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4a0ee534bcd126fff7050b92.png)
--------------------------------------------------------------------------------
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软硬胁迫,例如在建国前的陈寅恪,朱自清,老舍等一批知识分子,乃是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反的,顺从于当时之时势,并与之同流合污者,即使在文学上有不凡造诣但也逃脱不了后人的口诛笔伐。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我们知道,我们有一时期的思想专制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严峻和残酷,正如贡斯当所说,你甚至连保持沉默的权利都丧失了,它“强迫人们说话,它监视人们思想中最隐密的部分,它强迫人们违背自己的良知而说谎,它剥夺了人们拥有一个最后的避难所的权利”。
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有许多知识分子,却自觉自愿地、争先恐后地献媚、出卖自己、出卖朋友,所说的话之肉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佞臣所能想象的。
有人分析说,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太缺乏对历史的洞察力,缺乏对现实的判断能力,太喜欢权力、太希望借着权力干一番惊世伟业,因此,他们没有任何原则,即使偶尔有点原则,也可以非常轻易地放弃。我们也许可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大概从来就很少有人存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原则,翻遍中国学人的皇皇巨著,又几人争过自由,求过独立?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悲哀。他们愿意卷入权力圈,那么,被权力碾得粉碎也就是该得的报应。
而今天我想说的,就是我们的教育
自由而有趣的灵魂 复旦校训
![自由而有趣的灵魂 复旦校训](https://img.taocdn.com/s3/m/cbfc535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d.png)
自由而有趣的灵魂复旦校训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并不是“自由而有趣的灵魂”。
复旦校训的“自由”,是指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它倡导追求真理、开放思想、包容并蓄的精神,鼓励独立思考、创新探索。
“无用”,则是指不以功利为目标,而是为了探求真理、服务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学习。
复旦校训强调的是一种独立自主、开放创新的精神,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受外界束缚和功利驱使。
这种精神对于培养有思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大学的独立精神
![中国的大学的独立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42c33de7172ded630b1cb614.png)
中国的大学的独立精神作者:张伟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0年第10期严肃的思考者在评判事物时会设立自己的坐标,对当下中国的大学的批判也不例外。
当整个社会开始感到我们的大学处于危机之中时,为这种危机勾勒一幅清晰的图景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无论是将当下中国的大学放入历史序列中进行纵向考量,还是放眼世界将它作横向比较,结果都是沮丧的。
我们自己曾经有过辉煌的大学精神,但如今失去了;我们可以洞察国外优秀大学的精良和完善,却仍然无法企及。
用这两把标尺,轻易就可丈量出我们今日大学之差距。
前者以蔡元培、胡适等教育家为标志,曾为当时乃至今日之中国构建出气度、风骨以及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使大学获得声誉,并在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略显灰暗的年代,融入几代人的精神血脉,规束民众道德,催生出文化繁华;后者则标示着大学的构制之善和风气之谨严。
在这个坐标之内评判中国今日之大学,不难发现,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我们已经失去如此之多,距离好大学却仍然遥远。
《向中国大学说“不”》所提供的,是关于这些危机的繁杂细节。
这些细节直接指向一句逆耳忠言: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功能上,中国大学都面临着巨大危机。
我们的大学失去了独立精神。
历史上,这种独立,部分靠行政系统对大学和知识分子的敬重,部分靠大学校长的骨气乃至勇气获得;在某些更优越的教育系统中,这种独立则更多依赖于精心设计的教育体制来获得。
但如今,大学正日益成为附庸,校长们对官员而不是对学生负责——他们自己也更像官员而不是教育家。
我们的教授正丢失风骨,他们更多的是唯唯诺诺而不是据理力争,他们为职称和经费奔忙,而不是致力于传承知识和人格。
那些希望传承旧日传统的教授陷入困境,他们要么不得不随波逐流,要么被边缘化。
教授会议形同虚设,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不再有这样一个组织。
作为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血脉传承者的大学,已经逐渐消失了,《向中国大学说“不”》所记录下的,只是这个令人悲哀的过程中极小的一部分。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1afe4a0b581b6bd97f19ea12.png)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也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校训。同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则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一个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强调,一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弥补。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对心态开放、打破围墙、追求人生开放的重要目的之一。
因此,培养一代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公民,提高我们的文明程度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这一精神应该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而作为社会科学的广义的教育,实际上需要有一种真正的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来确立的教育目标,我把他叫做人格教育或人格塑造。
我们的教育现在缺乏一种人格的塑造,或者由于教育者的局限性,不知道要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怎样的人格。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成为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陈寅恪先生在二十年代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来,终身未曾违背这一宗旨,最明显的就是五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亦即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 陈寅恪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 陈寅恪](https://img.taocdn.com/s3/m/20b5cbf9aef8941ea76e05b6.png)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问题,是国家逐渐干预个人的行为."-----博尔赫斯"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鼓励和允许年轻人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纽曼林肯说,平等并不是我们都有相同的出身,相同的命运,而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自由和独立去追逐权利、民主、幸福、教育与职业……这些独立的,曾经被杰佛逊、富兰克林们视为建国理想的自由权已经不像以前那般活跃,以往费劲心力想要消除的限制如今正回归并越来越多.911,它的影响在如今一步步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许多人认为,它改变了当今世界的走向.