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文哎呀呀,老师常跟我们说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嘿嘿。
我觉得独立呀,就是要自己能做好很多事情。
比如自己穿衣服呀,自己整理书包呀,嘿呀,可不能什么都依赖爸爸妈妈。
我要像个小大人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哈哈。
自由之思想呢,就是要大胆地去想,不要被别人的想法束缚住。
哎呀,我可以想象自己飞到天上去和星星玩耍,也可以想象自己进入童话里的
世界。
我可以有很多很多奇妙的想法,嘿嘿。
在学校里,我也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算和别人不一样也没关系呀。
嘿呀,因为那是我自己的想法嘛。
我要努力让自己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我就能成为一个特别棒的人啦,哈哈!哎呀,我一定会做到的!。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作者:孙健彬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80—02在五年制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创作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一个学了五年画画的学生他的学习成果如何,毕业创作很能说明问题。
由于课程设置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的创作课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真对待,历次学生的毕业创作十分雷同几乎是老师的翻版,多数同学无法创作,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确实是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人风格和自己的绘画语言,其实创作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毕业前的那几个月才加以考虑。
在漫长的基本功训练中就要注意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绘画语言中一些带有个人符合的特点,并加以提升和保护,一些学生总担心自己画的不想某个画家或老师,这种担心是被一种绘画模式所误导,画画其实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只有好与不好。
低年级时先解决敢画、想画、多画的问题。
为什么民间艺术和儿童画的作品是我们很多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人都感到新鲜,惊奇的呢,为什么我们在孩提时代就已显露出来的原创力和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表现方法,随着我们长大而减弱甚至消亡了呢,我们不恰当的教育在这个减弱与消亡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我们教出来的学生的作品像是一个流水线下产生的产品,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生气,老师和学生只注意画得像不像,而不管画得好不好。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这句话常常出现在大家口中,但一到实际教学中,这些高明的见解便被那一套早已成定式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因为这样省心省事。
于是,多年的教育后,我们便一点点地丧失了我们自己天真又独特的“眼睛”和我们用他感受的能力。
我们的老师成了天才和艺术的扼杀者。
那么,作为老师,创作课如何上,学生如何学?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探讨的课题。
我们古代的一位大画家王冕少年时贫困、以放牛为生,有一天他在牛背上看见雨后美丽的彩虹,大为感动从此画起画来。
独立作文之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作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篇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昨天,也就是4月7日,文化学者王康在大讲堂讲座时提到:中国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从秦始皇到毛泽东的传统,一个是从孔子到陈寅恪的传统。
他并且认为,从孔子到陈寅恪的传统相信文化的力量,相信文化的救赎,相信文化的教化作用,相信文化能够改变人的心性。
这是王康先生从文化作用于人心的角度对陈寅恪们的认识,大讲堂的向老师认为:从文化学人本身的角度,陈寅恪们还形成了自己强有力的学术传统,那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下面引两段文字,说明陈寅恪对这一传统的坚守。
1、1929年6月2日,为纪念王国维去世两周年,清华国学院师生集资,建成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陈寅恪撰写的碑文里第一次提到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以下是碑文全文: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2006-4-817:44:002、1953年,中央决定任命陈寅恪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派陈的学生汪篯送信给当时在广州中山大学的陈寅恪,陈口述了著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集念。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罗家伦,他是二陈派去的,众所周知。
独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文素材
独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文素材民国大师系列: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海外留学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作文800字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文800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这听起来是多么醇正的词语!然而,要真正做到独立思考,自由意识,可并非易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各种观点、理论、价值观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让人有时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真正的想法。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自诩思想开放、包容多元。
可有多少人真正拥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呢?太多人还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灌输,盲目追随主流价值观。
我们谈"独立思考",却往往止步于口号。
要培养独立精神,必先学会怀疑。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要"听话"、"遵规矩"。
这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也让我们失去了批判的勇气和能力。
我们畏惧于挑战权威,惧怕与众不同,最终迷失了自我。
独立思考,绝非等同于固步自封、孤芳自赏。
恰恰相反,它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开放包容。
