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浅析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effc1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2.png)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一个重要的道德理论。
它阐述了一个人所做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果报,而这个果报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生命和命运。
在这个理论中,善恶因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应该通过行善积德来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个人责任和自我决定。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自己未来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做了善良的行为,比如帮助他人、慈善捐款等,他将会得到善果,得到快乐和幸福的回报。
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了恶劣的行为,比如偷盗、伤害他人等,他将会得到恶果,承受痛苦和不幸的后果。
这就为每个人的行为负责任提供了一个准则,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追求正直和道德。
作为佛教徒,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做任何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会造成因果关系,所以一个人不应该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来看待每个行为的后果。
通过追随正义和道德的准则,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正面的回报。
佛教因果业报论也呼吁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已经造成的因果关系承担责任,还要尽可能地修正错误的行为,以免继续承受恶果。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善念和善行的重要性。
根据佛教教义,一个人的意念和意识对他的行动和结果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心存善念,思考善良和利他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正直和慈善的行动。
反之,如果一个人心存邪念,思考自私和马虎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恶劣和不公正的行动。
佛教因果业报论鼓励人们培养善念和修行善行,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摆脱困难和痛苦,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和利益至上的现象比比皆是。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人们认识到个体行为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因果关系,并且努力追求善良和正直的行动,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2601c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0.png)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强调因果循环,即人们所做的善恶业果必有所报,而且报应是不可逃避的。
因果业报论在佛教中具有非常深刻的道德意义,对于教导人们做善行、避恶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意义的角度,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修养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它告诉人们,一切善恶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行则会带来恶果。
这种因果清楚、不可逃避的规律,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起到了巨大的警示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更加审慎和慎重,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这种清晰的因果关系,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导人们应该积极努力做善行,避免恶行。
因果业报论强调因果循环,告诉人们善恶行为不是一时的,而是影响整个生命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人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去做善事、避免恶行,培养高尚的品德。
通过不断地做善行,避开恶行,人们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修养品德,使其高尚、纯净。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果业报论教导人们要善待他人,不伤害他人,因为伤害他人就是在制造恶果。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会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和伤害,以此来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行为方面,因果业报论也教导人们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做一些善事,因为这样做会带来好的果报。
通过人们的积极善行,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个人修行和精神境界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因果业报论中,修行者努力追求清净善良的心灵状态,修福慧,以期获得善果。
在修行的过程中,因果业报论对于修行者的道德要求明确清晰,要求他们坚持善行,远离恶行,培养正信正念,修心养性,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674c80ea216147917112863.png)
要的是“完成”这个过程,只要你经历了这个过程, 来破除这些执着“空”的消极断见。性空要求众生解
你必然会有所得。随缘处事的人生态度,给众生在这 除各种身心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获得一种玄妙的
繁忙的名利场中,给予了一片片刻清闲的绿洲。在此 涅槃境界。但佛教仍然不舍世间,他的立足点仍是人
绿洲之上,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找回本心,识得自 间社会,致力于众生的解脱,救众生于生死苦海,我
的是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若能得到所求,便为吾之 大可不必执着于某一物。表面物的“有”之存在,往
所喜,若不得亦无忧,让苦乐得失皆随缘。
往依赖于众多物而存在,此有无自性,因此万有皆无
若心随缘,在面对各种社会相,我们便多了一 恒常之理,人生无常便是常,若众生执着于这些无恒
份豁达的心态,即使在喧嚣的外在环境中,依然能保 之有,便会陷入永无休止的追逐这“有”,把“有”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吴 菲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是世界上 是缘起论,佛教认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此
三大宗教之一。在佛教经典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哲理,它企图通过唤起人内心的自觉,将人们从苦痛 宇宙的万事万物皆由缘所起。“涅盘”,亦称寂灭、
持恬静、冷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佛家所谓的随 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欲将万物据为己有,哪里
缘,并不是消极处事亦不是避事,特别是中国的佛家, 知道他所追逐的仅为无恒的有。不懂得“空”的人生
它依然是建立在现实人生之上的,它要求的是一种以 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若将“有”看得太重,便
“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在现实中,努力做好 会贪得无厌,以至欲壑难填,人永远填平不了欲望的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