我却以为,它不过是一助推器,加速了这种早已存在的改变而已.以政府而言,譬如美国,这个国家正深深陷入保守之中.每天,借着自由的名义,政府正在夺走自由,它的做法如此娴熟巧妙,以致于大部分的人并不知情.911后,自由民权、应当有的法律权利不应当受到歧视影响的观点和原则被政府抛到了九霄云外,类似"2003年国內安全提升法案"的对自由的践踏体现了这种趋向.革命导致了成长、繁荣,他们重视自由,并强调权利和责任.然而在某个时候,成长与发展停止了,保存前人的努力成果成了强调的焦点,社会反而进入一个限制成长的时期.人类天性对安全感的欲望是否真的比创立自由来的强烈呢?即使一小撮的自由权也能被创立而繁盛多年.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对安全感的渴求逐渐产生,开始要求更多的控制.自由便开始腐蚀了.自由,曾经的理念正逐渐沦为形式.为了一部分自由,我们放弃和被迫放弃了更多的自由.2001年的夏天,杭州,一如既往的炎热,却有两个人的两句话如刀锋凛然划开了混沌. 我们大二时的年级主任吴先生,一个毕业不久的留校生,他给我们的见面礼就是把所有人以往的成绩单全部寄回家,好好地晾晒了一把.这,仅仅是一场暗战的开始.两年之后,在我的大学回忆中,将之称为我们班对一个人的战争.仅仅是我们班,因为其他四个班都已经屈服和沉默了.在暗流潜涌中,直接的冲突终于爆发.某个晚上,我们聚集在寝室里看碟片,吴先生悄然出现,在宣扬了一通所谓学校的精神后,提出没收我们的VCD机,因为它妨碍了我们学习. 早已半公开对抗许久的我们被彻底激怒了,小小的房间挤满了二十多人,和吴先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即使是一个刚刚结束学生生涯的大学老师,某些东西却已在我们之间划开了一条无形的鸿沟,吞没了一切锐气和理想和浪漫,可怕的精神阉割.在争执中,我的一位平时沉默寡语的同学说出了一句让我至今久久难忘的话:"你还让不让我们活了?"让不让我们活?让我们怎么活?这是个问题.那时在迷恋许知远的文字,70S的忧伤.是他让我思考,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大学,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自由.在讲述了一个喜欢偷窥学生上课的训导主任的故事后,他告诉我们:"他们虽小,也是个人,需要人的基本尊严,教育的努力是给人尊严,而不是剥夺尊严." 文明的进步是给人自由,而不是剥夺自由.浙江台的下午档经常会播放一些老影片,放假后百无聊赖的我常常靠这打发一个无趣的白天.奇怪的是,很多时候,编导都选择科幻片,可能,因为这样的时间,思维都会被空气凝固,需要一些幻想来活跃.确实如此,那一天,我看的是楚门的世界(Trueman Show),金·凯利的作品.一个出生起便被5000架摄象机监视,一举一动都被通过卫星向全世界直播的"超级明星",他身边所有的一切都是电影的道具,当然他自己也是,Super Star.当他逐渐成长,终于发现自己的世界不过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容器.即便前途如此未知,留下的诱惑如此巨大,他依然选择了离开.离开,因为,自由的尊严.即使你拥有其他的自由,却没有某一项自由,你便无法真正地拥有其他自由.天赋自由.任何自由,不可以用重要性来划分等级.数天之后,在学校广播台狭小的播音间里,借着新鲜的冲动,我和这个校园里最锋利而被排挤的老师讨论自由,之于大学. 他刚刚因为被一个优等生投诉,上课时经常跳开讲课本以外的东西而被处分.而我,刚刚成为学校电台的台长和思政网站的站长,管理着学校的宣传喉舌.非常有意味的组合.因为当今学校电台的式微,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讨论一些敏感的话题,我们也长时间的回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大学,西南联大,蔡元培,理想与精神气质,独立于政治和社会.而前一个晚上,我和我的室友们为他的遭遇夜不能寐,久久的争论,因为很不幸,这个投诉者来自我们这个素来以叛逆著称的班级.***说,如今的大学生都是幼稚园级的,因为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填鸭和书山题海的中学教育后,大学又压制对于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自由,所以现在的大学出产的都是机械化的产物,一如爱因斯坦所言:"一条受过训练的狗".节目结束的时候,这位我所尊敬的老师问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否觉得悲哀.我默然,"早已经学会了随波逐流".随波逐流,而竺可桢先生说过:"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然而更让我们觉得可悲的是,更多的人,对自由精神的淡漠和对这种淡漠表现出来的麻木和习惯.当一个时代的背影只能靠文人撑起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悲剧的发生.肯德基的落地玻璃上拍上血手印的刹那,求的是快意.但当文人甚至不能呐喊,或者对被禁止站出来呐喊习以为常的麻木时,这个时代就彻底沦丧了.压制自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压制的无动于衷.自由,就是追求任何吸引你智慧和灵智的生活,以及为了这种追求而奋斗的权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是我对陈寅恪先生的解读.我是如此的羡慕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说,我们还年轻,我们在路上. 我们在路上,却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我们身上的中庸性和驯化的教育背景,注定了我们的软弱,注定了我们对自由、独立的渴盼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自由、正义、平等的旗帜应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却只是遥遥望着,像是在看风景,又像是在等待.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青春.最后,我想引用康德的一段话来结束.我记得某人说过,大量的引用,不过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虚无,我想我就是."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该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引用)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问题,是国家逐渐干预个人的行为."-----博尔赫斯"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鼓励和允许年轻人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纽曼林肯说,平等并不是我们都有相同的出身,相同的命运,而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自由和独立去追逐权利、民主、幸福、教育与职业......这些独立的,曾经被杰佛逊、富兰克林们视为建国理想的自由权已经不像以前那般活跃,以往费劲心力想要消除的限制如今正回归并越来越多.911,它的影响在如今一步步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许多人认为,它改变了当今世界的走向.我却以为,它不过是一助推器,加速了这种早已存在的改变而已.以政府而言,譬如美国,这个国家正深深陷入保守之中.每天,借着自由的名义,政府正在夺走自由,它的做法如此娴熟巧妙,以致于大部分的人并不知情.911后,自由民权、应当有的法律权利不应当受到歧视影响的观点和原则被政府抛到了九霄云外,类似"2003年国內安全提升法案"的对自由的践踏体现了这种趋向.革命导致了成长、繁荣,他们重视自由,并强调权利和责任.然而在某个时候,成长与发展停止了,保存前人的努力成果成了强调的焦点,社会反而进入一个限制成长的时期.人类天性对安全感的欲望是否真的比创立自由来的强烈呢?即使一小撮的自由权也能被创立而繁盛多年.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对安全感的渴求逐渐产生,开始要求更多的控制.自由便开始腐蚀了.自由,曾经的理念正逐渐沦为形式.为了一部分自由,我们放弃和被迫放弃了更多的自由.让我们觉得可悲的是,更多的人,对自由精神的淡漠和对这种淡漠表现出来的麻木和习惯.当一个时代的背影只能靠文人撑起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悲剧的发生.肯德基的落地玻璃上拍上血手印的刹那,求的是快意.但当文人甚至不能呐喊,或者对被禁止站出来呐喊习以为常的麻木时,这个时代就彻底沦丧了.压制自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压制的无动于衷.自由,就是追求任何吸引你智慧和灵智的生活,以及为了这种追求而奋斗的权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是我对陈寅恪先生的解读.我是如此的羡慕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说,我们还年轻,我们在路上. 我们在路上,却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我们身上的中庸性和驯化的教育背景,注定了我们的软弱,注定了我们对自由、独立的渴盼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自由、正义、平等的旗帜应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却只是遥遥望着,像是在看风景,又像是在等待.