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变时期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性思考者_也论格里高力形象

合集下载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一、葛利高里形象矛盾性的发展的过程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的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中心主人公,他的性格的矛盾性是在急剧动荡的年代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加深的。

他的矛盾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其性格形成发展中是贯彻始终的。

首先它表现在葛利高里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上,葛利高里抱着尽军人天职的思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到底为什么打仗?他却不明白。

与贾兰沙的相识,在他思想上引起了深刻的变化。

贾兰沙对沙皇政府的揭露,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使葛利高里“思想觉醒了”,用他的话说“是个有仇恨的人啦”,他在皇亲贵族视察医院时所表现的大不恭就是明证。

然而获得乔治勋章后,受到家人和同村人的谄媚和尊敬,“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中种下的真理的种子给毁灭掉”。

再回到前线去的时候,就变成了另一个人,那种“培养了一生的哥萨克气质又战胜了伟大的人类真理”。

虽然他得到了一大串的十字勋章,但是“他再也不能象从前那样欢笑了。

然而正直善良的天性又没有完全泯灭,这就加深了他性格的矛盾性,这一矛盾性随着斗争的深入愈来愈尖锐,以至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十月革命的爆发,使葛利高里转向布尔什维克,但是哥萨克军官伊兹瓦林关于“顿河自治”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哥萨克的偏见有所抬头,相信哥萨克应该建立自己的政权、制度。

这时他又遇到彼得捷尔柯夫,革命思想的影响使他懂得了必须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消灭剥削、压迫,消灭战争。

在“经过短短的动摇以后,从前的真理又在他心里占了上风”,葛利高里在战斗中作战英勇,并担任了指挥。

此时革命的真理在他心中仅仅是占上风,但并没有扎下根来,当波得捷尔柯夫不经审判枪杀俘虏时,开始怀疑自己所走的是不是那条应走的路。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红军的“不仁道”使他对布尔什维克失掉了信任,实际上是伊兹瓦林的思想抬头,也就是说是他的哥萨克的偏见又占了上风,葛利高里思想的反复是他性格的两面性决定的,是其性格在尖锐激烈的斗争年代的反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物形象解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物形象解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形象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由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民工人的成长经历为背景,通过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与塑造。

本文将对该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解读。

1. 格里高利·彼得罗维奇·彼诺奇:本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者通过他展现社会变革时期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格里高利被塑造成一个聪明、独立、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获取的决心,通过反复学习、努力奋斗成为了一名技术能手。

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普遍忘我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

2. 卡捷琳娜·格里高洛芙娜·托尔斯泰:格里高利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母爱、慈悲心肠的女性形象。

她在家庭里扮演着坚强的支撑者的角色,不仅是格里高利的精神支柱,也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和纽带。

她对格里高利的教育和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形象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子女的爱和牺牲。

3. 火龙:火龙是钢铁厂中的一名炼钢工人,这个角色形象体现了工人阶级的艰辛与着力。

火龙勤奋、勇敢、有责任心,他展现了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深深地影响了格里高利。

通过火龙的形象,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工人阶级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4. 格雷科夫:格里高利的朋友和同事,一个充满正义感和对社会不满的形象。

他深受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感到愤懑,并试图通过革命来实现社会变革。

格雷科夫的形象体现了青年一代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改变世界的激情与决心。

以上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简要解读。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象,作者将社会变革时期的人物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了小说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代表,展现了人性中的光明和希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中显得格外珍贵。

整个小说以这些人物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也探索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摘要]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格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探讨格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对他性格中的内在的优秀品质的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哥萨克气质、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乡土情结、信仰与怀疑等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悲剧的根源,及其形象展示出的“人的魅力”这一深层意义。

[关键词]形象;悲剧根源;哥萨克气质;人道主义;乡土情结;人的魅力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哥萨克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苏联在对《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利悲剧命运的探讨上,出现过“个人反叛说”和“历史迷误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由“反叛者”变为“真理探索者”“俄罗斯悲剧命运象征”“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者”。

本文主要研究格里高利形象内涵,悲剧根源,性格意义,体味这一形象的魅力。

一、格利高里形象内涵格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徘徊与妻子和情人之间,他追求爱情,却又不忍心抛妻弃子和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

在十月革命与国内战争的严酷斗争中,他徘徊在十字路口,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

总之,他的一生都在摇摆中度过,特别是在国内战争中,他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1](p47)。

他的这一形象与他的个性特征及性格中的哥萨克情结密切相关。

1.性格的渊源——哥萨克情结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勇敢的人”。

15世纪至17世纪有大批的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沙皇的剥削压榨,纷纷从内地逃亡,到顿河地区落户,这些逃亡的农奴及其后代,便称为哥萨克。

他们既是军人又是农民,他们的土地较多,经济上优于内地农民,他们长期为沙皇服兵役,政治地位也优于内地农民。

格里高利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格里高利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格里高利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1. 格里高利那高大的身影,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这形象难道不让人印象深刻吗?比如在面对困难时,他总是坚定地站在最前面,给大家带来勇气和力量。

2. 格里高利的笑容啊,简直如同阳光般温暖,这有着多么重要的典型意义呀!就好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人看到希望,不是吗?就像那次大家都很沮丧时,他的笑容让所有人重新振作起来。

3. 格里高利的善良,那可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啊!这不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吗?记得有一次有人遇到困难,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就是他善良的体现啊。

4. 格里高利的智慧,如同深邃的海洋一般无穷无尽,这难道不是他的独特之处吗?在解决难题时,他总能想出奇妙的办法,就像那次面对复杂的状况,他轻松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5. 格里高利的勇敢,真的好似一头无畏的雄狮,这具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啊!像那次面对危险,他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地冲了上去。

6. 格里高利的坚持,就像永不停歇的齿轮,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呀!想想看,他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从不放弃,这不就是我们的榜样吗?7. 格里高利的宽容,仿佛广阔的天空,能包容一切,这意义多重大啊!记得有一次别人犯了错,他不仅没有责怪,还给予理解和鼓励,多了不起呀!8. 格里高利的热情,像燃烧的火焰一般炽热,这多有感染力啊!当他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时,那股热情能带动所有人,就像那次活动中,他让整个氛围都热烈起来。

