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由此,从内涵角度可以把班级定义为: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1二、班级的基本特征2儿童一进入学校就被编入特定的班级,作为班级的一员接受指导;一般来说,班级具有如下特点;一学习性对于班级中的学生而言,首要的属性是“学习者”,其基本任务是学习;学生学习是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奠基性学习”;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必须在群体生活环境中进行;班级组织正是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班级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有社会为其安排好的,如教学科目的显性课程,也有如班级组织中的各种规范、角色、人际关系等的隐性课程;二不成熟性班级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非成人组织;作为班级组织主体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这一发展的水平因学生的年龄而异,但就其整体相对成人来说,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未成熟者;因此,班级不可能进行完全的自我管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成人的力量;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班级实行自我管理的基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尽管学生并非成人,但自主意识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近乎天性的社会性要求;不少研究表明,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自其入学那天起,就已开始谋求学校生活中的独立自主;从这个意义上,应当说学生对于班级组织的运行有一种近乎天性的自治倾向;由于学生并非成人,因而在学校中对于教师难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意识,尤其在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受挫时表现最为明显;经验表明,在中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这种依赖意识是不会完全消失的,只不过依赖的程度随年龄的不同而呈递减趋势;三教育性班级的教育性是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具有的特点;如果说夸美纽斯在17世纪首创班级授课制时更多地强调班级只是作为一种“大生产”的组织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价值的话;那么,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的乃是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单位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也充分说明教育性是班级的主要特点;班级的教育性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社会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化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性化与社会化是相容的;社会化不是以牺牲自我发展、自我表现为代价的;学习社会的文化,掌握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同个人的学习兴趣、需要从来不是完全对立的;强调班级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就是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不是社会机器,而应是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四社会性人的活动的首要特征是社会性,无论活动指向客观对象如使用劳动工具还是指向个人或集体如人际交往,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单个人的活动是包括在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的;离开了社会关系,人们的活动就不复存在;活动也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生物性本能活动或适应行为,而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体现着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人的活动;班级中的活动既反映着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要求,又反映着社会环境的渗透和影响,只不过前者带有更多的自觉性,后者带有更多的自发性而已;在班级的活动中,学生要和教师、同学这些群体中的成员打交道,这都构成了学生们的社会关系;可见,社会性是班级的一个重要特点;三、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国外班级制度的历史发展学校教育中的班级制度是以大工业生产作为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的,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班级制度的萌芽期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极为简单,教育的方法手段只是口耳相传;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是,无论是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各类学校,还是后来封建社会的私塾、书院以及欧洲中世纪学校等,它们大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尽管汉代曾出现“大都授”类似学术报告,南唐朱弼亦曾采用“升堂讲说”等形式,但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并没有形成年级和班级,更没有什么班主任,班级只是处于萌芽状态;2.班级制度的产生班级产生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这期间,乌克兰、白俄罗斯兄弟会学校中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雏形;法国的居耶纳中学、德国的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等是最初设立班级的学校;拉萨尔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也曾以班级教学制代替了当时盛行的个别教学制;最早使用class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在这时期,是否把学生分成班级被看作优秀学校的标志之一;在此基础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了着名的教育着作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学校制度和在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这标志班级制度的正式形成,班主任这一班级组织角色也相应产生;3.班级制度的发展期班级的发展期主要在17~20世纪中叶;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普及教育成为时代的重要教育课题;要培养大量的社会急需人才,要建立国家化的学校系统,就必须推行班级授课制;这时,学校教育系统形成了校—年级—班级三层结构,校长—中层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成为相应明确的人员分工;班级、班主任作为独立的要素,不可忽视地存在于学校教育系统之中;这一时期之后,班级制度的发展逐渐走向巅峰;4.班级制度的变化期20世纪以后,班级制度的发展进入了变化期;在这一时期,班级授课制一方面被弱化;同时在另一方面,又不断走向法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欧美等地出现了否定班级授课制的倾向,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提出了诸如“道尔顿制”“开放课堂”“无墙大学”等教学形式,他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有着育人单一、忽视个性发展的弊端,所以,对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班级制理论加以否定,使班级有弱化的趋势;但另外,又有法制化的趋势,如苏联、日本等国在20世纪40年代又先后颁布了一些法规,充分肯定了班级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使班级制度法制化;二我国班级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教育大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古代的私人讲学和宋代以后的书院都不设班级,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我国采用班级教学最早的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20世纪初,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以后,才在全国逐步采用班级教学形式;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并试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各学堂要按学生程度深浅分学级并编班上课;由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实行分班教学,并设有级任教师是在民国时期;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将清末的各种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当时由于学校规模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因而采用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年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下,学校制度不尽一致,各根据地根据具体情况办学;为了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在一些学校里也安排有专门的教师负责班级工作;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