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一SSSSS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
公共政策导论(第三版)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政策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美籍加拿大裔学者戴维•伊斯顿在《政治学系统》一书中确定了政治学系统的概念,即丘个对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系统,它由整个政治活动组成,并以人机互劫为基本单位。
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社会系统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全社会的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政治现象)他对政策的解释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社会性利益分配的主要形式,即决定什么人取得什么和取得多少。
3、【名词解释】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
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与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说水平。
4、【名词解释】俱乐部理论:它是由布坎南提出,他认为俱乐部形式的存在能够通过一种收取费用的机制排除部分公共成员的参与。
这种理论的出现代表了公私问题争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那些所谓具有价值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将会当场排除部分社会成员,这即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参与分配的资格和条件。
换句话说,公共物品或服务经常仅有利于社会中某些团体和个人,有时还需要通过付费的形式或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定额定量地分配。
5、【名词解释】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X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C.公共职能一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公共政策考试大纲
公共政策考试大纲及复习重点第一部分:公共政策的学科知识1、公共政策定义。
参考答案: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需要强调的是,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规则。
2、政策研究的渊源及发展,参考答案:一是古代的政策研究。
政策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组织的变化而变化,而社会组织又是伴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与相对稳定的居住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西方学者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不仅与那些自治程度较高的部落文明有关,而且与世界城市文明的扩散与分化有关系。
随着城市文明的逐步扩展,各种专门政策分析人才应运而生。
当统治者最无能为力做决策时,这些专才会不断地被统治者招募而去,在财政、战争、法律等领域中提出建议,或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直到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政策研究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在政策制定者与其咨询者的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实证方法与量化的科学方法在政策制定中处于中心地位。
二是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20世纪政策研究有两个明显特征:与政策研究相关的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一级其他社会科学专业化;推动公共政策研究是那些擅长教学和科研的著名学者和教授,被越来越多的找到政府去参与决策和管理。
美国政治科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与 D.勒纳合编了《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内容做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
从此,政策研究建立在科学之上,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公众因对战争、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所给予的特别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发展。
公共政策 复习大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公共政策》复习大纲一、单选题1.根据政策协调社会和人们之间关系的不同影响,公共政策可分为()。
A. 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B. 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C. 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D. 人口政策、环保政策、治安政策、社会保障政策2.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A. 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进展》B. 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C. 林德布洛姆的《政策分析》D. 安德森的《公共决策》3.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得到详尽论证,使政策科学趋于完善而形成的传统被称为()A. 拉斯韦尔-拉纳传统B. 拉斯韦尔-德洛尔传统C. 德洛尔-林德布洛姆传统D. 林德布洛姆-安德森传统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 拉斯韦尔B. 西蒙C. 伊斯顿D. 戴伊5.“政策是领袖按自己的偏好作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领袖们做出选择的机构;政策是自上而下由领袖提出并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
”这种公共政策研究途径是()。
A. 系统途径B. 过程途径C. 团体途径D. 精英途径6.在政策环境当中,被作为一国或地区的政府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的因素是()。
A. 国际环境B. 制度或体制C. 民族关系D. 社会经济状况7.在政策系统中,高度融合并且可以实现相互转化的是()。
A. 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B. 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C. 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D.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8.在政策系统的子系统中,()是政策系统的核心。
A. 决断子系统B. 咨询子系统C. 执行子系统D. 监控子系统9.在政策系统的子系统中,()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实践环节。
A. 决断子系统B. 咨询子系统C. 执行子系统D. 监控子系统10.西方国家政策失误的一个重要根源是()。
A. 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党派之间政策主张出现矛盾B. 总统在进行立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过于强大C. 迎合选民需要的政策倾向导致了出现“短视效应”D. 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原则行事11.非官方政策主体中,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组织被称为()。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单元1.所谓公共政策:实际是指政府的行为,即政府选择做的事情。
