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名言

合集下载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

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句话也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心目中的大学精神。

这句话一听起来还是十分之有吸引力的,作为知识分子,这句话所达到的境界是他们所欲最求的最终目标之一,而王国维,陈寅恪等优秀知识分子作为榜样也值得后世之人的效仿。

每个时代的成功者,都是能够超越“围墙”自主命运的人。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也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校训。

同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则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一个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强调,一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弥补。

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对心态开放、打破围墙、追求人生开放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软硬胁迫,例如在建国前的陈寅恪,朱自清,老舍等一批知识分子,乃是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反的,顺从于当时之时势,并与之同流合污者,即使在文学上有不凡造诣但也逃脱不了后人的口诛笔伐。

所谓“独立”,“自由”,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也不是绝对的。

独立与自由只能在一定的前提下,一定的阶级立场上的独立,自由。

比如,你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去实现你的独立,自由,但是并不能触犯其法律。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认为,为了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免于“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必须使大学成为“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成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陈寅恪语录: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陈寅恪,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化名人。

他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而闻名于世。

他的一系列语录,不仅是他个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思考和传承的呼唤。

在陈寅恪的语录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无比热爱和认同。

他深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根和灵魂,中华民族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发展繁荣。

陈寅恪还说过:“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他深刻理解到,传承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应该肩负起这份使命,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只有通过传承,我们才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陈寅恪还曾说过:“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库,我们应该去深入挖掘。

”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一座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挖掘这座宝库,学习和传承其中的精华。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陈寅恪的语录中还有一句话:“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

”他强调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创新性。

传承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过去的东西,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与时俱进。

只有通过创新,中华文化才能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陈寅恪的语录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思考和传承的呼唤。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应该以陈寅恪为榜样,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宝库,学习和传承其中的精华。

同时,我们也要在传承中创新,使中华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陈寅恪语录:探寻历史的智慧陈寅恪,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言论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思想领域。

他的语录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思考和解读,更是对人类智慧和价值观的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陈寅恪语录为标题,探讨历史的智慧。

陈寅恪曾说过:“历史是一个国家最好的教科书。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历史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人类的成就和错误,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我们的未来。

在陈寅恪的语录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思考和启示。

他曾说:“史学是一门科学,它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揭示真理。

”这句话告诉我们,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事实的搜集和整理,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探求和揭示。

历史学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历史,而不是被个人偏见和情感所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

陈寅恪还强调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他曾说:“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这句话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积累。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进步和退步,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

历史是我们的根基和基石,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在陈寅恪的语录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对历史教育的思考和呼吁。

他曾说:“历史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这句话告诉我们,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民主决策。

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陈寅恪语录中的智慧和启示是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重要资源。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经典语录【篇一:陈寅恪经典语录】共收录25个陈寅恪的句子:本页收录的陈寅恪经典语录/陈寅恪名句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陈寅恪名言名句可以了解陈寅恪的文字风格。

如果您也有私藏的陈寅恪经典语录或喜欢的陈寅恪的句子,欢迎出来与我们共享。

【篇二:陈寅恪经典语录】国学大师陈寅恪——经典语录>,>国学大师陈寅恪——经典语录国学大师陈寅恪——经典语录2016-06-12 06:38,抑更在可论者,中国之文学与其他世界诸国之文学,不同之处甚多,其最特异之点,则为骈词俪语与音韵平仄之配合。

就吾国数千年文学史言之,骈俪之文以六朝及赵宋一代为最佳。

其原因固甚不易推论,然有一点可以确言,即对偶之文,往往隔为两截,中间思想脉络不能贯通。

若为长篇,或非长篇,而一篇之中事理复杂者,其缺点最易显著,骈文之不及散文,最大原因即在于是。

吾国昔日善属文者,常思用古文之法,作骈俪之文。

但此种理想能具体实现者,端系乎其人之思想灵活,不为对偶韵律所束缚。

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故文章亦臻上乘,其骈俪之文遂亦无敌于数千年之间矣。

若就六朝长篇骈俪之文言之,当以瘐子山哀江南赋为第一。

若就赵宋四六之文言之,当以汪彦章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浮溪集一三)为第一。

《论再生缘》寅恪四十年前常读希腊梵文诸史诗原文,颇怪其文体与弹词不异。

然当时尚不免拘于俗见,复未能取再生缘之书,以供参证,故噤不敢发。

荏苒数十年,迟至暮齿,始为之一吐,亦不顾当世及后来通人之讪笑也。

《论再生缘》——陈寅恪名言吾国昔时社会惑于“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谬说,加士大夫之家,亦不多教女子以文字。

