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faa02aeb0717fd5360cdc66.png)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
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句话也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心目中的大学精神。
这句话一听起来还是十分之有吸引力的,作为知识分子,这句话所达到的境界是他们所欲最求的最终目标之一,而王国维,陈寅恪等优秀知识分子作为榜样也值得后世之人的效仿。
每个时代的成功者,都是能够超越“围墙”自主命运的人。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也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校训。
同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则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一个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强调,一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弥补。
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对心态开放、打破围墙、追求人生开放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软硬胁迫,例如在建国前的陈寅恪,朱自清,老舍等一批知识分子,乃是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反的,顺从于当时之时势,并与之同流合污者,即使在文学上有不凡造诣但也逃脱不了后人的口诛笔伐。
所谓“独立”,“自由”,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也不是绝对的。
独立与自由只能在一定的前提下,一定的阶级立场上的独立,自由。
比如,你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去实现你的独立,自由,但是并不能触犯其法律。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认为,为了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免于“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必须使大学成为“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成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3e40c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f.png)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思想家。
在中国近代史、文化变革和历史命运的研究中,陈先生埋下了深刻的思想种子。
他的一生都在为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的传播和坚持而努力。
本文将就陈先生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进行探析。
陈先生的独立之精神体现在他在学术领域的追求和高度自信。
陈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他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捧读经史子集,钻研古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陈先生认为,要理解一个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原则。
陈先生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解读和真实叙述也是其独立之精神的重要体现。
陈先生在研究历史时,始终坚持历史事实的客观、真实和准确。
他不受政治力量和思潮的影响,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方法进行历史研究,抵制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倾向性的宣传。
陈先生认为,历史应当是客观的、科学的,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为了揭示真相,而不是用来服务于某种利益或意识形态。
陈先生的自由之思想则体现在他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和尊重。
陈先生对知识的追求是毫无保留的,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具备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陈先生不仅关注中国古代文化,还涉及到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他认为,尊重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存在,才能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和谐的发展。
陈先生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也体现在他对学术自由的坚守和捍卫中。
陈先生一直支持学者们进行自由的学术探索和研究,反对对学术研究的限制和干预。
他认为,学术自由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有利于激发学者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陈先生始终呼吁保护和维护学术自由,坚决反对对学术研究的干预和控制。
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宝贵财富,它激励着我们坚持追求真理、弘扬自由精神。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6bea396e33687e21af45a9ca.png)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7d374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b.png)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近代史研究的泰斗”。
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他一生思考的重要主题。
一、“独立之精神”是陈寅恪思想的核心。
陈寅恪在《二十世纪中国之分裂大趋势》一文中提到,“自由独立的存在,不自觉得‘独立’或‘自由’的检讨,它是几千万百姓心底的秘密与生活。
”可见,独立对陈寅恪来说是人类内在本性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在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追求。
他认为,独立的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陈寅恪一直倡导并强调独立精神在人的成长和进步中的重要性,认为独立的个体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思想的另一大特色。
在他的著作中,对自由的思考始终贯穿始终。
在《陈寅恪全集》中,他曾说:“我深信不疑的是,人类的根本问题莫过于追求自由。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精神的天赋权利,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追求。
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他都强调自由的重要性。
在《论十次文学》中,陈寅恪还提倡文学自由,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文学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释放。
他不断呼吁人们要珍视自由和追求自由,这也是他一生所秉持的理念和信念。
四、陈寅恪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刻阐释,为当今社会和个人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下社会,面对着各种复杂的思想和价值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要珍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意识,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自主地思考、选择和行动。
他的思想也提醒人们重视社会和政治的自由,努力为实现自由的社会环境而奋斗。
只有在具备了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一生追求的理念和信念,也是他学术研究和思想创新的重要特色。
关于陈寅恪的精神及治学思想
![关于陈寅恪的精神及治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7f368017cd184254b3535f6.png)
反刍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半个多世纪前为陈垣《燉煌劫余录》作的序:“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
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
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
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的批语中谈到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窃疑中国自今日后,即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亦等于玄奘的唯识论,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输入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的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2000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诏示者也。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王靜安先生既歿,羅雪堂先生刊其遺書四集。