2.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与政治观念的形成,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5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他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
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5.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遵循四项标准: 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6.公共权力: 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7.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利的基本原则:正当性,即公共秩序的需要与私人利益相比较是否对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必要性,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合法性,保护公共秩序的措施要能够接受司法审查。
合理性,个人利益损失应该得到合理补偿。
8.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秉持理性,但也不能缺少伦理的考量。
9.安乐死:(1)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使用药物让病人没有痛苦的死去。
(2)含义,一是安乐的不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手术)。
10.克隆技术:是一门进行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生物技术(clone)第二单元1.三权分立制度: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2.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形式:(1)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概论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避免对“价值”一词过于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024版】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提要第一章导论一、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1.利益选择2.利益综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一)整体性;(二)超前性;(三)层次性;(四)多样性;(五)合法性。
四、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一)导向功能;(二)调控功能;(三)分配功能。
五、公共政策分析要素:(一)政策问题;(二)政策目标;(三)政策方案;(四)政策模型;(五)政策资源;(六)政策评价标准;(七)政策效果;(八)政策环境;(九)政策信息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二、核心主体:(一)立法机关;(二)行政机关;(三)司法机关;(四)(执)政党。
三、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四、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五、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一、名词解释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其基本功能在于如何正确的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基本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工作而制定实施的行动准则,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具体政策:亦指部门政策,主要指针对具体的公共政策做出的政策规定。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政策客体:公共社会问题只有列入政府议事议程,涉及到社会上相当多的人的利益的社会问题才是公共政策客体。
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即指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因素都是政策环境。
政策议程:政策问题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条给与考虑的事项。
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
即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政策执行: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支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有限理性模型:即满意准则,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公共政策复习提纲
公共政策复习范围[Part One] 复习重点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界定(判定哪个属于,哪个不属于)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学科发展史(主要阶段着重前两个)⏹西方公共政策的形成时期哈罗德·拉斯威尔、丹尼尔·勒纳合著的《政策科学》出版(1951年)。
因此,有人认为现代公共政策研究始于1951年,拉斯威尔则是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始人。
(定量,微观)⏹西方公共政策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罗尔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之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年)、《政策科学探索》(1971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
(公共政策宏观分析)⏹西方公共政策的自我批判时期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阿斯福特《比较的公共政策》⏹西方公共政策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中美比较)美国:公共政策=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中国: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2.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的三种类型第一,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方案。
第二,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通过。
第三,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
3.司法机关的界定和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受人大监督和党的领导。
人大行政司法(三者关系)4.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的有哪一级的政府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批准后施行,并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中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公共政策 复习大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公共政策》复习大纲一、单选题1.根据政策协调社会和人们之间关系的不同影响,公共政策可分为()。
