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 天气1.云和雨教案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天气》一章。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分类、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天气现象的分类,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
3. 让学生熟悉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的分类、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难点:天气现象的成因、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天气预报视频片段。
学具:笔记本、彩笔、天气预报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当前的天气状况,引出天气的概念。
2. 讲解天气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天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通过PPT展示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4. 讲解天气现象的分类:通过PPT展示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5. 讲解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通过PPT和黑板板书,详细讲解这些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6. 例题讲解:出示天气预报卡片,让学生解读并分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分类、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天气的定义是什么?(2)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3)请列举五种天气现象,并说明它们的成因。
(4)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 答案:(1)天气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个地方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要素。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云和雨》小学科学教案:用云朵的形状和颜色来绘画,让孩子学习云与艺术的结合。
云朵,是如同羊毛般柔软的天上白色“棉球”,被人们赋予了无限的浪漫和诗意。
在儿童科学教育中,云朵则被当做一种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工具,引导孩子去观察云的形状和特征,认识云的种类和变化,培养他们爱好艺术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本篇文章,将主要介绍小学科学教案中提到的“用云朵的形状和颜色来绘画”,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让孩子在绘画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美,同时也能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及学习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一、云的形状和特征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由水蒸气经过冷却、凝聚而成的水滴或冰晶团。
云的形状和特征千姿百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层云:云的形态像一层薄的白色纱。
这种云一般在天空中分布均匀,是晴天和阴天的常见气象。
2.积云:形状宽大的球形,一般在天空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这种云是一种浮游云,是晴朗的天气中出现的云。
3.恶劣天气的前奏:积云成长起来,形状会变得不规则,并且呈现紫色或黑色。
这时云顶上有时出现充电等现象。
这种云出现时,一般意味着恶劣天气的即将到来。
二、艺术与云的结合1.思维训练通过云朵的形状与特点的观察,可以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观察变得更加细致和准确。
教师可以在教了云的种类和变化后,要求孩子将自己观察到的云朵形状画出来,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2.感官训练通过云朵的形状与颜色的观察,可以激发孩子的视觉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敏感度,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在绘画中,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和笔触表现云朵的形状和纹理,还可以通过调配颜色和着色技巧,表现云的色彩和神秘感。
推荐教师要求孩子观察不同天气条件下云的特殊色彩和调配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色彩和空间。
三、结语用云朵的形状和颜色来绘画,既能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能力。
同时,关注云朵的变化也能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和体验,培养他们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和感悟。
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云朵的形状和特征、颜色和审美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和艺术素养,让他们认知和爱好艺术,从而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和状态,例如晴天、阴天、多云、雨天等。
2.知道如何通过观察气象仪器(例如温度计、气压计、风速计等)来推测天气情况。
3.能够运用已学知识,简单描述当天的天气状况,并谈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4.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兴趣,增长观察、发现和思考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不同天气的名称及特点,能够准确进行描述和区分。
2.学会通过观察气象仪器来推测天气情况。
三、教学难点1.运用已学知识,描述当天天气状况。
2.运用所学技能,预测未来天气变化。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气象仪器(温度计、气压计、风速器等)。
2.教师准备素材图片和视频,以便学生观察不同天气现象。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老师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体验不同天气现象,如雨天、晴天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每种天气的特点。
2.学生观察气象仪器,了解不同仪器的测量方式和使用方法。
(二)讲解与实验1.教师讲解不同天气现象及其特点,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等。
2.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气象仪器,探究它们对天气预测的作用。
(三)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描述当天的天气状况,并先进一步预测下一天的天气。
2.每组学生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的预测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讨论。
(四)总结评价1.回归课堂,教师汇总学生对天气认知的新发现。
2.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评价,有针对性的对下一次课的教学进行优化。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边学边思,使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积极参与到探究之中,升华学习的结果。
此外,还要在课本知识引导学生跳脱,尝试更多形式的多元化探究和发现,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教科版科学四上《云和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云和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云和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云和雨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云和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云和雨的形成过程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和雨的形成过程,知道云和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云和雨的形成过程。
2.云和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水、杯子、热水等。
3.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云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云和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美丽的云雨景象吗?请大家分享一下。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云和雨的形成过程,以及云和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结合图片、图表和文字,讲解云和雨的形成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云和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云和雨的形成过程。
每组用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将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产生的雾气(云)和热水滴(雨)。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云和雨的形成。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云和雨的形成过程,并讲解云和雨的作用。
通过角色扮演,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5.拓展(10分钟)讨论:云和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天气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本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定位:“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
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
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
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
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教科版科学四上《天气》全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天气》全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气》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预报的解读、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天气变化的应对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天气预报的解读和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现象的成因,能解读天气预报,学会应对恶劣天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预报的解读、应对恶劣天气的方法。