9. 格里高利的沉稳,恰似坚固的磐石,这是多么让人安心的存在呀!在混乱的场面中,他总是能保持冷静,这不就是他的厉害之处吗?比如那次大家都慌乱时,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

10. 格里高利的形象,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力量的典型,他的这些品质难道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吗?他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啊!我觉得格里高利的形象和典型意义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他身上的各种品质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发扬的。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戏剧家,启蒙运动的精...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戏剧家,启蒙运动的精...
——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
思 想 主 张 :
阐述“天赋人权”的主 张,提出“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的口号。认 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 的起源,主张创立民主
共和国,坚持“主权在
民”的原则。
思 想 民主的最强音,否 评 定……;描绘……; 价 成为……影响……。 :
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
1715年,血气方刚的伏尔泰年方 21岁,意气风发的来到巴黎。当时, 路易十四归天,刚登基的国王年纪尚 轻,摄政王一手遮天。摄政王为了缩 减国库开支,把在王室家马厩中挤得 满满的马出售了一半,对此,伏尔泰 却大胆地作出评论,说:将朝廷里尸 位素餐的笨蛋裁汰一半不是要睿智得 多吗?1717年,就被抓进了巴士底狱。 又有一次,因为得罪了一位爵士,爵 士雇佣了一帮地痞流氓,指使他们夜 袭伏尔泰,招呼他们:不要打他的脑 壳,还会有一些好的东西蹦出来的。 伏尔泰要向爵士挑战,爵士央求身为 警察大臣的表兄弟提供保护,结果伏 尔泰被当局流放英国。
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
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康德
思考:西方人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古罗马奴隶呼喊:”不自由毋狞死”的豪言壮语
裴多菲的诗歌:
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背 景
启蒙运动小结
时间 兴起和扩展的地区
到了巴黎,伏尔泰因过于激动,加之尿毒症发
作,被迫卧床。5月12日,伏尔泰不住咯血,体温 急剧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这般 受苦,给他送来了阿片酊。伏尔泰糊里糊涂,竟把 这种药效显著的镇静剂全喝下去了。三个神甫趁他 昏迷之际闯了进来,待他稍为清醒后,问他是否承 认基督的神圣。伏尔泰一听见“基督”“神圣”这两个 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个惊人的动作撑起病体, 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说:“让我安静地死去吧”。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35个人物形象1堂吉柯德形象: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闪着人文主义光芒。

2哈姆雷特形象:有崇高理想,目光深刻和社会责任感,但性格内向,过于审慎。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变得精神忧郁,最由于敌人同归于尽。

3哈姆雷特:悲剧根源外在原因,黑暗势力的强大,内在原因自身的软弱,他是时代的悲剧,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哈姆雷特:由于和延宕它一旦杀死了国王,就不单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担负起颠倒混乱的政治局势,和国民命运,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的强大,一个人文主义者不可能发动和依靠群众,只会孤军奋战后被恶势力吞没。

5阿巴贡形象6达尔丢夫形象:表里不一的虔诚教士,贪吃贪睡贪色贪财的利用教会行骗的伪君子。

7浮士德形象:积极进取生无所息毅力超人的优秀知识分子,一方面沉迷于名利地位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又勇敢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有着灵与肉的冲突。

体现了人类复杂性和探求精神。

8米芾斯托米的辩证关系情欲的化身,淫荡无耻的本性,但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起到推动作用,如使富士德走出书斋生活投身到实践中,鞭笞人贪图安逸使人更努力,并且以一个虚无主义这眼光表现社会邪恶和人的软点,观点精辟嘲讽辛辣,有以毒攻毒之效果。

9堂皇形象:英俊,骄傲,胆大,热情,玩世不恭但不忧郁,没有反抗进取精神。

10埃斯米莱达:真善美的化身,爱自由富有同情心,品格坚贞。

11冉阿让:宽容仁善乐善好施。

12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受西方民族思想启蒙,具人道主义倾向,对现实不满厌倦上流社会的庸俗,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抑郁,玩世不恭的多余人。

脱离人民有不溶于上流社会的多余人。

13达吉亚娜形象:温柔善良感情丰富,爱自然人民,受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个性解放,珍视爱情,但无法脱离资产阶级。

14于连形象:复杂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复辟时期小资典型,精力充沛的伪善者,它是革命与复辟的产物。

外国文学思考题参考答案(2)

外国文学思考题参考答案(2)

1.梳理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体系,记忆其中主要思潮和流派。

一、上古文学的“和谐”;二、中古文学的“信仰”三、文艺复兴文学——从人性到理性;五、新古典主义——王权成为“上帝”;六、启蒙文学的理性“上帝”七、浪漫主义文学——从理性回归内心情感八、现实主义文学——道德“上帝”能拯救人吗?九、现代主义文学——非理性能够胜利吗?十、后现代主义文学——“戈多”还会来吗?2.简述古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

(掌握)公元前12-前8世纪:“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文学的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荷马史诗》赫希尔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前8-前6世纪:大移民时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抒情诗,寓言。

主要的抒情诗人有萨福,阿那克里翁,品达。

其中萨福最有名,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最有名的寓言:《伊索寓言》。

前6-前4初:“古典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代表诗人和作品:埃斯库罗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阿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阿里斯托芬《鸟》前4末-公元2世纪:“希腊化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新喜剧和田园诗。

新喜剧的抗鼎者为米南德,《恨世者》为其代表作。

3.为什么说阿喀琉斯的“愤怒”是《伊利亚特》的主题?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题,以“怒而罢战”、“怒而参战”为主线,奠定了全诗的基础。

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无理夺走阿喀琉斯的一名女俘,引起了阿喀琉斯的愤怒,并退出战场,结果特洛伊人乘机进攻,希腊联军损失惨重。