後五年,先生之門人趙斐雲教授,複采輯編校其前後已刊未刊之作,共為若干卷,刊行於世。
先生之弟哲安教授,命寅恪為之序。
寅恪雖不足以知先生之學,亦嘗讀先生之書,故受命不辭。
謹以所見質正於天下後世之同讀先生之書者。
自昔大師鉅子,其關係於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承繼先哲將墜之業,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之未逮。
故其著作可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也。
先生之學博矣,精矣,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然詳繹遺書,其學術內容及治學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括之者。
一曰取地下之寶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评价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adaf723580216fc700afd70.png)
• 陈寅恪先生治史,颇重知人论世,尤注意 历史人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陈寅恪认 为,当评论古人学说时,首先要了解此学 说产生的环境背景,“盖古人著书立说, 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 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 同时,要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理解其立说之 苦心孤诣,研究古人思想,应具“了解之同 情”,才能评价其学说之得失是非;准确地评 价历史人物,还必须重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陈寅恪反对按照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处的 社会环境,所懂的知识和思想去推测解释古人 的意志,去苛求古人,这样只会离历史的真相 越来越远。他自己以“贤愚”作为评价历史人 物的一个标准。他不囿旧见、实事求是地评价 历史人物,从而对历史人物作“神游冥想”式 的“真了解”。
• 1.融贯中西 • 2.重视考据比较之法 • 3.倡导诗文证史
1.融贯中西
•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陈寅格先生的学术研究 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 由于 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上家学渊 源的影响, 他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 中国传 统史学的优点在他的史学研究中得到了淋 漓尽致的发挥。
• 另一方面, 留学欧美、游历日本的丰富经历, 又使他得以汲取西方近代史学的养分, 一些 卓有成效的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为他的学 术研究增添了新的特色。他曾经称自己 “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思想囿于咸丰、同 治之世, 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 价, 这句自谦之语恰恰形象地说明了他融贯中 西的治学特点。他不拘泥于曾国藩式对封 建文化的因循守旧, 又不等同于张之洞式简 单的西学中用, 而是强调在坚持传统文化中 有益成份的同时, 吸取西学的优点, 以达到 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
• 2. 重视考据比较之法。
• 浸濡着国学传统的陈寅恪先生, 深得乾嘉考 据学派的精髓, 对音韵、训话、校勘、辨伪 等方法运用自如, 但他并不囿于旧学的束缚, 既重视穷究义理的宋学, 又吸收了西方历史 语言考据学派的代表“ 兰克学派” 的成果, 因而, 其考据比较之学比乾嘉旧学更进一层。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95be379ec3d5bbfc0a7484.png)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民国时代虽是社会政治上的动荡乱世,却是人文精神上的蓬勃盛世。
大师辈出、精英涌现。
陈寅恪先生就是民国时期涌现出的璀璨巨星。
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源远流长影响着后人,佛房一盏明灯,照亮史学前进的道路。
一、初闻陈先生第一次初闻先生那是在无知的大二第一学期,记得某师老师讲课时说“做学问就要做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读书写文章就要做到直掏心脏,立意拔高。
”上万老师的课总是能把迷失的自我拉回到现实的人生中,去思考,去感悟。
还记得第一次读的是陆键东老师著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刚开始读时心里只是带着老师给的任务去读,当慢慢深入了解到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人生经历,我已由不情愿读转变为心向往之。
对陈先生充满了尊敬崇拜之情。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读完《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而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的是那份沉重,除却陈寅恪晚年不得安宁的生活,还有那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被“玩弄于鼓掌之中” 的凄凉。
字里行间,犹可清晰的的找寻到作者翻着泛黄的档案,动容而又感伤的印下上个世纪的学人风骨。
整本书刻画出了一个学者文人身不由己的画面。
我想,作者是极敬重陈寅恪的,那就难怪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丝丝的偏爱,一丝丝的怀念。
此书,与其说是在向我们展示陈寅恪的晚年光景,莫不如说是以陈为核心的一众知识分子在大环境中的沉浮录,一个群体有着难以自持以及身不由己的悲凉。
梁晓声先生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在谈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状时,曾这样写道,“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旦做了官,哪怕仅仅是名义上的官,他往往希望世人首先视他为官员。
如果竟不被那么看待,他心里就不免有几分不痛快起来。
如果他是他所从事的知识领域内的官,他将很在乎他在世人眼里,是否区别于他的同行,是否被认为比他的同行高一等。
”[ 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这在中国绝对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起源,只不过是当今社会的现状加剧了此类现象。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af9e3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8.png)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在中国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坚持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他敢于直面现实,坚持真理的重要原因。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是指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行动的精神。
他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随大流,不墨守成规。
他认为“独立思考才能得到‘自由独立的思想’”,只有靠独立思考,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他引用曾国藩的话,说“我尽力写到自己的思潮和自己的意思”,要求自己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受任何集体思想的束缚。
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是指对任何事物进行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能力。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一种基本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和自由的行动。
他强调自由的思想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
他说“思想是个人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干涉他的思想”,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的思想,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和约束。
他强调了自由的表达,他说:“一个人在言论上的自由,是在别的权利中表现得最生动和最本质。
”他认为,自由的表达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思想,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
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使人们能够摆脱被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真假。
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表达,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基本权利,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