A. 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B. 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C. 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D. 人口政策、环保政策、治安政策、社会保障政策2.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A. 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进展》B. 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C. 林德布洛姆的《政策分析》D. 安德森的《公共决策》3.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得到详尽论证,使政策科学趋于完善而形成的传统被称为()A. 拉斯韦尔-拉纳传统B. 拉斯韦尔-德洛尔传统C. 德洛尔-林德布洛姆传统D. 林德布洛姆-安德森传统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 拉斯韦尔B. 西蒙C. 伊斯顿D. 戴伊5.“政策是领袖按自己的偏好作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领袖们做出选择的机构;政策是自上而下由领袖提出并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
”这种公共政策研究途径是()。
A. 系统途径B. 过程途径C. 团体途径D. 精英途径6.在政策环境当中,被作为一国或地区的政府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的因素是()。
A. 国际环境B. 制度或体制C. 民族关系D. 社会经济状况7.在政策系统中,高度融合并且可以实现相互转化的是()。
A. 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B. 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C. 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D.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8.在政策系统的子系统中,()是政策系统的核心。
A. 决断子系统B. 咨询子系统C. 执行子系统D. 监控子系统9.在政策系统的子系统中,()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实践环节。
A. 决断子系统B. 咨询子系统C. 执行子系统D. 监控子系统10.西方国家政策失误的一个重要根源是()。
A. 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党派之间政策主张出现矛盾B. 总统在进行立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过于强大C. 迎合选民需要的政策倾向导致了出现“短视效应”D. 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原则行事11.非官方政策主体中,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组织被称为()。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一SSSSS
201209学期《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一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B、企业C、个人D、社会组织2、(A )是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
A、指标的确立B、全面的信息C、有效的测定D、客观的分析3、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D )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A、导向B、管制C、调控D、分配4、(A )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
A、问题察觉B、政策问题的确认C、问题界定D、问题描述5、根据美国学者罗杰·科布提出的政策议程的分类,“体制内运作”是( C )的主要特征。
A、外在创始型B、公众议程C、内在创始型D、政治动员型6、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这体现了公共政策的( C )。
A、导向功能B、管制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7、(C )是政策评估的主导形式。
A、前评估B、后评估C、正式评估D、内部评估8、( B )是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
A、国会B、政党C、决策机关D、大众传媒论述题试比较中国与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1)美国由于国家决策体制与政治体制同构,这就决定了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去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过程的运行。
在美国,公共政策方案都表现为法的形态。
在中国,政府制定的所有政策,实质上都是共产党的政策。
从形式特征看,中国公共政策由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构成。
综合分析题我国北部某县下属的各乡镇竞相开展建设街道的热潮,一些并不富裕的乡镇政府领导为了不落后于其它乡镇也不惜代价,利用各种手段从农民手中集资,居然也在乡镇各大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至三层的漂亮楼房,整个乡镇的面貌焕然一新。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A
201203学期《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A一、单项选择题)1、强调政治活动的交易属性,一项政府政策的出台往往就是各种利益集团进行政治交易的结果,是()的观点。
A、权力与控制理论B、讨价还价理论C、博弈论D、系统论2、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A、总统B、最高法院C、国会D、政府机构3、政策生命周期理论指的是()。
A、过程模型B、博弈理论C、制度理论D、小组意识模型4、在政治系统决策模式的几个主要概念中,()表示政治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概括性变量,这种变量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了系统外部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改变、修改或影响系统的所有事件”。
A、要求B、支持C、输入D、输出5、全国人大所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国家机构、选举等法律都属于()的范畴。
A、宪法B、人大决定C、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D、基本法6、()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A、政策客体B、政策环境C、政策主体D、政策目标7、与经验思维相比,()方式更偏重于理性的思考,强调有理有据,重视逻辑推理。
A、直觉思维B、逻辑思维C、经验思维D、创新思维8、在政策执行手段中,()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决策机关D、思想教育手段9、一定的政策只适用于一定的对象,指的是政策执行的()特征。
A、执行的有序性B、执行的灵活性C、对象的适用性D、执行的协调性10、在政策评估方法中,()是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
A、前后对比法B、对象评定法C、专家判断法D、自我评定法二、判断题(注:T表示正确,F表示错误)1、在我国,地方人大也从事立法活动,因而具有独立的立法权。
()2、在政策问题确认过程中,越级行为有时是完全必要的并值得鼓励的,特别是发生一些重大政策问题的时候。
()3、从公共政策导向功能的作用看,只有错误的政策才有负向功能,而正确的政策只有正向功能。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doc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P7)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P28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P38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P66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P68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P68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P638.行动理论: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P1119.组织理论: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P11110.