无奈之下,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洛斯借来阿喀琉斯的铠甲上战场,结果被特洛伊战将赫克托耳杀死。

阿喀琉斯再次愤怒不已,通失好友的他重新回到战场,扭转了战局,杀死了赫克托耳。

阿喀琉斯的愤怒构成了史诗《伊利亚特》的结构中心,也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4.简述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主要戏剧成就。

古希腊产生过许多悲剧作家,其中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最具有代表性。

格里高利性格摇摆性的悲剧意义

格里高利性格摇摆性的悲剧意义

格里高利性格摇摆性的悲剧意义摘要:小说主人公格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个热情、英俊、勇敢、勤劳的哥萨克青年,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

而在这动荡的年代中,其这样的复杂经历又有着其必然性。

首先他是一个哥萨克人,哥萨克人于15-17•世纪俄国从农奴制压迫下逃亡出来,迁移到边远各地,他们有着相对自治性质的组织,是沙皇兵力的主要来源。

同时他们又酷爱自由。

可以说,哥萨克最大的矛盾是:内心向往自由,身份上又是沙皇镇压自由的工具。

第二个原因,格里高利不仅是一个哥萨克人,还是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

试想一个独立、渴望自由与真理的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找到独立和孤傲的世界里,这便是格里高利的悲剧之所在。

关键词:哥萨克、酷爱自由、珍爱生命、动荡年代正文:小说主人公格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

其一生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格里高利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在与格里高利逃亡途中,被枪打死。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格里高利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穷途末路之际,他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时,他与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联系只是他幸存的儿子了。

造成格里高利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他的哥萨克身份。

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泛指15-17•世纪俄国从农奴制压迫下逃亡出来,迁移到边远各地的农奴、仆从和市民。

从16世纪开始,哥萨克因替沙皇政府镇守边疆,被免除劳役和赋税,并获得一定的奉禄和土地,同时哥萨克形成了带有相对自治性质的组织,他们是沙皇兵力的主要来源,18世纪开始成为特殊的军人阶层。

简爱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

简爱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

简爱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自由与独立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小说《简爱》中刻画的主要特点之一。

小说中的女主角简爱,以她一贯不愿妥协的精神和追求自由的个性,成为了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一个独立女性典范。

在本文中,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简爱作为一个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

1. 对自我价值的坚守简爱所展现的独立女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上。

从她童年时期受尽屈辱和虐待,到成年后在洛赛特庄园受到差遣家庭成员的忽视和歧视,简爱始终保持着自信和自尊。

她从不向其他人低头,始终相信自己的价值并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

例如,当她在洛赛特庄园工作期间,根据职责与经历,她不畏惧地教训了怠工的约翰·里佛斯,体现了她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2. 追求学识与独立思考与当时女性普遍接受教育程度有限不同,简爱追求知识与独立思考的渴望使她与众不同。

她对学识有着不同寻常的热爱和追求,努力学习、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世界观。

当她在勃洛克斯特学校学习时,她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并积极参与争论和讨论。

通过努力学习,她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抵抗周遭的不公与压迫。

3. 勇于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通常被视为被动的婚姻对象。

然而,简爱的婚姻观念却是不同寻常的。

她坚信婚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爱情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约束和剥夺个人权利的工具。

面对罗切斯特改姓英德里的提议时,简爱果断地弃绝了这一婚姻,展示了她对婚姻自由的坚守。

直到最终,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在婚姻中向她展示了平等和爱情后,她才积极追求自己的幸福。

总的来说,简爱作为一个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在小说中以她坚守自我价值、追求学识与独立思考、勇于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塑造。

她逆流而行,不愿向社会规范妥协,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幸福。

简爱的形象不仅在当时代表了一种先锋的个性,也对后世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无论在心灵还是行动上,都是一个独立而勇敢的现代女性典范。

静静的顿河1

静静的顿河1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下面我想写一写这部小说的几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小说描写顿河两岸的生活特别出色。

顿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生活质朴,勤劳勇敢。

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写的是淋漓尽致。

中国的善于写农村生活,但是与《静静的顿河》比都要稍逊一筹。

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农村的生活写“尽”了。

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村的房屋、田地,农村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写了出来。

小说开头二百页都是描写顿河两岸的农村的生活的。

可以说这二百页是全书最精彩的二百页。

第二个优点是描写战争。

全书除了开头二百页描写平和的农村生活,其余全部是描写战争的。

这在世界名著里是少见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哥萨克的三、四次暴动。

小说虽然长,而且都是描写单一的战争,但是小说不枯燥。

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

小说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还描写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

小说有点像《红楼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现的舞台。

这样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

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我很佩服的。

像攻克碉堡、骑兵作战、小队人马相遇战、对待战俘等等,写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第三个优点是,描写哥萨克。

描写哥萨克的作品很多,托尔斯泰的《哥萨克》、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美术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哥萨克的作品。

《静静的顿河》是描写最成功的一部。

哥萨克人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形象、性格都描写出来了。

哥萨克生活中憨实、豪迈,战争中勇敢。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哥萨克太过实在,被白军欺骗了。

我读了这部书,对哥萨克人产生了好感,觉得他们实在、勇敢。

这部书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点。

我读完这部书,感觉像是读了哥萨克乃至俄罗斯的历史。

因为这部书包括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小说的每一个情节都可以让人津津乐道几个世纪,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就从主人公的悲剧性这方面做一分析。

格里高利的悲剧不能只归因于其性格的摇摆性,同时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来说,其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也决定了他在那个年代必将走着一条坎坷的道路,同时也应看到那个动荡时代对其的影响。

果戈里(外国文学)

果戈里(外国文学)

