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女性文学形象的纯粹美与依存美
汉乐府中女性形象分析
汉乐府诗歌中女性形象分析汉代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学史上的又一奇葩。
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以异彩纷呈的姿态体现着它独有的魅力。
两汉乐府诗中很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就是与女性有关的诗,在这些诗中,不仅生动活画出当时社会女子们的典型群像,更鲜明地展现出中华民族女子身上例如:一、富有母爱的女性如,《妇病行》诗的前九句写病妇临终时对丈夫的嘱咐。
首二句“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从病妇方面落墨,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病妇久病不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要把丈夫叫到床前,留下临终遗言了。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病妇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已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了。
临终托言,已不堪悲,未语先泣,更见酸楚。
这几句酿足气氛,先声夺人,读者已然可从那“翩翩”长调中,想见病妇内心之深痛了。
但她悄焉动容、魂牵梦萦的又是什么呢?写到这里,诗人笔锋从诀别之凄惨场面,转入诀别之悲切言辞:“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这一切,自然在病妇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永诀之时,便交织成忧虑与惊恐,发而为嘱托之辞了。
两个“莫”字的紧承,语气之强烈、专注,直如命令;而在这迫切请求之下,又可看到那款款深情的脉脉流动。
即将经受幽显隔绝、无缘重见之苦,也就愈加系念留在人间的幼男娇女,“思复念之”,唠叨再三,更将殷殷嘱望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人临终之时,什么都可放下,唯独自己的孩子,却委实难割难舍。
这既是母爱深沉的表现,也是劳动妇女善良品质的自然流露,情真语真,字字皆泪,令人歔欷感叹不已。
二、敢于抗争的女性如,《陌上桑》罗敷,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
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
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随着女性主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并日渐盛行,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
这不仅为古代文学史的重新审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引入,有助于我国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的研究,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乃至审美观的变化,并有助于构建我国新时期女权主义者所极力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
两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文学史、美学史乃至思想史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价值观念固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因此,基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能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一、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与社会身份变迁1. 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的消解与重构一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对偶家族与夫权社会产生的催化剂,并直接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首次出现于人类社会。
在这一背景下,从原始社会群婚制解放出来的婚姻关系,便以家庭的形式凝固下来,并不断消解女性主体地位,使其逐步沦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生育工具。
上述转变从先秦到两汉一路走来,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表征,并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汉代是我国封建礼教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建议,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正统,从此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逐步走向单一化。
特别是在伦理方面,董仲舒提出“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这一论断成为封建社会妇女要遵循的“三从四德”的雏形。
而汉代的文学作品则与思想领域的转变遥相呼应,一般认为当时刘向的《列女传》与班昭的《女诫》是当时妇女们社会与家庭行为准则的主要文本。
其中《列女传》是以男性的视角所提出的女德要求,而《女诫》则以女性的身份提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理论基础。
三从与贞节观念的产生界定了两汉时期开始的中国妇女的属下地位,完成了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意义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意义。
其中,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与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意义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古代女性形象的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首先,女性形象常常呈现出温柔、婉约的气质。
这种柔美的形象常常与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其次,女性形象还展现出对家庭的忠诚与奉献。
