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建筑力学第三章静定结构内力计算
01
02
03
04
排架是由两个单层刚架组成的 结构,其内力可以通过整体法
和分离法进行计算。
整体法是将两个单层刚架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而求得
整个排架的内力。
分离法是将排架拆分成两个单 层刚架进行分析,然后分别求
得每个单层刚架的内力。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排 架的自重、外力以及支座反力
的影响。
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实例
03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
截面法
总结词
通过在指定截面上截取隔离体,然后对隔离体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出内力的方法。
详细描述
截面法是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截面法中,我们首先在结构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截面, 然后将这些截面处的杆件暂时断开,并分析这些杆件的内力。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确定每个杆件 的内力大小和方向。
组合结构是由两种或多种结构组成的 结构,其内力可以通过叠加法进行计 算。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组合结构 是将每种结构的内力分别计算 出来,然后根据结构的特点进行叠加, 从而求得整个组合结构的内力。
05 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注意 事项
材料强度的考虑
材料强度
在计算静定结构内力时,必须考虑材 料的强度。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抗拉 、抗压、抗剪强度,应确保结构中的 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
节点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节点处的平衡状态,计算出节点所受内力的方法。
详细描述
节点法是一种基于力的平衡原理的计算方法。在节点法中,我们首先确定节点 的位置和数量,然后分析每个节点处的平衡状态。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计 算出每个节点所受的内力大小和方向。
弯矩图法
总结词
通过绘制弯矩图,直观地表示出结构的弯矩 分布情况,进而计算出结构的内力。
建筑力学-第三章(全)
建筑力学
3.5 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众所周知,当主矢 FR 0 时,为力平衡;当主矩 MO 0 时,为力偶平衡。
故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为: 力系的主矢 FR和 主矩 都M O等于零。
上述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FR ( Fx )2 ( Fy )2 0
Mo Mo (Fi ) 0
YA
XA
A
Q1=12kN
300 S
Q2=7kN 三力矩方程:再去掉Σ X=0方程 B
mC 0, X A60tg300 30Q1 60Q2 0
D
(二)力系的平衡
示例:斜梁。求支座反力
300
2kN/m B
2kN/m B
300
RB
A
300
A
2m
YA XA
C
X 0, X A RB sin 300 0
30cm
30cm Q1=12kN
Q2=7kN
X 0, X A S cos 300 0
X A 22.5kN
A
600
B
Y 0,YA Q1 Q2 S sin 300 0
YA 6kN
二力矩方程:去掉Σ Y=0方程
C
mB 0, 60YA 30Q1 0
FBl cos M 0
从而有:
FB
M l cos
20 kN 5 c os30
4.62kN
故:
FA FB 4.26kN
建筑力学
[例] 求图中荷载对A、B两点之矩.
解:
(a)
(b)
图(a): MA = - 8×2 = -16 kN ·m MB = 8×2 = 16 kN ·m
建筑力学 第三章
[例] 已知:如图。求梁上分布荷载的合力。 解:荷载分布在一狭长 范围内,如沿构件的轴线分 布,则称为分布荷载。该问 题是一集度按线性变化的
线分布荷载求合力问题。
⒈求合力的大小
而在此微段上的荷载为:
x q 在坐标 x 处取长为 dx 的微段,其集度为: x q l
x dQ qx dx q dx l
x 1 因此,合力Q 的大小为: dQ q dx ql Q l 0 l 2
l
⒉ 求合力作用线的位置
由合力矩定理:M A (Q ) M A (dQ ) 则有:
x Q xc dQ x q dx l 0 l 1 1 2 即: ql xc ql 2 3 2 解得: xc l 3
雨搭 固定端(插入端)约束的构造
车刀
约束反力
①认为Fi这群力在同一
平面内;
② 将Fi向A点简化得一 力和一力偶; ③RA方向不定可用正交 分力YA, XA表示; ④ YA, XA, MA为固定端 约束反力; ⑤ YA, XA限制物体平动,
MA为限制转动。
§3-3-2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结果 合力矩定理
第三章
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引 言
力系分为:平面力系、空间力系 ①平面汇交力系 ②平面平行力系(平面力偶系是其中的特殊情况 ) ③平面一般力系(平面任意力系)
平面力系
平面汇交力系: 各力的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 汇交于一点的力系。
研究方法:图解法,数解法。
例:起重机的挂钩。
§3-1-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图解法 P29
l
2
§3-4
由于
R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一、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0 作用于简化中心的合力RO=0,则汇交力系平衡; 则力偶矩MO=0 ,因此附加力偶系也平衡。
建筑力学课件第三章
例3-3 求图3-6所示圆弧的形心坐标。 解:取坐标如图3-6所示。由于图形对称于轴,因而 yC 0 。为了求 dl rd xc,取微小弧段 ,其坐标为 x rcos ,于是
xC
l
xdl
l
2 r 2 cos d
0
2 rd
0
rsin
上一页
返回
3.3 组合体的重心、形心
例3-2 求图3-5所示半圆形的形心坐标。 解:过圆心作与轴垂直的轴,由对称性知在距为任意高度处取一个与 轴平行的窄条,其面积为:
dA=2 r 2 y2 dy
代入式(3-5)得:
yc
A
ydA A
r 0
y(2 r 2 y 2 )dy πr 2 / 2
2r 3 / 3 4r 2 πr / 2 3π
第三章 重心、质心及形心
第一节 质点系的重心及质心 第二节 刚体的重心、质心及形心 第三节 组合体的重心、形心 总结与讨论 习题
3.1 质点系的重心及质心
如图3-1所示,置于地球表面附近的由 n个质点组成的质点系,第i个 n 质点的质量为m mi ,质点系总质量为,该质点所受重力为W,各 i 1 质点上所受重力严格考虑的话,并不平 行。但是,一般工程上研究的质点系统的尺寸远小于地球半径,故这 些力之间的夹角非常微小,所以各质点系上所受力可以看成是铅直向 下的空间同向平行力系,其合力W就是整个质点系所受的重力。即 n (3-1) W wi
i
上一页 返回
总结与讨论
重心——物体重力的合力作用点。 质心——物体质量的中心。 形心——几何形体的中心。
建筑力学(第3章)
l为杆沿轴向的总变形量,称为轴向变形。