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青春.最后,我想引用康德的一段话来结束.我记得某人说过,大量的引用,不过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虚无,我想我就是."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该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最近在看陈寅恪的传记,的确陈老一生所追求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贯穿了他的生命,尤其是在最后的二十年里,表现的尤其突出。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317641c6c1c708a1284a4424.png)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记者孙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其实联大还有一幅解释校训的对联:“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
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已经消逝66年了,西南联合大学还被人们念念不忘。
“联大人”的性情、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性魅力。
而联大,这所不普通的大学,就是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化身。
1946年1月29日,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闻一多,为研究生王瑶毕业的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和潘光旦——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
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
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
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
至纫公谊,敬颂,道安。
闻一多上卅五,一,廿九这封几十年前的短笺,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如今感慨万端。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封日常的工作信函,但谢泳认为,其实它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而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
梅贻琦接到这封公函,连同名字、日期,只批示了几个字:“照办琦一,卅”。
谢泳说,教授前一天写信,校长第二天就批了,可以想见教授的地位。
联大的合作与宽容张伯苓:“我的表,你带(戴)着。
”蒋梦麟:“不管者所以管也。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的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在《中国的大学》一书中这样定义什么是大学:“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
”梅贻琦曾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如何在大学中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和判断力
![如何在大学中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和判断力](https://img.taocdn.com/s3/m/2a1e811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3.png)
如何在大学中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和判断力独立精神和判断力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能力。
在大学阶段,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未来的职业中,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可以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成就。
但是,如何在大学中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和判断力呢?本文将从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参加活动等方面为你介绍。
一、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在大学中,交朋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交朋友,我们可以结交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与之交流思想,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而加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在交朋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能够启迪自己思想和动作的人。
这些人可以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思维敏捷的同学、善于沟通的同学等等。
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可能与你完全不同,但是这不是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二、灵活运用学习方法在大学中,学习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选择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首先,我们可以在写论文、做报告的时候,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等逻辑思维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将知识转化成技能,还能够帮助我们独立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类比、形象化的方式来学习。
比如,我们可以将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喻成具体的事物,从而让自己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加社会活动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有力途径之一。
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我们可以认识到许多不同的人,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这可以大大增强我们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在参加社会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活动可以是宣传环保、支教、社区服务等,而参加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总结:在大学中,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成就,还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沉着冷静,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0ebd0810722192e4436f6a6.png)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论当代的大学精神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二.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三.对大学精神产生冲击的元素四.构建新型中国大学精神的路径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一)独立自由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对于大学的行为提供指导,是大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依靠和取向。