![佛教的重大当代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b31f1ed551810a6f5248642.png)
佛教的贡献与现实意义刘长乐说:“一朵生命的花朝着天空绽放,雨露折射出它素面的笑颜。
佛陀用一枝花朵,一个微笑赢得了世界的注目与尊敬。
佛教从创立那天起,就直指人性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和憎恨,为我们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带来了智慧的光芒。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播中,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以下重要贡献:1、非暴力。
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
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
2、平等心。
佛祖的教训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怜天下万物。
这是一种对全人类的慈悲、仁恕与谅解,这种开阔的平等主义正是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石。
3、生死观。
佛教是一种全面关注生命内在真实和内在超越的学说和教育,它改变了近三十亿东方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认识。
4、包容性。
佛教的平等心决定了其包容性,它大度地接纳别人,也深刻地改变自己,它坚信,包容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
5、和谐论。
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佛教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内心的和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和谐。
作为世界和东方主要的哲学与智慧,佛教的这些理念应该跨越文化、地域和民族,向西方和世界传播,以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理解和共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嫌不够,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对佛教尚缺乏理解的兴趣,甚至存有一些偏见和误解。
以史为鉴,佛教的跨文化传播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究。
一是包容他人与他人包容(信心)。
佛教是个有严密体系、深刻内涵的宗教,它像药引一样可以治疗社会的疾病。
例如佛教的思想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使中国进入了长期的文化繁荣。
主动、灵活或被迫地改变自己,以获得他民族、他文化的理解,获得生根、开花、发展的权利,这是佛教在千年的传承中非常成功的经验与方法。
众所周知,各民族自觉不自觉的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而佛教却在非主流状态下自信、沉着地寻求其它文化的包容,在不失原则、不流血的前提下几乎传遍了整个亚洲,对西方也有相当的影响。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当代价值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4571da765ce05087632133b.png)
断丰富 、发展 ,成为 中国传 统伦理道 德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 当今时代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具 有 极 为 重 要 的现 实
佛 门所说 的宽容 ,就是像慈颜 常笑 的弥勒佛那样 , 一再 告 诫 众 生 :要 实 现 理 想 ,
皆可成 佛 。 ” “ 众 生 ” 是广 义 的众 生 ,
是人与一切有 生之物 。人与人 之间 ,以 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 间 ,只能彼此 平等
精神危机 。为此 ,佛 教所 宣扬 的伦 理道
德思想及其所倡导 的精神 价值观 ,具有 积极 的教育 意义 :
1 . 开 导 大 众 树 立 正 确 的 人 生观 、 价
…
洲
.
科 学 与 人 文 社 会
中 国佛 教 伦 理 思 想 的现 当代 价 值
张 蓉
( 青海 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青海 西 宁 8 1 ( 3 ( 3 0 8 )
摘
要 :佛 教起 源 于古印度 ,流传 中国已经两千 多年 ,佛教伦理道德 思想也在这 两千多年的历 史传 承 中不断丰 富、发展 和
意 义。
下难容之 事 ” 。佛 门所说 的忍 受 ,就是
安于受苦 、受难 、受耻辱 ,而无怨恨情 绪及行为 的意思 。
5 . 超 脱 生 死
、
就得 用达摩面壁 、玄奘 取经 、 , 鉴真过海
那样 的精 神和毅力 ,尽心尽 力地 为大众 尽 义务 ,作奉献 。
3 . 保 护 生态 环 境 。促 进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中 国佛 教 伦 理 思 想 的 基 本 内容
一
佛 教东传 中国后 ,深深地 打上 了伦 理 道德 化的印记 。中国佛教伦 理思想 概
佛教的道德伦理解读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
![佛教的道德伦理解读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6f245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d.png)
佛教的道德伦理解读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强调修行者应遵守一系列道德准则,旨在培养人们的善心和智慧。
其中,五戒与十善是佛教道德伦理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
本文将对佛教中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进行解读,探讨其对于个体以及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五戒与十善的概念解析1.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这五条戒律是在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不杀生是要求人们不伤害他生,包括动物;不偷盗则是要求人们不具有私欲和贪婪之心;不邪淫强调了节制欲望,维护人们的家庭幸福;不妄语指的是不说假话或引发误解的言辞;而不饮酒则是为了避免酒后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理智。
2. 十善十善是佛教中更为详细和全面的道德规范,分为三业:身业、口业和意业。
具体来说,十善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舍财、不恶念、不瞋恚和不慳贪。
通过这十条准则,佛教倡导修行者从身体、语言和心灵上追求真善美,塑造一颗清净的心。
二、五戒与十善的实践意义1. 培养善心和悲悯心遵守五戒和十善的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的善心和悲悯心。
不杀生和不偷盗教导人们尊重生命和财产,培养出同情心;不邪淫和不妄语强调了真诚和责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饮酒则是为了保护身心健康,提高警觉性。
通过遵守这些道德准则,人们可以树立善意,并通过自身的行为体现出慈悲和爱心。
2. 增进个体的修行境界遵守五戒和十善不仅对外部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个体的修行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贯彻五戒和十善的实践,修行者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内心的境界。
通过不断修行,人们可以达到净化内心的目标,逐渐超越欲望的纷扰,培养出智慧、慈悲和力量,从而更好地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3.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五戒和十善的实践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些道德准则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将得到提升,恶性行为和犯罪事件也会减少。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423223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2.png)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指生前行为的结果,也包括生死轮回。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在于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远离罪恶,走向光明。