形象分析
主要人物: 乞乞科夫 五个地主: 玛尼洛夫、 科罗包奇卡(女)、 罗斯特莱夫、 索巴凯维奇、 泼留希金(“四大吝啬鬼”之一)
玛尼洛夫
一个闲散的甜腻腻的梦想家。其相貌倒 是讨人喜欢,对人也很热情,但他懒懒 散散,从不过问家务事,对一切都不在 意。书房的桌上也放着一本打开的书, 可读了两年才读了14页。他永远心满意 足,甚至懒得寻找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和所想的东西。对乞乞科夫的到来, 深表欢迎。这是一个披着高雅绅士外衣, 庸懒且又多愁善感的寄生虫。
《鼻子》
讽刺了一个满脑子想升官发财的官场小丑,主人公柯 瓦辽夫靠钻营手段混到八品官衔,但他并不满足,尽 吹牛说自己是少校军官。他为找到更好的肥缺来到彼 得堡,整日游逛大街,等待时机升官发财。可是,一 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鼻子丢了,于是他四处寻找,结 果在马车上遇上一为五品文官的鼻子很像自己的鼻子, 便向对方索要,柯瓦辽夫碰了钉子,但仍不灰心。不 久,鼻子的传闻闹的满城风雨,连大官也愿意起一个 大早看传闻中的鼻子。终于一天早上柯瓦辽夫发现自 己的鼻子完好无损地长在原来的地方。小说乍看起来 很荒诞,但仔细一想,柯瓦辽夫之流官迷心窍,这类 庸俗之辈在彼得堡现实中屡见不鲜。在这里,果戈理 把鼻子看作是升官发财的象征。
《塔拉斯· 布尔巴》
这个中篇描写了16世纪哥萨克队长 布尔巴率军反对波兰入侵的英勇斗 争。为保卫哥萨克,他大义灭亲, 亲手杀掉了叛变投敌的儿子安德烈。 从而歌颂了热爱祖国和为祖国而战 的英雄性格。
《旧式地主》
《旧式地主》描写的是一对善良的地主 老夫妻,他们除了吃就是睡,对什么也 没兴趣。庄园日益荒芜,老俩口最终无 声无息地死去。作品表现了地主阶级的 灭亡。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城里,一天听 说钦差大臣要来察访。全城一片惊慌失 措,竟把一个过路的彼得堡14品文官赫 列斯塔科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这个骗 子也乐得其所,以讹诈讹,骗取了一大 笔钱财扬长而去。官吏们得知真相后, 哭笑不得,这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来 到的消息,全场顿时哑然无声,台上所 有人物一个个变成了“化石”,即定格, 幕随即落下。

秋汉语言本科《1308外国文学专题》网核形考任务一试题与答案

秋汉语言本科《1308外国文学专题》网核形考任务一试题与答案

秋汉语言本科《1308外国文学专题》网核形考任务一试题与答案2021秋汉语言本科网核《1308外国文学专题》网核形考作业1试题与答案考核说明:自2020 年春季学期开始启用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分为四次,全部基于网络考试。

每次形考作业成绩以100分计算,四次作业合计成绩占形考部分总成绩的比重为30%。

本课程主要分为三编,形成性考核也根据课程设计安排,如下:第一、三、四次形考作业分别和教材第一、二、三编的内容对应;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为一篇综述性的文章,要求将教材《绪论》中“一”、“二”的主要内容概括在800字以内。

2.终结性考核:为国家开放大学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

终结性考核满分100 分,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

本题库是形成性考核4 次阶段作业,考试时只要抽中期中的一套,就能很快找到答案,100%通过。

一.选择题(共30分)(一)已知作品选择作家(每题2分,共10分)1《麦田里的守望者》A 选择一项:A. 塞林格B. 菲兹杰拉德C. 斯坦贝克D. 德莱赛2《伤心之家》A 选择一项:A. 萧伯纳B. 高尔斯华绥C. 雷马克D. 罗曼·罗兰3《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C 选择一项:A. 法捷耶夫B. 马卡连柯C. 高尔基D. 绥拉菲莫维奇4《老人与海》B 选择一项:A. 斯坦贝克B. 海明威C. 德莱赛D. 杰克·伦敦5《大师和玛格丽特》A 选择一项:A. 布尔加科夫B. 肖洛霍夫C. 帕斯捷尔纳克D. 法捷耶夫(二)文学史知识选择填空(每空2分,共20分)6在30年代欧洲文坛向左转的时期,英国出现了一批左翼进步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剧作家D和小说家威斯坦·休·奥登。

选择一项:A. 萧伯纳B. 戈尔丁C. 高尔斯华绥D. 旭恩·奥凯西回答正确7 “愤怒的青年”得名于约翰·奥斯本的剧作C 。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葛利高里这一形象的基本特点:葛利高里在作品中首次出现时是一个生龙活虎的19岁的小伙子,他尊敬父母,热爱乡土、劳动和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厚的同情心、丰富的内心世界,性格倔强,并且富于反抗精神。

特别是在爱情问题上,他表现了追求自由和维护个性独立的精神。

和所有的哥萨克一样,他自幼受到哥萨克习俗和落后意识的深刻影响,从少年时代起,美好的天性就与旧意识的影响深深交织在他身上,并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葛利高里的摇摆性:在国内战争中,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白军叛乱。

他摇摆不定的原因是他想走既不是白军又不是红军的第三条道路——符合“哥萨克真理”的道路,这是由以下三方面决定的:
(1)哥萨克旧思想的影响;
(2)中农出身;
(3)独特的个性特征。

葛利高里悲剧的根源:他追求个人幸福的社会理想与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生了矛盾,这种追求变成了对历史总趋势的对抗,因此失败是必然的。