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她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和未来,是一所大学创办和成长的基础。
在大学精神中,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陈寅恪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铭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传诵,并且成为近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高度的浓缩,独立是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条件,是学科进步、学术繁荣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自由精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其本身独立的精神,而学者不仅要为人师,更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大学必须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精神才能保证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利益团体的左右,也能保证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独立和创新。
(二)批判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就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
”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界的声音,在美国,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学术界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
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
不管是为了照顾捐助者的善良愿望,还是为了平息外界激烈反对某种学术观点的愤怒声音,都不能以牺牲学术自由作出妥协。
”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保障独立思想的一个前提,那么批判和怀疑精神便是促进独立思想和学术自由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面貌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面貌](https://img.taocdn.com/s3/m/1e32f8b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1.png)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面貌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面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更加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精神面貌。
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承载着社会的期望与重任。
而要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栋梁之才,他们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面貌。
一、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他们要有自己对事物的独到见解与思考,不能被人主导或囿于传统观念之中。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追求真理,不断地开拓创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大学生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对待信息进行深思熟虑,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是盲目追从。
二、积极向上的品质与精神面貌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积极向上的品质与精神面貌。
他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挑战与困难,勇于迎接各种考验。
只有在积极向上的心态下,他们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努力追求成功。
面对失败与挫折,大学生不应气馁,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更加坚定地前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现代大学生应具备创新意识的培养。
他们需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创造和发展新的理念和方法。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只有培养创新意识,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代大学生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尽一份力量。
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
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他们才能意识到自身的使命,更好地服务社会。
五、自我管理与自律的能力现代大学生应具备自我管理与自律的能力。
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克服拖延症等不良习惯。
只有自我管理,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提高效率,实现自身的价值。
六、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现代大学生应具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大学生活的七个关键词
![大学生活的七个关键词](https://img.taocdn.com/s3/m/9e73ac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0.png)
大学生活的七个关键词大学生活是每个青年人都渴望经历的阶段。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我们不仅接受学术教育,而且经历许多人生的变化和成长。
在大学生活中,有七个关键词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独立、自由、友谊、责任、探索、平衡和未来。
独立进入大学,我们开始迈向成年人的道路。
独立成为我们生活的关键词之一。
我们要学会自己管理时间、管理财富、做出决策和承担后果。
大学是培养独立性的最佳时机,它要求我们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让我们逐渐从家庭的庇护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自由大学生活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社团、活动和朋友。
这种自由不仅让我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兴趣和专长。
尽管自由是重要的,但我们也要明智地运用它,不沉溺于过度的自由而忽视了自己的学业和个人发展。
友谊大学生活中结交的朋友是经久不衰的宝藏。
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情。
不仅在学习上相互支持,我们还能一起参加活动、旅行和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
友谊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了我们力量和支持,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并共同成长。
责任大学生活让我们明白,责任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承担的。
我们要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努力追求卓越。
同时,我们也要为社会和他人的福祉负责,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工作。
通过担任职位、参加社团和组织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锻炼责任感,并为未来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探索大学生活是一次探索自我的旅程。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实习、交换项目和参观学习等方式,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的领域和文化。