首先,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坏的行为会带来坏的果报。
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做好事的习惯,做出善良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好的果报。
反之,如果我们常常做恶,违背良心,那么我们肯定会受到坏的果报。
这就是“因果不虚”的道理。
因此,佛教认为,做好事是人应该尽的义务,因为它能够为个人带来善果,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其次,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所有行为都有因果,所有行为都有影响。
这种思想警示我们: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影响我们自己的,也可能影响到别人。
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苦”,即所有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受到因果的影响。
如果我们做出了坏事,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所以我们需要在行为上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尽可能地减少伤害。
这也是当今社会提倡的“善良”“正义”的核心理念。
第三,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想法也会产生因果。
因为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坏的事情,就很容易做出坏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好的事情,就更容易做出好的行为。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通过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心态和精神,净化自己的内心,从而对外界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的果报,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净化和救度众生。
佛教不仅关注个人的行为和果报,也关心所有众生的痛苦和迷惘。
佛教倡导“舍己为人”,即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得利。
所以佛教强调“菩萨心肠”,倡导爱与慈悲。
这样的道德观念,可以引导我们在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是很深刻和广泛的。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3ebc27f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9.png)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摘要】佛教的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佛教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强调了慈悲与善良的重要性,同时提倡了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佛教倡导平等与慈爱的观念,为社会关系带来积极影响。
佛教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论部分指出佛教的伦理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佛教的思想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实现文化交流与共融。
通过融合佛教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佛教、伦理思想、现代社会、道德修养、慈悲、善良、自我修养、社会责任、平衡、平等、慈爱、环保、可持续发展、启示、社会和谐、进步、文化交流、共融。
1. 引言1.1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意义佛教的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伦理道德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作为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其伦理思想体系丰富而深刻,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引和精神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对各种伦理困境和道德挑战,而佛教的伦理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难题,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佛教的伦理思想强调慈悲、善良、平等、正直等道德品质,倡导人们培养善良的品格和修养,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自我完善。
这些伦理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环境保护。
佛教的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个人修养,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研究和借鉴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佛教的伦理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的品格,建设和谐的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将为社会和谐、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1.2 本文探讨的内容本文将深入探讨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佛教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探讨佛教如何教导人们培养善良和慈悲之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6327a4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e.png)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个人行为所产生的果报,即因果关系。
根据佛教的理论,一个人所做的善恶行为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无论是在今生、来世,甚至是转世。
佛教因果业报论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它教导人们要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并且通过行善来追求个人的修行和精神上的解脱。
在佛教因果业报论中,善恶行为将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这意味着,一个人所做的善行将会带来积极的果报,而恶行将会带来负面的果报。
这种因果关系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选择和行为。
既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好的果报,那么就必须以善良和慈悲的心态对待他人,尊重生命,不做伤害和破坏他人利益的事情。
这样的道德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时候,就会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行善,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佛教因果业报论教导人们注重自身修行。
无论是在佛学中还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而追求个人的修行正是佛教因果业报论带给我们的道德意义之一。
在佛教的教导下,人们被教导要抛弃贪嗔痴等各种烦恼,要培养一颗慈悲善良的心,并且通过不断地修行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道德意义同样指引着人们要追求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善良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人格,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佛教因果业报论还教导人们要珍惜当下,不为短暂的快乐而做出违背道德原则的行为。
