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编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工作学习资料党、校办信息室编第【9】期
如何写好政务信息
信息与物质、能量构成了世界的三大资源。

它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与联系的表征和经过传递后的再现,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并且对人们有用的数据材料。

所谓政务信息,指的是政府及其部门在政务活动中所涉及的一系列信息。

信息编辑的常用技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炼,就是从枝蔓庞杂的信息素材中重新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主题,这是信息编辑的基本功。

二是摘取,就是把信息素材中最精华的部分摘取出来,删繁就简,这是信息编辑中最常用的手法。

三是更题。

就是用富有新意、引人注目、有较高立意的标题,更替原有信息素材的概括不准确或没有新意的标题,促使信息价值的升值。

四是综合,就是将单条信息反映的问题,由零碎到完整、由点到面的进行归纳和分析,形成揭示富有全局意义的信息。

其中运用最多的是信息标题制作和信息文稿的编写。

一、信息标题的制作
一个好的题目,往往有挈领全篇,揭示主旨引起读者阅读愿望的作用。

一般而言,信息标题的制作要注意以下要求:一是直观明白,一目了然。

标题应就实避虚,开门见山,绝不使用套话、大话、空话。

二是简练概括,一语中的。

标题应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三是新颖醒目,揭示全篇。

标题不能象报告和汇报材料那样,写成“关于某某情况的报告”、“关于某某工作的汇报”,也不要采取“抓了几项工作”、“有几点体会”之类的写法,而应当抓住其中最新鲜的事实,在标题中有所反映和透露。

需要注意的是,标题新颖是朴实基础上的新颖,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不要作不必要的形容、修饰,不使用不严肃的语言。

四是节奏明快,有可读性。

二、信息文稿的编写
这是信息材料的主体,在编写信息文稿时当把握以下特点:
1. 主题要凝练。

鉴于信息文稿篇短小,时间要求快捷的特点,每篇的凝练必须做到“三个集中”:一是反映的事情集中,二是论述的观点集中,三是语言材料集中。

2. 立意要新颖。

一则好的信息应当是人们前所未闻或“没注意到的”新东西,在编写信息时必须突出一个“新”字。

主要包括:观点要新,内容要新,角度要新。

3. 结构要严密。

信息文稿篇幅较小,要求信息文稿必须结构严密、辞章简洁。

一般文稿讲究起、承、转、合。

信息在章法上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有时只要几句话就可以表达一条重要信息。

即使内容较多的信息文稿,也不象一般文章那样有完整的体式。

4. 层次要清晰。

信息文稿由于篇幅短小,一般不分段落。

一段成篇,这就要求语言紧凑,表述清楚,在内容的层次安排上见功力。

5. 格调要庄重。

政务信息是为政府领导服务的,其内容都比较严肃。

因此,要求信息语言必须同其它公文一样端庄、郑重、平实、明快。

6. 语句要精确。

信息文稿不一定好文章。

但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得体通顺,让人不折不扣地了解信息的本意。

要做到词要准确,恰好其分,词句要简炼,句无累字,篇无累句。

三、信息与公文、新闻的主要区别
要做好信息编辑工作,必须了解和把握信息文体与公文、新闻的主要区别。

1. 信息文体与其它公文文体有不同的内涵。

每种公文各自有其作用和功能以及固定的文件格式和要求。

起草公文必须按不同种类的公文格式、要求去做,不能随意改变。

而信
息是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服务的,起耳目和参谋的作用,因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信息编写要求开门见山,首语入题,用语准确,朴实自然,文章篇幅短小精悍,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阐述道理。

2. 政务信息与新闻的区别。

这是政务处工作者最易混淆的,实际上,政务信息与新闻有明显的区别。

一是服务对象不同。

政务信息是为政府领导服务,有明显的内参性和机密性。

新闻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其消息是共享的。

二是反映内容不同。

政务信息侧重反映实际工作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等,要求喜忧兼报,不回避和隐瞒问题。

新闻主要是以正面宣传为主。

三是写作要求不同。

信息文体基本上采用直叙的写法,干净利落,庄重朴实,力戒修饰,要求事实准确,分析中肯,建议合理。

新闻体裁如通讯则可运用穿插、描写、倒叙、比喻、映衬、夸张、设问等手法。

四是结构体式不同。

信息文体是直言表述。

一般不要导语,许多信息也不要开头、结尾,一段成篇。

新闻体裁的结构则相对有所讲究,如消息体裁,通常包括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新闻体裁为烘托气氛,提示内容,吸引读者,题目有肩题、主题、副题。