探索还意味着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的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实现我们的梦想。
平衡在大学生活中,平衡是关键。
我们要在学习、社交、活动和休闲之间寻找平衡点。
保持身心健康是追求平衡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追求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南方科技大学“去行政化”说起
![追求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南方科技大学“去行政化”说起](https://img.taocdn.com/s3/m/b0244cac284ac850ad0242f5.png)
办一所不同于以往任何 高校 的南方科 技大 学 , 中科 院院士 、 原 中 国 科 技 大 学 校 长 朱 清 时 被 选 为 其 创 校 校 长 。南 方 科 技 大学在筹建初期 , 引起 了 社 会 上 的 广 泛 舆 论 。朱 清 时 在 接 受
级的人才” 和“ 钱 老 之 问” 的回答。
设 成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朱 清 时 在 任 中科 大 校 长 时期 , 就 曾 为 改 变 中 国 大 学 教 育 的现 状 做 出过 很 大 的努 力 : 改 变 教 材 和 推 行
素质教育 , 但 这 些 都 收 效 甚 微 。实 际 上 , 中 国 大 学 的 种 种 弊
《 经济观察报 》 记 者 采 访 时 就 表 明 将 视 创 办 南 方 科 技 大 学 为
“
一
生 最 重 要 的 工作 ” , 并 致 力 于 将 南 方 科 大 在 一 定 时 期 内 创
高 校 行 政 化 给 大 学 的 自 由发 展 设 置 了 很 多 难 以想 象 的 障碍 , 或许 这是 对 温 总 理 提 出 的 “ 中 国 为 什 么 出 现 不 了 大 师
靠的 制度设 计做 了简要 分析论 述 , 以期 获得 对 高校行 政化 的 正确认 识和 对 南方科 大 的美好展 望 。
[ 关键 词] 行政 化 ; 去行 政化 ; 制度; 朱清 时
[ 作者 简介 ] 刘平 ( 1 9 8 4 一) , 女, 南京 大 学教 育研 究院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从 事 高等教 育 学研 究 。
端根源于深层 次 的体制 和制 度性 原 因, 即 教 育 体 制 的 行 政
化。
大学何为.ppt
![大学何为.ppt](https://img.taocdn.com/s3/m/ccdc115b2e3f5727a4e96204.png)
何为大学
大学为何
大学何为
第三届兴华论坛—— 论 何为大学, 大学为何, 大学何为
一 何 为 大 学
中学
大学
社会
自由之精神 独立之人格
大学何为
“象牙塔”,就是提醒世人, 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 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崇高 学术殿堂。在象牙塔里,师 生们以追求真理、探求学问 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提高 知识和精神修养,以达到 “人性的升华”。
读大学 = 读大学 =
别怕失败 拿文凭?
学技术?
大学
知识点
知识
智慧
思想
0.5+0.5=1
1=0.5+0.5
日去一半, 天下之事, 终将不尽 莫不独中 有偶
社会
创新精神 怀疑精神
读 书
读 书
完善人格 高尚情操
大学
系统知识
学习
完整的 思想体 系
读 书
大 学
大 学 生 , 竞 争 力 决 定 出
* * * * * * * ——
大学何为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 也。 ——蔡元培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而大师之大 也 ——梅贻琦
大 学
二 大 学 为 何
李开复说过,“读大学的目的不 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在大学里, 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好基础、学习 如何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学习、 离开家庭独立的机会、练习与人 相处的技巧,这也是人生一次专 注学习的机会。"
规划未来,规划人生 学着长大
由此变得与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
(何为不同??一张文
凭?)
创新精神 怀疑精神
大学生活特点
![大学生活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5d8895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1.png)
大学生活特点
大学生活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阶段,它充满了挑战、机遇和成长。
大学生活的特点有着独特的魅力,让人难以忘怀。
首先,大学生活充满了自由和独立。
在大学里,我们不再受制于家庭和学校的束缚,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课程、社交圈子和生活方式。
这种自由让我们有机会探索和发现自己,也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大学生活充满了学术压力和挑战。
在大学里,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术任务和考试,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同时,大学的学术氛围也会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此外,大学生活也充满了多元化和包容性。
在大学里,我们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这让我们有机会开阔视野、拓展人际关系。
同时,大学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让我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出更加宽容的心态。
最后,大学生活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社交和活动。
在大学里,我们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和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这不仅可以让我们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它让我们学会独立、承担责任、追求卓越。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不断挑战自己、成长自己,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珍惜大学生活,努力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317641c6c1c708a1284a4424.png)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记者孙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其实联大还有一幅解释校训的对联:“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
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已经消逝66年了,西南联合大学还被人们念念不忘。
“联大人”的性情、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性魅力。
而联大,这所不普通的大学,就是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化身。
1946年1月29日,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闻一多,为研究生王瑶毕业的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和潘光旦——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
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
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
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
至纫公谊,敬颂,道安。
闻一多上卅五,一,廿九这封几十年前的短笺,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如今感慨万端。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封日常的工作信函,但谢泳认为,其实它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而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
