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寅恪的精神及治学思想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丨国学大师陈寅恪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丨国学大师陈寅恪

人物素材——陈寅恪[人物品性]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

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

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

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

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

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

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有《诗存》问世。

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出版。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

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后来,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

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文革”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去世,享年79岁。

摘录“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一代大师 陈寅恪

一代大师 陈寅恪

主要成就
■考据学 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中国古代史
1、魏晋南北朝
陈寅恪以研究中古史的著述影响最大。 2、隋唐 陈寅恪从“古文运动”,“新乐府”、“行卷”三方面人手研究唐代文学。 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用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的集团兴衰和分化。提 出关于“关陇集团”的概念,为后学提示了一个宏观地把握西魏、北周、隋代至初唐历 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3、明清 他所著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为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价值的成果。
1930年以后,开“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 释”、“晋至唐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隋 唐五代史专题研究”诸科,凡是与佛教有关的资料,一律用黄 色的包装着。 同时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 (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得 遍阅故宫满汉文宗。陈寅恪本人是谦虚的,自称:“寅恪不敢 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在清华大 学任教时,仍经常到东交民巷向钢和泰学习梵文。
人物轶事
“四不讲”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 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 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 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 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收文五十二篇。 《陈寅恪先生全集》,里仁书局1979年,收文九十四篇。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
南渡北归

陈寅恪300字文章

陈寅恪300字文章

陈寅恪300字文章
摘要:
1.陈寅恪简介
2.陈寅恪的学术成就
3.陈寅恪的史学思想
4.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
正文:
陈寅恪(1890-1969),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著名观点,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丰硕,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唐代史、明清史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史纲要》等重要著作。

他还精通多种外语,对中西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倡“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学术风气。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独具特色,他主张历史研究应以史料为基础,注重实证,反对空谈。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要揭示历史事实,还要探求历史规律,以指导现实生活。

他强调,历史学者应具备严谨的学风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完成历史使命。

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深远。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如周一良、田余庆、张岱年等,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他的史学思想对我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他提倡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成为
学术界的一面旗帜。

陈寅恪一生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矢志不渝。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阵地,展现了崇高的学术精神。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在中国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坚持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他敢于直面现实,坚持真理的重要原因。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是指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行动的精神。

他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随大流,不墨守成规。

他认为“独立思考才能得到‘自由独立的思想’”,只有靠独立思考,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他引用曾国藩的话,说“我尽力写到自己的思潮和自己的意思”,要求自己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受任何集体思想的束缚。

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是指对任何事物进行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能力。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一种基本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和自由的行动。

他强调自由的思想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

他说“思想是个人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干涉他的思想”,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的思想,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和约束。

他强调了自由的表达,他说:“一个人在言论上的自由,是在别的权利中表现得最生动和最本质。

”他认为,自由的表达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思想,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

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使人们能够摆脱被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真假。

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表达,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基本权利,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

陈寅恪坚持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因为他认为这两种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力量。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人类才能摆脱黑暗和落后,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文明。

因此,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精神,并且付诸行动。

只有做到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才能达到正确思考、科学决策的目的,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独⽴之精神,⾃由之思想最开始知道陈寅恪,是很⼩的时候读⼀篇⽂章,说他很多作品在战乱中遗失,留下来的根本不能与他本⾝学术⽔平共论。

但这些作品的遗失,未必没有他⾃⼰性格的原因。

⽽后作者⼜分析了若⼲云云。

因此对他略有些了印象,但也提不上太深。

后来读⾼中,慢慢开始涉猎历史学术作品,兴趣是在宗教和中古史。

所以陈寅恪这个名字,渐渐地看得多了。

⼜去找他的传记,作品来读。

说来惭愧,他的很多作品我⾄今未曾读完过。

当初在图书馆看到厚厚三本柳如是别传,借回来第⼀本,终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读完。