独立之人,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在博采群言之后,独挥自己的见解;不是固守一成不变,而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一个思想自由的人,必然是一个勇于探索的人。
他们不甘于止步,不惧于迷惘,勇敢地去追寻未知的领域。
他们渴望突破框框,渴望打破常规,追求更高、更远的人生境界。
曾几何时,独立自由的精神是我国知识分子的骄傲。
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反对旧思想、追求独立精神的伟大运动。
钱玄同等人,用火热的青春书写了"勇气可贵,能使人民自由"的激昂诗句。
如今,我们正处于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亦然而来。
我们更应秉承先驱者的精神,以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勇敢地去追寻真理,去实现自我。
独立之人,方能自由。
自由之人,则必独立。
一个不独立思考的人,只能永远囿于既定的观念,迷失在众声喧嚣之中。
唯有独立的精神,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独立思考,自由意识,是一个漫长的修行之路。
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反思;需要我们拥有宽阔的胸怀,包容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追求高尚的理想。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实意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实意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实意义作者:许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问家,清华“四大哲人”之一陈寅恪(1890.7.3—1969.10.7)先生最早(1929年)提出来的。
他在王国维纪念碑文中所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这句话与其说是对王国维的赞美(更多的是指向学术方面)不如说是他自己处世的思想精髓。
他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并且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陈先生的这句话,在当时社会知识界评价极高。
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这句名言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而且日渐成为现代化以后的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以下二个词:“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
百度讲:精神是人的情感,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记忆交流,喜怒哀乐、社交和自控力。
哲学上,精神的定义,就内涵方面而言:精神是过去事和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
精神独立有以下四点:一是精神依赖于物质,有了物质独立才有精神独立可言;二是有健康的自我,不会因为他人的看法而自扰,有自己坚持的信念,并一直有力量践行,坚持而不固执,能从善如流;三是要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时候,也懂得借助外界的力量;四是内心是快乐的。
思想,一般也称“观念”,其活动的结果,属于认识。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即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思想也是关系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体现。
陈寅恪励志演讲稿: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励志演讲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的励志演讲。
陈寅恪曾经说过:“独立之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对一切之自由之思想和文化的热爱。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独立之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
独立的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权,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现状,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和创造。
独立之精神是一种不惧困难、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他们不因外界的压力和困境而气馁,而是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其次,独立之精神是对一切自由思想和文化的热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独立的人敢于持有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轻易被他人左右。
他们善于思考和质疑,关注世界的多样性和人们的不同观点,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独立之精神使人们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敢追求真理和进步。
然而,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的锤炼和培养。
首先,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因他人的异议而退缩。
无论是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社交圈,我们都应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其次,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开阔自己的知识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拥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最后,我们要勇于追求真理和进步。
面对改变和挑战时,我们不能畏惧,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敢于在困难面前奋勇向前,不断超越自我。
独立之精神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只有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成就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行动,勇敢追求自由之思想,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成为真正的独立自由的个体。
谢谢大家!。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古文学研究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十分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文将对其这一理念进行探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独立之精神”的含义。