因为在佛教的理论中,人们所做的一切善恶行为都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他所致力于的只能是将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这种道德意义告诉人们要懂得知足常乐,要通过面对困难,不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恶因,从而产生更多的恶果。
佛教教义及其现实意义
![佛教教义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bfb6723aaea998fcc220e2d.png)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成立至今已经过2500多年的历史。
在佛教的庞大的教义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今天我们用来建立和谐文化和促进亚洲、世界和谐的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
在世界广大民众诚心希望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的时刻,对佛教中的和谐思想进行挖掘、阐释和应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笔者以下仅对佛教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试作诠释和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诸位学者的补充和修正。
一、佛教教义和伦理规范中蕴含的和谐思想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同属一个体系,被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统称为小乘。
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觉悟解脱的彼岸;小乘意为小的乘载物,大乘说它只能运载少量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现在一般把它们看作是佛教发展的两大阶段、两大类佛法,而舍弃原来含有的褒贬意义。
在佛教向世界各国、各民族传播过程中又形成很多风格各异的佛教学派或宗派,无论在教义、教制和修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佛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从佛教经过的漫长历史和流传世界广阔的地域国度来看,佛教所具有的崇尚和平、和谐、慈悲、劝善、饶益众生等的性格和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的。
佛教的这种性格和价值取向体现在它的基本教义和伦理、戒规的理念与规范之中。
笔者在这里仅围绕这个侧面进行考察。
(一)四谛与十二因缘中的和谐思想小乘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四谛、八正道及围绕生死的因果缘起学说为基本教义。
四谛是对造成人生苦恼的原因及摆脱人生藏苦恼途径的总的说明,是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教义中的核心内容,包括苦、集(因)、灭(灭除苦恼,达到解脱)、道(灭苦的途径)。
苦谛是说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0b735ca5fbfc77da269b162.png)
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摘要】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就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
佛教的基本义理及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明心见性的关怀等佛教伦理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容。
强化了中土道德教化的信仰力量,增强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
作为宗教伦理,中国佛教以其普遍性、超越性特征在中土传统社会中成为一种有效的劝善化俗之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缓解现代危机、增进义务责任等普世意义。
【关键词】佛教;佛教伦理;意义一、引言人类进人21 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现代社会、人类心灵的困境也全球化,人类迫切需要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基础以确立现代人群、现代人生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力图以普世伦理构想为背景,探讨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及特质,并阐明佛教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内容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球佛教伦理的一份宝贵资源。
作为宗教伦理,它是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就现实作用而言,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另外,道德规范也是宗教的坚实基础”。
可以这样说,佛教伦理是佛教思想、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中最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和教化作用的部分。
如果说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包括佛教伦理在内的宗教伦理就是不可或缺的桥梁。
三、佛教伦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
(一)原始佛教以人生问题为中心,认为人生皆苦,人生处于轮回苦境是缘于无明和恶业,有关分别善恶的理论及指导修行生活的戒律也因此产生。
原始佛教以后的部派佛教时期,作为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的佛教戒律日趋广备。
(二)大乘佛教佛教伦理思想更为丰富,自利利他、自觉觉人成为大乘伦理精神的旗帜,以个体修习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被扩充为具有广泛社会伦理内容的“菩萨行”,亦即大乘六度、四摄。
佛教中的智慧与道德
![佛教中的智慧与道德](https://img.taocdn.com/s3/m/c245763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7.png)
佛教中的智慧与道德佛教是一个源自印度,传播至中国、日本等地的宗教,其核心思想包含“生命的真相”、“人类的苦与乐”、“因果律”等,以智慧与道德为主要内容,为信徒提供了一条追求自我完善的道路。
本文将着重探讨佛教中的智慧与道德,探究其内在的关系。
一、智慧的来源佛教的智慧主要来源于三宝,即佛、法、僧,其中佛是智慧的化身。
佛教中的智慧不同于一般人的智慧,它是一种超脱于个体之上的智慧,即涉及到一个人对生命的本质和真相的认识和探究。
佛教中注重从观察现实出发,透彻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例如,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从观察其他众生出发,认识众生的苦乐、喜怒哀乐,从而培养慈悲心和智慧。
智慧不仅包含对人生本质的认识,也包括对因果律的认识。
在佛教中,因果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因缘随缘关系,即所有事物都有其因果必然性和相应的结果。
佛教中的因果律是超越时空的、超越物质的。
它包含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中,因此佛教鼓励虚心雅量,牢记自己的行为,过好每一天。
二、道德的意义佛教中的道德主要体现在五戒、八正道和菩萨戒上。
道德是一种对内在的道德、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承担。
道德的维护,不仅是一种外在约束,也是一种内心压力。
因此,佛教中的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要求或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其中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这些戒律的遵守,不仅对自己有益,而且对其他人造福,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
八正道则是佛教中高级的道德要求,分别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它们为菩萨功德做出了贡献。
菩萨戒是佛教中一种超评范的道德食品,主要是以慈悲心、广大顺为内涵。
它追求的是“利他”、“舍己”,不仅仅个人福利,而是所有众生共同受益的。
菩萨戒相当于一个理想境界,但也为我们树立了追求道德高地的理想。