所以要说多么了解陈寅恪的学术思想,那是妄⾔。

但我想并不妨碍我对他的喜爱,为他的时运不济,命途多⾇。

为他的⽂章憎命达,为他昔年曾经经历的种种。

最重要的,为他所谓的,独⽴之精神,⾃由之思想。

⽽《寂寞陈寅恪》这本书,读完是可以让⼈感觉惊艳的。

⽂字其实并不特别,只因了陈寅恪这个⼈,这本书便特别起来了。

曾经看《狂⼈刘⽂典》,说刘⽂典⼀⽣狂傲,⼏乎不把别⼈放在眼⾥,唯独对陈寅恪,也是恭敬推崇。

可见陈寅恪⼈格魅⼒之⼤。

对于世⼈来说,识得陈寅恪,⼤多因为他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惟此独⽴之精神,⾃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永光”。

当时中华⽂明正处在⼀个变⾰的阶段,究竟是维持古旧⽂化好,亦或是引进西⽅⽂明更好,当时学者们争论不休。

或者对于我们这些后⼈,可以理直⽓壮地选取⼀个中庸态度,以为两者的结合更加完美——亦不排除仍有坚定地单边分⼦存在——但那也只是站在后来者的⾓度来评价这份结合罢了。

对于那个时候的⼈们,⾯对全新的舶来⽂化,已经落后的传统⽂化,到底应该何以取舍?全盘接受?全盘否定?当⼀个群体陷⼊未知的恐慌与迷茫时,这种偏激的全盘论避⽆可避。

然⽽陈寅恪毕竟和旁⼈是不同的——他提出了要将中西⽂化思想结合起来的观点,这是⼗分可贵的。

⼀⽅⾯摒弃了落后于时代的传统,⼜不失其精髓;另⼀⽅⾯接受了⾛在时代前沿的西⽅思想,却⼜不取其糟粕。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给教育的启示小强陈寅恪先生写给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铭,咋看起来和语文教学关系不大。

在此冒昧引用,我只是想借助它山之石浇自家胸中块垒。

陈寅恪先生把读书人读书治学的目的定位为发扬真理,摆脱世俗的意识形态的禁锢。

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的治理名言。

古人论教育,动辄“建国君民”,今人论教育,动辄“振兴中华”,打着“经邦济世”的幌子大行欺名盗世之举,不知教书自有教书之真义,育人自有育人之目的。

爱因斯坦尝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完整的人。

一位物理学家一语道破天机,愧煞古今所谓的教育名家。

陈寅恪先生论王国维先生之死“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正如教育非所论于一党之教育,一国之兴亡也。

须知学科自有学科之特点,教师自有教师之个性,学生自有学生之性情,岂可遽以主流意识形态统制?如果说,历史学的目的在于求真,伦理学的目的在于求善,美学的目的在于求美,哲学的目的在于思考,语文也应该有其目的。

如果说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而文学的目的既不是言情,亦不是言志,更不能沦落为政治和商业的附庸。

文学的目的应该是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文学本身就是其目的。

今人大多侈谈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不容置疑,但是语文也有非人文、反人文的一面。

语言也有暴力倾向,文学也有色情滥觞。

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语言之外,还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健康的文学观。

即使他们以后不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的事业,也应当作自己终身的兴趣,也能尊重和理解那些把文学当作终身事业孜孜以求的人。

我读美国学者斯莱文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最大收获就是,要学会成为“有意识的教师”。

斯莱文认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应该能够不断地反思其实践,清醒地认识到实践对学生的影响,并由此做出教学决策。

作为语文老师,更要注重“有意识的教学”,尤其不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

我觉得成为“有意识的教师”首先就要具备独立意识,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东南区1号,“红砖楼房,林木葱郁”,闲置多年后最近被装修一新。

这栋麻金墨夫人1911年捐建的二层小楼已有近百年历史,先后有多人在此居住,但在中山大学人的心目中,它真正的主人似乎只有一位。

2009年10月25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辞世40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行,能容纳200余人的小礼堂拥挤到难有落脚之地。

听者中既有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中几乎所有人与陈寅恪并不相识,但都深知这个名字承载的文化重量。

1969年10月7日,79岁的陈寅恪抱病去世,这位历史大师在康乐园内度过生命的最后二十年。

“陈寅恪先生79年的生命行程,可以说是一次忧患之旅。

在经历过世变、家变和个人的病变之后,他晚年以衰残野老自居,带着‘文盲叟’的伤痕和泪痕,自哀而不自弃,继续从事辉煌的笔耕,堪称伟大的灵魂。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的学生蔡鸿生如是说。

