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分析框架的社会学建构
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组织社会学是研究组织结构、组织行为和组织变迁的学科。
这个学科对于解析组织内部的事务、有效地管理组织以及促进组织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组织建构视角、组织环境视角和组织变迁视角三方面探讨组织社会学。
一、组织建构视角组织建构视角是指组织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它研究组织内部的各种机构、角色和关系,并强调组织结构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组织建构视角的研究范畴包括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和组织设计等。
在组织理论方面,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的规则、制度与习惯等方面。
组织理论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如机械型组织、有机型组织、人类关系运动和系统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各种分析框架,用于解析组织内部的运作机制。
在组织行为方面,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组织内部各种角色和关系的互动行为。
组织行为研究包括领导、沟通、决策和协作等多个方面。
对于组织的有效管理和组织成员的发展,组织行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组织设计方面,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结构的构建与演变。
组织设计是从模块化、流程化和可视化等角度出发,针对组织内部功能进行构建和反思。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的设计成为组织变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组织环境视角是指组织所处的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研究组织环境有助于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帮助组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做出有效的决策。
组织环境视角包括组织资源理论、环境依赖理论和组织社会学视角等。
组织资源理论假定组织会与相关的资源进行交互作用。
这些资源可以是资金、知识、人力、技术或市场等。
组织通过获取和管理这些资源,可以增强自身的决策能力和竞争优势。
环境依赖理论研究组织所处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是否可以预测,来评估组织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时,组织会面临更高的竞争和更高的风险。
因此,组织需要尽可能适应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适应可以在组织战略、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得到体现。
社会学入门知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学入门知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学入门知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视角。
社会结构是指由各种社会组织、制度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整体,而社会关系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概念、类型和重要性。
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它描述了社会的组织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社会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组织,例如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等。
这些组织通过规范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并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社会角色和身份。
2. 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中的制度是指社会组织和行动的规范化和常规化形式。
例如,教育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它们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塑造了社会的形态和特征。
3. 社会角色: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是指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和制度中扮演的身份。
例如,家庭中的父母角色、学校中的学生角色等。
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个体与社会结构产生联系。
社会结构不仅包括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安排,还包括各种社会层级、阶级和群体的存在。
不同的社会结构形成不同的社会秩序、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模式,对个人的生活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它包含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各种互动和联系。
社会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 社会互动: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通过社会互动,人们建立了朋友、家庭、伴侣等关系,同时也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
2. 社会网络:社会关系形成了人们的社会网络,这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联系组成的系统。
社会网络不仅包括亲属、朋友和同事等密切的人际关系,还包括了社交媒体、社团组织等虚拟和现实中的关系网。
3. 社会支持:社会关系为个体提供了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资源支持等。
社会支持能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和对抗生活挑战的能力。
差异分歧性共识: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启发性经验——基于学科发展史的内在视角
54 2023.4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如何建构兼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当前国内社会学界面临的紧迫议题。
作为一门具有思想渊源的实践社会科学,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自然离不开对该学科自身发展脉络的关注。