陈寅恪认为,独立不仅是政治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独立。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于对独立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家庭的独立,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现代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对政治和思想的独立,强调个人自由的权利和价值。
其次,我们来看看“自由之思想”的含义。
陈寅恪认为,自由思想是现代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他认为,自由思想的核心在于“怀疑精神”,即对一切思想和观念都应该持怀疑的态度,并不断地进行批判和反思。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自由思想,并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实践,来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真理。
最后,我们来看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陈寅恪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现代化。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的阻碍在于对个人独立和自由思想的限制。
而只有通过充分发展个人独立和自由思想,才能够让中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综合来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
这一理念呼吁人们保持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态度,不断地进行怀疑和反思,以此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摄影系博导沙占祥访谈
停 地 在 修 改 ,直 至 改 到最 后 稿 纸 已 经 无 法修 改 时 ( 为 改得 太 乱 了 ) 因 ,就 把 原 来 的稿 纸 扔 掉 ,
重打 锣鼓 另开张 ,重拟 章节 目录 、重 新撰 写。写
出来 后 又不 停 地 修 改 ,就 这 样 写 了 六稿 ,第 六 稿 改 了多 少遍 我 已经 记 不清 了。 我 觉得 做 学 问 就 是得扎扎 实实 ,没有任 何投机 取巧 的地 方。 问: 听说在 今年 的国庆 期 间 。您从 早 八点 到 晚十 点 除了吃饭 都在办 公室 工作? 沙 : 话说 “ 分耕 耘 ,一 分 收获 ” 俗 一 ,不 投
是 由中宣部批准 的。由中国文联与 中国摄影家 协会联合主办的 ,由业内专家进行评审的一个 专业奖项。它分为几部分,包括摄影创作、摄影 理论等 ,我获得的是 “ 理论”奖。和我一同获奖
维普资讯
1J f薹  ̄ on o ua m r
z 咖
.’ = ◆ _匠 两
人精 力和时间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有所得必
有所 失 !人与人相 比 ,谁 也不 比谁聪 明多少 ,天
分虽 然 起 一定 作 用 ,但 我 认 为 勤奋 是 不 能 被 忽 视的。
地 配 合 摄 影 专 业课 的 教 学 ,并 开 设 新 的课 程 , 我 自学 了摄 影 系 的全 部课 程 ,并 认 真 阅读 了 国 内外 大 量 有 关 电影 的 新 旧 书籍 、刊 物 ,反 复观
的 9名教 师走 了 8个 ,我 也 要 求调 走 ,但 当时 学 校 不 放 了 。开 始 学校 准 备 安排 我 到 录 音 系讲
顺序,出版了蓝、绿、红三本教材,获国家级奖 的就是其中两本。我是学机械的,不是学光学
精神独立名言
精神独立名言
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一个真正精神独立的人不会去寻找依附,而是会吸引更多人来依附他自己,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归宿。
3、只有当精神能够完全自由,亦即它从欲望中完全独立出来时,它才成其为精神。
4、要精神独立,爱情才能走得久远,要人格独立,女人才能活出风采。
所以,如果你想活得精彩,就不要老想着依靠别人,唯有自立,才能掌舵命运的航程,主宰自己的人生。
5、坦白是精神独立不倚的特征,而专门找好机会则是一种冒险的举动。
6、当我们的精神独立自由起来了,所谓的孤独就是一个吹胀了的气球,一戳就破。
7、一个人的自我扎根在别人身上,它需要别人的灌溉。
那就是为什么即使在精神上,我们也无法离开别人而独自生活。
8、一个没有独立精神的人是行尸走肉。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或许你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肯定非常朦胧。
当你走向社会以后,年岁渐长,或许你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如意,生活有时候,让你慢慢麻醉。
有时候你忙忙碌碌,在你的周边,可能指指点点的人也越多。
你呢,慢慢的就忘记了,自己最需要做什么?自己在思考什么?你的方向,开始慢慢的就跟随大流,人家说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不那样子做,反而成为了一个另类。
当然,陈寅恪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鸡汤,他更多的是指向学术方面的。
但是,站在一个后人的角度上,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这句话,只是,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时间不同,你对它的理解又不同。
教育需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教育不能够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精神的话,这个教育就是不成功的。
中国学校邀请人做报告的话都是社会的名流,但美国学校邀请做报告的什么职业的都有,三教九流的都是在学校做报告的对象这可以看出我们缺乏的就是自由的思想,思想局限住了,我们长大了的梦想千篇一律的不是当科学家就是宇航员,又有谁想过长大当清洁工的呢!告诉你外国人就有,你问小孩子一大推职业。
教育是培养独立人格,给其自由思想的土壤。
以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为话题的作文
以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为话题的作文英文回答:In today's rapidly evolving world, it is imperative for individuals to cultivate independence of mind and liberate their thoughts. Independent人格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 empower us to question societal norms, embrace diversity, and forge our own unique paths in life.Independence of mind requires the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form our own opinions, unburdened by external influences or preconceived notions. It involves questioning established beliefs, seeking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continuously challenging our own assumptions. By developing an independent mind, we become less susceptible to manipulation and propaganda, and we gain the confidence to stand up for what we believe in.Intellectual