信息文体则没有肩题和副题,一般以单句实题为主,讲究简洁明快,一语破的。

四、信息写作中的“五字诀”
一曰精。

信息写作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很讲究精
练,力求把多余的字、句去掉,以扩大信息和信息刊物的容量。

有的信息文章很短,象发在《人大新闻导刊》和《人民代表报》上的“奉化聘请小记者采访人代会”一文,只有200多字,是该期刊物(报纸)所有文章中最短小的,而效果却并不逊色。

二曰深。

我感到信息写作必须认真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见人之所未见。

只有深入挖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才能给人以启迪。

如《人大任命干部不宜有试用期》、《乡镇长进人大主席团的做法值得商榷》等文,就是深入基层,并经过认真思考写出来的,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因而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曰新。

一则信息如何吸引人,抓住人的目光?说到底离不开一个新字。

所以写作时,要注意新苗头,发现新问题,富有敏感性。

当然,信息的新首先得符合系统的特点。

譬如人大采写的“人大代表挂起网上意见箱”,“奉化人大代表自费编印社情民意摘报”等,内容都是代表的创举,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较有新意,因此在《中国人大》等报刊上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四曰特。

所谓特,就是有特点、有个性,别具一格。

这一点,常常被我们搞信息的同志忽视,但我认为这是信息成功的基础。

俗话说,“文如其人”,有特色有个性的文章,至少能加深人们的印象,增强表达效果。

所以写信息,除了上
面已提到的几个特点,还追求语言平实、清新,遣字造句准确等,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五曰生。

“生”,就是栩栩如生。

信息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内容枯燥、题材类同,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除了在内容上及时反映基层、特别是一线的新做法外,在表达上,力求富有变化,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语言,使之产生更佳的表达效果。

如上面提到的小学生采访人代会,我就尽量写得活泼一些;而人大任命干部不宜有试用期一文,则就写得庄重严肃。

但它们都较好地体现了文章内容的表达要求。

论新闻编辑工作及其重要意义
沈兴耕
提要: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①编辑工作是对报纸及其传播活动的总设计;②编辑工作是对大量新闻稿件的再创作;③编辑工作是对社内外各项业务的集大成。

编辑人员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前期“设计者”,中期“组织者”,最后“把关者”。

任何忽视和轻视编辑工作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要体现政治。

一张报纸,特别是一张党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是它的一项基本任务,这些能否准确地得到体现,关键要看编辑;编辑部的意图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也要看编辑;记者的劳动能否得到最佳的体现,同样要看编辑;广大读者的愿望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反映,还是要看编辑;报纸办得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编辑。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被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的基本结论。

但是,同样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要办好报纸,没有记者不行,但没有编辑更不行;轻视记者是不对的,但轻视编辑更不对。

一张报纸的水平如何,自然与记者的水平有关,但最后却取决于编辑的水平。

那么,新闻编辑工作及其重要意义,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编辑工作是对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
一张报纸不仅要符合传播者自身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各类或特定的读者的需要。

因此就有个设计的问题。

设计又分不同的层次,既有战略设计,又有战术设计,还有战役设计。

一般说来,战略设计指的是宏观的设计、长远的设计、大政方针的设计,比如编辑方针的制订就属于这种设计。

编辑方针是办报方针在编辑工作中的
具体体现,是编辑人员在编辑报纸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战术设计往往指中观的设计,是较长时期、较大范围的报道设计,诸如年度计划的制订以及类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香港和澳门回归等报道计划的制订,等等。

战役设计更多的指微观的设计,是具体报道计划的设计,比如一个典型报道计划的制订,或者一个版面的设计,等等,大体都可归入其中。

上述层次的设计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而要完成这些设计,又非编辑莫属。

当然,不同层次的设计者是由不同层次的编辑扮演的。

比如,制订编辑方针的工作,一般总是由报纸的决策者,即编委会和总编辑来承担;而报道计划的制订,则往往是相关的编辑部主任执行的,也有的是在分管编委的指导下完成的,重大一点的还要报编委会批准;至于组织稿件、指挥记者,选择稿件、设计版面等,基本上是由编辑组长或版面主编完成的,当然要得到相关上级领导的认可,少数重大稿件的组织、重要版面的设计,报社负责人也会直接参与。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不同层次的编辑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说编辑是办好报纸的设计师,或者是对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则是十分贴切的。

编辑工作是对大量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编辑部每天都要从不同的渠道收到大量各种不同的稿件。