梅贻琦接到这封公函,连同名字、日期,只批示了几个字:“照办琦一,卅”。
谢泳说,教授前一天写信,校长第二天就批了,可以想见教授的地位。
联大的合作与宽容张伯苓:“我的表,你带(戴)着。
”蒋梦麟:“不管者所以管也。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的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在《中国的大学》一书中这样定义什么是大学:“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
”梅贻琦曾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fc2ea1852ea551810a687f6.png)
1949年共军围城,寅恪与胡适同机南迁,虽经傅斯年苦劝而绝不赴台,亦不从妻愿去香港,执意偏安岭南。后人分析,这既出于家国情怀,及残躯不便,亦有对国民党失望、对新政权观望之意。传斯大林会见毛泽东时,曾询问陈寅恪下落(据传其著作中引用了陈的考证),毛回国方知陈在中大,即令优渥,执政广东的陶铸遂成为陈师的保护伞。60年代初,曾有多位高级领导亲自造访陈家小楼,如陈毅、周扬、郭沫若、胡乔木、康生等。惟后者求访时值寅恪生病而未见,康遂生芥蒂。
遗憾的是,当我们终于告别了那个泯灭文化的时代而开始尊重大师时,却突然发现,在眼下的文化土壤上,再也没有站立着的大师了。
勿庸置疑,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学
术史上一个杰出的代表,和值得当代学人仰慕的高峰。陈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大博大雅,在他的时代乃至当代,无人能出其右。从余英时说,陈寅恪的学术权威是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一是博通多种古典语文,二是对西方古典文化的亲切了解,三是对与史学有关的辅助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四是对中国文献资料的掌握达到惊人的广度和高度(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对此,今日学人只能望其项背。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被荐入清华时,曹氏校长因陈一无学位二无论著而欲拒之。梁启超怒曰:“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遂得聘。此后凡有陈寅恪讲课,常有京师各校教授旁听,陈亦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民国后期的学术领恪之所以未随风倒,既在于他学术上的强烈自信,更因为始终一贯地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追根寻源,这一思想应形成于上世纪初,张扬于1920年代。当年,陈寅恪与王国维共事清华而成为忘年交,王后来自沉绝世,清华学生向遗体三鞠躬,唯陈寅恪行三拜九叩大礼。对静安之死,当时众说纷纭,陈寅恪对此则有深刻的理解:“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1929年即王国维辞世两年后,在清华大学为之立碑纪念时,陈慨然命笔,写下传颂至今的碑文:
大学精神档案读后感
![大学精神档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2fe45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8.png)
大学精神档案读后感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像是个严肃的老学究,板着个脸给我讲大道理。
可是读着读着,就发现这里面全是宝藏啊。
书里那些关于大学精神的阐述,就像是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凑出了我心中对大学模糊的概念。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些关于自由精神的描写。
大学,就应该是个自由的地方嘛。
在这里,不是说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撒野,而是思想可以自由地驰骋。
就像一匹骏马,在知识的大草原上想怎么跑就怎么跑,没有缰绳的束缚,但方向却是朝着真理的。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时候会因为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定而抱怨,觉得不自由。
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框架内,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和老师争论不同的学术观点,不用担心被打压,这就是大学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
还有书中提到的独立精神。
大学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地方,这可不是说说而已。
以前我总是依赖别人,小组作业总想让别人多干点,自己跟着混个成绩。
但是书中那些伟大的大学者们,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地。
这让我挺惭愧的,我就想,我也得有点独立精神啊。
在学习上,要学会自己找资料,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把知识喂到嘴里。
就像学做菜,你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把菜做好端到你面前,得自己去摸索怎么切菜、怎么调味,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美味。
说到大学的包容精神,这就更有意思了。
大学就像个大熔炉,什么人都有,什么思想都能在这里碰撞。
我在书里看到,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大学里和谐共处。
这就好比是一场超级大的派对,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特色来参加。
就像我们学校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小摩擦,但慢慢地就会发现,正是这种差异让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本书读完,我感觉就像给我的大学生活打了一针强心剂。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大学里到底要追求什么。
大学生自立自强演讲稿
![大学生自立自强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3995d4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b.png)
大学生自立自强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生自立自强的话题。
作为大学生,
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
而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我们必须具备自立自强的品质,不断地提升自己,迎接未来的挑战。
首先,大学生要有自立的意识。
自立意味着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不依赖他人
的帮助。
在大学里,我们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处理人际关系。
只有拥有自立的意识,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大学生要有自强的精神。
自强意味着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
在大学里,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只有拥有自强的精神,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另外,大学生要有自立自强的行动。
行动是实现自立自强的关键。
我们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执行力。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能力,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最后,大学生要有自立自强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要积极乐观,勇敢坚定,不畏困难,不怕失败。
只有拥有积极的态度,我们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迎接一切挑战。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实现自己
的人生目标。
只有拥有自立自强的品质,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真正的自立自强的大学生!