今观端生、长生姊女未,俱以才华文学著闻当世,则句山家教之力也。

句山所谓“娴文事,享富贵”者,长生庶几近之。

至若端生,则竟不幸如世论所谓“女子不可以才名,凡有才名者,往往福薄”。

《论再生缘》文人薄命,才女亦然。

《论再生缘》《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经典语录作者:陈寅恪陈寅恪资料:出生日期:1890年7月3日,逝世日期:1969年10月7日。

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1925年,陈寅恪回国。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清华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离开人世。

陈寅恪名言陈寅恪经典语录文人薄命,才女亦然。

《论再生缘》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陈寅恪经典语录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

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柳如是别传》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

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

《柳如是别传》——陈寅恪名言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

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

抛残歌舞种愁根。

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中国近现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说过,“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的珍视和传承的责任感,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将中华文明传承下去。

陈寅恪先生一生都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他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见解,为后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热爱,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陈寅恪先生所强调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和宝贵性,正是对我们的提醒和警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成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宝库。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只有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才能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芒,继续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变革的冲击等因素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因此,我们更需要汲取陈寅恪先生的智慧和勇气,坚定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多种途径,让中华文明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明的伟大。

陈寅恪先生的言论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指引和动力源泉。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积极的行动,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上继续发光发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陈寅恪名言名句

陈寅恪名言名句

陈寅恪名言名句陈寅恪名言名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陈寅恪2、“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以此为本”——陈寅恪3、“唯有求富富不乏,有守节节不竭”——陈寅恪4、“前搏无觉,后搏有果”——陈寅恪5、“有心而行,早有获”——陈寅恪陈寅恪是一位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近代思想家,他以其一贯以古为鉴,一直服从自然的原则而著名于世。

他的文学风格是洒脱的流畅,他的名言为人们传递了智慧,家喻户晓。

他的名句散文源自自然,引人沉思想象,掺杂了深刻的哲理思想,受到了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的青睐。

陈寅恪曾以其箴言教诲人们修身,齐家治国,促进社会文明,秉古礼仪,信礼义仁,使其名句不可复制、不可遗忘。

他曾经说:“学而时习之,不仅眼前有今朝,而且前程可期”,倡导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不受时代和位置的束缚;“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以此为本”,提倡人们多加观察,结合西方思想文化,用智慧识别与解决难题;“唯有求富富不乏,有守节节不竭”,勉励人们做到真正的富裕不可敌人,把节操放在第一位;“前搏无觉,后搏有果”,即刻行动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有心而行,早有获”,表达了让人深动的理想实现的信念。

另外,在学术研究方面,陈寅恪也存在著不可忽视的贡献,他具体概括为“立德,五经训导,以改变时代”,它指出克服权力社会的最重要实践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而进行教育。

他呼吁公民教育改革,改变当时地方政府体系,使其以“立德”为理念,鼓励广大群众从小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会既保持传统,又领先现代。

总之,陈寅恪名言名句对今天的人们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文字,而是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可以能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的一面镜子,让我们不断的勇敢改变,勇敢挑战自我,最终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陈寅恪语录(陈寅恪)

陈寅恪语录(陈寅恪)

陈寅恪语录(陈寅恪)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中国近现代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言论深刻、睿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

在他的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国家、文化、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以下是一些陈寅恪语录,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的智慧:
1.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2.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国家是没有灵魂的国家。

"
3.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也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
4.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文化的繁荣而努力。

"
5. "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应该是一种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
以上这些语录,都体现了陈寅恪对于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热爱。

他的言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启迪,也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陈寅恪的智慧,传承他的精神,共同为建设美好的国家和社会而努力奋斗吧!。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经典语录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陈寅恪的,欢迎大家的阅读。

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

2、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4、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5、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6、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

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7、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8、我认为不能先存对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9、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10、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人物介绍】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

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有《诗存》问世。

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陈寅恪名句摘抄

陈寅恪名句摘抄

陈寅恪名句摘抄
1、“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2、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3、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

4、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5、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

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6、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7、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斫头。

8、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谈梦倍酸辛。

青天碧海能留命,赤县黄车更有人。

世外文章归自媚,灯前啼笑已成尘。

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

”这
句话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更是对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的呼唤。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使命和责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从古代的典籍、诗词、书画,到现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

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当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责任。

我们要珍惜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让中华文明在当今世界继续闪耀光芒。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让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中获
得新的发展和提升。

陈寅恪先生曾说,“学者当学而时习之,不可一日不学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让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中更加充实和丰富。

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
还是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与文化活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等方式来传承中华文明。

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比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乐善好施等。

总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要珍惜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和探索,积极参与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让中华文明在当今世界继续闪耀光芒。