三、智慧与道德佛教中的智慧和道德有内在的联系。
智慧来源于对生命本质和真相的探究,而道德则是对生活中的道德、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承担。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惟贤法师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惟贤法师](https://img.taocdn.com/s3/m/d2a414fe770bf78a65295480.png)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惟贤法师2011年04月23日扬州文峰寺一、人类进步需要道德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全在于人为万物之灵,凭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了文化。
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里,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都是人类智慧与实践结合的硕果。
本文特别提出道德,是因为道德乃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依一般定义讲:道德本是依靠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信仰、舆论来调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
孟子曾说:“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所谓规范,就是说个人的行为必须循规蹈矩,有礼有节;推之于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应该互相尊重,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这样,大众安宁,生活不受到破坏。
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效益。
目前,世界已进入原子能时代。
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明显可观的物质繁荣,但核武器的实验,唯武论者的军备竞争,给人类安宁带来极大威胁,使人心动荡不安。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有识者均主张以理性、道德控制科学,使之为人类造福。
世界各地的和平组织,其中最显著的各种宗教和平组织,特别强调这一点。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于1989年1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五届大会上指出:“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的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呼吁和平,力争和平,反对战争,这是具有善良品德的宗教徒的共同心声。
越来越多的有识者体察到宗教对社会的效益,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这是因为:一、宗教信仰提倡抑制私欲和贪心,可以淡化某些人一味追求钱财而忽视道德的倾向。
二、宗教的自督、自责、自尊的戒律,提倡仁慈、悲悯,有助于社会的稳定,降低社会的犯罪率;三、宗教主张物我一体,普敬飞潜动植物,可以创造和谐优美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四、宗教的利他主义无我精神,可以使人们崇尚理性,从善去恶,提高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融洽祥和。
设若人们失掉理性,道德沦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秩序容易紊乱,生产发展会受到妨碍,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对整个世界来说,恃强凌弱,霸权代表真理,战乱频仍,就不会实现和平。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倡导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倡导](https://img.taocdn.com/s3/m/be5a3eb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8.png)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倡导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和财富,而在这个过程中,伦理道德问题日益突出。
佛教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倡导,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与道德倡导。
一、无私与慈悲心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无私与慈悲心。
佛教倡导人们不应该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应该关心他人的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自私主义的思潮盛行,人们对于自己的需求和权益更加追求,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然而,佛教教导我们应该心怀慈悲,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这种无私与慈悲心的道德价值观,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援助。
只有在这种慈悲心的基础上,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包容的社会。
二、平等与尊重佛教秉持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
佛教强调一切众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人人平等,不分贵贱。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
佛教的平等观念提醒我们应该摒弃封建等级观念和种族歧视,对待他人应该平等而尊重。
佛教强调尊重每个人的存在和身份,不论他们的背景和信仰如何,都应该得到平等和尊重。
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充满和谐与团结的社会。
三、忍辱与宽容佛教的忍辱与宽容是当代社会中迫切需要的道德品质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容易陷入争斗和冲突,缺乏宽容和理解,导致社会关系紧张。
佛教倡导我们要忍辱负重,宽容包容。
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忍耐和宽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
只有通过忍辱与宽容,我们才能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四、智慧与善行佛教倡导追求智慧和善行的道德价值观。
智慧教导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洞察力。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信息的爆炸和信息的过载,人们往往陷入浮躁和迷茫。
佛教的智慧教导我们要理智地对待信息,善于思考和判断。
佛教在现实社会的意义和发展历史
![佛教在现实社会的意义和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9a3b9c46137ee06eff918ab.png)
(现实意义)佛教除了提升世人的道德外,还有着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最简单,就说佛教在降低人贪欲这一条上的积极意义。
首先欲望过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了追求欲望过于偏重经济发展,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
当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这儿着重强调的就是从根本上着手。
什么是根本?就是降低人的贪欲。
只有贪欲才是人们向自然过度索取的原动力。
贪欲低了环境保护才可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长久。
我们不用说中国,像美国,算是很重视环保的了,但美国每年向空气排放的污染却还是最重,为什么?因为人们都想着便利享受,用车最多,消耗能源也最多。
贪欲不降,人们对环境的损害无论如何也降不到哪儿去。
实际上以美国那样的经济发达程度,经济上只要能维持持续发展不下降就可以了,关键是要保护好环境,多发展宗教、文化事业,这样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快乐幸福。