无论是作为贤妻良母还是情深意长的恋人,女性在古代文学中往往以家庭为中心,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支撑起整个家庭。
此外,女性形象还常常承载着对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诠释。
她们展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代表了人们对幸福与悲伤的感悟。
总之,古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丰富多样,展现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女性形象的意义与价值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展示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在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了许多限制和束缚,但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独立自主的个性和智慧。
她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女性形象还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赞美和敬意。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榜样,她们展现了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品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此外,女性形象还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写女性形象的尽善尽美,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理想中的家庭与爱情,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和观念。
女性形象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
首先,女性形象的丰富多样拓宽了文学的创作主题和视角。
通过描写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叙事和表达风格,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女性在文学中的形象变迁
中国古代女性在文学中的形象变迁引言中国古代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呈现了明显的变迁。
通过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女性形象从传统的贤淑温顺到逐渐展现出坚韧、智慧和独立等特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变迁:首先是先秦时期至隋唐之间,其次是宋元明清时期,最后是现代及当代。
1. 先秦时期至隋唐之间1.1 儒家思想与女性形象在先秦时期至隋唐之间,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儒家教育和伦理观念的影响,古代女性被强调要以贞静为美德,并注重依附男性。
这种思想下,女性被限制在传统的角色中,例如贤妻良母、谦恭有礼。
1.2 女诗人与自我表达然而,在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一些杰出的女诗人,她们通过自身的作品反映了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有意抗衡。
例如,陶渊明的妻子阴丽华以及南朝刘义庆的荷花夫人。
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女性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2. 宋元明清时期2.1 男扮女装与双性角色在宋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男扮女装的故事,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红楼梦》中卓文君等。
这些形象投射出了古代女性渴望平等、追求个性与自由的愿望。
2.2 女性智者与手足情深同时,在这个时期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女性智者,例如理学家王守仁之母、曹雪芹笔下贾母等。
她们以聪明睿智、善于处理内外事务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3. 现代及当代3.1 新儒家思潮与女权主义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观念变革,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儒家思潮,重新解读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
同时,女权主义在中国也逐渐兴起,并推动了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识与改变。
3.2 反叛与独立现代及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特征。
不再局限于传统角色定位,越来越多的作品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反叛和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
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观念不断演变,古代女性形象从贤淑温顺到坚韧、智慧和独立等特质逐渐显现。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不仅描绘了男性形象的英武和伟大,也展现了女性形象的智慧和美丽。
通过描绘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她们所表现出的勇敢、聪明和善良。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中选取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来进行探讨。
一、王昭君——汉朝美女的化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王昭君被誉为既美丽又聪明的代表。
她是中国汉宣帝的宠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王昭君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容貌绝世、才智出众的女子。
她不仅美丽动人,更是一个聪颖机智的女性。