求学留学16年一个学位都没拿陈寅恪家学渊源深厚。

祖父陈宝箴,堪称“经世致用”之材,担任湖南巡抚时,他推行新政,锐意改革,湖南局面日新,被认为是“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圆明园起火时,陈宝箴正在酒楼饮酒,遥遥望见火光,怒火满腔,捶桌号啕,“旁座者都为之动容”。

寅恪父亲陈三立积极佐助父亲推行新政,被时人誉为“维新四公子”之一,变法失败后与父亲同被革职,发誓不再入仕,专心写作,成为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

陈寅恪1890年生于长沙,时为光绪年间,正值乱世。

“十几岁及后来自日本回国期间,终日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

旧学基础既立,后来虽留学欧美,研读西学,却未被真正洋化。

学生许世瑛在《敬悼陈寅恪老师》写道:“北方的冬天酷寒,寅恪师不喜欢穿大衣,他总是在棉袍外再穿上一件皮袍子,有时还在皮袍子外加上一件皮马褂,讲课时讲得兴奋而感到有些燥热,先脱去皮马褂,有时候更脱去皮袍子,等到下课又一件一件穿了上去。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倡导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

这两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互相依托,相得益彰。

下面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析陈寅恪所倡导的这两个概念。

首先是独立之精神。

对于陈寅恪来说,独立意味着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受外来的约束,自己有自己的主张,有属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在面对种种复杂和残酷的现实条件下,不负以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在人生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在学术界,陈寅恪主张独立思考,不受权威和学派的束缚,不盲从海外学术,坚持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倡导自主与独立。

而在政治方面,陈寅恪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对中国的干涉,主张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的决策权,独立的民族意识与自主意识。

其次,是自由之思想。

自由的思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信仰、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自由把握和主宰。

在陈寅恪看来,中国学术界与政治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传统上的束缚,思维是相对僵化的,需要突破。

自由之思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审视。

自由思想鼓励人们不拘一格,勇于挑战固有的思维模式,排斥教条主义和盲从主义,努力探索事物本质和深层次的含义,从而获得更广阔、更深刻的认识。

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相辅相成,它们的关系体现为“自我决策权的发挥”和“自由发挥主体性和个性”。

在现代社会,个体和群体在出行自由、言论自由、对外自主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也要求我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开拓创新,勇于创新和创造。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以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为基础,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推翻陈旧的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奋斗。

总之,独立之精神是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成功的关键,而自由之思想则是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陈寅恪强调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激发内在的动力和潜能,以求人的本真和价值的体现,这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陈寅恪(1890年-1969年),字泽东,号种庸,福建闽侯人,是中国近代史学家、学者。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国学思想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陈寅恪的国学思想,以期对其思想贡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

一、思想背景陈寅恪生于中国晚清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封建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这种背景下,陈寅恪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国学为基础,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二、国学思想的核心观点陈寅恪的国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主张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点和科学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中学为体陈寅恪强调,中学为体就是要以儒家经典文化为核心基础,注重传统道德伦理的教育和培养。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道德品质的人才。

2. 西学为用陈寅恪主张,西方科学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他积极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认为西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值得借鉴和吸收。

通过借鉴西方的学术成果,中国可以更好地走向现代化。

三、国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陈寅恪的国学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 经验主义思想陈寅恪的思想追求实证主义的道路,他注重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取知识,不拘泥于传统权威的观念,提倡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真理。

2. 批判思维方式陈寅恪注重批判思维方式的运用,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

他认为,传统文化需要在批判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3. 开放思想陈寅恪持开放思想,主张接纳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点。

他坚信,传统与现代可以相互融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进步。

四、陈寅恪的影响陈寅恪的国学思想对中国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古文学研究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十分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文将对其这一理念进行探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独立之精神”的含义。

陈寅恪认为,独立不仅是政治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独立。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于对独立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家庭的独立,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现代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对政治和思想的独立,强调个人自由的权利和价值。

其次,我们来看看“自由之思想”的含义。

陈寅恪认为,自由思想是现代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他认为,自由思想的核心在于“怀疑精神”,即对一切思想和观念都应该持怀疑的态度,并不断地进行批判和反思。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自由思想,并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实践,来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真理。