结束;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得到迅速改造和发展;依照当时苏联的教育经验和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教育传统,我国在中小学实行分班教学,并设立专职班主任以取代级任导师;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班级授课制有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又强调了班主任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88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规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以及任免条件等;这样我国的班级便走向正规化道路;班级授课制自创立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事实证明它的出现和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对于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效率、大面积培养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传统方式;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仍把班级授课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班级授课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强调标准、同步、整齐划一,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内在潜力的充分发展等;随着以电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的形成,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如美、俄、法、德、日等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声、光、电来完成;打破学习时间、空间和学习人数的限制,提倡多种教学形式的合理结合,把班级、小组、个别教学综合运用,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现状来看,班级授课制较为适应我国的国情;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构建学习化的和谐社会还是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必须有大批优秀人才;班级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的摇篮,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因此,我们要使之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班级的构成要素4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根据现代社会学理论,只要社会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组织特征,便成为社会组织:1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2具有严密的组织机构;3具有严格的组织规范;在通常情况下,班级具有上述三个特征;因此,班级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有的研究者常把学校当做一种社会组织,把班级当做一种社会体系;从社会体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看,两者有共同的基本要素:即必须有两个以上的人,必须有固定的关系与交互作用;其差别主要是社会组织强调要实现某些特殊目标或宗旨;而社会体系则泛指一般较具固定形式的角色关系,以此为探讨社会行为的基础;班级是作为一个正式群体而存在的;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班级有其特定的成员、特定的目标、特定的文化、特定的人际交往及特定的功能;从功能的观点来看,班级可以被看做一个社会化的机构,也包含着个性化的功能;为了实现这种功能,班级中存在多种目标,如由课程与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目标等,班级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机构和主要场所;因此,班级不仅是一个微观的社会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日本学者片冈德雄认为,班级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起码有个学习成长的目标;有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聚集在一起;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指导和学习这两种角色分配;这种集体起码要保证持续一定的目标;一般说来应有一定的物质场所;5我国学者陈桂生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要素中,其中有些要素是必要的,缺少这种成分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另一些要素属于教育活动的充分条件,条件越充分,教育活动越有效;作为教育活动必要成分的要素,称为教育的简单要素;”6在上述构成班级的五个条件中,既有构成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也包括充分条件,从这些条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条件包含了构成教育简单要素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缺少了教育资料这一简单要素;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之中”;因此,教育活动的简单要素也势必是构成班级的必要成分;“教育资料”即相当于班级中的课程,缺少了课程的因素,班级的成员无疑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成员一样;对班级性质的不同认识7近年来,对班级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元视角的态势;自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来,班级性质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经典选题;在已有研究中,班级性质被界定为四种:班级作为社会体系、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班级作为社会组织、班级作为“学习集体”;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从社会体系角度来分析班级性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他对班级之所以是一种社会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发;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与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结构——家庭不同;帕森斯指出,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尽管家庭和班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价值,都肩负着社会化的任务,但班级结构尤为重视成就主义和普遍等同性,而家庭则强调归属主义和个别等同性;持“班级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群体”论者主要是谢维和教授8;他认为,关于学校班级的讨论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规模问题、规范问题和制度问题;由此从“班级应是什么”的价值观出发,认为班级理应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群体,尽管它也具有社会组织的属性;吴康宁教授在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与其价值选择9一文中,在依循“逻辑地形图”的基础上,科学的考察学校班级的社会属性,并进而考察的教育指导意义;由此,作者依序论述了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集群——社会群体;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自功能性组织”与“半自治性组织”;除了上述班级定位外,日本学者片冈德雄将班级依次界定为“集体”group,中文往往译为“群体”,“学习集体”“班集体”;10这主要是在“初级群体”的上位概念“社会群体”层次展开讨论;上述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班级性质的认识;第二节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管理活动的开展,乃至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都要依靠班级管理活动来具体实施;因此,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关键;同时,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班级成员的未来发展;一、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管理;1二、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展2一班级管理的产生班级授课制是社会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班级管理随班级授课的产生而产生,随师生结合方式的改变而发展;中世纪学校的教学组织工作十分松散,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都不同,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指导,不对全班授课,教学秩序乱,效率很低;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夸美纽斯在总结16世纪新旧各教派所兴办的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为了提高教学的效能,与学年制班级相配套,夸美纽斯选定了一套比较完整而严密的考试制度;学校的考试分为以下六种;①学时考查;由任课教师主持,有时是观摩学生学习是否专心,在每节课上都进行考查;这种考查有时是通过提问进行检查;如请重复我刚才讲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等;②学习考查;由小组长主持,每天学校