因果理论: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P1121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公共政策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第一章(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及本质含义:就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借助目标和价值要素,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分为直接导向和间接导向)2.调控功能(要注意‘必要性’和‘可行性’)3.分配功能(要兼顾效率和社会公平)(三)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及标准1.根据层次的划分:A.元政策(关于政策的政策,提供价值评判标准,如宪法) B.基本政策(战略的、大的、长远的基本国策,为具体政策提供总目标,如‘对外开放政策’《义务教育法》C.具体政策(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如《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2.根据政策的具体功能划分:A.分配型(政府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特定部分的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的政策,如交通政策) B.再分配型(政府将某一标的人口的利益或成本转移给另一标的人口享受或承担的政策,如福利政策) C.规制型(政府机关设立某些特殊原则或规范,以指导政府机关或标的人口从事某项活动,或处理不同利益政策,如刑事政策、环境保护政策)3.依据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A.政治政策 B.经济政策 C.文化政策 D.科技政策E.社会政策F.民族政策4.依据内容的性质划分:A.实质性政策(指的是处理实质问题的政府行动,如修桥铺路、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 B.程序性政策(指的是有关事情该如何做,或由谁来做的政策)(四)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与过程模式):○1研究问题:政策内容、政策过程○2政策分析形式:主要是通过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分析模式(系统性模式):政策分析的程序:收集信息和资料——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建立各种分析模型——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3.邓恩的分析模式(信息转换模式):○1要解决三类问题:事实、价值、规范○2三种分析方法: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3政策分析的内容:构建问题、描述问题、预测结果、评价价值○4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政策问题的提出;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要点2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要点2第一章:导论注:斜黑体为最重要的,斜体为次之重要的,其他的为了解型的。
一、.1.政策的定义:广义: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计划性;现实性;确定性(实际要做的或是正在做的,不是打算做的)。
狭义: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2.制度和政策的关系: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一般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部分。
时间的延展度目的:防止问题;解决问题制度是政策产生的场所,政策是制度的产物二者有交叉3.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物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4.公共政策的本质:第一,它是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而不是其它分配。
第二,它是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而不是盲目的分配。
第三,它是通过综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式的分配。
第四,它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口头或纸上的利益分配。
二、1.公共政策的主要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分配功能政策分配和调整利益关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1)一是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如社会分配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等;(2)二是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户籍制度、计划生育等政策)调控功能: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
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矛盾的调节和控制(例如计划生育)象征功能:政策的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发挥象征性作用(例如推广普通话)三.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政策内容和政策过程的分析,形式主要有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综合分析框架:公共问题的构建、公共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四、拉斯韦尔对政策科学基本特征的描述(1)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2)建立在理性实证主义之上(3)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4)跨学科(5)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评价:发现了政策科学的科学性、实证性,但有绝对化的倾向。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
《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版)考试大纲一、考试方式与时间考试方式:开卷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二、试卷结构与题型三、考核重点模块一公共政策概述一、导论1.要对公共政策的含义深刻理解。
2.“公共”概念透视:重点是听教师讲课并结合课本,明白公共政策的理念,树立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学习领会公共政策的是非观。
3.理解公共政策的分类。
4.掌握公共政策的作用和功能,并能分析某项公共政策的作用体现。
二、政策分析的含义1.了解政策分析的特征。
2.了解政策分析的焦点。
三、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了解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宏观政策分析;政治学角度的政策分析;经济学角度的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四、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比喻;示意图;观察与解释;模型。
模块二政策制定一、政策主体熟练掌握政策主体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的政策主体都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
二、政策问题的含义、特征与分类正确区分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并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三、界定政策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学会界定政策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四、议程设置:一个问题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而成为政策问题的1.了解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议程设置的特点及历史演变。
2.掌握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定义及其区别,以及转化条件。