式(3.6)称为胡克定律。式中的比例常数E称为弹性模量,其量纲为ML-1T-2, 国际单位为N/m2。EA称为杆的抗拉(压)刚度
3.4.2 轴向拉(压)杆的横向变形与泊松比
试验结果表明,在弹性范围内,其横向线应变与纵向线应变之比的绝对 值为一常数,即
该比值称为横向变形系数或泊松比,通常用表示,是量纲为1的量,其 数值随材料不同而异,可通过实验手段测定。常用建筑材料的值见表3.1。 由于与的正负号总是大工作应力值后,除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所得结果称为 材料的许用应力或容许应力,并用[σ]表示,即
1. 强度校核 2. 选择截面尺寸 3. 确定许可荷载
3.3.1 应力的概念
所谓应力,是受力构件某截面上一点处的内力集度。
p即为点K处的内力集度,称为截面上K点处的总应力。如图3.5(b)所示, 总应力p与截面成一角度,将其沿截面的法向和切向分解,可得截面法向应力分 量和截面切向应力分量。法向应力分量称为正应力,切向应力分量称为切 应力。
由于无法测出压缩时的强度极限,所以对低碳钢一般不做压缩试验,主要 力学性能可由拉伸试验确定。
3.5.3 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主要区别
(1)塑性材料具有明显的屈服现象
(2)塑性材料抗拉和抗压能力在普通工作要求下是相同的
(3)表征塑性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有弹性模量、弹性极限、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截面收缩率和断后伸长率等;表征脆性材料力学性能的只有弹性模 量和抗拉强度。 (4)塑性材料承受动载能力较强
3.5 材料的力学性能
3.5.1 轴向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 试验简介 2. 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弹性阶段。 (2)屈服阶段。 屈服极限是衡量材料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筑力学》第3章 刚体平衡
3. 结果
Rax=10kN,Ray=19.2kN,Rby=18.1KN
第3章 刚体平衡
上周内容回顾: 一、刚体平衡条件 二、支座反力计算
12/34
一、刚体平衡条件
∑Fx=0 水平合力为零 ∑Fy=0 竖向合力为零 ∑Mo=0 力对任一点O的力距之和为0
13/34
二、支座反力计算
Rax
q=4KN/m
A
B
L=4m
解题步骤(3步): 1. 受力图 2. 方程 3. 结果
新内容:线均布荷载
【解】
A
1. 受力图
2. 方程
∑FY=0 ∑MA=0 3. 结果
Ray Ray+Rby-qL=0 Rby×4m-qL ×L/2=0
Ray=8KN , Rby=8KN
q=4KN/m B
L=4m
Rby
【例题5】求如图所示梁支座B、D处的支座反力。
Ray
Ray+Rby-F=0 Rby×4m-F ×3m =0
Ray=5KN , Rby=15KN
F=20KN
C
B
3m
1m
Rby
【例题2】求如图所示梁支座A、B处的支座反力。
F2=10KN
F1=10KN
D
A
C
B
2m
2m
2m
【解】
F2=10KN
F1=10KN
1. 受力图
D
A
C
B
2m
2m
2m
2. 方程
1. 受力图 2. 方程 3. 结果
【解】 1. 受力图
Rax
A
F1=20KN
F2=20KN 600 B
2m
3m
建筑力学 第三章
二力矩式: 三力矩式:
) (或 F y = 0 Fx = 0
MA = 0 MB = 0
MA = 0 MB = 0 MC = 0
其中A、B、C 三点的连线不 能选在同一条直线上。
其中A、B 两点的连线不 能与 x轴(或 y轴)垂直。
选择平衡方程的原则: 尽量使一个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量。
Mo Fi
3.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Fy = 0 M0 = 0
MA = 0 或 MB = 0
y
F1 F2
Fn
o
x
其中A、B 两点的连线不能与 各力平行。
每组方程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例8:求A 、B点约束反力。
解:
1)研究对象:梁 2)画受力图 3)列平衡方程求解:
q=20kN/m A
d
B
F’
F’ d
F
A
M
d
B F”
A
B
F’与平衡F” , 大小与F 相等。
M=-Fd(附加力偶) 由F、 F”形成。
定理:力可以平移到任一点,但必须附加一个 力偶。(不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
§3-3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
1.平面一般力系
•特点:
(1)力系的所有力在同一平面内 ; (2)力系的所有力不汇交于一点 ;
RD
5 = 22.4 KN 2 = 10KN
RD
RD = R A sin = 22.4
例题3:简易绞车, 各杆质量不计, P=20KN,求AB、AC 杆的内力。 B
60o 15o
SB A T1 S'AB
S'AC
D
45o
C
SAB S'A
) (或 F y = 0 Fx = 0
MA = 0 MB = 0
MA = 0 MB = 0 MC = 0
其中A、B、C 三点的连线不 能选在同一条直线上。
其中A、B 两点的连线不 能与 x轴(或 y轴)垂直。
选择平衡方程的原则: 尽量使一个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量。
Mo Fi
3.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Fy = 0 M0 = 0
MA = 0 或 MB = 0
y
F1 F2
Fn
o
x
其中A、B 两点的连线不能与 各力平行。
每组方程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例8:求A 、B点约束反力。
解:
1)研究对象:梁 2)画受力图 3)列平衡方程求解:
q=20kN/m A
d
B
F’
F’ d
F
A
M
d
B F”
A
B
F’与平衡F” , 大小与F 相等。
M=-Fd(附加力偶) 由F、 F”形成。
定理:力可以平移到任一点,但必须附加一个 力偶。(不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
§3-3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
1.平面一般力系
•特点:
(1)力系的所有力在同一平面内 ; (2)力系的所有力不汇交于一点 ;
RD
5 = 22.4 KN 2 = 10KN
RD
RD = R A sin = 22.4
例题3:简易绞车, 各杆质量不计, P=20KN,求AB、AC 杆的内力。 B
60o 15o
SB A T1 S'AB
S'AC
D
45o
C
SAB S'A
建筑力学 第三章 力矩与平衡力偶系
• 以公式记为:Mo(F)=±Fd • O点称为力矩中心,简称为矩心。 • 矩心O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d称为力臂。 • 在平面力系中,其正负号表示力使刚体绕矩心转动 的方向。通常规定,力使刚体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力矩 为正,反之为负。力矩的单位是:牛顿· 米(N· m)
§1.1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之矩等于所有各力对于该点之矩的代只要保持力偶矩大小和转向力偶可以在其作用面内任不变可以任意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和相应力偶臂的长短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力矩与平面力偶
一、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二、力偶及其性质 三、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