最后,我们来看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陈寅恪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现代化。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的阻碍在于对个人独立和自由思想的限制。

而只有通过充分发展个人独立和自由思想,才能够让中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综合来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

这一理念呼吁人们保持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态度,不断地进行怀疑和反思,以此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人物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人物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学人风度”多维解读与运用【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作文素材陈寅恪

作文素材陈寅恪

作文素材积累——陈寅恪人物小传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

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

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

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有《诗存》问世。

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经典素材拒称“大师”的大师,纯粹与淡泊,寂寞与辉煌在中国百年学术史上,陈寅恪才是学贯中西的“泰斗”。

早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陈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四大导师”。

今之“大师” 季羡林不过是受他指教、经他提携的学生。

和同时代许多红极一时的名家不同,陈寅恪是一个纯粹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他素来洁身自好,远避政治,潜心学术,与世无争,乃至人们对陈寅恪的学术成就、思想价值至今仍不甚了了。

就连陈最后20年栖身的中山大学,也未使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传承。

那幢辟为故居的两层小楼,无非陈师仅存的一缕痕迹而已。

在史学界,陈寅恪被公认为中古史的权威,其学术贡献,非专家而难喻。

常人对陈寅恪的了解,多是他非凡的生平。

关于陈的早年经历,大陆版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记述;其后期经历,则以《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最为详尽。

独立之精神_自由之思想_试析陈寅恪先生治学思想

独立之精神_自由之思想_试析陈寅恪先生治学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试析陈寅恪先生治学思想刘 洋陈寅恪(1890 1969年),江西修水(义宁州)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

祖父陈宝箴(右铭),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湖南巡抚,主持湖南新政,维新失败后被革职。

父三立,字伯严,又号散原,清末著名诗人,!四大公子∀之一,与谭嗣同、陶宝廉、吴保初齐名,有#散原精舍诗∃行世,曾是!新江西派∀的首领,亦为戊戌变法维新党人。

陈寅恪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

1925年受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

!盖世奇才∀、!最好的教授∀、!教授之教授∀、!太老师∀%%这是校内以至国内外学术界对陈寅恪的尊誉。

他来清华后,即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稍后,他又是清华大学惟一的一位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合聘教授,同时兼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和历史组主任。

西南联大时期,同时兼有!部聘教授∀荣衔,并被英国牛津大学特聘为第一位华籍汉学客座教授,同时兼任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堪称名满天下的国学泰斗。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以说是陈寅恪先生一生所崇奉、践履的为学准则,为后人治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1927年端午节前夕,身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王国维先生纵身投入颐和园昆明湖。

1929年,他的清华同事、好友,另一位学术巨擘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上为他写了如下碑文:!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两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竞。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茨不获已,谨举先生之至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斯60&读 书&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率,系哀思而不忘。

严谨的治学态度亲和的

严谨的治学态度亲和的

严谨的治学态度亲和的
摘要:
1.严谨的治学态度
2.亲和的性格特点
3.学术成就与贡献
4.结束语
正文: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亲和的性格特点深受人们的敬仰。

首先,陈寅恪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著称。

他主张“治学务求实”,对待学术研究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

他坚信,只有通过严谨的研究,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学术研究中,他注重事实和证据,每一项结论都要经过严密的论证。

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使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其次,陈寅恪先生的性格特点亲和,他待人友善,与同事、学生关系融洽。

他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不以权威自居。

他的亲和性格使他在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人脉,也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举世公认。

他在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的“唐代政治变革说”,对唐代政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陈寅恪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亲和的性格特点,使他在学术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崇高的地位。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主题导语】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闻名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选文一】没有学位的大师史学大师陈寅恪,毕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

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终其一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

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

”抗日战争后期,陈封雄曾经问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陈寅恪还说,他自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

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

类似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解读]陈寅恪是真正求知的人,他不为名誉,不为学位,只为求得真知。

反观现在的一些人,证书、名誉一大堆,却是腹内空空。

真正应了古人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选文二】君子的争与不争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

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相反,他们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

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好事者传得沸沸扬扬。

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缅怀·MianHuaiCHENYINKE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将传统的治学格局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开拓出了崭新的学术路径,这其中陈寅恪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之于我们民族和当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其自由无羁的思想和独立不倚的人格。