肖洛霍夫对葛利高里抱同情态度。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
一切权利不受约束,必将腐败。
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 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 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 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 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 过许多有关论文。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 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 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 化的看法。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 原因论》。
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 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 种民主政治思想。
三 权 分 立 示 意 图
司法权 法院
议会 立法权 制约 与平衡 行政权 国王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 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 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 就不存在了
“绝对的权力将 导致绝对的腐 败。” 孟德斯鸠 (1689-1755)
据财新网消息,49岁 的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 玺日前被吉林检方带走调 查。过去9年中,郭振玺 一直跨界新闻与广告两大 领域,身兼央视财经频道 总监和广告信息中心主任 两大要职。
【当官风险有多大?】青年时在县机关工作。本机关小单位, 八人。一把手入狱六年,去年刚出。副职某最近被抓,估 计十年。中层某,早逝,五十不到。隔壁组织部小伙伴, 去年缓刑,失去工职,给老板打工。发展最好同学,五十 不到病逝。亲戚某,乡书记,判刑十年,服刑期病 逝。 ——何兵
政体论: 民主、共和、专制 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从否定方 面将中国列入一种世界模式的第一人
为法国和欧洲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中国形象”。 其说尽管在当时受到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的反 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则逐渐成为西方人看待 中国的基本前提。

《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

《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

26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对阿克西妮亚的爱情既表现了他勇敢、刚毅、热烈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而传统观念对他也有影响,依然尊父命娶妻生子,也因此造成家庭的不幸。

在历史事件中,他同样处于矛盾斗争的焦点,先是同情废除沙皇统治,参加红军,同白军英勇作战。

但红军中的过激行为使他十分反感,便动摇到白军中去。

白军中的种种恶行他也无法接受,便觉得全俄罗斯共同的真理是没有的,只有哥萨克共同的真理,于是便当了哥萨克的叛军师长,与红军作战。

失败后又回家乡,还是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刚烈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同时也带着哥萨克世代相传的种种偏见。

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在性格上也体现出很多矛盾的因素,如勤劳与愚昧、勇敢与粗野、善良与残暴、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自尊与虚荣等等,这世元素交叉融合,既矛盾又统一,使他性格丰富,立体感很强。

但有一个根本的内在趋向,就是他追求真理的品格,这一品格与特定阶段的阶级、时代和民族内涵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

葛里高利的悲剧,是其独特气质和哥萨克自治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

他的生活道路典型而又特殊地表现了一部分,顿河哥萨克在国内战争中经历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矛盾的性格勤劳与愚昧,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它试图找出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第三条出路,是个球索型人物,最后落得脱离人民的结局。

实质上是它独特哥萨克气质和传统偏见对历史发展的抗拒结果。

是特殊环境与十月革命的产物。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型的悲剧意义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型的悲剧意义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性的悲剧意义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人类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现实生活并不能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而命运的悲剧更发人深省,从最初的人类追求自身力量和自然力量,命运力量抗衡,人神混争;到中世纪的禁欲,对神的质疑,人性的追问和反思,才子佳人频频出现;近现代的认识自我,以小人物的悲剧色彩来反映整个时代或者整个国家,民族。

命运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

悲剧的产生,是一切社会矛盾恶化导致的必然和最终结果,具有阶级性和强烈的因果关系。

在不断积聚的进程中,这种结果,这种斗争和对抗犹为突出。

古典悲剧多见于阶级性,由阶级压迫为主,其间穿插着各群种之间冲突所产生的事件。

而现代悲剧则突出人性,突出现代社会各种客观的残酷和不稳定性。

正是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肖洛霍夫的《静静地顿河》,诉说的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混乱,阶级斗争加剧的俄国现状。

描绘了沙俄向苏俄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俄国南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的反抗,斗争史,充满了背叛与被背叛,斗争与被斗争。

全书在俄国革命的广阔背景下,以一个普通的哥萨克人——格里高利的经历透出那惊心动魄的革命年代。

肖洛霍夫自小生活在顿河流域,萨克人崇尚自由,但是他们的历史却总是身不由己,在沙皇的双面策略下,哥萨克人成了维护沙皇政权的“鹰犬”,文中经常看到劳作的场面,其实哥萨克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土地而战,英勇的哥萨克人是用马蹄包围家园来确保耕耘,他们的土地收获的是用哥萨克人的血浇灌的,“播种头颅”“装饰守寡的年轻妇人”其实他们并不喜欢战争,虽然战争为哥萨克人带来了荣誉。

这个在出征曲中就有写到“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恐怖。

白天我们浑身湿淋淋,夜里战兢兢,整夜都不能入睡。

野外的空地上,每天每夜,时时刻刻,都是恐怖和悲伤。

”肖洛霍夫为《静静的顿河》定下的基调就是反对战争,追求哥萨克自己的独立自由。

简爱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

简爱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

简爱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孤儿女孩简爱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常常受到男性主导思想的束缚。

然而,简爱这一角色却展现了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自由意志、自尊自强和追求独立三个方面来探讨简爱的形象。

一、自由意志简爱从小生活在寄养家庭中,受到歧视和虐待。

然而,尽管她处境困难,但她内心燃烧着对自由的追求。

在寄宿学校里,她坚定地反抗不公平对待,并付出代价维护自己的尊严。

当她成年后,她敢于奔赴外地寻找独立生活的机会,放弃了那个让她感到束缚的环境。

简爱不愿意妥协,她追求自由、追求她内心真实的欲望。

二、自尊自强简爱是一个拥有自尊心和自强意识的女性形象。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坚持追求自己的教育和知识,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

她不愿沉沦于家庭的低层次,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见解的女性。

她不仅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工作,还坚守内心的价值观不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

简爱的自尊心使她能够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他人左右。

三、追求独立简爱的追求独立是她自由与自尊的体现。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大多数是依附于男性的,女性的婚姻是由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安排的,但简爱不愿妥协自己的幸福,她要求平等的婚姻。

她选择了爱情而不是金钱和名声,敢于放弃虚荣的外界,只为自己心中真正的幸福而活。

她也拒绝了罗切斯特先生出于便利婚姻的提议,坚信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结语在《简爱》这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个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简爱不论是从她的自由意志、自尊自强还是追求独立的态度来看,都展示了一个坚强和勇敢的女性形象。

她不仅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婚姻的平等,也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和幸福。

总之,简爱这个角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立自由、坚持自我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榜样。

我们应该秉持她的精神,在追求自由和坚守自己的原则上勇敢前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独立的女性。