力的效应
力对物体效应可以产生: 运动效应;变形效应
力对物体的运动效应可以产生:
移动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一个是如 果力的作用线通过刚体的质心,将使刚体在力作 用的方向上平移。 转动效应--取决于力矩的大小、方向;如果力 的作用线不通过刚体的质心,则刚体将在力的作 用下边移动边转动,是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
§1.1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1.1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M = M1 + M3 + · · ·+Mn M i
结论:平面力偶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力偶,它的矩等于原 来各力偶的矩的代数和。 合力偶矩正负号:使物体逆时针方向转动为正
§1.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
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
在上面讨论中,若Fd1+ Fd2=Fd3 ,则其合力 F=0,从而有 M 1 + M 2 +M 3 = 0 推广到由任意个力偶组成的平面力偶系,有
M O ( F ) M O ( Fx ) M O ( Fy ) xFy yFx
§1.1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之矩等于所有各力对于该点之矩的代只要保持力偶矩大小和转向力偶可以在其作用面内任不变可以任意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和相应力偶臂的长短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力矩与平面力偶
一、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二、力偶及其性质 三、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
力的效应
力对物体效应可以产生: 运动效应;变形效应
力对物体的运动效应可以产生:
移动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一个是如 果力的作用线通过刚体的质心,将使刚体在力作 用的方向上平移。 转动效应--取决于力矩的大小、方向;如果力 的作用线不通过刚体的质心,则刚体将在力的作 用下边移动边转动,是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
§1.1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1.1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M = M1 + M3 + · · ·+Mn M i
结论:平面力偶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力偶,它的矩等于原 来各力偶的矩的代数和。 合力偶矩正负号:使物体逆时针方向转动为正
§1.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
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
在上面讨论中,若Fd1+ Fd2=Fd3 ,则其合力 F=0,从而有 M 1 + M 2 +M 3 = 0 推广到由任意个力偶组成的平面力偶系,有
M O ( F ) M O ( Fx ) M O ( Fy ) xFy yFx
《建筑力学》第三章平面一般力系
VS
产生条件
摩擦力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接触 面粗糙、接触面间有正压力和物体间有相 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考虑摩擦时物体平衡问题解决方法
01
02
03
静力学方法
通过受力分析,列出平衡 方程,考虑摩擦力对物体 平衡的影响。
动力学方法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根 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动力 学方程,考虑摩擦力对物 体运动的影响。
静定结构特性分析
1 2 3
内力与外力关系
静定结构的内力与外力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即外力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内力的变化。
变形与位移
在荷载作用下,静定结构会产生变形和位移,但 变形和位移的大小与材料的力学性质有关,与结 构的超静定性无关。
稳定性分析
静定结构在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够自动恢复到原 来的平衡状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求解未知数
通过解平衡方程,求解出未知 的力或力矩。
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问题要求,确定需要研究 的物体或物体系统。
列平衡方程
根据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列出物体系统的平衡方程。
校验结果
将求解结果代入原方程进行校 验,确保结果的正确性。
05 静定结构内力计算
静定结构基本概念和分类
静定结构定义
静定结构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其反力和内力都可以用静力学平衡方程求解,且解答唯一确定的结构。
02 平面汇交力系分析
汇交力系几何法求解合力
几何法概念
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求解汇交力系的合 力。
求解步骤
首先确定各分力的方向和大小,然后选择合适的几何图形 (如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进行力的合成,最后根据图形 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注意事项
建筑力学 第三章
3.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3.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一、 基本概念 1、力系: 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组力。
Q NAx NAy NBy
P
α
3.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2、合力:与某一力系等效的单个力。 3、平面汇交力系 (共点力系): 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
例 图示三角支架,求两杆所受的力。 解:取B节点为研究对象,画受力图 由 ∑Y = 0 ,建立平衡方程:
− N BC sin 300 − P = 0
−2 P = −60 KN 解得: N BC =
负号表示假设的指向与真实指向相反。 由 ∑X = 0 ,建立平衡方程:
NBA NBC
P
− N BC cos 300 − N BA = 0 3 解得: N BA =− N BC =−(−60) × 0.866 = 52 KN 2
FRy = ∑ Fiy
3.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合力的大小为: 方向为:
FR = FRx + FRy
2
2
∑ Fix cos( FR , i ) = FR
作用点为力的汇交点.