2.难点: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预报的解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应用天气知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天气现象为例,分析其成因和应对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图片、PPT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天气的概念和天气现象的成因,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气知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天气预报,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的符号含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以具体的天气现象为例,分析其成因和应对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应对恶劣天气。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气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案《云和雨》:如何使用气温、湿度测量仪测量云的高度?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小学科学教案《云和雨》:如何使用气温、湿度测量仪测量云的高度?的文章。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的形成及分类;2.掌握使用气温、湿度测量仪测量云的方法;3.了解云的高度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如何使用气温、湿度测量仪测量云的高度。
三、教学难点使用气温、湿度测量仪测量云的高度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标准气压计;2.气温、湿度测量仪;3.啤酒瓶和吸管。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或通过简单的问题解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云的形成及分类。
2.实验操作及数据记录教师需要说明当我们观察到云时,我们想知道云的高度怎么办?我们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呢?学生猜测后,教师可以将气温、湿度测量仪带入教室,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手动操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气温、湿度测量仪向上指向云,观察读数后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得到云的高度。
为了解决学生对高度的概念不够清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啤酒瓶和吸管制作仪器,向上扫描并累加云底部与仪器之间的距离,以此作为云的高度。
3.实验结果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参与讨论:1.云朵的高度是否与天气的变化有关?2.云层越低,气压是否会越大?3.云在不同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和形状,这是否与云层的厚度有关?4.如何判断云的颜色和形状是否表示可能有雨?5.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总结出如何使用气温、湿度测量仪测量云的高度和云的高度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实验或阅读练习题,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温和湿度及其变化对于云的形成和种类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通过本次实验,可以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合作精神。
教科版科学四上《云和雨》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云和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云和雨》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云和雨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天气现象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云和雨的形成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和雨的形成过程,知道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云和雨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和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云和雨的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云的的形成:让学生观察云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云是如何形成的。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云的生成过程。
4.交流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云的形成原因。
5.雨的形成:引导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7.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天气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云的形成雨的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天气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是指大气的温度、湿度、压强、雨量、风向、风速等一系列气象要素的状况。
2. 掌握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学会运用气象仪器观察天气要素,简单预测天气变化。
4.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仪器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气象仪器的正确使用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2. 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简单预测。
四、教学准备:1. 天气观测卡片、气温计、湿度计、气压计、雨量计、风速仪等气象仪器。
2.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通过观察天气的视频、图片或教师实际操作气象仪器等方式,唤起学生对天气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 讲授(约15分钟)a.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雾天、风暴等,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多样性。
b. 介绍不同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农作物、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各种天气现象。
3. 实验观察(约30分钟)a. 分发天气观测卡片,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并填写相应的观测记录,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量和风向风速等要素。
b. 展示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自行操作测量气温、湿度、气压等。
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实验分析(约20分钟)a. 让学生根据观测记录,分析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温度与湿度、气压与风速的关系等。
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气象要素会有所不同。
5. 天气预测(约20分钟)a. 带领学生观察天空的云朵、风向、太阳的高度、气温变化等现象,让学生尝试简单预测下一天的天气。
b. 分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预测结果,通过对比验证预测的准确性。
6. 巩固练习(约15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针对性地完成相关习题,巩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天气》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变化、天气的分类、天气的影响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和分类,知道天气的变化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的定义、分类和变化原因。
难点:天气变化的原因,如何观察和记录天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天气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的变化和影响。
2. 讲解:教师通过黑板和粉笔,详细讲解天气的定义、分类和变化原因。
3.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和记录一周的天气,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的变化。
4.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天气变化,讨论天气变化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天气定义:自然界的大气现象分类: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变化原因: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周的天气记录,分析天气的变化原因。
2. 答案:根据学生的记录和分析,天气的变化原因可能包括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天气的定义、分类和变化原因。
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补充说明。
一、天气的定义和分类天气的定义和分类是学生理解天气概念的基础。
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清晰地阐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而气候是某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天气的分类包括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这些分类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直观理解。
二、天气变化的原因天气变化的原因是学生理解天气现象的关键。
学习《云和雨》的小学科学教案,探索不同类型的云何不同?
学习《云和雨》的小学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云的不同类型
2.通过实践掌握认识云的方法
3.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探寻不同类型的云何不同?
2.云和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课前讲解并陈述知识点
2.观察实践,分辨云的类型
3.课后讨论总结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天空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云在不断变换,像羊群云、卷云、积云、雨层云、雾等。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索不同类型的云何不同呢?