陈寅恪坚持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因为他认为这两种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力量。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人类才能摆脱黑暗和落后,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文明。
因此,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精神,并且付诸行动。
只有做到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才能达到正确思考、科学决策的目的,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390370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c.png)
陈寅恪:独⽴之精神,⾃由之思想最开始知道陈寅恪,是很⼩的时候读⼀篇⽂章,说他很多作品在战乱中遗失,留下来的根本不能与他本⾝学术⽔平共论。
但这些作品的遗失,未必没有他⾃⼰性格的原因。
⽽后作者⼜分析了若⼲云云。
因此对他略有些了印象,但也提不上太深。
后来读⾼中,慢慢开始涉猎历史学术作品,兴趣是在宗教和中古史。
所以陈寅恪这个名字,渐渐地看得多了。
⼜去找他的传记,作品来读。
说来惭愧,他的很多作品我⾄今未曾读完过。
当初在图书馆看到厚厚三本柳如是别传,借回来第⼀本,终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读完。
所以要说多么了解陈寅恪的学术思想,那是妄⾔。
但我想并不妨碍我对他的喜爱,为他的时运不济,命途多⾇。
为他的⽂章憎命达,为他昔年曾经经历的种种。
最重要的,为他所谓的,独⽴之精神,⾃由之思想。
⽽《寂寞陈寅恪》这本书,读完是可以让⼈感觉惊艳的。
⽂字其实并不特别,只因了陈寅恪这个⼈,这本书便特别起来了。
曾经看《狂⼈刘⽂典》,说刘⽂典⼀⽣狂傲,⼏乎不把别⼈放在眼⾥,唯独对陈寅恪,也是恭敬推崇。
可见陈寅恪⼈格魅⼒之⼤。
对于世⼈来说,识得陈寅恪,⼤多因为他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惟此独⽴之精神,⾃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永光”。
当时中华⽂明正处在⼀个变⾰的阶段,究竟是维持古旧⽂化好,亦或是引进西⽅⽂明更好,当时学者们争论不休。
或者对于我们这些后⼈,可以理直⽓壮地选取⼀个中庸态度,以为两者的结合更加完美——亦不排除仍有坚定地单边分⼦存在——但那也只是站在后来者的⾓度来评价这份结合罢了。
对于那个时候的⼈们,⾯对全新的舶来⽂化,已经落后的传统⽂化,到底应该何以取舍?全盘接受?全盘否定?当⼀个群体陷⼊未知的恐慌与迷茫时,这种偏激的全盘论避⽆可避。
然⽽陈寅恪毕竟和旁⼈是不同的——他提出了要将中西⽂化思想结合起来的观点,这是⼗分可贵的。
⼀⽅⾯摒弃了落后于时代的传统,⼜不失其精髓;另⼀⽅⾯接受了⾛在时代前沿的西⽅思想,却⼜不取其糟粕。
从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看陈寅恪
![从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看陈寅恪](https://img.taocdn.com/s3/m/4540971e59eef8c75fbfb323.png)
从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看陈寅恪陈寅恪先生真正震撼我们的,也正是那八个字: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几乎所有人都很看重这八个字。
什么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所谓“独立”,就是不依附。
所谓“自由”,就是想或不想,怎样想,想什么,都是我的自由。
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是高于一切的。
既高于政治,也高于学术。
陈寅恪让人敬重之处也正在这里。
陈寅恪的人格精神是超学科、超学术、超时代的。
正所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尽管陈寅恪和王国维的追求,距离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独立自由还相去甚远,但能有此一说,便已属不易。
1953年,有关方面派人去广州,请陈寅恪赴京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
陈寅恪并未拒绝,但提出了两个条件,声称如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即不去北京: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这里的“毛公、刘公”,指毛泽东和刘少奇。
有理由相信,在很长一个时期中,象陈寅恪提出这样条件者,在中国恐无第二人。
陈寅恪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处理这样重大的问题,他自己是怎样考虑的?且看陈寅恪自己的解释: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
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
怎样调查也只是这样。
……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说。
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显而易见,陈寅恪是在担心出现不尊重学术自由、以政治凌驾于学术之上的领导方式和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学术研究的现象。
他认为如果在治学中以此为指导,则学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的干涉。
所以他必须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全力抗争,为此甚至可以付出生命。
在王国维死后二十五年,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
十年浩劫中,对于所谓“革命群众”的人身攻击,陈寅恪愤怒地给当局写信,要求调查事实,维护其个人尊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https://img.taocdn.com/s3/m/4367ad15a216147917112865.png)
自 由 之 思 想
独 立 之 精 神
陈寅恪(1890-1969)
• 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 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 人。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 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一生通 晓15种文字,尤精于梵文和巴利文,被称 为教授中的教授,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 蒋介石称之为国宝。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 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 而已!”
陈寅恪的“四不讲”
•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 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 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 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 讲过的。”
注重考证, 创立了中国近代的文本阐释系统
•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 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 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 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 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 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 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 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 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 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 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 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资料卡片 “海宁王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 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 亡。……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 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 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 火,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撰写的王国维碑文 (1929年)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28cba67767f5acfa1c7cdc1.png)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文/刘斌)⑴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⑵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
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