陈寅恪先生的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

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她在创造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同时,亦积淀了过于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疴,而专制思想便是其最为显著的表征。

封建社会的专制政体及其文化传统留给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扼杀人的个性思想和独立不羁的人格,通过政治强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的奴性意识,使人丧失自我。

而人一旦丧失自我,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剩下的就只有奴性意识了。

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封建专制体制最终在历史的渐变与演化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规范、思想体系和文化特征,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便成为规范和制约社会及个体思想与行为的准则,进而深刻而久远地吞噬着国人的灵魂,使国民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

对于此,陈寅恪有着最为清醒、最为彻底、最为深刻的认识。

此时,在王国维的纪念碑铭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览无余。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49年共军围城,寅恪与胡适同机南迁,虽经傅斯年苦劝而绝不赴台,亦不从妻愿去香港,执意偏安岭南。后人分析,这既出于家国情怀,及残躯不便,亦有对国民党失望、对新政权观望之意。传斯大林会见毛泽东时,曾询问陈寅恪下落(据传其著作中引用了陈的考证),毛回国方知陈在中大,即令优渥,执政广东的陶铸遂成为陈师的保护伞。60年代初,曾有多位高级领导亲自造访陈家小楼,如陈毅、周扬、郭沫若、胡乔木、康生等。惟后者求访时值寅恪生病而未见,康遂生芥蒂。
遗憾的是,当我们终于告别了那个泯灭文化的时代而开始尊重大师时,却突然发现,在眼下的文化土壤上,再也没有站立着的大师了。
勿庸置疑,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学
术史上一个杰出的代表,和值得当代学人仰慕的高峰。陈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大博大雅,在他的时代乃至当代,无人能出其右。从余英时说,陈寅恪的学术权威是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一是博通多种古典语文,二是对西方古典文化的亲切了解,三是对与史学有关的辅助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四是对中国文献资料的掌握达到惊人的广度和高度(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对此,今日学人只能望其项背。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被荐入清华时,曹氏校长因陈一无学位二无论著而欲拒之。梁启超怒曰:“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遂得聘。此后凡有陈寅恪讲课,常有京师各校教授旁听,陈亦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民国后期的学术领恪之所以未随风倒,既在于他学术上的强烈自信,更因为始终一贯地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追根寻源,这一思想应形成于上世纪初,张扬于1920年代。当年,陈寅恪与王国维共事清华而成为忘年交,王后来自沉绝世,清华学生向遗体三鞠躬,唯陈寅恪行三拜九叩大礼。对静安之死,当时众说纷纭,陈寅恪对此则有深刻的理解:“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1929年即王国维辞世两年后,在清华大学为之立碑纪念时,陈慨然命笔,写下传颂至今的碑文:

关于陈寅恪演讲稿

关于陈寅恪演讲稿

关于陈寅恪演讲稿各位同学,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回顾和学习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学术精神。

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对中国历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寅恪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极深。

他最擅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变迁等领域的研究。

陈先生提出的“车马倒置说”“二程时代说”等观点对研究古代史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他还善长历史地理学研究,开创了中国古代地理研究的新局面。

陈先生还注意将文学、艺术、宗教等视角融入历史研究,开拓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路径。

在学术精神方面,陈先生课风纯正、治学严谨,教导后学“宁拙毋巧,宁笨毋圆”。

他认为学者应该具备“诚意敬虑”的学风,避免做表面文章。

陈先生也十分重视中西文化交流,提出“容纳”的观点,认为应该吸收世界文化精华。

这些学术精神对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陈先生一生坎坷,但他不畏权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新文化运动时,他敢于批评传统学术,并接受西方学术,展现出开拓精神。

在抗战时期,他怀揣学术理想,选择迁居西南腹地,不畏艰苦继续著作。

这种独立人格和学术自由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我想说,陈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源于他刻苦钻研的学风。

他常年坚持观摩研读,对古籍进行考订。

陈先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真正领悟学问精髓。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在学习中予以践行。

同学们,学习先贤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是我们走向学术高峰最重要的素质。

让我们从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不懈努力,争取做一个有理想、有学识、有格调的shortcut欣奋进取的青年人!谢谢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刍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半个多世纪前为陈垣《燉煌劫余录》作的序:“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