吉尔布拉斯读书笔记

吉尔布拉斯读书笔记

吉尔布拉斯读书笔记《吉尔·布拉斯》是谁写的如题谢谢了法国勒萨日路易十四统治后期,即18世纪法国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在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

在革命前近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作家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和教会势力,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勒萨日(1668~1747)则是启蒙运动早期剧作家和小说家。

《吉尔·布拉斯》,全名为《吉尔·布拉斯·德·桑蒂亚纳传》,是勒萨日的代表作,也是法国著名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分三期发表(1715,1724,1735),发表第一部分的1715年,法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国王路易十四去世,是两个时代的分界线。

小说叙述吉尔·布拉斯一生坎坷经历。

吉尔·布拉斯出身低微,只学了一点基本文化,但他聪明机灵,勤奋肯干,善于随机应变。

为了冲破封建社会的种种障碍,他学会了混世的本领,侍侯了一个又一个主人,终于爬上首相秘书的位子,最后被封爵成为乡绅。

作家通过吉尔·布拉斯的形象,力图说明在充满等级偏见的封建社会中,一个人如果出身低微,即使有本领也不会受到重视,只能处在社会最底层。

在勒萨日笔下,吉尔·布拉斯是封建等级社会中的小人物,其内心深处是善良的,他想做,也确实做过好事,但得不到期望中的好报,他想说,也确实说过实话,但得到的却是打击报复,然而当他阿附权贵干出种种无耻勾当时,社会地位却逐步提高。

勒萨日认为,吉尔·布拉斯充满利己主义,同骗子合伙也好,还是同当权者一起强取豪夺也好,都是出于一时无奈,罪恶根源在于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

小说第三部分描述吉尔·布拉斯获得成功,他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后恢复了诚实的本性,成为一个关心他人疾苦的善良人,反映了作家对如何做人的一种希望文革时期杨绛一家遭遇文革期间,钱钟书和杨绛都成了牛鬼蛇神,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剃了阴阳头。

果戈里屠格涅夫

果戈里屠格涅夫

• 果戈理出身地主家庭。1831年结识普希金,结成 莫逆之交,专事创作。1836年发表讽刺喜剧《钦 差大臣》,一举成名。
• 晚年,受斯拉夫派的影响,思想发生危机,由 批判农奴制转为歌颂它,保卫它。终于发生焚烧 《死魂灵》第二部和出版坚持错误观点的《与友 人书简选》的悲剧性事件。为此别林斯基撰写了 《致果戈里的信》,批驳他的反动思想。别林斯 基反沙皇反农奴制的思想立场,集中体现在著名 的《致果戈理的信》中。他在信里批评果戈理的 新封建主义,质问果戈理:“你,一个伟大的艺 术家,怎么能捍卫这样可恶的制度?”这封信成了 整个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社会解放运动的宣 言。果戈理写了《作者自白》,承认自己的失败。
5.强行对照联系
• 将互相矛盾,互不相干的现象任意联系起 来,进行对照,造成逻辑上的变异和混乱。 例如乞乞科夫跟玛尼罗夫夫妇告别,把鼻 涕擤得很响,得到了侍者们的大尊敬。擤 鼻涕和受人尊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作者把它们强行联系,说明乞乞科夫的喜 剧性特征,引起读者对他的鄙夷和憎恶。
6.物质化与动物化比喻
• 果戈理对创作一丝不苟,要求严格,他多 次烧毁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作品,小说、喜 剧都烧过。1852年2月11日夜,他第三次烧 掉《死魂灵》第二部的残稿,10天后忧伤 而死。终年42岁。
《狄康卡近乡夜话》
• 果戈理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喜 爱民间文学。中学时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 响,1831年结识了普希金,在创作思想上 受到后者很大的影响。1831—1832年发表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狄康卡近乡夜 话》,一举成名。
• 果戈理笔下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人物语言的 讽刺性主要在于它的暴露性,人物开口说话就暴 露自己的本性或暴露他人的本性。由此揭示出人 物的性格及其倾向,产生强烈的讽刺批判力量。 例如在《伊凡·费多罗维奇·希邦卡和他的姨妈》 中,40岁的希邦卡和地主小姐相亲见面的谈话。 两人相对而坐,形同木偶。最后希邦卡鼓足勇气 说:“夏天苍蝇真多呀,小姐!”女方回答: “多极了,哥哥用妈妈的旧鞋子做了一个苍蝇拍, 可是一点也没有用,还是多得很。”这就是两人 对话的全部内容,暴露出人物内心的空虚。

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史探索美国国父的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历程

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史探索美国国父的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历程

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史探索美国国父的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历程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美利坚合众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更为后来的美国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场战争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保护并实现人民的自由与平等。

本文将探索美国国父在独立战争与建国史中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历程。

一、起因与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地时期。

由于英国对殖民地的过度控制和剥削,殖民地人民开始积聚不满情绪,渴望脱离英国的统治。

与此同时,启蒙思想的传播让美国国民意识到自由与平等的重要性,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追求独立的决心。

二、启蒙思想的影响在美国国父们寻求独立的过程中,启蒙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并没有影响到所有人,但它们成为了驱动美国国家发展的理论基础。

启蒙思想的主张包括人类平等的权利、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民众的授权以及自由和个人财产的保护。

正是这些思想引发了美国人民对于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激发了他们参与独立战争的决心。

三、独立战争与国父们的努力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艰苦且持久的战争,而美国国父们的努力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关键。

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国父们坚定地领导人民,与英国军队展开了长期的抗争。

他们鼓舞人心的演讲、军事策略的制定以及外交手腕的运用,无不表现出他们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

四、独立宣言的签署1776年,美国国父们正式宣告了美国独立的决心。

独立宣言的草拟和签署成为了美国国父们为实现自由与平等而努力奋斗的最高点。

在这份历史性的文件中,国父们以庄重而犀利的文字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于自由的渴望,并提出了实现自由和平等的基本原则。