freedom, on the other hand, allows us to explor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without fear ofcensorship or reprisal. It is the bedrock of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In societies that value intellectual freedom, individuals are encouraged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opinions, even if they are unpopular or controversial. This open exchange of ideas fosters avibrant and dynamic intellectual environment where new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can flourish.Individuals with independent人格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 are invaluable assets to society. They a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social chang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They possess the courage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the wisdom to seek out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the resilience to overcome adversity.Cultivating independence of mind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 requires effort and dedication. It involveslifelong learning, open-mindedness, and a willingness to embrace new experiences. However, the rewards are immense. By fostering these qualities, we empower ourselves to live authentic lives, contribute meaningfully to society, andleave a lasting legacy.中文回答: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是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主题导语】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闻名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选文一】没有学位的大师史学大师陈寅恪,毕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
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终其一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
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
”抗日战争后期,陈封雄曾经问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陈寅恪还说,他自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
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
类似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解读]陈寅恪是真正求知的人,他不为名誉,不为学位,只为求得真知。
反观现在的一些人,证书、名誉一大堆,却是腹内空空。
真正应了古人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选文二】君子的争与不争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
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相反,他们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
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好事者传得沸沸扬扬。
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转】如何理解“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转】如何理解“独⽴之⼈格,⾃由之思想”作为⽣命的独⽴个体,⼈应有其完全独⽴的精神价值,独⽴的思维,独⽴的⾏为准则,并具有选择独⽴⽣活⽅式的权利。
⾃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时⽆刻不受到来⾃各⽅⾯的束缚,这些束缚来⾃于环境⽂化、家庭、社会准则等。
具有独⽴⼈格精神的⼈就必须⽆时⽆刻不和这些束缚展开⽃争,不断的完善⾃我,追求独⽴的精神价值,活着的过程就是寻找⾃⼰独⽴⽣活⽅式的过程。
具有独⽴⼈格的⼈不会为⾃⼰的利益去做驾驭他⼈的事,不以⾃⼰的的意志去束缚任何⼈,虽然以⾃我为中⼼,但却能尊重他⼈的思想和意志。
“智之所贵,存我为贵;⼒之所贱,侵物为贱。
《列⼦·杨朱》中的这句话正是古⼈对独⽴⼈格精神最⽣动的描述。
以⾃⼰的存在为存在,同时⼜能尊重他⼈的存在。
在与他⼈的交往中保持⾃⾝的独⽴性,并以个体的独⽴价值参与社会活动。
具有独⽴⼈格精神的⼈有宽⼴的胸怀,能海纳百川,不因⽣活中的细⼩锁事⽽与他⼈⽄⽄计较,不过多的计较个⼈得失,能宽容哪些反对⾃⼰,歧视⾃⼰的⼈。
不与⼈记仇蓄恨,能把敌⼈当作朋友来看待。
能以平和的⼼态看待事物的发展,以“凡是现实的事物都有其必然性的因素”来看待问题,不拘泥⽣活的⼩结,⽆视周围他⼈所为,⽆视功、名、利、财、⾊、权等的诱惑,⾝处尘浊之中⽽能保持⾼洁的灵魂。
同时也不必过于压抑⾃⼰的情欲,做到⼼随所欲,按⾃⼰的想法去⾏事。
随时保持淡泊、宁静的⼼态,冷静的看待⼀切问题,不被⼀切的社会集体过激⾏为传染。
注:上⾯肯定不是我写的,只是看看⾃⼰的⽋缺(主要在最后⼀段)。
就算不为了独⽴⼈格,为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为了宁静的⼼态,我也还有很多努⼒⼯作要继续,长路漫漫。
虽然以此督促提⾼⾃⼰,虽然有些想法不谋⽽合,但并不以此作为神圣的准则;有些不适合⾃⼰,不太现实的东西,就不强加在⾃⼰⾝上来了,我也⽊有兴趣搞得好像要成仙要出家⼀样,我也不过俗⼈⼀个罢了,永远要记得适度。
独⽴之⼈格,⾃由之思想。
能够⼀个⼈旅⾏(最近刚在书⾥看到的),此其⼀;能够有⼀套⾃⼰的价值体系,有正确的价值观,既不不依赖于⼈,也不受⼈影响,此其⼆;其三其四其.......有待发现。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创作课教学纪实
诱 发 出 自 己原 先构 想 的效 果 以期 接 近 作 品原 先 的立 意 ,有 时可 以 毫无 构 图 的 随 意把 色 碟 的 剩余 重 彩 抹 到 事先 做 好 的 基 底 的 画
板上去 , 后或花或人 , 山或水 , 然 或 尽情 想 象 。 机 而 变 , 求 自 随 以
些 学 生 总担 心 自 己画 的不 想 某 个画 家 或 老 师 ,这 种 担 心 是被 一
孙 健 彬
2 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 4
( 南京 幼 儿 高 等 师范 学 校 艺 术 系 江 苏 南 京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6 2 1 7 (0 91 — 0 0 0 1 7 — 5 8 2 0 )2 0 8 — 2