谢谢大家!。
大学生自立自强励志演讲稿
![大学生自立自强励志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14e882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2.png)
大学生自立自强励志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的主题是“大学生自立自强励志”。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时代的希望,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但是,我们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在这个时代,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必须具备自立自强的品质,不断努力和进取,不断不断探寻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首先,大学生要有自立能力。
自立不仅仅是指经济独立,更是指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
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思考问题本质,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我们要放眼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
大学生应该时刻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其次,大学生要有自强精神。
自强精神是强大的内在力量,它激发人们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毅力和决心。
大学生应该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拥有无限的潜力和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和困难,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努力跨越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当然,自强精神不仅仅是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更重要的是与他人的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自强精神需要与他人分享,需要与他人合作,需要团队的力量。
只有相互帮助,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最后,大学生要有励志目标。
励志目标是我们奋斗的方向,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理想。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我们要追求名利、地位和金钱,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追求。
金钱可以带来物质享受,地位可以带来虚荣和尊严,但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来自于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
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他人的幸福而奋斗。
如何在大学里获得自由意志
![如何在大学里获得自由意志](https://img.taocdn.com/s3/m/114c355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a.png)
如何在大学里获得自由意志在大学里获得自由意志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因为这将有助于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获得自由意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付诸努力和明智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一些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获得自由意志。
培养自我思考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学会独立地思考和评估事物。
他们应该减少对他人意见的依赖,而应该多考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多种皮切经典文学,参加辩论小组和独立研究项目来发展自我思考的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他们将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辩论和分析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探索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大学里,学生应该探索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身。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学会接受并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学生可以加入各种学生组织和参加不同的活动,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人群。
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术研究计划或实习项目来拓展视野。
发展独立思考的技能在大学期间,学生也应该发展独立思考的技能。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独立地制定计划,决策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这一点,例如学会制定时间表并遵守其规则,以及参加独立研究项目或学习小组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将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独立思考和制定自己的决策。
学会自我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还应该学会自我管理,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独立地管理时间和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制定计划、指定优先事项和创建个人目标来实现这一点。
此外,他们还可以参加艺术类、体育类或其他有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可以学会分配时间和资源,以及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总之,在大学里学生应该努力获得自由意志。
要实现这一点,他们需要培养自我思考、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发展独立思考技能和学会自我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只要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并能努力改进自己,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对牛津大学作了生动的介绍和描述,这里摘选的仅是其中一角。
但至少,关于学生的创造潜力的重视,以及那种比此间研究生教育用力更甚的“导师制”教学,实在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的,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和玩味。
盯住创造潜力牛津大学所属的39个学院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牛津市的大街小巷,大学本身没有自己的校园,这就使得牛津市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一个规模庞大的学术殿堂。
牛津大学目前在校本科学生11500人、研究生5000人,如按现在办学规模的标准衡量,牛津大学充其量只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
但牛津大学享誉世界的学术声誉并不是来自于办学规模,而在于它的悠久历史、教育与学术成就,以及办学体制上的特色。
牛津的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此外,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毕业于牛津大学。
“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是牛津大学SomervilleCollege的高材生,现任首相布莱尔也是从牛津大学走出来的。
此外,哈罗德·麦克米伦、威尔逊、希思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已故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也都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
有人将牛津大学能培养具有杰出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原因,归结于她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点,在学生的入学资格上,就已充分体现了出来——牛津大学只招收最有创造潜力的优秀生。