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

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

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的批语中谈到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窃疑中国自今日后,即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亦等于玄奘的唯识论,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输入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的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2000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诏示者也。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王靜安先生既歿,羅雪堂先生刊其遺書四集。

後五年,先生之門人趙斐雲教授,複采輯編校其前後已刊未刊之作,共為若干卷,刊行於世。

先生之弟哲安教授,命寅恪為之序。

寅恪雖不足以知先生之學,亦嘗讀先生之書,故受命不辭。

謹以所見質正於天下後世之同讀先生之書者。

自昔大師鉅子,其關係於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承繼先哲將墜之業,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之未逮。

故其著作可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也。

先生之學博矣,精矣,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然詳繹遺書,其學術內容及治學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括之者。

一曰取地下之寶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

凡屬於考古學及上古之作,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

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相互補正。

凡屬於遼金元史事及邊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兒堅考等是也。

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相互參證。

凡屬於文藝批評及小說戲曲之作,如紅樓夢評論及宋元戲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此三類之著作,其學術性質固有異同,所用方法亦不盡符會,要皆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著以軌則。

吾國他日文史考據之學,範圍縱廣,途徑縱多,恐亦無以遠出三類之外。

此先生之書所以為吾國近代學術界最重要之產物也。

今先生之書,流布于世,世人大抵能稱道其學,獨于其平生之志事,頗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論。

寅恪以謂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憂傷,繼之以死。

其所傷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於一時間一地域而已。

蓋別有超越時間地域之理性存焉。

而此超越時間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時間地域之眾人所能共喻。

然則先生之志事,多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論者,又何足怪耶?嘗綜攬吾國三十年來,人世之巨變至異,等量而齊觀之,誠莊生所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者。

若就彼此所是非者言之,則彼此終古未由共喻,以其互局於一時間一地
域故也。

嗚呼,神州之外,更有九州。

今世之後,更有來世。

其間倘亦有能讀先生之書者乎?如果有之,則其人于先生之書,鑽味既深,神理相接,不但能想見先生之人,想見先生之世,或者更能心喻先生之奇哀遺恨于一時一地,彼此是非之表歟?一千九百三十四年歲次甲戌六月三日陳寅恪謹序.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

王國維死後,學生劉節等請我撰文紀念。

當時正值國民黨統一時,立碑時間有年月可查。

在當時,清華校長是羅家倫,他是二陳派去的,眾所周知。

我當時是清華研究院導師,認為王國維是近世學術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來昭示天下後世研究學問的人,特別是研究史學的人。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誌和獨立的精神。

所以我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

“俗諦”在當時即指三民主義而言。

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

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我對於王國維即是如此。

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於蒙古史上的一些問題,我認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個人之間的爭吵,不必芥蒂。

我、你都應該如此。

我寫王國維的詩,中間罵了梁任公,給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一笑,不以為芥蒂。

我對胡適也罵過。

但對於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認為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之恩怨,不關與滿清之滅亡,其一死,乃以見其獨立之意誌。

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誌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

正如詞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斯古今仁賢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

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並未改易。

我決不反對現在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

但是,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

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

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

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

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即不是。

將來我要帶徒弟,也是如此
因此,我又提出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

”其意就在不要桎梏,不要先有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也不要學政治。

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

我從來不談政治,與政治決無連涉,和任何黨派沒有關系。

怎樣調查,也只是這樣。

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

”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最高當局,劉少奇是黨的最高負責人。

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和我有同樣看法,應從我之說,否則,就談不到學術研究。

至如實際情形,則一動不如一靜,我提出的條件,科學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

兩難。

我在廣州很安靜,做我的研究工作,無此兩難。

去北京則有此兩難。

動也有困難。

自己的身體不好,患高血壓,太太又病,心臟擴大,昨天還吐血。

你要把我的意見不多也不少地帶到科學院。

碑文帶去給郭沫若看。

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挽王國維詩。

碑是否還在,我不知道。

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請郭沫若來做,也許更好。

郭沫若是甲骨文專家,是“四堂”之一,也許更懂得王國維的學說。

那麽我就做韓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如果有人再做詩,他就做李商隱也很好。

我寫的碑文,已經傳出去,不會湮沒。

陳寅恪口述汪篯記錄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一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