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

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
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

本文对牛津大学作了生动的介绍和描述,这里摘选的仅是其中一角。但至少,关于学生的创造潜力的重视,以及那种比此间研究生教育用力更甚的“导师制”教学,实在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的,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和玩味。

盯住创造潜力

牛津大学所属的39个学院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牛津市的大街小巷,大学本身没有自己的校园,这就使得牛津市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一个规模庞大的学术殿堂。

牛津大学目前在校本科学生11500人、研究生5000人,如按现在办学规模的标准衡量,牛津大学充其量只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但牛津大学享誉世界的学术声誉并不是来自于办学规模,而在于它的悠久历史、教育与学术成就,以及办学体制上的特色。

牛津的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此外,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毕业于牛津大学。“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是牛津大学SomervilleCollege的高材生,现任首相布莱尔也是从牛津大学走出来的。此外,哈罗德·麦克米伦、威尔逊、希思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已故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也都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

有人将牛津大学能培养具有杰出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原因,归结于她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点,在学生的入学资格上,就已充分体现了出来——牛津大学只招收最有创造潜力的优秀生。

最近发生在牛津大学的一件事引起了英国人的广泛议论。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录取学生必须经过面试,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大家都说,这个故事显现了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它将载入牛津的史册。

牛剑争锋

在牛津,问起本校与剑桥的关系,牛津人总是习惯地诉之于“又爱又恨”。12世纪中叶,英法关系恶化,英王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到法国巴黎的大学求学。于是,从1167年开始,大批的英国天主教学者和学生云集牛津,这是牛津从一个商贸之地转向学术之地的开始。

初创之时,学生寄宿在校外,时有人放荡酗酒,惹是生非,甚至常常发生斗殴和流血事件。一部分师生便在1209年迁往剑桥避难,在那里设了一个新的教学点。

从此,牛津大学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剑桥大学。历史上,这两所著名大学的政治立场界限分明,牛津倾向于托利党(保守派),剑桥则支持辉格党(激进派),这种情况至今犹然。

始于1829年的牛津与剑桥的划艇比赛,两校都心照不宣地认为是展示强弱的写照。比赛的激烈与知名引起世界关注。每年的比赛都在泰晤士河上进行,年年斗个你死我活,最新

的纪录是牛津代表队共赢72次,剑桥队则赢了77次。本次牛津剑桥的大决斗吸引了770万观众,最终牛津代表队以一尺之微击败剑桥。这是149个赛事年以来最为激烈的一次。当我们与凯旋的牛津人欢聚在一起时,他们又自豪地谈起了牛津与剑桥的“父子”关系。“父子”也要竞争,牛津剑桥就是在这种持续的较劲中,创造了英国的精英教育与文化。

牛津与剑桥也是一对难兄难弟,有过共同的危难时期。在16世纪中期,当时的亨利八世与天主教决裂,打算解散各个学院,没收财产。朝中不少贪婪的大臣,垂涎欲滴,都想“宰牛(津)折剑(桥)”,从中分一杯羹。好在王后挺身而出,不但劝丈夫手下留情,而且还鼓动建立新的学院,使牛津与剑桥化险为夷。几百年来,多少王朝灰飞烟灭,而牛津与剑桥却长存不息。

与牛津相比,剑桥的自然科学成就尤其突出,被称为“自然科学的摇篮”,先后哺育出了牛顿、达尔文这样开创了科学新纪元的大师。

学术感受

牛津大学的管理体制可以说是学术管理的典范。大学的主要行政人员,均选自牛津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大学的实际行政工作由院长主持,校长由各学院轮流选举产生,任期四年。由所有的牛津毕业生组成的大学评议会负责选出每任校长,而实际的行政监督和工作建议则由教员大会负责。教员大会选出18名执行委员,会同校内行政人员,每周举行一次会议,决定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大学的训导长也由各学院轮流选出,担任训导长的额外报酬是在任期内可获赠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所有书籍,在他们的学术袍上,亦可终身加佩一条黑色肩带,以表示学校对他所作贡献的感谢。即使是大学中的校警——被学生昵称为“牛头犬”——其着装也体现出对学术的尊敬。校警们在执行工作时,保持着九百年前的传统,头戴传统的大礼帽,颇有古风,将英国传统绅士的特点显露无遗。