她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杨贵妃——唐朝的花中之后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最受瞩目的女性之一,她的美丽和智慧被广泛传颂。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杨贵妃的形象往往是华贵、高贵的,她以其妩媚的容貌和聪明的才智迷倒了当时的皇帝和人民。
然而,杨贵妃的故事也让人感到心酸,她最终因权谋之争而深陷困境,最终以悲剧的结局而告终。
三、蔡文姬——书香门第的女子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之一,她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智被世人所称颂。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蔡文姬的形象通常是聪明、善良、温柔的女子,她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所造诣,还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蔡文姬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意志。
四、潘金莲——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在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中,潘金莲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者形象。
她在封建社会中,以其放荡的行为和聪明的智慧,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潘金莲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和束缚,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对于权力和自由的渴望。
五、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贤良淑德与聪明才智并存《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了众多丰满的女性形象。
在这部巨著中,有贤良淑德的贾母、聪明乖巧的林黛玉、机智娴静的王熙凤等形象。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作者以鲜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官场、家庭和婚姻中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古诗词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通过男性文人的笔墨塑造出来的。
这些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
以下将分析一些具体的女性形象,并探讨她们背后的意义:1. 美貌与优雅:温庭筠的《菩萨蛮》描绘了一位美女晨起梳洗的场景,文字优美,留有想象的空间。
这显示了古代文人对女性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2. 爱情与忠贞:在《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中,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的行为体现了当时女性相对自由的地位。
而《诗经·卫风·氓》则展示了女性在面对不忠的男性时的毅然决然,反映出女性的独立和坚强。
3. 家庭与责任: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描绘了一位完美的贤妻良母形象,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望。
这种形象强调了女性的温柔、善良和勤劳。
4. 才智与教养: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展现了一位聪明、有教养的女子才子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智慧的推崇。
这样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虽不如贤妻良母那般常见,但也占有一席之地。
5. 约束与抗争: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一句诗展现了古代女性受制于家庭和社会束缚的现实。
而王维的《鹿柴》则描绘了一个追求自由生活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6. 情感与真实性: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女性形象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迷惘。
这样的描写使得女性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共鸣。
7. 独立与坚韧:秋瑾的故事展现了近代女性的独立和坚韧,她们不再是依附于男性的配角,而是有着自己独立思想和行动的主角。
8. 身份与多样性:唐诗中的女性形象千变万化,从小女娃娃到农家女、酒女、仙女、商人妇、贤妻良母等,每一种身份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唐诗的内涵,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女性形象是多维度的,既有男性文人的审美想象,也有对现实女性生活的真实反映。
这些形象不仅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也是古代社会文化的缩影。
从汉赋看两汉文人对女性之丽的体认
从汉赋看两汉文人对女性之丽的体认作者:张睿晓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9期内容摘要:汉赋以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见长,除此之外,一些涉及女性的作品也颇具特色。
汉赋中塑造的女子几乎无一不美,作品中对女性之丽有大量的铺排描写,更有甚者写得十分艳情、露骨,字里行间中可窥见两汉文人对女性之丽表面持否定态度,实则暗含尚美、重色乃人之本性的认识。
从西汉到东汉,由于政治劝谏与个人道德修养的束缚,致使两汉文人对女性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关键词:汉赋两汉文人女性之丽矛盾性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代新兴的一种文体形式。
汉赋中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些绝色女子背后隐含的是历史、道德观念的变化,且折射出了两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两汉文人尤擅长铺排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与审美风尚。