对记者(作者或通讯员)来说,这些稿件基本上可以说都是成品,有的甚至是相当不错的成品;但是,对编辑来说,这些稿件可能只是素材,因为他的“成品”则是一张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部意图的报纸。

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对来稿进行选择和加工,而这后一项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再创作”。

当然,这种“再创作”是有限度的,不能随意添加,更不能改变事实。

新闻编辑对各类新闻作品的再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单篇稿件进行“加工和强化”。

如前所述,编辑应该比记者“高出一筹”,否则,他对收到的稿件就很难把握好,既不能发现稿件的问题(这里指的主要还不是一般的疏漏),也难以使稿件的内容得到升华、形式得到完善。

我们说编辑应具有“点铁成金”的本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

另外,由于所处岗位不同,编辑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等,一般也要强于记者。

这就决定了编辑对记者的稿子进行加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编辑修改稿件,涉及的方面很多,如订正事实、深化主题、润色文字等,长期以来大家都一直是这么做的。

但是,一些很有经验的编辑近年来在加工稿件时,又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为了深化新闻稿件的主题,他们并没有对原稿进行大增大减、大涂大抹,而是采用在文前或文中加插“编者按”的形式;为了使稿件增加一点文采,编辑只是在适当的地方写上几笔自己经历的事情,或者增加一点历史文献的相关资料,等等。

以上做法这几年在人民日报上经常出现,它不仅使稿件中潜在的东西被点破了,增加了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基本上保留了作者的原稿风格,效果非常好。

再一点就是“找由头”和“搭窝”。

新闻报道时效性强,有些稿子本身相当不错,但由于时过境迁,报纸就不好再用了。

还有些稿子看上去事情较小,但很有新意,由于受到某种“规格”的限制,在一些严肃的大报尤其是要闻版上也难以刊出。

要使上述“死稿”变“活稿”,让“小稿”上大报,编辑就得想些办法,而且主要不是采取对稿件本身进行改造的办法。

下面有两个具体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997年春,人民日报组织了十几位记者采写了一组9篇的稿件,主要讲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总题目叫《东部的转变》。

可是这一年大事特别集中,这组稿件无法按原计划在一版头条集中推出,
眼看快到9月份了,党的十五大马上就要召开,再登这样的稿子似乎也不大合适,十五大以后登更不行,因此当时大家都有点着急。

这一年的5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经济部的同志据此又着重从经济工作的角度,撰写了《最大的国情》、《无悔的选择》等6篇稿件,也等着找到好版面推出去。

时机终于到了。

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人民日报马上开设《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的新栏目,但现有存稿的分量显然不够。

于是编委会的领导同志研究决定,把上述两组稿件纳入新专栏之中,分为“学习篇”(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实践篇”(《东部的转变》),又加了个“成就篇”,连续在一版显著位置、多数为头条刊出。

这组稿件取得的异乎寻常的效果是事先未曾想到的,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新华社有一位部主任评价说,人民日报最近发的一组述评“棒极了,读了让人信服”;海外有的媒体还在头版头条刊登反应文章;三组报道尚未最后登完,一家出版社就来约稿,要求出单行本。

这件事说明“找由头”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说明编辑人员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前几年,人民日报开设的《顺手拈来写变化》、《我看改革十八年》专栏,以及在此之前开办的《凡人新事》专栏,使得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和平凡普通的劳动者的事迹,不仅上了党中央的机关报,而且上了要闻版,有的甚至上了一版头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这就是“搭窝”的价值。

编辑即使对某一单篇新闻稿件进行加工,有时也不能就稿改稿,而要考虑整个版面以及整张报纸的需要,这就难免要进行“强迫性”删削,甚至还要改变稿件原有的体裁,等等。

巧妙运用编排手段,使某篇稿件变得重要起来从而扩大影响,是编辑人员进行再创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99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新闻,题为《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讲的是苏州一位普通女工此前不久给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市市委书记杨晓堂写了一封信,举报苏州宝碟公司“制黄”盗版毒害她儿子的事,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

读者纷纷打电话或写信,称赞人民日报的报道“强烈反映了人民的呼吁”,“说出了读者的心里话”,“表明了党和政府坚决开展‘扫黄打非’的决心”。

这条新闻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为人民日报的编辑对这篇报道所做的突出处理。

具体来说就是:①放在头条位置;②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警惕“电脑犯罪”》;③全文文武线(粗细并行的双线)加框;④新闻的主体部分,也就是举报信内容,全部加大字号并改成黑体。

对于一篇普通的读者来信,如此集中地强化运用了多种编排手段,这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否则,我们就不好理解这样的事实,即:此稿并非人民日报的“独家新闻”,而是新华社发的通稿,好多报纸都及时刊登了,为什么却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呢?处理不突出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对多篇稿件进行“组合和搭配”。