因此,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共同体采取内在反思性认知立场,从学科知识生产的特质理念、学科延续过程中的发展性危机以及学科知识生产的潜在规则三个层面获取启发性经验,在差异分歧性共识的基础之上,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生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特质理念;发展性危机;螺旋式轨迹;自主知识体系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3)04-0054-09差异分歧性共识: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启发性经验——基于学科发展史的内在视角文/姜利标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知识和情境中的新传统:关联视角下的社会学本土化知识生产”(22FSHB001)作者简介:姜利标,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市,710049。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如何建构兼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当前国内社会学界面临的紧迫议题。
实际上,社会学之所以能被视为一门科学且传承和延续下来,某种程度上与“该学科所客观存在的自反性传统拥有关系”,[1]即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始终没有脱离对其思想渊源的积极关注。
因此,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根植于学科传统里的本质发展特性,进而在回应具体社会现实的挑战过程中“彰显自身知识体系的全球影响力”。
[2]本研究将从社会学知识生产的特质理念、社会学学科延续的发展性危机以及社会学知识生产的潜在规则三个层面,围绕学科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现象展开论述,试图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独特性理解视角以及启发性参照经验。
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逻辑——一个科学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社会工作;科学社会学;需要—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1-0080-06
时至今日,社会工作已在我国跨越了一个世纪
科学自诞生起就具有社会性根源,遵循着一种“ 社
会” 逻辑,制度、行动者和需要等社会性因素均以不
同的形式影响着科学的发展,而上述三种因素正是
本文分析社会工作发展的三个重要维度。
ard Whitley) 将其称为“ 黑箱理论” ⑤ 。 科学知识社
二、制度、行动者与需要:社会工作
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分析科学知识产生的具体过程。
在 1987 年著名的“ 马甸会议” 召开后得以恢复。 最
初仅是有限的几所高校开展了社会工作教育,且当
时的社会工作教育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紧紧围绕
着民政工作展开的。 对此,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恢
复的初衷只是作为一种“ 培训制度” 服务于民政工
虽然
作的。
1999 年高校扩招后社会工作教育规模
一个快速的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实施高
教,这对社会工作思想、理念及方法的传播与发展起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与社会“ 同构一体” 的
单位制消解了社会工作生存和发展的政策土壤,使
社会工作没有了施展的空间。 ⑩
改革开放后,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样基于行政化
的政策推动。 由于制度结构的改变,社会工作教育
略了科学知识本身,错过了很多重要且有趣的内容,
因而只是一种“ 属于科学家的社会学” ,抑或是一种
“ 为科学Leabharlann 服务的社会学” ,英国学者惠特利( Rich⁃
建构主义——精选推荐
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又称为社会建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说法不一)福柯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不同。
他强调文化和观念对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建构主义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对社会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反结构主义的兴起是有关的。
正当结构主义在法国成为学术主流思潮,并受世界关注之时,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进而产生了分化,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比较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普遍性和自律性(同质同构);而后结构主义则转向异质事物,认为此乃世界均衡的基础。
正是文化的差异才形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如果这种差异消失就会导致事物结构变异与更替。
**结构主义表现出对客体的依赖和对理性的信仰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性;而后结构主义则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
**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后结构主义则对事物整体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整体性的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只有消解整体性,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和防止思想的僵化。
**在后结构主义看来,结构主义无限发展了索绪尔的共时性和特别强调了结构的客观性,而没有对历时性和实践主体的主观性给予应有的关注。
这样,在结构主义内部的一些人对结构主义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加以全新的改造或者说进行了完全相反的解释,形成了后结构主义。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昭示出人渴望着重建精神价值的新维度,在充分获取个体丰富差异性的同时,重新整合起人的完整形象。
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释读与整合
一
、
新 制度主义 : 经 济 学 分 析 视 角
上 , 针 对 衡 量 代 理 人 绩 效 这 个 问 题 的 所 有 办 法 和 执 行 合 同 都 是 有 成 本 的 。 企 业 存 在 的 理 由 在 于 市 场 的运 转 要 花 费 某 些 东 西 而 企 业 能 够 节 约 成 本 。 ① 威廉 姆 森 ( 1 9 8 5) 在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制 度 :
约 束 着 人 们 的 行 为 非 l 式 制 度 是 指 人 们 在 长
期 的社会 生 活 中逐 步 形 成 的j x t , 俗 习惯 、 伦 理 道
世界里 , 存不 否 认科 斯 定 理 的 情 况 下 , 私 人 产
权 是 可 以 失 去 的 。 因 为 交 易 成 本 构 成 了生 产
企业 、 市 场 与 关 系 契 约 》一 书 中 比 较 系 统 地 提 出
了交 易 成 本 的 理 论 框 架 , 极 大 地推 动 了新 制度 主 义经济 学 的 发 展 。 ② 第 二 个 由科 斯 的再 生 性 论 文 促 成 的 研 究 议 程 强 调 产 权 在 塑 造 激 励 结 构 中
T h e F r e e P r e s s ,1 9 8 5: 4 1—4 2 . 1 91—1 9 8 .