3.熟练掌握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五、从政策过程出发的政策制定模型熟练掌握并熟练应用以下几种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混合扫描模型;垃圾桶模型;政治系统模型。
六、从政策主体出发的政策制定模型熟练掌握并熟练应用以下几种模型:议会决策模式;利益集团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公民决策模型。
七、政策目标的确定了解政策目标制定的意义、政策目标的分类、政策目标制定的障碍、政策目标制定要求以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方法。
八、政策方案的设计1.了解政策方案设计的意义。
2.理解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1>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组织。
2. 元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其基本功能在于如何正确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的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3、总政策:是国家实行的全部政策中处于最髙层的政策,是制定其他政策的依据。
4>基本政策:指公共权力机构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工作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5. 具体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主要针对对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基本政策和元政策之外的都可以视为具体政策。
6、公共物品:私人不愿生产或无法提供的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劳务。
7>利益集团:是由具有共同立场、观点或利益的各人组成的团体性组织,以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为职责,以保障或增进团体成员利益为目标。
8. 渐进模式: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
它的大意是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即新政策的制定是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是对以前政策的局部性调整和边际变革,体现为一种“渐进”过程,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的新政策。
9、决策职能:指政策主题依靠决策体制,通过决策方式,对公共政策方案进行选择,从而确定政策战略与政策目标的职能。
10>公众议程:是指人们群众共同议论某个问题,并认为有必要提交政府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11. 政策资源的混合:是指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指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12. 政策的重叠:是指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各自执行各自的政策。
13. 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去实现和解决的问题。
14. 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9学期《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一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B、企业C、个人D、社会组织2、(A )是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
A、指标的确立B、全面的信息C、有效的测定D、客观的分析3、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D )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A、导向B、管制C、调控D、分配4、(A )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
A、问题察觉B、政策问题的确认C、问题界定D、问题描述5、根据美国学者罗杰·科布提出的政策议程的分类,“体制内运作”是( C )的主要特征。
A、外在创始型B、公众议程C、内在创始型D、政治动员型6、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这体现了公共政策的( C )。
A、导向功能B、管制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7、(C )是政策评估的主导形式。
A、前评估B、后评估C、正式评估D、内部评估8、( B )是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
A、国会B、政党C、决策机关D、大众传媒论述题试比较中国与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1)美国由于国家决策体制与政治体制同构,这就决定了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去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过程的运行。
在美国,公共政策方案都表现为法的形态。
在中国,政府制定的所有政策,实质上都是共产党的政策。
从形式特征看,中国公共政策由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构成。
综合分析题我国北部某县下属的各乡镇竞相开展建设街道的热潮,一些并不富裕的乡镇政府领导为了不落后于其它乡镇也不惜代价,利用各种手段从农民手中集资,居然也在乡镇各大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至三层的漂亮楼房,整个乡镇的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D乡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速度较其它乡快了许多,D乡的党委书记还被提拔到县里任职。
尽管D乡在县里和各项评比中获得“卫生乡镇”、“现代乡镇建设之星”等奖项,但绝大部分楼房闲置在街道两旁,无所用途。
该县本来就属于贫困县,D乡又是其中较为贫困的乡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可想而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这些整齐漂亮的楼房只成为街道的装点。
然而更为不幸的事也发生了D乡,就在各街道建设完毕后不到两年,其中一条街道太窄,无法与国道衔接必须加宽,否则全市的交通规划就无法实施。
这样,新建的长达1公里的楼房被迫拆除,甚至许多楼房到拆除的那一天也未曾被使用过。
一时间,民怨沸腾,议论不断,但事情毕竟已经过去。
D乡仍旧处于贫困之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D乡党委书记被提拔到县里,体现了哪种效应的作用?(2从整体情况看,D乡的政策目标存在哪些问题?(3)D乡之所以能够获得县里的各奖项说明该县的评估存在什么问题?答:(1)颂歌效应。
(2)首先,D乡的政策目标不明确、不具体、没有能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次,政策目标不具有前瞻性,短时间内拆除新房只会造成极大浪费;再次,其目标定得偏高,远远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
(3)该县的评估标准存在问题,其评估的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都出现了严重失误。
1.下列机构和组织中属于思想库的是( B)。
B、布鲁金斯学会2.传统理性模型对人的假设是(A)。
A、经济人3.下列现象中属于政策终结的是( B )。
B、中国电信免收手机入网费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B、伊斯顿5.保持政策稳定性的最根本途径是(A )。
A、政策法律化6.政策执行程序的核心要求是( C )。
C、执行的有序性7.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
C.政策评估8.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政策评估的()非正式评估9. 关于政策的政策”指的是()元政策10.公平方程式“个人:结果/投入=他人:结果/投入”的提出者是()。
C、诺齐克内在创始型政策议程的主要特征是()。
C.体制内运作11.首因效应又称为()。
D.先头效应12.()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
A.政策缩减13.“公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是什么公平,而是人们被给予了哪些权利”,该观点体现了哪位学者的思想()。