不同的稿件实行不同组合,一篇稿件与不同的稿件搭配,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就是报纸编辑学所讲“版面语言”的一种巧妙运用。

这种组合和搭配不仅是报纸“发言”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为编辑人员对稿件进行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98年春,印度瓦杰帕伊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国际社会予以强烈谴责。

这时他们又不顾事实地说什么,之所以要进行核试验,是因为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这一下使得好不容易得到了改善的中印关系又复杂化了。

印度政府的所作所为显然也不符合印度人民的根本利益。

迫于
国内外的压力,印度总理首席秘书不得不对记者说,印度要与中国改善关系。

第二天,也就是5月22日,人民日报在国际版刊登了这条消息,但同时
1997年8月5日人民日报一版版面。

又刊登了另外一条消息:《印度试射多管火箭》。

两稿并列在一起,标题大小、字号、字体完全一样。

在这里编辑没有发表一句议论,但读者看后肯定会想到一个问题:印度要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宣示,到底有多少诚意呢?
对于这件事情,我国政府没有发表声明,报纸也没有发表评论,但是,编辑人员通过在版面上巧妙的组合编排所发表的“看法”,其所起到的作用却是独特的,是声明和评论不能替代的。

编辑人员在采用这种编排方式时,一定要注意看对象,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能简单地照搬前人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特定做法。

在这个问题上,强调“政治家办报”显得特别重要。

编辑工作是对社内外各项业务的集大成
编辑出版一张高质量的报纸,是报社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编辑部的工作为例,直接以编报为劳动对象的人员就有记者、评论员、检查人员、校对人员、资料人员、图片和电讯接收人员、广告和发行人员、照排技术人员,等等,还不包括为它提供行政、后勤保障的大量工作人员。

这些同志的工作处于不同的环节,其任务是具体的,又是分散的,但他们的工作无一不同编辑工作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只有编辑工作才能把以上各项工作衔接起来。

如果再具体考察一下上述每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其本身也是分散的。

比如记者,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一篇篇稿子,要把这些稿件集中起来编成版面,只有编辑才能做到。

其实,一张报纸的编辑出版,光靠报社内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报社外部人员的共同努力。

试想,如果没有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广大读者、作者提供大量的各类稿件,没有有关方面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帮助,我们的报纸能够办得下去吗?但是要把这些人员及其力量组合起来,还得依靠编辑。

这一切说明,编辑工作不仅是一项串连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合成工作,总起来说,就是一项社内社外、方方面面各类业务的集大成的工作。

当然,“集大成”不是简单的“归大堆”。

由于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编辑人员还必须有强烈的“把关”意识。

编辑人员不仅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前期“设计者”,而且是中期“组织者”,同时也是最后“把关者”。

他们既要把政治关,又要把事实关,还要把文字关。

无论什么问题和差错,如果说在前面各个环节出现后还有人帮助纠正的话,那么只要通过了编辑这一关就无可挽回了。

报纸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如同足球场上的守门员,扑住99个“点球”是应该的,一旦漏掉一个就麻烦了,甚至是“大麻烦”。

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教授)
编辑工作的特点
1. 我国的出版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如此。

编辑工作的质量决定出版物的质量,是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

市场对编辑工作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
影响,编辑工作既要适应市场,以多方面、多层次的优质出版物满足读者需要;又不能片面地追逐市场,以市场为惟一导向,降低工作的要求和出版物的品位。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出版业发展的规律,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 编辑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传播和积累一切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落实编辑工作的方针、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要讲政治,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舆论环境。

3. 编辑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

编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要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编辑实践中总结探索它的规律性,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

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建立和完善编辑学理论,才能使编辑工作不致成为盲目的实践,而成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4.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各环节中有许多工序,相互之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

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

这就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又要在微观上抓好每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要用严密的制度规范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使整个编辑工作协调一致,高效率运转。

5.编辑工作是一项高尚、光荣的职业,又是艰苦、细致的劳动。

编辑人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无私奉献的品德,开拓进取的精神,敬业乐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廉正奉公的精神,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

编辑人员还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和专业修养,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不间断地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以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需要。

编辑工作不单纯是个体作业,它是个体和集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结合,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

因此,做好编辑工作,不仅要有一批人才,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同时要有集合人才的凝聚力,组成团结和谐的编辑工作的集体。

2011年9月15日至16日,中国编辑学会第15届年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年会的主题是“编辑规范与编辑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