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12273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f.png)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以其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陈寅恪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进行探析。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体现在他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观点的坚持上。
陈寅恪在历史研究中,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观点,而是以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对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评价。
他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时,对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文化与制度”的观点,认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这种独立的观点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历史观念,也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体现在他对知识自由和学术独立的追求上。
陈寅恪曾在《对青年学生的告别书》中提出:“要保持自己个人的独立意见,要有自由散漫的精神。
”他主张学者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被传统观念和权威压制,要有自由探索的精神。
他还强调学术独立,认为学术研究应该超越政治和时势的干扰,只有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陈寅恪的自由思想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勇敢探索,独立思考。
陈寅恪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还体现在他的学术方法上。
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不拘泥于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大胆创新,提出了“史事求是”、“实证求证”的研究方法,主张根据史料和事实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他的这种学术方法不仅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对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寅恪在历史研究中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影响了世界史学的发展。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41114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a.png)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倡导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
这两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互相依托,相得益彰。
下面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析陈寅恪所倡导的这两个概念。
首先是独立之精神。
对于陈寅恪来说,独立意味着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受外来的约束,自己有自己的主张,有属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在面对种种复杂和残酷的现实条件下,不负以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在人生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在学术界,陈寅恪主张独立思考,不受权威和学派的束缚,不盲从海外学术,坚持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倡导自主与独立。
而在政治方面,陈寅恪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对中国的干涉,主张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的决策权,独立的民族意识与自主意识。
其次,是自由之思想。
自由的思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信仰、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自由把握和主宰。
在陈寅恪看来,中国学术界与政治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传统上的束缚,思维是相对僵化的,需要突破。
自由之思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审视。
自由思想鼓励人们不拘一格,勇于挑战固有的思维模式,排斥教条主义和盲从主义,努力探索事物本质和深层次的含义,从而获得更广阔、更深刻的认识。
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相辅相成,它们的关系体现为“自我决策权的发挥”和“自由发挥主体性和个性”。
在现代社会,个体和群体在出行自由、言论自由、对外自主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也要求我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开拓创新,勇于创新和创造。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以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为基础,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推翻陈旧的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奋斗。
总之,独立之精神是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成功的关键,而自由之思想则是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陈寅恪强调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激发内在的动力和潜能,以求人的本真和价值的体现,这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5d7d9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f.png)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古文学研究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十分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文将对其这一理念进行探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独立之精神”的含义。
陈寅恪认为,独立不仅是政治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独立。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于对独立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家庭的独立,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现代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对政治和思想的独立,强调个人自由的权利和价值。
其次,我们来看看“自由之思想”的含义。
陈寅恪认为,自由思想是现代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他认为,自由思想的核心在于“怀疑精神”,即对一切思想和观念都应该持怀疑的态度,并不断地进行批判和反思。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自由思想,并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实践,来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真理。
最后,我们来看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陈寅恪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现代化。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的阻碍在于对个人独立和自由思想的限制。
而只有通过充分发展个人独立和自由思想,才能够让中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综合来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
这一理念呼吁人们保持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态度,不断地进行怀疑和反思,以此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6945f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7.png)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和文化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思想观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也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期望。
首先,陈寅恪所强调的“独立之精神”,是指对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注重和培养,他认为一个人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盲从,不能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被外国的思想和文化所主宰。