∑ Fiy cos( FR , j ) = FR
3.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六、共点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 M A Fx d x − Fy d y
由于 dx = 0 ,所以:
2 MA = − Fy d y = −20 × ×2 = −28.28kN ⋅ m 2
若作用在 A点上的是一个汇交力系(F1 、F2 、… Fn) 则可将每个力对O点之矩相加,有
∑M
O
(F) = xA ⋅ ∑ Fy − y A ⋅ ∑ Fx
建筑力学第三章 力系简化的基础知识
[例] 已知 P=2kN ,求FCD , RA 。 解:①研究AB杆;
②画出受力图;
③列平衡方程
X0 R Aco s F CD co 40 s5 0
Y0 P R A si n F Cs D4 i0 n 5 0
④解平衡方程:
tgE AB B1 0..2 41 3
解得: FCD4.24kN RA3.16kN
几何法解题步骤:①选研究对象; ②作出受力图; ③作力多边形,选择适当的比例尺; ④求出未知数
几何法解题不足: ①精度不够,误差大 ; ②作图要求精度高; ③不能表达各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第三精章品文力档系简化的基础知识
四、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投影法)
1、力在轴上的投影
X=Fx=F·cosa ;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第三精章品文力档系简化的基础知识
三、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矢量法)
1、二力的合成
No 由力的平行四边形
法则作,也可用力
Image 的三角形来作。
由余弦定理: co 1s8 ( 0 ) co s
R F12F222F1F2cos
合力方向可应用正弦定理确定: sFin1sin1(R80)
性质3:保持力偶转向和力偶矩的大小(即力与力偶臂的乘积) 不变,力偶中的力和力偶臂的大小可以改变,而不会
改变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第三章精品力文系档简化的基础知识
§3–4 平面力偶系的 合成与平衡条件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二、力的可传递性
第三精章品文力档系简化的基础知识
作用于刚体上某一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同一刚体内的 任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增减平衡力系原理:在刚体上增加或者减去一组平衡力系, 不会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建筑力学第3章轴向拉伸与压缩
A
F
x
0
FN 1 cos 45 FN 2 0
FN 2 45° B
F
x
F
45°
y
0
B F
C
FN 1 sin 45 - F 0
FN 1 28.3kN FN 2 -20kN
A
2、计算各杆件的应力。
45°
C
B
FN 1 28.3 10 90MPa A1 20 2 4
斜截面上全应力:
p 0 cos
k
③pa 分解为:
p
P
P
p cos 0 cos 2
p sin 0 cossin
0
2
k
k
sin2
P
P
k
反映:通过构件上一点不同截面上应力变化情况。 当 = 0时, 当 = 90°时, 当 = ±45°时, 当 = 0,90°时,
Ⅱ段柱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FN 2 - 150 103 -1.1 MPa Ⅱ 2 A2 370
所以,最大工作应力为
max= = -1.1 MPa (压应力)
三、 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
上述讨论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是今后强度计算的基础。 但不同的材料实验表明,拉(压)杆的破坏并不总是沿横截 面发生,有时确是沿斜截面发生的,为此,应进一步讨论斜 截面上的应力。为了全面分析拉(压)杆的强度,应研究它 斜截面上的应力情况。
解(1)、(2)曲线交点处:
30
60
B 31;PB 54.4kN
1 1
PB1 ,60 A /cos60/sin604601024/ 355.44kN
《建筑力学》高版本 教学课件 建筑力学 第三章(最终)
当平面汇交力系为已知时,如图3-6所示,可在 其平面内选定一直角坐标系xOy,先求出力系中各力在 x轴和y轴上的投影,然后由合力的投影定理得平面汇 交 力 系 的 合 力 FR 在 x 轴 和 y 轴 上 的 投 影 分 别
为 FRx Fix ;FRy Fiy 。 最后利用几何关系,求得
合力的大小和方位为
图3-4
② 根据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作封闭的力三角形。 选取比例尺:1 cm=2 kN,先画已知力 F ab,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 平行于FA 和FB 得交点c,并顺着 abc 的方向标出箭头,使其首尾相连,作封 闭的力三角形如图3-4c 所示。
图3-4 ③ 求支座反力的大小和方向。 用同样的比例尺在图3-4c 中量得 FA 7.91 N ,其作用线与水平成 26o36'。 FB 3.53 N ,其方向铅直向上。
(3-2)
从力多边形来看,若合力等于零, 就是力多边形中最后一个分力矢终点 与第一个分力矢始点重合,即由各分 力矢首尾相连构成的力多边形自行封 闭,如图3-3b 所示。
平面汇交力系平 衡的必要和充分的几 何条件是:力多边形 自行封闭。
图3-3
可根据己知力的大 小和方向以及未知力的方 向作一封闭的力多边形, 就可求得未知力的大小, 但未知力的数目不能超过 两个。
FT1
FT 2
FT 2 sin
G 2 sin
③ 计算α 角分别为45 o、60 o、30 o、15 o时钢丝绳的拉力。
当 =45o时,
FT1
FT2
FT 2 sin
10 2 sin 45o
10 2 0.707
7.07 (kN)
当 =60o时,
FT1
FT2
FT 2 sin
为 FRx Fix ;FRy Fiy 。 最后利用几何关系,求得
合力的大小和方位为
图3-4
② 根据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作封闭的力三角形。 选取比例尺:1 cm=2 kN,先画已知力 F ab,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 平行于FA 和FB 得交点c,并顺着 abc 的方向标出箭头,使其首尾相连,作封 闭的力三角形如图3-4c 所示。
图3-4 ③ 求支座反力的大小和方向。 用同样的比例尺在图3-4c 中量得 FA 7.91 N ,其作用线与水平成 26o36'。 FB 3.53 N ,其方向铅直向上。
(3-2)
从力多边形来看,若合力等于零, 就是力多边形中最后一个分力矢终点 与第一个分力矢始点重合,即由各分 力矢首尾相连构成的力多边形自行封 闭,如图3-3b 所示。
平面汇交力系平 衡的必要和充分的几 何条件是:力多边形 自行封闭。