最近发生在牛津大学的一件事引起了英国人的广泛议论。
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
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
但牛津大学录取学生必须经过面试,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
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
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
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
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
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
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大家都说,这个故事显现了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它将载入牛津的史册。
牛剑争锋在牛津,问起本校与剑桥的关系,牛津人总是习惯地诉之于“又爱又恨”。
12世纪中叶,英法关系恶化,英王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到法国巴黎的大学求学。
于是,从1167年开始,大批的英国天主教学者和学生云集牛津,这是牛津从一个商贸之地转向学术之地的开始。
初创之时,学生寄宿在校外,时有人放荡酗酒,惹是生非,甚至常常发生斗殴和流血事件。
一部分师生便在1209年迁往剑桥避难,在那里设了一个新的教学点。
从此,牛津大学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剑桥大学。
历史上,这两所著名大学的政治立场界限分明,牛津倾向于托利党(保守派),剑桥则支持辉格党(激进派),这种情况至今犹然。
始于1829年的牛津与剑桥的划艇比赛,两校都心照不宣地认为是展示强弱的写照。
比赛的激烈与知名引起世界关注。
每年的比赛都在泰晤士河上进行,年年斗个你死我活,最新的纪录是牛津代表队共赢72次,剑桥队则赢了77次。
本次牛津剑桥的大决斗吸引了770万观众,最终牛津代表队以一尺之微击败剑桥。
这是149个赛事年以来最为激烈的一次。
当我们与凯旋的牛津人欢聚在一起时,他们又自豪地谈起了牛津与剑桥的“父子”关系。
“父子”也要竞争,牛津剑桥就是在这种持续的较劲中,创造了英国的精英教育与文化。
牛津与剑桥也是一对难兄难弟,有过共同的危难时期。
在16世纪中期,当时的亨利八世与天主教决裂,打算解散各个学院,没收财产。
朝中不少贪婪的大臣,垂涎欲滴,都想“宰牛(津)折剑(桥)”,从中分一杯羹。
好在王后挺身而出,不但劝丈夫手下留情,而且还鼓动建立新的学院,使牛津与剑桥化险为夷。
几百年来,多少王朝灰飞烟灭,而牛津与剑桥却长存不息。
与牛津相比,剑桥的自然科学成就尤其突出,被称为“自然科学的摇篮”,先后哺育出了牛顿、达尔文这样开创了科学新纪元的大师。
学术感受牛津大学的管理体制可以说是学术管理的典范。
大学的主要行政人员,均选自牛津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
大学的实际行政工作由院长主持,校长由各学院轮流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由所有的牛津毕业生组成的大学评议会负责选出每任校长,而实际的行政监督和工作建议则由教员大会负责。
教员大会选出18名执行委员,会同校内行政人员,每周举行一次会议,决定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大学的训导长也由各学院轮流选出,担任训导长的额外报酬是在任期内可获赠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所有书籍,在他们的学术袍上,亦可终身加佩一条黑色肩带,以表示学校对他所作贡献的感谢。
即使是大学中的校警——被学生昵称为“牛头犬”——其着装也体现出对学术的尊敬。
校警们在执行工作时,保持着九百年前的传统,头戴传统的大礼帽,颇有古风,将英国传统绅士的特点显露无遗。
牛津大学教授的讲学,果然不同凡响,凸显名校名师之风采。
几天下来,笔者总结其讲课规范,归纳若干特征:首先是在课堂上开展自己与自己的学术讨论,在自我讨论结束以后,再听取学生的观点,并加以解释、评论和总结。
听者既能了解主题的内容事实和研究的前沿,也能听到主讲教授本人的学术观点。
通常,每一个学术讲座都有一个规范的程序:首先,事实情况是如此……其次,多数人的观点是如此……第三,还有少数人对此持有这样的看法……第四,我本人的研究结论……最后,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研究……上述程序将牛津学派的学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看到了牛津的学术良心。
牛津大学的学术管理十分严格,每五年对教师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考评。
学术考评以5分为最高分,达到5分者必须提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3-4分的获得者必须提交具有英国影响的学术成果,评价低于3分的教师应自动离校。
ALanHudson教授是继续教育学院的社会学系主任,他的讲课最具有牛津风格和绅士学者风度,为我们主讲的题目是《英国的国民性》,他喜欢用音乐来表达他的学术观点。
关于英国的国民性,他在列出关于英国国民性的田园风光、现代化和传统与现代融合体三种观点后,深深地沉浸在对昔日帝国的无限怀念之中,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到对“日不落帝国”没落的深深哀伤,他在课堂上播放出一曲接一曲的传统的英国田园风光曲、朋克时代乐曲和现代音乐。
他低着头,眼睛盯着自己的鼻子,在讲台上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讨论之中。
笔者相信,在这个时候,Alan的思想中已经没有讲台、没有讲义,也没有学生,只剩下了自己的思辨……导师制教学牛津大学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课堂的讲授模式。
各学院提供讲课教师,同时,大学也在学院中聘请若干大学教授,针对某个专题开课,以供各学院的学生选修。
二是导师制教学模式。
学生申请入学时,一般是由各学院相关学科的教授审查申请文件,而其中的一位教授,则成为日后学生专修课目的导师,这就形成了牛津的导师制。
关于导师制,林语堂先生是如此引证的:“牛津剑桥的学生所以好,是导师坐在那里喷烟,喷得你天才冒火……是得益于导师制度。
”虽然在今天的牛津,喷烟的导师越来越少见,但这种师生共同研讨的情景依然随处可见。
导师在牛津被称为Don,与Don们在一起,有一种与朋友或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
所以,导师制维持的是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与草地、河边、茶馆、咖啡厅、饭桌、酒吧、书店或彻夜长谈等相随,这种结合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
几百年来,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备受推崇,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样板。
仔细推敲起来,世人推崇牛津大学的教育制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获得类似于牛津大学的高质量教育,成为社会的精英;二是每一位大学教授或校长都希望将自己的学校办成精英教育学校,若有机会被称为“东方牛津大学”则是大学的无上荣光。
牛津大学所创立的导师制是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导师在每学期中,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每一门课程都是如此。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提供一个相关的论文题目、一本书和一份参考文献目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提供书目的阅读,并按要求写出一篇2000字(或更多字数)的论文,然后组织学生与导师一起参加论文讨论会。
会上首先由学生宣读并讲解论文的内容,导师和参与讨论的其他学生可以在讨论会的任何时间提出问题,相互之间就文章的论点、论据进行辩论。
在提问和讨论过程中,导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术思想。
当然,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学生对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阅读、研究较少,导师总可以在较多的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从形式上来看,这样的讨论过程,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考和临场反应能力。
牛津大学实行八周为一学期的密集学期制,导师制可以让导师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凡受过牛津大学导师制熏陶的学生都认为导师制教学方法无论对于精英人才或一般人才的培养都非常有好处:首先,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空,学生可以在思想的海洋里任意飞翔,而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没有任何拘束的环境下产生的;其次,帮助学生掌握了学术交流的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快就能够适应学术研究的方法与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