牛津大学教授的讲学,果然不同凡响,凸显名校名师之风采。几天下来,笔者总结其讲课规范,归纳若干特征:首先是在课堂上开展自己与自己的学术讨论,在自我讨论结束以后,再听取学生的观点,并加以解释、评论和总结。听者既能了解主题的内容事实和研究的前沿,也能听到主讲教授本人的学术观点。通常,每一个学术讲座都有一个规范的程序:首先,事实情况是如此……

其次,多数人的观点是如此……

第三,还有少数人对此持有这样的看法……

第四,我本人的研究结论……

最后,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研究……

上述程序将牛津学派的学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看到了牛津的学术良心。牛津大学的学术管理十分严格,每五年对教师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考评。学术考评以5分为最高分,达到5分者必须提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3-4分的获得者必须提交具有英国影响的学术成果,评价低于3分的教师应自动离校。

ALanHudson教授是继续教育学院的社会学系主任,他的讲课最具有牛津风格和绅士学者风度,为我们主讲的题目是《英国的国民性》,他喜欢用音乐来表达他的学术观点。关于英国的国民性,他在列出关于英国国民性的田园风光、现代化和传统与现代融合体三种观点后,深深地沉浸在对昔日帝国的无限怀念之中,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到对“日不落帝国”没落的深深哀伤,他在课堂上播放出一曲接一曲的传统的英国田园风光曲、朋克时代乐曲和现代音乐。他低着头,眼睛盯着自己的鼻子,在讲台上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讨论之中。笔者相信,在这个时候,Alan的思想中已经没有讲台、没有讲义,也没有学生,只剩下了自己的思辨……

导师制教学

牛津大学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课堂的讲授模式。各学院提供讲课教师,同时,大学也在学院中聘请若干大学教授,针对某个专题开课,以供各学院的学生选修。二是导师制教学模式。学生申请入学时,一般是由各学院相关学科的教授审查申请文件,而其中的一位教授,则成为日后学生专修课目的导师,这就形成了牛津的导师制。

关于导师制,林语堂先生是如此引证的:“牛津剑桥的学生所以好,是导师坐在那里喷烟,喷得你天才冒火……是得益于导师制度。”虽然在今天的牛津,喷烟的导师越来越少见,但这种师生共同研讨的情景依然随处可见。导师在牛津被称为Don,与Don们在一起,有一种与朋友或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所以,导师制维持的是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与草地、河边、茶馆、咖啡厅、饭桌、酒吧、书店或彻夜长谈等相随,这种结合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

几百年来,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备受推崇,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样板。仔细推敲起来,世人推崇牛津大学的教育制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获得类似于牛津大学的高质量教育,成为社会的精英;二是每一位大学教授或校长都希望将自己的学校办成精英教育学校,若有机会被称为“东方牛津大学”则是大学的无上荣光。

牛津大学所创立的导师制是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导师在每学期中,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每一门课程都是如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提供一个相关的论文题目、一本书和一份参考文献目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提供书目的阅读,并按要求写出一篇2000字(或更多字数)的论文,然后组织学生与导师一起参加论文讨论会。会上首先由学生宣读并讲解论文的内容,导师和参与讨论的其他学生可以在讨论会的任何时间提出问题,相互之间就文章的论点、论据进行辩论。在提问和讨论过程中,导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术思想。当然,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学生对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阅读、研究较少,导师总可以在较多的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从形式上来看,这样的讨论过程,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考和临场反应能力。牛津大学实行八周为一学期的密集学期制,导师制可以让导师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凡受过牛津大学导师制熏陶的学生都认为导师制教学方法无论对于精英人才或一般人才的培养都非常有好处:首先,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空,学生可以在思想的海洋里任意飞翔,而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没有任何拘束的环境下产生的;其次,帮助学生掌握了学术交流的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快就能够适应学术研究的方法与环境氛围。