这不仅是对陈寅恪先生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承诺。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学无止境,求知若渴》。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学无止境,求知若渴。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的
重要性和持续追求知识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人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学无止境,意味着永远不要停止学习的步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求知若渴,意味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只有当我们对知识充满渴望和热情时,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真谛,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而这种渴望也是激发我们学习动力的源泉,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知识,
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应该牢记陈寅恪先生的这句话,保持学无止境、求知若渴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在这个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余,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渊博的人。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中国近现代史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文化、语
言等领域的研究,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言论和思想。

在他的语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以下是一些陈寅恪的经典语录:
1. “中国人的思想,历来是以历史为中心的,没有历史的人,就没有思想。

”。

陈寅恪认为,中国人的思想离不开历史,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只有
深入研究历史,才能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希望通过历史的镜头来认识中国文化的本质。

2. “国家的兴亡,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

陈寅恪认为,一个国家的兴亡和文化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国家的
精神支柱,只有保护和传承好文化传统,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他呼吁人们要重视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

3. “我对中国的前途是充满信心的。

”。

尽管陈寅恪生活的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他对中国的前途
充满信心。

他相信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伟大的潜力,只要能够重视文化传统,积极进取,中国一定能够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

陈寅恪的语录中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他的思想
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愿我们能够传承陈寅恪的精神,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经典语录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经典语录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经典语录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陈寅恪一生兢兢业业,推动中国的历史考据学的发展。

读陈寅恪经典语录,领略大师的博学多才。

1、文人薄命,才女亦然。

2、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3、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4、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5、我认为不能先存对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6、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7、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

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8、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

9、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10、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

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

11、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

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

12、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

抛残歌舞种愁根。

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

溶溶院落共黄昏。

13、唐之初期其乐之承隋亦犹礼之因隋,其系统渊源,盖无不同也。

若其后之改创及直接从西域输入者则事在本章主旨范围之外,故置不论。

14、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

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15、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16、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

17、隋唐职官之名号任务,其渊源变革记载本较明显,而与此章有关之隋唐制度之三源复已于前章详悉考论,其涉及职官者尤为易知,故此章仅择其要点言之,其余可从简略。

18、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陈寅恪语录: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系列语录,深刻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关注。

本文将以陈寅恪语录为标题,探讨如何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

陈寅恪曾说过:“文明是一种精神,不是一种物质。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

中华文明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精神传统,它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就是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代,让他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陈寅恪还说:“文明的传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这句话强调了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中华文明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冲击。

只有通过传承,我们才能保持文明的活力和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出更加独特的声音。

陈寅恪还提到:“文明的传承需要有人来承担。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来。

传承中华文明不仅仅是一项学术研究,更是一种行动和实践。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传递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思想,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为了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首先,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和尊重中华文明的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只有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它。

最后,我们还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和交流。

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正如陈寅恪所说:“文明的传承需要时间和耐心。

”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传承中华文明,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应该从教育、研究和交流等多个层面入手,共同努力,让中华文明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独特的光芒。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学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刻
的理解和思考。

他的许多语录都充满着智慧和启示,对我们理解历史、思考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陈寅恪的语录为引,探讨历史的沉思与启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过去的真相,也照出未来的影像。

”陈寅恪的这句话
告诉我们,历史是我们的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真相,也可以从中看到未来的影像。

历史是我们的前车之鉴,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也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道路。

“历史是一种生命,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陈寅恪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历史
不仅是过去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传播。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精神。

“历史是一种智慧,一种启示,一种教益。

”陈寅恪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历史
不仅是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更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启示的指引,一种教益的传承。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也可以更好地汲取智慧启示,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通过陈寅恪的这些语录,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沉思与启示。

历史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过去的真相和未来的影像;历史是一种生命、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它认识文化传统和传承文化精神;历史是一种智慧、一种启示、一种教益,我们可以通过它吸取经验教训和汲取智慧启示。

让我们在历史的沉思中,汲取智慧,指导未来的道路。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陈寅恪语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人类的兴衰和变迁。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仅是一段段古老的故事,更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社会制度的兴衰,各种政治风云的更迭,以及各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与消亡。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如果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同时,历史也是我们的根基和文化传承。

我们所处的社会和国家,都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

了解历史,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根源,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只有深刻地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然而,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理解和传承,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警示和启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人类的荣辱得失,从而认识到人类的弱点和局限。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改进自己,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像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了解历史,传承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历史中找到前进的动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更好地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

陈寅恪名句

陈寅恪名句

陈寅恪名句1.不争的名言事例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

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相反,他们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

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好事者传得沸沸扬扬。

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

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

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梁启超读完文章后,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

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

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

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一些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仍相互提携,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

他们在学术上是“死故”,但在生活中是挚友,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2.有什么诗句或名言可以客观评价汪精卫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名言
导读:名人名言陈寅恪名言
1、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2、今论隋唐音乐之渊源,其雅乐多同于礼仪,故不详及,惟有涉误会及前所未论者乃解释补充之。