其次欲望过高,更容易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为一己私利而破坏他人利益的负面行为,比如贪建筑工程款而造成豆腐渣工程,又如为节约成本,煤矿安全措施不到位,还有各种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或不守商业信用的违约行为,这些几乎都是为了一己贪欲,而最终害人害己。
现在贪欲降低,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多的开始追求自心的快乐,这种为贪欲铤而走险、自害害人的行为自然就少了,经济发展也会效率更高。
再次,发展经济本身不是最终目的,经济是为人服务的,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人们生活得快乐。
以刺激欲望来发展经济,有点本末倒置。
快乐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一种精神状态,并不单纯决定于外在物质条件。
人通过欲望满足获得的快乐,大致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快乐大小=实际所得/欲望大小。
降低欲望直接导致快乐增大。
第四是发展经济本身的付出。
因为发展经济要花时间和精力,尤其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快,人忙于事,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没多少,还谈得上什么快乐呢。
中国圣贤老子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生活简单,俭朴,人心也质朴,这样人其实也最快乐满足。
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e3a87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0.png)
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深受亿万信徒的推崇和追随。
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被认为能够给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思想对个人的影响佛教强调内观与修行,主张通过静心冥思、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站在超越一切烦恼的角度看待人生。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压力和焦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佛教注重觉知和正念的培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与自己的情绪和念头保持距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被繁忙的生活所压迫,容易迷失自我,佛教的内观修行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减轻压力和焦虑。
其次,佛教教导个人要正视生老病死,看待世间万象具有一定的超脱性。
这种超脱思维使得个人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带来的虚无感。
在当代社会中,物质主义盛行,佛教的这种思想能够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心的满足感和心灵的平静。
最后,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鼓励人们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并以智慧去理解世界。
这种慈悲与智慧的结合,使得个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具备超越个人利益的视野。
在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冲突频繁的背景下,佛教的慈悲智慧具有重要价值。
二、佛教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佛教思想不仅对个人有积极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教导的非暴力和和平思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佛教鼓励人们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使用武力和采取暴力手段。
在当代社会中,战争、恐怖主义和暴力犯罪等问题仍然存在,佛教的和平理念为社会提供了和解和调和的方法。
其次,佛教强调伦理与道德的维护,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忍耐、忠诚等美德,这些美德的践行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诚信危机、道德沦丧等问题十分突出,佛教的道德观无疑能够为社会提供正面的价值引导。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eb9a6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8.png)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指导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选择。
因果业报论强调的是人们所做的善恶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果报,而且这种果报不仅仅会在今生得到回报,也会延续到来世。
这一教义对于个人的道德意义极为重要。
因果业报论教导人们要善行布施、修戒持戒、发愿修行,远离恶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多做善事、助人为乐、帮助有需要的人,以此来增加自己善业的因果。
布施是佛教中最为重要的功德之一,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帮助自己。
因果业报论教导人们要明白善恶行为的果报是不可逃脱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所以在道德意义上,我们应该明白善恶行为的直接后果,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应该选择善良的行为,避免恶行。
因果业报论也教导人们要以正念正念修行。
正念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清净、善良的内心,远离执著和贪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忍让、慈悲,放下私欲和贪念,保持平和的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在道德上实现自我净化,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境界。
因果业报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导人们要修心、修行、修善,以此来达到道德上的圆满。
因果业报论也要求人们要重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徒情等,要在日常生活中提倡爱和宽容,尊重和包容。
爱和善良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品德,因果业报论也多次强调了善良的重要性。
在道德意义上,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做一个懂得关怀和爱护他人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道德上实现自我提升。
因果业报论教导人们要明白业障是导致痛苦的根源,要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去克服自我贪念、嫉妒、懒惰、愤怒等不良的心态和行为,而要培养忍耐、宽恕、勤奋和包容。
因果业报论强调了个人心灵净化的重要性,在道德意义上,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去修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552d3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0.png)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佛教作为亚洲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处事哲学和一种社会伦理。
在实践中,佛教通过促进个人的内心修养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佛教鼓励个人的内心修养,倡导情感调和和心灵平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烦恼,而佛教的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从内心找到平静的力量。
它强调通过内心的净化和自我完善,才能达到心灵的平和和真正的快乐。