作文例文:人格独立与恒顺人生

人格独立与恒顺众生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要活出自我,活出独立人格。因而要高扬自我的旗帜,不随俗靡;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随物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失去了自我,我们还有什么价值呢?这是一种价值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这种价值观的心态,“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是它的意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它的生活方式,“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它的写照。孟子有句话:“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反躬自问,正义确实在我手里,就算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则是这种价值观的信念。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们不是独立的,我们本来一体,我们从来都没有分开过。豪杰之士,从来未曾忽略这一点。因而有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钟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从这幼”,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佛教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华严经》提到“恒顺众生”,离开众生,佛是无法存在的。 其实,我们在独立的同时,又本是一体。独立是我们的直觉,而完全的独立却是我们的误解。 每棵树都是独立的,但他们的根都连着大地;所有的鱼都是独立的,但它们的身体都紧贴着同一片海洋;飞翔的鸟都是独立的,但它们的翅膀都翩跹在同一片天空。 真正独立的人,恰恰是胸怀天下的人;而那些为一己私力蝇营狗苟的人,则恰恰是失去了自我的人。 不要成为孤芳自赏的人,那不是独立,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冰心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更不要随波逐流,甚至趋炎附势。苏轼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菜根谭》讲到,“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的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那点不忍的念头,是人性本善、众生一体的流露;那段不为的气节,是我们特立独行、舍生取义的写照。 《菜根谭》又讲到,“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我们独立的人格正是在服务众生的事业中得以实现的。 钱钟书《论快乐》中有一句话,“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们人生当中那一系列的矛盾呢。(954字)

大学精神演讲稿

大学与大学精神 自近代以来,探讨大学精神的言论频频出现。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素以孜孜不倦地探究学问为特质,故而,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精神。李敖有语: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而我们,作为大学的主体来说,大学如何对于我们,我们如何对于大学实在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然而就目前我、我们所看到的事情,就目前安徽师范大学所取得的成就,我无法将大学与大学精神联系起来。我也实在无法就此断言去说我们应该怎样,我能做的也许只能是阐述事实,提出意见。 “厚德,重教,博学,笃行”,我不知道这八个字对于安徽师范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有什么意义,也许只是在校规校纪的考试需要我们记一记,也许在参加学校评比的时候我们用一用。至于其他更为深层次的意义来说,请恕我浅薄,无法想象。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校训刚刚出现的那段时间,我想这也必定是先辈们对我们的希冀,必是先辈们将安师大的传统一一凝聚起来所形成的精华。而今,当社会的浮夸波及大学,当一个大学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与精神,其也必并非是大学,称之为college或者高等职业培训学校更好些。 于是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是不是未来职场上的竞争者,是不是未来某种行当中的优秀人才?然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我们正在大学中。那么,正在大学中的我们是谁?是一群奔向上述目标的匆匆过客?假如这样的话,大学生涯对于在座的每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是应当提出来的。大学现在逐渐变成在就业指挥棒下的教学活动。但是,我们把大学学习生涯指向具体的就业,一个谋取更好职业的目标,我个人觉得是个莫大的遗憾。人生几十年,能有多少机会可以有安静的四年时间,远离社会功利体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