以重 彩 画为 例 , 者 的学 生 大 都 有 过 素 描 、 彩 造 型训 练 , 稿 笔 色 起 于勾 线 、 色 、 染 提粉 等 等 , 笔 画 一般 是 阶梯 式 的 . 序 渐进 一层 工 循 一 层 地 深 入 ,脑 子 里 有 一个 定 成 后 的 准确 图式 .而 重 彩 画则 不 同 , 彩 画 在 制 作 上 随 意 性 很 强 , 与 色 之重 叠 . 稀 薄 的 细 颗 重 色 或
儿 童 圃的 作 品 是 我 们 很 多 受 过 正 规 美 术 教 育 的 人 都 感 到 新 鲜 ,
作 , 以 一 画重 彩 画 , 所 大家 就 拼命 多用 色 . 像 越 多 越好 看 , 厚 好 越
重 。 实 . 于锡 管 颜 料 渗水 淡 薄 . 浅 一 薄 就 软而 无 力 。 重 彩 其 由 一 但
第 6卷第 1.2 期 V 1 6 No1 o. 2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自五四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精神的理想。
从小学起,教科书里就告诉我们,要敢于怀疑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
可是想一想,我们活到今天,有多少自己的思想呢?这些思想又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转变呢?我们在小学和中学接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很少有自由思想的空间。
到了大学以后,一下子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没有取舍的标准。
怀抱很远大却显苍白的理想,却不知如何开始行动;未来似乎充满希望,又似乎离现实非常遥远。
许多人渐渐选择了一条道路,却仍然觉得远离自己的本心;另一部人选择了随大流,周围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却想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我们也许会从师长和同学那里,从网络上得到一些关于专业、社会、政治、人生的意见,通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分析抉择,得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乃至于能与同学辩论。
但这些观点不系统、很可能只是一家之言。
而最关键的是,这些观点只关注于外在世界的一些局部,对于人生的重大问题没有回答——乃至于很少有人觉得自己能想清楚这些重大的问题。
对于一些现实的学业、求职、爱情等问题,这些观点也经常显得很空洞、不切实际。
工作了之后又怎样呢?现代社会节奏非常快,一些行业的工作量很大,还要应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升职、评奖金、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更有家庭需要照顾。
一位师兄告诉我,他有一段时间下班回来之后,非常疲惫,困得根本没有精神读书。
他说许多人工作后非常怀念上大学的时光,觉得那是自己一生中思想和人格达到的顶峰。
如果工作相对轻闲——这是少数,随着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对许多问题能有一个更务实和透彻的认识。
但是这一生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理想、改善社会?另有一些人选择追求理想,不随大流,不走寻常的道路。
他们是可敬可佩的,但相当多的人走得很坎坷。
不走寻常路,自然要承担很大的压力,而信仰的力量是否强大到让我们克服困难昂扬向前?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的智慧是否足够明晰,使得当我们认为自己卸下社会的枷锁时,我们抛弃的不是粮食和水?随大流是安全的,因为能常与人沟通,如果离群索居,我们怎么保证自己不会堕入到自己的情绪和成见的小世界里?“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对我们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实现呢?思想之于人生,犹如一张地图,上面不仅标明了各处的景致、风光,也标明了我们的目标和现在的位置。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缅怀·MianHuaiCHENYINKE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将传统的治学格局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开拓出了崭新的学术路径,这其中陈寅恪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之于我们民族和当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其自由无羁的思想和独立不倚的人格。
陈寅恪先生的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
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她在创造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同时,亦积淀了过于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疴,而专制思想便是其最为显著的表征。
封建社会的专制政体及其文化传统留给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扼杀人的个性思想和独立不羁的人格,通过政治强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的奴性意识,使人丧失自我。
而人一旦丧失自我,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剩下的就只有奴性意识了。
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封建专制体制最终在历史的渐变与演化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规范、思想体系和文化特征,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便成为规范和制约社会及个体思想与行为的准则,进而深刻而久远地吞噬着国人的灵魂,使国民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
对于此,陈寅恪有着最为清醒、最为彻底、最为深刻的认识。
此时,在王国维的纪念碑铭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览无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也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校训。同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则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一个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强调,一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弥补。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对心态开放、打破围墙、追求人生开放的重要目的之一。
因此,培养一代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公民,提高我们的文明程度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这一精神应该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而作为社会科学的广义的教育,实际上需要有一种真正的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来确立的教育目标,我把他叫做人格教育或人格塑造。