锯衙 研宪 专 考2 0 1 3 年第6 2 期( 总第2 5 5 0 期)
… " ∞ 。 x m 。 _ … & ∞ 一
的重 要性 。在
一 个 零 交 易 成 本 的 新 古 典 主 义
和交换成本的一个 重要部 分 , 诺 斯 推论 , 不 同
德 、 文化传 统 、 价值 观 念 及 意识 形 态 等 对 人 们行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进行系统的评介。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Ostrom's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简称IAD框架)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的一种制度分析框架。
该框架自提出以来,在公共治理、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理解制度变迁、分析政策效果以及指导实践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IAD框架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包括其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和分析层次。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IAD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过程和实际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IAD框架的优缺点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本文将探讨IAD框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概述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AD)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工具,旨在深入理解和分析公共池塘资源(Common-Pool Resources, CPR)的管理问题。
这一框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将制度分析、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多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以揭示公共池塘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行动场景(Action Arena)、行动者(Actors)和结果(Outcomes)。
行动场景是指公共池塘资源及其相关的使用规则、社群结构和制度环境。
行动者则包括个体、团体和组织,他们在特定的行动场景中通过策略性互动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科学中的制度分析:问题、理论、方法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n Social Sciences: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社会科学中的制度分析社会科学中的制度分析::问题问题、、理论理论、、方法方法))2013-2014学年学年,,第一学期一学期,,周五下周五下午午 1.30-4.00授课老师授课老师::唐世平唐世平、、李辉李辉、、熊易寒制度分析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最为核心的课题之一。
本课程将向学生介绍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领域(政治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人类学)对制度的理解和分析的演进、前沿进展和分析方法。
修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该可以从事初步的定性制度分析。
定量方法需要学生单独修学定量方法课程(本课程的老师强烈推荐)。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政治学理论(POLI6003)或者是本科是修过政治学课程。
最好修过定量方法初阶。
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英文的阅读能力。
课程的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读完150页左右的材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每一次课,老师都会事先给出几个问题。
每一节课开始,老师会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之后是学生回答问题(每一位学生15-20分钟)。
然后是讨论。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硕士生:出勤10%,课堂presentation20%,两篇短评(2500-3000字)20%,期末考试50%。
博士生:出勤10%,课堂presentation20%,两篇短评(2500-3000字)20%,期末论文50%特别提示特别提示::期末论文期末论文不能是不能是不能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必须是必须是真真正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
必读书目1. Jared Diamond, Guns, Germs, and Steel (New York, Norton, 1997)(《枪炮、病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Norbert Elias, [1939] 1993. The Civilizing Process . Oxford: Blackwell. (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简介理论假设理论特点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1927)是“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论的创立者。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戈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其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戈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框架理论的简介框架理论的来源有两方面的取向,一方面是心理学,一方面是社会学。