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具有强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大学精神”,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4]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二、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不盲从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临近毕业,高三某班召开“普通人能为国家进步做些什么”的主题班会,同学们踊跃发言。最后主持人通过归纳,整理出以下几点: ①拒绝说谎,客观看世界。 ②不从恶,不冷血,讲道理。 ③正视、同情、声援弱势群体 ④独立思考,对听到的消息有所鉴别,保持质疑 ⑤凭借良知、依据常识说话,不信口开河。 ⑥传播友善,启蒙民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其中两到三种观点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不盲从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 地板角落里一片纸上,一群苍蝇在不停地舞蹈。一只蝇子看到那么多的同伴在玩耍,也想飞过去参与其中。殊不知那些同伴不是在开心地跳舞而是在做生命最后的挣扎!面对蜜蜂的善意提醒,它却不以为意,终于还是抵制不住诱惑,盲目地跟随它的同伴,结果可想而知。它的“聪明”却让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此惨痛的代价,不禁让我心声忌惮。环顾四周,名利、金钱、权势都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们想有权有势,我们想腰缠万贯,我们想让别人仰视自己,我们想名利双收——这些我们想要的都成为了我们心生邪恶的源泉,都会减弱我们抵御外界诱惑的定力。当我们想要放纵自己的私欲,请想想这样做你的明天会怎样,会不会一步步地迷失自我,会不会也象那只盲目从众的苍蝇一样把自己毁灭?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在自己的作品享誉国内外时,却拒绝记者的采访,拒绝涌向他的鲜花和掌声。对他来说,名和利不过是外来的附加物,是加在灵魂上的枷锁。他只想在自己的书屋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专心地研究文学,潜心学术,保持自己心灵的安静。面对名利的诱惑,他没有动摇,他本应名副其实地享受“学术泰斗”“文学大师”等称谓,但视名利如浮云的他却把它们统统拒之门外,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大众追求名利。 一位富翁想让儿子成为毕加索那样有名的画家,就想让儿子向毕加索学习他的画作。而毕加索却拒绝了,因为毕加索只有一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让儿子成为另一个毕加索,那他也不过是个复制品而已。真正伟大的画家应该拥有独特的观察力和不一样的灵感,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后来,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文

革”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去世,享年79岁。 摘录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

人生与人心尔雅满分答案

++++++++++++++++++++++++++++++++++++++++++++++++++++++++++++++++++++++++++++++ 大学之“大”,何“大”之有? 1 在本课程中,超一流人之间比的是(D)。 A、财富与名望 B、气质与文化 C、成功与前途 D、胸襟与气度 2 “大学”,究其实质要培养的是(C)。 A、大学问 B、大人脉 C、“大人” D、大能耐 3 “仪式”的意义不在于(D)。 A、昭告天下 B、昭告自我 C、自我内心的确认 D、形式的完满 4 一个大学的兴起往往能带动周边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5 大学之为大学,最主要是因为它规模大、面积大。(×)1.2什么是完整的“大人”? 1 以下与人的“成熟”没有必然联系的要素是(C)。 A、身体 B、精神 C、教育 D、心理 2 课程中所指的“大人”意味着18岁以上的人。(×) 3 人的成熟度与其年龄成正比。(×) 成熟的含义 1 根据课程,哪一个不是成熟之人的评判标准?(B) A、自由之精神 B、阅历之丰富 C、独立之人格 D、责任之担当 2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根本的“成熟”意味着(A)。 A、精神的成熟 B、身体的成熟 C、头脑的成熟 D、社会地位的确立 3 “衰”和“老”一定是同步的。(×) 何为“自由”? 1 据课程,自由的三大要素不包括(C)。 A、清醒的自知 B、勇敢的选择 C、独特的存在方式 D、无悔的担当 2 选择总是艰难的,因为选择总是一种(A)。 A、同类中的取舍 B、异类中的取舍 C、好与坏的取舍 D、欢乐与悲伤的取舍 3 标新立异是自由的表现之一。(×)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 二.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 三.对大学精神产生冲击的元素 四.构建新型中国大学精神的路径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 (一)独立自由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对于大学的行为提供指导,是大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依靠和取向。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她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和未来,是一所大学创办和成长的基础。在大学精神中,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陈寅恪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铭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传诵,并且成为近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高度的浓缩,独立是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条件,是学科进步、学术繁荣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自由精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其本身独立的精神,而学者不仅要

为人师,更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大学必须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精神才能保证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利益团体的左右,也能保证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独立和创新。 (二)批判创新精神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就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界的声音,在美国,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学术界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不管是为了照顾捐助者的善良愿望,还是为了平息外界激烈反对某种学术观点的愤怒声音,都不能以牺牲学术自由作出妥协。”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保障独立思想的一个前提,那么批判和怀疑精神便是促进独立思想和学术自由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大学的批判精神不仅对于促进大学自身的发