在这样的修行中,个人在内心中的自我探索和改变不仅能够自我修复,更可养成心寛的品德,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最终,这样的修行能够使每个人都更容易地适应社会环境,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生产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挑战。
其次,佛教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佛教教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佛教倡导的同理心理念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别人,尤其是在社会、家庭和职场中,这样的同理心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减少冲突和不和谐的因素。
此外,佛教教导人们去发展爱心,去关注他人的需要,从而在社会中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
诸如这样的健康关系可以使得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
最重要的是,佛教倡导了一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的观点。
佛教教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缘起性,它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关系,而无一物是孤立的存在。
这种观点推动了佛教的歧视观点,实践中各种歧视的传统理念,在佛教文化里都受到了挑战,而个人在社会中既与人共存又间接的与万物相连。
这样的观点有助于提高社会的依赖性和互动性。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看待种族之间的关系有偏见,而佛教的缘起性理念可以改变人们的看待,将同等的价值观念之上,提高社会对人和人之间的尊重,从而推动社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
另外,佛教教义中的中道思想也有助于缓解社会因极端思维而带来的不和谐和冲突。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c8d0e5bdba0d4a7302763a8c.png)
佛家四圣谛说四圣谛,也称四真谛,简称四谛。
“谛”是梵文的意译,具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者。
1,苦谛。
苦谛,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佛教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其实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这里“苦”的涵义,主要不是指生理上和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心理意识上的逼迫恼忧的意思。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变迁不息的、没有恒常的,众生对自我不能主宰,而常为生命的无常患累所逼,因此没有安乐,只有痛苦。
可以说,对于众生来说,生命的无常,是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标志。
2,集谛集谛的“集”,本意是“招聚”或“集合”,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一问题,集谛主要从十二因缘和业报轮回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不断生死轮回过程之中,在轮回过程中遭受着痛苦。
而众生之所以在十二因缘中轮回不断,原因在于众生自身所造的业力。
“业”就是行为或行动,佛教一般将业分为三种,即身业、语业、意业,涵盖了众生一切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众生身心不断进行造作活动,就是在不停地造业,而所造之业作为一种原因,必然会招致相应的业果。
随业因的善恶性质不同,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
如此因果不绝,循环往复,故使众生生死不断,轮回不已,痛苦不止。
3,灭谛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
灭谛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灭谛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和“苦尽谛”。
“爱”,即贪欲。
灭尽贪欲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而灭尽贪欲也就灭除了痛苦。
灭谛阐述的正是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令其不再生起的道理。
佛教常以“涅槃”概念来标明灭寂的最高境界。
4,道谛道谛的“道”,指道路、途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浅析摘要: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
但是今天佛教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也决定着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关键词:佛教道德规范社会功用佛教从创建初到传入我国至今已经历了2500多年的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但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
其解脱论亦是围绕着人的生、老、病、死等现世问题展开的,具有普世的价值与永恒的魅力。
中国佛教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宣扬“人间佛教”的理念,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佛教精神的观照下合理化解。
“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决定了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
同时,佛教自身也蕴含能够为现实服务的丰富宝藏。
笔者仅以佛教伦理道德为例,对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应然与必然进行阐释。
一、佛教基本道德规范(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著名的“七佛通戒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偈在教内教外均广为流传,可视为佛教道德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准则。
《增一阿含经·序品》对此进一步阐释,“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众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
”笔者认为,该偈从内容上来讲可理解为世俗和超世俗两个层次。
首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属世俗伦理道德层次,与社会道德具有同一性,佛教藉此使人防非止恶,所以通世出、世间法,并摄一切止持和作持性戒律。
佛教又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有漏善”。
漏是烦恼意,因其虽讲为善去恶,但并未究竟,所以是有漏。
此与儒家伦理道德“五常”“八德”等类似。
其次,“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属超伦理道德层次。
其中“自净其意”是核心,是指祛除无名烦恼,超越善恶对立的“无漏善”。
因为佛教认为,众生的心性本来清净,只因“无明”所执而有染污。
“自净其意”即是教人祛除染污,显露本有的清净自性,亦即众生消除屏障后,内在道德心性与外在道德本体的合一。
(二)、五戒。
佛教戒律从广义上讲涵盖一切正行,从狭义上讲则重在五戒。
五戒可视作是人类道德规范的共同准则,佛教戒律的基石。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中首戒为不杀生,不仅指不杀人还包括“一切有行、蠢动、含灵,皆不得加害”,但以杀人为最重。
对于一切生命体来说,首先生存是最本位的。
佛教从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推及到世间所有有情的生命,体现了对生命高度的尊敬,对于减少战争、暴力、维护和平具有积极作用。
不偷盗是指“不予而自取”,是说对他人的东西哪怕是一草一木,未经许可,都不能擅自取用。
不邪淫是指杜绝一切不正当的性关系,出家人则禁止性行为。
前者为节欲,后者为断欲。
不妄语是不说谎言,诚信正直,没有骗诳行为。
不饮酒是五戒中唯一的遮戒,即究其本性不算罪过,但为防止其他罪行因其而生,所以要杜绝。
此戒是为保持智慧利于修行而设的。
五戒重于外在持守,表面看来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而实则是世间、出世间的基本德行。
五戒的持守能够施众生以无畏,坦荡其心。
广而推之,因为自己不杀生而不必惧怕自我受到伤害,其戒条亦是如此。