心理学方面的学者主要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框架,他们认为框架是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称基模,schema),“为人们据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心智代表,若经启用可影响其后续诠释或判断”(黄惠萍,20xx)。
另有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认为,框架是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中安排信息,以至于一个议题的某些东西在个人的认知资源中占有更大的部分。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这一部分东西在影响个人的判断和推断上变得很重要[1] 。
实际上,这两种研究中的“框架”一词的含义已经有了一些差别,前者指的是已经形成的框架(frame),后者指的框架形成的过程(framing)。
虽然frame和framing两个英文单词对应的中文都是“框架”,但显然是两层意思,而这两层意思在框架理论的相关叙述中也时常交替出现。
加姆桑(Gammson)在戈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3] 。
建构性变通:制度变迁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以S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变革为例
在 实证研究 中 ,孙 立平 、郭 于华分 析 了中国基层 官员在 中 国特 定 的政 治 文化背 景之 下 ,经常使 用 的
一
种权 力技 术— — “ 软硬兼 施 ” ,即通 过非 正式 的方 式来 行使 正 式 的权力 ,是 一种 独特 的权 力行 使方 式 。
[ 2 1 这 其 实 是 对 科 层 组 织 权 力 运 用 的 一 种 变 通 。 应 星 在 对 大 河 移 民 上 访 的研 究 中 ,列 出 了 很 多 地 方 政 府 用
研 究 多集 中于 原 有 制 度 仍 具 合 法性 、 但 其 组 织 目标 已经 发 生 变 化 的 科 层 组 织 , 本 文 将 其 称 之 为 “ 解 构 性 变
通” 。 但 还 有 一 种 情 况 ,即 发 生在 制 度 周期 的 交 替 过 程 中— — 新 制 度 被 制 定 出 来并 开 始 实施 以后 ,在 新 制 度
被 落实 ( 即再 制 度 化 ) 的过 程 中发 生 的 变通 现 象 。这 里 , 变通 的 目的是 指 向组 织 的新 目标 , 而且 , 这 个新 目 标 被 假 定 为与 新 制 度 的 实施 方 向是 一 致 的 , 即在 再 制 度 化 的 过 程 中为 了 实现 组 织 目标 所 采取 的 变通 行 动 , 本 文称 之 为 “ 建 构 性 变通 ” 。本 文通 过 对 S大 学教 师 职 务 聘 任 制 变 革 的 研 究 ,进 而具 体 分 析 了在 新 制 度 的 实 施 阶 段 ,制 度 的执 行 者 通 过 补 偿 性 行 动 、补 偿 性 制 度 、制 度 性 酌 情 和 合 情性 行 动 等机 制 来 保 证 新 制 度 的 落 实 。
球 ’ 辟 亩 2 0 1 3年 第 1 0期
“现代社会的制度建构及其反思”专题——当代制度研究:关于现代社会的制度框架
常 ,我 们认 为制度 是用 来约 束 个体 行 为 的 ,更 为形 象 地 说就 像 是 一 个 “ 封 ” 包 裹 住 里 面 的物 信 品 ,它 是施 加于个 体行 为 的束缚 力 。
标 。在现代社 会 中,制度具 有特别 重要 的 意义 ,尤其 对正在 进行 法治化与和 谐社会 建设
的 中 国而 言 更 是 如 此 。
关键 词 :制度框 架 ;制 度研 究 ;法治化
中 图 分 类 号 :9 2 文 献 标 识码 : C1 A 文 章 编 号 :2 75 3 (0 0 0 .0 60 0 5 .8 3 2 1 )40 5 . 4
当 代制度研究: 关于现代社会的 制度框架术
[ ]Ca d ir 法 lu e社 会 学研 究 的 核 心 概 念 。制 度 就 好 比是 3 具 和 框 架 ,作 为 制 -
T具 ,制度 继续 了悠久 的历 史文化 传 统 ,而作 为框 架 ,制 度是 个体 自我 评 估 的 参考 指 -
社 会科 学
2 1 第 4期 0 0年
Ca d ir: 当代 制 度 研 究 :关 于 现 代 社会 的 制 度框 架 lueDdy
“ 现代社会的制度建构及其反思” 专题
[ 持人文 军] 主 :制度 贯 穿于社 会生 活的各个领 域 ,规 定着社 会基 本 结构 的性质 ,是调 适社
会 系统 、 维 持 社 会 良性 运 行 的 一 种 重 要 手 段 。 因 此 ,有 关 制 度 建 构 一 直 是 社 会 科 学 研 究领 域 中 的
制 度是 社会 学研究 的核 心概 念之 一 。法 国社会 学 的奠基 人 涂 尔 干 ( m l D rh i E i uk e e m) 曾经说 过 ,社 会学 是一 门对社 会 事实进 行研 究 的科学 ,而 制度 就在 其列 。对 他而 言 ,制 度就 是一 种社会
基于制度分析框架的社会学建构
基于制度分析框架的社会学建构作者:周树林李松柏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34期内容摘要:制度作为一种产生和维持特定社会利益格局的公共手段在社会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分析框架则有利于人们对制度进行系统的认识、分析和评价。
因此本文试图以社会学知识为背景束建构一套系统的制度分析框架,以便于在制度分析和制度研究时作为参考工具。
关键词:制度社会研究制度分析制度分析框架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制度作为一种产生和维持特定社会利益格局的公共手段,其作用有目共睹。
它不但在微观个体层面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利益空间,影响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而且在宏观社会结构层面造就了特定的社会运行模式与利益格局。
此外,制度还使人类社会生活呈现出一定的秩序性、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既然制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如此重大,那么对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分析也必然是社会研究的基本层面与核心领域。
但就学术界对制度研究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分歧与争议(尤其是在制度的本质或定义问题上),其结果不但造成了理论上的众说纷纭与困惑,也容易使人们过多注重对制度本质的抽象追问和概括。
而有所忽略不同表述在事实经验上存在的逻辑联系。