一.西汉文人对女性之丽的体认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许多描写女子体态之美的作品,如《九歌》《招魂》《大招》,尤其是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对汉代文人的影响极大。
《登徒子好色赋》中有不少辞句如“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i等历来被视为展现女性之美的经典之笔。
这种对女子体态的刻画也是继承了前人,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ii先秦文人着意刻画女子之美,到了汉代此风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汉赋大家极尽铺陈描绘之能事来表现女性之丽,其笔下的女子可谓个个秀雅绝俗、美目流盼、气若幽兰,说不尽的温柔可人。
西汉辞赋家枚乘所作的《七发》,开汉赋描写女色之先河,极力宣扬了女性之丽。
“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揄流波,杂杜若,蒙清尘,被兰泽,嬿服而御。
”枚乘在赋中列出了七人,以曾经著名的美女来代指舞女、歌姬,从而体现当时作者甚至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即女子应集美丽与娱乐于一身。
枚乘在赋中还言:“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他以“伐性之斧”“腐肠之药”形容女色,直接对女性之丽进行了否定。
浅析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作者:杨霞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7期杨霞内容摘要:汉乐府是汉代民歌,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其中妇女形象颇值得研究。
从现存乐府作品看,汉代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美女、贞女和弃妇三大类。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女性形象如果说《诗经》中的女性是坐在在宝座上,头顶自由奔放的王冠,脚下盛开的是野性的花束;那么汉乐府中的女性就是从王权的座位上狠狠摔下,匍匐在男权脚下的一根根野草,人人都说它坚强,但却脆弱易断、令人怜悯。
汉乐府作品中可以看出女子应该“忠贞不二、从一而终”的道德主旋律。
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美女形象“对于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汉代的女子形象描写不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美”的追求,更是当时社会规范在女子外在的表现。
早在汉代之前,对于女子美的描写的作品就层出不穷,其中《诗经》中的《硕人》算得上是最为典型的篇章了。
而汉代诗歌中的女性更多的是有一种人为的修饰感,作者多会掺杂自己对于华美生活的向往,更让人觉得不是很真实: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是《陌上桑》中的典型描写。
“日出东南隅”开始就给我们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
汉代诗歌向来常用服饰等的华丽来衬托出美人之美。
歌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桑篮、服饰、发饰以及途中观者的反应,把罗敷的美衬托的淋漓尽致。
在这里罗敷的华美出场,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夸张手法。
歌者把对美的联想都赋予给了罗敷,罗敷便成为了歌者心中美的化身。
像这样和罗敷一样美丽的女子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有一个,她就是刘兰芝。
在这篇文章中,也有对兰芝华美外貌的描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作者采用铺陈的手法,一点一点地将兰芝的美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兰芝服饰的夸张: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
由汉乐府的女性描写看汉代审美文化特征
由汉乐府的女性描写看汉代审美文化特征摘要:“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汉代女性对汉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在汉乐府诗歌中有所反映。
这些诗歌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等方面的描写,既折射出汉代特有的文化内涵,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层面。
研究这些现象,对于了解汉代女性和汉代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乐府女性描写审美文化每个时代,女性的衡量标准和流行风尚是各不相同的。
如在《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夏代女性外貌美的风尚是:“夏后氏尚黑”。
然而在东周时代,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对于女性的观照却是以白为美,《诗经》的女性描写贯穿了这种审美意识。
如《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衣。
,,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这是庄姜嫁到卫国情景,新娘嫣然一笑,眉目传情,转盼流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有人用诗歌记载了这位美丽的新娘。
朱熹注:“?,禅也。
锦衣而加?焉,为其文之太著也。
”新娘身材颀长,内着锦衣,外着麻纱罩衫,手指洁白柔嫩,如同初生的白茅草芽; 皮肤白净滑腻,犹如凝结的脂肪;项颈既长且白, 好像天牛的幼虫;牙齿洁白方正,恰似排列整齐的葫芦籽。
一位盛装的新娘在此时并没有披红戴绿,而是外着素衣,把鲜艳的衣服遮盖起来,手肤颈齿洁白如玉,与素色衣衫相呼应,构成了清秀素淡的形象,凸显了《诗经》时代以素雅为美的审美取向。
[1] 到了汉代,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不仅继承了民族的传统,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对女性的仪态、气质、道德、素养等众多方面都有着那个时代特有追求,而汉乐府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时代特征鲜明而又绚烂多姿的女性审美世界。
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女性审美,首要在于外貌之美。