全部课程结束后,组长与其组员一起复习,检查一下所做的事情,组长应力求使小组的成员熟练掌握已经正确理解的材料;③学周考查;每周六午休时,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考查,提倡进行互换名次的比赛,任何一个名次比较低的学生有权与本组名次比较高的学生进行竞赛,甚至可以跨组竞赛;如果后者比赛失败,就应当让位给对手,改为低名次;如果没有失败,则保持其原来的名次;④学月考查;每月一次,由校长每月视察各班一次,进行严格的考查;⑤学季考试;由学校某个班主任与校长一起主持,以便了解谁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些,作为公开表彰的依据;⑥学年考试;这是最重要最隆重的一次考试;在学年结束时举行,学校各方面的负责人参加,全校的学生集中在操场上,通过抽签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检查和考试;这次考试将决定每位学生是否能升级;从以上夸美纽斯所论述的这套考试制度来看,它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考试制度,只是一种非书面的检查学习的方法,它缺乏考试的规范化性质,但是,它把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检查作为学校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从每天、每节课抓起,这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无疑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对教师的职责规定方面,要求每位教师应该给自己提出本班的目标和任务,并且要十分熟练它,然后根据它来安排一切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最必需的东西——笃信宗教;其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美德;最后才是生活的外部装饰品——科学知识,教师在道德培养方面要通过多种练习和介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渴望参加劳动;教师不仅在表面上,而且在事实上是他们教育学生要养成的各种美德的活生生的楷模,教师必须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真诚地希望他们取得成就,仿佛教师就是学生精神成长方面的父亲,因此,他们应该更温厚地而不是严厉地去做这一切;小组长具有以下管理职责;小组长是10人集体的管理者;在校内,他在智慧、德行、虔信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如在朗读、书写或做其他练习时,小组长要检查每一位组员的学习情况,主持每天的学习考查;在校外,小组长要注意同学是否有礼貌,保证每位学生认真地祷告;对学生行为提出以下准则:在家教方面,每个学生应该真心实意地敬畏上帝,不做违背上帝旨意和自己良心的事,认真地祷告;在德行方面,学生应尊敬教师和小组长,与同学友好相处,保持身体和衣着的清洁和整齐,行为要符合礼节,与人交谈时要谦虚;在智慧方面,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和思考,对每周的考查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拉丁语学校中的学生在校内都应用拉丁语交谈;对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管理,夸美纽斯非常重视纪律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他认为班级没有纪律就无法正常有序地工作;维护纪律的办法有三种:一是不断地监视;二是谴责;三是惩罚;班级内无论谁都不得有任何破坏规章制度的行为;一旦发生了过失,则要根据过失的轻重程度给予惩罚;处罚分合理的训斥、用树条赤身抽打和开除;在处罚中,要做到既严格,又温和,以利于错误行为的纠正;可见,那时的班级管理方式主要是倾向于专制式的管理;二班级管理的发展人类在很长的时期中,曾经把受教育者——学生的被动性作为社会的期望;在那种状况下,学生成长为“人”表现人的自主性,会受到“非人”的待遇,如体罚等;反之,学生成为“非人”丧失自主性,才能受到“人”的待遇,才会受到鼓励和尊重;因此说,那时的班级管理方式是专制式的、非人道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不但对传统教育提出有力的挑战,而且表述了关于教育对象的新构想;他指责当时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人们受到自己习惯的奴役、折磨和遏制;“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教育也成为奴役折磨和遏制人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三要素称之为“三种教育”中,“人的教育”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动、“事物的教育”教育资料都应配合所谓“自然的教。
第十章 班级管理测试题
第十章班级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A )。
A.班主任B.班委会C.共青团D.少先队2.一个真正的班集体的形成,需要经历组建、核心初步形成和(C )等阶段.A。
健全组织系统B。
个人自发活动C。
集体自主活动④目标确定3.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B )。
A.促进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B.建立班集体C.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和民主作风D.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4.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C ).A.教务处B.政教处C.班级D.团委5.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 A )。
A.平行管理B.常规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6.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 D )。
A.平行管理B.常规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7.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 A )提出。
A.德鲁克B.马卡连柯C.皮亚杰D.布鲁纳8.( C )方式不属于一般的班主任的领导方式.A.权威的B.民主的C.专断的D.放任的9.班集体既是班主任的教育对象,同时又是(D )A.学生群体B。
班组群体B.正式群体 D.教育主体10.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维持班级秩序C.形成良好的班风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1.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决定,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种类型?( C )A.权威的B.民主的C.放任的D.随意的12.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一种?( B )A.权威的B.民主的C.放任的D.迁就的13。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 ).A。
第十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2、平行管理: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 管理集体影响个人;直接管理个人影响集 体。 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参与管理。 管理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集体的主 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4、目标管理: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 管理方法。德鲁克提出。特点:向量性、 整体性、时效性、激励性。 理论核心:他控式管理转变为自我自控管理。 以共同 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 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 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形成学 生的群体意识;有利培养学生的社会 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训练学生的自 我教育能力。
3、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2、健全组织,提高形成集体核心的 力量;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 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对全 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负责。 班主任素质要求:1、高赏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 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 能;6、善于待人接物。
一、班级管理(教室管理)模式
班级:埃拉斯莫斯最先使用班级一词。 16世纪西欧一些古典中学尝试——1632 年理论阐述——19世纪英国导生制—— 1862年京师同文馆。 管理模式: 1、常规管理模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班 级的经常性活动。具有基础性、强制性、 实际操作性等特点。衡量和评价班级工 作的基本标准是:制定和遵守规章制度。
三、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谈话、分析书 面材料、调查研究。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养成尊师 爱生风气;定期联系任课教师;调节各科 教学负担。 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争取和运用家庭与社会教育力量:
班级与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应遵循教育性、 民主性、科学性、公平性和灵活 性等原则,采用制定明确的规章 制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 施科学的教学管理、加强班干部 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 活动以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 作等方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