图3-3
可根据己知力的大 小和方向以及未知力的方 向作一封闭的力多边形, 就可求得未知力的大小, 但未知力的数目不能超过 两个。
FT1
FT 2
FT 2 sin
G 2 sin
③ 计算α 角分别为45 o、60 o、30 o、15 o时钢丝绳的拉力。
当 =45o时,
FT1
FT2
FT 2 sin
10 2 sin 45o
10 2 0.707
7.07 (kN)
当 =60o时,
FT1
FT2
FT 2 sin
建筑力学 第3章
这说明,力偶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零。 既然力偶在轴上的投影为零,所以力偶对物体只能产生转动效应,而一个
力在一般情况下,对物体可产生移动和转动两种效应。 力偶和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不同,说明力偶不能用一个力来代替,即力偶
不能简化为—个力,因而力偶也不能和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与力偶平衡。
图3-7
各力对O点之矩分别为:
RY=Ob
(a)
根据合力投影定理有: RY FY1 FY 2
上将式(两a)边式同代乘入以得O:A得:MORYR OA
FY1 OA
MO F1
FY 2 OA
MO F2
以上证明可以推广到多个汇交力的情况。用式子可表示为:
面积
(3-2)
MO F 2OAB
显然,力矩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等于零:①力等于零;②力 臂等于零,就是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
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N·m)或千牛顿·米(kN·m)。 【例3-1】 分别计算图3-3所示的F1、F2对点的力矩。
图3-3
解: 由式(3-1),有:
3.2 合力矩定理
证明:如图3-4所示,设在物体上的A点作 用有两个汇交的力F1和F2,该力系的合力 为R。在力系的作用面内任选一点为矩心, 过点并垂直于A作为y轴。从各力矢的末端
向y轴作垂线,令FY1、FY2和RY分别表示力
F1、F2和R和在y轴上的投影。
图3-4
由图3-4可见:FY1=O1b, FY2=Ob2 ,
第3章 力矩和平面力偶系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力对点之矩的概 念、平面力偶的概念;讲述了力系对点之矩 的计算、力系对点之矩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讲述了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平面力偶系平衡 条件及其应用。
力在一般情况下,对物体可产生移动和转动两种效应。 力偶和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不同,说明力偶不能用一个力来代替,即力偶
不能简化为—个力,因而力偶也不能和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与力偶平衡。
图3-7
各力对O点之矩分别为:
RY=Ob
(a)
根据合力投影定理有: RY FY1 FY 2
上将式(两a)边式同代乘入以得O:A得:MORYR OA
FY1 OA
MO F1
FY 2 OA
MO F2
以上证明可以推广到多个汇交力的情况。用式子可表示为:
面积
(3-2)
MO F 2OAB
显然,力矩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等于零:①力等于零;②力 臂等于零,就是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
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N·m)或千牛顿·米(kN·m)。 【例3-1】 分别计算图3-3所示的F1、F2对点的力矩。
图3-3
解: 由式(3-1),有:
3.2 合力矩定理
证明:如图3-4所示,设在物体上的A点作 用有两个汇交的力F1和F2,该力系的合力 为R。在力系的作用面内任选一点为矩心, 过点并垂直于A作为y轴。从各力矢的末端
向y轴作垂线,令FY1、FY2和RY分别表示力
F1、F2和R和在y轴上的投影。
图3-4
由图3-4可见:FY1=O1b, FY2=Ob2 ,
第3章 力矩和平面力偶系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力对点之矩的概 念、平面力偶的概念;讲述了力系对点之矩 的计算、力系对点之矩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讲述了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平面力偶系平衡 条件及其应用。
建筑力学第3章
P
A
C C
RC
B
C
P
B RB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C
RA
P
A
P
RC
P
A
YA
C
C
A XA
A RA B RB
74
B
RB
YA
XA
P
例 . 由水平杆AB和斜杆BC 构成的管道支架如图所示. 在AB杆上放一重为P的管 道. A ,B,C处都是铰链
C A
O
D
60
三、受力图
①选杆件ABC为研究对象; ②去掉A,B两个约束得到分离体; ③画上分布力这一主动力; ④画出A,B处的约束反力。
61
三、受力图
① BDE 受力? ②E 改为固定铰支座, BDE 受力? ③ E 改为固定铰支座,去掉集中力偶,BDE 受力?
62
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定律2.2)
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
六、杆件的简化
本课程只讨论杆系结构的计算,简化时将每个杆件用其 轴线表示,节点就是各杆轴线的交点,杆长用节点间的距离 表示。
52
七、常见杆系结构的计算简图
53
五、常见杆系结构的计算简图
常见结构类型都有比较成熟的计算简图,新型结构的计算简图 需通过试验确定。
54
§3-3 结构受力分析
一、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即选择 研究对象;然后根据约束类型并结合基本概念和公理分析它的受
第3章 建筑结构的类型和结构计算简图
1
§3-1 常见建筑结构类型
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C C
RC
B
C
P
B RB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C
RA
P
A
P
RC
P
A
YA
C
C
A XA
A RA B RB
74
B
RB
YA
XA
P
例 . 由水平杆AB和斜杆BC 构成的管道支架如图所示. 在AB杆上放一重为P的管 道. A ,B,C处都是铰链
C A
O
D
60
三、受力图
①选杆件ABC为研究对象; ②去掉A,B两个约束得到分离体; ③画上分布力这一主动力; ④画出A,B处的约束反力。
61
三、受力图
① BDE 受力? ②E 改为固定铰支座, BDE 受力? ③ E 改为固定铰支座,去掉集中力偶,BDE 受力?