我们的教育现在缺乏一种人格的塑造,或者由于教育者的局限性,不知道要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怎样的人格。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成为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陈寅恪先生在二十年代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来,终身未曾违背这一宗旨,最明显的就是五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亦即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
梁漱冥老先生,面对当时无人敢说一个“不”字的毛泽东,以文人的傲骨,“为圣人师”的使命感,说了一句“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有许多知识分子,却自觉自愿地、争先恐后地献媚、出卖自己、出卖朋友,所说的话之肉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佞臣所能想象的。
有人析说,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太缺乏对历史的洞察力,缺乏对现实的判断能力,太喜欢权力、太希望借着权力干一番惊世伟业,因此,他们没有任何原则,即使偶尔有点原则,也可以非常轻易地放弃。我们也许可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大概从来就很少有人存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原则,翻遍中国学人的皇皇巨著,又几人争过自由,求过独立?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悲哀。他们愿意卷入权力圈,那么,被权力碾得粉碎也就是该得的报应。
于是,长期以来,我们就培养这样或那样的缺少独立人格的所谓的“人才”。
在过去,是政治,是强权使他低头,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则是物质的诱惑,金钱的魅力使他同样失去了独立的人格。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通国好像都沉浸在这种“经济压到一切”氛围中,于是我们好像总是怕发展不了经济,深怕中了斯大林的话,叫做“落后就会挨打”。即使现在,中国的经济有了些发展,中国人计算的又是GDP的总值如何?增长率如何?什么时候总量可以赶上,什么时候人均可以赶上先进国家?再过一个世纪能否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然而不知道到那个时候,即使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达到了,要取得世界各国的尊敬,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力量、文明的程度。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被迫互相告密,互相揭发,不断地否定自己,以求取一点人身安全的残存空间。在强权面前,强度的体力折磨与改造面前,所有的自尊和信念一点一点地瓦解掉,于是再无独立人格,再难撑起中国的脊梁。
但也有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是真正的“脊梁”。
马寅初先生在《新人口论》中坚持科学与真理,他甚至婉言拒绝了周恩来总理要求“妥协”的好意劝解,以年近八旬之躯对抗全国“批判马寅初反动思想”的急风骤雨,从北大校长沦为戴罪之身,却依然铁骨铮铮,毫无半点馁意,真正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所谓“独立”,“自由”,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也不是绝对的。独立与自由只能在一定的前提下,一定的阶级立场上的独立,自由。比如,你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去实现你的独立,自由,但是并不能触犯其法律。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认为,为了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免于“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必须使大学成为“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成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因此,在学术上,不论古今中外,凡是有名的学派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都应该收集和研究。这样,“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他主张学术自由,“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去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由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使“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学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能在大学中同时并存。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我们知道,我们有一时期的思想专制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严峻和残酷,正如贡斯当所说,你甚至连保持沉默的权利都丧失了,它“强迫人们说话,它监视人们思想中最隐密的部分,它强迫人们违背自己的良知而说谎,它剥夺了人们拥有一个最后的避难所的权利”。
--------------------------------------------------------------------------------
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软硬胁迫,例如在建国前的陈寅恪,朱自清,老舍等一批知识分子,乃是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反的,顺从于当时之时势,并与之同流合污者,即使在文学上有不凡造诣但也逃脱不了后人的口诛笔伐。
而今天我想说的,就是我们的教育要有人造塑造这一重要内容,教师的人格应该配得起这种人格,首先教师应该有“新的知识分子”人格,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次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种具有“新的知识分子”人格的人。
从社会和国家需要的角度来培养的人,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但这种人格的塑造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主要要体现在他在求真道路上的纯粹性上,这可能是做学问的人最需要的,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最难具备的。我觉得,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不会对环境漠然置之,但多会和环境保持必要的距离。那些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他们的学问、人品,一般来说是靠不住的。这样的人必然会从环境中得到足够的名利,但他们留给世人的又必然多是垃圾。他们之所以成为学术垃圾的制造者,并不是他们的脑袋灌了水,而是他们的人格让驴踢了。不过,这世界也越来越奇怪,先辈们教诲的“要做学问先做人”,似乎在当代失效了,我以为并没有失效。现实中的不良文人,就不是为学问而在的,他们不做人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凡大师,在成为大师的过程中,有谁不是人格上的健将,有谁没有独立的精神、人格?倒是有些大师因放松了“做人”的标准,从而失去了众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