正因如此,要想对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分析,就需要摆脱或绕开这种试图对制度抽象本质进行追问和严格定义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转而通过对与制度相关的具体问题(如产生原因、构成要素、运行方式和变迁机制等)进行社会分析来呈现其内涵。
这种克服的途径可以称之为“制度分析”,而如果把这一系列具体问题按照特定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就构成了一套制度分析框架。
一套成功的制度分析框架必须在逻辑上具备一致性(即自相统一)和完备性(即尽可能全面阐述逻辑上密切相关的所有问题,不能留下明显的逻辑漏洞)。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试图以社会学知识为背景来建构一套可以较好解释制度的制度分析框架,以便于人们在制度分析或制度研究时作为参考工具。
社会学领域社会现象分析的理论框架
社会学领域社会现象分析的理论框架社会学是一门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来解释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理论框架,这些框架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工具,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I. 功能主义理论框架功能主义理论框架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古老且广泛应用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各种社会组织、制度以及个人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有它们的功能和目的,它们对社会的运作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研究教育系统时,功能主义理论通过分析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将焦点放在了培养劳动力、传承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这种理论框架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II.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框架符号互动主义理论框架强调个人在社会交互中的角色和意义。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符号、语言和行为来赋予事物意义,并基于这些意义来行动和相互作用。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观察、解释和反应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社会现象产生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犯罪行为时,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个体是如何通过解读别人的行为和符号来赋予犯罪行为特定的意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行为背后的意义的构建和共同理解。
III.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框架社会构建主义理论框架认为,社会现象是通过人们的互动和社会共识来建构的。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现实的主观性和多样性,认为人们的认知和诠释在社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研究性别角色的形成与演变时,社会构建主义理论关注人们是如何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对性别角色进行认知和构建的。
这种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社会现象和行为是如何被社会群体、社会制度和文化影响塑造的。
IV. 冲突理论框架冲突理论框架强调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冲突,并关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不均。
制度框架 机构 -回复
制度框架机构-回复制度框架:机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言制度框架和机构是现代社会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框架为机构提供了指导和约束,使其在合法性的范围内运作,从而实现社会规范的目标。
本文将以制度框架和机构为主题,逐步探讨其定义、功能、建设和合理化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制度框架的定义和功能制度框架是一套旨在规范行为的规则体系,它涵盖了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等多个方面。
制度框架的核心功能在于为机构提供一种有序的运行环境,确保其活动合乎法律法规,并能够顺利实现其设定的目标。
制度框架还能够约束机构的权力行使,维护公正与公平原则,保证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部分:机构的定义和作用机构是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
机构是制度框架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它们依照制度框架的规定进行运作。
机构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政府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企事业单位负责生产和经营,非营利组织负责公益事业。
第三部分:机构建设的重要性和步骤机构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能够提升机构的组织能力和效率,增强其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决策和执行的质量。
机构建设的步骤一般包括:设定目标和任务、制定机构设置方案、明确职责和权限、设立机构和人员编制、建立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等。