《东城高且长》中描述燕赵女子“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东飞伯劳歌》里亦有云“开颜发艳照里闾,, 窈窕无双颜如玉。
有关汉代妆造的近现代文献
有关汉代妆造的近现代文献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中国文化和艺术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对于汉代的妆造,历史上的文献记录并不是很详细,不过在近现代的一些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汉代妆造的有用信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汉代妆造的基本特点。
据近代文献记载,汉代女性妆容主要以淡雅自然为主,注重简朴、清新、自然,讲究以淡好重、以清为美。
妆容中以眉、眼、唇、粉四个部分为主要装饰点,同时也辅以珠宝饰品来提升整体的装扮效果。
在眉部妆容方面,汉代女子的眉毛比较平直,轮廓清晰,注重淡雅的线条和修饰。
眼部妆容则主要强调眼影的淡雅和眼线的个性,通过淡烟、隐约的处理方法来表达出深邃、明媚、灵动的感觉。
唇部则以淡雅自然为主,主要通过口红及唇线的勾勒来凸显唇形。
至于汉代女性使用的粉饰,据文献上的记载,汉朝时期已经有使用扑面的习惯,这种粉饰采用的是石灰、玉米粉等物质,用于增白、除油、润肤等效果。
同时,汉代贵族女性还辅以佩戴珠宝饰品来增添华丽感,如耳饰、项链、戒指等。
总体来看,汉代妆造注重自然、简朴、淡雅,追求淡然清丽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的妆容和服装设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汉代妆造的特点和风格,来为现代的服装与美妆设计
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妆造过程中涉及到的成分和材料,以确保现代的妆造过程安全、环保。
女性形象在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刻画
女性形象在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刻画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作者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女性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汉唐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刻画。
一、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几类:美丽动人的女子、才女、女高官、女神仙、巾帼英雄等等。
这些女性形象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形象特征,让我们深受启示。
1.美丽动人的女子美丽的女子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唐诗三百首》中的杨玉环等。
她们的美貌不仅是身体的美丽,更是内心美丽的体现。
她们不仅具有优美的外表,还有自身的修养和内涵,因此深受人们的赞美。
2.才女才女是指在古代社会中有文化才能的女子,她们不仅具有外表的美貌,还有非常高的文化水平和才华。
如唐代著名的女诗人杜秋娘,她不仅有出众的才华和学问,还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
她们的才华和内涵,让人们对她们充满了敬意和喜爱。
3.女高官女高官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高官职位的女子,如唐朝的武则天。
她们的地位高贵,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不过,这些女高官的形象在古代被人们所争议,因为她们通常会在权位上不择手段地获取自身的利益。
4.女神仙女神仙是指在古代传说中具有神仙属性的女子。
她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人们的传说和故事中,如《聊斋志异》中的许仙和白娘子、《西游记》中的嫦娥等。
她们的形象常常带有神秘和神圣的气息,让人们想象香山蕉林之类的世外桃源。
5.巾帼英雄巾帼英雄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战斗能力的女性形象。
她们勇敢无畏,争取自身的权益和尊严。
她们的形象常出现在古代民间传说之中,如《古代民间传说选》中的“孟姑娘断猫儿头”等。
她们的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和感动。
二、女性形象的刻画手法在古代汉唐文学中,刻画女性形象的手法和方法很多。
下面,我来较为详细地解释一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写景法写景法是指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和女性形象的关系来刻画女性形象。
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使女性形象更加真实、更有生命力。
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
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随着女性主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并日渐盛行,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
这不仅为古代文学史的重新审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引入,有助于我国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的研究,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乃至审美观的变化,并有助于构建我国新时期女权主义者所极力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
两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文学史、美学史乃至思想史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价值观念固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因此,基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能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一、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与社会身份变迁1. 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的消解与重构一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对偶家族与夫权社会产生的催化剂,并直接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首次出现于人类社会。