我的独立人格不被人理解

我的独立人格不被人理解 --我是学屌!但我不比任何人差!学校里有两种人神人,一曰学霸,一曰学渣。学霸主要是指:专注于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学渣则是指那些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时才开始突击、临时抱佛脚的学生群体。但很多徘徊在中间,既不很刻苦也说不上懒散的同学没了定位。而昨天,这种人也有了自己的代名词——“学屌”。 “学屌”一词在昨天火速蹿红,它火的不稀奇,因为它让广大一直徘徊在学霸和学渣间的同学迅速找到了自己的 定位。根据网络定义,所谓学屌,是指一种徘徊于学霸与学渣间的异类存在,他们有时超越学霸,拥有学霸所没有的天赋;有时又埋身在学海之中,不闻世事。上课从来只看心情,作业什么的一笔带过。他们无学霸的执著,亦无学渣的颓废,但他们拥有无尽的放浪与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不少网友见此词激动大呼:“终于找到了自我!” 网友“鲍鹏杰christ”说:“我必须是学屌。读了十多年的书,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定位了。我是学屌,我为自己代言!” 网友“菇凉李灰常需要正能量”说:“昨晚才刚刚和别人说了我只是百分之五十的学渣,今天就给诞生了这词,原来我们不是渣渣,是学屌!”

网友“冰糖拌莎拉”说:“我想我就是学屌吧!成绩不好又比那些学霸多点天赋,更重要的是我也没学渣的破罐破摔!” 网友“猪猪安久妹”说:“这就是我,我最讨厌学霸,死读书。但是我也不能容忍自己太差劲。所以虽然我经常翘课、上课睡觉,但是每次考前一晚都复习自学一夜,往往还都拿A,从来没挂过科。连高数都是,没上课自学一夜,拿了A。所以身边的人有人觉得我是天才,有人很不爽(她们天天上课分都没我高)。” 今天,整个网络都在为学屌加油:“Fighting!学屌!你不比任何人差!”

保持我们的独立人格

保持我们的独立人格 老温话题 ″人格″一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话语里。许多人动不动就说:″不要失去人格。″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格″呢?″人格″,这是固有的东西,又怎能失掉呢?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人格并不能混同于尊严和节操,也不能仅仅理解为道德品质,人格的含义远远大于此。 也难怪我们许多人对人格一词有着种种误解,在中国古代的书里是没有这个词的。它产生于几百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简单地概括一下,人格就是″个人存在的状态″,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的高下,是根据他的存在状态来判定的。如果一个人能保持独立的存在状态,他的人格就是健全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依附于他人而存在,他的人格就是不健全的,可称之为″依附人格″。所谓保持独立的存在状态,不是象孤立于海岛上的鲁宾逊一样,离群索居地去做孤家寡人,而是在群体社会中保持自己经济政治的独立性。 我们的先人中以独立的人格传名于世的比比皆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一种独立人格的闪光。杜甫有一首题为《有木》的诗,是咏凌霄的:″有木名凌霄,攫秀非孤标,偶依一枝树,遂抽百尺条,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一旦树摧毁,独立暂飘摇″——这首诗就是以凌霄为例,告诫人们不要失去独立的人格。 独立人格被明确提出是在五四时期。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中希望广大青年们″是自由而非奴隶的″,呼吁他们以″独立自主之人格″为上。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共和国,然而,建国之初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们除了一时难以摆脱对他人的依附外,又开始普遍依赖于所供职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农业合作社组织。在原本存在的人对人的依附之外,又加上了人对单位和集体的依赖。改革开放之后,实现了市场经济,才把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以及人对单位的依赖关系转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即转为人对资本的依赖关系。市场经济强调个人自主,平等竞争,既呼唤独立人格的出现,也为培养独立人格创造了经济关系方面的条件。再加之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民主进程的加快,依附于他人组织的劳动者,开始转变为拥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正如在允许私人企业出现后,有的国营企业职工所说的: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处处不留人,就干个体户。正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们这样描述与干部的关系:″有吃有喝不靠你,不偷不抢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

