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2)》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中位数和众数(共2课时) 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中位数和众数(共2课时) 教学设计

23.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要通过学习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会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明确他们所表示的是这组数据的那种特性。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区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数据的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表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区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数据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会据定义求中位数、众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中位数、众数的代表作用,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认识到学而有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求中位数、众数;②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数据的特征。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数据的特征。

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搞清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我们经常听到“小明在班上是中等个儿”“男鞋26码的占多数”这样的话,这些说法的含义是什么?人们是怎样作出这些判断的?在数学上能用平均数来描述它们吗?(一)观察与思考1.某中学由6名师生组成一个排球队,他们的年龄分别为15岁,15岁,16岁,24岁,40岁,52岁。

(1)这6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2)用平均数作为他们年龄的代表值好吗?2.学校召开运动会,班长统计了全班24名男生的运动鞋号码,结果如下表:这24个号码数据,出现最多的是哪个?注:1.(1)27岁。

(2)这6个人中,两位教师的年龄较大,以平均数为年龄的代表值代表性不强。

2.出现最多的号码是26。

除了平均数外,有时我们还用“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6.2中位数与众数(2)教案

6.2中位数与众数(2)教案

§6.2中位数与众数(2)教案制卷:卞文辉审核:张传美时间:2010.1.7班级:姓名:学号: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2.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二、教学过程你认为该公司总经理、工会主席、普通职工将分别关注职工月工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什么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问题中,平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但不能一味的使用平均数来确定数据的特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反映数据的特征.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其应用也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最要的作用,但计算时比较繁琐,并且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2、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着眼于对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可靠性比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3、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但中位数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他来描述其集中趋势.思考:某员工月工资为1000元,那么他属于公司中等偏上水平还是中等偏下水平?说说理由.(中等偏上水平.应以“中位数”为准,高于“中位数”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低于“中位数”属于中等偏下水平.)2.P177数学实验:教师捏住一根绳子的两端,将绳子拉直,面对全体学生.(1)请全班同学目测并估计这根绳子的长度.(2)将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计算全班同学估计值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3)根据(2)中计算的结果,请你确定一个最后的估计值,作为全班同学对这根绳子长度的估计值.(适当指导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3.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1)请填写下表:(2)请从下列三个不同角度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看,谁的成绩好些?;②从平均数和9环以上(包括9环)的次数看,谁的成绩好些?; ③从折线图两人射击环数的走势看,谁更有潜力?学生练习P 177小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区别练习、优缺点.965432。

20.1.2 中位数和众数(2)学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2)学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2)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的数据信息,但它受.影响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的影响.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描述其趋势.注意: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3、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万元/人·年)如下表所示:(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万元,中位数是_________万元,众数是__________万元.(2)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二、随堂练习1.已知数据x1,x2,…,x n的平均数是x,则一组新数据x1+8,x2+8,…,x n+8的平均数是________.2.若3,4,5,6,a,b,c的平均数为12,则a+b+c=________.3.某同学参加了5科考试,平均成绩是68分,他想在下一科考试后使6科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0分,那么他第6科考试要得的分数应为( )A.72分B.74分C.78分D.80分4.小华同学为了丰富暑假生活,骑自行车到某景点旅游.开始出发时以2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1小时后,由于天气情况及体力原因,骑车速度变为15千米/时,这样又行驶了1.5小时到达景点,那么小华去时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千米/时.5、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6、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生动实例和动画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统计学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平均数的区别。

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可能不够科学,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与平均数的区别。

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与平均数的区别。

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讲授法和实例教学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方法。

此外,还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和学生展示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学生的展示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 册 20.1.2 中位数、众数(2课时)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册   20.1.2 中位数、众数(2课时)学案设计(无答案)