五、宪法的创立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国父们开始着手创建一部新的宪法,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公正。

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国父们始终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理念,努力确立人民的权利和政府的职责。

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并包含了后来通过的权利法案,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1期2009年02月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 l of Shaoyan g Un iversity(Soci al Science Ed iti on)Vo.l8N o.1Feb.2009u文学研究历史剧变时期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性思考者)))也论格里高力形象曾思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4)摘要:中俄学者关于5静静的顿河6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力有不同看法,这与作者肖洛霍夫在不同时候关于这一形象的一些不同说法有关。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作者处于严酷的政治环境中,也与研究者长期以来的社会政治研究模式关系很大。

但如从人性尤其是从历史剧变时期追求独立与自由、人道主义、思考者这一角度去思考,将会带来更为开阔的视野,也更能说明格里高力悲剧的原因及其悲剧的普遍意义。

因此文章认为,格里高力这一形象反映了历史剧变时期一个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性思考者的悲剧。

关键词:格里高力;人性独立;自由思考者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12(2009)01-0093-06肖洛霍夫的长篇名著5静静的顿河6的主人公格里高力#麦列霍夫是一个富于魅力的复杂艺术形象。

迄今为止,对其本质特点及悲剧成因,中俄两国学者见仁见智,尚有一些不同看法。

这些不同观点的产生,首先当然在于格里高力是一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复杂形象;其次,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肖洛霍夫本人在不同的时候关于这一形象的一些能引起不同理解的说法有关。

俄苏学者(也包括俄国出生并在俄国受教育、长大的美籍俄裔学者马克#斯洛宁)和中国学者关于格里高力形象的观点,与肖洛霍夫言论有关的大约有以下几种。

1951年,肖洛霍夫谈到:/写作5静静的顿河6的主要任务,是表现顿河边疆区的人们的生活。

许多人问我,像格里高力麦列霍夫这一类型的人的前途命运如何?苏维埃政权已经把这种类型的人从他们所处的死胡同里解脱出来。

他们中间的某些人选择了同苏联现实彻底决裂的道路,但多数人则靠近了苏维埃政权。

在卫国战争时他们加入了苏联军队,现在他们参加了人民的建设,,0[1]这段话,可以有两种理解。

其一,格里高力/同苏联现实彻底决裂0,成为苏维埃政权和人民的背叛者。

因此,苏联学者/最初占优势的观点认为,这是背叛者的悲剧,说他走上了反对人民的路,因而失去了一切人性,成了一只孤独的狼,一只野兽0[2]。

后来,有些学者觉得这一观点太绝对,又对之稍加修正,认为:格里高力是一个脱离了人民的出色的人,其悲剧成因在于他脱离了人民。

季莫菲耶夫指出:/格里高力是一个非凡的、出色的人,他意志坚强,对生活抱着真挚诚实的态度,感受深刻而强烈0,/就个人的特性)))性格的力量、勇气、真诚和无畏精神来说,格里高力是一个出色的人0,/但是他的卓越的品质都化为乌有。

他脱离人民之后,就找不到他在生活中的真正的位置0,/一个人,不管他有怎样的优点,如果他脱离了人民,如果他不和自己的祖国一起前进,不为祖国从事和平劳动与建立战斗伟绩,那么这些优点对他仍旧没有帮助。

正是这种和祖国人民的脱节,毁了格里高力0,并且得出结论:/肖洛霍夫通过他显示出这样一个人的悲剧性道路,他脱离了人民,因而毁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发挥他所赋有的那些才干。

0[3]其二,格里高力虽然徘徊不定,但他历尽苦难之后可能靠近苏维埃政权,参加人民的建设。

美籍俄裔学者马克#斯洛宁据此认为:/肖洛霍夫的主人公是千百万在红军与白收稿日期:2008-06-25作者简介:曾思艺(1962-),男,湖南邵阳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93军之间如此犹豫不决的人们的化身。

他属于这样一代人:他们的生活和家园在内战中化为灰烬,他们在二十年代的任务就是恢复工作和重建一切。

难怪俄国的读者能从格里高力的苦难和错误中认出他们自己和他们不久前的遭遇。

0[4]1957年肖洛霍夫又宣称:/格里高力是中农哥萨克的一个独特的象征。

那些了解顿河国内战争的历史、了解它的过程的人,都知道在一九二0年以前不是一个格里高力麦列霍夫,也不是几十个格里高力麦列霍夫曾动摇过。

0[5]由此,俄、中学者提出了/历史迷误说0、/个人反叛说0以及后来出现的/综合说0。

/历史迷误说0以勃里吉科夫为代表。

他认为格里高力是一个中农哥萨克,而/哥萨克阶层所特有的经济实质最终决定了这一阶层组织上、思想上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特点0,因而,他的悲剧表现了顿河地区以中农为代表的广大小资产阶级群众在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时所经历的动摇、反复和痛苦,一般小私有者的社会本质,在叛乱者的命运里特别是格里高力的命运里反映了出来,/使格里高力最感痛苦的,亦即使群众所痛苦的,是错误地理解了真理,是历史的迷误0,/格里高力迷误的根源在于劳动者)))小私有者的两重性(由于哥萨克族的特殊性而复杂化了)0[6]/个人反叛说0以雅基缅科为代表。

他认为,格里高力的悲剧恰恰在于:当大多数动摇的哥萨克人在经过一系列动摇和迷误之后,终于承认了苏维埃政权,而他却继续/孤独地在歧路上徘徊0,/他不仅与人民决裂,也脱离了哥萨克群众,成了一个反叛者0,尽管/他在艰难的生活阅历中懂得了反对革命的斗争的反人民、反民族的意义,但他并未走向在生活中为布尔什维克们所证实的、伟大的、人民的真理0,进而指出:/肖洛霍夫把格里高力#麦列霍夫这个出身于中等阶层的人放到史诗作品的中心,从而有可能来阐明我们革命中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在感人至深的艺术形式中表达出它的巨大的社会政治经验。