在这一背景下,从原始社会群婚制解放出来的婚姻关系,便以家庭的形式凝固下来,并不断消解女性主体地位,使其逐步沦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生育工具。
上述转变从先秦到两汉一路走来,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表征,并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汉代是我国封建礼教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建议,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正统,从此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逐步走向单一化。
特别是在伦理方面,董仲舒提出“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这一论断成为封建社会妇女要遵循的“三从四德”的雏形。
而汉代的文学作品则与思想领域的转变遥相呼应,一般认为当时刘向的《列女传》与班昭的《女诫》是当时妇女们社会与家庭行为准则的主要文本。
其中《列女传》是以男性的视角所提出的女德要求,而《女诫》则以女性的身份提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理论基础。
三从与贞节观念的产生界定了两汉时期开始的中国妇女的属下地位,完成了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
浅析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
蕙质兰心秀外慧中----浅析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作者:李娟荣内容摘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1]。
女性的天生丽质使她们像芙蓉一般,质朴明媚,静娴优美。
然而能够撑起半边天的女性们,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从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到《诗经》中所描绘的最多女性形象,我们都不难看出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然而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大汇集,它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女性形象的描述则是其重点,它采用叙事写法,突出描绘了女性的风姿,将百媚众生的女性形象刻画的入微细致。
通过对汉乐府中“未嫁女”和“已婚妇”的形象的对比,我们能看出她们有众多不同之处,然而这种不同不在于她们的身份地位,而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汉乐府里程碑似的地位在于它以人物形象的描绘深层次的表现了当时社会制度和女子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汉乐府;未嫁女;已婚女;民间;女性形象一、汉乐府之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古至今,女性是一个永久不衰的研究话题,而研究女性形象则是研究女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它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而不是来自概念,它是知与意的综合,亦即全部内心活动的产物”因此女性形象是现实生活的产物,守着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
从而在对其研究时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其精神意蕴。
1.1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最初塑造女性形象的艺术作品应属神话。
“由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原始先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满足食物的充足与下代的繁衍,因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以此为基础的,极力的夸大女性性别特征”主要以开天辟地生育造人等为叙事中心。
例如汉族神话中的女娲、精卫、壮族的从事姆洛甲、土族的衣罗娘娘等形象。
他们都能以巨大的力量改变混沦世界,创造能够适于人们生活的环境。
在塑造这类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它们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充满母性的一面的形象。
例如汉族一篇神话中说到“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并用身体化为万物”[2]。
浅论汉赋女性角色的文化意蕴_古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浅论汉赋女性角色的文化意蕴_古代文学论文摘要:涉及女性角色的汉代赋作,约占汉赋作品总数的1/5,数量远远超过我们以往的印象。
在众多的汉赋作品中,作家们将笔墨主要集中在神女、美女和舞女们的身上,此类女性角色所占比例远远高出普通劳动女性。
对这些女性角色的研究分析,不但让我们了解到女性角色在汉赋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汉赋作家创作视野的焦点与盲区形成具有内在原因,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作家的创作与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汉赋;女性角色;审美价值;汉代文学作者简介:高一农,女,陕西西安市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中国文学史的记录中,女作家和她们的作品寥寥可数,而在男性作家笔下却可以看到很多生动活泼的女性艺术形象。
汉代的作家们,正是利用汉赋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塑造了诸多引人入胜的女性角色,这些艺术角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两汉深厚的文化内容,为我们今天全面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
一、与女性角色有关的汉赋根据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教授的《全汉赋校注》的统计,现存汉赋作品中,作者为男性,作品涉及到女性角色的赋作共有60篇。