-
谢谢您的 ·观看·
BUSINESS TRIP PROJECT PLAN
凝聚力
6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定期与家长联系, 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班级管理的方法
总之,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 基本单位,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 场所
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班级的定义
班级的定义
班级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 教学要求,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
分级而形成的、有相对固定的学生集合体
它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本 单位,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
长的集体
2
班级的特点
群体性:班级是由多个 学生组成的群体,具有
群体性特点
班级的特点
班级与班级管 理
-目录Biblioteka CONTENTS1
2
3
4
班级的定义
班级的特点 班级管理的原则 班级管理的方法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活动的
1
重要场所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
2
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班级的定义、特点、管理原则和方法等方面
3
班级和班级管理
•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 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Desiderius Erasmus)。
•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总结了
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大教学
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
了班级的理论基础。中国采用班级组
9
• 这种公开和透明,保证了班级管理的 公正、公平,使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接受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得到提高,进 而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益,促进了班 级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0
二、实验阶段
• 在班级卫生方面进行实验。 • 首先,召开班干部会,给班委“洗
脑”,消除班委所想的“我们都是老 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管学生 肯定管不了”的顾虑。给学生讲自主 管理的好处,要知难而进,遇到困难 集体想办法。
• 学生自主管理的班集体,应该是让全 体学生参与管理,参与全面管理,参 与全过程管理,即无论班级的大小事 情都让学生参与决策、参与行动、参 与评价,从而体现他们在班集体中的 主人翁地位。
6
• 做到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关心集体、热 爱集体、建设集体,为班级建设作出 贡献。学生的自主管理能从事情的本 身出发,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往往更符 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容易被学生所接 受,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也更能 体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避免受 “应试教育”的影响。
• 班级作为一种组织,有其特定的构成 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不仅具 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 义。
38
• 我们认为,班级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 的严密的、复杂的多维组织。根据班 级的自身特点,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模式
一、班级概述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最能体现学校特征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是学生接受教育,发展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二、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的作用(意义):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
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
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
理。
三、班级管理模式
1.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2.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班主任在实施班级平行管理时应该重视两个方面的工作:
(1)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
(2)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
体的管理与发展。
总之,班主任要重视实施对班级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3.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第二节班级与班集体的形成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班集体的形成一般经过松散群体到合作群体再到班集体三个阶段。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一)健全的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2.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3.有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有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
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系统工程,需要班主任按照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进行。
(一)确定班级奋斗目标
集体奋斗目标是集体成员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要实现的任务和要求,是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具有指向、激励和凝聚作用。
确定奋斗目标,是创建班集体的关键。
(二)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
坚强的集体领导核心是建立和形成良好集体的条件和基础。
班集体的领导核心是学生干部,他们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班级正确舆论的实践者,是班级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和各种活动的带头人。
所以,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是创建班集体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对积极分子要注意使用和培养相结合。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四)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设计并开展班级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班级活动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参加的集体教育活动,是班集体存在的生命,是实现班集体目标的有效形式。
只有在为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系列活动中,全班学生才能互相交往、充分了解、建立友谊,为形成班集体奠定情感基础;才能健全班集体的组织机构及其功能,更好地分工协作,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
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五)培养健康集体舆论和优良班风
健康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班风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班风是班级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是班级的精神面貌。
班风是班集体发展水平的标志。
优良的班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形成一种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无形巨大的规范作用,可以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班主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优良的班风。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
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权威、地位、职权);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包括动机、兴趣、理想、爱好、信念、人生观、世界观,还有能力、气质和
性格等)。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放任的。
(三)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研究法、调查访问法等。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
(四)进行学习和生活指导
(五)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