肖洛霍夫勇敢地、无畏地揭示了一个来自人民、富有才干、本应走向与革命力量联合而未能这样做的人的悲剧,从而成了我们文学中的一个发现。

0[7]中国学者一度介绍、呼应/历史迷误说0和/个人反叛说0,但很快便提出了/综合说0。

他们把/历史迷误说0和/个人反叛说0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认为格里高力悲剧的实质,既有/历史的迷误0,又有/个人反叛的因素0。

这方面的代表是李树森和徐家荣。

李树森认为:/格里高力所以没能走上革命道路,成了一个悲剧人物,除了小资产阶级动摇性的这个内因之外,还有其他外部条件0,/这首先是几个世纪以来沙皇政权给哥萨克群众所灌输的那种愚昧的偏见和特权思想0,/造成格里高力悲剧的另一个原因,在肖洛霍夫看来,是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错误0[8]。

徐家荣十分赞同/综合说0,并且因此把格里高力悲剧的成因归纳为/社会历史根源0、/阶级出身根源0和/个人主观原因0。

前两者与其他论述区别不大,在/个人主观原因0中,他指出:/格里高力在独特环境中形成的哥萨克勇敢、剽悍的性格,刚愎自信,独立不羁的野马般的个性,暴躁易怒,狂风般的脾气,动辄感情用事,任性胡为,反复无常,不断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发生尖锐的冲突0。

以上三方面原因,导致了格里高力一生的悲剧和最后的毁灭。

[9]1934年,肖洛霍夫在给英文版5静静的顿河6写的序言中指出:/使我感到有些不安的是,小说在英国竟被看成是一部-异域情调.的作品。

如果英国读者通过这种对于欧洲人陌生的哥萨克生活的描写,还能看到另外一点:即由于战争和革命的结果,在生活和人的心理上所发生的那些巨大变化,那么我将会感到幸福的0,并且具体谈到,他写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展现两次战争和革命时期顿河居民中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0, /探索陷入一九一四)一九二一年事变的强大漩涡中的个别人的悲剧命运0[10]。

1935年他进而谈到:/麦列霍夫有着十分特殊的个人命运,我无论如何也不想在他身上体现中层哥萨克0[11]1957年他更具体地说明:/对于作家来说,)))他本身首先需要的是把人的心灵的运动表达出来。

我在格里高力麦列霍夫的身上就想表现出人的这种魅力,,0[12]由此,俄、中两国学者提出了/人的魅力说0和/追求真理说0。

/人的魅力说0以科瓦廖夫等人和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力冈先生为代表。

科瓦廖夫等人指出:/在5静静的顿河6中,格里高力#麦列霍夫的生活道路坎坷不平,最后以悲剧告终。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被沉重的复仇欲念所葬送的牺牲品,抑或是一个脱离人民并背叛了人民的个人主义者?格里高力#麦列霍夫的悲剧,常常被批评界看做是一个脱离人民、背叛了人民的人的悲剧,或者被看做是一种历史的谬误。

果如此,那么这样的人就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藐视。

可是在读者的心目中,格里高力#麦列霍夫仍然是一个性格鲜明和强有力的人物;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作者不仅力图表现出他那由私有制社会的偏见所造成的极为有害的行动,而且极力表现出-人的魅力.。

0[13]力冈先生在其5美好的悲剧形象)))论/顿河0主人公格里高力6一文中也谈到:/这部作品的实质,这部作品的核心是什么呢?作者肖洛霍夫说得很清楚,就是要表现人的魅力。

人的魅力就是人性美和性格美,特别是中心人物格里高力的人性美和性格美。

作家说到做到,他在作品中确实非常成功、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中心人物的人性和性格美。

0[14]我国近些年新出的一些文学史也大多持这一观点。

[15]/追求真理说0是当代俄罗斯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

叶尔绍夫指出:/关于格里高力的-背叛.或是历史迷误的争论无助于对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找出答案。

不能按分析中农情况的那种生硬的社会学公式去分析格里高力的形象,说他是个劳动者,所以同人民、同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作为一个私有者,他对苏维埃政权持怀疑动摇的态度,所以个人利益又占了上风。

我认为不能把麦列霍夫解释成-一个不理解革命也不接受革命的叛匪.。

的确,动摇不定是麦列霍夫固有的特征,但他与很多人不同,他感到在革命的本质中有着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

格里高力#麦列霍夫不仅是为土地和自由而进行斗争的。

他还想知道:十月革命除了在经济和权利方面,在精神道德方面究竟会给哥萨克带来什么新东西0,/对于格94里高力来说,探索真理是最主要的事0,/格里高力#麦列霍夫是一个秉性骄傲和酷爱自由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哲理的探索者。

对于麦列霍夫来说,革命的伟大和必然性应该通过生活的整个进程显示出来并予以证明。

0[16]阿格诺索夫等学者更具体地谈到:/与-背叛论.差别不大的,是把格里高力悲剧解释成迷途。

这种解释有正确的一面,即格里高力身上体现着很多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特征,俄国农民的特征。

但再往下就是利用引语随意发挥了。

列宁在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曾说过,农民一半是私有者,一半是劳动者,他的特点就是动摇。

格里高力也动摇过,但最后迷失了方向。

因此他既应该受到谴责(他没能选择正确的道路),又值得同情(一个有杰出才能的人死了)。

任何一个熟读小说的人会轻而易举地发现,格里高力的迷惘并非因为他是私有者,而是因为在交战的任何一方他都找不到道义上的绝对真理。

可是他对这一真理的寻求,是抱着俄罗斯人特有的那种务求完美的态度0,/格里高力身上异常鲜明地体现着个性的基础,体现着俄罗斯人的道义上的完美主义,追根究底却不肯半途而废,不会向打破生活自然进程的任何行为妥协0,/格里高力追求真正的生活理想的道路,是一条充满了收获、错误、损失的悲剧性道路,这也正是俄罗斯人民所走过的道路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