中位数、众数(2两课时)【目标导航】1.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算法及在统计应用2.注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要点梳理】活动1:中位数例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合理,你能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吗?归纳:中位数的概念:若数据中共有n个数,n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注意:(1)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2)中位数也是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它是一个位置代表值.如果知道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那么可以知道,小于或大于这个中位数的数据约各占一半.例2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如下(单位:分):136,140,129,180,124,154,146,145,158,175,165,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课堂练习】1.一组数据:1、3、2、3、1、0、2的中位数是;2.一组数据:5、6、2、4、3、5的中位数是.3.一组数据9,9,x,7的众数与平均数相等,则中位数是.4.活动2:众数例3归纳: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注意:(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3) 众数也常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量.例4 为了了解某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时间,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对该班50名学生进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3)请你根据(1)、(2)的结果,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课堂练习】1.某服装销售商在进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时,他最应该关注的是()A.服装型号的平均数B.服装型号的众数C.服装型号的中位数D.最小的服装型号2.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 则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3.我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表: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分别是.4.(1)若这20名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数为82分,求x和y的值;(2)在(1)的条件下,设这20名学生本次测验成绩的众数为a,中位数为b,求a,b的值.活动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数据的特点: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是指一组数据中与其余数据差异很大的数据)的影响较大.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只需很少的计算,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例5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现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 17 7 16 19 32 3016 14 15 26 2 23 17 15 15 28 28 16 19 15 19(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例6为了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某中学组织了环保知识竞赛活动,初中三个年级根据成绩分别选出了10名同学参加决赛,这些选手的决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下表所(1)请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三个年级的决赛成绩进行分析:①从平均数和众数相结合看(分析哪个年级成绩好些);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分析哪个年级成绩好些);(2)如果在每个年级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3人参加总决赛,你认为哪个年级的实力更强一些?并说明理由.【课堂练习】1.某校在一次考试中,甲乙两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统计如下:(1)甲班众数为________分,乙班众数为_______分,从众数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班.(2)甲班的中位数是______分,乙班的中位数是______分.(3)若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则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班.2.(1(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年销售额,准备采取超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销售额标准是多少万元?3.【课后盘点】1.一组从小到大的数据:0、4、x、10的中位数为5,则x的值为()A.5B.6C.7D.82.一组数据:2、4、x、2、4、7的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A.3.5、3B.3、4C.3、3.5D.4、33.下列数据:16、20、22、25、24、25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A.21和22B.22和23C.22和24D.21和234.在共有15人参加的演讲比赛中,参赛选手的成绩各不相同,因此选手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进前8名,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全部成绩的 ( ) A.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极差5.某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对初三(2)班的50余名学生进行了立定跳远、铅球、100m三个项目的测试,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如图,是将该班学生所得的三项成绩(成绩均为整数)之和进行整理后,分为5组画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从左至右前4个小组的频率分别为0.02,0.1,0.12,0.46.下列说法:①学生的成绩≥27分的共有15人;②学生成绩的众数在第四小组(22.5~26.5)内;③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在第四小组(22.5~26.5)范围内.其中正确的说法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6.为了解某班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了7名学生进行检查,视力如下:1.2、1.5、0.9、1.0、1.2、1.2、0.8,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7.一射击运动员在一次射击练习中打出的成绩如下表所示,这次成绩的众数是.8.在一组数据4,5,8,-1,0中插入一个数据x使得新的数据的中位数是3,则x=_____.9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组数据a、b、c、d、e,其中每一个数据都小于-1,则对于样本1、a、-b、c、-d、e的中位数可以表示为_____.10(2)小明说,他所在的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占全体参赛人数的28%,你认为小明是哪个年龄组的选手?请说明理由.11.八年级某班50名同学积极参加了一次赈灾捐款活动,下表是小明对全班捐款情况的统计表:(1)根据以上信息请帮助小明计算出被污染处的数据,并写出解答过程.(2)该班捐款金额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12.厦张贴巨幅广告,称他们这次“真情回报顾客”活动共设奖金20万元,最高奖每份1万元,平均每份奖金200元.一位顾客幸运地抽到一张奖券,奖金数为10元,她调查了周围正在兑奖的其他顾客,一个也没有超过50元的.她气愤地要求与商厦领导评理,领导安慰她说不存在欺骗,并向她出示了下面这张奖金分配表,你认为商厦领导说“平均每份奖金200元”是否欺骗了顾客?这一说法能够很好地代表中奖的一般奖金额吗?以后遇到开奖的问题你会更关心什么?13.某学校对初中毕业班经过初步比较后,决定从初三(1)、(4)、(8)班这三个班中推荐一个班为市级先进班集体的候选班,现对这三个班进行综合素质考评,下表是其五项结果的差异?并从中选择一个能反映差异的统计量将这三个班的得分进行排序;(2)根据你对表中五个项目的重要程度的认识,设定一个各项考评内容的占分比例(比例的各项须满足:①均为整数;②总和为10;③不全相同).按这个比例对各班级的得分重新计算,比较出大小关系,并从中推荐一个得分高的班级作为市级先进班集体的候选班.。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背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内容教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教材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数据代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本节课的内容即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良好素材。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同时创设具体情景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理解并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策略: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师:同学生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

1、与学生一起欣赏图片组:小王应聘记A:应聘广告:因本公司扩大规模,欲招一批职员,我公司员工收入月平均工资为1000元,有意者欢迎加盟!B:勤奋工作,月底满怀喜悦去领工资。