西汉有7位赋作家,作品14篇;东汉有25位赋作家,作品46篇。
另外两汉的女赋作家还有4位,涉及到女性角色的作品共有5篇。
西汉班婕妤有2篇,《自悼赋》和《捣素赋》。
东汉班昭的《东征赋》、马芝的《申情赋》(只有存目)、丁虞妻的《寡妇赋》共3篇。
汉代有关女性角色的赋作总数为65篇,塑造的女性文学角色达近百位,尽管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名称相当繁多,但是,归结起来只有6大类。
在这6类女性角色中,西汉赋作中描写的女性角色数量最多的是神仙之女,其次是歌舞之女,属于怨女一类的,一篇是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陈皇后,一篇是班婕妤哀伤自己不幸处境的《自悼赋》中的自我形象。
而东汉赋作中的女性角色则比西汉丰富得多,这6种类型在作品中均有不少的展现。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深衷浅貌长情”的抒写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它是东汉后期的文人抒情组诗。
其中可以看作思妇之词的共有七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
根据前人们的观点,“思妇词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的心理而作的”[1],就是说这些诗歌大都是文人假托思妇之口,采用女性视角写成的。
本文将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之词中来探讨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1、悠远的文化渊源女性视角有悠远的文化渊源。
《诗经》中的有些篇目就采用了女性视角:如《卫风?氓》、《邶风?谷风》表现了被丈夫抛弃的痛苦,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卫风?伯兮》描写了一位妇女思念远戍丈夫的痛苦心情;《郑风?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是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诉如怨,深情缠绵;其他如《周南.卷耳》、《周南.汝坟》《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描写思妇怀远的典型作品;这种文学传统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东汉文人正是接受这种文化熏染,继承了这一文学传统,将自己心中苦闷和孤独,用表述男女情感的方式宣泄出来,显得情深自然。
2、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汉末文人在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下残喘着。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虽然继续奉行并发展了养士政策。
但是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特别是灵帝刘宏时代,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穷极奢华,政治黑暗,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仕进无路,陷入深深的绝望。
从《十九首》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文人的际遇之悲:男性求仕艰难,游学无方,欲罢不能,欲归不得,境遇悲凉;也能够感到汉代女性的命运之惨:女性被束缚、地位低、命运惨,悲怆凄怨。
两者遭际的相似性、人身的依附性,使得男性在咀嚼、体味自身的使命感之中,在品尝苦闷、孤独和惆怅的遗弃感之后,对女性有了较多的了解、理解和同情,使文人开始通过对自己的体恤、抚慰转到对女性的关注、尊重、体认和沟通。
汉魏六朝乐府诗歌中女性形象
汉魏六朝乐府诗歌中女性形象女性作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自古以来就有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去描写和赞美女性的容貌美和品德美。
《诗经·卫风·硕人》塑造的女性美便是珠玉在前,它直接写女性的容貌具体美在哪里,从身材、衣着、手指、皮肤、颈项、牙齿、嘴巴、到眼睛,无一不是细细道来。
曹植《洛神赋》中描写美女的片段,其功力更是让人不赞一词,但它也是逐一地正面描写,女性之美一目了然,详细至极:身形、体态、身高、肩膀、腰身、颈项、皮肤、妆容、发髻、眉毛、嘴唇、牙齿、眼睛、酒窝……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曹雪芹的《红楼梦》……凡此种种,皆是如此。
可见,几千年的文学作品大多是跳不出这样的惯性框架的。
然而,汉乐府却是极少直接从肖像去描写女性的容貌美,它们大多都是重服饰描写,而少容貌刻画,这是汉乐府描写人物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
而“服饰”一词,《汉语词典》解释为:“衣着和装饰。
”可见,服饰是一个用各种物品来装饰人体的完整系统,大致可分为头饰,衣饰,配饰三类,细分为帽子、头巾、面纱、首饰、发式、布料、上衣、裤子、裙子、腰带、鞋袜、扇子等,其丰富的内容广泛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01 容貌之美例如《陌上桑》中对于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罗敷之美,首先从发式上即可略窥一斑。
倭堕髻,又名堕马髻,是东汉时最流行的发式之一。
据《后汉书》记载,此发式为东汉权臣梁翼之妻孙寿所发明。
当时的梳挽方式是:中分之后把头发拢至颈后汇成一股,再挽髻,结丝绳,或将发髻侧在一边,或另从发髻中分出一绺垂于一侧,给人发髻散落之感。
“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这样柔弱娇媚的发式配以细而弯的眉毛,显出一副愁容;眼睛上妆,仿若哭过;走路时如风中摆柳……犹如女子刚从马上摔落之姿,把女子的妩媚之态展现淋漓尽。
这种在当时广泛流传的千娇百媚的发式,在《陌上桑》描写的罗敷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
汉代女子的审美标准
汉代女子的审美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身材匀称:汉代女子注重身材的匀称,认为身材匀称的女性才是美的。
因此,会通过穿着宽大衣服、束腰等方式来突出身材的曲线。
皮肤白皙:汉代女子认为皮肤白皙的女性更加美丽,因此会注重皮肤的保养。
在当时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美白皮肤的记载。
头发黑亮:汉代女子注重头发的保养,认为黑亮的头发是美的象征。
因此,会使用各种方法来保养头发,如使用香料、油脂等。
眉毛细长:汉代女子认为眉毛细长的女性更加美丽,因此会注重眉毛的修整。
在当时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修整眉毛的记载。
举止端庄:汉代女子注重举止的端庄,认为举止端庄的女性才是美的。
因此,会注重身体的姿态、步态等,以展现出女性的端庄之美。