62
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定律2.2)
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
六、杆件的简化
本课程只讨论杆系结构的计算,简化时将每个杆件用其 轴线表示,节点就是各杆轴线的交点,杆长用节点间的距离 表示。
52
七、常见杆系结构的计算简图
53
五、常见杆系结构的计算简图
常见结构类型都有比较成熟的计算简图,新型结构的计算简图 需通过试验确定。
54
§3-3 结构受力分析
一、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即选择 研究对象;然后根据约束类型并结合基本概念和公理分析它的受
第3章 建筑结构的类型和结构计算简图
1
§3-1 常见建筑结构类型
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O a F‘ d x d F
图 3 -6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二、力偶的基本性质 (3)力偶具有等效性。 力偶具有等效性。 作用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的大小相等, 作用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的大小相等, 力偶的转向相同,则这两个力偶为等效力偶。 力偶的转向相同,则这两个力偶为等效力偶。 如图3-7所示。 所示。
d F′
F
=
2d F′/2
F/2
m=Fd
=
图 3 -7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由力偶的等效定理可引出下面两个推论。 由力偶的等效定理可引出下面两个推论。 推论一: 力偶可以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动 转动) 任意移动( 推论一: 力偶可以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动(转动),不会改 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即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与力偶在作 用面内的位置无关。 用面内的位置无关。 F F´ F F´
-160×sin30×1.5
=87kN·m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例3-3】如图所示:图示刚架ABCD, 在D点作用F力,已知力 如图所示:
F的方向角为α。 求:1. F力对A点的力矩, 2. B点约束力对A点的
力矩。 首先进行受力分析; 首先进行受力分析;(1)取刚架为研究象; )取刚架为研究象; 点的力矩, (2)因求外力 、FB对A点的力矩,因此,不必画出 点的 )因求外力F、 点的力矩 因此,不必画出A点的 约束反力来。 约束反力来。
mR = ∑ m = 0
上式为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应用举例 【例3-4】如图所示:图示多孔钻床在气缸盖上钻四个圆孔, 如图所示 图示多孔钻床在气缸盖上钻四个圆孔, 图示多孔钻床在气缸盖上钻四个圆孔 钻头作用工件的切削力构成一个力偶,且力偶矩的大小M1=M2= 钻头作用工件的切削力构成一个力偶, M3=M4=-15N·m,转向如图示。试求钻床作用于气缸盖上的合力 15N m 转向如图示。 偶矩MR。 解:取气缸盖为研究对象,其合力偶矩为 取气缸盖为研究对象,
d
m( F , F ′) = ± Fd
力偶矩的单位: 力偶矩的单位:N·m或kN·m 或 力偶矩正负号: 力偶矩正负号:逆时针为正 顺时针为负 + _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二、力偶的基本性质 根据力偶的定义, 根据力偶的定义,力偶具有以下一些性质 (1)力偶无合力 力偶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零。即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 力偶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零。即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 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与力偶相平衡。 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与力偶相平衡。 如图3-5所示 如图3
M A ( F ) = M A ( Fx ) + M A ( Fy )
FB
= F con α ⋅ h − F sin α ⋅ l = F (con α ⋅ h − sin α ⋅ l )
MA(FB)=FB×d1
2.求 点的力矩M 2.求B点约束力对A点的力矩 A(FB)
同理, 的几何关系复杂不宜确定,用合力矩定理。 同理,FB对A点力臂d1的几何关系复杂不宜确定,用合力矩定理。
M A ( FB ) = M A ( FBx ) + M A ( FBy )
= FB sin β ⋅ 0 + F B con β ⋅ l = FB l sin α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一、力偶与力偶矩的概念 力偶的概念 在力学中,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力学中,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 平行的两个力叫做力偶 并记作( 两个力叫做力偶。 平行的两个力叫做力偶。并记作(F,F )。 力偶作用面 :组成力偶的两个力 所在的平面。 所在的平面。 力偶臂 :力 F 和 F 作用线之 间的距离 d。 力偶的三要素: 力偶的三要素: 力偶的大小 力偶的转向 力偶的作用面
第三节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一、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平面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力偶,称为平面力偶系 平面力偶系。 的力偶,称为平面力偶系。 平面力偶系合成可以根据力偶的等效性来进行。 平面力偶系合成可以根据力偶的等效性来进行。
m1 = F1 × d
设:
m2 = F2 × d
m3 = F3 × d
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系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矩 第三节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外效应(运动效应) 外效应(运动效应) 力所产生的效应 内效应(变形效应) 内效应(变形效应) 现以扳手拧螺母为例来加以说明。如图所示,在扳手的A 现以扳手拧螺母为例来加以说明。如图所示,在扳手的A 点施加一力F 将使扳手和螺母一起绕螺栓中心口转动, 点施加一力F,将使扳手和螺母一起绕螺栓中心口转动,也就 是说,力有使物体(扳手)产生转动的效应。 是说,力有使物体(扳手)产生转动的效应。 力的转动效应取决于: 转动效应↑ 力的转动效应取决于: 转动效应↑ 力F的大小 的大小
y d O a F‘ d 图 3 -5 F x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二、力偶的基本性质 (2)力偶与矩心位置无关。 力偶与矩心位置无关。 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都等于力偶矩, 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都等于力偶矩,与矩心位置 无关。如图3 无关。如图3-6所示
mO ( FF ′) = F (a + d ) − F ′a = Fd = m( FF ′)
可以看出, (5) 由图3-2可以看出,力对点的矩还可以用以矩心为顶 点,以力矢量为底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的二倍来表示。 以力矢量为底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的二倍来表示。 即:
mo ( F ) = ±2∆OAB面积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二、合力矩定理 合力矩定理: 合力矩定理: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 于该力系中的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 于该力系中的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这就是平面汇 交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交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F
图 3 -8
F´