第四部分:机构合理化的实现路径机构合理化是指通过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的调整,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实现机构合理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审视机构的存在意义和任务,剔除多余和重复的机构。
其次,要进行机构层级和职能的优化,避免重叠和冲突。
再次,要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确保机构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与职责相匹配。
最后,还要注重机构的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论制度框架和机构是现代社会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框架为机构提供了合法性和规范性的指导,而机构通过遵循制度框架,实施和执行政策和规定。
机构的建设和合理化对于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提高机构的组织能力和效率,增强其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制度嵌入性:制度形成的社会学解读
度 问题 转 换 为 包 括 集 体 行 为 的 资 源 流 动 的 问 题 . E 2 ] 从 而把
开外 , 在 制 度 层 面 他 也 进 行 了集 中 的 阐 释 , 《 作 为 社 会 结 构
的经 济 制 度 : 分析 框架 》 便是 这其 中的一篇重 要文献 。 在 这 篇 文章 中 , 格 氏 回顾 了新 制 度 经 济 产 生 的 理 论 基 础 , 并 指 出 由于 其 经 济 学 科 范 式 , 在制 度构 建过 程 中 . 是 没 有 考 虑 社 会 结 构 影 响 因 素 的 。E 2 ] 在 此 基 础 上 他 提 出 了 三 个 经 典 的
会 结构理论 进行 整合 …” 。E 2 ] 在经 济行为 的发生机 制上 , 既
“
…
这 个 还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分 析 不 足 ,致 使 命 题 分 析 内 容 略 显 单 薄 。因此 , 为 了清 晰 阐 释 “ 经 济 制 度 的社 会 构 建 ” 需 要 明
晰制 度与社 会 的概念 . 运用 系统 理论 对社 会有 效 的解构 . 确 立 制 度 的 嵌 合 社 会 子 系 统 .从 而 建 立 制 度 嵌 入 社 会 的 整体性分 析框架
兰诺 维特 , 2 0 01 ) 一文 中, 他指出, 经 济制度 ( 像 所有 的制度
一
地位 等 。但是 波兰尼 也指 出 , 当 人 类 社 会 跨 人 市 场 经 济 的 时候 , 经 济活 动就不 再 向原始社 会那样 受制 于社会 了 。 格 兰诺 维特 否定 了波 兰尼 在 市场条 件 下 ,经济 行动
制 度嵌 入性 的提 出如 果从 学 术溯 源上 看 ,它是 从经 济 行 动的 社会嵌 入 性 分析 开始 的 。嵌人 性这 个 概念 最早
关于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综述
关于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综述摘要:作为对社会结构的观念反映和行动表达,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通过对制度定义、制度理论及其流派、制度类型、制度变迁及其形式的纵览和概括,为制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为制度的社会学意义和价值、制度演化的机制以及制度结构和社会功能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制度;类型;变迁;模式;综述;制度社会学制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在中国官方乃至大众语境中,制度问题是一个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从而也是官方垄断的问题,致使许多社会学家对制度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持回避和绕道走的态度。
但随着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终于意识到,制度问题其实也是影响社会发展或导致其他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
制度并非我们过去简单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作为社会学和社会科学价值中立境界下的社会事实,制度会对其他社会事实,尤其是社会进步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这样,研究制度及其变迁或演化以及制度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及其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制度的定义制度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在不同领域被许多学者关注过,但较成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中。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制度分析”也日益成为新的研究范式。
不同学科、不同学派的学者往往基于学科和研究视角的不同,提出看似不同但实际上却犬牙交错的制度解释。
综观各学科及其学派的研究,关于制度的定义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广义文化的制度定义。
在文化人类学中,制度往往是从文化意义上理解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凡是能给人的行为以规约的社会文化形式都被界定为制度。
经典社会学较多着眼于比较制度分析,在这种意义上,制度具有与人类学相似的特征。
韦伯着重就制度进行了法律、组织和经济行动的比较分析。
他认为理性和选择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特定的制度框架下理解,这些制度框架包括习惯、传统、社会规则、宗教文化信仰、家庭关系、亲属关系、伦理约束、组织、社团、阶级、身份等级、市场、法律和国家。
[整理版]社会学的框架
社会学的框架社会学的框架是指社会学的总体框架和理论框架,弄清楚这两个框架,也就掌握了社会学的大体的范围和内容。
总体框架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关于总体框架的看法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混合法等,最基本的是二分法,其他的分类都是二分法的变形或发展。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将社会学区分为静态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和动态社会学(研究社会进步)两部分。