从社会功能来看杀、盗、淫、妄、酒五戒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三)、十善。
又称为十戒,是以五戒为基础扩展分化出来的十种善行,分属身、口、意三业,所以也称十善业道。
身业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与五戒相同;口业有四种,不妄语(与五戒中不妄语戒相同)、不两舌(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说粗俗的语言)、不绮语(不花言巧语,虚伪奉承的语言);意业包括不贪欲(对于非己之物,不起占有之心)、不嗔恚(遇不顺境,不起憎厌、愤恨之心)、不邪见(不生偏见,客观如实的看待事物,不违背真理)。
十善相对五戒而言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因为“戒”更偏重于“止持”(什么不该做),而十善则扩展到“做持”(什么该做),从防非止恶到积德行善,所以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道德意义。
二、佛教基本道德实践(一)、四摄。
“摄”是引导的意思,四摄是指菩萨行者引导众生修行所作的四种方法。
其内容分别是布施摄、爱欲摄、利行摄和同事摄。
布施摄是众生乐财则施财,爱乐佛法则施佛法。
前者是财布施,后者是法布施。
二者都以利他为前提,布施摄可以祛除人的贪心、分别心,培养人的慈悲心。
爱欲摄是指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以慈悲语、和善语、柔软语使他人生喜乐之心,通戒律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戒”。
利行摄是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情,时时处处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事摄是与众生相处,随机教化。
佛教常把四摄和六度相提并论,认为四摄和六度是佛教徒应行的道德实践修养也是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
(二)、六度。
又称为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意指修习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一是布施,以度贪欲;二是持戒,以度毁犯;三是忍辱,以度嗔恚;四是精进,以防懈怠;五是禅定,以避免精神散乱;六是智慧,以度愚痴。
六度所包含的六种道德规范是一个整体,其中前五度可归结为慈悲,后一度可归结为智慧。
四摄和六度均以布施为首,布施在佛教道德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典籍中,佛、菩萨可以将一切奉献给众生,乃至耳目、肢体,而不生悔心。
因为从缘起角度来看万物依缘而生,乃有情助成,所以不应执为私有,而要回向给众生。
佛教的四摄、六度理论对于建设社会慈善事业,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助关系都有积极意义。
(三)、八正道。
又称八圣道,是八种通向解脱的正确修行实践途径,为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向陈那乔等五比丘所说。
一是正见,指正确的思考、判断能力,亦是指对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二是正思维,亦作“正思”、“正志”,即对四谛等佛法教义的正确理解;三是正语,言语要诚实忠信,不说假话、是非语、绮语、粗俗语,原指修口业,不作一切非佛法理之语;四是正业,是正当合理的行为,即住于清净的身业;五是正命,是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六是正精进,亦作正方便,是勤修解脱之道法;七是正念,即起心动念时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八是正定,即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教认为,修此八正道可从迷之此岸到达悟之彼岸,故又有“八船”“八筏”之喻。
八正道中“正见”是具有导航作用的根本德行,是一种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如实的观照事物而不生偏执。
有了正见并辅助以“正精进”而勤修正语、正业、正命等,以入正定。
八正道的修行是佛法闻、思、修三者结合的过程。
体现了佛教道德知行统一,乐处中道的精神。
三、最高道德理想———涅槃梵文的涅槃是熄灭、止灭的意思。
佛教认为,娑婆世界被三毒(贪、嗔、痴)所燃烧,苦热所逼,无刹那安息。
所以佛法修学的目的即是熄灭一切烦恼惑业而达到清净自在解脱的状态,是解决人生苦难的根本大法。
涅槃也是佛教道德修行力图达到的最高理想,是佛教徒人生理想的归宿。
涅槃原非佛教用语,古印度从常人到六种外道对涅槃均有各自的解说。
最普遍的是指痛苦的消除,快乐续之产生的过程。
对于涅槃的理解佛教有多种。
如在《大般涅槃经》卷33中有25种,在《四谛论》中则更多有66种。
不过究其最主要的含义则有以下几种:一是“无为”(因涅槃无生无灭,非因缘生,违反有为,故说无为);二是“真谛”(非虚妄,非颠倒,非相违故说真谛);三是“彼岸”(涅槃无一切疑惑、恐怖,远离一切功用,超脱生死之大海,故称彼岸);四是“不生”(凡有情则必有生死、悲忧等过失,涅槃则超越生死与离生,解脱妙乐相应)。
对涅槃的解说小乘经论一般只论及“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其含义以离苦断惑,去生死为主。
大乘佛教则主张四种涅槃,即在小乘两种涅槃的基础上增加“来去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涅槃”两种,偏重于慈悲,济世。
佛教是高度重视解脱的宗教,佛教围绕涅槃(解脱)从道德修养到智慧的通达等设计了一系列修行方法。
但佛教的解脱决不是个人的自我解脱,而是在自觉、觉他中完成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
如《成唯识论》论及的“无住涅槃”是指大乘圣者了达了人、法二空,烦恼障、所知障俱断,故能生死、涅槃两不住。
大智、大悲并起,不舍众生,以利乐众生为己任,这是佛教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
佛教修行虽有无量法门,但其终极理想则总归于涅槃境界。
佛法认为有情生命之所以个体永续,诸苦无限,皆因无明贪爱而执于自我,产生对内、对外的种种欲求,并由此导致现世的诸多纷争、杀戮、掠夺、战争、仇恨。
佛教的涅槃学说从整个佛法的至高点上为人类社会的矛盾和精神危机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在现实社会道德实践中亦可发挥督导作用,同时还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行,心向往之”的示范作用。
佛教的涅槃理论从解脱的高度告诉人们生命的真谛,使人在追求神圣、超越自我的行为中生起信心,此信心佛教又称“菩提心”。
大乘佛教认为“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
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再通过一系列道德实践及修证方法,即可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达到涅槃境界。
四、佛教道德的现实意义佛教作为一种普世宗教,关注人类的生存现状、精神危机以及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佛教道德具有独特智慧,慈悲、平等、无贪、净心等一系列颇具人文精神的价值理念,这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在平等观中构建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
而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思想无疑对促进这三方面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因为人人均有佛性。
在此基础上以无我为前提倡导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中所有的不和谐皆因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当作满足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佛教提出“无情有性”的学说,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强调有情世间一切生命形态的平等。
人类应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尊重自然而不因一己私欲而无休止的掠夺资源,侵害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
佛教的平等思想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二)、在慈悲观中维护世界和平。
佛教的慈悲观并不全等同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
它是完全摆脱了狭隘、自私,对万物没有分别心的绝对平等、慈悲的思想,进入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绝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