塑造当代青年的独立人格

塑造当代青年的独立人格 ——《经典天天读》有感写给师大青年工作学习之余,翻开《经典天天读》,感受古之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不禁为之嗟叹不已,既为他们兼济天下的成就,也为他们独善其身的人格。孔子曰:?学而优则仕。?鲁迅也说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是为王侯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青年,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必须立身自身,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塑造伟大而坚强的人格,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顶起中国的脊梁。 通读《经典天天读》,感悟最深的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那种生生不息的家园情怀。从先秦到民国,从屈原到孙中山,浩浩千年,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参与和担当,有?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凌云壮志,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陈词,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黍离之悲,有?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无限眷念……而这一切,均源于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源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作为当代青年,塑造独立人格,首要便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这种可贵的人生理想和家园情怀。无论何时何地,真正的爱国者都是以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捍卫民族尊严,投身祖国建设为己任。只有这种对国家的担当,才能真正走向人格的独立。

然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来说,光有家园情怀是不够的,塑造伟大而刚强的人格,忧患意识和变革意识也是不可少的。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将这种忧患思想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应当是我们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的一种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超越一己之厉害荣辱与成败,而将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牢记于心,对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之心。尤其是在中国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中国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这种忧患意识更兼可贵。但治国安邦,理政安民,更离不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精神。商鞅变法成就了秦国帝业,辛亥革命开始了中国的共和之路。而当下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恒古未有的时代变革。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变革面临的阻碍和付出的代价。作为当代青年,就应该在继承忧患的基础上强化变革意识,坚信变革的阻碍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才能解决,变革的代价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变革才能弥补。只有这样,才能变革出一个更将富强的中国。 梁启超在《中国少年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胜于亚洲则国胜于亚洲,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国家的青年就应当有更多的担当和作为,更应该为自己塑造坚强的人格,从现在开始,从师大开始。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我之鲁迅观 ——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 胡雪丹 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关键词: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立人特操特立独行精神奴隶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确是一个思想复杂且矛盾的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思潮学说在鲁迅的思想中消长起伏,融会贯通。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世界都不是可以某种主义、某种信仰所能完全概括的。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就像他接受共产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正如他接受了唯物史观却没有抛弃进化论,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一样。而我对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印象最为深刻。下面主要谈谈我对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儿看法。 纵观鲁迅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革命”的一生。他反专制,反

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和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乃是根本。鲁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立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立人”。所谓“立人”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是自我的完全独立。人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之后才会去发现“精神”。精神是自由的,还是压抑的,这直接关系到是安于现状还是奋起反抗!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正是立人所必经的考验。我认为这就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的原因。鲁迅他在沉默中爆发了,鲁迅的“立人”思想不就恰恰是他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抗吗?这 也证明了鲁迅不断的探索如何让中国人摆脱奴役和贫困,从而迈进“世界人”的行列中去。经过先驱者的启蒙、教育,无数的“闰土”、“阿Q”清醒过来,不在沉默、胆怯、徘徊,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尊个性而长精神”了呢?我是更加愿意在沉默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的。然而我却似乎无法做到像鲁迅那样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付之于行动。当代之中国仍然存在许多弊端,不管是政治上、

大学精神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大学精神读后感 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而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文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

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所以说,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文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与不好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 第二篇: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说