2.学习
第一步:了解云的不同类型
通过放映科普短片《怎样认识云》,让同学们了解不同类型的云像什么,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实践掌握认识云的方法
(1)观察云的类型:
步骤①同学们出门,在操场上仔细观察天中的云朵;
步骤②让学生认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云的类型,并简单描述云的特点;
步骤③每组展示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和云的特点。
(2)总结这道案例教学的经验和启示:
个人微观视角下,学生需要仔细观察云朵的形状、大小、厚度和颜色,当然,还有它们的运动与变化。
这些都能够提高儿童观察云朵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观察实践,我们对不同类型的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知道云和雨的关系密切,雨水是由云朵形成的。
同时,更重要的是,课堂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云和雨》word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云和雨》word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2.知道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水的多少。
3.了解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4.了解雨量等级表。
5.经历观察与记录天空中的云量及雨量的过程。
6.尝试调查雨水的流向。
教学重点:能用雨量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空中云的形状及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在校园里(或附近)寻找一块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场地,这块场地应该比较开阔,没有明显障碍物阻挡学生们的视线,而且场地要比较平坦,不会给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带来不安全因素。
尽量多地搜集一些关于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学生。
利用一个下雨天,带领学生为每个组收集一杯一天的降水,封存备用。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云的各种资料、科学文件夹、直尺、筷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入:师:“研究天气的活动开始了。
说说你认为‘天气’包含哪些内容?你对天气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天气的哪些内容?”二、探究活动:1.我们看云去。
·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天空中有什么样的云?云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会移动?云的形状会不会变化?·把自己看到的云画下来,想一想,它像什么?·查查资料,云主要有哪些种类,人们怎样称呼它们,各种不同的云预示着什么不同天气?·和同学交流分享:画的、写的、搜集到的关于云的资料。
2.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讨论: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天气是晴天、多云和阴天?·讲授:学习如何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估测:今天天空中云的多少?·判断:今天是晴天、多云还是阴天?3.下雨了。
·讨论:怎样才能知道下了多少雨?·制作:利用厚底直筒玻璃杯制作一个简易雨量筒。
·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尺子量雨水的厚度?·操作:用直尺量雨水的多少。
·观察:对照雨量表确定测量的雨的等级。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之一,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规律的教学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有关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观察、记录和分析天气情况的能力。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这个教案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的概念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2.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学会观察天气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学会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难点:1.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来预测天气变化;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讲义、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工具;2.学生自己准备好笔、纸、记录天气变化的表格。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认识天气1.利用教学投影,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所见的天气现象;2.出示“天气”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天气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气象情况;3.通过讲解示例和启发式提问,让学生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第二课:观察天气1.学生自带记录天气变化的表格,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样本表格,解释如何填写;2.组织学生外出,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天气状况、气温、风力等;3.学生回到教室后,根据观察结果填写表格,并讨论观察到的天气变化现象。
第三课:分析天气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分析并比较不同天气的特点和变化规律;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特殊的天气现象进行研究和展示,包括该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每个小组再向全班展示并讨论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四课:预测天气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观察天气和分析天气的内容,对回归的天气进行预测;2.学生根据观察和分析的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并在表格中填写预测结果;3.教师根据学生们的预测结果进行引导性讲解,解释天气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教案1 【教学目的】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绘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展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答复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答复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展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绘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展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展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答复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刚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方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翻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三、总结刚刚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云和天气教案模板
云和天气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类型的云和天气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帮助学生理解天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类型的云和天气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天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不同类型的云和天气现象的图片。
2. 教学工具:PPT或黑板。
3. 参考资料:有关云和天气的科普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云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类型的云(如积云、层云、卷云等)和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图片,讨论并归纳不同类型的云和天气现象的特点。
4. 知识拓展:介绍云和天气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科学道理。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不同类型的云和天气现象,强调天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不同类型云和天气现象的认知程度。
3. 思考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总结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天气对生活和环境影响的思考。
六、教学活动活动一:云的分类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云图片,根据形状和高度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和卷云三类。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云,描述其特征,并展示给全班。
活动二:天气观察日记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降雨情况等。
学生将观察结果绘制成图表或日记形式,并在课堂上分享。
七、实践活动活动一:制作云和天气的手工模型学生使用棉花、纸张和其他材料制作不同类型的云和天气现象的模型。
学生通过制作过程加深对云和天气现象的理解,并展示给全班。
活动二:模拟天气变化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模拟一种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或风暴。
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 天气1.云和雨教案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1.云和雨教案教科版第一课时云和雨教学目标:1.知道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2.知道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水的多少。