B.诺齐克14.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A.渐进性的15.由群体成员对所有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方案投赞成票,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胜出,这种择案方法称作()。
D.同意表决法16.认知均衡理论的提出者是()。
D.海德17.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属于心理压力中的A.双趋冲突18.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正、修正,这种做法属于()。
D.政策调整19.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B )B、政策僵化20.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
C.德尔菲法21.人们把决策活动中冠冕堂皇地进行拖延的做法喻为()。
B.黄灯效应22.博弈论在实质上属于()模型。
C.理性23.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是()。
C.经济环境24.“无批评”原则典型地运用于()中。
A.头脑风暴法25.谢利夫的自动光点实验证实了()的存在。
B.从众效应26.“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体现了哪种效应()。
C.颂歌效应27.提出满意模型的学者是()。
A.西蒙28."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附加式政策执行29.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b.政策制定、30.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b.西蒙31.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c.政策监控32.“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体现了下列哪种理论模型的观点()。
A、传统理性模型33.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政策问题的认定34.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针对政策效果进行的评估通常称为后评估35.否定表决法又被称为()。
A、淘汰投票制案例分析: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发泡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高温下使用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回收和处理难度相当大。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国家经贸委连续两次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各行业协会也联合发出倡议要求:立即在餐饮经营和食品生产、流通各环节中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餐饮企业不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送餐、打包,生产、流通企业不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包装食品;不进不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包装的任何食品;各地要尽快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可降解的替代品;积极配合执法监督部门的检查工作,切实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各地相关协会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新型替代品的推广工作。
尽管通知和倡议要求一再宣传,还是有一些企业仍在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此造成的污染仍在加重。
看来,若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还须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政策终结的有关知识,分析政策终结中会遇到的障碍,并针对本案例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答: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政策终结有很大难度,本案例也体现了有禁不止的情况。
政策终结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方面的障碍;政策受益者能够从原政策中谋取极大利益时,他们当然会反对政策终结,形成一道巨大的屏障,有时个别政府机构也将因政策终结失去部分利益,这两个方面的心理抵触有时很强烈。
(2)社会方面的障碍;当政策终结时,争取公众的支持也非常重要,为此要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政府舆论导向。
另外政策终结有时还存在法律方面、资源方面、组织方面的障碍。
本案例中要迅速终结旧的政策,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环保观念,并运用科学的评估数据争取多数公众的配合与支持,必要时要动用政府权威对违规者实行惩罚。
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省倒数几位。
199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有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两千元,第三胎罚款五千元,第四胎以上罚款一万元。
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
考虑到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分别可提成30%。
政策实施两年后,县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纳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在所不借。
有的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外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金交上去。
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起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
请从政策质量、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这一案例中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导致该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1)政策质量:主要是政策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村,乡从罚款收入提成,实际是对村,乡干部鼓励计划外生育起到诱导作用。
(3分)(2)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者的思想觉悟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与原政策的根本目标资背道而驰。
(3)政策对象,群众的思想观念与政策目标差距较大。
(2分)(4)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措施;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2分)评分细则(文字表述、综合组织等1分。
去年以来,山东省鱼台县供电部门按上级部署对全县农网实施改造。
8月21日,山东省物价局、省电力工业局联合下发的鲁价工发[2000]268号文件规定:“农网改造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向农民收取费用,……农户电表更换和入户线改造均应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经校验不合格、不能继续使用的电表除外),每户收费额最高不得超过180元,并不得另外再加收管理费、施工费等任何费用。
”“农网改造所需设备材料一律以招标采购价格为到用户的最终价格,不得再另加任何费用。
”然而,鱼台县供电部门既不校验电表,也不管农民愿意不愿意,便擅自强行拆除了全县所有农户正常使用的电表,换上了统一购买的新表,而且把换下来的农民自己花钱买的电表统统拉走了。
收费额则由省里规定的“最高不得超过180元”提高到200元、230元,有的村甚至收到260元。
谷亭镇七圣堂村部分农户因拒绝缴纳多收费用,竟被停电30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