F F´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推论二: 在保持力偶矩不变的情况下, 推论二: 在保持力偶矩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随意地同时改变 力偶中力的大小以及力偶臂的长短, 力偶中力的大小以及力偶臂的长短,而不会影响力偶对刚体的 作用效果。 作用效果。 F F´
F/2
图 3 -8
F´/ 2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m1 m2 m3
=
FR F 2 d F1 F3
mR
=
mR = FR ⋅ d = ( F1 + F2 − F3 ) ⋅ d = F1d + F2 d − F3 d
得:
mR = m1 + m2 + m3
平面力偶系总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偶, 平面力偶系总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偶,其合力偶矩等于各分 力偶矩的代数和。 力偶矩的代数和。 mR = m
m A ( F ) = m A ( F1 ) + m A ( F2 )
证明从略 上式可推广到n 上式可推广到n个力组成的平面 汇交力系, 汇交力系,即: (3mA ( F ) = mA ( F1 ) + mA ( F2 ) + .... + mA ( Fn ) = ∑ mA ( Fi ) (3-3) 该定理不仅适用于平面汇交力系,而且可以推广到任意力系。 该定理不仅适用于平面汇交力系,而且可以推广到任意力系。
+
顺时针为负 - (3)力矩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等于零: 力矩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等于零: ①力等于零;②力臂等于零,就是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 力等于零; 力臂等于零,就是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 或千牛顿· (4)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N.m)或千牛顿·米(kN.m)。 力矩的单位是牛顿·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O
移动效应 转动效应
F↑,d↑
d 力臂
F
矩心 O点到力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点到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d 点到力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因此:我们用F 的乘积和适当的正负号来表示力F 因此:我们用F与d的乘积和适当的正负号来表示力F使物体
绕O点转动的效应。 转动的效应。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一、力对点的矩 定义: ⒈ 定义: 力对点的矩(力矩) 力使物体绕点转动效果的度量就是力矩。 力对点的矩(力矩):力使物体绕点转动效果的度量就是力矩。 2.表达式: 2.表达式: 表达式 力F对O点的矩(简称力矩),以符号mo(F)或MO(F),表示, 表示, 点的矩(简称力矩) 以符号 或 表示 即: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求平面力对平面某点的力矩,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求平面力对平面某点的力矩,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直接法: 1) 直接法:用力和力臂的乘积求力矩 , 2) 间接法:将力进行分解,用合力矩定理求力矩。 间接法:将力进行分解,用合力矩定理求力矩。 例3-1、用直接法求F1、F2 用直接法求 点的矩。 对0点的矩。
m0 ( F1 ) = F1 × d1 = 10 × sin 300 ×1 = 5KN ⋅ m
m0 ( F2 ) = − F2 × (1 + 1.5) = −30 × 2.5 = −75 KN ⋅ m
下页: 下页:例3-2、例3-3,用间接法求力矩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例3-2】如图所示:每1m长挡土墙所受的压力的合力为F, 如图所示: 它的大160kN,方向如图所示。求土压力F使墙倾覆的力矩。 土压力F 可使墙绕点A倾覆,故求F 对点A的力矩。 【解】土压力F 可使墙绕点A倾覆,故求F 对点A的力矩。 采用合力矩定理进行计算比较方便。 采用合力矩定理进行计算比较方便。 倾覆: 倾覆:就是结构或构件在受到不平衡力矩作用时发生 倾翻现象。 倾翻现象。 倾覆力矩: 倾覆力矩: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倾 覆的力矩。 覆的力矩。 MA(F) = MA(F1) + MA(F2) =F1×h/3-F2×b =160×cos30×4.5/3
图 3 -6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二、力偶的基本性质 (3)力偶具有等效性。 力偶具有等效性。 作用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的大小相等, 作用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的大小相等, 力偶的转向相同,则这两个力偶为等效力偶。 力偶的转向相同,则这两个力偶为等效力偶。 如图3-7所示。 所示。
d F′
F
=
2d F′/2
F/2
m=Fd
=
图 3 -7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由力偶的等效定理可引出下面两个推论。 由力偶的等效定理可引出下面两个推论。 推论一: 力偶可以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动 转动) 任意移动( 推论一: 力偶可以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动(转动),不会改 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即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与力偶在作 用面内的位置无关。 用面内的位置无关。 F F´ F F´
-160×sin30×1.5
=87kN·m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例3-3】如图所示:图示刚架ABCD, 在D点作用F力,已知力 如图所示:
F的方向角为α。 求:1. F力对A点的力矩, 2. B点约束力对A点的
力矩。 首先进行受力分析; 首先进行受力分析;(1)取刚架为研究象; )取刚架为研究象; 点的力矩, (2)因求外力 、FB对A点的力矩,因此,不必画出 点的 )因求外力F、 点的力矩 因此,不必画出A点的 约束反力来。 约束反力来。
mR = ∑ m = 0
上式为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应用举例 【例3-4】如图所示:图示多孔钻床在气缸盖上钻四个圆孔, 如图所示 图示多孔钻床在气缸盖上钻四个圆孔, 图示多孔钻床在气缸盖上钻四个圆孔 钻头作用工件的切削力构成一个力偶,且力偶矩的大小M1=M2= 钻头作用工件的切削力构成一个力偶, M3=M4=-15N·m,转向如图示。试求钻床作用于气缸盖上的合力 15N m 转向如图示。 偶矩MR。 解:取气缸盖为研究对象,其合力偶矩为 取气缸盖为研究对象,
d
m( F , F ′) = ± Fd
力偶矩的单位: 力偶矩的单位:N·m或kN·m 或 力偶矩正负号: 力偶矩正负号:逆时针为正 顺时针为负 + _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二、力偶的基本性质 根据力偶的定义, 根据力偶的定义,力偶具有以下一些性质 (1)力偶无合力 力偶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零。即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 力偶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零。即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 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与力偶相平衡。 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与力偶相平衡。 如图3-5所示 如图3
M A ( F ) = M A ( Fx ) + M A ( Fy )
FB
= F con α ⋅ h − F sin α ⋅ l = F (con α ⋅ h − sin α ⋅ l )
MA(FB)=FB×d1
2.求 点的力矩M 2.求B点约束力对A点的力矩 A(FB)
同理, 的几何关系复杂不宜确定,用合力矩定理。 同理,FB对A点力臂d1的几何关系复杂不宜确定,用合力矩定理。