沃德在20世纪初出版的《纯理社会学》中,将社会学分为纯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
纯理社会学吸取了孔德的思想,把静的社会现象问题和动的社会现象问题与社会势力问题摆在一起;应用社会学则研究社会改进的现象问题。
索罗金在30年代把社会学划分为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同性与共同关系,后者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间的特殊性和特殊关系。
特殊社会学实际上是分科社会学。
有的社会学家则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前者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结构功能,后者研究个人、小群体及行动。
维泽在《系统社会学》一书中把社会学分成三部分: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学(研究由社会养成的内心势力的最后意义,及意识的力量);系统社会学(根据实际与实验,作社会现象的系统研究)。
影响较大的是孔德、沃德和索罗金的三种二分法,后世学者大多是在他们的分类方法基础上加以修正和补充的。
具体方式有下述几种。
分层法以三种二分法中的一种为基础,依次排为若干层。
孙本文的总体框架就属此种。
⒈纯理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理。
①普通社会学:Ⅰ.社会静学,Ⅱ.社会动学。
②特殊社会学:Ⅰ.地理社会学;Ⅱ.生物社会学;Ⅲ.心理社会学;Ⅳ.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又包括:a.政治社会学;b.经济社会学;c.宗教社会学;d.法理社会学;e.艺术社会学等)。
⒉应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理应用于社会各部分,以期改进。
①农村社会学;②都市社会学;③教育社会学;④犯罪社会学;⑤社会工作,等等。
⒊历史社会学:研究过去社会生活的陈迹。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调节与体制构建——制度、文化和变革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调节与体制构建——
制度、文化和变革
社会调节是指社会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行为、维护秩序的过程。
而体制构建,则是指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形成,包括制度的种类、规范和实施方式等方面。
制度、文化和变革是体制构建的基本元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社会的形态和特征。
首先,制度是社会调节和体制构建的基础。
制度是社会规范和组织的总称,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行业标准等。
制度对社会行为有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在体制构建中,制度也是构建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构建科学的制度,可以引导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其次,文化也是社会调节和体制构建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称,包括社会信仰、道德规范、僵尸、饮食、艺术、教育等各方面。
文化对社会发展、变革是有深远影响的,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演变。
文化传承,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最后,变革是社会调节和体制构建的一种重要手段。
社会在发展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变化着自己的状态。
变革是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变革通过破除旧有的体制、创造新的规则,使社会产生积极变革,成为对社会调整和推动的核心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调节和体制构建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实践中需要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引导和推动。
将制度、文化和变革三者有机结合,也就可以推动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唯有具备强有力的合作和发展能力,才能更好地构建健全、稳定、和谐的社会体系,迎接更加严峻、复杂的历史发展挑战。
制度规定构建 (2)
制度构建一、引言制度是指一套规范行为的准则和机制,是组织或社会运行的基本框架。
制度构建是指依据特定目标和价值观,建立适合的制度体系,保障组织运作的顺利进行。
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制度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组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制度构建的原则、目标和具体操作步骤,并通过案例分析加以说明。
二、制度构建的原则1. 参与性原则制度构建需要广泛的参与,包括各利益相关方。
通过广泛参与,可以增加各方对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制度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
参与者可以包括组织内部成员、外部合作伙伴、政府机构等。
2. 公正和公平原则制度应当以公正和公平为基础,保障权益的平等和公正分配。
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平衡,避免利益集团的主导,确保利益的合理分配。
3. 长远性原则制度需要具备长远性,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和变化。
在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避免制度的僵化和过时。
4. 科学性原则制度构建应当基于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在合理的理论和数据基础上。