至胡乐*著述较详,自来中外学人考隋唐胡乐之源流者,其着撰大抵关于唐代直接输入之胡乐及隋代郑译七调承自北周武帝时龟兹人苏祗婆之类,皆已考证详碻,此本章所不欲重论者。

本章所欲论者,在证述唐代音乐多因于隋,隋之胡乐又多传自北齐,而北齐胡乐之盛实由承袭北魏洛阳之胡化所致。

因推究其渊源,详述其系统,毋使考史者仅见郑译七调之例,遂误以为隋唐胡乐悉因于北周也。

3、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派去的,众所周知。

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
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

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4、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

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5、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6、然则府兵之性质,其初元是特殊阶级。

其鲜卑及六镇之胡汉混合种类及山东汉族武人之从入关者固应视为贵族,即在关陇所增收编募,亦止限于中等以上豪富之家,绝无下级平民参加于其间,与后来设置府兵地域内其兵役之比较普遍化者,迥不相同也。

7、明末人作诗词,往往喜用本人或对方或有关之他人姓氏明著或暗藏于字句之中。

斯殆当时之风气如此,后来不甚多见者也。

今姑不多所征引,即就钱柳本人及同时有关诸人诗中择取数例,亦足以证明此点。

8、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

旧令亡失,无所依
据。

太和中,高祖诏羣寮议定百官,着于令。

9、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10、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

11、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至若追踪前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

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
12、唐律因于隋开皇旧本,隋开皇定律又多因北齐,而北齐更承北魏太和正始之旧,然则其源流演变固了然可考而知也。

13、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

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关谁省暮年哀。

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

留得秋潭仙侣曲,人间遗恨终难裁。

14、此隋定乐兼采梁陈之又一例证也,此部乐器中既有琵琶、箜篌,是亦有胡中乐器,然则亦不得谓之纯粹华夏正声,盖不过胡乐之
混杂输入较先者,往往使人不能觉知其为输入品耳。

15、隋唐职官之名号任务,其渊源变革记载本较明显,而与此章有关之隋唐制度之三源复已于前章详悉考论,其涉及职官者尤为易知,故此章仅择其要点言之,其余可从简略。

16、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17、红碧装盘岁又新,可怜炊灶尽劳薪。

太冲娇女诗书废,孺仲贤妻药裹亲。

食蛤那知天下事,然脂犹想柳前春。

炎方七见梅花笑,惆怅仙源最后身。

18、唐之初期其乐之承隋亦犹礼之因隋,其系统渊源,盖无不同也。

若其后之改创及直接从西域输入者则事在本章主旨范围之外,故置不论。

19、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

20、柳如是,明末清初人,家境贫寒,幼年被卖与官宦人家,后沦落青楼。

其人不仅貌美,还能诗会曲,能书擅画,为人风流放诞,
不被陋俗所羁,敢于追求人生幸福,且明于民族大义,远胜当时许多高官巨儒,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

21、清光绪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检架上旧书,见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读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羡其事,以为魏丘诸子值明清嬗蜕之际,犹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与从容讲文论学于乾撼坤岌之际,不谓为天下之至乐大幸不可也。

当读是集时,朝野尚称苟安,寅恪独怀辛有、索靖之忧。

果未及十稔,神州沸腾,寰宇纷扰。

寅恪亦以求学之故奔走东西洋数万里,终无所成。

凡历数十年,遭逢世界大战者二,内战更不胜计。

其后失明膑足,栖身岭表,已奄奄垂死,将就木矣。

22、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

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23、吾国昔时社会惑于“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谬说,加士大夫之家,亦不多教女子以文字。

今观端生、长生姊女未,俱以才华文学著闻当世,则句山家教之力也。

句山所谓“娴文事,享富贵”者,长生庶几近之。

至若端生,则竟不幸如世论所谓“女子不可以才名,凡有才名者,往往福薄”。

24、寅恪四十年前常读希腊梵文诸史诗原文,颇怪其文体与弹词不异。

然当时尚不免拘于俗见,复未能取再生缘之书,以供参证,故
噤不敢发。

荏苒数十年,迟至暮齿,始为之一吐,亦不顾当世及后来通人之讪笑也。

25、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

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

26、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

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

27、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体皆沿隋故。

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以时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羣材,治百事。

其为法则精而密,其施于事则简而易行,所以然者,由职有常守,而位有常员故也。

方唐之盛时,其制如此。

28、明末清初,魏际瑞、丘维屏等九人讲学于江西宁都翠微峰之易堂,世称“易堂九子”,清人彭玉雯辑其著述为《易堂九子文钞》十九卷,序中所谓取易堂九子集而读之盖此。

29、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

抛残歌舞种愁根。

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

溶溶院落共黄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