M A ( FB ) = M A ( FBx ) + M A ( FBy )
= FB sin β ⋅ 0 + F B con β ⋅ l = FB l sin α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一、力偶与力偶矩的概念 力偶的概念 在力学中,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力学中,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 平行的两个力叫做力偶 并记作( 两个力叫做力偶。 平行的两个力叫做力偶。并记作(F,F )。 力偶作用面 :组成力偶的两个力 所在的平面。 所在的平面。 力偶臂 :力 F 和 F 作用线之 间的距离 d。 力偶的三要素: 力偶的三要素: 力偶的大小 力偶的转向 力偶的作用面
第三节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一、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平面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力偶,称为平面力偶系 平面力偶系。 的力偶,称为平面力偶系。 平面力偶系合成可以根据力偶的等效性来进行。 平面力偶系合成可以根据力偶的等效性来进行。
m1 = F1 × d
设:
m2 = F2 × d
m3 = F3 × d
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系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矩 第三节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外效应(运动效应) 外效应(运动效应) 力所产生的效应 内效应(变形效应) 内效应(变形效应) 现以扳手拧螺母为例来加以说明。如图所示,在扳手的A 现以扳手拧螺母为例来加以说明。如图所示,在扳手的A 点施加一力F 将使扳手和螺母一起绕螺栓中心口转动, 点施加一力F,将使扳手和螺母一起绕螺栓中心口转动,也就 是说,力有使物体(扳手)产生转动的效应。 是说,力有使物体(扳手)产生转动的效应。 力的转动效应取决于: 转动效应↑ 力的转动效应取决于: 转动效应↑ 力F的大小 的大小
y d O a F‘ d 图 3 -5 F x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二、力偶的基本性质 (2)力偶与矩心位置无关。 力偶与矩心位置无关。 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都等于力偶矩, 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都等于力偶矩,与矩心位置 无关。如图3 无关。如图3-6所示
mO ( FF ′) = F (a + d ) − F ′a = Fd = m( FF ′)
可以看出, (5) 由图3-2可以看出,力对点的矩还可以用以矩心为顶 点,以力矢量为底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的二倍来表示。 以力矢量为底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的二倍来表示。 即:
mo ( F ) = ±2∆OAB面积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二、合力矩定理 合力矩定理: 合力矩定理: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 于该力系中的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 于该力系中的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这就是平面汇 交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交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F
图 3 -8
F´
F F´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推论二: 在保持力偶矩不变的情况下, 推论二: 在保持力偶矩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随意地同时改变 力偶中力的大小以及力偶臂的长短, 力偶中力的大小以及力偶臂的长短,而不会影响力偶对刚体的 作用效果。 作用效果。 F F´
F/2
图 3 -8
F´/ 2
第二节 力偶与力偶距
m1 m2 m3
=
FR F 2 d F1 F3
mR
=
mR = FR ⋅ d = ( F1 + F2 − F3 ) ⋅ d = F1d + F2 d − F3 d
得:
mR = m1 + m2 + m3
平面力偶系总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偶, 平面力偶系总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偶,其合力偶矩等于各分 力偶矩的代数和。 力偶矩的代数和。 mR = m
m A ( F ) = m A ( F1 ) + m A ( F2 )
证明从略 上式可推广到n 上式可推广到n个力组成的平面 汇交力系, 汇交力系,即: (3mA ( F ) = mA ( F1 ) + mA ( F2 ) + .... + mA ( Fn ) = ∑ mA ( Fi ) (3-3) 该定理不仅适用于平面汇交力系,而且可以推广到任意力系。 该定理不仅适用于平面汇交力系,而且可以推广到任意力系。
+
顺时针为负 - (3)力矩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等于零: 力矩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等于零: ①力等于零;②力臂等于零,就是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 力等于零; 力臂等于零,就是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 或千牛顿· (4)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N.m)或千牛顿·米(kN.m)。 力矩的单位是牛顿·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O
移动效应 转动效应
F↑,d↑
d 力臂
F
矩心 O点到力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点到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d 点到力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因此:我们用F 的乘积和适当的正负号来表示力F 因此:我们用F与d的乘积和适当的正负号来表示力F使物体
绕O点转动的效应。 转动的效应。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一、力对点的矩 定义: ⒈ 定义: 力对点的矩(力矩) 力使物体绕点转动效果的度量就是力矩。 力对点的矩(力矩):力使物体绕点转动效果的度量就是力矩。 2.表达式: 2.表达式: 表达式 力F对O点的矩(简称力矩),以符号mo(F)或MO(F),表示, 表示, 点的矩(简称力矩) 以符号 或 表示 即: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求平面力对平面某点的力矩,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求平面力对平面某点的力矩,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直接法: 1) 直接法:用力和力臂的乘积求力矩 , 2) 间接法:将力进行分解,用合力矩定理求力矩。 间接法:将力进行分解,用合力矩定理求力矩。 例3-1、用直接法求F1、F2 用直接法求 点的矩。 对0点的矩。
m0 ( F1 ) = F1 × d1 = 10 × sin 300 ×1 = 5KN ⋅ m
m0 ( F2 ) = − F2 × (1 + 1.5) = −30 × 2.5 = −75 KN ⋅ m
下页: 下页:例3-2、例3-3,用间接法求力矩
第一节 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定理
【例3-2】如图所示:每1m长挡土墙所受的压力的合力为F, 如图所示: 它的大160kN,方向如图所示。求土压力F使墙倾覆的力矩。 土压力F 可使墙绕点A倾覆,故求F 对点A的力矩。 【解】土压力F 可使墙绕点A倾覆,故求F 对点A的力矩。 采用合力矩定理进行计算比较方便。 采用合力矩定理进行计算比较方便。 倾覆: 倾覆:就是结构或构件在受到不平衡力矩作用时发生 倾翻现象。 倾翻现象。 倾覆力矩: 倾覆力矩: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倾 覆的力矩。 覆的力矩。 MA(F) = MA(F1) + MA(F2) =F1×h/3-F2×b =160×cos3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