3.了解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4.了解雨量等级表。
5.经历观察与记录天空中的云量及雨量的过程。
6.尝试调查雨水的流向。
教学重点:能用雨量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空中云的形状及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在校园里(或附近)寻找一块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场地,这块场地应该比较开阔,没有明显障碍物阻挡学生们的视线,而且场地要比较平坦,不会给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带来不安全因素。
尽量多地搜集一些关于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学生。
利用一个下雨天,带领学生为每个组收集一杯一天的降水,封存备用。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云的各种资料、科学文件夹、直尺、筷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入:师:“研究天气的活动开始了。
说说你认为‘天气’包含哪些内容?你对天气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天气的哪些内容?”二、探究活动:1.我们看云去。
·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天空中有什么样的云?云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会移动?云的形状会不会变化?·把自己看到的云画下来,想一想,它像什么?·查查资料,云主要有哪些种类,人们怎样称呼它们,各种不同的云预示着什么不同天气?·和同学交流分享:画的、写的、搜集到的关于云的资料。
2.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讨论: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天气是晴天、多云和阴天?·讲授:学习如何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估测:今天天空中云的多少?·判断:今天是晴天、多云还是阴天?3.下雨了。
·讨论:怎样才能知道下了多少雨?·制作:利用厚底直筒玻璃杯制作一个简易雨量筒。
·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尺子量雨水的厚度?·操作:用直尺量雨水的多少。
·观察:对照雨量表确定测量的雨的等级。
教科版科学四上《天气》全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天气》全单元教案第一课时我们关怀天气【教学内容】:第2----3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能够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明白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看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阻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怀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明白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预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都市天气情形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都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依照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明白哪些天气现象?(依照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伙儿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如何样?1.今天的天气如何样呢?我们一起到别处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看,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看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看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看,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看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治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看,教师巡视。
(时刻操纵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看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现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阻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方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样的一个好方法?8.带读提示语。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全单元7课时教学设计
天气1、我们关怀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微风速5、降水量的丈量6、云的观察7、总结我们的天气察看第三单元天气单元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公司陈灵芸韩燕本单元教材剖析一、单元定位:“天气”单元的要点是惹起学生关注每日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色进行察看、记录、分析。
b5E2RGbCAP教材基本上是环绕如何察看天气现象、如何记录睁开的,“天气日历”是察看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
对记录的统计和剖析能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办理数据方法,并成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说天气如何变化的依照。
p1EanqFDPw 期望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忱。
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察看能力获取延长,并使他们在察看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DXDiTa9E3d二、单元设计特色及教课说明:《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能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 1 课和第 2 课,学生认识到人们往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绘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采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察看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日追踪察看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天气是在不停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RTCrpUDGiT第二阶段,第3-6 课。
学生将分别察看、议论、丈量和记录四种( 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天气特色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察看和记录,采集了大批的对于天气的数据。
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采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归纳性的认识。
5PCzVD7HxA三、教课建议:1.要让学生真切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色的有关信息和记录数据。
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付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jLBHrnAILg2.因为本单元的教课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 4 课《风向微风速》、第 6 课《云的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天气
第一课时云和雨
教学目标:
1.知道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2.知道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水的多少。
3.了解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4.了解雨量等级表。
5.经历观察与记录天空中的云量及雨量的过程。
6.尝试调查雨水的流向。
教学重点:能用雨量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空中云的形状及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在校园里(或附近)寻找一块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场地,这块场地应该比较开阔,没有明显障碍物阻挡学生们的视线,而且场地要比较平坦,不会给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带来不安全因素。
尽量多地搜集一些关于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学生。
利用一个下雨天,带领学生为每个组收集一杯一天的降水,封存备用。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云的各种资料、科学文件夹、直尺、筷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师:“研究天气的活动开始了。
说说你认为‘天气’包含哪些内容?你对天气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天气的哪些内容?”
二、探究活动:
1.我们看云去。
·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天空中有什么样的云?云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会移动?云的形状会不会变化?
·把自己看到的云画下来,想一想,它像什么?
·查查资料,云主要有哪些种类,人们怎样称呼它们,各种不同的云预示着什么不同天气?·和同学交流分享:画的、写的、搜集到的关于云的资料。
2.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讨论: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天气是晴天、多云和阴天?
·讲授:学习如何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估测:今天天空中云的多少?
·判断:今天是晴天、多云还是阴天?
3.下雨了。
·讨论:怎样才能知道下了多少雨?
·制作:利用厚底直筒玻璃杯制作一个简易雨量筒。
·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尺子量雨水的厚度?
·操作:用直尺量雨水的多少。
·观察:对照雨量表确定测量的雨的等级。
4.云和雨的关系。
·讨论:云和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调查:雨停了,地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