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

本文对牛津大学作了生动的介绍和描述,这里摘选的仅是其中一角。但至少,关于学生的创造潜力的重视,以及那种比此间研究生教育用力更甚的“导师制”教学,实在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的,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和玩味。 盯住创造潜力 牛津大学所属的39个学院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牛津市的大街小巷,大学本身没有自己的校园,这就使得牛津市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一个规模庞大的学术殿堂。 牛津大学目前在校本科学生11500人、研究生5000人,如按现在办学规模的标准衡量,牛津大学充其量只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但牛津大学享誉世界的学术声誉并不是来自于办学规模,而在于它的悠久历史、教育与学术成就,以及办学体制上的特色。 牛津的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此外,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有30位毕业于牛津大学。“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是牛津大学SomervilleCollege的高材生,现任首相布莱尔也是从牛津大学走出来的。此外,哈罗德·麦克米伦、威尔逊、希思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已故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也都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 有人将牛津大学能培养具有杰出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原因,归结于她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点,在学生的入学资格上,就已充分体现了出来——牛津大学只招收最有创造潜力的优秀生。 最近发生在牛津大学的一件事引起了英国人的广泛议论。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录取学生必须经过面试,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大家都说,这个故事显现了大学自由独立的精神,它将载入牛津的史册。 牛剑争锋 在牛津,问起本校与剑桥的关系,牛津人总是习惯地诉之于“又爱又恨”。12世纪中叶,英法关系恶化,英王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到法国巴黎的大学求学。于是,从1167年开始,大批的英国天主教学者和学生云集牛津,这是牛津从一个商贸之地转向学术之地的开始。 初创之时,学生寄宿在校外,时有人放荡酗酒,惹是生非,甚至常常发生斗殴和流血事件。一部分师生便在1209年迁往剑桥避难,在那里设了一个新的教学点。 从此,牛津大学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剑桥大学。历史上,这两所著名大学的政治立场界限分明,牛津倾向于托利党(保守派),剑桥则支持辉格党(激进派),这种情况至今犹然。 始于1829年的牛津与剑桥的划艇比赛,两校都心照不宣地认为是展示强弱的写照。比赛的激烈与知名引起世界关注。每年的比赛都在泰晤士河上进行,年年斗个你死我活,最新

论学习自由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2163133.html, 论学习自由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作者:刁莲娜白云利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1期 摘要学习自由的理念在历史上乃至今日都对高等教育实践有着重要影响与价值。当代高等教育体制应该综合我国国情及历史背景,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等角度实施改革,在贯彻学习自由的核心教育理念的同时,把握好控制学习自由的限度问题,以期培养出符合人性的公民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自由限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Freedom in University DIAO Lianna, BAI Yunli (College of IOT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freedom in history and even today both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value.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nsolidate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from the learning content,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to implement refor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to learn at the same time, a good grasp of the limits of freedom to learn control issues in order to develop a compliance civic and human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freedom; limitation 0 引言 人的天性就是趋向自由,自由的思想与个性是创造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上的自由与开放,这是学生全面认识和实现自我的途径之一,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 1 学习自由的概述 学习自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商与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少数贵族所垄断的局面,开创了学习自由的先河。①

论高校大学精神重要性及发扬途径

论高校大学精神重要性及发扬途径 科学教育专业徐国鹏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育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自由求索的学术精神和“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本文浅谈了大学精神的重要性,并叙述了如何培育和发扬大学精神。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the spirit of educating people, the spirit of creativity, the spirit of social criticism, the spirit of social care, the spirit of free academic exploration, the spirit of moral benevolence and. It also suggests carrying forward university spirit and promoting university grade. 关键词:大学精神; 创造精神; 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 Keyword:university spirit; the spirit of creativity;the spirit of social criticism; the spirit of social care