科学性可以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减少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三、制度构建的目标1. 提高组织效率制度构建应当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完成预定目标。
制度应当明确规定各项工作流程和责任,建立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减少决策的时间和成本。
2. 优化资源配置制度构建有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制度应当合理分配各项资源,确保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避免浪费和重复。
3. 保障公平正义制度构建应当保障公平正义,避免利益的偏袒和不公平。
通过建立公正的决策机制和分配原则,确保各方的权益平等,增强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和形象。
4. 促进创新发展制度构建应当鼓励创新,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制度应当打破僵化的规章制度,鼓励员工提出新思路和创新方案,激发组织的创新活力。
四、制度构建的操作步骤1. 确定制度构建的目标和范围在进行制度构建之前,需要明确制度构建的目标和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与价值观 有着天然 的联 系,确切 说是主体根据价值 观所确定 的一种意欲追 求的具体事物 。如果说价值观仅仅表 示主 体 的一种潜在心 理需要和行 为倾 向 ,那么 目标则是主体 将这种潜在心理需要和行 为 倾向付诸行动 的直接现实动力与具体诱 因。 而所谓 的社会 目标则是指能够产 生某种特 定社会 整体 利益或公共利益 的 目标 ,可 以 操作化地理解 为不危害其他主体 利益 或对 所有相 关主体 带来共享利益的 目标。 由于任何正式 制度的制定或设计过程 都属于一种典 型的 目的合理性行为( 韦伯 ) 或 目的行 为 ( 哈贝马斯 ) ,因此对任何 一种 人 为制定 或设计的正式制度来说也必 定会 有 明确 的社会 目标 。然而 ,制度 的运 作往
一
备一致性 ( 即白相 统一 ) 和完备性 ( 即尽 可能全面 阐述逻辑上密切相关的所有问题 ,
不 能 留 下 明 显 的 逻 辑 漏 洞 ) 基 于 以上 认 。
识 ,笔者试 图以社 会学知识 为背景 来建构
一
套 可 以较 好解 释制度 的制 度分析 框架 ,
以便 于人们在 制度分析或制度研究 时作为
社会 目标 ,不能仅仅依 据制度制定者和维 护者的公开宣称 ,还 必须根 据制度运行的
的探 索和分 析也必然是社会研 究的基本层 面与核心 领域。但就学术 界对制度研究现
状来看 ,依然存在很 多分歧 与争议 ( 尤其 是在制度的本质或定义 问题上 )其结果不 ,
是指 由全 体社会成 员的各 种价 值观汇总而
具 体 效 用 的利 益 载 体 ( 括 物 质 财 富 、权 包
上存在 的逻辑联 系。正因如此 ,要想对 制
度进行深入细致 的探 索和分析 ,就需要摆 脱或绕开这种试 图对制度抽象本质进 行追 问和严格定义 的思维 方式与研究方法 ,转 而通过对与 制度相 关的具体 问题 ( 如产 生 原 因、 构成要素 、 行方式和变迁机制等 ) 运 进行社会分析 来呈现其 内涵。这种克服 的 途径可 以称之 为 “ 度分 析” 而 如果把这 制 ,
参考工具 。
制度 分 析 框 架
在人生有格 会用作 公,会一 产持制。 共特利的 生活度种 类其目局 手中 睹 和定益 社作共不 段, 它 维社 为
但在微 观个体层 面制约着人们 的行为方式
维 护 制 度 的 社 会 价 值 观 及 社 会 目 标 阐 释
价值观是一种揭示人类动机需要结构 、 行为动 力和实践意义的主观思维 形式 ,它 不但能够 表明人们所偏好 与追 求的价值物
客观社会效果来检验和 证实 ,并通过反对
者和维护者之 间进 行公 开与公平的社会对 话呈现 出来。
但造成 了理论上 的众说纷纭与 困惑 ,也容 易使人们过 多注重对 制度本质的抽象追 问
和概括 ,而有所 忽略不同表述在事实经验
制 度 下 的 社 会 资源 社 会 结 构
社会 资源是 指可 以用来满足人们 某种
系列具体 问题按 照特定逻辑有机地 结合 套成功 的制度分 析框架必须在逻辑 上具
内容摘要 :制度 作 为一种 产生和 维持
特 定 社 会 利 益 格 局 的公 共 手段 在 社 会
在一起 , 它们就构成 了一套制度分析框架 。
一
研 究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而 一 套 相 对 完 善 的 制 度 分 识 、 分析 和 评 价 。 因此 本 文 试 图 以社 会 学 知 识 为 背 景 来 建 构 套 系统 的 制 度 分 析 框 架 , 以便 于 在 制度 分析 和制 度研 究 时 作 为 参 考 工具 。 关键 诃 :制 度 社 会 研 究 制 度 分 析
作 用 如 此 重 大 ,那 么对 制 度 进 行 深 入 细 致
( 如实物 、事件 、行 为、思 想观念 、象征符
号或事物 的存在状态等 )而且被人们用作 , 评 判事物好坏与对错 的观念 标准。而社会 价值 观则存在两种可能 的理解模式 ,一种
断一 种制度是否具有符合社会 公共利益的
成 的复杂观念体 系,另一 种是指人们具 有 关于社会应该如何存在 的理想化评判标准 。 显然 ,第一种理解是 一个广义 的无所 不包 的复杂体 系 ,而 第二种理解仅仅是 第一种 理解的一个狭义 子集 。 正 因为社会价值 观与人们 的动机 需要 结构、 行为动力 和实践意义存在密切 关系 , 因此一种制度 ( 尤其是正式制 度 )要想维 持正常运行和有 效发挥作用 ,就 必须得到 主流文化价值观 的充分支持 。否则 ,制度 就会在社会价值 上丧 失合理 性 ,并遭到广 泛的质疑与反对 ,甚至会导致各 种越轨行
可 能 性 , 因此 在 主 流 文 化 价 值 观 中往 往 既
能找到支持制 度存在的价值观 ,也能找到
基 制 分 框 的 于 度 析 架 社 学 构 会 建
■ 周树 林 李松 柏 (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 陕西杨 凌 7 20 ) 1 10
◆ 中 图分 类 号 :D9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2
往会产 生多种功能 ( 或效果 ) 因此制度的 ,
制定者 和维护者完全可能有意宣称 一种符 合社会公 共利益的社会 目标来 实现个体 或 集 团的某种特殊利益 目标 。正 因如此 ,判
和利益空 间 , 影响着个人 的前途 与命运 , 而
且在宏观社会 结构层面造就 了特定 的社会 运 行模式 与利益格局 。此外 ,制度还使人 类社会 生活呈现 出一定 的秩序 性、规律性 和可预 测性。既然制度对人 类社会生活的
一
反对制度存在 的价 值观 ,甚至 由同一个价 值观 出发也可 能演绎 出支持制度存在或反 对制度存在 的相反 结论 。也正 因如此 ,制 度的维护者 与反对者都可 以充分利用 主流 文化价值观 为制度的合理或不合理进行价 值辩护 ,从而使 社会价值观在事 实上演 变 为一种维护 制度或反对制度 的观念 与符号 工具 ,或者说 权力斗争的工具 ,在社会学