总的来说,汉代女子的审美标准注重身材匀称、皮肤白皙、头发黑亮、眉毛细长以及举止端庄等方面。
这些标准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和认知。
两汉的审美特征
两汉的审美特征
两汉时期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两汉时期的人们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的统一,认为一个人的美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2.强调气韵生动。
两汉时期的艺术作品注重气韵生动,追求一种自然、流畅、生动的艺术效果。
3.注重整体和谐。
两汉时期的艺术作品注重整体和谐,追求一种整体美和协调美。
4.强调个性表现。
两汉时期的艺术作品注重个性表现,追求一种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 以是否 以概念为前提 , 将美 区分为彼此独 立而又相互对应 的两种 : 纯粹美与依 存美。在 《 判
保存较 多原始母系社会传统 。因此 , 女性外表美丽
纯洁 。 纤尘不染 ,性格敢爱敢恨 ,自然活泼。外在 的纯粹美 ,体 现在 如诗经 《 陈风 ・ 月出 》中 “ 月出 皓兮 ,佼人 倒兮 。 ”将 美人 比作 天上皎洁的明月 , 给人 以圣洁 与神秘感 , 可远观 , 不 可亵玩 。内在的 纯粹美体现在 《 国风 ・ 召南 ・ 野有死唐 》中 “ 舒而脱
第2 4 卷
第7 期
牡 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Y o1 . 2 4 N o .7
2 0 1 5 年 7月
J u1 .2 O 1 5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0 7 - 0 1 2 7 - 0 3
生 ,研究方 向:先秦两汉文学。
作, 如快刀斩乱麻 ,干脆 利落 , 何等愤激 !从这首
由爱生恨 的恋曲 中, 我们 看到一个敢爱敢恨 , 热情 洒脱 的女性形象 。 这样 的女子 , 她们的身上富于“ 纯
活动的限制 , 《 礼记 ・ 内则 》 :“ 为礼始于谨夫妇 。为
宫室辨外 内, 男子居外 , 女子居 内O Y l 这样 , 她们逐渐 被 禁锢在 家中 、闺阁 、宫苑等封 闭空 间中。“ 三从 四德”的提 出, 《 女诫 》的训导 ,使得女子 自然天
断力批判 = 》中,康 德对纯粹美下定 义为:“ 不 以对
象 的概念为前提, 说该对 象应该 是什 么。 ”关于对象 的概 念, 在康 德那里指对象 的客观合 目的性 。客观 的合 目的性 , 康德 又将 它分为外在 的合 目的性和 内 在的合 目的性 。他说 :“ 客观 的合 目的性 是或为外 在 的 ,即有用性 , 或为 内在 的, 即对象 的完满性 。 ”Ⅲ
汉代 女性 文学形象 的纯粹 美与依存 美
吕 慧 峰
( 北方 民族大学文史学 院, 宁夏 银川 7 5 0 0 2 1 )
摘 要 :本文根 据康德在 《 判断 力批判 》中对美划分 为两部分 :纯粹 美与依存 美 ,这对文学研 究有 借鉴 意义。笔者认 为 ,在汉代女性文 学形 象 中也存在 类似的 两种 美。从 个例 出发 ,阐释 汉代 女性文 学形
中屡屡 出现 , 而这 种女性 的纯粹美在汉代文学作 品 中被 继承下来 , 主要集 中在乐府 民歌 以及女性创作 中。如 《 饶 歌十八 首 》中的 《 有所思 》 : 有所思 ,乃在 大海南。何 用问遗君 ,双珠玳 瑁
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 拉 杂摧 烧之 。摧 烧
是一种有条件 的修饰 美 , 体现为汉代经济发达 , 人
们 追求物 质享受 的思想倾 向 ,形 成 了外在 的修饰
之,当风扬其灰 ! 从今 以往 ,勿复相 思, 相思与君绝 ! 这首诗讲述一个女 子思慕远在 “ 大海之南 ”的 男子, 精 心挑选 定情信物 ,以表 明心迹 。可惜 天不 遂人 愿 ,她闻听情 郎已心有所属 , 一瞬间 ,爱的柔
粹 ”的人格力量 , 她们的举 动来 自于灵魂深处的生 理 的悸动 , 展现的是一种鲜有世俗礼教熏染 的纯粹
的美 。
性受到严重损害, 这样的生存困境使得她们生命活
力E l 趋低下 ,E l 渐成为男权的附属 品 , 叙述和思考
又如 ,相传卓文君所作 的 《 白头吟 》 : 皑如 山上 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 , 故 来
美, 以及深受汉 代儒 家思想影 响 , 恪守 “ 三从 四德 ” , 以《 女诫 》为纲 , 形成女子重视贞操 , 温柔厚 的 内在 的道德美 。
二 、汉代女性 文学形象的纯粹美
情化 作了恨 的力 量 , 她愤然将 簪子先是折 断 , 然后
砸碎, 再 而烧毁 ,只是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 ,复
象 中所 蕴含 的纯粹 美和依存 美。最后 ,以 《 孔雀 东南飞 》中刘 兰芝为例 ,论述 两种 美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关键词 :汉代女性 文学形 象;纯粹美 ;依存 美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文献标识码 :A
一
、
纯粹美 与依存 美及其在汉代文学 中的展现
时儒家未定 于一尊 , 对女性要求不是十分严格 , 仍
相 决绝。今 日斗 酒会 ,明旦 沟水头。躞蹀御沟上 ,
的对象只有男子 。在她们身上 , 健康 、自然 的纯粹 美正在逐渐剥离 , 人为、 矫饰的依存美逐渐 占据 主 导地位 , 她们在有 意无意朝着男性希望她们 的方 向 而 “ 努力 ”着 。 《 女诫 》中有载 :“ 贞静清 闲 ,行 己有耻 ,是 为妇德。 ” 因此 , 贞操之美是道德美中十分重要 的 内容 ,即对丈夫的忠贞不二 。《 陌上桑 》中的采桑 女秦罗敷, 美得 “ 耕者忘其犁 ,锄 者忘其锄 。来 归
脱兮 !无感 我悦兮 !无使 龙也吠 。 ”这里有人的 自
然天性 的绽放 , 这是一种个体生命 活力进发 的纯粹
这是一种无条件 的 自然美 。 主要体现外在 的纤尘不 染, 美 丽圣洁 ,“ 月 出皓兮 , 佼 人倒兮 ”嘲 ,内在 的
心灵率真 自然 ,敢爱敢恨 ,“ 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 烧之” 。所谓依存美, 康德是 把它作 为纯粹美 的对 应概念提 出, 指 以一个 概念 为前 提的美 , 正如康德本 人 所言:“ 以这样 的一 个概念并 以按 照这概念 的对
象完满性为前 提, 是作为 附属 于一个概念 的洧 条件
的) 美, 而归于那些 隶属 于一个概念之下 的对象 。 ” 这
美, 诗 中女子既甜蜜 又害羞 的情态跃然纸上 。 某种
程度 上 ,人与 自然 在审美层 面存在 着 内在 的同构 性 。这种健康 、自然 、朴质 的女性形象在 《 诗经 》
又迎 风扬掉其灰烬 。“ 拉 、摧 、烧 、扬 ” ,一连串动
先秦 时期 的女性 可 以说是 “ 自然 的女儿 ” 。那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3 . 1 6 基金项 目:大连民族学院校级研究生创新项 目 ( 项 目编号:0 4 2 4 . 1 1 2 0 1 1 ) 作者简介 :吕慧峰 ( 1 9 8 9 一) ,男,辽宁海城人 ,北方 民族大学 2 0 1 3级 古代 文学专 业在 读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