目录 1.何为大学精神--------------------------------------------------------------------------------------------- 3 1.1育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3 1.2 创造精神------------------------------------------------------------------------------------------------- 3 1.3 引导社会的批判精神--------------------------------------------------------------------------------- 4 1.4 社会关怀精神 ------------------------------------------------------------------------------------------ 4 1.5自由求索的学术精神---------------------------------------------------------------------------------- 4 1.6“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 ---------------------------------------------------------------------------- 4 2. 为何要弘扬大学精神----------------------------------------------------------------------------------------- 5 2.1 生命力的体现 ------------------------------------------------------------------------------------------ 5 2.2 抵御腐蚀的盾牌 --------------------------------------------------------------------------------------- 5 3. 如何发扬大学精神-------------------------------------------------------------------------------------------- 6 3.1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基点 --------------------------------------- 6 3.2 从制度上严格规范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核心 --------------------------------------- 6 3.3 从环境上积极营造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条件 --------------------------------- 6 4. 结语--------------------------------------------------------------------------------------------------------------- 7 参考文献: --------------------------------------------------------------------------------------------------------- 8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自五四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精神的理想。从小学起,教科书里就告诉我们,要敢于怀疑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想一想,我们活到今天,有多少自己的思想呢?这些思想又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转变呢?我们在小学和中学接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很少有自由思想的空间。到了大学以后,一下子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没有取舍的标准。怀抱很远大却显苍白的理想,却不知如何开始行动;未来似乎充满希望,又似乎离现实非常遥远。许多人渐渐选择了一条道路,却仍然觉得远离自己的本心;另一部人选择了随大流,周围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却想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我们也许会从师长和同学那里,从网络上得到一些关于专业、社会、政治、人生的意见,通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分析抉择,得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乃至于能与同学辩论。但这些观点不系统、很可能只是一家之言。而最关键的是,这些观点只关注于外在世界的一些局部,对于人生的重大问题没有回答——乃至于很少有人觉得自己能想清楚这些重大的问题。对于一些现实的学业、求职、爱情等问题,这些观点也经常显得很空洞、不切实际。工作了之后又怎样呢?现代社会节奏非常快,一些行业的工作量很大,还要应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升职、评奖金、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更有家庭需要照顾。一位师兄告诉我,他有一段时间下班回来之后,非常疲惫,困得根本没有精神读书。他说许多人工作后非常怀念上大学的时光,觉得那是自己一生中思想和人格达到的顶峰。如果工作相对轻闲——这是少数,随着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对许多问题能有一个更务实和透彻的认识。但是这一生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理想、改善社会?另有一些人选择追求理想,不随大流,不走寻常的道路。他们是可敬可佩的,但相当多的人走得很坎坷。不走寻常路,自然要承担很大的压力,而信仰的力量是否强大到让我们克服困难昂扬向前?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的智慧是否足够明晰,使得当我们认为自己卸下社会的枷锁时,我们抛弃的不是粮食和水?随大流是安全的,因为能常与人沟通,如果离群索居,我们怎么保证自己不会堕入到自己的情绪和成见的小世界里?“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对我们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实现呢?思想之于人生,犹如一张地图,上面不仅标明了各处的景致、风光,也标明了我们的目标和现在的位置。所谓有思想,不是说对一些地图上不相干的地方有一些繁复斑驳了解和猜测,而是关注于人生社会的大问题,就好比地图的整体、地图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和我们的起点、终点、中间的路径。同时,思想中蕴涵了行动,我们有了地图就是要去走一条路的,而实践也是检验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科学上的定律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则需要靠我们的生命体验来验证,否则就只是一堆假设。我们说一个人思想自由,是说他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能够提出许多新的、有益的见解,与前人的见解相对照而能给人以启发,不是说他不顾前人的经验胡想一套、妄自尊大;我们说一个人思想深刻,是说他具备透过表象发现问题关节点或实质的洞察力,不是提出一些与实事不符的片面、古怪的观点。我们说一个人思想开放,是说他能不断学习,原原本本地领纳别人的观点、立场,进而能同情地体会作为前提的生命体验,不加入自己的曲解;有疑处阙疑(暂时搁置)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时再从一更高的观点沟通人我,使各自思想的不足得以弥补、优点并行不悖;不是说不加鉴别地一味吸收、实则未领纳其本怀,吸收得多了,不同观点错杂无序,就在心里打架,然后再用搅糨糊的方式强行调和。思想需要训练才能自由、深刻和开放。我认为训练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心态,要心怀温情与敬意。谈到认识就要谈到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那么认识者与对象的关系就很重要。是对立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是没有关系?这决定了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所选取的视角。如果我们以仇恨去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仇恨的理由;如果我们以冷漠的心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一堆冰冷、割裂的信息。以爱心和敬畏的心与世界互动,我们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