师:你们猜一猜他可能领到多少工资?C:600元。

师:你想说什么?D:小王找财务部门理论。

E:财务部门向他出示公司所有工作人员月工资表。

仔细观察这张工资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学生有价值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

2、学生观察表格,交流自己的感受。

思考: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吗?我们动手算一算师:算好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结果是多少?师:看来1000元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仔细看工资表中有几人的工资比平均工资1000元高呢?有几人比平均工资1000元低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平均工资比多数人的高呢?原因在哪里呢?师:像这样和其他数据相比,差距特别大的数据我们称为极端数据。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2.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3.会利用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学习重难】1、重点:认识众数这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导学流程】(一)学习准备:(1)数据3、6、3、8、3、8、3的中位数是.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

(2)有14个数据:23、15、27、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

(3)在一组数据中,对于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往往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数据。

(二)解读教材活动1 问题再探,感受新知问题2 下表是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1)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2)若用(1)算得的平均数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我们已经知道该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高于中位数,用中位数来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比用平均数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更合适,但实际上有11名员工(人数最多的群体)的月收入是3000元,低于中位数、平均数。

那么3000元更能反映公司多数员工的月收入水平,更受人们的关注,更具有普遍意义。

感受新知:1、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

如:(1)数据8、9、9、8、8、8、9、9、8、10、7、9、9中,7出现次,8出现次,9出现次,10出现次,其中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2)数据12、9、12、10、10、10、9、12中,9出现次,10出现次,12出现次,其中数据和出现的次数都是次且出现次数最多,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有两个,分别是和。

2、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是唯一的,例如(1);也可以是不唯一的,例如(2)。

当一组数据中多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一样最多时,这几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众数一定存在于原数据之中。

4、众数也常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量。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概念的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1)使学生认知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1)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

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

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每月2200元,而剩下的22人的工资之和也只有4700元,这样放在一起计算不公平,它把所有工人的平均工资都提高了。

学生2:去掉老板和学徒的工资,求剩下的21个人的平均工资——219元比较合适。

学生3:我认为用领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220元比亲戚的工资低,但比工人的工资高,处于中等水平。

学生4:我认为小张是当工人的,应该用工人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第一章:中位数的基本概念1.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的重要性。

1.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

1.3 讲解中位数的性质:对于一组数据,中位数将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大于中位数,一部分小于中位数。

1.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求法。

第二章:众数的基本概念2.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众数的重要性。

2.2 讲解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2.3 讲解众数的性质:众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出现频率。

2.4 举例说明众数的求法。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3.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3.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中位数是将数据分为两部分,而众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数,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3.3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第四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中位数和众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五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5.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5.2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5.3 讲解众数的求法: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为众数。

5.4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

第六章:中位数的性质与应用6.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2 讲解中位数的稳定性: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只要数据个数不变,中位数的位置不变。

6.3 讲解中位数的应用:中位数在评估数据集中趋势、解决争议数据等问题上的作用。

6.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应用。

第七章:众数的性质与应用7.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2 讲解众数的唯一性与非唯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邹巍巍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以后,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扩展统计量,对本章最后一节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数学思考: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运用这两个统计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教学难点: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分析、评判。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上课我便和学生交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从而引出我的同学侯彬彬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启示:(课件出示)招聘启事本公司高薪诚聘技术员一人, 平均月薪2000元,有意者请来公司面试。

科技公司人事部2016年4月28日刘波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面试,很快被公司聘用了。

他很努力的工作了一个月后,发现他的月工资只有1300元。

于是他找到了经理,提出质疑:“你欺骗了我,招聘启事中的说好的平均月工资2000元呢?”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的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探究一(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3)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大多数公司员工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设计意图】(1)(2)问,通过我的朋友小王求职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中位数和众数(2)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1.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2.说一说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有什么的差异?
二、导入新课:
问题1、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解:略。

归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刻画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们各有特点。

1.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三、例题讲解:
例6、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个月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的奖惩。

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17、18、16、13、24、15、28、26、18、19、22、17、16、19、32、
30、16、14、15、26、15、32、23、17、15、15、28、28、16、19、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月销售额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解:略。

(详见课本P119页)
四、课堂练习,当堂达标
1、课本P121页练习第1题;
2.判断题:(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⑴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
⑵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
⑶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
⑶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位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⑸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等于最小值和最大值的算术平均数.()
⑹给定一组数据,如果找不到众数,那么众数一定就是0.()
3.右面的扇形图描述了某种运动服的S号,M号,L
号,XL号,XXL号在一家商场的销售情况,请你为这家
商场提出进货建议。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习题20.1 第7题;
2、家庭:习题20.1 第9题。

数学作业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