这一思想反映了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自立自强和自我检讨的传统,有助于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避免盲从和受欺骗。
其次,陈寅恪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是指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自由思想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枷锁,让人们能够拥有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渠道。
自由思想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陈寅恪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重重的限制和压抑,不利于人们的自由思考和表达。
他主张推崇自由和开放的思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最后,陈寅恪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念是希望能够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弊端是封建思想的束缚,需要提出一种新的理念来推动社会的前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思想,而不是重复性的思考。
因此,中国必须拥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精神,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念,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观点,成为了现代中国精神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陈寅恪鼓励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追求自由思想,以实现中国的更大发展和进步。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82c7903a33d4b14e84246832.png)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主题导语】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闻名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选文一】没有学位的大师史学大师陈寅恪,毕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
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终其一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
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
”抗日战争后期,陈封雄曾经问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陈寅恪还说,他自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
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
类似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解读]陈寅恪是真正求知的人,他不为名誉,不为学位,只为求得真知。
反观现在的一些人,证书、名誉一大堆,却是腹内空空。
真正应了古人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选文二】君子的争与不争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
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相反,他们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
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好事者传得沸沸扬扬。
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35a17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f.png)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人,他的学术和思想成果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学界,而且对中国的近代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评传》、《新文字学概论》等著作,以及对历史、文化、社会、语言等问题的深刻研究,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思路。
在陈寅恪看来,真正的自由思想需要自主的精神基础,并要进一步转化为独立的思考和创新。
他强调自主性的重要性,认为人的独立性是自由思想的根本。
认识到个体的独立性,才有可能真正自由地思考,体验和享受思想的自由和独立,体验和探寻人的精神世界,实现科学和文化上的自由。
同时,陈寅恪也认为自由的思想需要透过事物的形象看到本质,找到本质规律,追求超越经验的真实,从而推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进程。
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在陈寅恪看来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掌握未来的自由。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陈寅恪认为自由思想的缺失是中国难以走向先进国家的根本原因之一。
自由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相当缺乏,一些先进的文化和知识分子受到打压和限制,导致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停滞和滞胀,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障碍和困境。
因此,陈寅恪认为,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和思想潮流,不仅对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
只有不断加强自由思想的推进和引领,加强自主的精神追求,不断探索和突破人类思想的边界,才能更好地应对几乎所有领域的挑战和压力,进而实现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是一种在中国近代历史和思想进程中独具特色的观点和思想,代表了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一种思想体系,对中国近代文化、政治和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只有遵循陈寅恪的这一思想,不断加强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才能助力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海外发展,也将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文/刘斌)
⑴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⑵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
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
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
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
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他维护民族文化地
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
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
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
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⑻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
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
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
”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⑼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
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
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
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
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7、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
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
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9、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
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
(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
(2分)
(答题思路: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大师的贡献——陈寅恪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陈寅恪作为大师的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